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精选8篇)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1

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的实例

黑龙江工程学院2004年12月与澳大利亚威斯特公司(WesTrac)签约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已为威斯特公司培养了四届毕业生。2006年5月16日,卡特彼勒公司、黑龙江工程学院、威斯特(中国)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宏图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实施许可授权协议和宏图项目执行谅解备忘录,以“工程机械”专业为试点,全面启动了联合培养维修工程师的宏图(ThinkBIG)项目计划。目前,已招收三届学员,为其培养了一届毕业生,实现了订单式教育新模式。“宏图”项目目前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维修工程师。而以“宏图”项目为平台,在经过一轮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宏图”计划推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卡特比勒的宏图(ThinkBIG)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理论课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认真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少而精”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教学原则,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为重点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和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发展打好公共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充分利用学分制和辅修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和数量充足的选修和辅修课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主动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发展学生志趣、潜力及特长。

2.实践教学

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已有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充实、更新和完善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切实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条件;统筹规划,分步到位,集中投资,保证重点学科专业的实训中心建设,为应用型教育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基础设施的改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际、实地、实干、实效的“四实”的务实理念,遵循技能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规律,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黑龙江工程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有些学生已在现代化高科技的企业从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例如威斯特公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丰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他们的设备都居国内一流,但设备的正常运转要靠重金邀请的外国专家。他们在招聘毕业生中一再强调希望能胜任外国专家的工作,以缓解企业的压力。相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来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2]鲁世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发展战略[J].中国经济信息,2004(6)

[3]夏庆观.工程机械故障诊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7)

[5]冯理政,夏建国.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3)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 什么是问题

在问题教学中, 要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一年级的学生却不能分清哪些是信息?哪个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列式?例如右图左边的这一小题的正确率, 右边的这一题差很多, 很多孩子列出的算式是4+2=6。这表示孩子不能正确的看懂题目的意思, 不理解题目要求的的“右边有几个?”而是单纯的看到大括号就是上面两个加起来等于下面的6个。我们如果能让学生先说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告诉我们:左边有4个, 一共有6个, 要求的问题是:右边有几个?那么就会发现求出来6不是右边的个数。

一年级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 学生必须先看懂图, 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 在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信息与问题上, 学习困难比较大。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可以结合其的年龄特点, 从一些生活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 也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动手操作中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时, 教师给有些小组准备了五角星、有些小组是雪花片或者是五彩小棒。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 师:“四人小组合作数出35个, 能不能想办法, 使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35个。”学生对这个问题及材料都非常感兴趣,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讨论。反馈的时候, 有前面数10个的渗透, 基本上的小组都是10个堆一起, 10个排一行, 或者是10根捆一捆, 只有一个小组的雪花片是5个5个放的, 于是老师让学生们比较一下, 这两种方法。有学生就说:“10个10个放, 很清楚3个10就是30, 但是5个5个放, 还要数过, 所以是前面的方法更好。”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把学生的想法通过直观的材料展示出来, 学生能更好地发现35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并不仅仅是通过记忆, 而是有了更多经验的积累。

三、营造自由氛围, 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而这正是我国学生所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好习惯。

一年级刚入学, 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是最喜欢提问的时候, 可是年级越高, 却发现提问孩子越少。一年级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 好动, 有的时候课堂纪律一差, 老师可能就会开始批评几个特别淘气的孩子, 而其他孩子就会特别担心自己也被老师批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的确需要强调课堂纪律, 让全班孩子们能认真听课, 但如果老师能表扬一些特别认真听课的孩子, 或者是听得特别认真的小组, 其他的孩子也都会变得特别认真。同时孩子在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中, 会更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算是说错了, 也不担心老师会批评自己, 也就能更加放心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四、教给孩子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 一直以来都比较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教师担心孩子不会问, 记得上次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这节课, 给我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这个环节:

学生列式板书:12×8+8×8 (12+8) ×8

12×7+8×7 (12+8) ×7

师:对于上面的算式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的?

他请一位学生提问写出算式的同学, 如第一个算式:

生:12×8是什么意思?

写出算式的学生:12×8是左边总共有96棵树。

生:8×8是什么意思?

写出算式的学生:8×8是右边总共有64棵树。

生:把他们加起来是什么意思?

写出算式的学生:加起来就是左右两边总共的树。

师: (问全班同学) 通过这位同学的提问, 你们明白12×8+8×8?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了吗?

(学生都表示听懂了)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来问一问另外几个算式的意思的?

(学生都非常踊跃举手)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是由老师自己来评价, 而是由写的学生讲出算式的意义, 并且在讲完之后, 还会追问其他学生:“你有什么问题, 请你提出来。”

吴老师的课,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在那次听完课后, 我也学着让孩子们对其他学生写出的算式提问。虽然一年级的孩子有些地方问得并不好, 而且感觉着比较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能坚持不懈的这样做, 相信以后的课堂将会更加省力, 学生不仅会问, 而且会更加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

五、学会等待, 给学生更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很多时候, 也许不是我们教师不够耐心, 而是需要赶教学的进度, 怕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都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是无关的, 怕浪费时间。例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时候?我把例题改成自己班学生的评比, 根据在大屏幕上的图

学生提出了:“何婷比朱颖多得了几面小红旗?”“何婷和朱颖一共得了几面小红旗?”“朱颖比何婷少得了几面小红旗?”自己预设的问题学生都提出来了, 我感觉很高兴, 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了。可是下面却还举着好几只小手?身体已经半站起来, “嗯嗯……嗯嗯”一副一定要说的样子, 这也是一年级孩子的可爱之处吧!学生已经把我需要的两个问题给提出来了, 我想再说下去, 学生可能要么重复这几个问题, 浪费课堂时间, 又看看那几只坚定不肯放下的小手, 于是我就再请学生说。

生1:何婷给朱颖几面小红旗, 朱颖就比何婷多了?

我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问题, 吃惊了一会后, 让全班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师:那是几面呢?

学生想了一会, 有几个学生说是3面。

于是我利用课件上移动, 何婷10面给了朱颖3面后变成7, 朱颖得到3后变成了9。

生2:何婷给马颖几面小红旗, 朱颖就和何婷一样多了?

学生从图中很容易得出是2面。

学生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是我预料之外的, 课标说“提出问题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只能看到自己想问的问题, 而学生却能根据自己的一些学习经验或者是生活积累, 问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 或许我们老师可以减少一些功利, 听听孩子们的问题, 如果真的很有意义但又很复杂, 可以告诉孩子放到课后去解决。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该从一年级开始,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看图能力、题目理解能力着手, 创设探究交流的方式,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会问问题。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四基”“四能”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宋乃庆教授访谈录[J].小学教学, 2012.07-08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3

一、问题提出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1.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是落实数学课程目标的需要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从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强调要“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

3.是改善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首先改善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真正实现尊重和平等,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费莱雷在1970年出版的《受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说,班级实施提问式教学时,以朋友对话的形式接近学生,这样营造了一种希望、爱、幽默以及信赖的氛围。其次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是学习的经历者,而且是学习的创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心灵的解放和思维的提升。

(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虽然教材中多处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关于学生提问的情境比较单一、随意。

2.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调查表明:在回答“课上,学生有无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的初中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

3.从房山区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来看

2012年,在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房山区5名教师进行了房山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通过研究,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房山区的小学生大多能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都是常规性问题,而拓展性和独创性问题很少。由于课题受研究时间的限制基本只做了对现状的研究,所以本课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以上情况都清楚地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三)已有的研究分析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检索,可以发现:一是虽然策略较多,但一般比较笼统;二是关于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究较多,而有关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研究较少。我们把课题定位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了能够较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我们前期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和调研。希望能给大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研究方面带来一些启示。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价值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1)影响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具体效果怎样?

(3)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二)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界定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路径和情境等提问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考,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当中,去找到数量、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且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

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已知情境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已有的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进而提出新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

(三)研究设计

第一步,继续对之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房山区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尤其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和困难进行梳理,并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

第二步,对一、二、三年级学生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否能提出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活动等。积累研究案例,为设计策略提供依据。

1.测试框架

2.访谈框架

第三步,通过数据分析及访谈分析明确相关策略和实施路径。

第四步,实施干预策略,及时调整,并总结出具体路径,收集优秀课例。

第五步,尝试总结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一)测试题目

主要利用两幅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尽可能多地提出数学问题。其中,题目1取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情境图。题目2取自《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一书第六章的“研究考察美国和中国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提出方面的思维特点”,作为学生问题解决与问题提出的第一项任务。

(二)问卷调研情况及分析

参与测试的是北京小学长阳分校的一年级的107名学生、二年级的38名学生、三年级的37名学生。主要从问题个数、种类进行整理分析。

(三)学生测试统计结果对比分析

1.提出问题数量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提出问题的平均个数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基本在2个左右。

2.提出问题质量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提出有意义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无意义问题的比例越来越低;有关规律的问题,一年级优于二年级,三年级关注规律的比例更高。

3.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主要体现在:会提问的学生,会观察,善于将信息进行联系;不会提问的学生,不理解题意,没有逻辑顺序。而且,我们发现,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较强。

通过调研学生能提出问题的经验和不能提出问题的困难,也促使我们想到今后的教学工作。首先,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兴趣。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之前和学习问题之后,要让学生说说想了解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对于能提出共性的、创造性的问题更要大力表扬,树立好的榜样。最关键的是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问,尽量减少简单的模仿性提问。

四、研究成果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效果。

(一)初步形成了“三问”课堂教学模式

三问,即问图、问人、问己。问图,“图”即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提问;问人,“人”即他人,包括教师、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问;问己,“己”即自己,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习过程,自主提出新的问题。

1.导入环节,问图——利用大情境提问,聚焦小情境提问

教师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大情境图,类似单元情境图。学生利用大情境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聚焦小情境图(从大情境中截取小情境),学生根据小情境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选取与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可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哪两个数学信息有关系,可以得到什么问题,引导孩子根据情境找关系提问题,例如对于下图可以提问“有多少个羽毛球?分给(1)班8个后,还剩多少个羽毛球?”等。

2.探究环节,问人——师生、生生互动提问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无形中给出一种问的方法;学生问学生,学生之间在不断质疑、不断引导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来自同伴的肯定、鼓励,获得对新知的深刻理解,自然而然习得一种提问方法。当学生有困难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可采用这样的语言,在提问中使学生获得启发——“你在哪里出现问题了?你现在想到哪里了?”利用提问引导的形式帮学生突破难点。

利用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对于上图可让学生自己分析图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尤其是关键句“我们比鸡少13只”,通过这个关键句进一步分析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

学生进行提问,生生互相质疑互问解答。①你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了?②你能分析关键句吗?③你是怎么知道“我们”指的是谁的?④你是怎么分析出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的?⑤求的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⑥你为什么要用减法呢?

3.总结练习环节,问己——自我反思、发散思考

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发散思维的题目(如用算式讲故事),鼓励学生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形成自己问自己的意识,“我有什么收获?我还有哪些问题?”一节课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通过以上逐层进行分析,学生对于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用更精准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生生互动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度。问图、问人、问己并不拘泥于特定环节的使用,而是作为贯穿数学课堂的始终,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脚手架”。

(二)设计专项提问训练课

在实践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不会提问,提问时会把信息和结果再重复说一遍;只是模仿别人的提问,提问角度单一,好问题标准模糊等情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设计系列专项训练课,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设计如下:

案例:什么是问题

环节一:首先让学生明确信息——篮子里有10个梨,篮子外有2个梨。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环节二: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一共有10个梨,篮子外边有2个,篮子里有几个?

(2)一共有10个梨,篮子里有8个,篮子外边有几个?

环节三:看其他情境图再提问。

环节四:自己尝试着提问。

(三)总结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能提出数量多、种类全、有创新性的问题创造条件。

(2)抓住关键点,使学生具有提问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观察、联系思考、完整表达的能力,逐渐积累活动经验和提问题的经验。

(3)通过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例如,让学生根据给定问题的数学结构编制新问题;让学生根据算式或方程提出问题;让学生应用whatifnot的方法提出问题。

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个案的访谈与跟踪,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诊断性访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对“三问”课堂的研磨以及实施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4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牛路明德小学彭红梅

摘要: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不可或缺,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和工具。因此小学数学学习效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综合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小学数学学习效率问题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找出了一些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效率 提升策略

一、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学习效率含义的思考

1、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技能,数学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源于现实,挑战现实,找到它的意义所在。这个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能主动通过数学知识观察、认识、理解、实践。所以,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2、数学学习效率的含义:顾名思义,数学学习效率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学生学习到的有效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效率与很多的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而是教师、家长等各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

二、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两个因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最重要的。根据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一是已经对数学充满兴趣,愿意主动学习数学;二是愿意学习数学,但谈不上很感兴趣;三是对数学感到反感,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在这三种类型中,第一种最为难能可贵,但这样的学生数量不多,对这样的学生,只需要多多鼓励,正确引导,就能得到好的成绩。第二种学生就比较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做数学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转化成第一类的学生。第三种学生也不在少数,主要还是通过鼓励的方法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逐渐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课堂有效讲授,课下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上去以后,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提高授课效率,避免学生想学学不到的问题。课下还需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走上弯路。

小学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做好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严家丽.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07)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5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考试的,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在新一轮的课堂课改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 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激励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从新课改角度看,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求知精神,从中不难看出它同样强调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主动的“问题意识”,便谈不上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合作与探究。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必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的必须。(2)实践意义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科学探究,而探究始发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生物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只重视教师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不敢问、不会问、没的问、不会问,问题意识淡薄,提问能力较低,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鉴于上述现实,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状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近代,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 2 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2)国内研究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了不少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陕西大学张熊飞教授创设了“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国内外已经有相当一批专家关注此类课题的研究,并且有的正在试验阶段。我们认为,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能照搬,必定他们的知识基础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专题论述及专著尚不多见,没有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直接使用。所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有相当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的主要内容(1)主干问题研究:

①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 ②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外在显现 ③初中生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研究

3(2)基本关系研究

①学习模式与问题意识研究 ②学习效率与问题意识研究 ③教学评价与问题意识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探究方法,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主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一般操作模式,使各科教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支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实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3、可能有的创新点

(1)学生构建以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学习模式。

(2)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4、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研究重点

建立、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问题优化设计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2)研究策略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获取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真正原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通过收集、学习、筛选与课题联系密切的理论材料和相关信息,寻找切入点;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内容、程序、师生互动、反馈评价等)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构建适合初中生物教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模式;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5、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调查分析学生问题探究学习的现状,借鉴有关经验,在这基础上研究教育教学对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然后开展实践探索,在研究、实践取得较好成果后,逐步在全校推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进行分析探究整理,构建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法适时调整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反思、完善,进而推进研究进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6

当前,徐州矿务集团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的煤炭资源效益向多元化产业经济发展,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煤炭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制度更加规范,行业发展的机制逐步融入国际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就要求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依托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催生高等院校、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新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为了跟上集团公司产业转型的步伐,徐矿集团供电处作为一个煤炭供电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煤炭供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煤炭供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储备。

煤炭供电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是首先是为了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客观上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我供电处作为老的国有煤炭企业,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为其它企业做出榜样,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供电企业一定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教育,达到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的目的。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

作用,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培训的最高目标。

其次,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感情投入,让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领导要坚持不懈、全方位地为高技能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和形式并抓好落实,如在局域网建立内部论坛,单位员工和领导都能加入论坛,领导和单位职工通过情感的投入,推动员工自觉面向未来,提高自我启发意识,增加能力开发意愿,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因素,建立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作为薪资给付的标准要能激励员工勤劳、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及愿意接受更困难、更有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使员工能够对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与决心,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启发意识,积极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实行特殊技能津贴等鼓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由于人的才能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使人尽其才,应根据各类技能人员的能力特点,将他们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职务上,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煤炭供电企业应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首先,供电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装备配电线路、配电电缆等专业的模拟操作设备,给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在培训高技能人才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培训的知识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工作方法相结

合。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直接传授培训与实践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题讲授及研讨、模拟训练、实地现场演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教育,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兼顾学习和生产,组织培训人员进入生产一线,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做既能使培训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发挥培训人员的余热,企业做贡献。

发展企业文化,这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吸引力。供电企业要对高技能人才施以爱心管理,增强人才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足够的空间,让其真正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业务专长。同时要加强与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帮助技能人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友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感受到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其归属感。

郭鑫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7

1 影响装饰装修质量监督管理的问题分析

1.1 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装饰装修的施工是在建筑主体完成后进行,多数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都是针对工程主体进行的,所以在装饰和装修中对质量监督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为了抢工期而违背操作规程以及要求,导致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管理等过程不能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交底以及材料管理等存在漏洞,所以导致装饰装修施工质量不能达到标准。

1.2 施工图纸质量参差不齐

装饰装修的设计文件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指导施工的图纸质量较差。对施工的细节设计与规划力度不足,剖视图不能完整的指导施工,细节和施工质量控制不能保证。在图纸会审的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不能细致地对施工图纸进行分析,提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3 交叉作业协调组织工作不力

工程施工中一些装饰和装修施工内容需要在土建施工中进行,并保证质量,但在实际的工程中一些土建施工方不能按照规范和要求为装饰和装修施工预埋或者预留施工作业的基础性设施,这就容易在后期的施工中产生矛盾,影响协调与组织效果,不仅仅影响了对土建工程的质量控制,也影响了装饰和装修施工的质量。

2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策略研究

2.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1.1 对图纸进行细致审核

图纸施工是装饰和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前提,在施工前必须对其进行细致审核与考察。在装饰和装修工程开始前,应要求相关施工单位提出细致而完善的装饰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等。同时应会同相关单位对施工图纸和组织设计等,进行详细考察与审核,细致地研究图纸的细节,针对工程适应性和技术适应性进行分析,保证施工图对该工程的适应性以及可行性,并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在实际的施工中因为建筑装修行业相对不够成熟,所以在一些工程中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所以前期的图纸审核也是对施工单位组织与设计能力的审核过程,因此必须从资质入手,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而应从建筑工程的自身出发,选择适应工程质量要求的设计方案以及图纸技术措施等等。

2.1.2 细致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是指导整改施工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文件,其包括了技术措施、经济性等要求,是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文件。施工组织在施工过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施工前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核,针对其科学性和全面性进行考量,包括对施工方案、组织措施、进度规划、现场布置、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等内容,都需要进行细致的审核,保证没有漏洞。

2.1.3 对人员进行资质审核

施工前还应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资质和技术水平进行考核,尤其是对特殊作业项目的参与者必须进行技术考核。因为装饰装修市场的发展较快,所以一些不具备相关技术的人员也随之进入到装饰装修行业,这样的情况已经影响到了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性。所以在施工进行前必须对人员进行资质审核以及培训,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与培训,保证上岗作业的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素质以及安全意识。

2.2 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2.2.1 人员组织与安排

施工中作业的主体是参与施工的人员,所以在施工中应对人员科学地组织和安排,保证施工中提高各个班组的作业效率,提高施工作业的流水化程度,避免出现停工待料等情况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施工中还应合理组织与协调,从技术角度出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交叉作业,避免工程作业的矛盾,以此保证施工的顺利实施。

2.2.2 保证材料质量

任何工程中材料都是质量的基础,所以装饰装修质量监督工作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不能松懈的,因此在施工中对材料的控制必须做到事无巨细。在材料进场的时候就应进行质量检查,对材料进行采样,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测。材料进场后应按照检测的结果对材料分类处理,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不合格的应进行返厂处理。进入到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的材料必须是检测合格的材料。在材料控制中也应重视对采购环节的控制,针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考察,保证生产者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为了方便管理还应将各种材料的检查和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形成制度,方便在施工中指导进行材料管理。同时还应对材料存放的方式和环境进行规范,避免合格材料在存放中出现变质等情况。

2.2.3 工艺监督管理

施工工艺是影响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工艺适应性以及操作过程质量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施工中应按照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合理选择,对于一些新工艺,应进行试验后方可使用。而成熟的工艺措施,则应制定针对性的指导书,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可以按照工艺指导进行检查和作业,以此保证施工工艺的规范化。同时还应配合材料和设备管理等协调操作,提高工艺质量。

2.2.4 施工成果的保护

施工中应注意的是,一些装饰和装修工作需要对基础环境进行保护,如饰面工作应按照从顶到底的顺序进行,同时施工中还应注意隐蔽工程的顺序,以此保证先完成的施工项目不被破坏。再如就是灯具,洁具等配件安装应放在最后进行,避免安装后的配件受到后续施工的影响甚至破坏,尤其是一些贵重或者易碎的材料,如幕墙,镜面,实木地板等都应在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安装,以方便保护。

2.3 施工中的协调组织

施工协调组织主要是针对土建和安装工程的结合项目进行,其中包括,装饰的基层以及隐蔽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与土建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协调,并按照施工图纸以及设计要求进行工程协调,一方面保证隐蔽工程项目的质量,一方面保证隐蔽设施的完整,为后续的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协调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土建工程,进行现场监督或者联合指导等,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

2.4 做好验收工作

任何一项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在交付使用前,对工程进行全面的验收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书面通知项目部及时整改,如有必要则进行二次验收,只有在内部验收通过后,工程才能交付进行验收,从而保证一次性验收合格。

3 结束语

建筑与建筑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对装饰装修质量的认识提高,综合上述对问题和策略的总结不难看出,装饰和装修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因为需要与监督管理措施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导致了管理与监督的效果的下降,所以必须抓住要点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利用全过程的监督策略来提高装饰和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此保证工程的质量水平提高。

摘要:装饰装修的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应当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而行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已经影响了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的形成,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应从施工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入手,针对性地完善管理策略,将规范管理与科学管理融入到工程管理中,这样才能提高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管理效果。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监督不足,关键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黎展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管理探析[J].门窗,2014(02):20-21.

[2]张疆.房屋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的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2):25-26.

[3]李琳.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的质量管理[J].住宅产业,2014(04):201-202.

[4]王向坤,刘聪.试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06):16-17.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91-1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概述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以及目前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食品加工起点低,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造成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非常严重,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从2009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已完成的18类产品9217种食品中,抽查合格率为87.1%。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抽查主要是集中在各大城市、省会城市,农村食品卫生情况更加严峻。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化学性污染和相应的安全隐患。从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链来看,原料环节、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销售环节都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我国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发表评论时说,在中国使用的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其中高毒品种的产量占70%;兽药安全性较低,滥用和超标现象严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米、醋、油、面、得油等5种基本食品加工厂中,79.2%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进行无标生产。

2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并对其负有责任的部门和机构主要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另外还包括个地方的工商局等机构,他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 职能分工不合理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至少有农业、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环境、公安、交通、药监等10余个部门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在食品安全环节中容易出现漏洞。”中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的多部门管理格局是不同部门仅仅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的不同环节的结果。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法制、计划和财政等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督执行的权威性。

2.2 食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迄今為止,我国还没有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过去的《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监管责任明确不够,对于违法犯罪的犯罪分子处罚力度不够,对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责任人不能直接进行处罚,对责任人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任何限制,风险与数量不成比例;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的发展。

3 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的策略及建议

3.1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水平

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有必要将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延伸。要加强对各类化学品的严格管制以及对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体制

首先,构建权威的食品安全机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事宜。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3.3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

建设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其次,在技术上,开发快速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荧光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或者化学比色法、薄层色谱等方法,开发用于现场筛检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假阳性相对较低,适用范围较宽(可测定各类食品),快速、廉价的筛查方法。同时,增加对检验工作的投入,开展人员技术培训。

4 小结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和实施以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和动态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模式,以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队管理课程小结下一篇:网络安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