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改制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集体改制(推荐4篇)

大集体改制 篇1

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1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是继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8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之后,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又一重要文件,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由东三省试点推广到全国。

2005年国务院发的88号文件主要的精神:将厂办大集体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同时给职工经济补偿。文件规定:“对能够重组改制的厂办大集体,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多种方式,重组改制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不具备重组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则实施关闭或依法破产。”88号文件实施后,厂办大集体改革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三年试点,既取得了经验,又总结了教训。同时由于东三省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厂办大集体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次发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

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改革的深入和继续。在2005年国务院发布88号文件厂办大集体改革之前,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八部委曾下发859号文件《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办法》,随着该文件的推出,全国范围内主辅分离改革和辅业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推进。

主辅分离改革和辅业企业的改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在一个企业内,既有主业,又有辅业,还有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职能)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基本的工业基础,无法满足大项目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供应;另一方面,我国“一五计划”最初建设的那批国有大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受苏联援建项目模式的影响,国有大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

在“大而全”的体制下,主业的各类需求优先照顾辅业公司,无法通过市场选择方式来满足,辅业则躺在主业身上吃“大锅饭”,感受不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市场上同业竞争性企业比较,辅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质次价高。市场经济的模式是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业务,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事情都自己干,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国际上的内配率是25%,而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内配率则达到了70%。如果不推进改革,主业的产品就难以有竞争优势,辅业企业则难以市场化。因此,国家下决心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使主业更加突出,辅业不再依赖主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厂办大集体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一些地处偏远的国有企业和“三线”企业,其职工的家属需要安排工作,但他们由于文化水平和全民职工指标限制进不了国有企业,只能通过厂办大集体提供工作岗位来进行安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回城的知识青年需要就业,当时规定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国有企业进不了,只能通过厂办大集体安置;国有企业的生产也需要一些相关产品和劳务服务与之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厂办大集体应运而生了。

厂办大集体确实为主业企业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其体制上先天存在问题,使得厂办大集体的活力和机制比国有企业更加糟糕。厂办大集体体制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集体企业理论上有产权主体,即全体职工是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但实际上这个产权主体是虚拟的,产权并没有落到职工头上,职工没有一份明晰的产权,因此企业的盈利和职工们的利益无关。

第二,厂办大集体属于“爹不疼娘不爱”,政府会有政策扶持国有企业,支持民营企业,补贴外资企业,但是对于集体企业既没有政策扶持也没有实惠补贴。主办厂也是你不找,我不理。

第三,集体企业技术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缺乏,职工素质比较差,管理比较混乱。集体企业的监管处于真空地带。

第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厂办集体企业有主办厂的支持就能够盈利,离开了主办厂的支持业绩就下滑,甚至可能破产倒闭。

厂办大集体根据现状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厂办大集体的主办厂发展较好,受到主办厂资金技术支持的厂办大集体就比较好生存和发展,而得不到主办厂支持的就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第二类厂办大集体的主办厂本身就不行,厂办集体企业就更难以生存。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石化的厂办大集体企业。在2000年前后,由于主办厂生产困难,厂办大集体企业也陷入了困难之中,但到了2005年前后,随着石化行业的发展,主办厂也逐步发展,扭亏为盈,当初没有破产、留存下来的厂办集体企业也就跟着发展起来。之所以出现这种与主办厂“荣辱与共”的情况,是由于厂办大集体的市场源自于主办厂,依赖主办厂,换句话说厂办大集体的饭碗就是主办厂给的,而不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得到的。生产同样配套产品的其他企业,甚至国有企业虽然物美价廉也拿不到订单。这种运营模式不仅增加了主办厂的生产成本,更增加了主办厂产品质量的风险,从而影响了主办厂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由于背靠大树好乘凉,厂办大集体往往过分依赖于主办厂,难以主动参加市场竞争,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到目前为止,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数量并没有进行过准确的统计,据笔者估计,全国厂办大集体至少上十万家,有几百万职工,这些企业和职工,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被社会遗忘,企业改革的阳光难以照到他们。当然改革也需要循序渐进,按步骤来进行。厂办大集体企业已经逐渐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

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就像辅业改制一样,实现两个置换:通过改制,实现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民营化,走向市场,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通过给予职工经济补偿金,使职工走向市场化。改制的原则、程序、要求基本上和辅业改制一致。集体企业改革的方向、程序、原则、步骤与国有企业改制是类似的,应该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发的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96号和60号文件的要求执行。可以说这次国务院发的18号文是继十年前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之后的又一轮大规模的企业改制。

国务院88号文实施之后,东北三省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和文件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由于88号文件规定改革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支付改革成本上,对职工的经济补偿金部分,中央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但企业欠职工的债务和拖欠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需要企业支付,不足的则由地方政府予以支持。对于这样一项历史遗留问题,地方政府既要付出资金予以支持,又要面对各方面的改革阻力,落实起来难度很大。而改革的要求又没有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改革推进有成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又体现不出政绩,如果处理的不好还要承担较大的稳定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行这项工作时,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当前依赖于主办厂而经营业绩还可以的厂办大集体希望长此以往,希望通过主办厂的扶持继续维持下去,害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不愿意接受改革,增加了改革实施的难度。

这次发布的18号文件与之前试点工作的88号文件有以下五点不同:

第一,在改革范围上,将在东三省的试点推行到全国,覆盖面广,涉及所有厂办大集体。

第二,责任主体发生变化,明确了中央企业的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责任主体由地方政府变为中央企业,减轻了地方政府资金上的负担,责任主体更加明确。

第三,文件增加了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政策,文件的第十六条明确提出,“对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度快、实施效果好的城市,中央财政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提高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80%;2012年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70%;2013年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60%;2014年及以后完成改革的不予奖励”。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地方政府推行改革的积极性。

第四,过去中央下放到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补偿金,100%由中央财政提供。

第五,完善了社保的衔接工作,地方的厂办大集体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拖欠职工的社保资金。18号文用四条明文规定加强了对拖欠社保资金的管理,规定“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齐;企业欠缴部分,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制定补缴计划,分期补缴,但企业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应一次性补齐”。

18号文的新精神表明了中央政府推进国有厂办集体企业改革的决心和态度,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激励和优惠,但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认识、态度和决心。

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难点在哪里?改革成本的支付上有较大困难,这不仅是厂办大集体拖欠职工个人的债务(包括工资和医药费),更主要的是拖欠职工的社保资金,这两部分的资金怎么解决,是当前推进改革的最大难点。根据厂办大集体及其主办厂的经营情况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如果厂办大集体经营情况还不错,可以用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去支付上述资金,自身的资产价值包括土地价值,以补偿现金的不足。另外集体企业除了已经用于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股权之外,剩余股权可以拍卖和转让,变现的资金用于支付所欠职工的债务和社保资金。如果这些都还不够,就可以将主办厂支援的固定资产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厂办大集体欠国有企业的债务可以冲销,国有企业欠他们的债务必须按期偿付,这些也是文件对主办厂支持厂办大集体改制的规定。

2.如果厂办大集体的主办厂也无能为力,就由地方国资委来统筹解决,例如从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来支付改制成本。如果厂办大集体企业面临破产,那么首先应该由主办厂通过自己的积累来支付改制成本。若主办厂的财务情况也很糟糕,由地方国资委统筹解决。如果地方国资委也没有能力承担改制成本,则要通过地方政府来补贴,从土地拍卖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另一个办法是通过拍卖转让国有企业的股权,以变现来解决资金问题。

基本道理:厂办大集体改制是民生问题。有了这个认识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能找到。

主办厂和地方政府可能会觉得厂办的集体企业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蛋糕怎么切”的问题,在同样的地方政府和厂办厂的财力内,是优先用来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的民生呢,还是更多地去用于发展,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各级领导来说是很现实的。解决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按理说其他的事情都应该为之让路。如果下一级有困难,上一级来统筹解决,而且18号文件规定中央财政的补贴可以统筹使用,所以这次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也是对地方政府是否关注民生,是否以民为本的具体测试。政策应该尽快落实,以保证国务院的文件用3~5年的时间,能够基本上落到实处,实现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可纳入对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的考核,以促进改革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大集体改制 篇2

电力企业主办集体企业 (简称电力集体企业) 均属厂办大集体。国办18号文作为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为推进电力集体企业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本文分析了国办18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文件的主要精神, 剖析了对电力集体企业改革的主要影响, 并建议相关主办电力企业抓住契机深化电力集体企业改革, 在重组改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同时, 支持主业科学发展。

一、国办18号文出台背景

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厂办大集体, 特指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 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 由主办企业委派人员或领导参与生产经营并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30多年来, 厂办大集体对发展经济和安置回城知青、职工子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这些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人员富余、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

为积极稳妥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5年, 国务院批准在东北的哈尔滨、长春、四平和白山四个城市, 以及中石化、攀钢集团、东方电气集团、葛洲坝集团等中央企业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5年来, 随着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试点政策的逐步完善,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条件基本具备。

在此背景下, 2011年4月18日, 国务院下发国办18号文,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

二、国办18号文的主要精神

国办18号文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对改革涉及资产、土地和债权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障等政策做出了具体规定。

1. 明确了集体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时间表。

从2011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 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 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职工合法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2. 明确了集体企业改革的两类处理办法:

重组改制或关闭破产。其中, 对能够重组改制的厂办大集体, 通过合资、合作、出售等多种方式, 改制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对不具备重组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 实施关闭或依法破产。

3. 明确了集体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包括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 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 用于安置职工;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作轧差处理 (双方债权债务互相抵减) , 厂办大集体债务余额在限定条件下豁免;对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税费, 按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等。

4. 明确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成本分担原则。进一步强

调了由厂办大集体、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的原则。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 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

5. 强调要处理好职工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

与在职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 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对在主办国有企业工作10年以上、已经与主办国有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 主办国有企业要与其进行协商, 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或按照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的安置政策予以安置。

三、国办18号文对电力集体企业改革的影响分析

1. 有利于明晰电力集体企业产权关系, 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

一直以来, 电力集体企业改革工作目标是解决集体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建立集体企业规范管理和依法经营的长效机制。按照国办18号文要求, 电力集体企业改革重点将从加强和规范集体企业业务、人事、财务等内部管理的自我完善转向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改革。部分集体企业重组改制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长期亏损、停业的集体企业, 将实施关闭或依法破产。3-5年后, 集体企业这一分类将从电力企业组织形式中退出, 对电力企业长期发展以及加强和完善所属企业的规范管理将更为有利。

2. 为电力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造了有利时机。

目前电力集体企业主要从事电力核心业务、电力关联业务和市场化业务, 市场竞争力弱, 多数经营亏损。国办18号文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 为电力企业吸收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应的集体企业, 剥离亏损严重市场化业务集体企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带来了机遇。

3. 电力集体企业改革的难度、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

电力集体企业分集体企业、集体全资、集体控股、集体参股四大类, 职工分全民、集体、社会化用工三种。从投资主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到全体职工的隶属关系, 集体企业与主办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强关联。国办18号文要求集体企业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 需割断企业产权上、产品链条上、员工思想上的种种纽带, 相较既往的自我完善式电力集体企业改革, 复杂程度更高, 难度更大。

4. 电力集体企业改革政策环境更为友好, 但覆盖依然不够全面。

国办18号文对厂办大集体改革涉及资产、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等具体事项, 均明确了扶持政策, 并提高了中央、地方拨付资金比例以支持改革, 同时提出了对提早完成的企业进行奖励。这些为深化电力集体企业改革提供了更为友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但国办18号文对占电力集体企业职工近半数的社会化用工人员未予涉及。厂办大集体改革有关社会化用工人员安置政策, 仍是一个待定议题。

四、对电力企业推进集体企业改革的建议

1. 立即着手开展集体企业改革各项基础工作。建议

由电力企业总部统一组织, 开展所主办集体企业全面调查和摸底工作, 对集体企业股权结构、财务资产状况、经营情况、主要业务及经营资质、对外担保、借款、委托理财情况进行清查核实, 摸清现状, 并做细做实企业性质界定、职工身份确认、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等各项工作, 作为电力企业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基础。

2. 系统研究集体企业改革总体方案。

建议由电力企业总部统一组织, 开展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方案的研究工作。根据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结合各集体企业业务领域、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分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两种方式, 研究所主办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对国家后续政策及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及时调整和修正集团集体企业改革总体方案。

3. 抓住改革契机开展划转、并购、关闭和破产, 促进主业科学发展。

建议抓住厂办大集体改革契机,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规划, 一方面将从事电力核心业务的集体企业回归主业, 保证主业的完整性。收购集团内外与集团战略规划方向一致、有核心技术、有市场竞争力、有赢利能力、发展前景好的集体企业, 适度拓展企业集团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对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市场化业务企业要坚决进行关闭和破产。同时, 建议电力集体企业改革工作与电力主辅分离、主多分开工作统筹考虑, 做好衔接, 共同促进主业科学发展。

4. 制定周密稳妥的集体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建议电力企业与国资委、人资部、集体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充分沟通, 做好衔接, 制定多层次、分阶段、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集体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用好用足国办18号文规定的债务豁免、税费减免、社保核销、中央地方财政补助等各项支持政策解决历史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安置好职工, 力争以较低的改革成本、较小的改革阻力, 推进电力集体企业改革实施。

5. 排查社会管理风险, 超前研究、制定维稳预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电力体制改革与主辅、主多分离交织在一起, 维稳工作责任重大。电力集体企业重组改制或关闭破产关系到管理模式、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 对职工的思想和队伍稳定带来一定冲击。建议方案实施前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征求职工和工会的意见。同时, 建议排查电力集体企业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社会管理风险, 超前研究应对措施, 并做好应急预案, 确保职工队伍稳定、企业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汉阳.厂办大集体改制的程序和步骤[J].产权导刊, 2007 (10)

[2]张春凤, 贾婧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难点及解决思路[J].经济纵横, 2009 (3)

大集体改制 篇3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扶持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做好这项改革。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厂办大集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发展经济和安置回城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在国家的提倡下一些国营企业资助兴办集体企业,也就是厂办大集体。我们归纳,厂办大集体一般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以安置返城知青、职工子女就业为目标;二是由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包括提供创立资金、厂房、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派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等);三是工商注册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四是主要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五是领导干部等由主办国有企业派遣和管理。

应该说,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在当时,为发展经济和安置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步入实质性的改革阶段,厂办大集体被推向市场。由于这些企业机制不活,人员富余,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突出,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同时,由于厂办大集体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相互牵制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针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0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兼并重组等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对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未触及的一角,问题逐步显现。通过改革的方式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厂办大集体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种类型的所有制企业都需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厂办大集体突出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清。采取改革的方式,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帮助有条件的厂办大集体真正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的天然“血缘”关系,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和发展都对国有企业有很大影响,如何使各企业都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厂办大集体改革,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即能帮助有条件的厂办大集体真正转制,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又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四)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财政企业工作战线的同志,我们做一切工作,更要真诚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疾苦,依法保障职工权益。具体到厂办大集体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广大厂办大集体职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父老亲人,要通过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厂办大集体广大职工,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职工的关怀落到实处。

二、指导意见主要完善内容

2005年国务院批准在东北地区选择部分城市和中央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白山市和黑龙江的哈尔滨市以及部分中央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检验了试点政策,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完善全面推开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1]18号),整个过程中,财政部在具体研究制定政策中,深深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和艰巨。我们总结,厂办大集体改革,是大事,是难事,更是必须要办好的事。

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厂办大集体分布广泛、涉及职工众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是难事,一是厂办大集体长期处于模糊管理状态,情况多样;二是部分厂办大集体和主办国有企业都较困难;三是厂办大集体所在地的地方财政筹集改革资金的压力大。之所以是必须办好的事,从企业层面而言,改革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从职工层面而言,改革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改革是解民忧、惠民生的直接体现。

《指导意见》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原有的试点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完善,主要体现在:

1.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统筹兼顾。

《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力化解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安置职工,处理好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由厂办大集体、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改

革成本。

2.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中央财政补助比例。

考虑到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资金筹措压力,《指导意见》中,大幅提高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补助比例。其中,对中央下放企业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由50%提高到100%,对地方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由30%提高到50%。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改革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改革工作,尽早将惠民政策落实到相关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度快、实施效果好的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奖励。具体是以2014年为基准,每提前1年完成,中央财政对地方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凸显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明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可以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

考虑到不同职工群体的诉求不尽相同,调整政策也难以做到统一规定,指导意见允许补助资金统筹用于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

5.明确要求处理好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

厂办大集体职工对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诉求较为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意见》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和退休人员,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按照自愿原则,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并根据未参保人员的负担能力和年龄情况合理确定缴费标准。

6.调整组织实施方式,简化审批程序。

地方厂办大集体改革方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报财政部、国资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方案的制订,应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妥善衔接,慎重决策。改革方案由国资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报财政部备案。

三、对地方财政部门开展厂办大集体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职责。

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成立由有关负责同志牵头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周密安排,积极配合,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完成改革工作。各地财政部门作为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主要参与部门之一,应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并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二)要认真研究、消化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政策内容。

这次培训班,企业司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对厂办大集体改革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要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对政策能够融会贯通,为下一步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欢迎大家在学习中结合本省实际,提问题、谈想法,充分开展交流。大家回去后,也要在本省内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指导基层的财政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补助资金的管理工作。

目前,针对厂办大集体改革,中央财政已经制定出台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监督检查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办法中,考虑到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改革成本压力较大,对于地方的改革工作,中央财政采取了“先预拨,后清算”的补助方式,即按中央财政应承担补助金额的70%的比例预拨补助资金,改革工作完成后,据实清算。各地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各省改革进度,及时提出资金预拨申请和清算申请;二是在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联系有关部门,掌握改革进度;三是根据工作进度,与财政部驻各省监察专员办事处协调安排审核时间,及时开展清算工作;四是要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

(四)要切实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去。

各级财政部门的同志,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对待厂办大集体企业和职工要主动关心、主动服务、主动解难;在工作态度上,要做到不牛气、不为难、不推诿、不扯皮;在工作方法上,要和其他部门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听取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宣传各项财政政策,将各项政策执行好,落实好,切实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切实让企业和职工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

大集体改制 篇4

作总体方案的通知

(鄂政办发〔2011〕97号,2011年10月8日印发)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1年10月8日

湖北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总体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18号),为积极稳妥解决全省厂办大集体问题,减轻主办国有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省人民政府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为顺利组织和推进此项工作,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从2011年9月起至2012年底,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改制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厂办大集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明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改革范围

由原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在工商登记注册,以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为目的,并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三、工作步骤

(一)发动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建立体系。厂办大集体改革在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整体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省国资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信访局、省总工会等省直部门有关人员参加,按部门职能分工,共同做好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指导、督办和服务工作。改革任务较重的市州也要明确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与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的联络机制,形成省和市州两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

2、摸底调查。各市、州、县组织人员对本地厂办大集体的资产、人员、债务、生产经营和职工参保、厂办大集体改制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将掌握的基本情况报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组织对重点市州的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实施意见,报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定。

中集研—-专注集体企业改革与管理培训、咨询!网址: 咨询电话:010-65707841

3、动员部署。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动员会议,对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政策,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各市、州要全面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

1、方案批复。由各市州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开展厂办大集体改制的细化方案,上报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省政府统一予以批复。同时将批复抄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

2、改制操作。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方案审核。中央在鄂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方案,由主办国有企业会同厂办大集体制定,报国家有关部门审定,并与当地政府衔接,企业所在市州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省出资企业的改革方案经省国资委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并报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市州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方案,由市州政府报经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并报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方案获批后,市州厂办大集体改革由市州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厂办大集体的职工安置方案,报同级人社部门审核。二是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安置费用测算。中央在鄂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安置费用测算由主办国有企业组织实施;省出资企业厂办大集体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由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组织实施,安置费用测算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实施;市州厂办大集体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安置费用测算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资产评估必须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评估。三是资金筹措。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积极落实改革资金的筹措途径和办法,加大企业改革成本费用筹措力度,千方百计筹足改革成本费用,省工作专班根据各地厂办大集体改革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数额,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四是资产处置和劳动关系处理。根据确定的改革方式,按照法定程序和相关规定,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资产、股权的处置。妥善处理厂办大集体改革中的劳动关系,积极做好相关稳定工作。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要偿付企业拖欠职工的债务;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的,改制后的企业要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实施关闭或依法破产的,要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切实维护失业人员合法权益。

3、申报补助。各市、州将本地及所属县市厂办大集体改革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数额汇总上报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对全省相关市州和省属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情况进行汇总,并做好向中央财政申报专项补助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

按照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由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赴各市州和有关企业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验收情况报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各市、州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10月底前报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专班。

上一篇:作业作文400字记叙文下一篇:乡镇农村卫生检查通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