蒙台梭利教育简介(精选8篇)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幼儿教育领域独领风骚。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幼教界人士所认识。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下面就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同仁共享。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蒙台梭利教育培训后, 原来心中思考和不解的好多理念得到了验证。如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和蒙台梭利以“智障学生为主”, 以及“不‘教’的教育”,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 与新课程一脉相承。蒙台梭利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亮丽、丰富的教具, 让智障学生主动去接触、研究, 形成智慧。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特殊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有机的融合, 不仅是在嘴上说说, 而是落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蒙台梭利教学理念的意识。应该树立智力残疾智障学生教育的发展观, 克服机械的静止观, 着眼点不是智力残疾智障学生的缺陷或损伤, 而是他们的发展, 应该坚信只要改善环境和教育条件, 就会使其发展得更好。要知道“弱智不等于无知, 低能不等于无能”。教者要能蹲下来与孩子说话;示范时能轻声细语, 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当智障学生模仿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直接告诉智障学生解决的方法, 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其选择另一个教具, 即通过观察了解智障学生成长的需要, 适宜地提供智障学生需要的教具, 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引导, 促进智障学生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奖罚是没有用的。真实的例子:学校一老师上课经常带糖给学生吃, 一天, 有一女生对这老师说:“某某老师, 真好, 我们上课还有糖吃啦!”班级中又有一“高才生”说:“就知道吃糖, 认的字还没有吃的糖多呢!”在教学过后, 征询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却不是这位经常给糖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 如果智障学生必须受到处罚或者奖励, 那么学生才会停止他偏差的行为, 学生听话是完全因为怕被打或被骂, 而不是自我控制的举止, 这样长期下来, 会养成孩子造成无赏不动, 不打不听的坏习惯。
二、课程设计的融合
目前特殊学校主要开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 还选设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等课程, 每节课都是35分钟。培训返校后, 建议学校开设蒙氏课程。在新学期利用下午第三节课开设由蒙氏教育、唱游、体育、美工等兴趣活动, 下一步计划每班级开设一节蒙氏教育课程。结合智障学生教育教学实际,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 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探索、总结、发展和创新, 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 开发适合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在具体课程中围绕主题教育循序渐进地开展, 由教师来设定各种课程内容。渗透蒙台梭利教学理念设计系列教具, 针对智障学生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教具, 融入特殊教育。如:教学中发现有人喜欢粉红塔, 有人喜欢棕色梯, 还有人对拼图兴趣较大。那就让智障学生围绕主题训练的几种教具自由选择, 保证每个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里, 保持学生操作的兴趣。应当注意的是智障学生所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还有一部分老师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教具, 直接进行教学示范, 忽视智障学生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 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 智障学生则成了教具的奴隶。此种情形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悲哀。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融合
《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老师平时在唱游、美工、艺术休闲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实就是在实践着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还以兴趣组的形式尝试培智部“走班”上课, 老师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蒙台梭利理念, 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做一个智慧型的蒙台梭利老师。
四、教学资源的融合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教师的观念是第一位的。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及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强迫的或不自由的教育是有悖于教育精神的。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的天地。在集体活动中,纪律是必需的,它是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而在个體发展的领域中,个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然而,我们往往容易颠倒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故意破坏教学秩序、损坏他人学习成果时,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表现出不应有的宽容;而当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探索时,我们却时常去干涉他们。
2.教师角色的定位
(1)幼儿行为的欣赏者。在欣赏中接近童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困惑,制定合理的纪律;在欣赏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增强幼儿的自信,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让他们在自立精神的发展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2)幼儿的伙伴。教师最理想的角色是幼儿的伙伴,这些“伙伴”能够带着幼儿一同快乐地游戏、学习、生活,幼儿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他们的赞赏。要作幼儿的伙伴,教师的童心、自信是基础,活动的游戏化、情绪化、生活化是关键。
(3)幼儿发展的促进者。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说教和命令获得的,而是靠幼儿活动幼儿的发展而获得,如果幼儿厌倦了幼儿园的教育,单纯强调纪律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明确幼儿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较好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科学的评价幼儿,使每个幼儿得到理想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事业心、责任心是基础,终身学习、善于反思是关键。
(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一个是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进行活动的空间即场所,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包括影响幼儿的各种设施的布置与陈列,在为幼儿进行空间设置时,要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布置还应该体现在环保和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前对幼儿的态度,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的环境气氛;老师平时应该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及时的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个别犯错,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同时还包括创造一个幼儿同伴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三)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其次,幼儿园领导者给教师以自由,让其发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组织外出的参观与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实施现代教育的意义;再次,聘请校外的专家对本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意过程评价而不应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四)选用丰富多样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具
蒙台梭利生平(1870-1952)
1870.8.31生于意大利,父亲是军人,贵族后裔。母亲博学多识。1886毕业于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
1892年基尼如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医学院就读的女性。1896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启蒙阶段(1906-1909)
1906年第一所“儿童之家”于罗马贫民区成立。1909年举办了第一次师资训练课程。《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意大利出版发行。1910年蒙台梭利协会在罗马成立。
1911年在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儿童之家”设立。1913年国际蒙台梭利训练班开课。1922年《蒙台梭利教学法》译本出版。
1929年蒙台梭利协会成立于德国柏林。AM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为世界蒙台梭利教育领导与管理中心。1949.1950.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1952年去世。
1960年AMS在美国纽约成立。<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一)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像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2.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3.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4.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5.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蒙台梭利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笔者对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整理和概括)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的发展轨道,按照蒙台梭利儿童心理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就是导致了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自然表现的观点则站在了当时成人中心的对立面,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生命就已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速度惊人,每一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特别是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特殊准备的环境;随着幼儿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则在儿童发展上就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使儿童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要求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这一在遗传与环境问题上彻底倒向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关于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蒙台梭利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蒙台梭利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以及她关于不同心理现象敏感期的说明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今天并不认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是儿童本能的表现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强调要促进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环境,使环境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发展。蒙台梭利关于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的观点,不仅是形成她教育法的基础之一,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使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一桌子旁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因此,也就限制和妨碍的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从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出发,提出了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和探测儿童的活动,学会尊重儿童的活动,并为儿童的活动提供所需的适宜的环境的要求。蒙台梭利关于应该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仍然是当今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儿童的自我活动,也与我们今天一再重申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站在当时旧儿童观的对立面,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呼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儿童的认识也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3岁)书写敏感期在四岁以后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0-3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觉能力敏感期(0-5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3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运动敏感期(1-4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学习生活和社会礼仪敏感期(2.5-4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文化学习敏感期(3-6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8、数学敏感期(4岁后)
9、音乐敏感期(4岁后)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1、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2、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
3、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4、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观 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住处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儿童洋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质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物质环境还需要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的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六要素
自由,儿童可以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结构和秩序,每天活动按日常生活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
现实和自然:儿童手里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用质地较次的材料反映虚幻的事物的材料/。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
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材料要美感,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是清洁的,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蒙台梭利教具 集体生活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具设计的六个原则。
每一学具中都有儿童所需要发现的问题与错误必须只有一种。材料的设计与使用都是由简到繁的。
针对间接帮助小朋友入学后学习所设计的。
材料归初以具体表达要领的方式出现,随后逐渐转为抽象。针对自我教育,含有控制错误的功能。群体化的生活,混龄教育。因人施教。老师的观察
观察重点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儿童垢生理发展概况
儿童的心理与外显行为物质。
儿童的自发性行为模式(自发-本能,诱发-与环境互动)獐填报独立思维与选择能力。儿童的人际交流与社会纪律。观察方法 目视法 谈话法 作品分析法
老师观察的注意事项
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和情绪(不预设标签)
观察点(位置,项目)和内容要有固定的位置、时间、情境。不干扰儿童的工作(不批评、不夸赞、不打断)
要有适当的(应确定教室的观察点)观察位置(不要让孩子以为你在看他)一日生活中的观察点与观察内容 来园
儿童来园心情 家长的教养态度
儿童独立的生活理能力。儿童的行为能力 观察能力 对应能力 时间概念 精细工作能力 晨谈
观察儿童的兴趣(形成课程的依据)观察儿童表达与倾听能力。观察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直线观察
观察儿童的肌肉发展概况(包括大肌肉与精细动作、身体平衡与控制,动作的协调性,持物的动作要领掌握,惯性动作模式。)
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包括专注力、情绪稳定性,工作集中与专注的观察,坚持度的观察等)
静寂游戏的观察 隔离干扰能力的观察 专注、集中倾听能力 倾听的专注和行为的自控 团体演示的观察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2.照顾自己
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3.照顾环境
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
(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4.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1.教具操作原则:
a)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b)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c)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d)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e)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f)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g)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
h)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i)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j)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k)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l)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m)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n)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o)随时做好操作记录。
p)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小朋友,老师再来操作一次好吗?” 2.教具应用理念——以儿童为中心,环境、教师与教具的关系
三、自制教具原则
a)注意色彩的搭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b)功能性(CCIO: concentration, coordination, independence, order)明确,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明确。
c)注意教具的尺寸、易于取放及携带。d)确保教具的完整性。e)注意错误控制。
f)确保安全,材质健康、环保、无毒。g)实用性。h)真实性。
i)操作顺序合理。
j)是否可以循环使用。k)考虑礼仪。
l)是否易于清洗或者整理。
四、日常生活教具设计注意事项 1.必须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2.目的明确:发展孩子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3.能够使儿童得到发展。4.男孩、女孩都能接受。
5.从时间、空间、经济上都能达到要求。
五、日常生活教具操作与演练
一、基本动作
(1)走(步行):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 适合年龄:2.5岁以上
教具构成:运动鞋(室内用便鞋)准备工作:在室内或户外集合。基本操作:
穿鞋时:
1.伸出右脚,脚跟踩到地板上。2.脚尖着地。
3.以自然的步态踏出。
4.姿势要端正,两脚交互前进。5.速度要缓慢,沉着稳定地前进。6.手和脚进行相反方向摆动。不穿鞋时:
1.与穿鞋时动作不同,脚尖先踏到地板上,然后放下脚跟。2.其它与前述相同。
兴趣点:右脚和左手、左脚和右手交互运动。错误控制:1.姿势不佳。2.步伐混乱不够稳定。
直接目的:1.学习基本的走路方法。2.手脚运动的协调性。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和专注力。注意事项:走线练习与此目的不同。延伸活动:在教室内走、在人群中走、拿着东西走、后退走等。(2)坐(椅子在桌子下时)基本操作:
1.站在椅子后,从两侧握住椅背,将椅子轻轻提起,从桌子下面拉出来。2.桌椅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以身体可以进入为宜。3.站到桌椅之间。
4.在椅子前面,身体稍微前倾,把裙子等可能被勾住的衣物用手压住,轻轻弯腰坐下。5.背挺直,腰部微微贴住椅背坐好。6.膝盖合拢,两手放在大腿上。
7.双手轻握椅子面两侧,身体略微抬起,将椅子提起来轻轻前移。
兴趣点:从桌子下移出椅子到一定的距离,椅子和身体一起抬高,调整距离坐下。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桌椅之间没有足够容纳身体的空间。(3)起立 基本操作:
1.手握椅面的两侧,抬起身体的同时提起椅子。2.轻轻地将椅子向后移动并放下。
3.身体微微弯曲,出来并站到椅子旁边。
4.走到椅子后,双手提起椅背,把椅子轻轻放回桌下。兴趣点:从后方轻轻移动椅子。
错误控制:起身时发出声响,或者拖动椅子发出杂音,动作不够利落。直接目的:1.学习坐椅子及起立的正确方法。2.调整肌肉运动的方向。间接目的:独立性、专注力的培养。延伸活动:坐条状椅子、凳子等。(4)拿(持)、搬(运)、放(置)提示方法:团体提示或小组提示 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儿童用的椅子、桌子、地毯、水桶(盛水)、盘子(装水的茶杯)、水壶(盛水)。a)搬椅子
准备工作:
1.预备儿童用的椅子。
2.小朋友围成半圆形坐下,椅子放在前方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基本操作:
1.一只手握椅背,另一手握椅子前端的中央部分。2.从地板上轻轻提起椅子。
3.拿着椅子并看清周围的人与物,将椅子搬向目的地。
4.到达目的地之后,轻轻地将椅子的前脚左右分别放下着地,再同时放下后面两脚。兴趣点:不发出声音。
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椅子的拿法不正确。3.碰到人或东西。
直接目的:1.学习安全搬运椅子的方法。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
注意事项:拿着椅子,以小组或者团体活动进行绕室内一周的练习。
延伸活动:1.可以用凳子进行练习。2.让孩子拿教师用的椅子或者其它形状的椅子进行搬运练习。b)搬桌子
准备工作:大小、重量适合小朋友搬运的桌子。基本操作: 一个人搬
1.将手放在桌两侧边缘的中间部分。2.拿起桌子,不要发出声音。
3.不能碰到人或东西,将桌子搬到指定的地方。4.把前方桌脚轻轻放下,再把靠近身体的桌脚放下。两个人搬
1.两人分别站在桌子两边。
2.看清周围的状况,依需要进行左右、前后等方向的移动,一直到达目的地,搬动时,两人的手要保持在水平位置。
3.准备放下时,一人轻轻将一侧桌脚放下,另一人保持不动。4.另一个人把另一侧桌脚放下。
兴趣点:1.手的位置,桌脚的放置方法。2.两人走路时桌子的角度。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碰到人或东西。3.两人手的高度不同。直接目的:1.学会正确搬运桌子。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协调性、专注力。c)搬运工作用的地毯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个人提示 教具构成:工作用的地毯。
准备工作: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竖直放置卷好的地毯。基本操作:
1.蹲下并用双手握住地毯筒的上部。2.手持地毯,慢慢站起来。
3.站在原地,再把地毯端正地拿好。4.地毯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5.以这种方式将地毯搬到地毯架上。
6.保持竖直的状态,把地毯轻轻放入地毯架里,不要使地毯散开。兴趣点:竖直地搬运地毯。
错误控制:1.拿地毯时松开或落下。2.碰到人或东西。
直接目的:1.学会正确搬运地毯。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注意事项:依环境、地毯的大小,也可以横着搬运。延伸活动:搬卷着或折叠的塑胶垫。d)拿盘子
教具构成:适合手拿的盘子,2-3个小碗或杯子。
准备工作:将小碗或杯子放在盘子里,碗里或杯子里装有水。基本操作:
1.盘子里摆好装满茶的茶碗或盛水的杯子,注意不要放偏。
2.两手握盘子的边缘,手臂朝向腋下靠近,小臂弯成直角,水平地端着盘子。3.保持这个姿势搬运。
4.在指定的地方以水平的动作轻轻放下。
兴趣点:端盘子时不可倾斜,否则盘子里的东西会掉下来。错误控制:1.盘子倾斜、容器滑动。2.杯里的水溅出。直接目的:1.学会搬餐具。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
延伸活动:搬运其它大件的物品,例如:箱子、水桶、扫帚等。注意事项:根据搬运东西的形状、性质,注意端、拿东西时手的位置,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把东西搬运到目的地。(5)移(使用五指)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以上。a)整只手拿碗倒豆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两个相同的碗。3.一些绿豆,放在左边的碗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小朋友,下面我要做的是‘倒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伸出左手,缓缓地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遵循同样的方式,稳稳地端起碗。
4.将装有豆子的碗移到空碗的正上方,确定碗口对着空碗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豆子倒入空碗中,注意两碗口不要碰触。5.确定碗已倒空,将碗轻轻放回原位。
6.与步骤3-4相同,将豆子倒回原来的碗中。7.请孩子进行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倒豆的声音。
直接目的:1.发展孩子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手部的肌肉。间接目的:发展专注力。
注意事项:1.如果有豆子散落,将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捡起来,放进碗里。2.碗口不要碰撞。
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2.绿豆可以换成谷物或其它物品。b)整只手抓豆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两个相同的碗。3.一些绿豆,放在左边的碗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抓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先伸出左手,缓缓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四指呈握状,伸进碗中,把豆子抓起。
4.移到空碗的正上方,松开右手,等豆子掉入碗中,稍作停顿后进行,直到移空左碗里的豆子。
5.再用同样的方式把右碗里的豆子移回左碗。6.请孩子进行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豆子落下的声音。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手部的肌肉,增强手的灵活性。间接目的:发展专注力。
注意事项:豆子若有撒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捡起来放入碗中。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2.绿豆可以换成谷物或其它物品。c)玻璃杯倒豆
教具构成:1.带把手的玻璃杯两个。2.一些绿豆,放在左边容器内。3.托盘一个。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倒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工作,没有其它干扰。3.伸出右手,把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清楚分开(呈握杯状),再缓缓接近有豆子的玻璃杯,将四指伸进杯的把手,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地端起玻璃杯。
4.将有豆子的玻璃杯移到空杯的正上方,确定对着空杯的中心点,稍作停顿,慢慢将豆子倒入空杯中。注意两杯口不要碰触。
5.确定已经倒空,将玻璃杯轻轻放回原位。6.与步骤3-4相同,再将豆子倒回原来的杯里。7.请孩子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倒豆的声音。
直接目的:1.使用玻璃杯。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3.使用整个手,增强手的灵活性。间接目的:1.增强专注力。2.通过独立弯成整个工作来树立儿童的自信心。
注意事项:1.若有豆子撒落,示范如何用二指捏把豆子捡起来放进玻璃杯中。2.杯口不要碰撞。d)分米粒
教具构成:1.装米粒的大玻璃杯一个。2.三个小玻璃杯或同样大小的容器。3.托盘一个。准备工作:引导孩子,把用具放在桌子中央,托盘右侧放装米的大玻璃杯,三个小玻璃杯放在左侧。基本操作:
1.教师坐在孩子右侧。
2.握住大玻璃杯的把手,轻轻地提起来。3.在小玻璃杯里倒入约三分之一的米粒。4.倒法与玻璃杯倒豆的要领相同。
5.三个杯子都倒完后,把米粒倒回大玻璃杯里。
6.看看有没有掉到外面的米粒,将掉落的米粒捡回大玻璃杯里。7.鼓励孩子进行练习。8.将用具放回桌子上。兴趣点:倒米时的声音。
错误控制:1.米满出来。2.容器相碰。
直接目的:1.学习正确的倒法。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发展独立性、专注力。
延伸活动:将色沙、鸟饲料倒入小容器的方法。
注意事项:1.容器口不要相碰。2.大玻璃杯里的米平均分配到三个小玻璃杯里。e)用海绵移水
教具构成:1.两个相同的碗,左边一个盛有水,右边空的。2.一块长方形海绵。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海绵移水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双手握住海绵,给幼儿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海绵,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挤放,挤放”。4.用右手抓住海绵放到装水的碗里,等待海绵吸水。
5.用两只手握住海绵,拉出水面,稍作停顿,将水滴沥干。6.将海绵移到空碗上方,双手挤压海绵,将水挤到空碗里。7.在移水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请孩子进行尝试。8.结束练习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错误控制:水滴在托盘上。
直接目的:1.增强手眼协调能力。2.提高动作控制能力。3.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自信心
注意事项:1.挤压吸足水的海绵的力度应由小到大。2.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吸干。
延伸活动:1.用一小块布代替海绵。2.更换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碗。f)用大滴管取水
教具构成:1.两个相同的碗或广口瓶,左边盛有水,右边是空的。2.一个大型的滴管。3.一个大的托盘。4.一块海绵。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滴管取水。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示范工作,没有其它干扰。
3.用右手轻轻拿起滴管,左手放到右手上面,给孩子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滴管,可以配有语言提示:“挤放,挤放。”
4.把滴管缓缓插入左边盛有水的容器中。
5.用两手挤压滴管,然后松开手,等待水进入滴管中。6.慢慢地举起滴管,等待多于的水珠沥干。
7.将滴管移到右边空碗中,并将其悬在空碗中,两手慢慢将滴管中的水挤出。8.在移水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请孩子尝试。9.练习结束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10.将所有的教具放回托盘中,然后放回架子上。错误控制:滴落在托盘上的水。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左右手部的肌肉,增强手的灵活性。
间接目的:1.发展专注力、观察力。2.通过独立完成整个工作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形状和颜色。2.用带有颜色的水进行练习。g)倒水
教具构成:1.托盘一个。2.容器两个。左边一个是盛满一半水的水壶,右边一个是有控水线的玻璃杯。3.海绵一块。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倒水。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伸出右手,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明显分开,缓缓接近水壶,将四指插入杯子把手,然后以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端起水壶。
4.将水壶移至空杯正上方,倾斜,确定壶口对着空杯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水倒入空杯中,在倒的过程中,提示注意不要让水超过控制线。5.确定水位已达控制线的位置,将水壶轻轻放回原位。6.稍作停顿,用左手再将水杯里的水倒回水壶中。7.请孩子进行操作。
8.结束全部练习,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置。9.将所有的教具放回托盘中,放回教具架。
错误控制:1.水滴到托盘上。2.水超过杯子上的控制线。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从左到右的方向感。3.锻炼左右手部的肌肉。间接目的:1.增强控制行为能力。2.培养秩序性和逻辑性。3.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水壶的大小和形状。2.变换杯子上的水位线:变高或者变低。h)用漏斗倒水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三个贴有控制线的玻璃杯和一个大水壶(盛有3/4的水)。3.一个漏斗。4.一块海绵。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漏斗倒水。
2.邀请孩子一起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它干扰。3.把漏斗放到一个玻璃杯上。
4.伸出右手,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明显分开,再缓缓接近水壶,将四指穿入杯子把手,然后以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端起水壶。
5.将水壶移至漏斗的正上方,倾斜,确定壶口对着漏斗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水倒入漏斗中,在倒的过程中,注意控水线,一旦达到控水线,立即停止。6.确定水位达到控水线,再将水壶轻轻放回原位。7.继续进行,直到所有的杯子都倒入水。
8.稍作停顿,双手拿起杯子将水倒回水壶中。9.请孩子进行尝试。
10.操作完毕,用海绵擦拭溅出的水,将托盘放回原位。11.将所有教具放回托盘中,然后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水滴落在托盘上。
直接目的:1.学习使用漏斗。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1.培养秩序感。2.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
注意事项:若有水滴落在托盘上,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不同大小、形状的水壶。2.更换不同大小的漏斗。3.采用带有颜色的水。i)拧毛巾
教具构成:洗脸盆、毛巾、水壶、海绵、抹布、小篮子等。基本操作:
1)用水壶装水。
2)在洗脸盆里倒入约三分之一的水,用海绵拭去水壶口的水滴。3)毛巾折成一半浸入水里,直到全部吸水。
4)拿出水面,在较低处用两手把毛巾拧干,在毛巾的中心点两侧,左右两手向相反方向转动。
5)把拧干的毛巾放入装毛巾的小篮子中。6)倒掉脸盆的水。
7)用抹布把脸盆擦干,把溅出的水滴擦干。8)水壶放入洗脸盆,把东西放回原位。
兴趣点:扭转,让水流出来。
错误控制:1.水滴滴溅。2.毛巾没有拧干,还滴水。
直接目的:1学习拧的方法。2发展调整肌肉运动的能力。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独立性。
延伸活动:1拧干海绵、抹布;2换大一点的器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j)布的折叠
适合年龄:3岁以上。
教具构成:1.边长30厘米的方布6种,用棉或麻等易折叠的布料,每块用有色的线在折线处划出一条线作记号,线型有一字型、单对角型、十字型、X字型。2.每种布各准备两三块,折好放在盒子里,装布的盒子形状要比折起来的布稍大。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到教具架,拿取放布的盒子,并将其端到工作区。2.从盒子里取出一块布放在手上,用右手轻压,拿到桌子中央。3.用两手的手指捏住布的两角,轻轻展开。4.左手轻轻压住布,用右手掌将布抚平。
5.让孩子注意有折线的地方,用食指、中指沿着折线从左向右划过。
6.用两手捏住打开时的两个角,提起到折线的地方,再慢慢对应上端的两角。7.用左手轻轻按住布边,以免对好的角移动,右手沿着折线压过去。8.暂时把手放开。
9.左手轻轻按住折好的布,右手食指、中指从左到右抚平并压出折线。10.放回原来盒中。
11.取出第二块布料,根据单对角线提示,将其折成三角形。12.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折叠剩下的布料。13.鼓励孩子进行操作。
14.整项工作结束,将教具放回教具架上。兴趣点:1.沿着折线折叠。2.角的重合对正。
错误控制:1.折叠不佳,布料的边缘没有对齐。2.可以看到两个折痕。直接目的:1.发展叠衣服的能力。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1.发展专注力。2.树立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方面的自信心。延伸活动:
1.折手帕、布、纸巾等。
2.选择各种各样的布料,也可变换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3.用洋娃娃的衣服练习折叠。4.用各种衣服练习折叠。
5.练习收工折纸,由孩子自己构想简单的图案描绘到纸上自己剪。
k)剪刀剪纸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1.剪刀一把。幼儿专用,放在小碟里。2.长纸条三张,宽约1-1.5cm,上面画上各种直线或者曲线,放在容器内。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剪刀剪纸的工作。2.邀请孩子到放纸条的地方,取三张纸条放到碟子里(一张、两张、三张地数给孩子看),并提示孩子:“每次取三张即可,做完想继续做,再来拿三张。”端着小碟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坐好,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左手拿起剪刀,使其与身体垂直,同时刀口向前,刀柄的两个圆洞呈上下方向,然后将右手的大拇指伸入剪刀上方的洞内,其他手指伸入剪刀下方的洞内(视准备工作的剪刀自行调整拿法),然后缓缓导入剪的动作,可同时加入语言“打开、剪、打开、剪”。4.左手拿起一张纸条,将纸条一小段、一小段剪到盘子里。5.重复步骤4,剪完另外两张纸条。
6.告诉孩子应该将剪下的纸条留着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做美工用。7.引导孩子自己练习取拿纸条,并观察其操作过程。8.整项练习结束后,将教具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没有剪开。
直接目的:1.学习使用剪刀。2.提高调整肌肉运动的能力。3.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1.发展独立性、专注力。2.增强秩序感。延伸活动:
1.更换纸的类型,如用贺卡、杂志、薄纸片和建筑用纸等。
2.在纸上画上线,可以采用不同的纸条并逐渐增加难度,如直线、锯齿形线、曲线等。3.由孩子自己构想简单的图案描绘到纸上自己剪。4.剪毛线、布、厚纸等。
注意事项:剪工是蒙氏教学活动中重要一项,教育工作者不必担心剪刀伤到孩子,使用前,要教导孩子注意安全,让孩子学会安全使用一些工具,以保护自己,这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一课。用刀切菜
适合年龄:三岁以上。教具构成:
1.一把小的锯齿刀。2.一块切菜板。3.一个小碗。
4.香蕉、黄瓜等易切食物。5.一个托盘。
6.儿童用围裙、抹布。
准备工作:
先把手洗干净,穿上围裙,在厨房准备好用具,菜要洗净,菜板要稍微清洗一下。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刀切黄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用双手将洗好的黄瓜拿到切菜板上,横向放好,稍作停顿。4.用右手拿住刀柄,缓慢地将刀拿到菜板上,刀刃要远离身体。5.左手按住黄瓜稍前端,轻轻将刀刃按在黄瓜上。
6.用力切割,可以配合语言“切”。
7.切下几片黄瓜,将刀轻轻放下,刀刃向外。8.双手将切好的黄瓜抓起来,放到空碗中。9.继续练习,直到黄瓜被切完。
10.小刀和菜板要小心翼翼地放到托盘上,将教具放回原来的位置。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刀具。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
2.发展专注力、协调性。延伸活动:
可以更换蔬菜和水果的种类,为幼儿准备由软到硬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橘子、苹果、马铃薯、胡萝卜等。用勺子舀豆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连个相同的碗,左边的碗中盛有豆子,右边碗是空的。2.一个大的汤匙,横放在托盘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勺子舀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伸出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用左手拿起勺子,把勺柄放在右手三指上。
4.将勺子放进左边盛有豆子的碗中,轻轻地舀,舀起一勺豆子。
5.把盛满豆子的勺子慢慢移到空碗上方,并缓慢将豆子倒出停顿一下。
6.继续练习,若剩下的豆子不好舀,可用左手握碗边,使碗倾斜,用勺舀出,直到把豆子全部舀进右边碗中。
7.再把右边碗中的豆子移回左边碗中,鼓励孩子进行操作。8.操作完毕,将教具放回。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勺子。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性。注意事项:
豆子若有撒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和食指捏的方式把豆子捡起来,放进杯子里。用茶匙移色砂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教具构成:
1.容器两个。其中一个装有色砂。2.茶匙一个。3.托盘一个。准备工作:
1.在桌子上进行练习,引导孩子从教具架上把教具搬到桌子上。2.托盘左侧放置装有色砂的容器。3.教师坐在孩子右侧。
基本操作:
1.把容器的盖子拿起来。
2.右手拿茶匙,将色砂平平舀起,保持角度不变,轻轻提起来,到达空容器中央上方时,将茶匙中的色砂倾倒下去。
3.越到最后,色砂越难舀,这时,可用左手托住容器,把容器稍微倾斜,继续舀。4.确认色砂已经舀完,把容器放在桌子上,茶匙放在托盘中。5.把装色砂的容器放到左侧,空容器放到盘子右侧。6.重复上述练习。
7.如果有色砂落到桌子上、盘子上,用小刷子刷干净。8.请孩子进行操作。
9.做完后,清理桌面,将教具放回原位。
兴趣点:用茶匙舀起与倾倒。错误控制:茶匙里一次舀太多,色砂会撒落。直接目的:
1.学习正确移与倒粉状物的方法。2.提高肌肉运动的能力。间接目的:
增强独立性、专注力。用筷子夹糖果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筷子一双。
2.两个相同的碗,左边碗中盛有糖果,右边碗是空的。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筷子夹糖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工作,没有其他干扰。3.伸出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先将一根筷子放到三指上,再将另一根放上。
4.给孩子呈现一张一合的动作,并重复说:“开、关”三次。5.用筷子将左边碗中的糖果夹到右边碗中,动作要缓慢。
6.左边碗的糖果被移到右边碗中后,要再将右边碗中的糖果移回左边碗中。7.请孩子操作。
8.操作完毕,将教具归位。
错误控制:糖果掉落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自如运用筷子。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性。注意事项:
糖果若有散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和食指将其捏起,放进碗中。用眼药水空瓶子运水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两个相同的小玻璃杯。2.一个眼药水空瓶。3.一块海绵。4.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眼药水空瓶子运水。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眼药水瓶,示范如何捏眼药水瓶,可以配有语言提示:“捏放”。
4.把眼药水瓶缓缓插入左边盛有水的容器中。5.用右手捏压眼药水瓶,然后松开手,让水进入其中。6.慢慢举起眼药水瓶,等待多余水珠沥干。
7.将眼药水瓶移到右边空碗中,并将其悬在空碗中,两手慢慢将其中水挤出。
8.在移水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请孩子进行尝试,并观察孩子的练习过程。9.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10.将教具放回托盘,将托盘放回教具架。
错误控制:水落到托盘上。直接目的:
1.练习三指捏的动作。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培养秩序感、独立性、专注力和自信心。
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延伸活动:
1.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可用带颜色的水。2.和眼药水瓶功能相仿的其他器具。
开锁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大锁和小锁(带着钥匙)两把,已锁好。2.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开锁的动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左手拿锁,用手指一下锁孔,示意将钥匙插进孔中,然后用右手拿起钥匙插进锁孔中,打开锁。
4.把打开的锁放下,把上半部分转向相反方向,再开另一把锁。
5.合锁时,大锁要双手用力上下挤压,合上后把钥匙拔下来,并放在锁下面对应。6.小锁用一只手用力向下挤压,其他步骤同大锁。7.请孩子操作。
8.操作完毕,将用品放回。错误控制:锁没合上。直接目的: 1.学会开锁。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和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感。用镊子夹运小球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两个相同的碗,左边碗中装有6-10个小球。2.适合孩子用的镊子。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镊子夹运小球。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镊子,示范夹的动作三次,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捏放”。4.把镊子靠近装小球的碗中,缓慢用镊子夹取一个小球,移入右边空碗,松开镊子,使小球落入碗中。
5.继续进行,直到把所有小球移到空碗中。6.将小球再移回原来碗中,请孩子操作。
7.操作完毕,把镊子归位,将托盘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小球没有落入碗中。直接目的:练习捏的动作。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秩序感。延伸活动:
1.改变小球的大小和颜色,例如闪光的或者变色的。2.可以用镊子夹取移送毛线球、小橡皮等。缝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画有花草、动物等单纯图样的纸(绘画用纸或厚纸),毛线,毛线针,垫子、剪刀、刺针(以牛奶瓶盖做针插)。准备工作:
从教具架上把教具搬到桌子上,若为初学者,预先在图形上按适当的间隔打孔。
基本操作:
1.把毛线穿过针孔,剪取约50cm长的线,线的两头拼在一起打结。2.左手拿打好孔的图形纸边缘,右手持针。3.决定起点后,针从背面刺入,正面穿出。4.接着从正面向背面刺入。5.这样交互进行。
6.缝好后,线从背面拉出,打个结后剪断。兴趣点:针从一点到另一点是正背交互进行。错误控制:
1.跳点。针没有按照孔交互穿过。2.线拉的太用力。
直接目的:
1.练习手指的动作。2.为缝纫做准备。间接目的:
1.培养独立性、专注力。2.培养秩序感。注意事项:
1.孩子在图案上刺孔时,要依据相等间隔用针刺孔,针距不要太密。2.下面要铺垫子,垫子可用泡沫或瓦楞纸,这样不易产生危险。3.孩子若不会打结,教师可帮助孩子完成。延伸活动:
1.回针缝,用小布块制作简单的袋子。2.缝扣子等。衣服夹的使用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六个适合孩子使用的衣服夹。2.两个相同的容器。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衣服夹。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能够看清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夹子,给孩子示范夹的动作三次,可以配合语言“捏放”。
4.用三指捏紧打开衣服夹,将其夹到右边容器的边缘。5.重复进行,直到所有衣服夹都夹到右边容器上。6.稍作停顿,将夹子依次放回左边容器中。7.请孩子操作。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衣服夹,锻炼手捏的动作。2.提高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发展孩子专注力、独立性、秩序感,培养自信心。延伸活动:
1.选用不同大小和材料的小篮子(塑料或藤编的)来夹。2.不同形状、大小的衣服夹。螺母和螺钉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三组配套的螺母和螺钉。2.一个小篮子。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螺母和螺钉的操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能看清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从篮子里取出一组螺母和螺钉(螺母已经被拧在螺钉上)。4.示范如何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
5.把螺母按逆时针方向从螺钉上拧下来,可以配合语言“转”,手腕转动要明显。
6.把拧下来的螺母和螺钉按照上下顺序对应。
7.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从螺钉上被拧下来。
8.再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按顺时针方向把螺母拧到螺钉上。9.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被拧到螺钉上,放回篮子里。10.请孩子操作。
11.把篮子放回架子上。错误控制:一个螺钉上只有一个螺母。
直接目的:
1.加强手腕的运动。
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拧的动作。间接目的:
1.培养秩序感与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独立性和专注力。延伸活动:
1.不同型号、材质的螺母和螺钉。2.螺钉上可以加上垫圈。拧瓶盖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不同材料和大小的瓶子3-5个。2.托盘一个。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拧瓶盖的工作。
2.邀请孩子坐到桌子前面,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将瓶子按顺序排成一行,用左手拿起最左边的瓶子并握住瓶身,右手先抓握瓶盖,转动瓶盖,配以语言提示“转、转、转”,同时夸大手腕的运动,然后把瓶身放回,同时把转下的瓶盖放在瓶身下面对应。
4.重复步骤3,由左到右依次将所有瓶盖拧下。
5.稍作停顿,将瓶盖转回,先拿起最左边的一组,将瓶盖放在瓶身上方,提示孩子必须先观察瓶盖是否放正,再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瓶盖。6.重复步骤5,将瓶盖由左至右依次转回瓶身。7.请孩子操作。
8.工作结束后,将教具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
瓶盖没有拧在合适的盖子上。
直接目的:
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拧的动作。2.加强腕部肌肉的训练。间接目的: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独立性和自信心。延伸活动:
可利用生活中妈妈的化妆盒、首饰盒来教孩子。
搅蛋器的使用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一条适合孩子的围裙。2.两个鸡蛋。3.一块海绵。4.一个大托盘。5.一个小的搅蛋器。6.两个干净的碗。准备工作:
让孩子穿上围裙,老师将鸡蛋打碎到碗中,把海绵、搅蛋器等物品放入托盘中。
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搅蛋器。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开始工作。
3.拿起搅蛋器的柄放到左手心,让搅蛋器竖立,用左右掌心来回搓动搅蛋器柄。4.然后将搅蛋器放入碗中,双手来回缓慢搓动,直到碗里的鸡蛋被搅动出泡沫。5.把搅蛋器从碗中取出,用海绵擦净搅蛋器上的残留液体。6.把搅蛋器和海绵放回原位。
7.老师再打碎一个鸡蛋到另一个碗中,鼓励孩子操作。8.搅动好的鸡蛋可以交给厨房作餐点使用。
错误控制:液体洒落在桌子上。直接目的:
1.学会使用搅蛋器。
2.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和专注力。2.增强自理能力和自信心。3.锻炼协调和平衡能力。延伸活动:
1.可以更换不同大小、形状的碗。
2.可以用洗洁精或带颜色的水来代替。3.可以更换搅蛋器(搅拌器、木勺等)。
二、照顾自己
(一)物品的整理
可以按以下方式提示孩子:
1.将外套的两肩弄整齐后挂在挂钩上,注意不要倾斜。
2.两只鞋子并齐,鞋尖朝内摆进鞋架,在进入教室时,记住一定要在垫子上擦掉鞋上的泥土再走进去。
3.书包放在架子上或者挂在挂钩上,要养成习惯,挂上后看一下是否挂直,以免里面的东西掉出来,卫生纸、手帕等要按顺序放进书包,不能塞成一团。
4.下雨天进门时,轻轻甩掉外套、帽子、伞上面的水珠,避免影响别人。5.示范如何清理沾上泥土及尘埃的衣服,可以总结日常生活经验,教给孩子。收拾行李和背包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两套内衣。2.两双袜子。
3.两件衬衣或T恤衫。4.两件短裤或裙子。
5.一双拖鞋,装在塑料袋中。6.一双鞋装在塑料袋中。
7.牙刷、梳子、毛巾等个人用品。8.其他物件,如:钟表、皮夹等。
9.一个干净的大托盘,盛衣服和鞋子。
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收拾行李和背包。
2.让孩子坐在工作区,确认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3.打开行李箱和背包。
4.从托盘中拿出物品,放到工作毯上,一次只拿一件并叠好。5.提示孩子:要把鞋子放到行李箱的最底层或者一边。
6.拿起衣服,把它们小心放到箱子里,使其平整,没有褶皱。7.把其他物品放入箱子的空闲处。8.合上行李箱或背包。
错误控制:行李箱或背包关不上。直接目的: 1.学习打包裹。
2.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独自旅行和外出的能力。间接目的:
1.发展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预见能力。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种类的包。
2.更换不同的衣服,这些取决于季节的变化和旅游外出的目的和地点等。3.可以为野餐准备适宜的物品。4.可以为游泳准备适宜的物品。
二、清洁练习
l
照镜子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镜子(全身镜、半身镜、小镜子)。准备工作:引导小朋友到镜子旁边。基本操作:
1.站在全身镜前面,让全身都能照到,以便整理全身仪容。2.照前面、侧面、后面。
3.让孩子自己看镜子,发觉有必要修饰的地方就自己整理。
兴趣点:
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模样。错误控制:
仪容修饰不完全。直接目的:
对自身的观察,整理仪容。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延伸活动:
使用三面镜、小镜子等。梳头发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一个纸巾盒。
2.一把适合孩子用的梳子。3.一面能够站立的镜子。4.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梳头发。
2.让孩子在桌前坐好,确认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将镜子放到桌子上,调到合适的位置,让幼儿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4.用右手拿起梳子,开始梳理,在梳至发梢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拽住发梢。5.持续这样的动作,要从前面的头发开始,从左往右进行。6.最后是后面的头发。
7.停下来,照一下镜子看头发是否梳好。8.将梳子上的头发拿下来,包到纸巾里。9.将梳子放回托盘,请孩子尝试。
10.告诉孩子将包头发的纸巾放到垃圾筐。11.将镜子放平,放入托盘,将托盘放回架子。
错误控制:头发没有梳好。直接目的: 1.学会梳头发。
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照顾自己。
2.培养独立与自信。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的梳子。
2.向幼儿展示不同国度的梳子文化。3.用假发或者洋娃娃供孩子练习。4.可以教孩子扎辫子、使用发夹等。擤鼻涕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个人提示。适用年龄:2岁以上。教具构成:
手帕、卫生纸或棉纸。
准备工作:孩子在教师前面集合成半圆形。基本操作: 1.拿出卫生纸。2.将卫生纸展开。3.对折。
4.双手拿两边,掩住鼻子。
5.用食指和中指压住一边鼻孔,从另一边鼻孔以呼气的方式擤鼻涕。
6.接着做另一边。
7.两手手指捏合,将卫生纸向前拉出,折叠。8.再把鼻子擦干净
9.再折小一点丢到废纸篓里。兴趣点:一边一次擦鼻涕。错误控制:鼻子未擦干净。直接目的:
1.擦干净鼻子,养成良好习惯。2.对自身的观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注意事项:
1.由于国情、场所、习惯不同,擤鼻涕的方法也不一样。2.注意不要用力太大。洗手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水壶一个(有把手、壶嘴的容器)。2.洗手盆一个。3.洗手液一瓶。
4.海绵一块(放在容器内)。5.指甲刷一把(放在容器内)。6.毛巾一条或者擦手纸。7.干抹布一条。
8水桶一个,用来盛放使用过的水。9.适合儿童用的小围裙一个。
准备工作:
1.孩子手脏了、用餐前、如厕后,提示孩子要洗手。2.让孩子穿上围裙,用水壶接水。基本操作:
1.首先引导孩子到洗手区,按照使用顺序的先后,介绍洗手用具的名称,并将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2.拿出水壶,然后将水壶的壶嘴沿着洗手盆边缘,缓慢倒入洗手盆合适的水(提示孩子将水倒至控水线或者某个图案处)。
3.将手放入洗手盆内沾湿至手腕处,将手拿出水面,在洗手盆上方停留数秒,待手指端水滴完,再按压洗手液至手心处(提示孩子按一下即可)。
4.掌心有洗手液后,先相互搓手心,可配上语言“搓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搓搓手腕。
5.将双手浸入水中,一手成杯状,舀水从另一手的手腕处淋下,并由上而下搓洗掉肥皂泡沫,直至洗净。6.冲洗双手的泡沫后,手离开水面,在洗手盆上方滴完水滴,然后小心端起洗手盆至水桶上方,将脏水慢慢倒入水桶内。
7.用海绵擦净洗手盆,再从水壶中倒适量的水至洗手盆,将双手放入洗手盆内,再次冲净肥皂泡沫,然后将手离开水面,滴完水滴。
8.提示孩子观察指甲缝,检查是否有脏物,然后用指甲刷刷洗指甲缝,依次确定十根手指是否都已洗干净,再同步骤6、7将双手浸入水中搓洗。
9.同步骤7,将用过的水倒入桶内,并用海绵擦净洗手盆。10.最后以擦手巾擦干手,若有必要,再以干抹布擦净工作区。错误控制:手未洗干净,工作区到处是水。直接目的:学会洗手。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的盆和毛巾、肥皂的形状等。2.可以在洗手的工作区放置镜子。
3.幼儿可以做“洗澡”的游戏,例如:为洋娃娃洗澡。洗手绢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适合孩子用的围裙。2.一个带把的水壶。3.两个盆。
4.洗衣粉和小勺。5.盛手绢的脏衣筐。6.晾手绢的衣架。7.一块海绵。
8.一个盛海绵的小碟子。9.适合孩子用的水桶。
准备工作:
请孩子穿上围裙,用水壶接水。基本操作:
1.首先引导孩子至工作区,然后按照使用顺序,介绍用具的名称,并将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2.提示用双手将水壶放到桌子上。3.拿起水壶,然后将水壶的壶嘴分别沿着两个盆的边缘,将水缓慢地倒入盆内至合适的水位,把水壶放回(提示孩子倒水至控水线或某个图案处)。4.将盛有洗衣粉的容器的盖子拧开。
5.右手用小勺舀出洗衣粉从右侧倒入盆中。
6.将小勺放回容器中,盖上盖子,把洗衣粉的容器放回。7.将一只手放到盆中,轻轻将盆中的洗衣粉搅开。8.将手绢放入盆中,浸入,压至盆底。
9.双手握住手绢用力揉搓,然后松开,反复数次,用这样的方法去除污迹,直到手绢变得干净。
10.用双手抓住手绢,拎出水面。11.小心将手绢中多余的水分挤出。
12.在把手绢放入干净的水中之前,尽量把手绢拧干。13.把手绢浸入清水中,压至盆底。14.揉搓手绢,去掉泡沫。
15.将手绢从水中拎起,把多余的水分挤出。、16.再用清水清洗一次。
17.把手绢充分打开挂到衣架上,使水分尽快蒸发,必要时用衣服夹固定住。18.把两个盆中的脏水倒入桶里。
19.用海绵把滴到外面的水滴吸干,挤出海绵中的脏水到桶里,把海绵放回到碟子里。
20.把水桶提到水槽边,将水倒出。21.用毛巾把手擦干。
22.将所有用品放回原处。
错误控制:手绢仍然很脏,工作区到处是水。直接目的: 1.学会洗手绢。
2.挤压动作的发展,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发展专注力。2.增强秩序感。
3.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延伸活动:
幼儿能清洗洋娃娃的衣服,教室中的布料以及自己的衣服。洗衣物
教具构成: 1.儿童用围裙。2.洗衣服用手套。
3.洗衣板、洗涤槽,槽的底部有活塞。4.要洗的衣服。5.洗衣粉、肥皂。6.水桶、小刷子。
7.放衣服的篮子、衣夹、晒衣架及晒衣绳。8.毛巾、抹布、海绵。9.塑胶垫、小桌子。
准备工作:
1.在此之前练习过洗手绢和拧毛巾。
2.把小朋友带到洗涤台和放置各种教具的小桌子前,详细说明各种教具的名称及用途,也可进行记忆名称的游戏。
3.取下手表、手镯、戒指等装饰品。4.系围裙,戴手套。
5.在小桌子上铺塑胶垫。基本操作: 1.把水壶里的温水慢慢倒入洗涤槽(插上活塞)中,把水滴用海绵吸干。2.舀一勺洗衣粉倒入水中,可用器具搅动加速溶解。3.把脏衣服一件一件放入水中浸湿。
4.随时浸一下水,反复搓洗,直到每一部分都能洗到。5.将衣物折两次,拧干,再洗另一件。6.洗好的衣服放到篮子里。
7.拔掉洗涤槽的活塞,让污水流进水桶中。8.用小刷子把水槽冲洗干净,把手擦干。9.再套上活塞,将水壶里的水倒进槽里。冲洗:
1.把洗过的衣物一件件浸入水中。2.在水中轻轻摇晃,冲掉肥皂水。3.将衣物对折两次,用力拧干。4.放进篮里。
收拾整理
1.拔掉塞子让水流掉,用抹布擦干,重新套上活塞。2.倒掉水桶里的污水。3.洗衣板用抹布擦干。
4.使用过的教具全部用抹布擦一遍。5.塑胶垫上的水滴也要擦干。
6.水壶中倒满温水及清水,准备下一个人用。
7.湿的抹布、毛巾要晾干,并换成另一块干的的供下一个人使用。
晒干
1.拿洗涤篮子和夹子。
2.检查要晾干衣服的地方。
3.把衣服一件一件挂上,用夹子夹紧。4.手掌在布上轻轻拍打,抚平上面的皱纹。5.整理盛衣篮和衣夹。6.取下围裙,把手擦干。兴趣点:
1.肥皂产生泡沫。
2.衣物在肥皂水里去掉污垢,变得干净。3.拔掉塞子后,水流进水桶的声音。4.用力搓洗的感觉。
错误控制:
1.水滴到地板上。2.衣物上仍有污垢。直接目的: 1.学会洗衣服。2.调整肌肉运动。
3.熟悉一连串活动之间的顺序性。4.增强清洁感。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对有过前阶段练习或经历其它用水作业的孩子提供洗涤练习更佳。2.假若不能一次从头到尾全部做完,可以先提供一些较简单的活动。3.不要用对手有伤害的洗涤剂。
4.如果不用水槽,用稳定性高的水盆、水桶也可以。5.放学前把洗涤的衣物收拾起来。6.夏天不要使用手套。擦鞋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幼儿皮鞋一双。2.鞋刷一把。3.鞋油一盒。
4.鞋油刷一把,可用牙刷代替。5.棉花球数个,放在小容器内。6.擦亮布一块,放在小容器内。7.报纸一张。
8.小篮子或托盘一个,放置上述材料。
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观察鞋子,告诉孩子示范擦鞋的工作。
2.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将报纸铺在合适的地方,例如鞋柜旁或者阳台上。3.依次拿出材料,从左到右摆放在报纸上,并且一一告知名称。
4.一只手伸入鞋内,另一只手拿着鞋刷,把鞋子上的灰尘(由身体近端到远端)刷至报纸上。5.拿出鞋油,示范如何开关盒子后,把鞋油刷沾少许鞋油,将鞋油均匀地刷在鞋面上,并请孩子一起检查,确定鞋面上需擦拭的部位都已经布满鞋油。
6.拿出棉花球,将鞋油均匀涂抹在鞋面上,最后拿擦亮布将整个鞋面擦亮,与孩子一起检查是否还有需要擦拭之处,并与未清理过的鞋子比较,看看擦拭过的鞋子是否干净且光亮多了。
7.请孩子擦拭另一只鞋子,必要时给予协助。
8.完成工作后,引导孩子将材料有序地放回篮子内,将棉花球丢进垃圾桶,并将报纸折好后放入垃圾桶,与孩子一起去洗手。
9.告诉孩子既然已经知道如何擦鞋了,以后可以保养自己和家人的鞋。错误控制:擦完的鞋不亮。直接目的:学会擦鞋。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秩序感。2.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穿与脱的练习衣服的穿与脱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前襟有纽扣的衬衫。2.镜子。3.挂衣架。4.桌子。准备工作:
1.外衣挂在衣架上。
2.把衣架拿到专门放小朋友衣服的地方。穿衣服 基本操作:
1.把挂在挂钩上的衣服连衣架拿到桌子上,前襟向上平放。2.解开衣扣,打开前襟,取出衣架放回原处。3.右手提左边的衣领,让左手先穿过左袖。
4.右手把衣服向右手方向拉,然后左手拿住左衣襟,右手伸进右袖里,同时松开左手。5.把两边衣襟对齐,扣好纽扣。6.一边照镜子,一边整理衣服。脱衣服
基本操作:
1.双手解开纽扣,打开前襟。
2.先用双手将衣服向外打开,然后两手转到背后,右手抓住左袖口,抽出左手。3.双手伸到前面,左手抓住右边袖口,让右手抽出来。4.衣服的前襟向上平放在桌上,抚平上面折痕。挂衣服
基本操作:
1.把衣服拿到桌子上。2.衣服前襟向两边拉开。
3.衣架两端一次一边伸进衣服肩部,前襟合拢,扣上纽扣。4.衣架连衣服挂回原位。兴趣点:
1.穿上、脱下的过程。2.挂上衣架。错误控制:
1.袖子扭成一团。
2.扣子和扣孔没有一一对应。3.衣服穿反了。
直接目的:学会穿脱衣服、挂衣服。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延伸活动:
1.自己穿脱外套、夹克、毛衣(有扣子)、裤子等的练习。2.日常生活训练用的围裙。
3.在穿脱时幼儿间可以互相帮助。注意事项:
为了帮助练习衣服的穿与脱,以下会涉及衣饰框的操作。穿、脱鞋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室内用鞋。2.椅子。
准备工作:在椅子前准备好室内用鞋。穿鞋: 基本操作:
1.坐在椅子上,脱掉室外鞋,并摆在旁边。
2.将室内鞋拿到面前。3.确定鞋子的左右。
4.一只脚找到同侧的鞋,脚尖先伸进鞋里。
5.用手指抓紧鞋子后部,向后拉,让整个脚都伸进去,最后再把脚跟套上。6.用同样方式再把另一只鞋子穿上。脱鞋
基本操作: 1.坐在椅子上。
2.用手握住鞋跟部分向后拉,让脚跟露出。
3.把脚从鞋里抽出来。
4.另一只鞋子也以同样方式脱下。5.确定好鞋子左右后,摆在旁边。6.把鞋放回鞋柜。
兴趣点:将脚套进鞋里或抽出来。错误控制:左右反穿。直接目的:
1.学会穿、脱鞋。
2.手脚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延伸操作: 1.穿脱袜子。2.穿戴手套。
3.穿脱有鞋带的鞋。注意事项:
可以做识别左右的记号。
四、衣饰框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按扣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按扣连接。基本操作: 打开: 1.用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压住最上面按扣凹部(下襟)。
2.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按住按扣的凸部(上襟)的旁边,用力向上掀开按扣。3.从上往下一个一个掀开按扣,直到最后一个。4.双手把左右两块布向左右两边分开。扣紧
1.双手把两边的布拉到中间合起来。
2.从最上面开始,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襟的第一个按扣。3.左手食指和中指压在下襟的按扣旁。
4.然后把扣子的凹部与凸部重合,手指用力压下,继续操作直到全部做完。5.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压按扣时发出的声音。错误控制:扣子没有吻合。直接目的: 1.学会按扣。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三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拉链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拉链连接。基本操作: 打开:
1.左手紧紧抓住布料上方。
2.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拉链的拉环,向下缓缓拉开,一直拉到底,注意不要使衣服松开。
3.两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分别捏住拉链的底部,将拉环拉出。4.将左侧布料向左打开,右侧布料向右打开。
扣紧
1.将布料合上。
2.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起拉环,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拇指将拉槽拿起。3.将拉环缓缓放入拉槽中,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缓缓往上拉,直到顶端。4.整理布料,使其平整。直接目的: 1.学会拉拉链。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三指。间接目的:
1.培养独立穿衣的习惯和自信。2.培养秩序感。延伸活动: 1.用不同物品上的拉链进行练习,如毛衣、夹克、裤子、包等。2.鼓励幼儿互相练习。纽扣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间相合,用纽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用左手拇指、食指拉住扣孔边的衣襟,右手捏住纽扣,从扣孔里脱出。2.左手接住穿过的纽扣,将其拉出。3.余下的扣子按照同样方式进行操作。4.将左右两侧的布料分别打开。
扣紧:
1.把两襟和在中央。
2.右手捏住衣襟,左手指一下洞,然后拿起纽扣送进洞中。3.右手接住穿出的纽扣,左手接住衣襟,左右拉。4.用同样的方法扣纽扣,直到扣完为止。5.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纽扣从扣孔拉近拉出。错误控制:纽扣穿错了孔。
直接目的:
1.学会穿带纽扣的衣服。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注意事项:大纽扣和小纽扣的操作方法相同。皮带扣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个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皮带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衣饰框的顶端开始,从上方握住扣环。2.用左手拇指、食指抓住皮带的尖端向右推。3.右手拿住拱起的部分从扣环中抽出。
4.右手捏住皮带的尖端再向右拉,左手食指和中指捏住针,从针孔里拉出来。5.用两手将皮带与扣环完全拉开。
6.继续进行,直到下面皮带扣完全解开。7.把布料分别掀开。扣紧: 1.将布料左右合上,从上面皮带扣开始系。2.右手拿皮带的尖端。
3.左手拿扣环,把皮带尖端伸进扣环。4.把穿过的皮带用右手向右拉。
5.给孩子提示针孔,用左手将针穿进针孔。
6.左手拿住扣环,右手捏住皮带穿过扣环的左端。7.用同样的方法,直到扣上最下面的皮带扣。8.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将针穿入皮带孔及拔出针。错误控制:布料从头到尾看起来不对称。直接目的:
1.学会皮带扣的系法。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延伸活动:
位幼儿选择不同的皮带扣进行练习。蝴蝶结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不同颜色的丝带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蝴蝶结。
2.两手同时抓住带子的两端向左右拉,把蝴蝶结松开。3.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两襟,用右手的食指将节挑开。4.解开节后,把每条带子往旁边拉直。5.再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打结: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系蝴蝶结。
2.用右手把左边带子拉上右边,用左手将左边带子拉向右边,两者交叉。
3.右手将上面的带子从交叉点下方的孔洞中穿过,用左手接住,然后左右拉紧。4.再将左边的带子距打结处4-6厘米绕个圈,用拇指和食指牢牢捏住圈的底部。5.用右边的带子从后面绕个圈,用右手食指把带子从孔中塞进去,又形成一个圈。6.两手捏住圈,同时向两边拉,使其成型。7.用同样的方式系以下的蝴蝶结。8.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用食指把带子推穿过绕圈的地方。错误控制:蝴蝶结歪斜。直接目的:
1.学会系蝴蝶结。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钩扣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钩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钩扣。2.左手按住钩扣环部的衣襟。3.右手捏在钩扣钩部缝线的地方。4.把钩部推向左边,由环部脱出。5.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到最下面。6.再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扣住: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进行。2.左手按在下襟环部旁边。
3.右手捏住钩子的缝线处,稍微向左拉。4.用钩子扣上环部之后略向右拉。5.用同样的方法做到最后。6.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钩和环合在一起。错误控制:
1.钩子没有钩住环部。
2.钩子扣到其他钩子的环部。直接目的: 1.学会系钩扣。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安全别针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别针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开别针。2.左手拇指、食指拿住嵌合针尖的别针头。
3.右手拇指、食指夹住别针中央部分,用拇指把针尖压出别针头外。4.拔出针尖。5.再把针尖嵌回别针头。
6.其他别针也用同样方法进行。7.双手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扣上: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进行。2.把针尖压出来。3.决定别针的位置。
4.针尖从上襟的表面刺进去。
5.在针尖刺往下襟的时候,先把上下襟的位置固定好。6.针尖刺过下襟。
7.再由下襟里向上襟表面把针尖穿出。8.把针尖压进别针头。
9.最后把针尖刺过时的皱纹抚平。
10.把余下的都别上,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把针嵌进、压出的方法。错误控制:
1.上下襟的位置没有对好。2.布不平。
3.针没有别住左右两襟。直接目的:
1.学会使用别针。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编织——X型、一字型、V型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编织带连接。基本操作X型: 解开:
1.拉紧最下面的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2.左手、右手交互使用,将绳带从孔中拉出。3.直到最上面的孔,再把绳带整个抽出来。4.将左右两襟打开。
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将绳带从最上面的左右两孔的里面向外穿出。3.将左右两边带子调到相同长度。
4.右边绳带从左边第二个孔表面穿进去拉紧,左边绳带穿向右侧的第二个孔。
5.通过左边第二个孔的绳带换到右边第三个孔,变成由里向外穿出,右边的绳带也相同。6.反复交叉进行,一直到最后的孔。7.在绳带的尾部打个蝴蝶结。
基本操作一字型: 解开:
1.拉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
2.抓住一字型的带子中间,将绳带由孔中拉出。3.一直到最上面的孔。4.最后把整条绳带抽出。5.把衣襟向左右掀开。
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绳带从最上面左右孔表面向里穿。3.用双手调整绳带长度,右侧稍长一些。
4.将右边绳带由左边第二孔里侧向外穿出,再向右孔穿进拉成一字型。5.左边绳带在左侧下方放着。
6.将右边最上孔的绳带拉向右侧第三孔,由里穿出表面,再穿左边孔成一字型。7.反复交叉进行。
8.在结尾处打个蝴蝶结。
基本操作V型: 解开:
1.拉紧最下面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2.由下起左右交叉拉出绳带。3.从最上面孔拉出。4.将两襟左右打开。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将绳带由最上面左右两孔的里面向外穿出。3.将左右两边带子调到相同长度。
4.右边绳带从左边第二孔的里面穿出表面。
5.左边绳带也同样从右边第二孔由里面穿出表面。
6.以下右侧绳带穿左下孔,左侧绳带穿右下孔,都从里面穿出表面。7.反复进行到最下面的绳孔为止。8.在绳带的尾部打个蝴蝶结。
兴趣点:交叉穿,出现不同的形状。错误控制:没有编成标准形状。
直接目的:
1.学会X型、一字型、V型的穿孔方法。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注意事项:其他种类的衣饰框,教育工作者可自行设计操作方法,只要动作分解清晰,孩子能记住即可。第四节:照顾环境
一、清扫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地毯的卷起和展开
教具构成:工作用地毯。准备工作:
1.在固定地点准备好教具,在地毯架上准备有大、中、小三种地毯。2.地毯材料的选择不要太厚也不要太重。
基本操作(展开的方法): 1.搬来一张卷起的地毯,放下。2.蹲在卷起的地毯前面。
3.两手放在地毯左右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拇指放在地毯的下侧,其他手指握住上面。4.用两手慢慢把地毯摊开。
5.身体向后退,直到地毯完全展开。
基本操作(表面在外的卷法): 1.蹲在展开的地毯前面。
2.右手四根手指伸进地毯下方,拇指握在上面,左手也相同。3.将地毯稍稍提高弯向内侧使之卷曲。4.卷起后,左右手交替向前压紧继续卷。5.仔细观察两边是否卷好。兴趣点:地毯的两端对齐。
错误控制:两端不整齐,没有完全展开。
直接目的:
1.锻炼手眼协调能力。2.训练手指的动作。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注意事项:
1.也可练习地毯表面在里的卷法。
2.当地毯太大时,可以考虑由两个人一起展开、卷起。3.地毯使用的材料要适合孩子使用。刷地毯
教具构成: 1.地毯。2.刷子。3.小簸箕。准备工作:
1.每一样教具都是适合孩子的尺寸,清洁工具都要在教室的一角挂起来。2.引导孩子到已展开的地毯前。基本操作:
1.从固定位置拿来刷子、小簸箕。2.坐在展开的地毯前。
3.用右手拇指和四根指头握住刷子。
4.两膝跪在地毯上,左手按住地毯,刷子从地毯左上角开始向右平行慢慢刷。5.不要移动地毯,身体向后退,从左到右刷。6.用刷子将地毯刷干净。
7.把沾在刷子上的毛及垃圾随时清除到小簸箕上,全部倒进垃圾桶。8.把刷子、小簸箕清理好后,放回原来的位置。9.把地毯卷好,放回地毯架上。
兴趣点:地毯变干净了。
错误控制:留下垃圾、灰尘,地毯毛不整齐。直接目的:
1.锻炼手眼协调动作。2.增强清洁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如果地毯非常脏,就在室外系一条绳子,挂上地毯,用掸子掸干净。2.大一点的垃圾可用镊子夹取。打扫室内
教具构成:
1.刷子、扫帚、小簸箕。2.布围裙、抹布。准备工作:
1.用粉笔在地板上画个小圈。
2.在地上散放一些垃圾,可以是豆子、珠子、纸屑等物品。基本操作:
1.系上围裙,到放扫除教具的地方,从挂钩上取下扫帚、刷子、簸箕等。
2.把教具拿到有垃圾的地方。
3.右手握住扫帚柄上三分之一的部位。
4.左手放在右手的下方,把垃圾扫到圆圈内。5.以绕圈的方式,把全部垃圾扫向中间。6.左手拿簸箕,把垃圾扫到里面。7.小一点的垃圾用刷子拨进簸箕里。8.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
9.簸箕用抹布擦干净,扫把、刷子上的灰尘也取下放入垃圾桶中。10.脱下围裙,把教具放回原来的位置。
兴趣点:把垃圾集中在圆圈里。错误控制:扫过后地上还有垃圾。直接目的:培养清洁感、秩序感。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扫帚有不同的种类、拿法,对每种方法都应给予正确的指导。2.扫帚的拿法也因人而异。使用掸子
教具构成: 1.鸡毛掸子。2.围裙、抹布。3.小簸箕。准备工作:
1.系上围裙,把鸡毛掸子、抹布拿过来。2.在小桌子上,用鸡毛掸子由左向右拂拭。3.上面和侧面都要仔细拂过。
4.拂过灰尘以后,再用抹布仔细擦拭。5.把小桌子搬回原来的地方。
6.把沾有灰尘的鸡毛掸子、抹布拿到外面弄干净,再将灰尘扫到簸箕里,倒入垃圾桶。东西掉落的处理 面包屑的处理 教具构成:
1.小簸箕、小刷子。2.湿抹布。准备工作:
1.在吃点心或吃盒饭的时候。2.一张有面包屑的盘子。3.在桌子上准备好所有用具。基本操作:
1.右手拿小刷子。
2.在面前的小桌上选择一个碎屑集中点。3.轻轻由远处向中心,把碎屑扫在一起。
4.左手拿簸箕,将集中的碎屑扫进簸箕里。
5.稍微挪动簸箕的位置,再把剩下的碎屑扫进簸箕里。
6.将簸箕、刷子都拿到垃圾桶旁边,将其中的碎屑倒掉,清理沾在刷子上的碎屑。7.用抹布擦干净簸箕内外。
8.将簸箕、刷子放回原处,将抹布洗干净。兴趣点:集中碎屑到簸箕里面。
错误控制:桌子上还残留着碎屑,碎屑掉到地板上。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责任感。
延伸操作:沾满尘土的鞋子弄脏地板上,要做清扫尘土的练习。注意事项:
如果不小心打破玻璃或是类似的危险物品时,要养成立即向教师报告的习惯,不宜由孩子自行处理。
二、擦洗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3岁以上。刷洗桌子 教具构成:
1.肥皂一块。要切割成适合孩子抓握的大小。2.小刷子一把,适合孩子抓握的。3.海绵、抹布各一块。4.塑胶垫一块。5.大小水桶各一个。
6.围裙两件,大人、小孩各一件。
准备工作:
1.当孩子使用的桌子脏了,可以告诉孩子:“这张桌子脏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刷洗干净,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刷洗桌子。”
2.一起将桌子搬到刷洗的区域,并系好围裙。基本操作:
1.将教具放到桌子旁边,把塑胶垫放到桌子旁边的地面上,把教具按照顺序排列在垫子上。2.请孩子将小水桶装一半的水,带到工作区。3.指出桌子的脏处,请孩子仔细观察。
4.在桌面上打上肥皂,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打完后,将肥皂放回原位。5.将刷子浸入水中沾湿,在小水桶上方停留,使其中水沥干后,将刷子移到桌面上,按照刚才打肥皂的顺序刷出泡沫来,若有必要,在某些地方重复刷。
6.中途需沾湿刷子数次,每次沥干水后再拿至桌面,刷完后,将刷子在小水桶内洗净,放回原位。
7.将海绵放入水中浸湿,挤出水,放到桌面上吸泡沫水,再拿到小水桶洗净并挤干其中的水,反复数次,将桌面及桌边的泡沫水吸干。
8.中途若需换水,将脏水倒入大水桶内,用小水桶取干净的水继续工作,完成后,将海绵洗净、挤干,放回原位。
9.最后用抹布将按照顺序桌面的水擦干,将抹布放回原位。10.将大水桶里的脏水倒回水槽,用抹布将大水桶擦干。11.将所有教具归位,然后挂好围裙,将桌子搬回原位。
12.请孩子比较:擦过的桌子是否不一样,邀请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桌子,是否感觉环境也不一样了。
13.感谢孩子的协助,告诉孩子:看到桌面脏了,可以自己擦洗。
兴趣点:
1.桌子刷洗得干干净净。2.地板没有弄脏、弄湿。
3.将海绵、刷子上的水弄干的方法。错误控制:
1.肥皂泡沫残留在桌子上。2.水滴、肥皂泡飞溅各处。直接目的: 1.学会刷桌子。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秩序感。
2.培养孩子对环境的清洁意识和责任感。延伸活动:
1.擦洗教室里的其他家具:椅子、门、教具架等。
2.天气好时,可以带孩子到室外擦洗运动设施或玩具等。
3.在老是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孩子刷洗自行车或小轿车等。注意事项:
1.清洗桌子时,一定要擦洗桌子的边缘。2.大桌子可只洗一半。
擦桌子(使用海绵)教具构成:
1.要擦拭的桌子、放教具的小桌子。2.塑胶围裙、塑胶垫。3.水壶、脸盆、水桶。4.海绵、抹布、毛巾。准备工作:
1.把工作教具搬过来,放在塑胶垫上。
2.在进入基本操作练习之前,先复习一下捏海绵的动作。
基本操作:
1.系上围裙,把水壶中的水慢慢倒进脸盆里。2.擦干壶嘴上的水滴,放回桌上。
3.把海绵轻轻放入脸盆中,用右手捏干。4.从左向右擦拭桌子。
5.桌子太大时,一次擦拭一半。6.接着用干抹布从左向右擦拭。
7.在脸盆中把海绵洗干净,捏干后放回托盘里。8.将用过的水倒入水桶中。
收拾工作:
1.用抹布擦干脸盆和塑胶垫上的水滴。
2.水壶里再装满水,以备下一个孩子工作用。3.将所有教具归位。兴趣点:
1.海绵擦脏了。
2.桌子擦拭得干干净净。错误控制:桌子仍不干净。
直接目的: 1.学会擦桌子。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和责任感。延伸操作:
1.用海绵擦拭椅子、门等。2.擦黑板。3.可以用较湿的抹布来代替海绵。注意事项:在工作前亦可先戴腕套。洗窗户
教具构成: 1.托盘。
2.塑胶围裙、塑胶手套。3.水壶、脸盆、水桶。
4.海绵两块、干布、毛巾、抹布。5.肥皂。
6.要擦洗的窗户。7.小桌子。准备工作:
托盘里摆着教具组合,拿到要洗的窗户旁,水壶装满水,将所有教具搬到工作区。
基本操作:
1.戴上手套,系上围裙。
2.将水壶里的水倒入脸盆,把沾在上面的水滴擦拭干净,放在小桌子上。3.把海绵浸湿后捏出水分。
4.在海绵上抹上肥皂,由左向右擦拭窗户的玻璃。
5.将另一块海绵浸满水,捏干后把玻璃上的肥皂泡擦掉。6.再用干布从左向右把玻璃上的水珠擦干。7.擦完里面后,再擦外面。8.把脸盆中的污水倒入水桶。
收拾工作:
1.脸盆冲洗干净,再用抹布擦干。
2.托盘跟塑胶垫上的水滴也全部擦干。3.将水壶再倒满水。4.倒掉水桶里的污水。5.把桶内外擦干净。6.将教具归位。
兴趣点:窗户彻底干净,变得明亮。
错误控制:肥皂泡沫留在玻璃上,窗户不明亮。
直接目的: 1.学会洗玻璃。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清洁感和责任感。注意事项:
1.窗户太大时,可以像洗大桌子那样,分成两次洗。2.位置太高时,找个垫脚台来用。3.不要忘了擦洗窗栏。4.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擦金属器具 教具构成:
1.塑胶围裙、塑胶垫。2.光亮剂(铜油)——小瓶装。3.小茶匙(连托盘)。
4.沾光亮剂用的棉布及装棉布的容器,擦使用的呢绒布。5.各式各样的金属器具。6.装金属器具的篮子。准备工作:
1.把装有金属器具的篮子拿到桌上。2.系上围裙。3.铺好塑胶垫。
基本操作:
1.用三根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盛光亮剂的瓶盖慢慢拧开。2.左手拿棉布,右手用小茶匙舀起光亮剂放在棉布上。
3.把茶匙放进小托盘里,放下沾光亮剂的棉布,再盖好光亮剂的盖子。4.拿起沾了液体的棉布在金属器具上涂满光亮剂。
5.接着把呢绒布卷在食指和中指上,以绕圈的方式在器具上擦拭。6.外侧擦完后,内侧也同样擦亮。
7.一边问小朋友脸会不会映在上面,一边继续进行。8.把脏布放进洗衣篮,以备清洗。9.光亮剂用完了就再补充。10.桌上的东西彻底清理干净。11.检查塑胶垫上有没有弄脏。
兴趣点:
在金属器具上可以看见自己的脸——把金属器具擦得很亮。错误控制: 1.器具不亮。
2.手指弄脏、光亮剂滴到桌上或者地板上。直接目的:
1.了解金属的擦拭方法。2.训练手指的灵巧。
3.增强秩序感、清洁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
注意事项: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里,擦拭金属器具的机会不多,所以可以在活动中加入擦拭抽屉把手、门的把手、镜子等练习。剪枝
教具构成:
1.塑胶盘、小桌子、塑胶垫。
2.装水的玻璃碗、水壶、水桶、瓶刷。3.剪花用的剪刀(前端圆)、盛盘。4.纸巾、毛巾、尼龙围裙、海绵及盛盘。5.放大镜。6.花、花瓶。
准备工作:系上围裙,把装着花的花瓶搬到教具前面。基本操作: 1.往玻璃碗里注水,用海绵擦干水滴,放在小桌子上。2.从花瓶里拿出花,在玻璃碗中清洗花茎。
3.用一张纸巾把枯枝、枯叶包好,倒掉玻璃碗中的水。
4.将花瓶中的水倒进水桶,再拿水壶往花瓶里倒入适量的水。
5.用瓶刷把花瓶内侧刷洗干净,使用时,以绕圈的方式上下移动来刷。6.把花瓶中的污水倒进水桶,再注入清水,注意瓶子的大小及水量。7.开始剪枝。
8.用放大镜观察花茎的状态及切口,用剪刀斜着剪下一小段,斜面面积越大越利于茎吸收水分。
9.剪过的花枝插进花瓶中,如果花很多,注意插时要交错位置。10.插好的花放在桌上美化环境。收拾整理:
1.将茎、叶用纸巾包好放进垃圾桶。2.用抹布擦干玻璃碗。
3.把剪刀仔细擦干净,先用海绵,再用干布擦拭直到没有水滴为止。4.倒掉水桶里的水,再用抹布擦拭。5.再把水壶装满水以备用。
6.盘子、塑胶垫的水滴用抹布拭干。7.更换新的纸巾。
兴趣点:
1.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切口。2.花变得更新鲜了。错误控制:
1.花瓶的水溢出来。2.残留着枯枝、枯叶。直接目的:
1.了解基本的剪花、插花方法。2.培养美感及对环境的关心。
间接目的:
培养专注力、独立性、观察力和社会性的培养。注意事项:
1.花瓶的摆设最好固定在一个地方。
2.花瓶的水每天更换,告诉小朋友剪枝的重要性。延伸操作: 1.盆花的养护。
2.在大花瓶或花篮中插花。
三、与用餐相关的练习吃点心 教具构成:
1.长桌两张,椅子四把。
2.桌巾(在中央及角落有刺绣)、白色围裙、儿童用纸巾。3.茶杯、小茶盘、茶匙、茶壶。4.红茶、砂糖、牛奶、小甜点。5.儿童用手推车。
6.铺餐巾纸的盘子、小刷子、簸箕。7.装饰花。
准备工作:
1.整理服装、抚平头发、洗手、系上围裙,可一男一女分成一组。
2.根据吃点心的人数,从餐具架上拿出相应数量的茶杯、茶匙、茶盘,放在手推车上。3.把奶茶(用红茶、牛奶、砂糖调和)装进壶中准备好。基本操作:
1.椅子移到后面,把两张长桌并在一起。
2.从架子上拿出折好的桌巾,放在盘中端出来。3.两个人合作把桌巾打开,铺在桌上。
4.一个人拿盘子,另一个人把茶杯、茶盘放在盘子上。5.拿盘子的人把盘子端到桌子上,按座位摆好茶具。
6.取来茶匙,放在茶杯前。
7.把奶茶壶放在盘子上,端出来,先放在旁边的小桌上。8.把甜点小篮端到桌子中央。9.在茶杯的左侧放一张纸巾。10.花摆在桌子中央。
11.搬过一张椅子来,轻轻放好。
12.准备完毕,解下围裙,请小朋友们坐好。13.准备完毕,解下围裙,请小朋友们坐好。
14.主人应站在客人右边服务,一人端起茶杯,另一人拿小桌上的茶壶将奶茶倒进杯中,注意不要让水滴溅出。
15.小甜点一个一个放在纸巾上,请小朋友用餐,一边吃点心,一边喝奶茶。16.全体人员吃完后,个人将椅子搬回。
收拾整理:
1.将花、茶壶、甜点小篮放回原处。
2.将茶杯、小茶盘、汤匙放到手推车上,运到厨房清洗。3.拿小刷子、簸箕,在桌巾上清理甜点碎屑。4.将桌巾折叠。5.将桌子搬回原位。
6.地板若是弄脏,用扫帚清扫,以维护环境清洁。兴趣点:
1.有秩序的协同活动。2.招待、服务别人。错误控制:弄错顺序。
直接目的:
1.服务别人的乐趣。
2.动作的控制及对环境的关心。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专注力、社会性、协调性和自我涵养。注意事项: 1.教具的大小尽量适合儿童。
2.使用淡色桌巾容易发现污垢,可在桌巾的角落及中央绣上可爱的图样。
3.记住教具的名称。
4.遵守进餐礼仪,进餐时不要大声说笑。5.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
6.两人一组的搭配,把很熟和不熟的小朋友组织在一起,加深友谊。
7.餐桌的准备工作,是日常生活训练的综合练习,要点在于把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延伸操作:
提供西式餐桌的准备工作,可在晚餐、宴会或者结业式的庆祝会上进行。进餐
教具构成:
1.长桌两张、椅子四把。2.桌巾、白围裙、抹布。
3.茶盘(铺着纸巾)、水瓶、茶壶、茶杯(陶器有耳)。4.适合儿童用的手推车(放有餐点、牛奶)。5.装饰花。准备工作:
1.系上围裙,首先洗手,然后把小朋友带到放教具的地方。
2.把两张长桌并在一起,两个人合力把桌巾铺上,椅子挪到后面。
3.根据人数,从餐桌架上拿出相应数量的茶杯、茶盘、茶匙放到手推车上。
4.把牛奶放进茶壶中。
5.把抹布浸湿,放在盘子里(准备用来擦桌子)。6.在桌子中央摆满装饰花。
7.把茶杯放在盘子上端出来,摆在桌子右上方。
8.将盛碎屑的茶盘放在桌子中央(里面放进一些水)。9.准备工作就绪后,解下围裙,招呼小朋友过来。基本操作:
1.把自己的饭取来放在桌子上。
2.拿出筷子放在面前,筷子尖端向左边。3.装牛奶的杯子放在饭的右边。
4.等老师说开始后,用左手取筷子(中间部分),放到有手中,开始慢慢进食。
5.不时喝些奶,以免噎住,注意在放好筷子后喝奶。收拾整理:
1.各自将茶杯带到厨房水槽中。
2.用小刷子把掉在桌上的食物扫到一起,装在簸箕中倒掉,饭粒粘在桌子上不好清理,就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装水的茶盘里。3.二人一组把桌布折好。4.拿到餐具架上固定位置。5.花瓶放回原处。
6.地板弄脏的话,用扫帚清扫,整理环境。
兴趣点:轻轻、慢慢、愉快进食。
错误控制:茶、食物洒到桌上、地上。直接目的:学习餐桌礼仪。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和社会性。注意事项:
1.指导用餐礼仪。
(1)放下筷子后才能喝茶、喝牛奶。(2)进食过程中不能大声说笑。(3)说话是口中不要含满食物。
(4)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5)吃完后要漱口。(6)尽量不要剩饭。
2.在此之前要做过使用筷子的练习。3.练习把掉出的饭粒一粒一粒捡起来。
四、庭院工作 提示方法:
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 3岁以上。
捡拾垃圾、落叶 教具构成: 1.塑胶围裙。
2.垃圾桶、抹布、海绵。
3.簸箕、户外用扫帚、竹耙子。4.单轮或双轮推车。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带小朋友到庭院里有垃圾或有树叶掉落的地方。
基本操作:
1.把扫帚、竹耙、簸箕、水桶等搬出来。2.拿竹耙时,手的位置大约在三分之二处。3.把枯木、落叶及切掉的老枝用竹耙由远而近慢慢扫成一堆,注意不要伤到草地或其他植物。4.用扫帚将堆在一起的垃圾枯叶扫到簸箕里。5.将垃圾丢进垃圾桶或放在推车上拉走。6.运到垃圾相处倒掉,掉在旁边的要捡起来。
7.到水龙头边把水桶冲洗干净。8.再用海绵、抹布擦干净。
9.把粘在竹耙上的土除去,用抹布擦拭。10.将所有教具归位。11.手洗干净。
兴趣点:捡完垃圾、枯叶后,环境改善了好多。错误控制:在庭院、草地上还留有枯叶。
直接目的:
1.竹耙的使用方法。2.练习大的动作,运动的调整。间接目的:培养整理环境的习惯。注意事项:
1.准备儿童用的单轮车或双轮车,使用前说明车子不是用来坐的,并示范用推车搬运的方法。2.竹耙以适合儿童大小的竹制品为宜。
拔草
教具构成: 1.铁铲。
2.围裙(户外作业用)、抹布、手巾。3.扫帚、簸箕、水桶。准备工作:
系围裙、戴手套(有太阳时戴帽子),带小朋友到杂草生长的花坛草地上。基本操作:
1.首先对小朋友们说明草地上哪些是树木、哪些是杂草、哪些是花卉。2.告诉他们要除掉的是杂草。
3.蹲在有杂草的地方。
4.右手拿铁铲,左手握住杂草,从根部慢慢挖,然后拔掉。5.把草根的土除掉。
6.土很柔软的话不用铁铲直接用手拔。7.拔起的草,用扫把扫进簸箕里。8.倒入垃圾箱。
9.把扫帚、簸箕拿到水龙头冲洗,用抹布擦干。10.将教具归位,洗手。
兴趣点:拔出杂草、敲掉草根的土。错误控制:
1.杂草根仍留在地上。2.土还粘在草上。直接目的:
1.大动作的运动调整。2.分辨杂草和树木。
间接目的: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
注意事项:在下雨后的次日练习,比较适合拔草。延伸活动:
1.观察杂草、花卉及昆虫的共存环境。
2.观察杂草种类、形状,学习名称,认识茎、叶和花等。松土
教具构成:
1.小铲子、土筛子、小圆锹。2.水桶、洒水壶。
3.塑胶围裙、抹布、海绵。准备工作:
1.系围裙,换穿塑胶鞋(因为会沾上泥巴)、整理衣服。2.把小朋友带到庭院里,选择一个可以挖土的地方。基本操作:
1.先浇水,准备松土。
2.将小圆锹插入土里,右脚用力踏小圆锹的肩部,把土挖起来。3.将挖起来的土用小铲子弄细弄平。
4.再用筛子把挖起来的土筛过,留下的小石头拿掉。5.筛过的土放回原处弄平整。6.小石头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7.把小铲子、小圆锹拿到水龙头下洗干净。8.把每个教具都用抹布擦一擦。
9.洒水壶和水桶上的水用海绵吸干。10.洗手、擦干。
兴趣点:挖起泥土、石头筛的过程。
错误控制:
1.挖起来的土弄到身上。2.使用小圆锹的方法错误。直接目的:
1.大肌肉运动的调整。
2.学习用小圆锹挖土的方法。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整理环境的习惯。注意事项:
1.小圆锹不要使用铁制品,用塑胶制品可避免危险。2.松花盆里的土用小铲子即可。延伸操作:
1.可以挖砂土,在下雪的地方进行铲雪的练习。2.也可应用到播种及植物的种植方面。洒水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者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儿童用的洒水壶、水桶、勺子。2.尼龙围裙、抹布、海绵。准备工作:
1.用水桶提水、系上围裙。2.带小朋友到庭院。基本操作:
1.拿洒水壶的柄,用勺子舀水注入壶中。2.如果水滴到洒水壶的外边就用海绵吸干。3.把洒水壶拿到花坛旁边。
4.在花的根部附近,倾斜水壶,喷水。
5.看泥土的颜色,观察水分够不够,适量喷洒。6.教具用完后,进行清洗并归位。兴趣点:观察水滴喷流出来的状态。
错误控制:水浇到花坛外的地方,水溅出来。直接目的:
1.了解花草树木对水的需要。2.大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观察力。注意事项:
1.给盆栽植物浇水时,下面垫一个托盘或塑胶布以免周围打湿。2.使用小一点的洒水壶。植物栽培
教具构成:
1.栽培用的连根植物。
2.盆栽花盆、塑胶垫、托盘。3.土、肥料、小石子。
4.铲子、剪刀、喷水壶、水壶水桶各一个。5.围裙、抹布、海绵、报纸。准备工作:
系围裙,在花坛的旁边铺报纸,再把花盆搬出来,把喷水壶、水壶装满水。基本操作:
1.把装土的水桶提来。
2.花盆周围用抹布擦拭,底部铺小石子。3.铲两三铲土放进花盆,中央部分凹陷下去。4.把花栽进去,轻轻地,以免伤到花。5.根部覆盖土,并加上肥料。6.用水壶轻轻倒水(根部)。
7.用铲子覆盖少量土,把根部完全盖住,埋一部分茎。8.用洒水壶对着整株植物浇水。9.用海绵擦拭花盆。
10.在桌上铺塑胶布,上面放垫花盆的托盘,然后把整株植物拿到室内。
11.把多出来的土放回花坛里。
12.铲子、洒水壶、水桶等用水洗过后擦干。13.将教具放回原位。
14.将报纸折好后放进垃圾桶。兴趣点:
1.用铲子将土覆盖到根上。2.用洒水壶浇水。
错误控制:根露出土外,水溢出花盆外面。直接目的:
1.学习盆栽的方法。
2.了解一连串动作的顺序。间接目的:
1.发展布置环境的能力。2.增强爱护植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把植物上枯干的枝叶用剪刀整理。
2.由于各植物有其适当的栽种时期,故可让孩子体会季节的特征。延伸操作:
1.从小盆移植到大盆。2.从花坛移植到花盆。3.分株种植。
4.清理花、枝、叶上的尘土、虫蚁等。播种
教具构成:
1.牵牛花的种子。2.围裙、抹布、毛巾。3.铲子、浇水器、水桶。4.小名牌(带竹棒)。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戴上手套,然后将教具搬到花坛。基本操作:
1.把盛在玻璃盘中的牵牛花种子拿来。
2.在花坛的一个位置上浇水,把土翻松再用铲子挖出一些浅沟,一个沟里放一粒种子。
3.让每个种子之间有适当距离排列种植。4.再覆上少量的土,然后在上面浇水。5.在旁边插上名牌,标注种植的年月日。6.把使用过的教具洗净擦干。
兴趣点:在土上播种及用铲子挖沟。错误控制:
种子落在土外面,种子跟中子之间没有保持适当距离,全种在一起。
直接目的:知道种子是什么,牵牛花播种法及手指的运动。间接目的:养成独立精神及观察力、专注力。注意事项:
1.不要忘了浇水。
2.让孩子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3.藤蔓开始长出来后,记得插上竹棒、铁线等。延伸操作:
在一年中适当的季节里,播种适当的种子,以维持花坛上花草不断,也可种植蔬菜类植物。水栽培
教具构成:
1.适合水中生长的植物(球根植物——郁金香、风信子、蕃红花)。2.种植用玻璃容器。3.水壶、塑胶垫。
4.围裙、抹布、海绵、黑纸、透明胶带。5.名牌卡。
准备工作:系上围裙,在桌子上铺上塑胶垫,再将玻璃容器搬来。
基本操作: 1.把放在盘子上的球根植物端来。2.用水壶的水注满玻璃容器。
3.拿出一个球根仔细观察有无灰尘、虫蛀或腐烂的现象,再将根的底部朝下放进玻璃容器中。4.为了让球根部分浸到水里,再倒少许的水进来。5.用海绵擦拭容器周围,包上黑纸后用透明胶带固定。6.名牌卡写上球根的名称、日期,然后贴在容器上。7.把玻璃容器搬到通风良好及阴暗的地方。8.塑胶垫、水壶等擦干整理好放回原处。
兴趣点:
将球根浸到水里,玻璃容器置于暗处。错误控制:
将球根应该泡在水里的部分弄错,没有接触到水。注意事项:
1.不要错过一些春天开花的球根植物的栽培时期。2.白色根长出来后要每天换水。
3.开始发芽后将植物挪到有阳光的地方摆放。延伸操作:
1.用芋头、睡莲练习水栽培时,可选用花瓶。
2.由于进行植物栽培,使小朋友在心理上加深了对自然界的兴趣,由此了解四季的变化、水和太阳的重要、植物和昆虫的关系以及植物的成长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五、照顾动物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合年龄:3岁半以上。照顾小鸟 教具构成:
1.小鸟食用的青菜。
2.鸟笼、放鸟食用的盒子(小汤匙)、按照鸟笼面积裁的纸片、夹子(夹青菜用)。3.塑胶垫、小桌子。
4.水壶、水桶、簸箕、小扫帚、垃圾桶。5.抹布、围裙。准备工作:
穿上围裙,在桌上铺上塑胶垫,再把鸟笼拿来,然后在小桌子上摆好教具。
基本操作:
1.先仔细观察笼中的小鸟。
2.打开鸟笼的门用左手按住,右手轻轻伸进去,以免惊动里面的小鸟。3.将鸟笼内装水、饲料、青菜、贝类等的盒子一个一个轻轻拿出来。4.关上鸟笼的门。
5.再打开门,用抹布将横木擦干净。
6.把鸟笼下层抽出,拿掉铺在上面的纸,折四折后扔进垃圾桶里。7.用小扫帚将鸟笼彻底扫干净,垃圾收集后倒到簸箕上。8.再用抹布擦干净,换一张新的垫纸,放回鸟笼。
9.倒掉饲料盒中剩下的饲料和水。10.把容器洗净、擦干。11.把水壶的水倒入容器中。
12.用小汤匙舀少许饲料到饲料盒中。
13.再把鸟笼打开,把饲料盒、装水的容器等轻轻放回去。14.夹青菜到青菜盒里,再把盒子放进鸟笼。15.再对小鸟做一次观察。16.鸟笼放回原处。17.将塑胶垫洗干净。
兴趣点:伸手到鸟笼里,观察小鸟。
错误控制:忘了关笼子的门,小鸟飞走了。直接目的:学会喂养小鸟。
间接目的:增强清洁感和爱护动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考虑鸟笼白天和夜晚的位置,特别是冬天寒冷季节最好放在房间里。2.时常对鸟笼进行消毒,以免感染疾病。延伸操作:
可以观察小鸟在发情期的交配和生蛋过程,同时将雏鸟的生长过程做成记录。喂养金鱼
教具构成:
1.海藻、金鱼用诱饵。
2.水槽、水桶二个,勺子、水壶。3.捞鱼用的网、小石子。4.塑胶垫、小桌子。
5.抹布、手巾、塑胶围裙、海绵。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把装有金鱼的水槽抬到桌子上,在桌上铺好塑胶垫。基本操作:
1.先仔细观察水槽中的金鱼。
2.用捞鱼的网小心地一条一条把金鱼捞到装清水的水桶中,注意不要伤到金鱼。3.再把水槽中的海藻捞到水桶里。
4.握住勺子柄约三分之二的地方,把水槽中的污水舀到另一个水桶里。5.把水槽的水舀掉一半左右。6.用水壶慢慢注入清水。
7.再从水桶中捞起金鱼放回水槽。8.海藻用清水清洗后放回水槽中。
9.轻轻放入鱼饵。10.再一次观察金鱼。
11.将水槽放回原地,若水槽太大,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搬运。12.用抹布将塑胶垫擦干净。13.倒掉水桶的污水,擦干。14.捞鱼的网用水洗净,擦干。15.如果地板弄湿也要擦干。兴趣点:用网捞鱼把水换掉一半左右,给鱼饲料。
错误控制:
1.捞鱼的方法不对。2.水量更换错误。
直接目的:学习照顾金鱼。
间接目的:增强清洁感和爱护动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清水最好使用备用水,也就是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因为新接的自来水含有太多漂白粉。2.告诉小朋友鱼类也需要氧气。
3.鱼饲料逐渐加入,一次不要放太多。延伸操作:
1.养殖各种各样的金鱼,并记住名字。
2.调查金鱼吃何种饲料,如:饭粒、面包屑、小蚯蚓等。第五节 社交礼仪 直接目的:
1.帮助孩子学习社交礼仪,来获得有修养的礼貌礼节。
2.帮助孩子学会讲礼貌,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3.培养孩子亲切、高尚、均衡、礼貌的人格。4.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包容心和秩序感。间接目的:
1.发展孩子的协调能力。2.培养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3.锻炼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基本的社交礼仪 打招呼与告别 基本操作:
1.与孩子一起探讨礼貌的重要性,特别是礼貌的与别人打招呼,友善的与人告别的重要性。2.与孩子讨论跟长辈、老师、同学、客人等打招呼、道别时的礼貌行为。
3.伸出手,握住别人的手,跟对方说“你好”“早上好,XX”等,告别时说“再见”“再见,XX,谢谢你的款待”。
4.还可以与孩子讨论其他情景进行礼貌练习。握手
1.以正确的姿势站立。
2.慢慢靠近对方,伸出右手。3.握住 对方的右手。4.看着对方的眼睛微笑。
鞠躬
1.抬头挺胸站直,双手自然下垂。
2.两手慢慢置于腿侧,轻触大腿,头慢慢低下行礼。演示:
老师或同学提出一个场景让幼儿进行表演。语言:
梁志燊 段云波
一、前言
蒙台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她的第一所举世闻名的幼儿园 —“儿童之家”,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与研究,逐步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蒙氏理论是目前风行世界最先进、最科学、完善的学前启发式教育之一,它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对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与研究,让儿童在特别营造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儿童内在潜能;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的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蒙氏理论的建立,给世界幼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吸引了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推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从蒙台梭利成名至今,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和高度评价,蒙台梭利博士的著作已被译成三十七个国家的文字,借助她的著作所传播的理念,让全球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蒙氏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蒙氏教育已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类进入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蒙氏教育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中国,蒙氏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从民办园到公立园,从实验班到全日制蒙氏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九个省区和直辖市。随着蒙氏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及所取得的明显成效,蒙氏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氏教育实验班。目前,“蒙台梭利”是幼儿教育界与报刊电视图书网络上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2005年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成都、石家庄等八大城市的调查显示,有92.8%的幼儿园长知道“蒙台梭利”,在各地排名前20位的幼儿园中有78.8%的引进了蒙氏教学,蒙台梭利似乎成为高档园的代名词。显然,在竞争激烈的幼教时代,蒙台梭利给了许多幼儿园新的机会,让她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创新的地位,在行业洗牌中把握了成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园了解并能够引进蒙氏教育、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蒙氏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纯正的蒙氏教育,本文就蒙氏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表一点看法。
二、历史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氏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氏教育班,这些是蒙氏教育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蒙氏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氏教育。
20世纪前半期,由于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儿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教会开办;国人办的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国内没有生产蒙氏教具的厂商,幼儿园根本无力进口国外教具,因此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氏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曾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氏教育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氏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儿教育。对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蒙氏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定。伴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对蒙氏教育的批判也未曾中断过。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阻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蒙氏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氏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氏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氏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在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对外国教育名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四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氏教育的客观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扩大,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国外发达国家与地区实施蒙氏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方法提供给大陆的广大幼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氏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氏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氏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宁夏等地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氏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然而,众多的蒙氏班发展水平尚参差不齐,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一批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矢志蒙氏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与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氏教育的理念领悟得甚为肤浅,成效寥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蒙氏教育得到飞速发展,许多国外权威蒙氏教育机构相继来到中国,发展蒙氏教育。一个以研究中国幼儿教育与致力于在中国推行蒙氏教育的专业机构CMS)应时代的潮流而诞生。从2003年7月在青岛举办了首期国际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班起,CMS在中国培养了一批蒙氏教育骨干,社会反响热烈。特别是,CMS与国际著名蒙台梭利教育机构加拿大首都大学、美国蒙台梭利(AMS)协会合作的正式签约,极大地推进了蒙氏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CMS始终从事蒙氏教育科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与推广,组织教具学具的研发活动,并率先组织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教材。在蒙氏教育科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与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现状
(一)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我国现有13亿人口,0-12岁儿童约2.3亿, 出生率为1%,每年新生婴儿2 000万,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六对一的模式下成长,即家庭的父母、祖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教育一个儿童。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中国家庭最大的支出为教育支出,城市家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高达近70%,有近60%的家庭把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而学前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社会的重视。
目前,我国有幼儿园超过三十万所,这些幼儿园良莠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扮演保姆的角色,许多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师资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地起到启蒙孩子、开发智力的作用,这样很可能使儿童错过了智力及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21世纪是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立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学前教育尚属于待开发的领域,幼儿教育的前景正在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搞好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二)幼教改革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智能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本,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从幼儿教育做起。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地推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品质,抓好儿童的素质教育将为实施科教兴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发达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证明:0-7岁是儿童教育、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也开始认识这一点,希望让孩子接收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调查表明:80%的家长承认自己本身不懂幼教,因此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方法而费尽苦心。这样,许多幼儿园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理要求与经济效益,创造了许多诸如“ 双语班”、“ 才艺班”、“ 心算班”等等,并没有寻找到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念与方法。当前,很多幼儿园渴望把已经成功的“ 双语班”和“ 才艺班”等赋予一种科学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样,国际上最流行最科学的蒙氏幼儿教育方法得到了幼教界与家长的青眯,其发展速度惊人。
(三)我国蒙氏教育
自1994年起,蒙氏幼儿教育法以及以蒙氏教育思想为基础创立的幼儿园模式逐步地被引进中国,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人性化的环境规划和显著的教育成果,越来越受到中国幼教界、幼儿园和家长的青睐。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蒙氏教育法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当前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不清楚什么是蒙台梭利式幼儿园,也不明白蒙氏幼儿园的指导性准则是什么,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蒙氏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使得有些蒙氏幼儿园名不副实,因此,误导了社会对蒙氏教育的认识。有些幼儿园的确在使用蒙氏教学法并引进了相关的教具,但是并不是深刻地去掌握蒙氏幼儿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精髓,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蒙氏幼儿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在使用与运用蒙氏幼儿教学法时,犯简单化与照搬硬套的错误。更有甚者,打着蒙氏教育的牌子只是为了招生与经济利益。造成这种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没有高水平的蒙氏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远达不到蒙氏教师资格的国际标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是具备了其它一切蒙氏教育硬件条件,也很难实施真正的蒙氏教育。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幼儿教具制作公司,根本不了解蒙氏教具的原始设计意图,照葫芦画瓢,制作的蒙氏教具学具根本不符合国际蒙氏教具标准。有些偷工减料,做工粗糙,这将对儿童的人生发展产生相当不良的影响。特别是,有些教具甚至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害。一些教材编写机构编写的蒙氏教材也不符合蒙氏教育理念,严重地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四、未来
(一)成立专业协会
介于国内的幼儿教育现状,在中国推行蒙氏幼儿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系统地介绍蒙氏幼儿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教学思想,给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关蒙氏教育的全面知识,如何督导蒙氏教育质量,如何进行蒙氏教师的资格认证,如何监督蒙氏教具学具的安全与质量,如何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材教具、教学方案等,保证幼儿园达到蒙氏幼儿园的国际标准,让我们的儿童真正地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教育环境之中。显然,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行业机构来督导国内蒙氏幼儿教育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幼儿教育模式,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方法,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我国蒙氏教育确立办学宗旨与方向,这对于我国幼儿教育及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专业化的行业机构将有利于与国际幼儿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如何借鉴欧美、台湾、香港等国内外其它已成熟的蒙氏与双语教学方法等方面,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二)发展方向
在中国开展蒙氏教育必须符合我国国情,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逐步前进,应将我国蒙氏教育的发展将按初期、中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设立目标,实施逐步发展的方针,围绕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
1. 蒙氏教育科学研究。大力提倡从事蒙氏理论与实践、蒙氏双语教学、国际蒙氏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支持性、前瞻性、基础性政策研究。特别是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方法,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我国蒙氏教育确立办学宗旨与方向。办好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蒙氏教育-Montessori in China》,为蒙氏教育感兴趣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刊物的编辑中心作用,汇集国内外优秀幼教专家以及此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人士,举办高层次的讲座与国内国际研讨会,给幼教教师、学者、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加强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蒙氏教育研究与信息中心。
2. 师资培训与认证。教师的水平与素质是蒙氏教育能否成功实施与发展的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师资培训基地,系统地培训蒙氏教师与双语教师,让教师掌握蒙氏教育知识,树立教师的教学信心,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积极性,确保培养出合格的蒙氏教师。要加强教师培养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师资、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优势与经验,采取先与国际蒙氏机构联合,再寻求独立发展的策略,最终实现教师培训的本土化。严格按照国际蒙氏教师和双语教师的认证标准,研究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师资认证评估体系,制定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教师持续发展机制,确保蒙氏教育师资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专业化。3. 教材教具研发。按照国际蒙氏教育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研发蒙氏幼儿教育的相关产品。除了组织出版系列的蒙氏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还应该研究编写“本土化”的蒙氏或双语教材,降低蒙氏教育法推广的门槛,打造蒙氏教育品牌。蒙氏教具学具在幼儿市场中颇具吸引力,不少幼儿园虽不挂蒙氏招牌,却也想购置蒙氏教具。但是,目前蒙氏教具高昂的市场价格又让他们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廉价教具,质量粗糙,安全得不到保证,粗糙教具对孩子的教育与未来成长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研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优质教具学具和相关的配套设施等,降低成本,最终实现蒙氏教育的平民化。4.教学督导与评估。按照国际蒙氏的标准、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教育的督导政策,监督与指导蒙氏幼儿园的运营与管理,确保蒙氏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国际蒙氏幼儿园的认证标准,研究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认证评估体系,制定蒙氏幼儿园认证标准,确保蒙氏幼儿园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专业化。5.标准化蒙氏园推广。研发规范化的样板式蒙氏幼儿园,开展蒙氏幼儿园特许加盟或辅导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特长,合理利用蒙氏教育资源。搞好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研究试验基地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实习的基地。
四、结束语
一、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并且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为4 + 2 + 1,幼儿在家里成了大人围着团团转的 “小皇帝”。再加上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认为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受一丁点苦,他们从吃饭、穿衣、到洗漱、洗衣、整理床铺全方位地介入儿童的生活,幼儿在得到越来越多关爱的同时,学习家庭生活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儿童与发展心理学认为2岁-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以及健康生活、卫生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发展幼儿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对促进幼儿形成坚强、勇敢和独立探索的优良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二、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简介
( 一)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理论基础。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的心智,这是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动力,它使幼儿无意识的吸收周围环境中信息并成为适应环境的个体。蒙台梭利认为,受生命潜能的驱使,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 “吸收”文化的心理,他们因此能自己教自己。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2]蒙台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他认为除遗传因子的作用外,还有它们对之起作用的环境的影响,环境在成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变化只有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3]儿童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赋予的力量的环境。[4]
( 二)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蒙台梭利课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动实现,这些操作活动按其目的与所发展的儿童能力,分为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其中日常生活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动作练习、照顾自己练习、照顾环境练习等方面,基本动作练习主要包括练习抓、倒、夹、舀、拧、剪、穿、折叠等,照顾自己练习包括穿脱衣服、洗手、洗脸、洗衣服、刷牙、梳头、整理衣物等,照顾环境练习包括扫地、拖地、擦窗户桌椅、栽培植物、为植物剪枝施肥、整理房间,制作食物等。
三、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幼儿生活最长久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蒙台梭利认为,父母的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家庭中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来提高幼儿日常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 一) 家长应学习蒙台梭利理论与教具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养育和教育幼儿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一方面,家长要抽时间主动地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知识,经常和幼儿园教师交流,尊重幼儿,把握幼儿敏感期,认识到幼儿是独立成长的有潜能的个体, 家长只是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
(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因此,首先,家长根据幼儿需求,为幼儿准备有吸引力的物质环境,家中的幼儿使用的硬件设备及工具应该以幼儿年龄身高为标准,比如说家中的桌、椅、碗、勺,扫帚、簸箕等日常用具尺寸要小,方便孩子使用,幼儿房间的衣柜、鞋柜、玩具柜等要符合幼儿身高,便于幼儿拿取。
( 三) 示范、观察、引导、鼓励,提高幼儿生活技能。蒙台梭利认为: “所谓教育,不是教师及家长自上而下的教导,而是协助儿童自下而上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动作、感知觉、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2岁- 4岁的幼儿其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度发展的都不是很好,做事时难免慢而且粗糙,加上幼儿的注意广度也非常有限,顾此失彼也在所难免。针对幼儿这些特点,家长要考虑给予孩子科学适宜的方法指导,生活技能练习是在经常性的要求和长时间练习中形成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家庭实际情况来使用恰当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示范。家长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并准备适量的教具, 引导幼儿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练习前,要先为幼儿示范正确做法,示范时家长要放慢动作,动作分步骤进行,步骤之间要有适当停顿,语言要简洁。
2、观察、引导。学会耐心观察是蒙台梭利教育者的必备素质, 家长要观察幼儿在练习中自己的内心需求是什么,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要观察幼儿在工作时的表现,是否对材料感兴趣,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另一方面,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表情是否专注, 情绪是如何变化的等等,家长可以将观察内容进行记录,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水平,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摘要:培养幼儿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当前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现状,介绍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并从提高家长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创设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三方面阐述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幼儿,生活技能,启示
参考文献
[1][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e.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79.
关键词: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核心理念
20世纪80年代,蒙台梭利思想传入我国,在我国掀起了一股蒙氏教育的热潮,至今仍方兴未艾。那么,為什么蒙氏教育能够风行全世界?有人说这一定是蒙氏教具的功劳,然而如果仅仅是因为其教具的独具匠心,那它培养出来的幼儿只是工匠而已。蒙氏教育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如果说有一句话能够概括蒙氏亲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就是蒙台梭利在演讲时经常呐喊的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一、全句解析
“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中文可译为“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仔细品味这句话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蒙台梭利代表幼儿呐喊的一句话,表达了幼儿对独立与自由的向往。由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很多事情他们还不能独立去“做”。幼儿希望自己尝试来“做”,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由此可见,这句话中的核心词汇应该是动词“do”和“help”其中的一个。继续确定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如何体现蒙台梭利提倡的自我教育?那肯定是在“do”中体现。因为“do”即做,做是需要一个多种感官协调统合的过程。正如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现在不能独立“做”,就剥夺了他们“做”的权利,成人替他们来“做”,成人的作用只是“帮”他们来“做”。因此,可以确定这句话的核心词汇就是“do”。但是这个“do”需要“help”与之共同存在的。
二、核心词“do”的解析
在此,可能有人会因此而质疑,幼儿会自己做吗?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吗?对这种疑问的回答是,幼儿当然可以自己做,也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幼儿的“do”是有其本身存在的动力的。蒙台梭利认为,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所有儿童都具有一种“特殊力量”。这种特殊力量使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的事物,并且会使幼儿主动地尝试、探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
1.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目前不同的译本对于吸收性心智的概念并不统一。笔者尝试对英文版Absorbent Mind进行翻译时,发现蒙台梭利对吸收性心智是这样描述的。她认为,吸收性心智是一种本能、一种先天的能力,是婴幼儿对环境中信息进行大量全面的吸收,将这些信息以表象和图式储存在他们大脑之中的能力。蒙台梭利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感光底片,然而婴幼儿的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最后内化的结果。比如,在一堂亲子课上,老师尝试教幼儿学习打“苍蝇”(这里的苍蝇是一个自制玩具)。老师要求练习的是家长拉着“苍蝇”在前面走,幼儿在后面拿着工具拍打苍蝇。但是幼儿经过练习后,自己试图改变玩法,有的幼儿把打苍蝇的工具交给爸爸妈妈,而自己拉着绳在前面走;有的幼儿把“苍蝇”吊在高处,自己则尝试在远处够着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吸收性心智真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内化的结果。幼儿完全有这种能力去“do”。
2.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所谓“敏感期”,其内在的表现就是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表现出尝试或学习的狂热。这个时期,也被教育家称为“关键期”,是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抓住敏感期进行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了敏感期,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学习热情便不再出现。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教育者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幼儿的心理就会紊乱,就会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从《蒙台梭利教具指引》的感官敏感期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敏感期大多在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因此,幼儿完全有这种内在需要尝试去“do”。
三、关键词“help”的解析
虽然幼儿有内在的需要,也有前行的动力,但是他们是通过从周围环境吸收知识养分而成长发育的。因此,如何改善“周围环境”便成为了“help”的关键所在。
1.实施者——导师
亲子教育是一种互动性的早期教育。它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老师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蒙台梭利认为执行帮助的是“导师”——父母和老师。而父母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作为导师,要能很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要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环境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要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还要能设计教育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每一天的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
2.途径——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环境的设计,认为“环境就像人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为此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准备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1)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成长必须得到关爱。”因此,强调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父母要自然的表现友善、温和和优雅的动作,尊重孩子,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交谈时,最好坐下或蹲下,使孩子感到教师、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2)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这种环境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一切以孩子为主。”教室的环境要优美、宽广,设有活动室和休息室。每个活动室里都有矮柜,放置很多教具,儿童可以自由选择。
3.原则——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似乎每个人都理解。但是实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从两句话的对比中来体会这种不同。
A:小明,来,看看这两根长棒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长的?哪一个是短的?
B: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长棒,你发现了什么?
前者所提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孩子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孩子亲自去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制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奥妙。另外,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答案。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啊!
前者传统教育的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给孩子传授些知识,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后者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月异”。我们的原则是:“为儿童为中心,让他去动手脑。”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可以借鉴的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法。我们必须要把握其精髓,才能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本土化,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aria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M].Publ Random House,1988.
[2]吴启桐.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M].金海涛,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作者简介:付丽丽(1982—)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于晓梅(1963—)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单位 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蒙台梭利教育简介】推荐阅读:
东川教育简介07-07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05-31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06-14
学校特色教育简介11-09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05-24
教育咨询机构简介05-27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简介07-04
通辽市特殊教育学校简介09-22
龙家圈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介06-28
重庆大学2018年教育学院校简介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