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精选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3.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教法与学法 教法
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或缺,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讨论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以发现真理。
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1.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2.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主题曲《临江仙》
(二)知识储备:
1、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吕蒙(178-220),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3、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4、《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
6、司马光 , 字君实 , 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三)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
1、齐读课文,校准字音。
2、请部分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3、自读,根据自己理解读出节奏。
4、赛读,学生读,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步骤与方法:
1、自主学习:根据文下注释掌握词义,翻译语句,勾画难词难句。
2、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疑难词句。
(2)全班交流,或提出疑难或帮助其他小组解决疑难。
如:岂,难道。
辞,推托。
当涂:当道,当权。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
(五)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赞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调侃,自豪的语气。从对话中,可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六)四读课文,读出方法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1.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2.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3.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七)五读课文,读出感悟
孙权: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于学习。鲁肃: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欣赏他人。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一、案例背景
设计者:冯连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10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中学八年级6班,50人
教材: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计划课时:1 课时
二、教材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
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故事性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的体验,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案例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整合课程的基本特征,实施多元评价方式,体现了大语文学习观。通过教师制作的交互性课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辅助、拓展的平台,贯穿整节课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让学生列举《三国演义》中喜欢的人物,讲述关羽在三国中的显赫地位。转而引出关羽是被吕蒙所杀。那吕蒙何许人也,为什么杀的了智勇双全的关羽呢?从而导入孙权劝学这一千古美谈。
2、简介作者作品
①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②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③ 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3、朗读课文 与读准字音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4、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
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 以,拿 多务:事情多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乃,于是,就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论议,谈论议事 才略,才干、谋略 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何,怎么
2)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5、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6、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课件出示这几句话,为分析语气作准备)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 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板书: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课件出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这一句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进步)
⑤ 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课件出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
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7、拓展与提高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①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 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 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2)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课
九、板书设计
孙权:
劝学
吕蒙:
就学
鲁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3、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五、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及句子。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2、今:现在。
3、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4、辞:推托。
5、务:事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
8、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乃:于是,就。
11、及:到了…的时候。
12、过:到。
13、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4、非复:不再是。
15、更:更新。
16、见事:认清事情。
17、但:只。
18、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19、就:从事。20、遂:于是,就。
21、何:为什么。
22、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23、始:开始。
24、与:和。
25、论:讨论。
26、议:评议。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今:现在。3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1、复:再。
32、即:就。
33、拜:拜见。
34、待:等待。
35、当:掌管。
36、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37、更:重新。
38、耳:罢了。表限制语气。
39、邪:吗。表反问语气。40、乎:啊。表感叹语气。
(二)、重点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蒙以军中务多辞)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我难道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六、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赞叹,遂与之“结友”的佳话,说明了学习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二 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答: 军中多务
3、孙权给吕蒙提供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学?答: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鲁肃为何与吕蒙结友?答: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今:更加,越发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今:耳朵
治 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今:看见
四、人物性格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8)劝人要讲究策略。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方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本文成语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七、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布置作业
孙权好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 上重视学习善劝:
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孙权劝学 教案07-17
文言文《孙权劝学》、《师旷劝学》试题11-06
《孙权劝学》翻译和注释10-22
孙权劝学的阅读及答案07-05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07-08
文言文《孙权劝学》翻译11-06
第4课 孙权劝学 导学案06-06
《孙权劝学》导学案(七年级必修)07-13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