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概论期末复习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简答
2、古代语文教育在汉宋时期的教材状况?
1、语文教材基本定型 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类:(1)识字类
(2)韵语知识读物 它又有两类。
①教育类:教小孩洒扫应退、为人处事,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②掌故类:教小孩名物掌故、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等。这两类韵语知识读物,既是识字教材,又是从识字向读写发展的一种过渡。(3)经史类
经史类主要有“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才有“四书”之称。以后历代都作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汉代集这五部经书为“五经”,以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是较深的一部书,一般作为查考之用。
(4)文选类
主要是《昭明文选》,它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古代语文教学中也是极好的教材,它选的多数是名家名篇,它按文体分类编排。这种选文编排法沿用至今,而且乃占主导地位。近年也出现了按内容编排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几套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按照内容进行编排的,它们分为: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自然景物、古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系列。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还有知识书、工具书,以及时文文选。
3、古代语文教育在阅读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熟期是元到戊戌变法前阶段,这个时期对语文的阅读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1)重视朗读。强调读书不仅有“眼到”,而且必须“口到”,崔学古就认为朗读应该“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2)重视熟读、背诵。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程端礼则具体说到了背诵的方法:“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3)重视精读。重视精深地理解文章,强调逐字逐句地细细研究。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4)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启示自己发挥)
4、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待定)
1、第一阶段(戊戌变法到“
五、四”运动前)
(1)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2、第二阶段(五四到1949年建国)
(1)白话文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
当时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提倡平民教育。1920年民国教育部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在《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规定:“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这样从法律上规定了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学。5“语文”的含义:(个人整理)
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 亦将减损。”“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
6、语文课程的性质?
1、它是学科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一般性的“教育学”是把所有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语文教育学”只针对语文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语文教育现象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的历史等等。
2、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是“理论”,是拿来“应用”的“理论”。其深层的含义应该是:在语文教育中“能用”的,最好是“好用”的理论,不然这样的理论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理论”要来源于语文教育的实践,要历经语文教育的实践检验。
7、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基本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分列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其实就是听说,“综合性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或是言语能力与其他能力(即其他学科能力)的综合)。
(2)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它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但它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拼音知识,字词的形音义,语音语调语速,修辞,文学常识等。
(3)语文实践活动。这很有益于言语基本能力的真正提高。管种实践能力是语言的真能力,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4)文化素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是言语能力的训练、应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包含着的。这是其他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
9、《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包含的内容?
1、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悉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搞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2、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拨法
5、练习法
6、诵读法
7、研究法: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语文,获取语文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现在的“综合性学习”采用就要是这种学习方法。
8、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
9、示范法(教师范读,文字的书写、作文的写作与与批改(教师写下水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等))(教师有意与无意)
13、语文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教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统一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有: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初中、高中)、学年和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课题的语文教学过程、课时的语文教学过程。
14、语文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一、情感导入
二、情景导入
三、旧知识导入
四、故事导入
五、音像导入
六、背景导入
此外还有:题目导入、作者导入、试验导入等。
15、说课包含的内容:
1、说“课标”“考纲”“教材”“学情”
阐述“课标”所讲课的基本要求。阐述“考纲”所讲课的基本要求。
阐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阐述课文的基本特点。就要教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状况。
2、说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诵读法、研究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说课时就对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说明。
4、说教学过程(1)总体设计
谈谈自己怎样去整体设计课文,在时间怎样进行整体安排。
(2)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①导入(说明为什么这样导入)
②作者和背景介绍
③课文本身的教学(总是分成几个步骤)
④小结、布置作业(说明为什么布置这样的作业)
在“说教学过程”注意应标明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几分钟)。
在“说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怎样达到教学目标,怎样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说明。
在“说教学过程”中还务必对教学中可可能再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对各环节时间的调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说明。⑤说板书设计
16、板书的要求和常见体式:
1、直观性(浓缩性)
板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把授课的主要内容展现有黑板上。
2、艺术性
(1)整体布局要合理
标题定位要准确。上下、左右要留有空间。疏密有致。(2)字的大小要适中
标题字要稍大,其他字稍小,字学生要能看清楚。
(3)要美观
首先,字要工整;其次,设计要全理;再次才是漂亮、雅致。
3、同步性
要求板书与教学的内容保持同步。讲课讲到哪里,板书就写到哪里。教师通过板书也能展现自己在教学其他方面的能力。
板书对教学本身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板书的几种常见体式
(一)从形式上看
1、条款式(1)并列式(2)总分式
2、图表式(1)图式(2)表式
(二)从内容上看
1、情节式
2、外貌式
17、阅读的作用、能力、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与目的主要就是:提高能力。能力:(1)文字的认知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3)欣赏能力 阅读要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朗读与默读(有声与无声)
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它不同与“朗诵”。后者是艺术,带有表演的性质,它要求脱稿。
其次,朗读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有声的,只有读出才能领略其中的音韵美。另外,一些语言上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往往只有读出来才容易发觉。默读的基本要求: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抓住重点。(2)精读与泛读
两者对问题理解的深浅度是不同的,两者阅读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19、评课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教的设置与实现。教学重点的确立与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与突破。
2、讲课内容
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
内容采用教学法的合理性。
3、课堂情形
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情形
课堂气氛
4、教师素质
(1)教态(2)语言(3)板书4)课堂组织能力(5)处理教材能力 20、作文训练和讲评的常见方式
训练方式:
1、命题作文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
3、情景作文(老师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学生就这一特定的情景进行写作,这一特定的情景可以由老师来创设)
4、自由作文(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去写)作文讲评方式:
(1)综合讲评。就全班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全面的概括性的讲评。(2)专题讲评。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讲评。
(3)典型讲评。选取一两篇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大的作文进行讲评。
(4)学生讲评。学生可以评自己的(谈写作经过、谈体会),学生也可以评他人的。
二、论述
1、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品德素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作为语文教师主要的品德素养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同行。
1、热爱语文教育事业 从教师本人来看,一方面,理应享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务必认识到从事工作特殊性(教书育人)。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热爱学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双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关于“热爱学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热爱学生”的对立面就是“体罚学生”(2)“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两者是并行不悖,但是“严格要求”并“苛刻要求”
3、尊重同行
二、语文教师的智能素养
1、知识结构、中文专业知识:文学、写作、汉语。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学 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历史、地理、哲学等等。
2、能力结构
(1)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
(3)文字书写能力(“三笔”,尤其是粉笔)
(4)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5)组织教学能力(6)指导应试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两者不可或缺。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而没有良好的智能素养是不可能成为一优秀教师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智能素养,而没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8、《语文课程标准体》(初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初中通行的三套教材都有设置“综合性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课程不是唯课本(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的范围等同于生活范围(大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从用的角度来学语文。
1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教材、教师与学生(1)教 材
从内容上看。
首先,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可以体验的。内容可以体验,学生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想知道的。从形式看,主要是语言要形象、生动、准确。(2)教 师
①教学要生动、有趣。
②教学方法要多变,避免程式化。③多跟学生交往。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管理、完成作业等环节),尽可能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④教师的人格魅力。
专业:教师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会教书(能帮他考好中考或是高考)等。做人:教师诚恳、友善,对学生公平,对教学负责任等。
(3)学 生
①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作收音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帮助之下的学生在学。②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理论运用:(主要按照以下模式
说明性文体主要是说明文
(一)说明文概说
1、说明文基本特点:说明性与客观性
2、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3、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1、印刷媒介:优点:(1)读者拥有主动权。(2)媒介可以有效的保存,信息不易丢失,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3)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同的印刷媒介往往具有针对性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适应专业化和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足:(1)时效性不强,制作周期长(2)使用印刷媒介需要识字能力,因而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文盲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无法或不能充分使用。
2、广播媒介:优点:(1)跨时空性。(2)即时性。(3)较强的亲和力。(4)他可以真实而逼真的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5)声音传比一听就懂,易于沟通,因而也就较能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受众。(6)多功能性。不足: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3、电视媒介:优点:(1)声像并茂,视听兼容。(2)电视媒介的覆盖范围广,公众的接触面高。(3)画面传播,一看就懂。(4)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缺点:不变重复,影响逻辑思维,已造成负面效果。
4、网络媒介(新媒体): 优点: 1.互动性强,受众可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2.媒体个性化突出 3.受众选择性增多 4.表现形式多样 5.信息发布实时。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3)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媒介发展方向
1、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数字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空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未来,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3、媒介融合由浅入深,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全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介机构也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构建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
4、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在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此外,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如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分别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现在,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产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开拓创新给广播电视带来压力。
2、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争夺受众优势明显。
3、新媒体抢夺广播电视广告市场加剧。
4、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更能吸引投资商。
5、新媒体多方挤压迫使广播电视改革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
1.发扬广播媒体的传统优势。
广播电视概论
2.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3.立足本土,发展技术,创新节目,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4.提高广播电视文化软实力。创建电视媒体品牌,提升文化吸引力。
5.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形象更亲民,影响人群大大增加,让主流的声音传得更远,传播更有效
广播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2)听众广泛,覆盖面大;(3)声情并茂,有亲和力;(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5)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电视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1)视听兼备、信息量大;(2)长于再现,重构时空,现场感强烈;(3)时效性腔;(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选择性差。
简述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1)传播的迅速性。广播电视传播的速度之快,甚至达到报道与被报道的事件同步,即同步传播。
(2)传播的广泛性。广播电视的传播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到达地球的各个角落,使人类真正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使偌大的地球变成了“村庄”。广播电视的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等的制约。只要能听、能看,就可以从广播中获得信息。
(3)信息的容量大。广播电视由于传播迅速,节目循环周期比报刊的循环周期短得多。广播电视传播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闻、评论、教育、体育、文娱、音乐、曲艺、文学作品演播、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节目,都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播出。
(4)信息的直观性。广播电视传输的是声像信号。它可以将事物以原生形态呈现于人的感官。它比文字传递的信息更为直观可感,也更具丰富的表现力。
(5)选择的被动性。广播电视是线性传播,观众或听众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收看或收听一种节目,选择一个频道,并且只能顺序收听收看,不能自由选择时间收听收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6)接受的随意性。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电视时,如果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吸引力,大多数人都转向其他的活动,造成了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随意性。(7)音像的易逝性。由于广播电视以光速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转瞬即逝,不留痕迹,收听看广播电视没有思考的余地,比较深奥的问题不易及时理解,不像报纸、杂志,能够给观众以时间研读,因而从某方面加重了受众对广播电视信息接受的负担。
广播传播的符号是什么?(结合课件)
语言符号(播音语言和现场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现场音响和音乐符号)组成。是声音的传播。
电视传播的符号是什么?(结合课件)
(1)声音符号:语言,音乐、音响(非语言)
(2)画面符号:屏幕文字语言,造型符号(非语言)
广播电视传播者:
一.作为个体的广播电视传播者:(各具备哪些素质?)记者(导演、制片人):(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广播电视概论
二.作为机构的广播电视传播者
1.国家经营型(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a、资产为国家所有;b、政府把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基本特点: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没有广告或广告比例较小。从历史发展来看,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存在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有些节目说教味浓,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信息来源单一,节目更新慢等特点。2.公共机构经营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的。广播电视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特点是: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
3.私营商业电视体制(美国三大商业台:NBC CBS ABC):这类广播电视媒体由财团或个人所有和经营,以广播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为主要收入,以赢利为重要经营目的,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管理。特点:在法治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行决定业务方针,国家只是依照法律调控管理;资产为私人所有;通常以盈利为目的,实行商业化经营,按市场规律运作,广告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参照课件)广播电视受众:(参照课件)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通畅,易于接收、接受。(2)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
(3)广播电视新闻各构成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准确。(4)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
(5)受众多样性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广播节目中音乐音响的作用
(1)增强报道的真切感。(2)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3)刻画人物形象及心理,增强节目的感染力。(4)运用音响表现时间和空间,形成音响蒙太奇。
广播音响报道中音响的采录原则
真实、典型、自然和清晰。
广播音响报道中音响的运用原则(参考课件)电视新闻画面的特性(参考课件)广播电视的试听构成(参考课件)广播节目整体编播优化(参考课件)广播电视中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及素质
作用:1.串连衔接节目内容。2.引导节目发展。3.直接表现节目内容。4.组织节目内容。素质: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
2.熟悉广播电视业务,掌握采、写、编、播、评各项工作环节 3.节目主持人应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
1.生物技术的应用包含哪些领域?
答:生物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食品、医药、环境、能源等众多领域,主要的应用有:
(1)农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解决食品短缺,主要有: A.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①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②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③提高粮食品质;④生物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B.发展畜牧业生产
①动物的大量快速无性繁殖;②培育动物的优良品系:采用基因打靶技术培育转基因克隆羊;利用乳腺生产药用蛋白的转基因羊;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转基因猪.(2)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
A.开发制造奇特而又贵重的新型药品 :1977年,美国首先采用大肠杆菌生产了人类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B 疾病的预防和诊断:1998年初,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人体试验。DNA探针,主要用来诊断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C 基因治疗:1990年9月,美国FAD批准了用AIJA(腺昔脱氨酶)基因治疗严重联合型免疫缺陷病(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标志着人类疾病基因治疗的开始。
D.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首先倡议,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的基因组,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以获得人类基因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该项工作的完成,将使人们深入认识许多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明种族和民族的起源与演进;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1990启动,2003年完成,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共同参加。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利益。第二章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研究理论依据是什么?
(1)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的基因都是具有一个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而所有生物的DNA的组成和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生物的基因原则是可以重组互换的。(2)基因是可以切割的:基因直线排列在DNA分子上,除了少数基因重叠排列之外,大多数基因彼此之间都存在着间隔序列,因此,作为DNA分子上一个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允许从DNA分子上一个一个完整的切割下来。
(3)基因是可以转移的:基因可以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转移,或者在生物体内染色体DNA上迁移,甚至可以在不同染色体间跳跃,插入到靶DNA分子之中。
(4)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种多肽就有一种相应的基因。因此,基因的转移或重组最终可以根据其表达产物多肽的性质来考察。(5)遗传密码是通用的:所有的生物从最低等的病毒知道人类,蛋白质合成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也就是说遗传密码是通用的。(6)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经重组的基因在合适的条件下是能传代的,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转基因生物。2.简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3.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4.如何采用PCR技术从生物材料中分离出目的基因? 第五章 酶工程
1.酶有何特性?何谓酶工程? 2.为什么要进行酶的修饰?
酶分子修饰是指通过各种办法对已分离的酶蛋白结构进行改造,其目的在于改变酶的一些性质,创造出天然酶所不具备的某些优良性状,扩大酶的应用范围,提高其经济效益。主要目的有:提高酶活力,改进酶的稳定性,允许酶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起作用,改变最适PH或最适温度,改变酶的特异性使它能催化不同的底物,改变催化反应类型以及提高催化过程的反应效率。3.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4类:
(1)吸附法:最早采用和最为简便的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是通过载体表面与酶分子表面间的次级键的相互作用达到固定化目的的。主要有物理吸附法、离子结合法和螯合法三种方法。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酶的活性中心及高级结构变化较小,因此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酶活力,且酶失活后载体可再生并反复使用。缺点:酶与载体的结合弱,当温度、离子强度或缓冲液pH发生变化时,酶易从载体中解析出来并污染产品。
(2)共价结合法:是通过酶分子生的官能团,与载体表面上的反应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的一种固定化方法,是研究最多的固定化方法之一。
优点:酶与载体共价结合后很牢固,一般不会由于底物浓度过高或盐浓度变化而轻易脱落,酶的泄漏量最少。
缺点:反应条件比较激烈,容易使酶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酶失活,有时也会使底物的专一性发生变化。
(3)共价交联法:是通过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在酶分子间或酶分子和载体间形成共价键的固定方法。
优点:酶与载体共价结合后很牢固,一般不会由于底物浓度过高或盐浓度变化而轻易脱落,酶的泄漏量最少。
缺点:反应条件比较激烈,固定华酶的回收率比较低,一般不单独使用。
(4)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透膜内的一种固定化方法,包括凝胶包埋法和微囊法两种方法。
优点:此方法在包埋过程中,载体与酶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一般不起结合反应,较少改变酶的高级结构,酶活的回收率较高。
缺点:仅适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只有小分子物质才能自由扩散进入高分子凝胶的网格。第六章 蛋白质工程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素质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先天遗传的廪赋与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含义
2、素质教育
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简答
1、素质的主要特征
1)遗传性与习得性,2)自然性与社会性,3)内潜性与外显性,4)稳固性与可塑性,5)整体性与个别性,6)群体性与个体性
2、素质的类别
素质的类别主要有三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养成素质。
3、三类素质的关系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4、三类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身体素质是基础层,心理素质是中介层或核心,养成素质是最高层。既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中介或核心,养成素质是其他素质的调节者。
5、素质教育要义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6、素质教育的重点
1)重视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2)重视非智能因素的培养,3)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7、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和成功性,2)全体性和全面性,3)发展性和个性化,4)交互性和层次性,5)内化性和外化性,6)理论性和实践性,7)民族性和时代性
8、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1)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密切相关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能力,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形成又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人的能力和知识的比例是5:4。素质处在知识和能力之上,对人的发展和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起核心作用。
2)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
即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学生教育存在以下缺陷:(1)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2)文化陶冶偏弱。(3)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不足。(4)共性约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5)现实高等教育中存在搞片面教育的现象。(6)现实高等教育中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3)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区别
9、新时期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和特征
1)基本状况(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评估和分析):
(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有较明确的政治目标,但缺乏稳定性与系统性及有效的价值评估。
(2)当代大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越来越重视学习,基础素质好,但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专业知识欠深入,比较注重工具性知识的学习。(3)当代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在文化素质表现方面更加明显。(4)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1)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成才观的影响,(2)大学生自身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
3)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一是国际通用型;二是一专多能型;三是正义型。)
***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必须具有三个主要层面------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处理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2、政治思想素质
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政治技能的集中表现
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阶级关系问题上的表现。
二、简答
1、政治观的内涵
1)政治立场,2)政治品德,3)政治水平,4)政策水平
2、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P25)
3、政治素质的结构组成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核心。2)爱国意识是政治思想素质的前提。3)社会主义信念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根本。
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主要内容:(P29)
4)集体主义观念是政治思想素质的基础。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主要表现:(P30)
4、政治素质的特点
1)社会性,2)阶级性,3)人民性
5、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经验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2)坚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3)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6、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P34)三个方面
1)学习政治理论
(1)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学习政治、法律知识、,提高民主、法律意识
(3)有选择地读一些西方政治学、中国古典政治学著作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知识。
2)参与社会实践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注意的四个问题:(P35)
3)加强政治修养的途径和方法:(P36)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道德
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素质
是指人类主体认识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水平,以及用以处理相互关系的实际能力的总和。
3、责任感
是指人们在保护和促进自身权益的过程中,不忘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自觉履行各种法定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是道德评价中最一般的价值尺度。
二、简答
1、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和区别(P42)
2、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要做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楷模
《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大学生要做文明礼貌的模范
(2)大学生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3)大学生要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模范
(4)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大学生的行为准则:A、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知法、用法。B、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
3)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
(1)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规范家庭生活、调节家庭关系和鼓励或约束家庭成员行为的道德准则。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A、家庭道德规范基本内容:(P50)
B、家庭道德建设的作用:维系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C、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搞好家庭道德建设
(2)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具有不同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A、职业德规范的基本内容:P52 B、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C、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要搞好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P52-54
3、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1)实践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P57
(1)提高道德认识(2)增强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强化道德信念
(5)养成道德行为
3)道德修养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决定因素
道德教育是个人品德素质提高的外因,道德修养是个人品德素质的提高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1)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2)知行合一,言行一致(3)学习榜样,不断内省(4)严于律己,努力做到慎独
三、论述
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责任感的内涵
2)社会责任的特征:社会责任具有客观性;社会责任的实现受主观能动性制约 3)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富有事业心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力量源泉
1)事业心的内涵:是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与某项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负责的心理状态。
2)事业心的主要表现:P64-66
3、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突出起现代意蕴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艰苦奋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艰苦奋斗以节俭为本
4)艰苦奋斗重在埋头苦干、不断进取
第四章
一、概念
1、科学素质
是指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所具有的素养、品质和智能的总和。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1)对科学的态度和感情,2)对科学知识拥有的水平和结构,3)科学的思维方法
2、科学
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3、科学研究
是人们以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为基础,对未知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以及根据这些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索过程。
二、简答
1、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什么
是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尊重事实与真理、反对迷信与盲从;不断创新与开拓、反对守旧与因循;是实践检验的结果,是具有批评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
1)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
(1)开拓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相关(2)批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3)开拓创新、怀疑批评与歪曲、否定科学
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1)实事求是的内涵P80-81(2)实事求是是高尚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P80)(3)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根本
3)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精神文明的主体 2)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85-86
3、如何开展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1)现代大学生应强化自身科技素养
(1)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2)引进理科知识,传统文科向现代文科转变(3)以理“充电”,文科大学生新动力
2)大学生作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道德素质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
2、文化素质
是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发展的能力和品格。文化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文化知识、文化经验、文化智能、文化应用能力、创造发明能力。
3、人文精神 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
二、简答
1、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1)正确的政治方向,2)广博的文化知识,3)系统的专业知识,4)较强的文化创造才能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维方式教育,2)审美情趣教育,3)创新精神培育,4)人格意识培育
2、为什么说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政治原则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P103(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质内涵:P105
2)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1)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3)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文化对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要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3)发展文化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在对待文化创新方面,应处理和利用好文化艺术的创造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应处理好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引进与有目的的出口、推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3)在确立对文化成果的鉴定标准上,应处理好文学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的关系、大众喜闻乐见与具有较高的价值含量的关系
3、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的内容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人文精神的一般特点
1)历史性和时代性,2)民族性和开放性,3)意识形态性
5、当前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想统一的精神
2)民族的主体性和开放的广阔视野相统一的精神 3)为人民服务和个人正当合法利益相统一的精神
4、如何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化知识素质目标;历史知识素质目标;哲学知识素质目标;哲学修养素质目标;思想道德素质目标;文学艺术修养目标;人格与心理素质目标。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1)历史与文化教育;(2)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3)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4)现代公民教育;(5)文学与艺术教育;(6)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教育;(7)人文学科新观念新理念教育。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深层次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素质由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构成。
2、心理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表现为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都得到开发和发展,智能和非智能因素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简答
1、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素质的关系 1)先天素质是心理素质产生的基础 2)心理素质是产生和形成养成素质的基础,同时,养成素质又给予心理素质的发展以重要影响
3)在人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
2、心理素质的主要特点
1)整体性;2)质量性;3)个别性。
3、心理素质的分类
(分为智力因素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素质)P127 1)智力因素素质:
(1)智力因素素质
(2)能力素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2)非智能因素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4、心理素质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是指各种心理素质之间的内在关系。1)心理素质“三因素”的关系:P128 2)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
(1)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模式:二者密切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制约,(2)智能因素促进非智能因素的发展,(3)非智能因素促进智能的发展,(4)智能和非智能因素发展具有一致性
5、心理素质教育的特点:
1)适应性与姿态性,2)个别性与艺术性,3)坚持性
6、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开发心理潜能;2)发展心理特点;3)培养心理品质
7、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2)促进学生良好养成素质的形成,3)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8、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一般的实施原则
(1)智能和非智能因素结合的原则,(2)积极培养与消极防治协同的原则
2)教学领域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
3)课外活动领域的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与独立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
9、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大学生一般心理特征
(1)心理水平的二重性:心理发展水平趋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2)心理倾向的二重性:心理倾向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P137(3)心理素质结构的二重性:心理结构的矛盾性和冲突性P138 2)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一年级;二三年级;四年级3个阶段(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3)大学生的需要,(4)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10、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心理状态的现代结构(P143)共7个方面 2)发展和完善自己,培养成功意识
(1)当代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努力+动机+智商+机遇=成功”,(2)保护而不要污染自己的小环境,(3)善待失败:重视自己,接纳自己;要有坚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性。
2、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或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思维的间接性
是指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或头脑加工来反映。
4、创造性思维
是指突破过去知识经验的限制,应用全新的方法、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和独立性。
二、简答
1、思维的种类:P153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心理环境和心理素质;人格特征。
4、创造性思维的成分:P156-160
1)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2)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3)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4)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5)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
三、论述
1、强化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最佳智能结构(概念P161)的核心。(最佳智能结构内容P161)2)思维水平决定着学习效果
2、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1)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创造性教学(P162)
(2)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把学习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
2)改变思维定势(从众定势、权威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和自我中心定势)
(1)改变从众定势(是指服从众人随大流,人云亦云)
(2)改变权威定势(是指人们对权威的毫不怀疑的无条件的遵从)(3)改变唯经验定势(是指人们对经验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4)改变唯书本定势(是指唯书本是从)
(5)改变自我中心定势(是指一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眼光去考虑整个世界)
3)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P164 4)创设良好的创造环境:是指有利于发挥创造精神,激励科学创造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有内环境和外环境)5)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6)系统进行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思维技巧(1)发散思维训练;(2)形象思维训练;(3)立体思维训练;(4)逆向思维训练。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非智能因素
智能因素以外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非智能因素包括:1)广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2)狭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2、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具体涵义:P178
3、兴趣
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和爱好),2)兴趣的形式:有趣;乐趣;志趣。
4、情感
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特点。
5、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
6、性格 是足以支配一个人的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是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
1、非智能因素的作用 彼此都有正、负两个作用
1)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2)引导作用和维持作用,3)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
2、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期动机和远期动机;辅助性动机和主导性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3、动机的主要特点
1)动机的不稳定性,2)动机的条件依附性,3)动机的正确性,4)动机的长远性,5)动机的稳定性,6)动机的有效性
4、动机的培养方法
1)进行归因训练(归因理论和归因训练),2)确立学习目标,3)运用奖赏和惩罚
5、兴趣的主要特点
1)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2)兴趣的倾向性与广阔性,3)兴趣的稳定性与积极性
6、兴趣的培养方法
1)利用想象激发兴趣,2)沿着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的轨迹发展兴趣,3)迁移兴趣
7、情感的形式:情绪(心境、激情、应激);情感(迷恋、热情);情操(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
8、情感的主要特点:以波动性和感染性为主,另外有:1)情感的两极性与情景性,2)情感的移情性与倾向性,3)情感的深刻性与多样性,4)情感的稳定性
9、情感的培养方法
1)提高认知水平,2)事实情感教学,3)锻炼意志品质
10、意志的过程: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11、意志的主要特点
除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外,还有:统一性与能动性;自觉性与果断性坚持性与自制性。
12、意志和目的的关系:P196
13、意志的培养方法
1)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2)培养自我约束力,3)把注意力引向学习与工作
14、性格的结构:P200-202
15、性格的主要特点
1)性格的独特性与稳定性,2)性格的完备性与整体性,3)性格的规定性与坚定性,4)性格的独立性
16、性格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体育(身体教育)
广义—是以各种专门项目的体能练习与锻炼为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体育运动)。狭义---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各系统、器官的良好发育,从而提高学生以身心和谐为基础的或核心的全面发展水平。
二、简答
1、体育的目的与任务:(P212)
2、身体素质教育与体育的关系(P212)
3、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进行体育锻炼有效促进人体发展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是: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运动生理上的超量恢复原理;生物进化论关于“用进废退”的法则;人类遗传学的遗传与变异理论。1)体育锻炼
1)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作用:P213-214,2)体育锻炼基本原则:P214,3)体育锻炼的内容:P215 2)卫生保健:(1)个人身体卫生;(2)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卫生;(3)卫生防疫和医疗预防
三、论述
1、身体素质教育的意义 1)身体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智力 3)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4)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2、实施身体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摆脱纯生物观点的桎梏,2)方法贵少,受益终身,3)培养兴趣,养成终身爱好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教育评价
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二、简答
1、教育评价的特性
1)客观性;2)科学性;3)主观性;4)普适性;5)目的性
2、素质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P229,2)素质教育过程评价:P230
3、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正确决策,2)有利于调控素质教育过程,促使起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3)有利于检验素质教育的结果
4、素质拓展计划的内涵:P232
5、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人证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1)系统建设的实施原则:P233,2)系统设计的主要特点:P234,3)统分结合、双向反馈的管理模式
三、论述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P237
3、在学校素质教育大系统中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1)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放在高校素质教育大系统中布局谋篇 2)建立开放型、自我完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运行机制 3)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制度化、体系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第十一章
1、国外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趋势。
2、国外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主要介绍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