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个全面(推荐8篇)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题目是《深刻把握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
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此外,总书记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二、“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推进“四个全面”的路径推进“四个全面”,就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要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全系统首要的政治任务。我们林业系统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都是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生态林业建设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做出新成绩、新贡献。
二要坚定不够全面推进林业改革。一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规范林地流转、林权交易行为,妥善调处林权纠纷,维护林区稳定。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接洽相关单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林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提升发展效益。二是开展国有林场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对全县3个国有林场按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个类型进行区划界定,编制林场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国有林场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开展内部管理改革。积极探索系统内二级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爱岗敬业的干部职工提供广阔舞台,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三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兴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全面部署,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我们林业系统要抓管理,促规范,构建林业发展新秩序。一是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加强资源管理,确保全县资源安全。资源站、中台木检站要严厉打击滥伐、盗伐和非法加工经营木材行为,维护木材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要严格林权管理,进一步明晰责、权、利,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调动全民参与林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县防火办要认真落实防火责任,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危害。森林公安局要加大毁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森防站要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防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二要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名目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事业发展上。三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确保林区稳定。四要加强队伍管理。从强化教育管理入手,践行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自觉学法守法,时刻尊法用法,不断提高林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四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开展“三项教育”,深入推进 “三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凝心聚力;二是抓好“党员素质提升”“党员扶持果产业大户”两个党建项目,完成两个五星级党组织、两个四星级党组织、四个三星级党组织创评任务,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扎实开展10个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双联”、“效能风暴”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提高林业科学发展的服务能力;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五是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和群团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争创“平安单位”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树立林业良好形象。
1、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就国内形势而言:在经济上,我国实现了经济总量的飞跃,但是人均经济水平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地区发展上,东部沿海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达到了富裕水平,但是如何缩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中国面临共富的挑战;就发展方式来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寻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刻不容缓;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适性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等问题已经急需当代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去寻求解决。
就国际形势而言,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中国相对于以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的选择将对于局部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着更多的经验可以参考。站在新的历史拐角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四个全面思想正是对现阶段国内和国际环境下中国如何走的正确引导。
2、四个全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产物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需要全方位的统筹,科学性的统筹,协调推进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继续坚持,需要有更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理论指导,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增创中国优势。历史的发展决定了理论的创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四个全面思想将在实现怎样发展,怎样发展的基础上,解决靠什么实现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四个全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1、四个全面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继承
四个全面思想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思想的统领性目标,是中国发展所要达到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性举措,也依次被提上了战略部署的章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保证,需要紧密的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为中国的深化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从而使得改革得以更有利地进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党的领导,需要有人民支持和信任的党的领导核心,需要全面坚持从严治党。全面坚持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思想的基础。
2、四个全面思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论的继承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有一个前者向后者转变的时期。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是由一个个的阶段性目标来实现的。四个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于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继承,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过渡,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应有之意。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发展的阶段性使得发展在现阶段更加目标明确,发展的结果更符合人民的既定目标。四个全面思想不仅对于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导,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使得四个全面思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四个全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四个全面思想拓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论学说
中国没有经历马克思对于国家转变的资本主义设想,而是走向了中国自己的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面临了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上的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上产生的理论创新。
尽管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水平的转变,但是对于实现覆盖全人群和全领域的小康,我们还差之甚远。“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意义的小康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富裕了小康以更具体、更深层次的定义。小康如果不是人人得以享有的小康,自然也不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两个百年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补齐发展中的短板,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2、四个全面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目标而实现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动力和保障陆续被提出,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面临人民思想转变上的巨大阻力,当时的改革重点在于破除人民的旧观念,引导人民融入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只用通过发展来解决,因此,改革需要全面深化来寻求突破。中国现有的发展成果需要得到维护,改革也需要稳定的环境,因此需要我们全面坚持依法治国。改革需要勇于探索,但是改革的度需要依法治国来加以限定。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能产生的不稳定,中国需要法治来为改革的稳步前进护航。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在“破”和“立”的双重保证下,共同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
3、四个全面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做到不脱离群众,不走形式主义的道路,不贪污腐败,中国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小康的核心,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坚持依法治国最终仍需落实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的任务越艰巨、越复杂,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需要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自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思想建党应与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共同保证党的事业服务于人民。道德的警示固然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对于错误却无法起到该有的责任追究。法治在制度上给党员以惩戒,使得党员面对人民利益的选择时更加清醒。中国共产党员肩负着人民的信任和历史的使命,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作风建设作为共产党常抓不懈的任务,应时刻给予重视。任何作风中的小问题,都有可能发展为阻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顽疾,从而动摇党的根基。面对作风问题,需要严抓严打,做到干部清廉、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一个廉洁的政党,一个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政党,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项俊波指出,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四个全面”这个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全行业要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明晰保险业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发展定位和前进方向,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项俊波强调,要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为契机,促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服务“五大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灾害救助体系、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和农业保障体系中发挥支柱作用。加大保险业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保险业发展进步的第一推动力,继续突出优先领域,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加强依法监管和依法经营,努力服务全面依法治国。要以法治的思维推进保险监管工作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等业务,引导社会公众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保监会系统党的建设,努力服务全面从严治党。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从严加强保监会系统党的建设,从严监管保险市场主体,不断提高保险业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必须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我们要落实领导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责任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要抓好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和促进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改革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沟通机制;要强化督导检查,保证每一项改革都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有人查,确保抓一项成一项。
必须坚定全面依法治国这个路径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和基本支撑。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坚持党委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合力;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法治建设的道德基础,在全社会营造守法重德并举、法治德治共进的浓厚氛围。
“四个全面”专题学习资料汇编
江苏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
2015年5月
目录
第一章
理解和认识“四个全面”.....................................1
一、重要讲话和精神....................................2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2
2、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 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3
3、习近平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18
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20
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22
7、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锲而不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25
二、进一步了解及学习“四个全面”.....................34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4
2、全面深化改革..............................................................................48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78
4、全面从严治党..............................................................................91
第二章
各方解读及评论..............................................115
一、媒体相关评论....................................116
1、人民日报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116
2、“四个全面”理解中国治理的关键词...............................................132
3、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135
4、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138
5、“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利器.............................................141
6、“四个全面”里的中国治理:复兴路上的政治保证............................146
7、“四个全面”彰显我党政治本色.....................................................149
8、党员干部要履职尽责勇挑重担......................................................151
二、专家深层解读“四个全面”........................152
1、白春礼:以“四个全面”统领创新驱动发展....................................152
2、曲青山:“四个全面” 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157
3、李忠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163
4、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171
5、胡鞍钢:开启“四个全面”时代...................................................185
6、石仲泉:“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187
三、干部热论“四个全面”............................203
1、李建华:按下“快进键” 同步奔小康............................................203
2、燕平: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加快文化强国建设.............................205
3、杨克勤:在“四个全面”中把握全面依法治国................................210
4、刘奇:以创新精神推进“四个全面”.............................................215
5、李玉赋: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218 第一章 理解和认识“四个全面”1
一、重要讲话和精神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
一、“战略布局”形成的重要节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二、“战略布局”形成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重申“一个全面”,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首次集中阐释“四个全面”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四个全面”定位的发展过程
提出: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四个全面”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
定位:2015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习近平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2、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 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次在正式场合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是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他当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更具深意。许耀桐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初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把中央领导和“封疆大吏”召集起来,学习培训达成共识已成惯例。在这样一个非常正式带有部署整体工作性质的场合,习近平第一次集中地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正式的宣示,宣告‘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许耀桐认为,“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全面从严治党”是点睛之笔 许耀桐分析,“四个全面”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整个国家要实现的近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习近平去年底考察江苏的时候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一笔,其他都不能实现,有了这一笔其他就都鲜活起来。
许耀桐说,“四个全面”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两年多来,经过酝酿、深思熟虑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思路,非常鲜明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比笼统地谈“治国理政”更为具象、接地气。
“全面”二字体现继往开来,利于鼓舞士气
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已为历届中央所重视强调。为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特别强调在都冠以“全面”二字,并强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许耀桐认为,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这两个字非常提气,给人勇气和信心,鼓舞士气。许耀桐说:“这里两个字加得非常必要,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
(朱书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2.3)
3、习近平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已经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级党委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奋勇前进》(2012年11月29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讲话》
(2012年12月2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业,也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智慧和力量的艰辛事业。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3年1月1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会很大、很严峻,要实现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
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 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
(2013年3月27日)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也认识到,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4月7日)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3年4月28日)
中国制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
(2013年6月5日)
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
(2013年6月25日)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
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7月30日)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习近平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3年8月31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广大华商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依法保护华商投资兴业权益,鼓励和支持广大华商为中国发展献智出力。
——《习近平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2013年9月25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21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
(2013年4月8日至10日)
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3年12月30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 不行。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2014年1月1日)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认识到,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 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当今时代,中国正在发展,中国正在改革,中国正在前进。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
现在,各国都在深入思考今后的发展前景。中国已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2014年6月3日)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 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2014年6月5日)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
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28日)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已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
(2014年7月16日)
一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下半年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讲真话、献良策、出实招。三是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引导工作,把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搞得多多的,为深化改革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四是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4年7月29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中国已经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蒙古国人民也正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国家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习近平在蒙古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策马奔向中蒙关系
更好的明天》(2014年8月21日)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8日)
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总书记考察福建纪行》(2014年10月30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 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在福建调研讲话》(2014年11月1日至2日)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讲话》(2014年12月13日)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拉美和加勒比各国人民也在为实现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拉美梦而努力。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5年1月8日)
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2015年2月13日至16日)
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3.4)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节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2)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是的讲话(节选)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的讲话(节选)
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节选)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 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013年11月16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 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
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7、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锲而不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形成热潮,主流价值导向更加鲜明;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完善测评体系和评选办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专项治理,创建工作贴近实际、更接地气;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制定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措施办法,组织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全局、作用重要、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重视,只要我们有为全局服务好、为群众谋福祉的态度,只要我们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稳中有进、步步登高,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一、切实用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和行动 高度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务实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总书记在接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等许多重要场合,对精神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一是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二是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无论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变,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能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不能丢;要补精神之“钙”,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三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四是强调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五是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兴盛,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更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六是强调精神文明创建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 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揭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做好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的就是用总书记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和行动。要以更宽的视野来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深刻把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深刻把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趋势,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自觉,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要以更高的追求来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力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主动作为,狠抓任务落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二、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展开,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第一,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新观念、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推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水平;如何进一步汇聚改革力量、破解改革难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如何引导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如何巩固管党治党成果、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用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些都需要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阐释,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热点难点引导,切实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的工作,为推动中央部署贯彻实施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顺应“四个全面”实践进程,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人们更加企盼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更加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期待社会风气改善和文明程度提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解决好“富口袋”的同时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起来。
第三,把握“四个全面”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贯穿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彰显着法治引领 的实践指向。推进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增强系统思维,既把握好与大局的关系,又抓好自身的统筹,统筹好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统筹好各种资源力量,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就要弘扬改革精神,强化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制约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各种难题,推进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深化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更好地跟上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就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把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
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抓紧抓好,在融入贯穿结合上下更大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更多成效。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持之以恒,重在知行合一,成在综合施策。要确立长远规划、长远措施,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举措,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不能忽冷忽热、抓抓停停。要继续加强宣传阐释,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文艺节目、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多设计一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多组织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感悟、积极付诸行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鲜明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 到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中,体现到各类制度法规和行为准则中,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约束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还应当切实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是先进分子,理所应当在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带头保持良好道德情操,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文化界、体育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以及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也大,广大群众对公众人物发挥正向效应有着很高的期盼。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发挥好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健全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公众人物注重自身形象、提升道德修养,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校思想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学校思想阵地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深化管理措施,使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校刊校网都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一定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家庭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 是社会建设、国家建设,要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创举。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内涵、拓展领域、提升成效,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为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各地区各部门在创建活动中,对硬环境建设普遍抓得很紧,成效也很明显,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忽视软环境建设、忽视人的文明素养提升的问题。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强化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强化移风易俗、敦风化俗的工作,强化法治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要发挥好文明创建测评体系的作用,加大软环境考核权重,细化软环境考核指标,真正使软环境硬起来。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是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原则,也是吸引群众参与、得到群众认可的关键所在。要围绕改善民生,充分利用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载体,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渠道,广泛开展便民助民、乐民化民的活动。要坚持立破结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诚信缺失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诚信文化,持续打击失信行为,营造重信践诺的社会环境;针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深入开展网络有害信息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净网行动,使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针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加强导游领队培训,加大旅游法的执法力度,引导人们健康文明出游、争做文明使者。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要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文明城市创建要提升创建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已评上文明城市的要不断巩固提高,防止“牌子到手、创建到头”;正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注重创建过程,严格评选标准。文明行业创建要用好行风建设的成功经验,突出健全行业规章、树立行业新风、提供优质服务等内容,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农户、文明村镇、文明集市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要大力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传承历史、珍视遗产,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文化的根脉。
五、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始终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全社会深入学习雷锋、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指示,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核心是把握精神实质,提升思想境界。要大力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那种信念的力量、大爱的情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显崇高。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雷锋精神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要大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人们深学、细照、32 笃行,更好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的过程是让人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要坚持面向城乡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公平公正评选,把社会影响大、群众认可度高的道德模范评选出来,把更多生动感人的百姓故事展示出来,唱响道德建设正气歌。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关键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学雷锋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要深入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帮扶空巢老人、残疾人等项目,深入做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深入推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坚持以共产党员到社区服务为重点,以专业志愿服务为主导,在各行各业组建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服务者,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要加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和回馈激励制度,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六、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特别需要形成多方联动、共创共建的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应尽的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履行职责,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要负起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责,加强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把各方面资源力量统筹好、运用好,形成紧密衔接、有效对接的工作链条。
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树立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导向,把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到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在资源分配、力量投入、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到百姓之中听取意见,到基层一线挖掘经验,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工作过程让群众监督,工作效果让群众评判,使创建工作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必须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工作。确定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贪大求全;推进工作要扎扎实实,不能搞花架子;落实任务要不折不扣,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按规律办事,切合人们思想特点来开展宣传教育,立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来组织活动,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多做泽被后世、惠及长远的事情,力戒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刘云山2015年2月28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
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二、进一步了解及学习“四个全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虽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不过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学习时报》近日刊发吴高飞文章指出——
从“建设”到“建成”,意义深远。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八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须慎重。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发展目标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下,具体提出了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区是根据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大体测算出经过5年或6年可以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所以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五个目标体系组成的,除了经济建设目标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
标。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
滥提“提前实现”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容易误导大多数人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较容易实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过去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有一种选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管理体制的协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强烈反对。“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光明日报》2013.3.31)
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
“小康”是个温馨和煦的词。如今,这个令华夏儿女憧憬了两千多年的美好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位居首位。
如果说“四个全面”完整地展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无疑是这个伟大框架
的总目标。何谓“小康”,各个时代各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着眼点放在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则是一以贯之的共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就是“小康”的最具象的诠释。
即将过去的2014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由进城打工转为回到家乡,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家门口,就实现了脱贫致富梦。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32.87亿元,比2013年增加约10%,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的出台,交通运输部与各省区交通扶贫协议的签订,卫计委实施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以及农村医保和大病医保的进一步普及和完善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的指引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农村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有望成功实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始终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2014年11月1日至2日,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更细致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习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同城镇相比,中国农村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人口仍超过8000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抓好“四个全面”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而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罗涵,《光明日报》2014.12.3)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总书记对深圳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要求,其中首位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指出,深圳要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中央领导对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寄予厚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高标准的小康要求,覆盖面更全面,不是一个地区、一部分人,而要惠及所有民众;领域更全面,它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包容,才能全面。我们要铸造包容开放的城市品格,尊重每个人的正当权益,让每个人享有平等与尊严。
全面小康,有容乃大。包容、宽容、英雄不问出处„„这样的词汇,一直是深圳鲜明的身份标识。作为著名的“深圳十大观念”之一,那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万千人怦然心动。对绝大多数深圳人而言,这里不是他们的出生地。他们来自湖南、四川或者东北、西北,然而,一
个人只要来到深圳,只要将激情与理想安顿在深圳,就很容易获得深圳这座城市的身份认同。
全面小康,权利平等共享。让全体市民享有平等的公共保障、服务与权利,是包容发展的题中之义。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早已开始了先行先试,树立了较为成熟的“深圳样本”。比如,深圳出台了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劳务工的医疗保险办法,将众多劳务工纳入了医保体系;推出了劳务工积分入户政策,越来越多劳务工经由这一通道成为新市民。此外,诸如劳务工培训、取消非户籍人口子女借读费等,深圳也一直走在前列。下一步,深圳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和力度,不断缩小户籍与非户籍的权利差距,使民生福利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让更多来深建设者在心里认定,深圳是“我们的深圳”。
全面小康,重在营造引人扎根的大环境。曾有一本畅销书将深圳称为“落脚城市”,事实上,深圳还是一个可以扎根的城市。在深圳,“社会建设”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城市发展的细节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感知。全面小康全面发展,就要把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共服务水准,落实市民文化权利,使深圳成为宜业宜居的扎根乐土。
因为开放包容,更多深圳人会自觉地将自身命运与城市发展紧紧相连,在全面发展的大道上踏歌而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深圳特区报》2015.1.13)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
标,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协同推进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至关重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其科学内涵在于全民的共建共享。其中“全面”是全覆盖,是覆盖人群之全面;是覆盖领域之全面;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要推动建设的三大文明协调发展之全面;是人的发展之全面,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近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树立起的能够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的一面旗帜。其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体现了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发展观,体现了我们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攀登,奋力跨越的冲锋号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还面临很多难题没有解决,还需
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要通过“一带一路”突破西方经济樊篱;实现政治建设目标,要通过三大战略举措稳步推进;实现文化建设目标,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不断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要实现社会建设目标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溪市市委讲师团副团长,《本溪日报》2015.3.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 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奥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
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于我们协力推进“四个全面”,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谱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新篇章,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自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历程。先是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又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先后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使之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指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
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里,关键是对目标的认同,寻求最大公约数,抓住不同阶层人们的普遍愿望,取得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梦应运而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国梦想当做未来愿景,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在全国上下、国内国外引起强烈反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
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梦作了大量论述,内容博大精深。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些重要论断告诉我们,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内涵丰富的崭新目标,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源出《诗经》,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可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三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第一个10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等;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包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立足现实,与时俱进,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系统,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制定的,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是目标的提高和追求的提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足迹遍及20多个省区市,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等等。这一系列新论断,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精准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绿色并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进一步呈现出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之年,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胜利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发展。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的关键,又是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发展仍然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更有质量、更加均衡、更加全面、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与以往的高速增长相比,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国内消费贡献度上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80位左右,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中国扶贫标准,2014年底还
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努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发展必须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就是最大的信心和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有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不但要有城市建设的提质发展,还要有农村和中小城镇的提质发展;不但要拉动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还要拉动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但要有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务投入,还要有社会建设与治理的投入;不但要有资源开发性投入,还要有环境保护性投入,等等。在这些方面,蕴藏着广阔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着眼于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就是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出发,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之举。要看到,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我们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状况持续改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致远,砥砺前行;深化改革,全球聚焦。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中国国内,改革让经济发展的“水”流起来、让社会进步的“户枢”动起来,从而解决老问题、赢得新挑战。在世界范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交织结成一张利益交融的“共生网”,中国改革的“溢出效应”将远播世界。
“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无与伦比的。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汇入全球化的潮流。并且,中国不是在外部参与全球化,而是从内部改变全球化进程。”正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克雷格?卡尔霍恩教授所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关键一员的重要地位已为外界所承认和肯定。未来,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下,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已成为众多外界人士的共识。
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坦言:“无论是新加坡、东盟,还是欧洲和美国,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中国的改革成果。”与之类似,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未来十年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不仅可以推动改革,也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并为拉美从中国经济改革中获益创造条件。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基于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思考和挖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积聚实现中国梦的大众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特征是“全面”
“全面”二字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传统。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失衡与缺陷,就需要我们改变思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统筹、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始终恪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中国国情之实,走特色发展之路,既没有走上僵化封闭的老路,也没有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当前我国又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除了牢牢牵住经济建设这一“牛鼻子”,更要注重总体谋划。建国前后贫瘠落后的中华大地,决定了必须“单兵突进”,用高速的经济发展来使人民脱贫致富。如今“发展起来以后”,发展本身又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更加关注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这是联系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伟力在于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全面深化,具体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通往共同富裕理想的康庄大道。习主席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可见,以习主席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着革命时期党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当前,尽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格局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党的执政和国家发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必须看到,党始终没有放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祉,坚持把发展的问题放到发展中来解决。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我们党谋求突破与创新的努力始终没有变。从固步僵化到改革开放,从封建落后到屹立东方,发展格局一直在变,党为人民谋划的小康梦不但没有变,而且已经从“朦胧画”逐渐变成了清晰的“工笔画”。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格局巨变的今天,仍然作为党指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然在人民。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生原动力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和平演变”“文化殖民”,一刻也没有停息。“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能不能经受住这些风险挑战的考验,是对新一代共产党人政治方向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牢靠的又一次大考。应该看到,当前党的肌体健康确实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金钱,不拜道德拜鬼神;“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2]带领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真切面临着“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3]的风险。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的忧患意识,全党上下大兴“打虎拍蝇”之势,上紧整治“四风”发条。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整顿活动,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正是我党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病症,祛除滋生于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规整党风、牢固信念、匡正方向的一套组合拳。可见,在新形势下,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仍将是我党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变遵循。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生命接力,把中国推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面前。我们从未有过地接近这一伟大目标,也肩负从未有过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要敢于用生命去接续、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讲信仰的不能丧失信仰——谈以整风精神革除问题积弊[N].解放军报,2014-12-0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关键词】四个全面;人本意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决策,之后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次的谈话中不断阐述了“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时代背景和哲学意义,现实途径,现实意义等等。由于对于这一重要战略决策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时间来进行探索和研究,所以能够准确把握“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意义的文章还是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认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只是阶段性的和目的性的,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只是片面的涉及四个方面的领域,没有看到“四个全面”的全面性和以人为本的的重要性。可见,深入研究“四个全面”与人本意蕴关系的深刻意涵与巨大意蕴,是当代社会发展应当引起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握人民的主体性
全面建设小康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整体的目标,其中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建设为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变革的推动,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只有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额一致性。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放在主体位置,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同进退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英雄。
二、全面深化改革—运用人民的实践性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其中还包含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环境体制等等各个方面的各种的体制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要运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性,因为现阶段的各个方面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作为其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南,实践标准,精神支柱和价值准则。通过运用人民的实践性的发挥,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发展驱动,来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三、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利
保障人民权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全面依法治国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也只有维护好保障好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才能确切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当中去,并且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以确保人民的权利得到有效地充分地发挥,来更加完善好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法治建设与保障人民的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法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巨大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在各个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都是唇齿相依的。
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人民的利益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时刻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治党的首位,而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也是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在党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首先,治党不够全面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与实际治党的政策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符合的,因为全面从严治党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只有把全面从严治党真正落实到用处,使老百姓受益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从严治党。其次,目前在党的建设中出现一些贪官污吏破坏党的廉洁性,所以要推进从严治党必须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党的建设中来,实施一定的监督权利,打压在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歪风邪气,从而确保人民的利益。最后,在当前的党的建设过程中要走好群众路线,一切以保证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全党必须惊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治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其反映了,只有在党的坚强有力的作风下,并且党的干部作风优良,人民群众充分信任与支持,才会使人民群众才会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从而完善好全面從严治党,为人民群众造福。
【参考文献】
[1]徐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73):100-104
[2]胡坚.全面地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15,5:6-10
[3]孙代尧.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201):44-47
[4]赵志勋.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本意蕴[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48-50
【学习四个全面】推荐阅读: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06-04
纪委书记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12-13
学习“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心得体会11-11
19四个全面论述06-22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10-29
“四个全面”的辩证思维特色10-05
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心得体会11-07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考题12-10
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心得体会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