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精选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新农村。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一、规划先行
搞好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前提和关键。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有序进行,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规划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县情,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应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级组织建设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总体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推进。
二、依靠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无论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我们依靠农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总结这些年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去年开展“三村”建设的教训,在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三村”建设工程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农民参与得不好的地方,进展就缓慢,问题就成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靠农民这个主体,要广泛发动农民,发展产业,建设村镇。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会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县乡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到点面结合,做到以点带面,不能因为搞示范点就把大量的支农资金都整合在一起,投放在点上而忽略大面,点是少数人受益,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多数人都发展不了,即使点上再风光也违背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让老百姓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大局。
四、稳步推进
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做到“三戒”。一戒急于求成。我县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县。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作长远谋划。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切忌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生产发展是中心,生活富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广泛的,全方位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办事制度来决定,不能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五、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县乡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县乡村的干部要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不能喊空口号,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全部内容,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克服工作安排上存在的单打一的情况,处理好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经常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的关系,总体安排、总体布署、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六、健全机制
一、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迅速从一个“短缺型社会”走向“温饱型社会”, 进而跨入到“小康型社会”, 如今又在向“全面小康型”过渡。全面小康社会, 必然是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整体进步的社会。但与城市的发展比起来, 农村是明显滞后了。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入差距方面。
改革开放, 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发展的好处, 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1978—2007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13 786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 140.4元。但是, 从整体上看, 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 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很明显。资料显示, 到2005年10月, 全国的储蓄存款超过28万亿元, 其中, 居民储蓄为13.7万亿元, 80%是城市居民存款。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来看, 建国以来的统计数字显示,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1∶2~1∶3之间, 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村居民2~3倍, 这些年还在扩大, 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为7 182元和2 185元, 两者之比为3.28∶1。不仅如此, 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看, 2005年,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6%, 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快于乡村。
2. 城乡交换关系方面。
建国后, 为快速实现工业化, 中国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筹集资金。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 1952—1992年间, 农业因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了12 580亿元的巨额积累资金, 扣除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从农业部门的收入差额, 广大农民在自己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为国家提供了10 636亿元积累资金。据有关专家估算, 近几年通过“剪刀差”, 农民向城镇作的贡献每年都在1 000亿元以上, 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收益达到20万亿以上, 这庞大的财富绝大部分都被城市享受了。
3. 教育方面。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 2002年, 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5 800多亿元, 其中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 而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23%。在农村, 基础教育设施和教师素质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孩子升学率也远远低于城市。同样的高考分数, 农村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建档分数线, 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却能上很好的大学。1999年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率高达82%, 而在四川、安徽、甘肃农村, 高考入学率仅有5%, 许多很好的农村学生, 分数很高也上不了大学, 就是上了, 很多学生也因贫苦而辍学[1]。
4. 社会保障方面。
当前,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覆盖面仅占2%。农村居民没有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福利, 无缘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 难以应对人生及市场经济的风险因素。尽管近几年, 有条件的地方开始了医疗保险等措施, 但力度不大, 远远不能解决农民的需要。
5. 国家的投资方面。
近几年, 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但这种加大与城市比起来还是不能相比。比如, 在2002年, 北京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15 905元, 省会城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9 223元, 地区市是人均5 137元, 而最底层的县城平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才590元, 农村人均300元不到。也就是说, 从北京到省会、到地区市、到县城, 配置资源的权力依次递减, 于是, 各地居民所能享受到的收入增长机会 (亦即, 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 也依次递减。即使到了2007年, 在三农问题讨论得最热、最让人感动的时候, 三农投入也不过是人均489元。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给农民以平等待遇。
建国后, 为了社会稳定, 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产业的不发展, 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 不能自由流动到城市。改革开放后, 农民的流动虽有所松动, 但户籍制度仍像一座无形的高墙, 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等制度性障碍, 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第三等公民”的处境。要减少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 就必须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把户籍制度变为仅仅是人口登记制度, 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 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 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 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放宽农民进城条件, 让落户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 尽同等义务、享受同等权利, 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 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2]。
2. 改革土地制度, 保证农民享有土地收益。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农民掌握自己命运的一个巨大依托。在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市场化、产业化浪潮中, 城镇的资本、人口将向乡村流动, 土地将会升值。但是, 目前的土地权利控制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享有这种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 这种收益绝大部分落入征地的县市政府以及实际控制土地的村干部手中。
毛泽东曾说过, 中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地问题, “谁解决了土地问题, 谁就赢得了农民”。农民不能享有庞大土地的收益, 这绝对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所乐见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 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最好的办法是对现有的土地权利控制体系进行变革, 变革的方向就是将占有土地及享有土地一切收益的权利, 确定地、排他性地授予农民。所谓“排他性”, 就是在进行了初始的权利确认之后, “村集体”就无权干预村民对土地的占有、处置和收益权。这样的改革就可激励城乡民众投资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配置。
3.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增加农业预算支出。
农业是弱质产业, 比较效益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政策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 加大农业投资, 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长期影响。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 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 采取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 对于发展农业经济,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增加农民收入是非常必要的[3]。
4.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农民素质。
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更为落后, 这些更是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支撑, 由于农村这些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极其脆弱, 农村发展缺乏后劲。教育是劳动力成长的重要因素, 农村教育的落后,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使农民在人力资本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影响了收入的增长。因此, 必须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 真正实现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次,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应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和农民合理交费, 建立覆盖全面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最后,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 完成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这些都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缓解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 为农民、农业、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器”和“避风港”, 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522.
[2]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266.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層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耿乃立
(陕西省水利厅西安 71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考虑一下几点:
一、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激发劳动热情,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按苏联模式,而是按照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切合实际的认识,搞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搞计划控制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民劳动热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
我国将迈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共同的梦想。此时,我们不能不想起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是农村继建国后开展的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再次给全体农民带来切身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历史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联产承包的起源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与人民公社制度相违背的。小岗人冒着很大风险签字盟誓,悄悄施行“大包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迅速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才全面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向联产承包制度的改革。
今天我们谈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这里说的农民是广义的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不论总人口数量、分布面积、思想认识,还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讲,“三农”是中国的根本。目前的城里人,来源于农民,思想意识仍难以摆脱农民意识。只是城市发展了,只是城里人富裕了,只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多了,并不能说明中国发展富裕了,只有广大农村发展富裕了,才是真的民富国强了。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心愿,必将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二、农民需要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梦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管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当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农村人希望住着安全、宽大、明亮的新房,用上电,看上电视,用上电话、电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年都可以很方便地洗上澡。冬天有安全的采暖,房子暖洋洋,无煤气中毒之虑。夏天最热的时候可以用上空调。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样样安全充足。希望衣服穿得更好些。家里农用机械和汽车,农村道路都得到硬化,雨雪天气也能畅通无阻。希望农产品收购价格高,希望非农产业赚钱多。希望有钱供孩子上学,有钱看病。农村学校、医院不比城里的条件和水平差距太大。还希望村子环境面貌整洁美丽,人畜粪便能很好地处
理,不希望看到污水横流、塑料袋子、废旧轮胎、玻璃瓶子乱扔,不希望看到苍蝇、蚊子乱飞,老鼠到处跑。希望河流不被污染,不焚烧垃圾和秸秆。希望村风和村民精神面貌好,邻里和睦相处,安全有序,无村霸、街霸、黑社会和邪教迷信活动。希望农闲时间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有外来的或自发的文娱活动和科普宣传,甚至年年可以旅游。希望有个安定团圆的家,希望长期在外打工,能不在担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句话,农村才是农民的永久家园,希望能建设一个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环境好,有钱赚,有钱花,精神充实,安定惬意的美好花园。
三、如何圆八亿农民的梦?
1、谁来圆八亿农民的梦?是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精心组织,由农民实现自己的梦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面广人多,不可能依靠国家投资来实现,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要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来实现。一盘散沙不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组织。要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要是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持久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引导广大干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策群力,制定科学的、符合各地实际的、可逐步实施发展的规划。
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目标任务,并通过典型引路狠抓工作落实。一方面要做好规划部署。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科学确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做到既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又量力而行,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民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典型做示范。要重点建设一些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示范点,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有人说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国农村不少地方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农民在盖房子花的精力和成本最大,但问题也最多。在许多农村,农民盖新房盲目攀比,贪大贪多,不讲舒适、功用和长久性,造成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占用了生产资金,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甚至因盖房而致贫。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钱不行。必须把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必须统筹兼顾。新农村既是高效的生产区又是舒服的生活服务区,才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对一些资源贫乏、区位条件落后、经济基础差的偏远农村来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对于改变现状仍然是杯水车薪,落到实处了也作用有限,更是应该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国家要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扶持上真正做好文章,多做“输血”、“造血”的工作,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扩大
短平快增收项目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可在劳务输出作文章。应加快劳务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立技能培训、就业介绍、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农村信用贷款和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上项目当老板,发展民营经济,在致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要加强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创新农技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培育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
3、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勿一刀切,切勿强迫。
我国2000多个县区,地理位置、资源禀属、生产要素、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和群众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互不相同。从类型上看,既有城郊县、山区县,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既有工业县、农业县,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有穷困县,也有富裕县。而且在一个县境内,各乡、各村的情况也存在不少差异。搞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寻,切勿搞一刀切,切勿靠行政命令强制。而是要加强不同层次的宏观指导、引导、宣传和管理,要指望发挥县、乡、村三级的主观能动性,在全国、全省、全市新农村总规划下,反复调研自身实际情况,汲取外地经验教训基础上,自行规划、自行实施、自行管理。
4、不要把农村当做城市建,不要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市化。
城市与农村的功能不同,通常强调要缩小城乡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消灭城乡差别。新农村建设得实质性目标不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而是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就像一颗大树,不能只要树根、树干,不要树枝、树叶,也不能全是树枝、树叶,不要树根、树干。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不可能像城市那样,用高楼大厦把人口高度集中起来,农村人赖以生存条件是广袤的土地、山川,这决定了新农村不可能当做城市建。试想一下,如果把农村人口都集中在县城,那么农民在每天外出劳动的过程中该是怎样的情景,本来只需5~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田间地头,现在即使称作高档汽车也许30分钟甚至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还须耗费燃料,还要忍受交通拥挤。所以,新农村村镇建设,还是要在当前的布局基础上,为改善供水、供电、供气、采暖等生活条件,可以把过于零散的住户、自然村落予以适度集中,并辅以交通道路的补充完善等措施即可。还有,关于污水和垃圾问题,不能用现在城里的管理和治理办法,要结合农村特点,不一定强调统一处理,而采取自行处理、分散处理为主。粪便处理应结合沼气利用和改厕等措施考虑,没太大必要铺设污水管道系统,而是由各户在院落内建粪池,经自然发酵后,作为农家肥使用。在农村要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尽量用热水洗澡、洗衣,以减少化学洗涤剂的用量,避免污染环境。对含有洗涤剂的废水,应该采取分户收集、并调配相应的降解剂予以处理,以免污染水资源和土地。垃圾以各家各户建粪坑为主,予以解决,对塑料、玻璃、废旧轮胎等,要采取督促整理和收购的办法予以解决。对医院、厂矿等污染源,应以集中处理为主。
5、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县、乡、村三级。要以县级为龙头,以村组为落脚点。县级拥有很多的管理权力和智力资源,县级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设计师和指挥部。要结合全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指导村镇新农村建设。县级本身的建设,当然也在其中,但落脚点应放在村镇建设上。县级建设应作为全县经济枢纽的地位应该得到加强,但不宜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考虑。原则上应在农民原有居住地进行建设是最为切实实际的,不排除根据具体情
况作适当的集中和调整。
6、软件措施要跟上。强化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要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做好村镇公益事业,不仅要注重公共服务,还要制定落实措施,以村镇自身为主,搞好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巩固并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效果。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制度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发扬优良民风民俗,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采取评选好家庭、好儿女等活动,评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村规民标榜等模范等等措施。
四、几个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现代色彩浓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采取政策措施,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失时机地以用这一良好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可以成立“知识青年支农队”,档案由县人事局管理并进行工作考核,计算工龄,正常进行职称评定,工资由县级以上财政发放,按城市户口管理。这些大学生与县人事局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有专家称,再过十年我国将因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局面。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近10年的就业压力,错开就业困难期,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十年后这些人经过在农村工作锻炼,将走向更好的、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还有不少人,会在农村广阔天地找到合适位置,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将成为农村经济建设领头雁。
2、鼓励农民走出国门。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用占世界7%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目前有农田灌溉面积5600万公顷。每年在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经济作物占90%以上。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30%的情况下,我们的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在非洲,半数以上的土地荒芜,很多国家的水资源状况比中国要好许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田灌溉率不足5%,粮食单产为中国的1/4~1/3,粮食长期依赖进口,蔬菜价格奇高。国家能否采取比照对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走出国门,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可把非洲的情况更详尽的介绍给农民,对去非洲创业的农民进行交通费用补贴,提供贷款支持,通过外交途径保护中国农民合法权益,要求农民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承诺对于应战乱或外交等原因造成农民投资受损情况下,减免贷款等等。这样的话,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城里人来投资建房、来养老。
不能一味地搞城市化,将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城市,带来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缺水等等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应该打开双向流动、演化得渠道,这有利于合理调整城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来临,加上城市人口过分拥挤,房价高,消费高。到处是混凝土、到处是汽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不少退休人员,在城里无事可做,只是以消费为主,很希
望住在农村老家养老。城里的挣的钱和退休金在农村消费,即绰绰有余。还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自己还可以种菜吃等等。同时目前的交通条件较好,农村县级医院的水平尚可,如果有病的话,还是可以得到快速医治。
如果能在农村为这些人划定宅基地,由他们自己合法建房。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按照当村村民进行管理。当他们因故返回城里时,房产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按照成本价转让给具备申请拥有宅基地的其他村民,如果当时没有村民要他们的房子,有所在县政府按成本价收购。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担心房产无法处置,浪费钱财。政府把这些房子收购后,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再转让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也可用于扶贫,可用于照顾军烈属,可用社会福利和共用房屋使用。
这些退休来农村养老的人,可以对当地农民带来不可估量的良性影响。可以把城里的文明习惯带来,可以把知识、观念、信息,甚至是技术带来,还可以把钱带来,把更多的客人带来。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可以加强城乡交流,甚至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供很大帮助。
这些城里人,来农村后,城里的房子就可以租售。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房源,对于抑制城市房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人把占用的城市空间和资源让给了进入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后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在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指出,当前,我省“十二五”规划已开始实施,如何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为建设新青海提供良好的党风、政风保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政治任务。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已经明确,我们要以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使广大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党性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确保党纪、政纪的坚决执行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对重要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任务落实到位。
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继续采取中心组学习、座谈讨论、回头看等方式,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强化责任、严格考核、跟踪督查,全面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等机制、体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水平。健全完善制度落实情况的分析、反馈、通报机制,适时开展制度调研和“回头看”工作,及时发现制度落实和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下大力气解决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使惩防体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上级部门的验收,确保惩防体系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预防制度,全面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及时确定内控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广泛宣传开展内控机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精心组织,全面推进,认真分析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岗位,合理确定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加以研判,制定出规避职业风险、化解矛盾的风险排查机制,进而达到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质效的目的。同时也要将此项工作做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权力制约,减少制度漏洞,保证责任落实,最大限度地把反腐败工作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从源头预防腐败滋生的长效机制。
突出监察重点,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把管理对象延伸至基层干部,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抓基础、抓源头。加大对
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强化监督成果运用。
深化廉政宣传教育,确保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以加强执政能力和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促进干部养成良好作风,始终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自律。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建设的总体部署,纳入日常政治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中,和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廉政教育内容,拓宽教育倡廉、活动促廉、环境育廉载体,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形式,注重廉政教育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优良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扎实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和渎职侵权教育,进而引导全体干部干净干事。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典型引路作用,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确保纪检监察各项任务的落实。结合实际,确定重点问题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员以及对纠风工作领导不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及领导,要采取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措施,严肃追究责任。坚持纠建并举,重在建设,深化政务公开,适时开展明察暗访和召开政风行风座谈会,督促反馈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接受群众的监督。
纪检监察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重视、支持、关心纪检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纪检监察干部要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源头预防,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1.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2.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中国也必须要解决一般发展中国家都要解决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进步所不可避免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决定并形成不同的制度,也必然带来不同的制度成本。有鉴于此,有人曾经明确提出"两个历史阶段”和“两个基本矛盾”的理论框架,来概括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所谓“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改革前完成的中央政府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后开始的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所谓两个基本矛盾,则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在我国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建设应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如下:
(1)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任何小城镇都必须做到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缓和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农村改革,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农业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农业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土地承载的农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仍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以致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积累率低,农民收入低”的不利局面相对城市现代化发展而言更显严重。因此,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任何法律的和政策的安排,都应该有利于农业人口非农化,缓解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
(2)小城镇土地制度必须体现农民作为农村财产所有者的权益。
中国土地资源高度稀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稀缺资源,其价格越高;其所有者交易地位越高。其土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增殖收益,主要应返还给农业和农民。否则,必然造成稀缺要素加速流出农业,成为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重演导致农业衰落和小农破产的又一次历史性剥夺。
三.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的发展成因
80年代以来,无论是体制变革的深度还是广度,农村都比城市要大得多,因而小城镇的发展也受到了这种不同步体制变革的深刻影响。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农村工商业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资本积聚主要有两个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和集体化难以为继。农民一方面从再次获得的对土地的支配权中得到了与其花费劳动成正比的报酬,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释放了他们长期受到压抑的积极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因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也出现了较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农民在人民公社解体后也相应取得了人身自由,有了脱离土地进入其它产业的条件。由于农业所固有的特性:(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工业品要低;(2)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3)受自然影响使生产带有不稳定性;(4)农业改造投资大收效慢,使得务农的收益远低于其它行业。这种中国所特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利益比较,自然使农民在满足温饱之后转向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但是由于农村改革相对超前,而且城市就业的高门槛和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使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机 会成本过高。于是就地兴办乡镇企业也就成了必然选择。以乡镇工业为基础,各地农村工业品市场渐次兴起;政府同时又采取了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使得传统的农村集镇迅速发展起来。
某一特定时点的小城镇发展,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以下三个因素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资金要素在农村高度稀缺,而在人口过剩条件下劳动力则无限供给。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资源是降低企业竞争成本的有利的初始条件,也是农村吸引外资和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优势所在。(2)城市的工业和外资企业在农村寻求新的体制“空间”。由于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在传统的工业中心边缘和沿海开放区内,为回避传统体制的约束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城市工业向周围的农村辐射地带扩散和外资企业向沿海农村投资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3)寻求“避税”效应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市场发育的重要前提。税收管理体制的薄弱和农村税收政策的优惠,是农村非农产业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资本积累的重要条件。大量的农村专业化的批发市场主要以“避税”效应应运而生,这些批发市场的兴起,形成了人口的迅速聚集,是许多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发展的前提。
由于以上原因,农村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乡镇工业成长带动小城镇成长。乡镇工业集中发展产生规模效 应,带动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变大,扩张速度加快。第二种是商品集散地形成、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由于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从建设有形贸易场所开始,逐渐形成工业品或农副产品集散地。产生商业消费规模和集中经济效益,带动乡村人口集中和金融、信息、服务、交通、通讯、工业、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上从国情矛盾出发本来应该强调,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同时让土地更少地被占用;是要最多地把农业人口离土离乡转移出村,然后让尽可能少的农民在土地上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规模经营。但是,按照现在的小城镇建设方式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现行城镇用地制度不仅不能维护农村经济主体的财产权益,而且无力制止滥占农地、引起农民反抗的新圈地运动。
从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至少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 5 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小城镇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综合推进的有效途径。所谓依靠科学,就是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必须把建设建立充分调研和理性思考和判断基础上,保证建设功能配套,保护环境,具有前瞻性。所谓综合推进,就是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同行,必须实行经营策略,不单就建设搞建设,必须综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吸收各种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动力。具体内容是:
1.规划先行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谋篇布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事先谋划是打胜仗的前提,小城镇建设就是在写一篇建设文章,就是在打一场富民大仗,规划就如谋篇布局、事先谋划。规划可以统筹兼顾,在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基础上,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把眼前和今后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减少可能发生的错误,不留遗憾与自己,更不留无奈与后人。规划后行往往形成边建边改,造成浪费,甚至产生缺憾。
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充分认识其龙头地位,坚持规划先行,为 6 小城镇建设预先画好“行军图”。小城镇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严谨、合理布局、功能完整的特点。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安排,交通咽喉、区位中心的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充分展现。按照规划要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直线快推进。
在规划的应用上,必须强调规划的执行力,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规划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必须建立规划执行巡查体系,对项目规划执行、材料选择、施工资质、产品质量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把关,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对所有建设开发工程严格把住“建设申报”、“审查批准”、“实地放样”、“复查验收”等四道关,坚决落实规划。
2.产业带动是小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建设不仅只停留在消费上,更要满足在创造和发展上,这样的建设才有后劲,才有前景,否则,耗尽现有的财力,荒废将来的资源。在建设上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增加创造为最大追求,积极引进产业,特别是着力吸引工业企业到镇区发展,不断扩大镇区发展的“量”进而提升建设的“质”以企业的建设的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厂区建设要自然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人数量的增加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运输业的发达带动镇区公路建设。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丰富镇区服务业,群众有了更多的收益,鼓励了消费,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繁荣了市场,使加快推进小 7 城镇建设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得到更多的支持,有效减少小城镇建设上的阻力,进而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强劲动力。
3.商业运作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设需要投资,而资金是困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要因资金问题束手无策,望洋兴叹,以致失去发展的机会。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决走商业化运作之路,通过借鸡下蛋的方法,吸引资金,聚集资本,破解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开创了小城镇建设的新局面。
目前我国一直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这一政策,使我国的城市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体系。但相对于城市来说,生活人口最多的基层单元——农村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比较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东部发达地区由于整个地区经济和城市的辐射作用,许多村庄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推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村庄的建设,宽阔整齐的街道,连排式村民住宅,完善的活动和配套设施,俨然是经过整体规划的小城镇。
山西省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村庄仍然维持传统的农耕作业。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村庄建设的滞后,道路老化,住宅建设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
2006年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的高潮。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及在当前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对于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来说是迫切而且必要的一项重要举措。
2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城市,用地类型复杂,人口构成复杂,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及用地功能布局,是在二维空间上将城市各项设施进行综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农村,用地相对来说简单,人口构成也比较简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布局村庄土地,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二者对象不同,目的不同,那么规划的手法上也应该不同。但是现在的许多新农村规划都采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如许多村庄规划为追求构图效果,有很多大规模的广场、公园,不适宜村庄的实际使用。许多村庄规划采用城市规划市政管线的做法,沿路铺设各种管线。很多村子离城市、中心集镇比较远,周围没有完善的市政管线,那么设计管线与外围管线如何衔接,要是自成一套系统,那么相应的变配电设施、水源、污水处理等等都要一并考虑,花费代价较高,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
3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具体措施
1)结合村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产业为多元产业相结合。
目前许多欠发达地区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剩余劳动力无法解决,这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数采用传统农业,除基本粮食种植外,有部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这些产品价格低廉,附加值比较低,人均收入提高困难。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尤其是在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村,土地大面积被征用,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务工,村庄中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了村庄人口严重失调。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有许多村庄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兴办了小型加工企业,如建材厂、铸造厂,这些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真正意义上推动村庄经济发展。而且许多企业占用基本农田,污染比较严重,与村民住宅之间没有良好分隔,对村庄的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激活村庄的活力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保证农业生产和适当比例农田的前提下,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发挥村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产业为多元产业相结合。第一,如果村庄本身具有可开发的资源,那么可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贸、农家乐等,结合养殖业开发相关的加工等。第二,如果村庄本身资源有限,可结合周围的资源条件确定适宜的产业,激发村庄的活力。
对于城市近郊的村庄,耕地被征用,没有其他可开发条件时,可考虑结合周围村庄的蔬菜种植建立蔬菜加工厂,与城市的大型超市和酒店建立联系。或者为周边城市用地补充配置相应设施,如近郊的城市用地许多为新开发的工业园区等,缺乏商业服务设施,周边村庄可利用这一条件开发第三产业。
2)配置合理的文化教育设施,提高村民素质。
村民反映经济落后除了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外,村民文化素质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带来文化上的封闭性,虽然现代化的各种媒体介入带来了许多信息,但是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仍然很少,加上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非常突出,是导致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村庄现在的文化教育设施仅有不完全小学和活动室,面积和条件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完善文化教育设施,根据村庄规模配置相应的托幼、小学、灯光球场、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站等,提高村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落后局面,是新农村规划的根本所在。
3)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基础设施的设置应该因地制宜,应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考虑,尤其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环境恶劣,地形复杂,基础设施的设置应以节约、可行为前提。就近有市政管线的可以考虑接入市政管线,没有的可结合生产生活条件来设置。给排水规划:给水可采用自备水源如水井和几个村庄共同设置水塔等供水设施解决供水。生活污水因其污染程度低,可设置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浇灌农田。能源发展规划:对于农村来说,人工煤气、天然气的使用难度比较大,目前最可行的是发展沼气,还有正在研究和初步试行阶段的秸杆气。这些新型的生物能源污染小、投入低、灵活,比较适合农村使用。根据地形条件和居民居住的分散程度,气源可以集中设置,也可分户设置。
4)发展乡土住宅,改善住宅环境。
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民居大多数保持了较好的传统风貌,居民的住宅类型主要是一家一户,一层~三层的排式楼房,建筑面积较大,宅院空间较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宅院通常用作牲畜养殖和农作物堆放场,利用率比较低,而且人畜之间干扰严重,卫生状况较差。规划建设的前提是要保存传统风貌,节约土地,改善住宅环境。可以根据各地用地条件选择用地标准,鼓励发展乡土建筑,营造家园感,但是宅院空间要合理的利用。如陕北地区就发展了许多生态窑洞住宅,保持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也解决了通风、卫生、能源利用等问题。
5)发动公众参与。
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开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参与规划,了解村民意愿,增强群众自主意识,坚持按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调整规划的理念,充分体现共同编制、商讨编制的特点,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
6)完善村庄管理体系,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目前村庄实行着以村委会为管理组织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村委会是为适应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而建立的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同时将村民的想法向上级反映,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村委会是村庄的唯一管理组织,村庄从用地规划到建设管理都是这一个组织,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监管不利和管理漏洞等。因此,除村委会外,还要成立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管机构,共同进行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村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巩固治理成果,必须加强村庄规划的法制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服从规划管理;并加强宣传,通过传播媒体和各类展览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地宣传规划,全面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和素质,增加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服从规划,并严格执行村庄建设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按照法定程序取得“一书一证”后的用地行为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建立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及宣传教育活动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村美、户富”,将其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来说,“终极蓝图”并不是我们的目标,要解决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质量才是我们的目标。
摘要:阐述了山西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迫切性,通过分析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深入探讨了山西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王金秋,任福荣,臧勇.开发农村新能源,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J].垦殖与稻作,2005(2):92-95.
[2]杨木林.建设新农村与传统民居的命运[J].美术观察,2006(4):73-75.
[3]赵钿.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12):9-11.
[4]曹中军,吴大川,刘伯权.西部村镇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陕西村镇居住区建设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23-126.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这为广大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生活提高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也相应需要提高。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农民素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程。科右前旗属于老边穷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自治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进程加快,建设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群众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但与南部发达旗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文化素质还需要提升。要想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广大群众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带动,相互学习致富经验,相互间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关注集体利益,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自私自利小农意识,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
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认为温饱问题得到保证就行,因此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会导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甚至有的边远地区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空洞,活动形式单一枯燥,许多群众农闲时期热衷于赌博,这对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没什么好处。
如近两年来,中铁十三局修建锡盟(霍林河煤矿)——乌兰浩特铁路,该铁路贯穿我苏木所属12个嘎查村;省际通道霍林河至阿尔山公路修建,在我苏木途经所涉及嘎查村为数也在一半以上。公路铁路修建取土方、占荒山,施工方需要给嘎查村和农户相应补偿,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精神生活匮乏,许多得到补偿款的农民,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输赢不在话下。对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再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许多农村孩子还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中途辍学。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呼吁“控辍保学”,但是返校继续上学的仍然是为数不多。大多数农民认为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只要赶上好年头、不懒散就能有好收成,年底腰包照样能鼓起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就拿我苏木来说,今年科右前旗政府下达给我苏木农业生产任务就有“五大作物”核心技术推广1.5万亩、大豆垄三高产示范3000亩、无土栽培果蔬0.2万亩……从这些任务和数字不难看出,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日新月异,如果广大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更落伍。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了解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也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等等。特别是广大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科右前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旗、乡、村三级建设得到日益加强。旗级图书馆、旗级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完工;乡级文化活动广场数量不断增多;嘎查村“草原书屋”全覆盖。这些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真实写照。
一是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为群众安装宽带,拓宽群众充实文化生活渠道。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加强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三是利用好嘎查村远程教育设备,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乡镇农科站、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要与配合,协调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集中开展“送技术、送信息”下乡活动,组织村民收看农牧业科技专题片,提高致富技能。四是结合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在各村建成文化活动广场,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期间休闲娱乐提供场地。
(三)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乡镇文化站要经常组织开展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二是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发挥“草原书屋”职能,倡导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三是嘎查村“两委”班子也要结合实际,组织引导村民自行编排表演文娱节目,为群众表演节目提供方便。四是旗乡两级文化站要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如二人转、蒙古长调等。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文化惠民。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推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推荐阅读: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09-06
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10-26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2-03
持续深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09-18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1-11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12-18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24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