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部署会后,渑池县司法局科学谋划,脚踏实地,积极作为,全力打拼,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前迈进。工作中注重“统一”、“快捷”、“整合”、“一线”、“项目”、“考核”等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探索,激发潜能,争当全县、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排头兵,为助推渑池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一)、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运行机制趋于健全。目前,我县已经在管理指导、协调联动、动态预测、绩效考核等层面,建立了奖惩整合机制、衔接联动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成立渑池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衔接联动的意见),深化了机制效能,提高了运作水平,基本形成了具有渑池特色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坚持“能调尽调、以调促和”的原则,广泛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保障了调处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提高了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率。积极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四调对接”机制,不断提高人民调公信力,推进调解协议无障碍执行进程。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月通报制度,对全县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选登典型案例,通报情况、交流经验、推广典型。今年以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156件,调解成功150件,成功率98%,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同时,充分发挥律师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优势,深化律师参与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机制,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众事件,根据县委政府安排,每天及时安排律师参加县领导大接访活动。有效发挥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职能作用,指导公证员切实履行好现场监督、证据保全等职责,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为更好地实施法律援助“民心工程”,推出法律援助便民措施,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做好法律援助接待咨询工作,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方便群众异地申请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主动接受受援人和社会监督,确保“应援尽援”,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件。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宪法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出台了XX年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点,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对重点的刑释解教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管控,有效防止了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基本做到了不流于形式、不留死角、不漏管、不失控。根据中央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启用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软件,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基本信息进行核查,录入了管理软件,实现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日常化。开通了安置帮教信息“飞信”业务,及时将信息发送到乡镇安置帮教管理人员。落实安置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特别是对“三无”、“三假”及去向不明、人户分离人员进行了重点排查,摸清了底数,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强化帮教措施。组织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大走访”活动,防止和减少了重新犯罪的发生。今年以来,接受刑满释放人员37人,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三)、创新手段,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推进, 艺术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各类艺术设计类院系中被广泛推广及应用。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沿袭了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的“知识与技术并重, 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包豪斯学院以“工作作坊”为教学平台, 逐渐形成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组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在我国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 “工作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可以以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依托中国最大的南通叠石桥家纺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及集散地的优势, 与行业企业合作, 探索实施了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工作室”为主体, 依托一级平台———校内实训室, 二级平台———企业驻校工作室、研发中心、教师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级平台———校外实训基地, 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 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按照“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要求, 形成了“工作室+教学工厂”的实训基地, 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国同类院校的纺织品设计 (家用) 专业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2 工作室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体系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 纺织品设计 (家用) 专业采用了“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即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承载解决社会能力、一般方法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社会生活素质的使命;职业技术课程主要解决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问题。两类课程均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修读方式的交相实施、相互渗透, 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在广泛深入的职业活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本点, 构建了该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2 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开发
在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与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南通斯得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上海圣夫岛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家纺企业合作, 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 并充分利用我院与中国家纺行业协会在华东地区合作建立的唯一的“中国家纺设计师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 将助理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相关课程标准中。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课程定位、学习目标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学习情境划分和课程实施方案等内容, 在这些课程标准中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以培养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重要品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2.3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组织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 结合“一线三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资源优势, 以产品的设计与产品实现为教学载体, 以设计实施流程的复杂性递进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企业实际要求, 采用“行动导向法”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 实现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在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工作环境的真实性和工作要素的全面性。
针对本课程与企业工作室真实任务对接的过程特点, 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评价的改革, 重点在于突出以企业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工作室任务完成的质量, 突出工作室教师参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以设计团队的理念让组员进行工作态度上的互评、从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小组互评,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
3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管理难点及解决办法
3.1 硬件设施的维护及使用的合理性
工作室的硬件配置是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条件, 不能而盲目建立数量, 需要充分考虑硬件必须满足的教学任务。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教师团队的素质情况, 将工作室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企业驻校工作室, 吸引著名的企业和设计公司进驻学校, 硬件设施由企业自己提供, 按照企业的要求对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第二类为研发中心,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 为大型企业进行设计项目的开发。硬件设施由学校提供, 目的主要是锻炼教学团队实践能力。第三类工作室为教师工作室。硬件有学校配备, 利用教师的行业影响力和经验, 以实际的项目开展教学。针对这种结构, 为了便于管理, 对每个工作室的硬件资产的归属进行记录, 在开展相应教学活动时, 由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协调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设备的重复购买, 减少浪费。
3.2 工作室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的团队管理
工作室设立的目的是促进教学, 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驻校工作室的教师聘任为院系的兼职教师, 在开展课程教学时, 将项目案例引入实际教学环节必然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提升。但是项目化的教学存在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化和设计理论不够深化的弊端。因此, 需要将校内专任教师和驻校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团队组合。课程实施中相互沟通, 选择合理案例和项目进行实际教学, 以满足学生的能力成长规律。同时, 校内专任教师也通过此途径提高了实践项目的操作能力。
3.3 工作室教学考核目标的管理
工作室除了要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 还要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入职准备的培训, 也包括项目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学生进驻工作室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 学生递交入职申请表, 由工作室进行考核准入。将《工作室研学》设置为专业必选课程, 原则上每一位同学都必须进入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制定教学计划, 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和考核。
工作室的学生参与的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被明确的记录下来。如果学生不能够胜任设计开发的任务, 工作室的教师有权利对学生清退, 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 同时又是极为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成绩分三个学期给出, 考核标准中涉及出勤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等方面。同时, 组织工作室进行阶段性的展示汇报, 促进工作室的教学和考核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J].艺术教育, 2007 (08) .
[2]付欣.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8 (04) .
关键词:纸质文件 电子文件 创新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档案管理工作的电子文件数字化信息管理也应用而生。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项工作都将发生本质的改变。以往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属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行,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情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同时纸质档案管理的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元则。而电子文件数字化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已不复存在。如我单位通过公文流转系统(赛非OA办公自动化系统)接收上级下发的电子文件等。
因此针对电子档案这些自身的一些特性,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构筑档案工作实践的原则。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是核心,同时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主线,随着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向着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模式和方法,给档案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因此档案基础管理工作与档案现代化兼顾,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并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工作的切入点
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必然与传统的档案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创新应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档案工作创新,要从以下几个特点来说:
第一,檔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又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基本技能。
第二,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选送档案工作者外派深造学习。加大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力度,提高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使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更科学更合理。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农民的文化权益,让农村人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阶段,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 教学管理 创新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已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应该抓住机遇,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步前进的背景下,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新课改实施至今,农村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仍然沿用老一套的管理模式,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已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
(一)校长教育理念与教师不统一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管理是一项任务量、人数多的常规性工作,其中校长处于教学管理的核心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涉及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培养目标变化、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由表及里的改革,而每一项改革都有校长参与其中,是校长领导全校师生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所以说,校长的理念对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新课程改革付诸实施的关键一环。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小学校长在管理上束手束脚。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人物,校长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的理解和创新,但在实施中得不到一些教师的认同,这样就产生了校长提倡的理念与教师实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学管理发展十分缓慢。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很难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维方式上,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能力上,教师要善于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有一定理解,并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能够利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做科研型教师。然而,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教师迫于压力,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观念老旧陈化,这些都给新课程背景下校长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农村学生自然减少,师资配置不合理
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高,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只出不进,年轻教师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就跳槽到城镇去教学。可以说,农村小学师资配置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师资配置严重不合理,尤其艺术专业教师匮乏,甚至一些小学出现非专业教师代教艺术课的情况。近年来,国家为了改变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实施了“特岗计划”,即招聘一些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但由于办学条件极差,最后能够留下来的特岗教师凤毛麟角。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业务能力不强,缺乏责任心,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一些较困难的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担任几门课程的情况。一名教师担任一个班的课程,其教学质量水平可见一斑。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对农村学校的不信任,宁可花更多的钱也愿意选择到城镇就读,甚至一些家长专门到城镇租房子,就是为了方便孩子上学。
二、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里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管理思想,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发扬光大。当然,从一种观念转变为另一种观念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校长在教学管理改革中要有很强的毅力和勇气。校长要顶住家长、社会的压力,将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渐渐地植入到人们的心中,动员全校师生行动起来。此外,还要将教学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使教学管理新理念常态化、基础化。
(二)转变教学管理的内容
淡化分数教学管理,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学管理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了知识却无法运用,就像茶壶里煮饺子,白煮了。所以在教学管理上,要淡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更多去关注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教学管理应以教学为主,坚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坚持“以为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管理手段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教学管理中,校长是最高领导者,其应合理应用自己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善于发现有能力的年青教师,组织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疏导教育,避免填鸭式教育,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引领者,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对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其实是十分严格的。校长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求全体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并以为学生着想的心态教学,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让教师们得到全面发展。校长作为领导者,应该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此外,要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小学生在学校最亲近的人,也是班级的灵魂,校长要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督其做好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北海市合浦县西场中学 陈延宏
【摘 要】以合浦县西场中学为例,从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关爱学生三方面,进行农村高中管理工作创新的实践。
★ 电子专业“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农村农业采访实践心得体会
★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在学习中蜕变
★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在逆境中成长
★ 农村中学后勤工作总结
一、鸿军梅创新工作室成员由哈建商品混凝土试验室人员自愿报名和核心人员推荐,并经考试选拔产生,统一在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下开展工作。
二、活动场所、设备和经费由鸿军梅创新工作室策划、提出,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确定并给与支持。
三、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负责考察交流等活动的组织,负责项目决策、推荐等工作。
四、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日常的组织管理、项目跟踪等,负责创新工作的安排、分解、实施和总结。
五、不定期召开专业会,由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持,针对创新进度成果、群众性创新、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推介。
六、各小组根据课题进行情况随时召开项目专题会议,由专题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对专题项目课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思路、方案、方法,对专题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充实、完善。
七、成员申请加入或退出工作室,需经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对不能认真负责完成工作室布置的各项工作的成员,经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审定后做出调整,同事根据需要及时增补人员。
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发展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西方的许多文化、价值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所接收,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价值观念的扭曲以及对人生的消极化表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学校思想阵地,高校责无旁贷。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人不仅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2.1 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管理,要求教师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特长优势,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爱好,鼓励学生发扬好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特殊爱好,公平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兴趣爱好进行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更加有信心有力量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内在潜能。
2.2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认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从日常事务型工作中跳出来,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储备广泛、系统的知识的前提下精通某个领域、某学科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吸取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研究教育,懂得教育,用丰富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塑造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形象。
2.3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及大学生自身的关注的热点,许多高校也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办公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当然,由于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的覆盖面也较为有限,我们在推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前进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实行自我治疗的模式。因为有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实只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就可以自己化解。
3 坚持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
3.1 建设一支专业、精干、高效的学生工作队伍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建设的方向要向着“专业、精干、高效”的目标发展。对这支队伍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培训,鼓励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工作者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加强实践,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选配精干的人员做好学生工作。
3.2 丰富课外生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完善的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加强了整个校园的丰富文化内涵。
3.3注重高校寝室文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寝室不仅是学生学习、休息、就餐的地方,更是学生娱乐、交流思想的场所。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严重,作为学生管理者应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4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重要地位
由于网络在知识、信息传播上的替代性,学生管理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每一个学生都不希望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管理者日常工作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和每一个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是极其困难的。因而,除了要利用在校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在面对面不方便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充分利用QQ、飞信、邮箱、微博等使用者多的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进行正确的疏导,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通过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基于学者们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分析,分析存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的探索,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重要性”这一套全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管理机制,在新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群众工作;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3-0057-03
作为连续十五年荣膺上海市文明小区称号,拥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十一项荣誉的优秀基层单位,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长期以来紧跟中央的群众工作战略部署,将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核心理论和虹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纳入群众工作的视野,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虹储工作法”,堪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思维创新
社会管理思维决定了社会管理的落脚点,界定了社会管理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深刻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以往,受传统体制内思维影响,某些居民区推行社会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只重视“上级要我干什么”而忽视了“群众要我干什么”,在执行中也生搬硬套上级指示,不懂得顺应社区的实际灵活变通,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关心,甚至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这既严重制约了社会管理工作开展,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针对这一系列突出问题,虹储居民区准确把脉党的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结合社区实际推出两项整改措施,大力推动社会管理思维创新:
(一)积极推行换位思考,发挥问题意识和群众导向。虹储居民区通过深入走访和调研,充分掌握社区社情民意的动态变化,以社区群众迫切需求为导向,发挥党总支和居委会“发动、引领、推动”的作用,认真思考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相继完成了“虹谐亭”、“稚谐园”、“健身苑”等一批“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实事工程,让老式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在社区事务中发扬协商民主精神,不搞“一刀切”。在关于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虹储居民区一改由居委会干部拍板的传统思路,充分发挥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的作用,问计于民、求同于民。例如,由于在虹储小区绿地到底是否改建成车位的问题上分歧严重,“有车族”和“护绿派”的矛盾愈演愈烈。虹储居民区干部并没有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召集双方代表召开民主听证会各抒己见,经协商、沟通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绿地改建车位,绿化挪移上墙”的妥协,化解了矛盾。
通过社会管理思维创新,虹储居民区明确了社区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社区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就是要学习一切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集结一切资源和力量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新理念,这也为下一步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我国社区社会管理思维也在经历变革,思维变革呼唤着制度创新,因为如无法甩掉旧的思想包袱,那么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无法在社区土壤上顺利成长。虹储居民区意识到:传统的以“管、控、防”为主流的社会管理制度已不完全适用于新时期居民区社会管理实践,必须基于“服务、奉献、协调”的社会管理新思维调整社会管理制度,才能适应新时期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虹储居民区将加强社会管理的“五力”(主导力、有效力、组织力、协调力、整合力)建设作为总体纲领,探索出了“班子建设法”、“民主自治法”、“文化共育法”、“制度规范法”、“实事凝聚法”这五项“接地气”的具体制度,将社区社会管理从人治提升到了法治的高度,以期为虹储居民区三千多居民提供更高水准的服务。
(一)“班子建设法”。就是在社区管理班子建设过程中灌输“尊重、支持、自律、务实、创新”等社会“正能量”,以实现“班子示范好、队伍建设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映好、工作业绩好”的“五好”社区社会管理班子建设目标,打造一支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社会管理队伍。
(二)“民主自治法”。就是将党的领导、群众团队、沟通协调和多方协同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尊重群众意愿、汲取群众智慧、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基层群众民主自治试验,着力打造一个人人互助、户户交心的“熟人社区”,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文化共育法”。就是以健康文化凝聚人,以先进文化鼓舞人,积极开展“邻居节”、“楼组图书架”、“温馨园、邻里情”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构建文化型社区,以此全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四)“制度规范法”。就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虹储居民区社会管理制度,努力使居民区的信息公示、干部考核、学习培训、组团走访等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展现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新形象。
(五)“实事凝聚法”。就是将社区群众工作的要领归纳为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把实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之中,把难事解在群众燃眉之时,通过听群众最想说的话、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群众最要办的事来凝聚民心、增添力量。
借助在社区社会管理制度上的摸索,虹储居民区提升了社区社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铺平了社区群众更加深入地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道路,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社区社会管理实践相衔接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居委会事实上是街道行政职能在社区的延伸产物,居委会干部出于完成上级任务的考虑往往既扮演“导演”又扮演“演员”,这不仅挤占了普通社区居民的“主角戏份”,也不利于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新形势下居委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按照以往的“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模式来事必躬亲,人力、物力、财力均十分有限的居委会势必会不堪重负。因此,虹储居民区认识到,新形势下居委会有必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发挥广大居民的社区社会管理主体作用,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但是,广大居民众口难调、步调不一,简单地将社会管理事务全盘抛给群众自己处理是不现实的,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还应当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引导广大居民有序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实践。
(一)虹储居民区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的过程。虹储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干部走访调研后认为,在虹储居民区试点居民自治的社会管理主体创新有两大成熟条件:一是邻里熟人关系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避免潜在的误会和纠纷;二是请出社区能人可以更便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既可消除群众对社区社会管理不透明的顾虑,也可激发他们建设文明和谐小区的积极性。于是,以居民自治为抓手,虹储居民区开始摸索“1+2+5”的居民区社会管理模式,“1”是居民区党总支,体现党对群众自治的组织引领;“2”是居委会、小区管委会,体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5”意味着“五组”——“楼组工作指导组”、“宣传工作指导组”、“创安工作指导组”、“服务工作指导组”、“文体工作指导组”为代表的群众自治团队,是居民自治的中坚力量。借助“1+2+5”模式,虹储居民区大力倡导“为民做主”与“让民做主”相结合,让广大居民亲身参与到社区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来。
(二)虹储居民区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的优势。“1+2+5”社会管理模式的优势之一:让广大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如,“楼组工作指导组”推出“五星楼组”、“十佳楼组”评选让居民体验到了作为“虹储人”的光荣感和幸福感,“宣传工作指导组”编纂的双月刊《虹储知音》为居民开辟了一块抒发心声、表达诉求的园地,充当了群众监督社区社会管理的媒体平台。优势之二是可以借助群众自治组织填补传统社会管理手段的空白,在其未能企及或效果不佳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例如,“服务工作指导组”下辖的“虹储志愿者小分队”勇敢地将私人联系方式公之于众,使得社区居民修电脑、找家教、求缝补等需求都能在家门口解决。“文体工作指导组”下属的时装队积极吸纳病友入队,既为社区储备了文艺人才,又为病友提供了术后心理关怀!
通过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创新,虹储居民区广大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对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对社区大家庭的认同感显著增强,社区管理的触角也延伸到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创建美丽、文明、和谐的虹储小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资源创新
社区是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管理环节,但社区在我国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毕竟处于“毛细血管”的地位,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十分薄弱。因此,要应对社区社会管理事务日益扩张的紧迫情况,必须想方设法组织一切有利于社区社会管理的社会资源,致力于实现资源整合,使得优势互补的资源之间产生“1+1>2”的集聚效应。
(一)挖掘社区社会管理资源,盘活现有存量。虹储居民区按照“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扩大共治”的总体方针,围绕“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四项基本办法,一方面笃信“办法就在群众中”,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向群众拜师学艺,在群众中挖掘有利于社区社会管理的资源;另一方面积极联络社区各驻在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并努力化解参与社区共建单位对“社区共建就是要钱要物”的误解,千方百计为社区管理团结力量、凝聚人心,进而为社区群众谋福祉创造有利条件。
(二)整合社区社会管理资源,发挥集聚效应。虹储居民区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挖掘社会管理资源是不够的,只有将其整合好才能发挥战斗力,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成资源整合:一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展开交流互访,坚持演练社区社会管理“战斗力”。一方面演练与共建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共建单位切身感受社区群众的真实需求。这样一来,一旦社区群众有需求,共建单位就能第一时间和居民区联手提供服务,实现“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社区”的社区共建目标。二是坚持“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理念,不断优化区域内各类存量资源。虹储居民区将社会管理的视线投向整个长宁区,推动居民区社会管理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例如,虹储居民区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区绿化管理署借调精兵强将,与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联合开展社区共建生活会,现场请来了从业经验丰富的绿化专家为社区居民宣讲科学养花知识,还向养花爱好者们赠送了盆栽,共同为小区绿化事业添砖加瓦。三是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社区各驻在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积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找社区社会管理目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奋斗愿景的共同点,准确把脉社区社会管理资源的行业特征,并最大限度地将其整合到社区共建中来。例如,基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共同愿景,区人民法院长期坚持和居民区干部一同走访慰问小区困难家庭,一方面为其送上慰问品,另一方面也能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得益于对社区潜在管理资源的不断挖掘、匹配、整合,虹储居民区在不明显增加行政开支的前提下极大地丰富了开展社区社会管理的手段,逐步形成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难题共解、社区稳定共促、社区服务共享、社区文明共建”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虹储居民区通过自身不断探索和实践,以社会管理的思维、制度、主体和资源为创新切入点,有力地回答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宏观战略部署和社区微观层面的社会管理实践如何衔接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虽然虹储居民区只是长宁区上百个基层居委会中的一员,但其二十余年的扎实群众工作经验和近年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证明:只有将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社区社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社区社会管理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在社区社会管理中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社区社会管理才能让社区群众称心如意、衷心拥护。虹储居民区将群众工作与社区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创新经验经受住了时间和群众的检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值得社区工作者和社会管理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政治学教师
衡阳市政府副厅级干部、市公安局局长 徐发科
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工作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主旋律。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找准切入点,把握好结合点,遵循创新规律,积极理性推进,使公安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一、要强化创新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利用现有的社会管理资源和经验,引进和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对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全党、全国的热门话题和热点工作,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有不少同志认为工作创新是“自找麻烦”,不逼着创新就不愿意创新。实际上,对这些警种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而言,不搞社会管理创新才是真正的“自找麻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异、治安形势深刻变迁的新形势下,社会财富增加,个人活力激发,利益格局分化,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心情、心态、心理预期都在变化,必须把加强社会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萧规曹随、不思进取,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正因为治安形势和群众的需求在不断变 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必须随之变化。不变,就会思想僵化、步履蹒跚,就无法正确面对变化的世界,无法能动改造客观世界。长治久安离不开社会管理创新,实行管理创新确实是大势所趋。为此,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不能把创新看成高不可攀。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建设稳定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全舒畅的活动环境,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社会管理的实践表明,问题和矛盾总是存在于群众之中,而解决的办法往往也隐藏在群众中、孕育在实践中。因此,必须以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起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实用管用为原则,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工作不是单向的“给”与“取”,而是双向互动。当今社会利益多元化,公众参与意识强烈,必须畅通渠道,让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以群众视角创新社会管理。当社会需求和公安工作的需求两者高度统一的时候,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可能变成现实。群众是衡阳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群众最期盼什么,我们就应该创新什么。要深入群众最关注的地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困难,使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即时传至公安机关决策层,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能力实际上是群众工作能力高低与否的直接反映。
二是不能停留在领导层面搞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各级领导负有重要责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者。群众是力量之源、创新之源,很多创新的做法、创新的经验,2 都是来自于基层先创先行;领导的作用,主要是发现、总结、提升和推广。只有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善于总结推广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才能使创新的精神力量同群众的实践要求真正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三是不能局限在零星项目上搞创新。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创新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工作。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要有优势项目,也要有次要项目;既要有综合项目,也要有单一项目;既要有大项目、好项目,也要有小项目。可见,各个警种、各个单位都有创新的任务,都要挖掘创新的潜力。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真创新、假创新的标准,就是创新的要求是否转变为全体民警的实际行动。
四是不能满足少数部门搞创新。真正的创新高手在基层。许许多多的创新思想是基层民警首先开始探索的,许许多多的创新方法是基层民警最先开始使用的。要善于发现、总结、提炼基层单位、民警的创新火花,使创新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经验的辐射作用,使创新渗透到工作每个细节。
五是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管理创新不是公安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公安一家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必须把增加“内力”与引进“外力”相结合。要解决封闭主义的问题,实行开门创新。必须将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这个母系统中,贴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布局,联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并 3 将群众吸收进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牵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创新工作机制。要坚持探索与借鉴相结合,善于学习其他地方、单位的好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在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方面,公安机关必须与网络宣传、通信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形成管理合力;在打击电信诈骗这种非接触式新型犯罪方面,公安机关要针对犯罪分子利用网络、信用卡跨国跨境快速实施犯罪、甚至连发案地点都很难确定的特点,与银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协商、合作,实现跨地域依法快速查询、冻结涉案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受害人的损失。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必须主动加强同外事、统战、民族、宗教、民政、国安、文教、卫生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作,建立合作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掌握情况,完善管理措施,优化处置工作方案。又如在社区警务改革上,要依托社区民警在社区居委会和基层党组织任职这一平台,推行集警务与党务、政务、事务、家务“五务一体”警务新机制,更加有效地整合社区群众、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实现对社区社会治安面、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以及特殊人群的高效管控,等等。只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封锁、信息壁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公安社会管理创新。
二、要把握创新走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找准着力点,才能有所作为。创新工作要把握四点:
一是创新项目量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要形成规模效应。市公安局已决定选择十个重中之重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在全省公安机关具有领先性和影响力。通过重点项目的培育,带动全市管理创新项目的发展,形成整体的创新成果和规模效应。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两眼向外,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创新经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切实把本地经验特色化、外地经验本地化。
二是创新项目面的把握。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对社会的管理,以及对社会治安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和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赋予管理平台、手段更多的政策含量和服务内容,必须集中各个单位、各个警种的智慧,破解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使各单位、各警种成熟的零星经验,变成全市公安机关的整体的创新优势,以新的思路应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是创新项目质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真正具有创新的元素,不能搞形式主义。在市政府“数字衡阳”的整体思路下,我们正在探索以市场化的思路建设“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采取公安规划、企业出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这种方式目前在全省是唯一的,将为建立衡阳特色的“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群防、单位有技防、院落有人防”的立体化警务防控模式打造鲜明的亮点。除上面的创新项目外,全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5 提质已取得效果的创新项目,真正形成衡阳特色,尽快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四是创新规律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要遵循公安工作规律,切实防止想当然的盲目创新、为片面争当先进而创新的错误倾向。为此,要建立规范管理创新的机制,制约乱动手、假创新,通过机制的管理,约束有关单位及警种的管理创新活动。特别是对直接关乎民生的工作创新,要慎之又慎,不能因为创新而损害群众的利益,做到既要管得住、又要管得活,既要保证社会安全、又要方便广大群众。各单位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时,必须坚持“三个立足”,即立足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能、立足本地的治安实际、立足人民群众的民生意愿。在创新之前,要认真调研、充分酝酿,必要时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切实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三、要强化创新效果
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要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脚踏实地的创新;要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科学地统筹创新,把工作提升的程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注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长治久安方面下功夫。打牢基础工作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是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 6 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必然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二是要在提高驾驭能力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创新包括公共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和人口、场所、虚拟社会管理等子系统,其核心是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要围绕社会管理中“人、地、事、物”等基本要素,从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制定接处警、治安巡逻盘查、交通纠违、群体性事件处置、纠纷调处、窗口服务、强制措施的执行、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细则,把执法过程中每个单位、每个民警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不到会追究什么责任都规定得清清楚楚,将每个民警的执法行为强制入轨,提高民警的发现、侦查、控制和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防止执法问题的发生。就衡阳的实际情况,当前必须着力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综合执法的能力、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动态环境下打防管控的能力、内部管理的能力,建立扫黑除恶、治毒扫黄、惩防盗抢的长效工作机制,为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基础。
三是要在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上下功夫。当前,信息化的触角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 7 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以传统手段管理社会已经寸步难行。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将信息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积极探索合成工作机制,在明确各部门、各警种社会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体系,促进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要积极推动情报信息从战术应用到战略应用、从操作应用到决策应用、从表层应用到深层应用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为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要积极构建物联网“感知警务”新模式,在证件防伪、安全控制、交通管控等警务领域引进、采用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尽快实现涉人、涉车、涉物和重点场所管理上的突破,提升现代警务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在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浪潮中,衡阳公安过去已经被动落后,这种局面必须终结。从现在起,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结合实际、面向实战,立足于“集约化、少投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后发赶超,从而在信息的互联共享中发挥最大的实战效益,进而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四是要在树立公安形象上下功夫。窗口单位和一线民警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公安机关形象。当前在服务态度、办事速度、服务质量、办事环境等方面与群众的期望值还存在 8 差距,警务调查的评价值还不高。必须确立“人本、专业、安全”的服务理念、“更快、更亲、更严”的工作追求,将“服务理念、专业素质、职业精神”确定为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水平的“三大支柱”,走“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努力创建文明窗口,争当文明使者。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不是简单的扶老携幼、救危帮困,而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施舍恩惠,而是职责所在。为此,有对外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的“刚性”和为民服务办事的“人性化”之间的矛盾,做到既刚性如山,又柔情似水。为此,要经常开展业务技能、服务技能、礼仪知识、形象塑造培训,并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创办内部刊物、星级等级评选、选树典型等方式,规范执勤人员的言行举止,增强职业精神,激发窗口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民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执法为民的理念。窗口民警要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服务对象,做到微笑在眼、微笑在言、微笑在体、微笑在心,使微笑服务成为我市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品牌。要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管理、解决执法瑕疵,通过量化执法质量目标、明确执法岗位职责和程序流程、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加强执法过程控制、强化执法监督等方式,促进执法、管理、服务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预约服务、引办服务、延时服务、网络服务,推广应用网上申报、办证、咨询等方式。为即时征集群众最真切的意见,随时满足服务对象的新期待、新要求,各窗口单位都要设置服务满意度电 9 子评价器,方便群众在办事时对窗口服务进行监督,使广大群众随时随地能得到优质高效服务,打造为民服务的“新干线”。
四、要激化创新活力
社会管理创新考验官员素质。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坚持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并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现代警务机制、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这是对公安机关执法能力、管理能力的一场考验。要把创新队伍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注重挖掘队伍潜质,调动民警的责任心。如果内部机制不创新,无法激活队伍的活力,那么社会管理创新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解决警力不足问题,在近期难以大幅度增加总警力的情况下,要向内挖掘潜力,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解决机构臃肿、部门繁杂的通病。要借鉴石鼓分局的做法,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年事较高、身体不好、积极性不强的民警提前退休,也是激活内部的方法。要通过深化城乡警务战略,大力深化社区警务改革,鼓励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乡村,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民警、驻村民警的作用,把自己看小些,把群众看大些,会同基层组织、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零距离服务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后,要把基层工作经历尤其是社区工作经历作为市局机关民警提拔的刚 10 性依据,引导警力流向基层,使民警心系百姓、安心基层、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在基层一线增长才干、无私奉献,真正做到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
【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05-25
创新社会管理 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06-0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21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报告10-30
基层加强统战管理创新服务工作06-10
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07-26
司法所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材料10-12
“互联网+工会”创新工作模式分析报告06-29
淮上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