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论文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电视节目不断增多,更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节目需求。虽然我国电视产业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依旧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致使数字电视产业难以更好进步。基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意义,其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多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因此,如何更好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其涉及到多个主体,所以其中会存在多种利益关系。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明确,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数字电视产业相关部门的认知水平以及利益问题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很难在一些问题上进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可能会通过自己手中权利做出一些违反相关规定的事,致使数字电视产业总是保持停滞不前的状态,难以获得有效发展。基于数字电视自身特性,国家一般会制定出相关配套标准,以促进数字电视更好推广和使用,这对提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配套标准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数字电视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相关配套标准往往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给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数字电视产业涉及的产品种类及产业类型较多,我国虽然在整体上有了较好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数字电视产业中的多项环节都处于停滞状态,难以实现数字电视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群众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目前并不能完全实现无空间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情况并不理想,给其更好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
2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方法
2.1完善相关制度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相关法律发挥不完善,版权维护成本较高。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很多相关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致使各部门在许多方面都不能达成共识,从而给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不利。因此,基于目前数字电视产业的混乱性,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要求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数字电视产业更好运作。各级政府还应采取抓住内容,放开管道的原则,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及运营。
2.2优化产业环节
我国数字产业中有许多亟待发展的环节,包括演播厅设备、数字电视业务运营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产品等方面。这些环节不仅对数字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在国外的推广也有着较大作用。因此,国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创新,鼓励有关机构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研究,并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更好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政府应加大网络整合,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化零为整,逐渐从县市网到省网,再到全国一张网。
2.3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电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用户,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能够较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更好发展。建议:①国家可采取一定的福利性措施鼓励运营商进行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实现三网融合,使得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可提供更多服务,吸引用户从看电视到用服务;②对个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根据用户需求研发出更多种类的节目,并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提高直播节目的观赏性;③运营商积极开发节目观看者与直播节目的互动环节,增肌投票、评论等环节,改变原有被动看节目的形式,提高观看者对节目的参与度。
3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中许多环节都有待发展,而且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行政部门及各级运营商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丰富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吸引用户,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一、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 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系统、带有很强强制性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由于没有明确而系统、强制性很强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许多关于个人进修学习的规定因单位种种因素的限制而流于形式, 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整体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一方面, 当单位进行用人制度改革, 将一定的人事权 (并不彻底的人事权, 频道或部门无权将正式职工辞退或调离工作岗位) 、财权下放给频道、二级部门时, 大多时候继续教育任务就落到频道、二级部门的头上。而频道和二级部门往往会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力所能及的内部培训。至于战略性的、基础性的、前瞻性的或综合性的培训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 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往往上下脱节, 实用性不强。同样地, 由于缺乏制度规定, 在经费筹集、投入和负担上, 不同条件的单位进行继续教育的情形大相径庭。许多单位不得不放弃理应开展和迫切需要拓展的继续教育项目。
(二) 专门继续教育机构缺乏或效力不够
很多广播台、电视台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 (其职能大多隶属于人事部门) , 其做出的培训计划往往缺乏很强的目的性、实用性或可操作性。而专门继续教育部门, 因为政策和效力等原因, 其精心制定的计划常会落空。这诸多因素大大影响了员工自觉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营利性培训充斥传媒继续教育市场, 而公益性培训难求
到省地市电视台、广播台调研采访, 每到一处就会听到负责人抱怨说: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五花八门的培训信息 (电话的或信件的) , 培训时间短 (多是三五天) 但培训费要价惊人, 往往还打着广电总局或行业协会的旗号。他们厌恶和反对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营利性培训, 欢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培训。但现实的状况却是:营利性培训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中比较多见, 而能够做到供需双方双赢的公益性培训少得可怜。为此, 国家应大力倡导和扶持公益性培训, 并严肃整治有些混乱的培训市场, 克服和扭转业已存在的信用危机。
(四) 培训供给难以满足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不同级别的广播电视媒体培训需求不一。例如, 中央级、省级和省会城市电视台、广播台的高端培训需求相对较多, 而地市级、县级媒体的低端培训相对较多。即使在同一广播台和电视台内部, 各部门间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需求的分散性和多样性, 导致了培训实施上的困难。这是因为任何培训都有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时间合理调配, 以及人员的联系和组织。为解决有限的培训供给与无限的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 应尽可能统筹规划, 做到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培训的层次性相结合。
(五) 优秀人员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实施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人员流动和继续教育投入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矛盾和冲突。单位给继续教育方面提供的政策优惠越多, 优秀人员流失的可能性愈大。县级的优秀人才向地市级媒体流动, 地市级的向省会或省级媒体流动, 省会的或省级的向北京、上海或其他兄弟媒体流动。这个流动, 已经没有了决定性的制度因素的制约, 因此许多单位都会感叹: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都渐渐流失掉了。优秀人才的流动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 其中较好的地域生活环境, 较好的经济待遇, 较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局聘、台聘和部聘 (频聘) 不同层次与不同性质的用人机制和形式所产生的单位归属感, 以及较好的人际生活环境, 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 许多单位领导都提出了“待遇留人, 事业留人, 感情留人”的口号。但是无论什么口号, 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许多具有良好开放心态的领导, 为了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 在不得不尽力培育新的后继人才的同时, 继续和已经流失的人才保持尽可能的联系。
(六) 由于传媒工作的特殊性, 培训时间和工作时间难以协调
传媒工作是一项非常耗时、繁忙的工作, 因此, 员工能够抽出用于培训的时间十分有限。此外, 由于企业化的运作, 传媒行业一般不会雇佣或招聘多余的人员进行传媒工作。因此, 有些部门, 如广告部门、节目制作部门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培训的时间。许多人为了满足单位的学历要求或者非学历教育, 或者自愿提升自己, 都是在挤时间。许多单位负责人坦言:我们的员工大多是以工代学, 教学时间不好保证。也正因为如此, “请进来”和“内部培训”方式成为绝大多数单位, 特别是地市县级广播台、电视台更喜欢的方式。
(七) 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而目前的继续教育作用有限
优秀播音主持人, 优秀采编人员, 优秀广告制作人才, 以及摄像、灯光、舞美、音响等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同时, 经营管理类人才、高端设备操作人员、策划创意人员、优秀导演和编剧人员, 以及复合型人才也相对较缺。
广电行业发展急需但普遍缺乏高端的优秀人才。更为遗憾的是, 不知如何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有些类型的人才, 如经营管理类、策划创意类, 很难通过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培养出来, 在此情况之下, 许多单位不得不立足于自己摸索和借鉴他人经验相结合。
(八) 优秀的培训资源有限, 导致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成本加大
因为传媒节目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不同层次的传媒行业人才需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知识以及信息, 但是能够用于这方面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地级和县级电视台通常到省台接受自己认为急需的学习和培训, 或参加省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组织的统一培训;而省级电视台通常向兄弟省级电视台或央视学习自己急需的内容, 或者投入大量资金派人参加出境教育培训。为了寻求有限的优秀培训资源, 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 继续教育成本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九) 培训计划自上而下制定, 造成学用脱节
除了内部培训这种基本形式之外, 还有“请进来”和“派出去”两种形式。将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请进来”, 成本巨大, 可针对的人群对象也有限, 所以经济实力一般的媒体很难将这种培训方式常态化。将骨干人员“派出去”, 也会遭遇“学用脱节”难题。这是因为培训计划多是自上而下制定出来的。为了学用一致, 培训方应与受训方认真沟通和讨论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内容及方式。
(十) 培训内容不系统、目标不明确, 教学方式难受欢迎
到省市广播电视媒体采访时发现, 许多培训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因为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难以将学员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系统化;二是目标不明确, 在培训内容中有许多可能与受训者需求无关的教育内容;三是教学方式过于“填鸭式”, 普遍缺乏师生互动的案例教学和工作坊教学方式。学员们喜欢理论讲授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但由于师资和培训条件等原因, 这样的需求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十一) 继续教育经费筹集有困难
很多地方, 经费筹集有困难, 每次培训费也比较昂贵, 而培训基金的缺乏直接关系到本地培训和异地培训进行的数量和质量。
(十二) 继续教育证书缺乏效力
目前, 传媒行业在学历教育方面的需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 非学历教育的证书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鲜有体现, 这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证书效力的贬值。
(十三) 远程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网络教育资源有限, 未能形成共享局面
调查研究发现, 自学者不仅能够利用书本、专业刊物等印刷媒介, 而且能够使用网络、光盘、录音录像等电子媒介进行学习。但调查和采访中也发现, 网络上的专门继续教育网站, 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十分有限。基于网络技术的内容提供和互动教学模式等互动共享机制也远未形成。
二、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等与继续教育有关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 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整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和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而努力。
(二)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指导思想的展开和体现。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需要把握以下10个主要原则:
1. 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并重原则
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学习是传媒人的第一生命, 不仅要学习国家根本政治指导思想, 还要学习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业务学习是传媒人的第二生命, 是立足于传媒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 面向全体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在职员工, 这是教育公平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并非所有员工的继续教育需求都是相同的, 这些需求的重要性也并非全都相等。那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高层次、创新性的继续教育需求, 显然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 要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3.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原则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显而易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的淘汰率与日俱增, 并且对于继续教育来讲, 继续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尤为重要。
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很多高深的理论虽然十分重要, 但是并非十分有效。其原因是, 这些理论和思想没有做到与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调查过程中, 发现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讲授曲高和寡, 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原因就是这些专家、学者的讲授与实际需求差距过大。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 更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方法。这个原则, 是必须遵循的。
5. 有计划、分岗位、分类别、分层次原则
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计划。这些计划要有可操作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岗位的不同, 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不同学科背景和工作兴趣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 培训要尽可能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
6. 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原则
一项工作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就看其是否能够做到有合理的制度、有科学的规范, 有专门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7.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手段原则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存在一个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问题。关键是, 要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规模, 就必须尽可能充分发挥一切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例如发挥网络教育技术的作用, 做到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
8. 以需求为导向, 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原则
传媒事业逐渐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市场必须体现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规律。但是, 市场也需要计划与之配合, 需要政府主导、推动和监管。
9. 专业科目培训与公需科目培训相结合原则
专业科目培训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 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 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 了解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全面提高业务素质。而“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1 0. 育人用人一体化原则
人才培养必须实现与用人机制相结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针对性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内容, 就寻求或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服务。同时需要“强化激励、制约机制, 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成效与考核单位领导班子的政绩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他们的考核、晋升、使用结合起来, 实现育人用人一体化”。
(三) 对策和实施建议
1. 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专门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行业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以做到制度保障、政策指导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为此, 国家有关部门要科学计划和合理统筹。要加强继续教育法规和发展战略研究 (可由中央一级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或委托专门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或课题组来实施) ,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争取出台全国一般性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期有效的继续教育政策, 以规范各行各业的继续教育实践。
在一般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 加快研究制定和争取早日出台《全国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 继续建立和完善行业相关管理制度, 将继续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建立继续教育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并将信息集中反馈给上级继续教育部门, 由上级继续教育部门组织人力分析和统计信息, 做到信息共享并给出全国性、全省性或地方性的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 统筹规划和实施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各种类型传媒人才的继续教育。
2. 各行各业要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和运行机制, 力求做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享
目前, 全国各行业的继续教育资源多是分散的、零碎的, 很少能够共享。其结果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教育成本。因此, 要大力整合继续教育资源, 可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可共享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网络平台。鼓励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结合行业实际从事科研工作, 为行业继续教育和事业发展不断提供实用和高效的智力支持。还可鼓励媒体与高校通过委托或共建等形式合作科研、开发媒体发展所需的智力资源, 达到智力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目的。亦可探索建立传媒行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岗位的人员进行对口支援的继续教育制度。
3.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实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 规范和净化培训市场
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培训和发证行为, 净化继续教育市场。一方面, 要提高准入条件和标准, 规范培训市场, 并积极培养和扶持公益性培训机构和组织 (可考虑设立国家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来奖励或资助公益性培训) ;另一方面, 要坚决打击和取缔不法的纯营利性质的培训机构及其不法行为。可建立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信用管理数据库, 对参与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信用档案, 并作为政府有关培训项目支持的依据, 定期向社会公开, 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市场秩序。
4. 行业各级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要有的放矢, 并切实有效
继续教育培训特别要强调培训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为此要做到计划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积极组织必需性的培训, 坚决杜绝非必需性的培训。要抓住继续教育的重点--非学历教育, 而提高职工职业和岗位技能则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职的学历教育应主要采取网络、函授和自学考试的方式。短期、中期和长期教育培训相结合, 但以短期和中期为主。此外, 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 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及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要完善管理体制, 落实责任分工; (3) 要加强教育培训的需求研究, 做到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4) 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专门经费和时间投入, 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保障培训工作的实施和完成; (5) 要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建设, 等等。
5. 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估、督导和激励体系, 实现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和良性运转
首先, 要研究制定对继续教育机构、师资和对象的评估标准。通过规范标准, 加强监督检查, 来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 支持他们做大做强, 并提高师资水平, 以及行业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其次, 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考核、督导和激励机制。要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 要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岗位聘用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有硬性的任务要求;要有教材、辅导、考核等系统化的考评体系;应当将继续教育成绩和岗位聘任、待遇等挂钩。
最后, 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检查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对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信用档案,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继续教育机构的信用情况。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如实向社会公告其培训科目、培训教师、培训地点、收费项目和标准及设施等情况, 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秩序。尤其对继续教育活动中乱办班、乱收费, 或者擅自提高收费盈利, 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负担的行为, 会同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 保障继续教育工作健康持续的推进”。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广播电视传媒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而在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为国家和地方有关继续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尽可能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7年6月30日) , http://rjs.mca.gov.cn/article/rsgz/zcfg/sydwrsgl/200806/20080600017104.shtml, 2008-06-22.
[2]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8年6月20日) , http://www.xining.gov.cn/html/170/82054.html, 2008-08-07.
一、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方式
一是探索多种兼并重组方式。要不断创新兼并重组的方式,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例如,产能过剩的煤炭行业要积极探索以产权为中心、以股权为载体的兼并重组方式,实现煤、电、气、冶金等一体化经营。二是坚持分类处理。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尚有价值的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可能是由于规模度不够而造成连年亏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引导转型升级,银行应积极进行贷款配合,不得进行抽贷压贷;对于确实过剩的落后产能,制定详细的处理规划,予以淘汰,改善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例如,钢铁行业属于“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可以通过兼并重组集中高端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行业产能过剩状况。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比如,在推进煤炭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通过实施“洁净煤”战略,减少煤炭分散使用对环境的破坏。要始终遵循“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供给效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主导产业,优化配置资源、促进融合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能促进转型升级。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整合产业技术资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以创新驱动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实现传统领域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的转变。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升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把以煤炭和钢铁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经济区。
三、加大金融、中介组织支持力度
加大兼并重组中的金融支持,建立专项贷款,在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下,对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并购项目,予以优惠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对并购重组后的企业实施综合授信,鼓励证券公司、股权投资资金等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并完善其退出机制;积极发挥产权交易中心和股权交易中心资本市场作用,帮助企业重组、并购过程中与各类金融资本对接,为企业并购重组中涉及的产权、股权转让和融资提供周到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完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公开市场债权人合法权益。鼓励实力雄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介机构与兼并重组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四、鼓励过剩产能企业海外输出
过剩产能一般是政府过度保护、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在投资拉动的作用下,国内过剩产能快速堆积,传统产业受到巨大的市场冲击,利润降低,逐渐成了负债累累的“僵尸企业”。但是,很多对于国内的过剩产能并不是劣质产能,如果在国外能找到合适的市场,就能重新释放新的供给。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抓住国家鼓励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时机,引导、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借助“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走出去,伴随着中国的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政府可以为产能转移项目投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政策服务,减少项目审批流程,逐步修订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发展法律、投资和生产信息等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过剩产能转化为新的利润点。
五、注重控制兼并重组风险
一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在兼并重组中要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合理选择资产的计量属性,建立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合理控制兼并重组风险。对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兼并重组要慎重,要合理评估。二是防范兼并中的财务风险。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为该项兼并重组行为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客观基础,灵活合理地选择融资方式,尽可能地分散财务风险。三是注重职工分流安置。要积极探索出台安置分流人员和鼓励职工创业闯市场的相关政策,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维护职工利益,为企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赢得时间。要公正公平合理地制定周密的人力资源整合方案,建立相互尊重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沟通和互相认同的氛围。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发展路径和风险控制研究”(14cJY025)、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课题“以产业兼并重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问题研究”(16E1005)的阶段性成果]
1 我国网上药店发展现状。
虽然越来越多的网上药店开始出现,但我国网上药店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约 1 739亿元,但网络销售额才刚刚过亿,大多数网上药店还呈亏损状态。《 年度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的家庭常备药品只有 4.3%来自于网上购买。相比于 年最先开展网上药店业务的美国,据MarkMonitor 公司 年的调查报告,美国拥有 1 800 多家网上药店,约占世界范围内网上药店总数的 59%,形成了平均 1 7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美国网上药店业务占美国整个医药流通近30%的市场份额[1]。可见,我国药品网上销售规模与之相比差距巨大。
2 网上药店经营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2.1 政策瓶颈。
在国外,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都允许网上销售处方药。而在国内,《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而销售处方药无论从销售额还是利润上,都大大高于非处方药。其次,不能与医保对接是影响 B2C 网上药店发展的又一大主要限制。这两大因素直接影响到了网上药店的营业额。
2.2 消费群体错位。
我国网民主要是中青年,一些网上药店的主页设置多是针对此群体,而药品消费金额占总金额 50%以上的老年人却因为知识水平和对网络的不信任态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少上网[2],这种上网群体和药品主力消费群体的错位制约着网上药店的进一步发展。加上网上假药横行,消费者缺少辨别非法网站的能力,导致很多消费者对网上购药的不信任。
2.3 价格优势微弱。
有数据显示[3],网上药店平均折扣率为 10%左右。我国的网上药店都是以实体药店为基础成立的,一般网上药店在成立时也是延用实体药店的品牌,因此,线上、线下价格的冲突使得网上药店让利有限。而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价格优势,这样加上上网费和运输费,网上购药成本并不比实体店低。
2.4 网店宣传力度不够。
笔者在百度输入“网上药店”,得到相关结果有2 500 000 个,但前 15 页只有 15 个左右。Google 搜索结果有 1 620 000 个,前 15 页也只有 13 个左右的网上药店主页,这说明大多数网上药店在搜索引擎优化这块做得并不到位,这直接影响了许多网上药店的访问量。
2.5 物流配送机制不完善。
目前,网上药店大多采取门店送货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药品配送。但医药物流的特殊性在于,药品有着严格的批号管理,并且有些药品对温度非常敏感,需要冷链配送 ;此外,一些药品是易碎品,一旦包装损坏,容易造成污染。但我国具有药品配送资质的第三方物流并不多,企业自建物流成本较高,覆盖能力也较低,很容易失去网上交易的优势。
2.6 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的改变。
。这是一个861行动计划相衔接的计划,是一个加快建设皖北、中原加工、商贸、科技中心的计划。“3461”计划将为蚌埠“十一五”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一、***市“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将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一)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界阜埠、埠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京沪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加上已有的合徐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淮河航运,蚌埠市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区域交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二)是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家加大淮河治理力度、加大淮河治污力度,蚌埠市的“心腹之患”将会得到彻底根除,水资源环境将会大大改善。淮南亿吨煤炭基地和大型火电机组的建设,为蚌埠市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了机会。
(三)是市场更加活跃。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将促进蚌埠市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的发展,为皖北的中心城市----蚌埠的发展提供更强购买力的腹地。
(四)是开放更加便捷。长三角的崛起和蚌宁高速公路的开通,为蚌埠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产业基础更加壮大。蚌埠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规模以上25家)、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27家,30大类500多种产品)、玻璃及玻璃深加工(12家,华光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这三大优势产业已经具备了集群的雏形,“十一五”期间,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重化工发展阶段,而蚌埠市的经济结构总体而言是比较轻型化的,未来一段时期缺乏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增长速度快、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这将制约蚌埠市的快速发展。存在这一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省区域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八五”、“九五”时期,省里对蚌埠的投入少,上缴多,蚌埠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八十年代搞农业主攻淮北,九十年代以来搞皖江开发、一线两点,蚌埠都不在其中。在计划经济时期,直接导致了对蚌埠的投入不多。“十五”以后,皖北的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连续召开几次座谈会,每一次都对蚌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市区经济发展不快,带动力弱。蚌埠市与芜湖、淮南、马鞍山等市相比,市区经济的差距在拉大,差就差在市区经济上,即差在二、三产业上。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增长缓慢。蚌埠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多年来,由于必要的投入,加上机制转换较慢,除了丰原和化工行业外,其它行业优势明显减弱,一批知名老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二是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三产比重不高。蚌埠交通便捷,历史上皖北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有了迅猛发展,但20多年来,蚌埠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左右,比全省平均增幅低1个多百分点,三产在全省的位次由第4位退居第10位。三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四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连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农副产品价格上张,企业成本增加。是从目前的趋势看,“十一五”期间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再出现前些年低位的可能性很小,这为包括丰原在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成本压力,将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二、蚌埠市“十一五”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推动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蚌埠是个老工业城市,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为齐全。但是,总体而言,蚌埠市目前的产业还是比较偏重于轻型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加速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步伐已成当务之急。蚌埠市要在进一步壮大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紧邻淮南能源基地、以及淮河治理后水资源较为充沛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一批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大耗能、大耗水的重化工产业,形成新的支柱,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应突出抓好煤化工盐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发展。
来到监理公司已有一年半时间了,这段时间,主要是承担一个大型维修基地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作为一名总监,与以前在施工单位担任项目经理相比,个人觉得两者角色相近,同样是从事项目管理,都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多样性特点,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工作强度规模小了,量度少了。下面,就总监这一岗位,结合过去工作经验,谈几点工作体会、思路及建议,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一、总监要具有综合性能力
推行总监负责制,实际上是大大扩展了总监的责、权、利,作为一名总监,不但要具有思想、业务和身体素质,还要具有组织管理、协调配合、文字表达、全面控制能力,所以说,总监是项目经理加项目总工的和。
总监一个辛苦的岗位,为什这样说?如果每一个项目监理站都能按照合同,原汁原味配备足够的监理人员,那总监就轻松了。须知,施工单位是花钱越多,赚得越多,而监理单位的钱却是靠省的越多,赚得越多。每个监理项目,按合同配够人的话,那没有一个监理项目能赚钱,因为我们赚的就是省下来的人工费。公司不能配备高质量、够数量的监理人员,而我们总监却要搞好工作,这就要辛苦了、操心了,这就是要体现总监综合能力以外的综合能力。
二、总监重点要抓好协调工作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定胜天),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参建单位多,涉及专业多,参与人员多,对安全、质量、投资、工期等工程管理目标肯定各有不同的思路和看法,这些思路和看法没有最好,只有最优,要使整个项目实施处于一种有序状态,要使工程建设各种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就需要协调。因此赋予我们总监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搞好协调关系,监理工作本身就包含协调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争端,并对其他外部相关单位部门之间协调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作为总监,决不能自己去制造矛盾,反过来需要别人去协调自身的矛盾,譬如要建设单位去协调我们和施工单位的矛盾。
总监的协调主要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
2、安排好监理站人员工作,明确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3、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监理站内部会议。总监要掌握全面信息,每个监理人员听到、看到、感到有什么信息,要汇集到总监处,确保总监的信息迅速、及时,以便提前应对。
4、总监要起到模范和核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监不冲锋在前,不吃苦在前,就没有号召力,就没有感染力。总监就好比战争中的营长、连长、排长,要冲在前面挡子弹。对内以身作则、关 2 心同事、不偏不倚、树立榜样,对外勤勉敬业、诚恳可靠、工作高效、始终如一。
外部协调重点要做好与建设单位的协调,取得建设单位的全力支持,就是这个项目监理工作成功的一半。这需要总监与建设单位全体人员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监理站现场工作到位,圆满完成建设单位委托的各项监理工作。
三、总监关键要抓好工作程序
过程控制是监理工作服务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责、权、利明确的前提下,总监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安全质量意识、时刻有按规范操作程序和相应规章保证制度开展工作的理念。总监要把内外工作程序明确到每一个监理人员,要把工作尺度灌输到每一个监理人员,在工作安排上定人定岗,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标准,使之标准化、格式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作差异,要求每个监理人员要主动进行巡查、抽检、旁站,及时验收,保证监理工作质量。
总监对于技术上的问题,一定要提前掌握程序、规范、吃透设计意图,这样在专题技术讨论会议上就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四、总监要抓好监理站团队建设
要搞好全项目的监理工作,就需要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不能把各种因素加于总监一个人。为什么这样?这不是说缺少了哪一个,地球就不转了,这个世界缺了谁,都会进步,GDP都会年年上升。美国的总统选举,明显就是一代天子一代臣,这就是团队建设,搞好团队建设,就是减少内耗,内耗比外耗可怕多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我国没有军阀混战,蒙古就不会成为一个国家;蒋介石也都说“攘外须先安内”。所以,总监一定要搞好自身团队建设,尊重每一个监理人员,不管他是职工还是临时工;不能高高在上(有些同志对施工单位居高临下惯了,一时难改,“我省证、部证、国证样样齐,呼拉狠,哪里都不怕”,所以,不但与下属同事关系差,与建设单位那些毛头小伙关系也差),有利益属于监理站全体人员,有成绩属于监理站全体人员,培养大家的荣誉感、归属感。同时应对监理人员采取必要的约束力,而约束力则是加强监理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条件,没有约束力,人员思想就会松懈,工作就会拖拉。
五、当前总监工作难点
1、平行检验工作是弱点
平行检验工作的薄弱,这是我在监理站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总是要求施工单位检验试验要及时、全面,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做到。问题的根源主要反映在监理试验室人员、设备的欠缺,公司没有一个长期、定点、规范的中心试验室,也没有专业水平高、相对稳定的试验组队伍。建议公司在将来能够建立一个中心试验室(能够对外承揽任务,不成为公司负担),而这个试验室能够承担绝大部分试验工作,不能承担的部分特殊材料的检验试验也希望公司发展长期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资料库,方便总监工作需要。
2、部分监理人员能力不高
相当多的外聘监理人员,是六七十年代的毕业生,现场经验有,但很多只是经验,新规范不熟悉,专业技术水平并不高,审图能力弱,文字表达水平不强,协调能力弱,社会招聘的监理人员不稳定性也给我们工作增添了难度,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总监的工作强度。建议公司对社会招聘的监理人员制定专项激励管理办法,年资也可做一种加薪(日本崽太聪明了,广本工厂工资分75级,每年都实行考核加薪,至于加一百、加一块还是加五角,大家去理解了)和升职条件,让他们感觉到,长期在公司工作,有甜头、有奔头,避免“水平高的嫌钱少,公司嫌;不嫌钱少的水平又低,总监嫌”的现象不停上演。同时,好处及时化,聘用人员关心的是每月实际收入,提成奖、兑现奖对他们太遥远(往往是滞后半年才发),不如每月现成实在,所以要避免我们钱发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监理工程师的吃喝拉撒睡,公司全包了,这也是一笔不菲的福利开支)。
3、监理工作受外部因素制约多
现阶段还是小监理模式,离大监理模式还很遥远,我们的工作受到行政命令、大局为重观念等因素干扰,还不能完全按规范、按流程开展监理工作,这就需要确保监理工作的底线,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底线,领导开开会,形成会议纪要,总监就要实实在在签字,责任在谁,不用多说。
4、专业监理站更需要有责任心的监理人员
公司根据现场监理工作情况需要,整合资源,成立了四电、住宅等监理站,这是好事,不但精简人员,节约开支,还可以提升专业监理技术水平,形成监理专业化管理,以后还可能成立如安全监理站、安装监理站、环保设备监理站等等。但是,我们也看到,专业监理站 监理人员有可能脚踏几只船,有可能既接受专业监理站直接领导,也可能要直接接受相关工程一个或几个总监的领导(多头领导),这就需要这些专业监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接受力,才能克服此类模式的短处,否则就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挂个名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每个项目的监理管理工作都是一个艰辛过程,如何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待于我们总监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过去,面对未来,对每一个从事工程建设的监理技术人员来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
1 完善我国房地产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1.1 合理划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分工, 使其角色明确
首先,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在管理职能上要进行严格的区分, 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行业运行规则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上, 而行业协会的职能则主要是行业协会内部的治理和协调上。当然,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在管理工作上有可能会发生重叠, 但是其管理职能的性质还是不同的。
1.2 缩小政府部门对于房地产业的管理职能, 使其主要集中在制定规则上
按照有限政府的理论以及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 制定经济发展的规划, 维护公共安全以及设计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等。对于房地产业的管理上, 政府职能应当从对于房地产企业微观管理中撤出, 重点放在对于房地产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管方面;在管理的方式上, 应当以制定制度和相关的规则为主, 注重对于房地产业管理的长效性。
1.3 扩大行业协会在房地产业管理中的职能, 使其能够完成对行业的日常管理
在西方国家, 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的专业组织是房地产业管理的主要形式, 这些协会组织的管理内容涉及房地产业运行的方方面面, 而且行业协会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是经过法律确立下来的。现阶段, 我国房地产行业协会所拥有的管理职能范围还很小, 而且这些职能的行使也无法得到法律上和资金上的保证。因此, 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 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完善我国房地产业政府管理的政策建议
2.1 重视法律手段在房地产管理中的作用, 不断完善房地产法律体系
首先, 要研究制定《住宅法》、或者《房地产法》, 来约束房地产业运行中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各相关主体的市场行为, 并作为房地产业的一项基本法律法规, 为房地产业其他方面的相关立法提供基本依据。其次, 根据即将实施的《反垄断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法律相配合, 出台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房地产业的市场价格行为、进入行为以及其他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再次, 统一各个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立法行为, 使其统一到《住宅法》或者《房地产法》的基本框架内, 中央政府必须对各地方政府的立法行为进行严密的监督和审查。
2.2 加强地方政府的法律意识, 强化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
首先, 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地方政府的法律观念和意识, 避免在房地产业的管理中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其次,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政府执行房地产业法律方面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特别是对于地方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再次, 加强地方人大和政协对于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本地区房地产业方面的规章, 以及出台的相关文件、通知、意见等行政规定的检查和监督。最后, 建立相关的约束和考评机制, 强化地方政府在职权范围内对于扰乱房地产业市场秩序的相关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的责任。
2.3 建立政府管理的长效监督机制, 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
地方人大要组成专业委员会对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房地产业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其他文件进行长期影响的评估, 并且该委员会有权建议地方人大否决相关的法规并对相关政策进行质疑。建立房地产业政策的行政问责职, 并使其对即便离开本地的官员仍有追究力度。
3 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协会管理的政策建议
3.1 健全房地产行业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其社会合法性基础
逐步改变房地产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兼任或者由退休官员出任的现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能, 协会的重大决定必须由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会员代表大会要有效行使对行业协会相关行为的问责职能以及对协会负责人罢免的权利。房地产行业协会要在对本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并且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3.2 制定房地产行业协会方面的法律, 确立起对房地产业管理的权威
在制定《住宅法》或《房地产法》中要对房地产行业协会在房地产业管理中的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 明确其在房地产业管理中的职权范围。房地产业协会要协同相关的立法部门, 制定关于房地产业协会的专门性法规, 对房地产业协会的权利以及职责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 特别是要突出房地产业协会有按照协会章程及相关规定对协会内企业的相关违规行为进行一定处罚的权力, 并且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也会参考协会的处罚意见。
3.3 建立对于行业协会的激励机制, 使其能够主动承担对房地产业的管理职能
首先, 从法律上要允许房地产行业协会自行制定较为灵活的收费机制, 行业协会日常的开销要通过收取的会费以及比较适量的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来实现, 这样才能够使房地产行业协会能够有充分的保障履行其职能。对于中房协和各地方的房协来说, 如果其正常的收入情况仍无法满足其日常开销,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探索对于它们的补贴制度。其次, 行业协会的收费的标准要与其业绩挂钩。
3.4 强化对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 以有效克服行业协会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行业协会作为监督管理房地产业市场行为的管理主体, 其行为一方面要受到其内部会员的监督, 更重要的要受到政府外部的监管。可以考虑依据现代公司制的治理模式, 设置专门的“监事会”, “监事会”的成员由政府官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构成, “监事会”代表广大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合法利益以及广大房地产业消费者的权益, 行使对房地产行业协会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的职责, 并向政府的有关部门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叶剑平, 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住房保障体系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2-02
一、国外住房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均十分注重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在诸多国家的不懈努力下,现阶段,国际上形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模式,即“市场加救助”模式、“市场加福利”模式以及“政府半管制”模式。
(一)“市场加救助”模式
“市场加救助”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为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大力推崇房地产的发展,政府部门对其进行干预,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美国住房供需问题趋于稳定状态,此时,美国政府毅然实施渐进式退出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房地产行业中,同时,政府部门给予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每一位公民均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二)“市场加福利”模式
德国最早拥有成熟的住房保障体系。德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其居民大部分的房屋遭受破坏,使得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二战后,德国率先复苏房地产行业,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建房政策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住房保障趋于普惠性福利发展,为低收入的群体实行财税补贴,之后,德国又多次调整国家优惠福利政策,降低中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增加低收入全体的福利,此措施使很多低收入的群体有了属于自身的房产,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政府半管制”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住房遭受到严重的损害,很多居民面临着“住房难,无房住”问题,为缓解这一不良现状,日本政府针对于中低收入群体颁布了住房保障体系,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兴建公营住房、公团住宅等,并只允许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公共房购买或租赁的权利,同时,政府部门放宽中低收入阶层的信贷条件,鼓励中低收入群体积极进行保障性住房贷款,以此获取属于自身的房产。
二、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其房地产业也迅速兴起,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其“住房难”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
(一)住房保障供给体系
我国政府部门构建住房保障供给体系立足于经济适用房供给、廉租房供给二者之上,以此,缓解我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一方面是经济适用房供给体系。与普通房产不同的是,经济适用房仅针对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人群,且价格较为低廉,大大减弱了中低收入阶层人群购房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廉租房供给体系。经济适用房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阶层人群的住房难问题,但仍有部分低收入人群承担不起购房资金,因此,国家针对这部分人群设置廉租房,廉租房仅用于租赁,低收入人群通过定期支付租金便可以居住,进而,保障其最基本的住房需求。
(二)住房保障需求体系
我国建立住房保障需求体系主要体现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和房租补贴制度两方面,一方面是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针对于具有固定职业的职工,由职工所在单位依据职工的工资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公积金,以便日后减轻购房压力;另一方面是房租补贴制度。国家政府部门对于低收入阶层的群体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帮助其居住到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三、完善我国住房体系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保障性住房以供廉价租售
保障性住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主要包括廉租房和低价房,这部分房产完全受相关政府部门支配和管理,即在政府部门的支配下,将这些房产分配给中低收入人群,结合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经济状况制定其价格,以确保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群体的住房需求。
(二)健全住房保障法规
健全的住房保障法规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群体满足住房需求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以至于住房保障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漏洞,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住房保障目标、对象等一切问题之上,为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切实从根本上遏制诸多不法行为,确保住房保障体系有法可依。
(三)建立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廉租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特别在制定住房保障计划时,应充分根据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大力发展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大庇天下寒士,而不是拔苗助长,让没能力购房的人去购买房产,即使是以低价。以租赁房为主,不仅可以使城市低收入者免于为了购买经济适用房而多方筹集资金,造成生活的困难;也避免有些符合条件的家庭由于无力支付房款而出现弃购现象,最终由于付不起房款而享受不到住房保障。而有些人可能终生都无购房能力,只能生活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中。但是,毕竟还有些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经济状况,不再符合政府公共租赁房标准,也便于他们很快进入购房者行列,到市场上去租赁或购买更高水准的房子。
以低价租赁房(廉租房)代替经济适用房,既可以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又对商品房市场不构成冲击,不失为明智的举措。事实证明,保障性住房应当侧重于租赁而非出售,租赁既有利于退出机制,也有利于政府控制一定的租赁房源。这一点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毫无疑问,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是符合以租赁为主解决住房保障的方向的。
(四)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
我国传统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此,应针对于其不足,加以纠正与完善,一是构建三级信息共享制度,认真核实群体的收入(下转第284页)(上接第282页)能力和房地产权属系统,切实将诸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强“退出”机制实施力度,将部门房产收回,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对其合理出售,尽可能的规避住房供应不足等问题。
(五)落实住房市场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房地产企业起步比较晚,其住房市场体系正处于初级构建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住房市场体系的构建,确保将其落实到位,所以,政府部门应依据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住房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发展,切实彻底打破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长久滞后局面,充分发挥其职能,为中低收入阶层贡献更多的房源。
四、结论
住房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保障体系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确实落实中央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最基础的保障作用。各地也应高度重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防止经济房地产化避免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房地产化,经济泡沫破裂后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时间的负面影响。同时,一旦出现经济房地产化,大量的资金、资源都被房地产行业所吸引也是对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研发强国这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极大的破坏。
同时,依照各地目前的房价收入比,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住房保障体系也是对大多数人群安居乐业的最后一道保障,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最重要的一环。
只有配合各地正不断加深的城市化进程,加大住房保障的建设,才能实现良性的城市化保证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齐武,徐燕雯.经济适用房还是公共租赁房——对住房保障政策改革的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10(4)
2.李东卫.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
3.张占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发展障碍与制度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1(3)
4.李磊.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J].理论探讨,2011(1)
5.成立.我国公共租赁房制度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6.袁秀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问题剖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9(7)
7.谭泽凡.住房保障体系准入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单位:东营市住宅发展中心 山东东营 257091)
思路建议
浙江长三角城市经济研究院
一、龙虎山旅游开发的优势评价
龙虎山旅游景区起步早、影响大,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益于这样几条:
1.景区旅游资源品质较高。龙虎山属于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秀美多姿,山水并重。龙虎山又是中国道教发祥地,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文化厚重,特色明显。
2.景区旅游开发基础较好。经过上下努力,龙虎山景区旅游核心区开发已经比较成熟、完善,先后摘得了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5A旅游景区(待评)的金字招牌。
3.区位优势突出。鹰潭市域铁道纵横、公路畅达,交通十分便捷,成为联络闽、浙、皖、鄂、湘、赣诸省,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与西南地区连接的桥头堡。鹰潭市作为旅游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观光游为主的游客模式制约了景区提升。
龙虎山景区旅游产品,主要还是单纯的观光,有些其实还没有开发成产品,给游客展示的是原始资源,因此,还只是旅游线上的一个点,不是旅游目的地,游客逗留时间短,过夜游客少,回头客少,且淡旺季明显,旅游收入还主要靠门票。观光产品主要依赖游客数量的增长来实现旅游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景区的超负荷接待,而负载过重的景区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质量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制约影响了景区的层次提升。
(二)人文资源开发尚没有破题。
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道教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所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物和遗址遗迹,如何变成具有吸引力的产品还是比较大的难题。因此对龙虎山遗留的物化(如文物遗址)和活的文化,即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复兴龙虎山的山水文明,传承和发扬以张道陵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是龙虎山旅游新项目开发中应该着重考虑的。
(三)城市作为旅游发展载体的核心作用不突出,不明显。
一个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不仅取决于景区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更取决于该旅游景区所依托的城市功能和服务,对于中远途游客来说更是如此。而龙虎山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鹰潭周边地区旅游设施不配套,接待档次不高,城市格局及配套功能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这次规划必须解决的几个重点
(一)重点做好三个转变。
即从旅游景区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转变;从单一旅游观光到旅游观光与文化休闲并重的转变;从旅游事业繁荣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在做好这次规划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宣贯、实施,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讲座,召开旅游发展动员大会,把龙虎山二次创业落到实处。
(二)打造江西省旅游集散中心。
充分利用鹰潭市交通发达和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相衔接“桥头堡”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赣东北旅游集散中心。整合周边三清山、仙女湖、庐山、景德镇、婺源等景区和城市。形成以“山”为主题和以鄱阳湖“水”为核心的江西两大旅游区。
(三)增强鹰潭市城市的旅游功能,完善旅游城镇体系构建。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小镇龙虎镇和文化休闲小镇上清镇,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档酒店和一系列旅游设施;着重进行旅游新型业态开发,以项目为抓手,树立鹰潭市和龙虎山景区旅游新形象。
(四)在坚持龙虎山景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做好“突出景区,突破景区”的文章。
龙虎山景区是旅游核心,要做好生态保护、道路升级、完善设施、林向改造等工作。规划建设泸溪河旅游度假区,先申请设立江西省级旅游度假区,最终目标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地块发展置业房产,村落式、群居型布局,引入水和花卉概念,采取产权式酒店和分时度假等方式,营造亮丽风景线,把财富之人、外国人吸引到这来来居住和度假。
四、鹰潭市旅游发展和龙虎山景区开发转型的建议鹰潭市和龙虎山景区今后要从大思路、大格局、大项目入手,把概念做大、产品做精、服务做好。
(一)在旅游思路上进行大的调整
1.打造江西旅游增长极和国际旅游特区
龙虎山是江西旅游重要的增长极,同时世界遗产的品牌,使得龙虎山具备成为国际旅游特区的良好基础,这更需要我们升华思维、大胆创新,站在区域发展、社会发展角度,充分整合龙虎山旅游资源要素,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遗产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进一步明晰战略方向。
2.重点建设旅游城市,整体联动开发
以门票经济为拉动的旅游城市发展症结在龙虎山同样存在,比如在很多地方建设景区,单纯以景区来吸引游客,让城市包容景区。事实证明,这种人为制造旅游景点的做法,已经不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
今后城市竞争已经不再仅是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生活品质的软实力竞争,将城市经营策略、城市品牌建设、城市旅游吸引力整合设计、城市文化符号加载设计、城市旅游门户区规划设计、城市地标空间提升设计、城市旅游光环效应区规划设计、城市旅游印象区规划设计等引入旅游发展建设中。
龙虎山以世界遗产为抓手打造休闲旅游胜地需要突破对城市旅游的追求,转而发展旅游城市,应把整个城市当成一个整体的大景区加以经营,在现有鹰潭城市格局中合理规划、功能细分、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促使鹰潭市、度假区和景区的三重融合。
3.与浙商合作开发模式
龙虎山景区与浙江长三角城市经济研究院在专家咨询、专业培训、文化营销
和招商引资进行全方位合作提升旅游品质。政府主要做好资源整合、环境整治、形象宣传、市民培训等。研究院帮助策划规划、人员培训、产品营销、引进品牌企业等。
政府与浙商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双方组建一个规范的投资开发公司,最终把龙虎山旅游品牌包装上市。
政府负责基础性设施建设,如周围交通、旅游厕所、形象标志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营造旅游大环境,树立龙虎山旅游的总体形象。浙商负责对龙虎山旅游度假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营销、经营一条龙投资开发。
(二)在旅游发展上实行重点突破。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立体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内公共交通系统和徒步交通道路的建设,强调城市建设的景观化,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旅游产品转化。
做好城市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细节中充分体现龙虎山作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关怀,应完善游客到访中心功能、构建旅游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完善城市的多语标志系统,提升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条件等。.提高旅游设施档次。
针对目前龙虎山酒店档次竞争的现状,建议推进高星级饭店、主题酒店、汽车旅馆以及露营地等旅游产品建设和旅行社国际化步伐。鼓励和引导投资建设以养生文化、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主题休闲度假酒店和经济型饭店,形成结构合理、种类丰富的星级饭店系统。
建议设立副厅级的龙虎山景区管委会,调整体制以提升龙虎山景区管理档次。
3.加大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建设。
加大对现有旅游项目的整合和改造力度,推进龙虎山丹霞养生谷项目、和圣井山漂流项目等的规划。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项目,推动旅游街区和生态养生园等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在市区和景区之间,规划建造旅游特色街,做好城市与旅游区的过渡衔接。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小镇龙虎镇和文化休闲小镇上清镇。近期重点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养生园项目。
(三)在旅游市场重拳出击
1.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建设龙虎山应采取高位跃出的原则,高度关注旅游产品的转型与再开发,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从原来较为单
一、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向高端、时尚和健康的多元化休闲为主的旅游产品组合转变,开发具有特色和蕴含文化品位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自驾游、自助游、文化游等,重点打造自驾车旅游基地和高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
2.旅游营销手段再创新。
传统营销观念的颠覆和国际化,要由项目营销、世界遗产形象营销转向以整个龙虎山作为“大景观”的国际展现,用生态的、健康的、文化的概念吸引游客,加大政府营销力度,建立龙虎山旅游营销体系。
营销手段创新再创新。建立以龙虎山为载体的专项信息发布渠道,融网络、电视、报纸、时尚杂志为一体的龙虎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专业媒体的打造。要提高外宣品的制作质量,聘请高水平的外籍人员成为龙虎山山水旅游宣传品的制作顾问,策划适合境外游客休闲阅读的系列旅游宣传品。
3.旅游服务水平再提高。
一、我国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产业集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但在经济方面有四个要求:一是到,我国GDP要比翻两番,按20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二是我国将在20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三是经过20年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取得历史性的进展;四是要使人们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性增长,从而促进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这已为理论和国内外的经济实践所证明,尤其是浙江省近些年的经济发展经验充分显示了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有效性。通过全面发展产业集群,浙江省的人均GDP已达到16570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与天津,位居全国省区之首,尤其是实现了全省经济的比较均衡发展和较高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距全面小康社会仅一步之遥,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为其他省市区提供了学习的楷模。?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寄希望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占工商部门注册的工业企业总数的99%,提供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国家税收、吸纳就业人口、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承担者。?
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自身缺陷与环境因素。就自身缺陷而言,主要问题有:一是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水平较低;二是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能力差;三是产品大路货偏多,市场竞争力弱;四是信息与人才缺乏,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一是政策不公平,管理体制不合理;二是市场歧视,融资困难重重;三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生存难度大;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外部中介难依赖。?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有多种,需要多方的努力,但“聚集成群”的产业集群战略却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一些固有问题与面临的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不仅容易创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长。意大利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浙江省的一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成功发展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如浙江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1978年出现第一家低压电器门市部,到底,12平方公里的柳市镇上已有1400多家电器厂家,无论是产量与产值都占全国低压电器市场的1/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但也培育出了8家全国性无区域的集团公司,而“正泰”、“德力西”、“天正”与“新华”四家企业集团更是年产值为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史晋川等,)。?
(三)“中国制造”有赖于实施产业集群战略而成为现实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被誉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在解决就业、创造外汇收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总量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如今,全世界销售一半的摄像机、30%的电视机和空调、25%的洗衣机和20%的冰箱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海关统计也表明,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近些年来,机电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尤其是近些年来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纷纷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雏形初现。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既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的相当份额,也体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而中国的制造业,无论从其产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产品档次,还是从工业整体创新能力看,和真正的世界工厂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制造业的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需要适宜的生产组织方式才能获得很强的竞争力。从“工厂制”到“精益生产”,国际企业管理领域中许多重大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首先都是发生在制造业。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最初也是从制造业中产生的,并且也是各产业中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我国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良好基础与有利时机,而产业集群则是“中国制造”成为现实的必要途径。?
(四)众多的工业园区需要借助于产业集群而走出困境(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区的土地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许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企业、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企业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工业园区包括工业园、工业村、科学园、技术园、技术城、企业区、出口加工区等(顾强、王缉慈,2003)。)
从1985年中国第一个高技术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的成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不同层次政府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我国的工业园区数以万计。?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园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工业园区发展较好外,众多的工业园区前景不容乐观。其原因有多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工业园区成为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其结果是,一些入驻的企业利用工业园区提供的条件与优惠政策,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发展,但工业园区本身并没有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加而产生某种聚集效应,并因此而未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纵观国内外工业园区的
发展,一些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专业化的园区,即入驻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产业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区、我国台湾的新竹园区与北京的中关村高新技术园等,莫不如此。事实上,产业集群就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工业区。因此,我国的众多工业园区需要借助产业集群战略予以调整,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战略的实施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则需要以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式进行改革,方可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切都表明,把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而全面实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二、我国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可能性
(一)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理论条件
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某地的聚集而成群。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导致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率,从而在一定范围(如区域、国家或国际)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以其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促进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增加与成长,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的系统创新能力。当产业集群在农村地区形成并发展时,它推动了该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因此,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是在某区域能否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某产业。波特的“钻石模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分析工具,如图1所示。?
图1 波特的“钻石模型”
资料来源:波特,2002,2003。
波特的“钻石模型”表明,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大因素的互动与有机结合。此外,还需要有合适的时机,而政府也要积极地发挥作用。?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否培育一个较好的产业,而另两个因素则决定了该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当然这四个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因此,一个地区能否形成与培育出产业集群,取决于该地区的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而该产业集群能否发展则取决于四个因素能否互动。?
(二)我国具备全面发展产业集群的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3%的持续增长速度,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不仅为我国众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也为众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为一些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会。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未来的20年中我国经济将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尽管这一增长速度并不是很高,但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即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时期(邱晓华,2002)。这意味着,此后的20年中,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调整,一些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机遇。?
三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我国正由工业化中期向新型工业化阶段迈进,并且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行动,其规模相当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2倍,尤其是“中国制造”日趋形成,这为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四是我国快速成长的、巨大的、多层次的、多区域的市场,为各产业、各层次的产业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五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产业布局颇为分散,众多产业的集中度都很低,这为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的产业集群都准备了或多或少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
六是各地政府对发展本地经济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这为各地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丰富而良好的组织资源。?
七是浙江省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学习的典范。?
八是我国目前有上万个工业园区,尽管它们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通过对工业园区进行专业化的产业调整,比较容易地培育出产业集群,这为各地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准备了一定的基础。?
九是1亿左右的进城农民工,为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向不同地区的扩散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尤其为后进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准备了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
三、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式
(一)指导思想
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把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根据不同主体的具体目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方式,全方位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强化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
(二)总体思路
不同主体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不同,其思路也不同。?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其思路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宜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与发展,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税收。对于农村地方政府来说,其目标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还有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重任,因此,其产业选择必须适合农村比较分散、农民素质较低、将以家庭小工厂为主体这些特点。对于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来说,当地政府主要是强化产业集群中的产学研更有效地结合,促使知识更有效地增长与扩散。?
理论上讲,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全部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并且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认为,某些产业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发展时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因此,作为行业协会,应该主动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本产业的竞争优势。其基本思路:首先,认真研究分析本产业的特性,确认其是否对地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次,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地域选择特性的产业,应根据本产业的发展现状识别出基于地点的成功关键因素;再次,根据这些成功关键因素扫描各地域,并筛选出若干地域作为产业发展的基地;最后,通过与企业及地方政府沟通,取得企业与地方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共同运用产业集群的方式加以培育与发展。?
> 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相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缺少明确的主体。但是,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中小企业更是中坚力量;况且,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都予以高度重视,即使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在国家层面设有小企业管理局。因此,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主体既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行业协会,还包括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其思路是在产业集群中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协调多方力量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并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从而促使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改革与“大企业病”解决方案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自身与其所有者――国有资产管理局,其主要思路是选择一些“大而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这些国有特大型企业,根据业务的重要性、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频率的大小,保留那些核心的、资产专用性高的和交易频率大的业务,而对那些非核心的、资产专用性低的和交易频率不大的配套业务运用资本运营的一些方式进行改革,将它们转变为就近发展的外部企业,从而利用产业集群的方式来提升这些企业的竞争力。?
(三)主要方式
1.一般方式?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类: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而发展。其中,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单位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即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根据自身的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出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在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过程中,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被模仿与凝聚,逐渐产生与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该地聚集而成群。其中,关键性企业是该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一些学者将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类比为自然形成的森林(Pounderetal,)。借此类比,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如同森林的栽植,其关键是根据自然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选择,并精心呵护。?
2.具体方式?
一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这是珠三角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方式,如追溯东莞IT产业集群的形成可看出,它最初就是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与优惠政策吸引了台湾致伸实业股份公司于1989年10月在该地投资,致伸公司所创办的东聚电业有限公司成为东莞IT产业集群的关键性企业(杨建梅、冯广森,2002)。对于内陆地区来说,吸引外资不易,但吸引内资还是可行的。因此,有效的做法是,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本地落户。关键性企业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只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凝聚力更强。?
二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而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如有着千年陶瓷生产集中历史的景德镇,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而发展出极具竞争力的陶瓷产业集群。再如,“浩淼皖江八百里,巍峨铜官五千年”而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以铜立市、以铜兴市,“铜”的特色十分显著;目前该市已具备完整的电解铜采、选、炼和加工的生产体系,电解铜年生产能力25万吨,且已有为数不少的铜加工企业。可以说,铜陵市具备了培育与发展铜加工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
三是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通过市场的接近带来本地的生产,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如温州桥头镇的纽扣业集群最早就是通过贩卖纽扣,逐步形成纽扣大市场,进而形成了纽扣集群。再如海城西柳纺织集群最早也是因当地农民卖裤子,而逐步形成今日名闻东北的西柳纺织服装业集群。?
四是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形成产业集群。温州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这样形成的。目前我国有1亿左右的流动就业农民,他们是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吸引他们中的部分回乡创业,不失为培育与发展农村产业集群的有效方法。?
五是通过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拆而形成产业集群。“大而全”是一些国有特大型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但通过分拆形成一系列“专而精”企业群,既是解决这类国有企业出路的有效办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在国有特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六是在具有一定的企业基础但企业比较分散的地区,可以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建立工业园,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分散的企业逐步“移植”而培育出产业集群。?
七是对既有工业园区进行产业调整,明确主导产业,并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可以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
四、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从经济发展战略方式的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一种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从经济发展战略方式的高度来认识产业集群,并在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二)构建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体系,对我国产业集群的规划发展实行综合管理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它既有产业属性又有区域属性,同时它的微观构成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涉及面较广,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建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增设产业集群规划管理部门,并在各级政府的计委中增设相应机构,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综合管理。?
(三)全面普查既有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绘制我国主要产业集群分布图谱,为我国产业集群的管理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除浙江省与广东省境内分布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但至今也无人能说清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产业集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其境内的产业集群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主要产业集群图谱。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对我国既有的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统计出准确的数字,并绘制出主要产业集群分布的图谱,为我国产业集群的管理与研究提供基础
资料。?
(四)深入研究既有产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既有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与优化升级
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并且长期受到学界及研究机构的漠视,集群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能及时认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有关机构组织力量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既有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促进那些经过20多年发展的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五)认真总结既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归纳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主要方式并予以全面推广
在我国诸多的产业集群中,一些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些颇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这些成功经验认真总结,归纳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一些主要方式,并予以全面推广,以便其他地区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能够行之有方。
(六)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实施“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并不相同,不同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七)建立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行产业集群发展计划
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有着一个共同的认识是,产业集群对于欠发达国家消灭贫困、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中都设有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通过资金与技术、知识指导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产业集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国也应积极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
(八)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而系统调整相关政策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10-10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11-19
浅析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瞻07-17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10-21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11-25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07-12
我国广播电视直播技术研究论文07-08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07-17
建立和发展我国完善的股票期权市场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