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舞剧鉴赏(通用4篇)
这个学期以来我们看了很多的舞蹈作品,让我对舞蹈有了不一样认识,也开始慢慢的了解很多舞蹈知识。
一直以来我都对芭蕾舞蹈充满了憧憬,觉得它是一种高贵、纯洁、美丽的舞蹈。这个学期学习了一些芭蕾舞的知识后,对芭蕾有更深的认识,也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的认识。看了舞蹈《天鹅湖》、《胡桃夹子》后让我更喜欢芭蕾了。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
1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
作品的戏剧性。
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
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
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
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在第二幕的《白天鹅双人舞》中,那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旋
律,形象逼真地表达出了奥杰塔公主对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无助与
无奈,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胡桃夹子》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整个舞剧气势宏大,场景辉煌,充满了喜庆欢乐的色彩。他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贴近民众的芭蕾舞剧。这部剧还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美丽、浪漫、欢乐的氛围,给人美好的享受。舞蹈剧音乐富有节奏,舞蹈优美、欢快,两者交织
在一起。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
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
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其中活泼欢快的节奏、精致优美的旋律,以
及特有的清澈透明的音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舞剧中的有很多
好听的曲子,比如:《中国舞曲》很有中国特色,幽默活波。另一首
《花之圆舞曲》是很著名的华尔兹舞曲之一,曲子欢快,缓慢,节奏
起伏。
一部好的舞剧除了优美的舞蹈,舞曲以外,服装场景也很重要。
《胡桃夹子》里面舞蹈演员的服装也很变化多姿,不同情境下舞曲不
同,服装也不同。我很喜欢里面舞蹈演员的的服装,他跟我们常见的芭蕾舞剧如《天鹅湖》里面见到的服装都不同,这些服装也装点了气氛。我很喜欢这部舞剧。
《睡美人》是根据法国作家夏尔·佩罗一个缦妙的爱情童话小说《沉睡森林的美人》改编,由俄罗斯芭蕾编导大师彼季帕与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密切合作,把这个童话故事搬上了芭蕾舞台,继而成就了一部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享有“芭蕾艺术的百科全书”之誉。
舞剧《睡美人》场面富丽堂皇,演员阵容庞大。彼季帕巧妙运用群舞、双人舞、独舞以及哑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使该剧尽显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的风采。虽然1889年1月2日俄国沙皇观摩该剧彩排后并未留下满意之言,但该剧首演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一、当代影片鉴赏的分类与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人们早已熟知的影视作品不断被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 使影视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与多元化, 对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选择性地鉴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 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 所以, 鉴赏影视作品也不能以偏概全, 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在鉴赏电影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以及教师的讲解过程, 是对影片形成印象乃至再认识的过程;通过对不同电影作品广泛地视听过程, 是影视艺术展现全面、真实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上述的这些过程是相互关联并会产生能动作用的, 因此,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合的、优秀的电影作品, 同时对影片的欣赏加以分类, 是对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良好手段, 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电影自20世纪初期诞生后, “类型”观念被借鉴进电影领域, 逐渐门类划分详细, 形成了不同的“电影类型 (Film Genre) ”, 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拍摄的“旅行观光片”、梅里爱的“舞台幻想片”、格里菲斯的“剧情片”和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等都属于分门别类的结果。随着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逐渐成为全球电影制作的中心, 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下的电影类型得到扩展、完善和定型, 形成了代表美国电影主流的“类型电影”。“类型电影 (Genre Film) ”是指在主题思想 (themes) 、故事情节 (plots) 、人物类型 (character types) 、影片场景 (settings) 和电影技巧 (filmic techniques) 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组影片。今天的我们, 面对的是发展了百年的电影艺术, 影像艺术传播的技术手段与观念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类别划分就更加趋于明显。因此, 对于整个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而言, 以美国电影分类标准为参照, 影片的十三种分类[1]让人们的欣赏似乎更加有章可循。作为当代电影的忠实爱好者——高校青年学生而言, 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的鉴赏采用较为合理的影片分类方法, 不仅仅是学生对作品作为表层意义的观看, 更多的是会为梳理更为清晰的剧情、抽绎更为深刻的思想精华而必取之径。
二、对高校艺术教学中歌舞剧型影片鉴赏的把握
大学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 是学生心理定型、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高校艺术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为本, 让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有所形成和提高。我们经常会想到, 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是与多方面因素联系密切的。影视欣赏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设置, 无不证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途径。我们也深深明白, 影片鉴赏不仅仅是对影片表层元素的粗浅了解, 而是对影片深层意蕴的艺术把握。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随着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 电影不仅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 而且也逐渐成为培养人们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品格的重要手段。影视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美国的心理学家和创造力研究专家吉尔福特对人的创造力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他认为创造力具备六种特性表现 (见表1) , 不难看出这六种特征的创造和培养成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与塑造的重要目标。关于吉尔福特创造力的研究应用于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中, 在充分理解影片分类原则的基础上, 着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不断更换类别的影视作品加以归类和思考, 对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深入考究, 达到“鉴赏”的目的, 使其创造力逐步得到了锻炼。
在十几类的电影类别中, 歌舞剧影片 (the Musical) 是美国电影中以歌唱和舞蹈为中心内容的特殊类型。歌舞片的文化传统可谓丰富多彩而源远流长:古代的歌舞音乐、古典戏剧、民间舞蹈、近代的歌剧音乐、芭蕾舞、现当代的轻歌剧、轻歌舞剧、小型讽刺歌舞剧、舞台歌舞剧、歌舞厅表演和现代舞, 它的直接灵感来自具有浓重歌舞剧和戏剧传统的纽约百老汇。影片的故事情节几乎是用音乐来表达出来的, 视听效果具有震撼力, 非常吸引大众眼球。美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十部最佳歌舞片包括《雨中曲》、《音乐之声》、《绿野仙踪》、《欢乐时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窈窕淑女》、《锦城春色》、《爵士乐大全》、《芝加哥》等。本文举歌舞剧型的影片作为本文涉及到的影片欣赏与分类的示例, 把歌舞音乐影片独立出来进行分析, 是认为歌舞剧影片表现手法的特殊性。它使大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抽象思维的锻炼, 通过多门类 (音乐、舞蹈、舞台戏剧等) 艺术形式对剧情有所了解, 而且面对影片本身, 青年学生也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和戏剧知识, 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是在观看其他类别影片时无法做到的。
在开展高校艺术教学中歌舞剧型影片鉴赏时, 不仅要本着欣赏电影作品类别的统一性原则, 而且要尽量把握歌舞片艺术体裁的一致性。上文提到, 歌舞片的文艺种类来自于多种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门类听起来区区几字, 差之千里。若想使学生在一部并不熟悉的影片放映之后就要进行深入考究, 教育者的任务不能少:呈现给学生时就应该本着“门类之内再需细化”的原则, 把歌舞剧影片也作个“再加工”。
三、歌舞剧影片 (The Musical Film) 《歌剧魅影》的再度创作性
十九世纪前后音乐剧开始进入了旺盛发展的时期, 至今为止百余部较为成功的音乐剧作品几乎在其上演之后的几年至几十年内被改编成为电影的形式发行并上映, 比如米高梅 (MGM)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环球影片公司 (Universal Picture Co.) 、二十一世纪福克斯 (20 th Century-Fox) 等多家电影制作公司。
《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又称为“歌剧院的幽灵”, 是由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写作的一部小说, 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1948~) 先后改编成音乐剧以及电影的版本。《歌剧魅影》这部为时2个多小时的影片由华纳兄弟公司出版发行, 它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场音乐盛宴, 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 一个韦伯音乐创作与编剧的最高杰作。继音乐剧《歌剧魅影》1986年在伦敦首演、1988年在百老汇登台之后的2004年, 影片版被搬上了荧幕。《歌剧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部充满神奇和悬念的世纪巨作, 吸引人之处数不胜数, 仅从影片的音乐视听制作角度而言, 便可长篇阔论。韦伯在音乐创作中, 兼收并蓄, 体味观众的审美心理, 把握了一条既具艺术性且又生动可感的创作思路。此剧情节错综复杂, 扑朔迷离, 悬念迭起, 人物内心情感揭示细致, 重唱布局十分精当, 半音进行的“魅影”主导动机贯穿剧情进程, 造成扣人心弦的戏剧紧张效果, 这也成为歌舞剧影片更吸引观众、更具特色的一点。电影版的《歌剧魅影》在保留原著的原创性之外, 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重新诠释, 使得其立足于其音乐本体的基础上为电影标上了更多大众化、通俗性、商业性的标签, 增加了更多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机会, 强化了这部作品的音乐社会功能。《歌剧魅影》音乐剧版的狂热歌迷成为保证电影版票房的巨大支持, 2005年这部电影刚刚在英国和北美的各大影院亮相, 就已经获得了包括最佳艺术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电影音乐原创在内三项金球奖提名的殊荣。
在《美国电影研究》一书中, 把与《歌剧魅影》同类的影片统一划归为歌舞片 (The Musical Film) 系列。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整部影片是以舞台上的戏剧、音乐、舞蹈有机融合为一体的, 影片开头的芭蕾舞排练场景和影片中段处的“假面舞会”与音乐融为一体, 并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 反而更加衬托出剧中剧表演的鲜活性, 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剧中剧的安排是整部影片的重要特点, 它使得影片中的舞台表演更真实、与主题更贴切, 营造了歌剧院的典型环境。这种艺术的综合性是歌舞剧类型影片旺盛活力的源泉。
整部影片突出了近似轻歌剧的表演风格, 各位演员的演唱亲自担当也唱法多样, 结合古典歌剧、流行唱法、摇滚乐等多种形式, 演绎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古典抒情与摇滚元素的跨界融合, 增强了歌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实这种多元化音乐元素的交织, 也正是《歌剧魅影》超越了年龄与风格的界限, 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喜爱的关键原因吧!这是一部值得欣赏的、优秀的歌舞类影片作品。
四、从歌舞剧型影片管窥类型影片鉴赏的意义
通过上文简述, 我们了解到歌舞剧型影片在类型影片当中属于具有特殊之处的音乐歌舞型影片类别。对于经典的歌舞剧型电影而言, 只能说是众多类型影片中的“沧海一粟”, 但它却成为观众了解电影与名曲的重要载体, 以电影的手段不仅表现了多彩的剧情, 而且用声画结合的独特方式把优美的旋律呈现在大众眼前。当代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主体, 他们对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知识求知欲望强烈, 通过在高校内广泛开展影视艺术欣赏与教学活动, 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多元化社会的窗口;同时, 广大青年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与音乐欣赏的需求, 在影视作品中歌舞剧型影片的观赏中得到了汲取。
综上所述, 艺术普及教育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对于青年形成良好的世界观、道德观, 形成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增强学科综合性与广泛性的同时, 影视艺术教育包括本文详述的类型电影艺术欣赏也是影响深刻的, 把影视艺术教育与综合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来培养全方位、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
注释
1[1]美国类型影片包括: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剧情片、犯罪 (警匪) 片、恐怖片和悬疑惊悚片、科幻片、战争片、历史传记片、黑色电影、社会政治片、动作片、好莱坞“大片”。参考文献:
2[1]钱苑, 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2]蔡卫, 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10化学工程与工艺2班 芭蕾,欧洲古典舞蹈,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
通过观看《天鹅湖》我知道他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幕 第一幕
在优美的序奏声中大幕启开,台上是绿荫掩映的美丽的庭园,背景是雄讳的城堡。王子齐格弗里德迎来20岁的生日,明天将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今天在城堡的前庭举行热闹的集会。桌上佳肴美酒,堆积如山。王子在家庭教师沃尔夫冈和友人宾诺以及村里的青年和姑娘们的围拢之下欢乐起舞。这时,母后出场,她对王子说:“你不能再如此终日嬉戏了。明天在你的成年庆祝典礼上,请来各国的公主,你从中挑选未来的王纪吧。”王子勉强应允,母后满意地退场。
王子意识到不久就要告别自由自在的青春时期,忽然心情沉重,脸上的笑容消失。宾诺发现王子不税,为了改变他的情绪,立刻拿酒来,开始欢闹。村民们跳起华尔兹,舞台上逐渐恢复明亮。
一会儿,欢宴散去,红日西沉,王子陷入沉思。宾诺等四五个青年来邀王子狩猎,王子再次露出笑颜,和他们一同前去狩猎。
第二幕
山间湖水,美丽的月色,可爱的天鹅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滑行似地游动,上岸之后,一个一个地变成了少女。其实,她们是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魔法变成天鹅的,白昼是天鹅,只有夜晚才在这湖畔还原人形。
这时,王子齐格弗里德手持弓箭登场,当他以一只头戴王冠的天鹅为目标搭箭欲射时,那只天鹅在王子眼前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自称是天鹅的女王奥杰塔,本来是某国国王的公主,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妖术变成天鹅,只有夜里才恢复人形。而且,飞来这湖畔的那些天鹅,都是和她一样遭到同样命运的少女。王子听后大惊。
王子聆听着奥点塔倾述的不幸,由深深的同情逐渐转为爱慕。同时,奥杰塔告诉王子,要想解除魔法,必须有纯真的爱情。王子发誓,要在明天的成年庆典上宣布与奥杰塔订婚。
恶魔罗特巴尔德在暗地里窥视,露出狰狞的笑容。一会儿,东方发白与王子惜别的奥众塔和少女们,又被恶魔罗特巴尔德变为天鹅。
第三幕
盼望己久的王子的成年庆典。被邀请的贵族和达官显宦们云集在城堡的大厅里。王子和母后登场就位。然后从六个国家邀请来的美丽的公主也登场。但是,王子心中只有奥杰塔。
不料恶魔罗特巴尔德带领黑天鹅欧迭尔出现,把欧迭尔变成奥杰塔的模样,欺哄王子,王子被骗,把她当做奥杰塔。
舞会开始,跳起各国多姿多彩的舞蹈。王子与假奥杰塔起舞,并宣布订婚。白天鹅奥杰塔一直在窗外守望,她一声悲鸣,振翅飞去。继而雷鸣闪电,妖风 袭来,恶魔罗特巴尔德与黑天鹅狂笑而去。王子始知中了计,持剑追赶。
第四幕
奥杰塔和白天鹅少女们因王子的失策而永远失去重返人间的机会,无限悲伤。
这时,手持利剑的王子奔来,跪倒在奥杰塔面前为自己的愚蠢请罪,再度表达他对奥杰塔的爱,永矢不变,两人紧紧拥抱,血泪沾襟。
然而这时候恶魔来了强行把他们分开,他们两个一起悲伤流泪!
然而最后他们的真情破解了魔咒!最后他们终于幸福得在一起了!
魔笛 Magic Flute
德文原名 Die Zauberflöte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莫扎特 1756-1791)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魔笛》中大量的伦理性象征,对莫扎特的歌剧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三个肃穆的和弦开始序曲的缓慢引子,在歌剧中作为萨拉斯特罗的智慧之庙中祭典的一个部分重复出现。“三”这个数字是共济会的理想主义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莫扎特是共济会会员。萨拉斯特罗和祭司们的教义同共济会的人道主义原则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点,《魔笛》的剧情放在令人联想起古埃及的背景上展开,共济会据说就是源于古埃及的。
接在这些肃穆和弦后面的安祥的小节和变换的和声,象是在养精蓄锐,到序曲的快板部分中,迸发成一股晶莹欢跃的对位洪流。这里的对位也有寓意--令人想起全剧中唯一的一个对位场景,塔米诺和帕米娜在获准参加圣餐礼前愿接受赴汤蹈火考验的那一场戏剧性高潮。序曲中这一段优美的对位织体主要由下面的主题编织而成:
1=E 3/2 1111112171 55555565#45 33442255
这个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然后以赋格方式从一组弦乐器转到另一组,最后,颇像“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中著名的那段,放弃了赋格而走古典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路子。莫扎特仿佛为了强调象征的寓意,在序曲中途的关键时刻重复那三个肃穆的和弦--这一次完全按照共济会欢迎新成员时用的节奏。
伟大的研究莫扎特的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写过:莫扎特把全人类的斗争和胜利都压缩在这首序曲中了。这首序曲虽具有惊人的象征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保持娴雅的童话气氛。显示出渊博学问的对位手法变幻不已,全曲洋溢着莫扎特的迷人的魅力,秀外而慧中。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97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
这是一片童话的天空,荡漾着空灵的感动,魔笛吹响时,空中会飞舞着灵异的鸟;这是一片神秘的天空,涤荡着人性的反复无常,爱恨交织间,心中会飘扬起动听的歌。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它是莫扎特歌剧艺术的集大成之作。《魔笛》使用了歌剧的所有要素,并在表现上取得统一、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古典戏剧。《魔笛》使用德语演唱并具有德奥民间歌唱剧风格。莫扎特在《魔笛》中运用的音乐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他把18世纪德、奥、意、法、捷等国世代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音乐、戏剧表现手段融会贯通地调和并运用。其中,既有意大利声乐的丰硕成果,又有德奥歌唱剧的民间幽默和民俗特征;既有内涵深广、结构严谨的独唱咏叹调,又有富于新意的诙谐重唱;既有同德奥等国民间音调相联系的民谣风唱段,又有众赞歌式内涵深刻的庄严合唱„„莫扎特行云流水般地将各种音乐及戏剧手段加以整合,使其童话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是一片音乐的汪洋,他的才华恣意畅游;这是一片艺术的深湖,他的深度是永远的谜。自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威登剧院成功首演后,数百年来,《魔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断上演,成为莫扎特19部歌剧中评价最高、上演最多的作品之一。
【中外歌剧舞剧鉴赏】推荐阅读:
中外名曲鉴赏11-05
中外音乐鉴赏体会06-10
中外美术鉴赏期末论文06-22
歌剧12-13
《歌剧魅影》观后感07-08
《歌剧魅影》观后感字06-03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07-18
歌剧魅影_英文读后感09-26
歌剧魅影观后感高二作文10-11
浅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