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精选10篇)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1

(1)工作业绩

工作业绩考核是指对每个员工在本职工作中完成任务所取得的成绩、成果进行测评的过程。这个评价过程不仅要说明各级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还要通过评价结果指导员工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业绩考核主要从数量、质量和效率三个方面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以及工作效率指标。

绩效定量管理法通过技术工作量化标准和工作岗位分配,以及对工作质量、工作效果的综合评价,通过二次分配平衡,实现对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

(2)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考核是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经验性能力进行测评的过程。它包括和工作相关的常识和专业知识;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和技巧;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经验性能力;特殊工作所要求的体力。

同业绩相比,能力是内在的,不容易衡量和比较,因此,能力有时并不能通过直接的能力测试来考核,而是需要通过人们的感知察觉来作出判断。

绩效定量管理法通过长期工作量化考核和工作效果、工作质量的综合评定,借助专家模糊评价,进行工作岗位的确认和变动,从岗位的差别和任务的分配体现能力的确认,同时鼓励技术人员主动承担责任,培养、提升技术人员的能力。

(3)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考核是指对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进行的考评。现实中,工作态度往往影响着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通过对态度的评价,可以鼓励员工发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绩效定量管理法对态度的考核,基于一定的程序和多角度调查反馈对技术人员的态度进行考核、指导、沟通的多角度管理。

(4)潜力

潜力的发挥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相应的工作机会、合理的工作设计和分配、正确的上级指导或命令、必要的开发。通过潜力评价,可以为工作轮换、升迁等各种人事决策提供依据。

评价方法

绩效定量管理法采用了三类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描述法。图2表示绩效考核方法的分类及几种主要方法。

1.相对评价法

(1)序列比较法

序列比较法是对按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进行排序考核的一种方法。在考核之前,首先要确定考核的模块,但是不确定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将相同职务的所有员工在同一考核模块中进行比较,根据他们的工作状况排列顺序,工作较好的排名在前,工作较差的排名在后。最后,将每位员工几个模块的排序数字相加,就是该员工的考核结果。总数越小,绩效考核成绩越好。

(2)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对员工进行两两比较,任何两位员工都要进行一次比较。两名员工比较之后,相对较好的员工记“1”,相对较差的员工记“0”。所有的员工相互比较完毕后,将每个人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绩效考核的成绩越好。

(3)强制比例法

强制比例法是指根据被考核者的业绩,将被考核者按一定的比例分为几类(最好、较好、中等、较差、最差)进行考核的方法。

2.绝对评价法

(1)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通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直至个人目标,最后根据被考核人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来进行考核的一种绩效考核方式。在开始工作之前,考核人和被考核人应该对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时间期限、考核的标准达成一致。在时间期限结束时,考核人根据被考核人的工作状况及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来进行考核。

(2)关键绩效指标法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以企业目标为依据,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特征的分析,据此确定反映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一定期限内综合业绩的关键性量化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

(3)等级评估法

等级评估法根据工作分析,将被考核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用明确的语言描述完成该模块工作需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同时,将标准分为几个等级选项,如“优、良、合格、不合格”等,考核人根据被考核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对每个模块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总成绩便为该员工的考核成绩。

(4)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从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角度进行评价,并根据战略的要求给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实现对企业的综合测评,从而使得管理者能整体把握和控制企业,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描述法

(1)全视角考核法

全视角考核法,即上级、同事、下属、自己和顾客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的一种考核方法。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综合不同评价者的意见,则可以得出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

(2)重要事件法

重要事件是指考核人在平时注意收集被考核人的“重要事件”,这里的“重要事件”是指那些会对部门的整体工作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重要影响的事件,对这些表现要形成书面记录,根据这些书面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考核结果。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2

一、成本管理

工程成本即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综合反映工程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 属于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工程成本管理, 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以收定支", 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 加强合同管理, 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 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3、目标管理原则:

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 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 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

5、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成本是指公司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

6、节约的原则:

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 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提高施工项目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施工方案, 提高生产效率;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 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

二、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质量好与坏, 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 投资大, 建成及使用时期长, 只有合乎质量标准, 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 发挥投资效益, 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 满足社会需要。

工程质量管理, 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工程质量好与坏, 以预防为主, 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 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 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 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 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 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 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

三、安全生产管理

近年来,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频发, 建筑工程开工面积不断加大的同时, 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 也越来越多, 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同时, 也给我们这些工程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好工程管理安全生产工作, 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 完善机构。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 企业法人代表必须意识到安全生产不但关系到企业的信誉, 而且关系到国家财产及施工人员生命的安危, 必须贯彻执行好“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生产、效益、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加强对

生产管理层人员培训, 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企业必须定期、定时、分批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提高管理安全生产的素质。

3、健全制度, 严加防范。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使与生产有关的任何人、任何部门都负有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 增强各级管理、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 施工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施工后做好保养、维修工作, 消除一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针对工

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分析, 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 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患,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 必须根

据分项工程的具体情况, 用书面形式向施工人员就操作方法、安全预防措施等作全面的技术交底, 使施工人员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自觉增强安全意识, 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6、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每个分项工程均配备安全员, 依据《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结合现场情况逐项检查评分, 确保安全措施落实无死角。

参考文献

[1]刘铁民主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年。

[2]章俊:《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 《机电信息》, 2005年第7期。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3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预算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预算编制环节,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合规性和细化性及预算下达的时效性,揭示预算编制留有缺口、刚性不强。在预算支出环节,应重点关注支出结构、支出规模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拨付使用的及时性,预算调整程序的合法性,揭示支出缓慢、随意调整预算。关注各项财政改革制度推行的效果性。在预算资金使用环节,重点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揭示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滞留闲置各类财政资金等问题,发现和揭示部门、单位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绩效缺陷,分析产生问题和缺陷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绩效。要将财政资金的使用与部门职能任务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相联系,结合分析财政支出,评价工作职能任务的履行情况。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各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发挥的作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热点领域,重点关注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揭示政策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关注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揭示多头申请立项、用已完工项目抵新项目套取资金。关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预算进度(或建设进度)拨付,揭示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项目进展缓慢,项目资金闲置,截留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揭示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效益不佳、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分析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金融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全面分析被审计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内部控制机制测评和评价,对金融机构贷款决策、重大采购、业务流程控制、职能设置、重要岗位制约、核心人员管理等方面控制制度测评,评价其有效性及存在影响金融企业效益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漏洞。揭示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从外部宏观角度揭示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系统风险;从具体金融机构微观角度,关注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要高度关注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发现其风险点和管理中的漏洞。探索开展大额信贷投入的企业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评价,促进金融信贷资金科学合理投放,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防范金融风险。

(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审查建设项目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和投资约束机制,揭露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检查经批准的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规模、标准及投资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漏洞。加强对工程承发包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查处工程承发包中规避招标或者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和肢解、转包、转让以及违法分包工程的行为,注重项目建设效果。关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通过工程管理审计查处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制止高估冒算,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工程质量审计检查工程建设项目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是否存在质量隐患。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探索实施建设项目后评价,对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济技术指标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关注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促进提高建设项目运营效益。

(五)企业生产经营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首先,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揭示内部管理制度缺陷,重大管理漏洞等问题,分析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其次,关注企业经营战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评价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企业调结构、保增长、增效益。第三,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和重大技术改造情况,揭示企业是否存在盲目决策、投资效益低下和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关注企业资产重组、对外联营、关联交易等情况,揭示企业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和国有企业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四,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情况,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分析评价职工收入增长和分配差距对企业稳定、员工积极性的影响。第五,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评价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重大隐患,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目标、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地区、部门、单位、企业经济活动绩效性的审计和评价。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程序性和决策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关注国家环保政策的落实、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生态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情况。对资源环保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绩效评价。关注涉农、惠民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情况,加强对相关项目的建设程序、工程管理、投资决算和工程投资绩效的审计和评价。

(七)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评价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法规体系的完善性,揭示政策贯彻执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政策目标实现。揭示政策缺陷,为完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揭示体制缺陷,为理顺机制体制提供参考意见。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式

(一)结合方式开展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的要求和内容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之中。结合型绩效审计项目在开展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时,应包含绩效审计的重点与内容,审计实施中应关注影响绩效的问题与因素,审计报告中应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状况,揭示被审计单位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专项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按照绩效审计的要求,以重点审计项目为对象,单独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绩效审计。在开展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应把绩效审计作为主要内容。

(三)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根据绩效审计的要求,制订专项审计调查方案、实施审计调查、报告审计调查结果。在揭示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时,要注重对影响绩效的问题给予分析、评价,提出审计建议。

(四)全程跟踪方式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评价分析绩效,及时反馈意见,及时纠正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保障建设项目有序、健康高效运行,专项资金有效、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管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篇4

一、基本概念

管理、管理者、管理职能、管理性质、计划、决策、领导、激励、控制、沟通、预算、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管理道德(包括四种道德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价值链管理、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管理幅度、部门化、有机组织、机械组织、学习型组织、无边界组织、组织变革、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流程再造。

二、基本理论

1.2.3.4.5.6.7.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法约尔的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的类型、程序及西蒙的决策理论。组织环境的概念、特征及包括的内容。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设计的内容、管理幅度与层级的关系及典型的组织形式(职能型、事业部型和矩阵型)。

9.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及内容。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11.领导类型、权力来源、分权与授权。

12.特质理论、行为理论(俄亥俄、密执安大学、管理方格论)及权变理论(菲德勒、豪斯的目标路径理论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3.控制类型、原则和方法。

并能用上述理论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

三、基本方法

1. 决策方法(Delphi法、量本利、决策树法)。

2. 计划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

3. 激励的方法。

注意:同学们复习的时候应包括上面的内容,但不限于上面的内容。

Everyone:

出口收汇核销管理的主要内容 篇5

一、出口收汇核销主要单证

(一)出口收汇核销单

出口收汇核销监管是以核销单为主线,将出口企业的每笔出口、收汇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了出口与收汇的对应关系。所谓出口收汇核销单(简称核销单)是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印制,出口企业凭以向海关办理出口报关、向银行办理出口收汇、向外汇局办理出口核销、向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申报、有统一编号的重要凭证。

(二)海关出具的出口货物报关单

海关受理企业报关后,向出口企业出具的注明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及贸易方式的打印凭证。

(三)银行出具的核销专用联

指银行出具的出口企业凭以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的出口收汇核销专用结汇水单或出口收汇核销专用收账通知。

二、出口收汇核销单管理

(一)出口收汇核销单的申领

企业向外汇局申领核销单前,应当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先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向外汇局提出领单申请,然后持企业操作员IC卡及其他规定的凭证到外汇局领取核销单。这里所说的其他凭证主要指有以下两种情况时提供:一是首次领单的还应提供出口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二是特殊情况由非核销员本人领取核销单的,应提供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单位介绍信。

(二)出口收汇核销单的注销

对出现以下情况的核销单由外汇局注销,并妥善保管。

(1)发生全额退关或填错的,出口企业应当在3个月内到外汇局办理核销单注销手续。(2)出口企业因故终止经营或被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不再经营出口业务或发生合并、分立的,应在1个月内将未使用的核销单退回外汇局注销。

(三)出口收汇核销单的使用

出口企业到海关报关前,应在纸质核销单上加盖单位名称和代码章以及单位公章。报关时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成交方式,按成交方式申报成交价格、数量、运费、保费以及加工贸易合同协议号等内容,保证报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已报关使用的核销单和相应的出口货物报关单,海关应加盖验讫章。

(四)遗失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办理

(1)未用于报关出口的空白核销单遗失,出口企业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在网上自行挂失或持挂失申请到外汇局办理挂失手续。

(2)已用于报关出口未办理核销手续的核销单遗失,出口企业应当凭核销单以外的其他核销凭证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办理核销单退税专用联挂失及补办手续。(3)已办理核销手续后遗失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的,除提交第(2)条所需材料外,还应提供税务部门签发的未退税或退税已补税证明,向外汇局提出核销单退税专用联挂失、补办申请。

(五)出口货物退赔外汇核销的办理 1.退赔外汇的含义

退赔外汇是指出口企业收到全部或部分出口货款后,由于退货、损坏、短装、产品质量不合格、终止合同及有关贸易诉讼等原因,依照双方协议由出口企业退还或赔偿进口商的货款或者损失而需汇出的外汇。

2.业务处理

(1)未出口报关但已预收全部或部分货款后因故终止执行合同,提供以下材料: A.书面退赔外汇申请。

B.出口合同。

C.终止执行合同证明或退赔协议。

D.核销专用联或银行出具的收汇凭证。

(2)已出口收汇、未办理核销的,提供以下材料: A.书面退赔外汇申请。B.出口合同。

C.退赔协议及相关证明材料。D.核销单。

E.出口货物报关单。

F.核销专用联。

G.注明“退运货物”字样的进口货物报关单(退货赔付时提供)。(3)已出口且已核销的,提供以下材料: A.出口合同。

B.退赔协议及相关证明材料。

C.核销单退税联正本或税务部门出具的未退税证明或已补税证明。

D.注明“退运货物”字样的进口货物报关单(退货赔付时)。

E.境外将货款错汇入境内未核销的,提供情况说明、外方要求退汇函件、核销专用联或银行出具的收汇凭证外,还应提供银行出具的说明该笔收汇解付时间、国际收支申报号码及该笔收汇是否已结汇的书面证明。

三、出口收汇远期备案管理

对预计收汇日期超过报关出口日期(按照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计算)210天以上(含180天)的,出口企业应当在货物报关出口后60天内持下列材料向外汇局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手续(凡未在外汇局办理远期备案登记的,一律视为即期收汇,即必须在报关出口后210天内收汇):

(1)远期备案申请书。

(2)远期收汇出口合同或协议。

(3)盖有海关“验讫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和出口货物报关单。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篇6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同时,根据投资的多少,确立对称的责任和权利,打破国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范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也不再是企业的惟一投资主体。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分散的股东,企业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分散的股东之间,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后,在其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二、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四大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出资者选派代表组成。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是最终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投资方向、收益分配。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又一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和资产状况,提请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经理人员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包括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依照公司的章程和董事会的决议行使职权。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实行聘任制,不实行上级任命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又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它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thldl.org.cn的核心依托。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正确的经营思想和能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领导制度;拥有熟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各个主要环节普遍地、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等内容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集体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设置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障。

11项工作机制主要内容 篇7

对行政许可衔接、监督后处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后处理、质量管理后处理、认证执法后处理、强检计量器具监督后处理等工作流程、工作时限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明确。

●《工作督查机制》

对质监系统的工作督查范围及督查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

●《证后监管挂牌督办工作机制》

对质监部门发证后的监管工作进行了规定, 同时对证后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案后监管挂牌督办工作机制》

规定对一些留有隐患的重点案件, 通过案审办进一步引深追查、挂牌督办, 确保案件执行到位。

●《重大工作事项报告通报机制》

将一些举全市系统之力仍无法完成的工作, 通过报告政府、通报相关职能部门, 确保工作履职到位。

●《黑 (黄) 名单工作机制》

针对违法非法企业的违法事实, 分别列入黄名单、黑名单, 向社会公开曝光, 予以惩戒和警示, 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

●《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奖励办法》

规定了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一经证实, 将予以相关奖励。

●《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

通过上下联动、内部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质企联动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打假网络, 大大提升质监打假效能。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联动工作机制》

对监管部门、检测机构、许可审批、稽查执法、企业自律的权责利等方面一一进行明确, 厘清食品监管职责。

●《特种设备安全严监管四联动工作机制》

将监察、检验、执法、监督4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 建立了科学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行政问责实施办法》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8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管理的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建筑工程顺利進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施工管理重要意义出发,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所在并就相应的施工管理体系做了系统的论述分析,并结合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做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体系;安全管理

近年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的同时,安全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发展新时期,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应该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建筑技术人员的技术和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的知识,也应该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重要意义分析

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是庞大性和综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在我们长期的实践建设经验中,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从实际出发,发掘出一整套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体系。应用这套管理体系,我国普遍的建筑工程施工刮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很多地方也形成了具有自身企业特点长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机制。这是一具有里程碑式的进步,只有当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之后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内容分析

通过上文论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建筑工程无论是自身还是施工管理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笔者在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所在。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建筑建设初期到组后的质量验收环节都离不开这项基础性工作的支持。从理论角度出发,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了整个建筑建设过程。其具体工内容为:第一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进行必要的确定和准备工作。有句古语说的好,谋定而后动。具体到我们施工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把整个工程的基本目标弄清楚,那么整个管理行为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意义;第二是围绕目标具体规划建设整个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搞清楚建筑工程的目标之后,我们就围绕着目标进行具体的规划建设策略分析,让整个施工管理形成必要的体系所在。具体来讲包括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内容:1、组织;2、规划;3、激励;4沟通;5、检查;6、控制。

3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分析

3.1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的前期准备环节分析

众多周知,不同的建筑项目其具体建设目标和复杂程度以及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都不尽相同。所以说,在每个工程施工的前期我们都必须要认真分析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目标躲在。针对目标做好必要的统筹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这项工作要具体落实到细节上。笔者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对于物料和人力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整个建筑工程资源配置的时候要找寻必要的平衡点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为施工单位节省开支。这是增强施工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3.1 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分析

(1)要建立系统完善成本分析体系。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体现一部分的内容也正在于此,我们要建立真个建筑工程的成本分析体系,这是一个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预测的必要环节。具体来说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成本分析体系建设: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成本综合性分析,这是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比较工作,是进行降低成本的核对工作;另一方面是对个施工组织之间性成本比较工作,以便推广成本节约经验。

(2)完善材料管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指出最大的环节,一些大型的安装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可达到总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所以说,如何降低材料成本是我们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3.3 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1)制定进度计划。

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这是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在制定进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施工进行词整,并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保证建设顺利进行。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施工单位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各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合理的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并确保到位。

(3)控制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第一,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第二,经济措施: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施工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第三,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4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建筑行业如果发生事故,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体系中我们所要进行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重要问题,这个环节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思想上要提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防护意识;二是从实际技术上进行施工安全常识的普及。在笔者多年的工作研究经验中,一直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主要宣传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政策。在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因此,笔者在这里要在此呼吁,施工未动,安全先行。

5 结束语

建筑施工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下,建筑企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随着建筑行业研究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这一课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现阶段,我国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研究经验还没有上升到实践层次,这也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很多没有落到实处,施工管理体系相对需要完善。因此,建筑企业要人事加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舒力正确管理观念,加强对施工质量、安全及成本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工程进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聂阳.阳光领地小区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陈小艺.大学城建设项目水暖工程施工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杨荣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陈诚.京沪高铁与沪宁城际并行段项目施工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

企业商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篇9

一、明确管理机构和制度。商标工作首要的是有机构、有人管。

只有机构、人员落实,整个商标工作的开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至于机构怎么设置、由多少人来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没有一定之规。如甲公司由技术部负责商标的注册、续展等日常管理事务,由品牌经理负责运用商标进行市场营销,由打假办负责商标打假,办公室则负责商标档案的保管,虽然部门较多,但职权划分明确,协调得力,各负其责,因此,400多件商标管得井然有序,其中1件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件商标被认定为省、市著名商标。机构明确了,接着就要制定管理制度,把商标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商标工作的有关规定等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向企业的所有员工公布、实施。而且,制定的制度要详细、明确、操作性强,才能有效施行。如上文的甲公司,商标管理架构比较复杂,但因为规定明确,运作起来效果挺好。当然,要制定出好的商标管理制度,又与企业的商标意识强与弱息息相关。所以,要制定出色的商标管理制度,企业负责人要重视商标、了解商标,同时,也要配备对商标工作懂行的人员来管理商标工作。正因为机构、人员与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笔者才把它们列在一起,作为企业首要的商标管理工作内容。

二、制定商标战略和策略。商标战略就是企业商标发展应该达到的目标,包括长远、近期和当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要由商标管理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企业的负责人甚至是董事会提出建议,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企业董事会、负责人作出决策后,再由商标管理部门将其制定成规划。商标战略成型后,商标管理部门要与企业的有关部门协调,将商标战略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保证企业围绕商标战略来开展工作,进行发展。

企业要实现商标战略,需要运用一定的商标策略,如企业是实行单一品牌,还是多品牌并存,或者是使用总商标与不同的产品商标的策略;是进行定牌加工,还是实行许可使用等。商标策略一定要服从于商标战略,才能获得成功。在此前提下,各种策略之间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就是好策略。这就需要商标管理部门在拟订商标战略的时候就要一并考虑,并向董事会、企业负责人提出建议,由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并施行。商标管理部门要向企业的生产、设计、开发、销售等部门清楚地阐述企业的商标发展战略和策略,将有关的理念灌输给他们,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有利于实现商标战略和策略。同时,商标管理部门应随时监督商标战略和策略的实施情况,发现实施情况有偏差或不力现象时,随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进行纠正。

三、确定在具体产品(含服务,下同)上使用的商标。要为产品挑选一个好的商标,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

它既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是禁止作为商标的标志,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在先权利,也要与目标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风俗习惯相适应,还要有利于产品的营销以及品牌的进一步发展等。所以,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商标问题就要加以考虑,商标管理部门要与产品开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一起研究、讨论,按照产品开发部门对产品特性的阐述、市场营销部门对目标市场的分析、营销策略的拟订,设计若干商标,并进行注册查询等法律审查,然后提交公司领导层进

行决策。当然,考虑到注册商标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为了不影响市场竞争,最好是预先设计好企业的商标策略,注册一些商标,作为商标库储存,在新产品推出时马上就可以用上注册商标。但不管哪种情况,在产品上使用商标都应该经过研究、论证,切忌随便抓一个商标就用,到了一定时候发现不合适时,后悔已来不及了。

四、进行商标确权。也就是申请商标注册、续展、转让等工作。这是商标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这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申请了、注册了就不管了。商标管理部门要清楚企业目前有哪些商标正在申请注册中、注册商标什么时候需要续展、本企业有哪些注册商标、使用在哪些商标(服务)上等。最好是实行电脑化管理,这样企业的商标使用、注册情况一目了然,管理起来得心应手。

五、监管本企业的商标使用行为。主要包括:

1、指导、监督本企业各部门、各子公司、下属生产厂等产品上正确使用商标,包括商标图样应与《商标注册证》一致、商标使用应符合企业商标策略等。主要由商标管理部门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进行指导、监督。

2、监督商标标识的印制与使用。如商标标识在何处印制、如何印制、如何交付生产部门使用、剩余标识如何管理等。由商标管理部门在上文所述的制度中进行规定,并进行监督。

3、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监督执行情况。许可的原则规定由商标管理部门草拟后,由企业领导层审定、颁布施行。但在具体执行中是否许可使用,商标管理部门还可以提出建议,由企业负责人决定。至于合同文本的拟订和监督执行情况则由商标管理部门负责。

六、推进品牌营销。

仅仅做好上一条的工作还是不够的。商标除了正确使用,还要结合市场营销活动,在市场经营中加以推广,提高知名度和信誉,这样才能得到发展,真正具有高“含金量”。近年来,“品牌营销”开始得到企业的重视。也就是说,应以商标为核心,围绕商标来进行市场调查、开展营销活动等。这就比原来的市场营销的概念更进一步了。以甲公司为例,设立了品牌经理,销售部门按品牌经理的要求布点建立营销网络、进行市场策划、推广等,使整个营销行为服从、服务于商标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七、加强商标的自我保护。主要有三项内容:

1、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商标被侵权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向工商部门投诉,或是到法院进行诉讼等。目前,打假工作对企业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如投入的精力、费用大、效果不佳等。对此,广州一些食品企业的做法值得推荐。这些食品行业的企业近10家组成打假协作网,建立固定的联系,各个企业的打假人员互相传授识别假货的知识,互相授权鉴定真假,在打假行动时一起出动,行动中对涉及网内企业商标的商品一并作出鉴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了打假的人员数量;二是由多个企业分摊费用,降低了打假成本;三是加大了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某一家企业被侵权的商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几家企业被侵权的商品加起来数量就大了,执法部门对造假者就可以罚得重了。

2、对本企业在商标方面被投诉或起诉的行为进行处理。

3、进行商标注册监控,发现与本企业拥有的合法在先权利冲突的商标被公告甚至注册的,提出异议、复审甚至诉讼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八、加强商标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对与企业商标有关的资料,如商标制度、商标的设计稿、商标最早使用与连续使用的证据等均应归档,加强管理。我们在开展著名商标认定工作时,就发现不少企业不注意商标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很多资料欠缺。如果发生商标纠纷、诉讼时,将处于被动局面,造成严重后果。如某大企业与他人打官司,明明商标是自己最先使用的,却无法拿出证据,最后败诉,被判决赔偿一笔数量不菲的款项,交了一笔冤枉学费。至于商标档案怎么收集、按什么标准收集、如何管理,可由商标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与财务部门、营销部门等进行协调,最后由档案管理部门具体操作执行。

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篇10

一、设臵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当设臵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或专设机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臵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明确由那些部门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各部门及人员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的人力、经费、计划、各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安排等。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是指取得执业资格的公共卫生医师,用人单位可以向社会聘用。

二、制定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如职业病危害控制计划,包括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计划,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配臵、维修、维护计划;体检和健康监护计划;培训计划;职业卫生专项经费预算、使计划等。计划应当有目标、指标、进度安排、保障措施、考核评价方法等,并计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计划的落实。

三、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用人单位管理者和劳动者共同遵循的行为范,是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影响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保借施,也是避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建立目录清单,应当居不同的设备、工艺、岗位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根据生产技术、工艺改革情况,及时修改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用人单位重要的职业卫生管理工是用人单位对政府、工人的承诺,单位应当遵照执行,应此,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落实责任制,确保这些重要制度的落实。

应当建立的卫生管理制度 包括:

(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规定单位进行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病防治的要求,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与评价制度 在摸清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的基础上,作业场所工人的工作地点及时间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承诺定期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浓度强度监测与评价,并如实公布:如果没有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将采取各式进行改进,包括进行工程改造、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更换、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培训等的改进措施。承诺利用各种方式,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进行自行监测。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根据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工人的接触等基本情况,确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数——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不同进行统计,承诺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业健康检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项目的确定;并请有职业健康检查批准的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按照检查结果的建议安排职业健康检查的后续的工作

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安排工人进行职业病诊断及复查、调离工作岗位、换发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甚至改进工程防护设施、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改变职业卫生培训及防护用品督促检查办法等。建立职工个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职工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后续的安排、职业病诊治资料、康复资料、享受职业病病人待遇情况等。

(四)职业卫生培训、危害告知管理制度

依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有计划安排、培训总结。

承诺对劳动者进行职业病危害的告知,以劳动合同、职业卫生培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警示牌等方式进行。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警示牌设臵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安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警示牌,在厂区设臵职业病防治公示专栏等

(六)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针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浓度或强度,按照有关个人防护用品标准,采购合格的防护用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发放,并登记。应当列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发放的防护用品种类、数量、换发周期等;强调职责部门、防护用品的发放应当有针对性、实用性、标准性等,要检查具体落实措施、实际落实情况等。

(七)职业病防护设施维修、保养制度

目前职责部门,有现有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清单、各自作用及参数,维修、保养责任人及应尽职责、保养周期,并有维修、保养记录。

(八)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对存在能够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毒物单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各自职责:应急方案、装备、设施;现场急救措施、物资,应急培训及演练等等。

(九)职业病病人保障制度

针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病人种类,承诺单位如果存在职业病病人,将按照关劳动保险条例的要求,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按鉴定的劳动能力等级享受劳保待遇。

(十)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是单位采购生产使用的原料、辅料采购的要求。要对原料中所含杂质有限量标准,特别是对工人健康影响较大的杂质的含量。

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

用人单位如果存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

五、签订劳动合同应当履行告知义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签订劳动合同应当体现诚实信用、公平合理原则,必须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任何一方不得隐瞒和欺骗。为了维护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知情权,保障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履行告知义这是对《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内容和解除做出补充规定。

根据这个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劳动法规的主要内容,对于要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还应当把职业病危害告知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其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可能产生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I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使劳动者接触原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的职业危害因素时,应如实向劳动者告知并作说明。同时,还应当与劳动协商,取得同意后,方可变更原劳动合同的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或者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的,或采用隐瞒、欺骗手段不予告知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拒绝职业病危害作业而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拒绝。

六、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工艺流程、劳动的岗位和用工等情况,制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预算经费。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按照计划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及离岗后的医学随访。对于发现的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对疑似职业病人应按国家规定及时安排诊断。

七、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是职业病危害预防、评价、控制、治理、研究和开发职业病防治技术以及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依据,是区分健康损害责任重要证据之一。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图、防护设施使用己情况、主要职业卫生问题、有害因素动态监测情况、职业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职业病病人登记等主要内容。

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基本情况、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危害巨史、上岗前、在岗、离岗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禁忌等有关个人健康职业史关系的档案资料内容。这些资料内容为劳动者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因此用人单位必须为每位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档案保存期限为长期。当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签章认定。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诊断鉴定有关资,如用人单位不能按诊断鉴定机构的要求提供相应资料,将承担举证不力的后果。

八、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劳动者由于工作原因、在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者因接触粉尘、放射线、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后,由国家或社会给负伤、致残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事故是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劳动风险,而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工伤,职工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医疗康复和必要的经济补偿。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业病保险纳入工伤保险范畴,职业病病人的有关工伤保险的管理和保障按照该条例的规定执行。

九、落实防治专项经费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职业病防治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病人的观察、诊断与鉴定、治疗、康复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岗位津贴。这些费用应当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十、保护特殊人群

(一)未成年工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为未成年工,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机体的防御功能、解毒功能修复功能不如成年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后,其危害后果更重,更难康复。因此需要予以特殊保护,不得安排其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二)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有损害的作业。

十一、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对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平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能力、强化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时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一)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培训

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用人单位能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切实履行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义务,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用人单位负责人不学习、不了解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就不可能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更不可能依法对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实施保护,有的甚至可能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阻力。

如果用人单位负责人不掌握职业卫生知识,就不可能懂得职业病危害控制方法和技术,就不可能认识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主动采取有效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因而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用人单位不学习职业卫生产业政策和职业卫生知识,也就不可能做到规避风险、节约成本,就不可能意识到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企业规范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不可能把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自觉行为。

因此,用人单位负责人接受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既是法定义务,也是用人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既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卫生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监督用人单位负责人接受培训、参加培训;对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培训,重点应当放在法律、法规知识、相关产业政策、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职业卫生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认识,明确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义务,正确认识保护劳动者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做好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支持和开展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高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水平,提高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能力,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二)劳动者的培训

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是增强广大劳动者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劳动者健康相关权益的实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也有利于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既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义务。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不但应当对新录用的劳动者进行培训,还应当对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对于在岗劳动者,也应定期组织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上一篇:以孝为主题的记叙文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第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