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特色文化
-------现代双语实验学校中学部第一节“中国成语节”大赛决赛侧记
成语,是汉语言历经数千年积淀的瑰宝,是汉语言浓缩了的精华。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折射出古人的思维与言语观念。它们有的文雅庄重,有的风趣通俗;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或历史典故,有的截取或浓缩自古文中的语句,也有的产生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了解成语、熟悉成语,其实就是在了解和熟悉祖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祖国文化,使我校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品位,按照校长室[2014]01号《关于举办系列活动节的决定》和《现代双语实验学校第一届中国成语节活动方案》要求,2014年5月9日夜晚,现代双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第一届成语节”决赛在文渊楼二楼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此次决赛答题按照环节进行,一个轮次的题难度为同一类,前三个环节九个队的1号队员先答题,再由2号队员进行下一轮次,依次类推。后两个环节小组合作完成。
共分五个环节进行。环节一:听写成语(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后,选手30秒内完成,并亮出答案,每答对一个记一分,答错得零分。)环节二:根据意思写成语(比赛规则:主持人念完意思说“开始”,选手开始写成语,30秒内完成,答对记一分,答错为零分。)环节三:按要求写成语(比赛规则:根据主持人的要求写出相应成语,1分钟内完成,每写对一个加一分,上不封顶,计时员说:“时间到”。选手亮题板,否则视为零分。)环节四:成语接龙(比赛规则:主持人出一个成语,各组选手合作接下去,每个成语第一个字必须与上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相同,否则算错。一分钟时间,每答对一个记一分,超时视为零分。)环节五:看视频、听故事、写成语(比赛规则:看视频,听故事,然后把成语写下来,小组商议,30秒内完成,答对记一分,答错或有错别字均不给分。)前三个环节按轮次选手依次
来自三个级部的九个队27名选手(每个级部3个队,每个队有3个队员)沉着冷静,积极应答,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各显神通。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成语英雄班”被914班、715班、906班、806班夺得。获得“成语英雄”称号的分别是914班何淑梦、906班李梦雨、715班张美玉、914班贾蕊蕊、914班李曼曼、905班宋卫峰、716班姜梦、715班杨嘉慧、906班赵佳佳、807班张慧、715班刘枭
一、806班赵洋洋、812陈晶晶、807班王雪敏。
最后的成语互动环节,把大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看视频,猜成语,现场的所有观众和选手都可参与,谁最先把成语写出来,就可以获得奖励。既缓解了比赛选手的紧张心理,又给观众同学们一个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 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体育, 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国千百年来是一个封闭固守、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大国。我国传统体育正是在这样多民族文化, 自己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下发展起来的。表现出风格迥异、特点独特、且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自成一家的体系。在这种土壤中培植起来的传统体育的各种项目, 犹如一种网络, 又象是生长在这个环境 (文化圈) 中的藤蔓, 呈千姿百态的形状。所以, 倘若不深入了解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 是很难弄清楚其性质特点的。[1]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社会的背景下的发展,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体育观。是直接受到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 (而非商品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 的影响下形成的, 同时, 也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其二, 植根于农业社会的传统体育, 既具有相对稳定的观念、趣味和形式, 又是富于动态的。[2]在历史的变迁、流变过程中, 它总是受各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不断地掺入其中, 对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不过, 在社会节奏缓慢封闭自守的农业时代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 无论是军事体育、宫廷体育还是蕴藏量很大的民间体育的产生、发展、传播和演变大多都只是局限在本系统、本地区的狭小范围内, 从而使传统体育的组织力和聚合力相对于其他显得特别强, 但是这也造成了自身难以自解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传统体育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 体育的表现出的形式、呈现出的内容及不同发展程度为何在世界各地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人们在体育实践中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为何表现如此明显的不同。这就不仅要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找寻答案, 还必须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古希腊、古代的奥运会, 是为了祭祀诸神而设的, 且伴随着古希腊灿烂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及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它的产生源于宗教活动。尽管古希腊民族有着激烈的内部矛盾, 可是, 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 就是对诸神的崇敬之情。在祭祀活动中, 人们多以展现健康的人体竞技活动和展示人体之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乐, 以此来表达出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完成的艺术作品向神诉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人的伟大思想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 空前精美的雕塑艺术在此受益良多。可以说, 古希腊奥运会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 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此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竞技赛会,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 祭神性的竞技已经具有全民众的性质, 已经有正式的组织者并以装满橄榄油的陶瓮为奖品。由此, 古希腊逐步迈向“运动会”的体育系列, 开始整合和构成古希腊体育文化。[3]而在古代中国, 要诞生出象奥运会那样盛大的竞技体育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阶级制度的不可跨越, 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安于现状的文化观念, 等等。形成了不可竞争、没有平等、没有自由选择的传统文化。但是, 我们的祖先, 为了生命安全与生产活动的需要, 其中有许多的身体活动, 这样就有了早期的体育活动, 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更加全面的掌握生产和生活技能, 同时有了闲暇的时间进行游戏和身体练习, 在此时, 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活动。由生产活动中进行的身体活动和生存环境提供了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动性以及人的潜力的机会。这在西周的“射礼”以及“投壶”等活动中表现得很明显。中国古代产生出众多的娱乐活动体育项目中, 竞技活动没有多少, 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有些项目 (如蹴鞠) 在刚开始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抗性, 但愈到后, 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 导致竞技性愈来愈少, 对抗性趋于无, 最终演变成几近供人观赏的杂耍。
不管是古代的军旅武艺, 还是民间的传统体育, 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但是, 引人注目的是, 在明清时期部分传统项目日益衰落之际, 武术和养生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却获得极大发展,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传统体育的主干。这些, 都不能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国封建社会自秦统一中国后, 在儒学的影响下, 开始形成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几千年来, 这一套价值体系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它对于封建帝国社会下的统治与制度而言, 就是无可挑剔的, 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甚至会去抨击它, 更不要说是去阻断它、推翻它。虽然道家哲学, 特别是庄子强调过运动是永恒的,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老庄的贵无、贵静、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又从另一方面补充了儒家的学说, 使之日臻完善。正是这一套不变的思想观念体系, 造成了传统体育发展的稳定模式。因此, 在价值标准不变的前提下, 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制于同样的文化环境, 祖宗的法制要万古流传, 坏之者则大逆不道。同时, 中国古代封闭、自给自足的、保守的农业经济社会, 却又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依赖心理。早熟性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反映在传统体育上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的大部分体育项目, 早在秦汉时期就发展成熟, 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制于同样的文化模式, 重复地跌案臼, 千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创新, 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发展状态。
2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天人合一”与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影响重视道德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学、道教融合交织影响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古代产生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的“养生”体育文化对体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居于正统的时间最长, 对传统体育的整体文化内涵熏陶也最深。简而言之, 儒家文化具有务实性, 伦理性, 人文性包容性, 强调中庸和谐等特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 当然体育娱乐活动也不例外。儒家思想突出了“礼”的核心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伦理首先的要求一脉相承。《易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读物中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论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一论断指出, 天运行不息才成就天, 君子只要坚持奋斗不息, 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至诚不息, 不息则久, ”也必须用真诚, 坚持才可以长久。具体来说, 是在修身养性、延缓衰老上而有的行为之一。《中庸》有言:“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生活, 更教会人们如何处世, 成为儒家思想与行为的准则。中庸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中, 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 都该不偏不倚, 不可不及, 也不可过犹不及, 审时度势, 懂得变通, 及时通过“礼”来调整这种思想行为中的不及与太过。就本质而言, 中庸思想是身心的自我调节, 以劳动为例, 秉承中庸就应该适可而止, 量力而行, 不能太过, 该休息时就休息, 推广到体育活动上来, 中庸这种不走极端的思想, 可以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不过度追求那些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说中庸的适度思想与现代科学所追求的心理生理健康有着异曲同工妙。
道家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对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所讲究的天人关系指人类与周边环境、自然的关系。古哲先贤们虽然对于人与自然有着不同论述, 但基本都认同人与自然有着某种联系, 并且人与万物的联系, 会对彼此产生相互的作用。道家提, 出人有精气神, 正是三者组成了人。所谓“神聚则生, 神散则死”, “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 “气人身来谓之生, 神去离形谓之死”, 无不描绘了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在道家看来, 神形合一, 阴阳平衡是人生存的基础, 如果阴阳出现不平衡, 神形不统一, 那人的生存就会遇到困难。统一与平衡是事物存在的关键, 人的个体是这样,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这样。小到家庭家人的和睦才是家存在的基础, 家和万事兴, 大到整个社会, 一旦出现不平衡、不和谐、社会的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免。同时,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极强的德性文化, 即一个人一项活动一个职业都会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可以说, 正是在这种讲礼, 中庸以及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中国传统体育从对竞技性的追求, 走上了哲学化与艺术化的道路。不难想象, 在这种思想下, 过分追求体育比赛的胜负无疑是下乘之举, 通过体育活动实现修身养性, 提高自己对“道”的领悟。
在体育文化领域, 佛家思想同样有许多重大影响。佛家有言, 人人皆可成佛, 将其放到体育文化中来, 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锻炼取成绩, 成为自己的偶像、自己的佛。佛家又言, 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 只要愿意, 都可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无论你的先天身体素质如何, 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佛教的这些思想, 让人们能够勇敢地投入体育活动中佛教的一些思想对传统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佛教佛教禅宗的“拳禅一如”思想更能说明佛教对体育活动的看法, 在注重禅意的思想中, 人生即修行, 包括体育活动在内, 也是一种修行, 是禅,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关键在于你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 而不是得到了什么结果。以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而言, 对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明显影响。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与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儒家中庸之道, 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佛家的“拳禅一如”都使中国人更加注重意境, 追求通过体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身心与精神的协调提升。
3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强烈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但是它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与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国的传习主要家族、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我国以家族、血缘的传承为内在联系的纽带,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显然, 稳定的农耕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 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 这种倾向甚为明显。
以武术为例, 武术师徒的传承关系往往就是父亲带儿子。血缘化倾向导致各行各业在技艺上坚持忍耐,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但是, 其弊病问题也刚好出现在这里, 一旦后继无人, 这门技艺乃至绝招就有消失的危险。同时, 家族传习的弊端, 也就是保守性, 带来了各门派之间的互相保密和封闭现象, 所谓“祖宗秘诀”、“传子不传女”、“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 大都是这种心态的衍生物。传承中的区域性也很明显, 清末民初武术界所谓的“南派”、“北派”之说, 就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说明由于不同的区域, 加上区域划分使得民俗风情都不一样, 导致我国武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民国初年, 精武体育会也将武术分为“长江流域派”和“黄河流域派”两大派别。此外, 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以小地区乃至集镇、乡村为单位的武术派别, 这是一种典型的“近亲繁殖”, 在生物学的遗传理论也是大忌。
传统体育的迷信色彩突出地表现在尊祖师习俗上。长期以来, 传统社会习惯于把许多项目的创造、发展, 不是归功于什么神仙道人, 就是归功于封建统治者, 如黄帝发明蹴鞠, 尧舜发明围棋, 达摩创少林拳, 张三丰开创武当派等, 荒诞不经之说比比皆是。这种迷信玄虚之说历代相传, 且愈演愈烈, 使本来朴素自然的传统体育, 特别是武术、气功等, 竟变成为神秘莫测, 玄而又玄的东西。究其原因, 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渗透, 使体育与教义、教规、法术、神仙挂上钩, 成为宗教修炼或宣教布道的手段, 如义和拳。另一方面, 也由于封建愚味思想的影响, 科学的不发达, 人们说不清楚某种项目的道理, 而归之于神秘莫测的行为。这两者的结合便强化了传统体育的神秘性。如人们把对某种技艺如气功的崇拜, 变成一种畏惧和惶惑交织的神秘感, 越是神秘就越是深信不疑。这样, 越说越离奇, 越传越离谱, 传统体育传承中这种浓厚的尊祖师习俗, 本质上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祖先崇拜的经验主义意识的积淀物, 在传统的各行各业中都有表现, 也就演变出各个行业不同的禁忌、祈祷和祭祀仪式, 还有行话隐语, 无一不表现出某种神秘色彩。在传统体育界, 也由此而形成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这种习俗往往引导人们向后看, 形成守旧和墨守祖宗章法之风, 格守祖训, 不得逾越突破, 显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在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刻影响以后, 我们不得不静心反思, 在21世纪的今天, 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长盛不衰, 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我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规律支配下创造历史的现实活动中, 由于历史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偶然和必然、自发和自觉等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 现实历史就会呈现出生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 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3) 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手段,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说, 民族传统体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在不断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就象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 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世界体育领域显现其长久不衰的魅力。总之,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 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中国古代先哲们的引导, 而且融入了一系列外来文化的神韵。传承和发展,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一定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 1989 (05) :2-3.
[2]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 1989 (05) :2-3.
基于“特色办学”的理念,迎合“全民健身”的大环境需求,以“2+1”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凸显校园文化的体育特征,秉承全面发展的宗旨,形成德、智、体、美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以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具有健康体魄的现代化特征一代新人的目标。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中心小学经过多方研究、论证,于2011年把极具历史渊源的民族体育项目——抖空竹纳入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并作为特色项目开展、实施。
空竹文化,即空竹运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有着丰厚的社会底蕴和文化积淀,有着别具特色的运动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欣赏的角度看,它技巧全面、动作优美、形象多姿、品位更高。从历史文化延续方面说,它更值得我们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普及和创新。
我们引入这个项目的初衷,一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据了解,该项运动虽然历史悠久,但就全国而言,从事该项运动者相对不多,虽然全国有多个省、市在民间成立了空竹协会,但尚未形成规模,活动状态多以老年人为健身而在街头巷尾或广场进行非集体性的活动形式,也就是说,离普及、形成规模的目标尚远。那么,我们几年来从农村小学这个层面引进并全校普及这个项目,并且形成了特色,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起码在东北三省校园体育文化中,抖空竹项目我们填补的是一项空白;二是就空竹文化本身而言,它虽不属于竞技运动的范畴,但是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其潜在的技法是无穷无尽的,在运动中思考、探索、创新,自然地就给予了小学生相互学习、自主探究、开发动作、创新技巧的一个极大的空间和平台,它也同样在充分地展现着竞技运动的规则性、挑战性、娱乐性的特点,不但对技巧、难度、耐力、协调等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参与者形成了强烈的争胜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平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空竹运动技巧、动作种类繁多,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身体运动形式,也融入了杂技、艺术的元素,从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智力表现提出较为全面的要求,自然而然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宗旨。尤其是像我们这个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开展的这样一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引进该项目四年来,由最初的基本动作学起,发展到现在,所有的动作、招式基本上是师生自由探究的结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多种难度较高的动作,比如“玉带缠身”、“风火轮”、“高抛”等动作,能整齐划一地进行集体九个系列的空竹动作展示,并参与多次大型活动展示和受邀表演,培养了表现意识,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强化了集体主义意识与协作理念。
虽然空竹运动有着很大活动价值和发展空间,但目前就我校而言,空竹运动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作为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尚存在一些问题:客观上受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和我国体育战略的影响,小学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处于的位置不是很理想,会不会舍本求末,仍然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场地的限制、安全保障、难度设置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所以说,要想让小学空竹文化顺利开展,日渐兴盛,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努力。
加强空竹课程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四年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编写了二套教材,一是教师所想,二是学生所学。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用性。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些地方尚需补充和完善,比如1—6年学生的动作设计应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设计教材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统一要求,对一些招式难度大、安全系数不高的内容应予剔除,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对空竹运动的需求和乐趣,促进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班会
三年七班
一、班会时间 2015年9月28日。
二、班会目的
1.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
2.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3.懂得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主持人 杨爽 朱家赓
四、班会准备
准备朗诵稿、演讲稿、歌曲。
五、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
2(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精神的内容。(生说,自由发言。)3.行动中渗透。
韩卓越: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继承优秀传统,从现在起养成文明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哪些呢? 生发言:讲文明、懂礼貌、积极、勤奋、爱劳动等。
孙炜鉴:文明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周喜哲:谈吐举止要文明。慢步轻声,礼让右行。课上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让学生懂得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交谈用礼貌语言,行为举止文明。
王一州: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六、班会总结
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早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赞叹的美德故事:仲由的百里负米,闵子骞的芦衣顺母,郯子的鹿乳奉亲,王裒的闻雷泣墓等,都是文化古国的体现,那么,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又是怎样呢?
暑假期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篇新闻,主题是旅游景点的蜘蛛人: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泰山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人在攀山的同时将手中的饮料瓶、塑料袋随手扔下山。这时,一些清洁工出现了,他们将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绑在腰上,沿着将近垂直的山崖缓缓退行,将山间的垃圾逐一捡起,身下是无尽的深渊,危险性极大。有时,他们劝说游客,“如果不保护这里的生态,这里将是垃圾场。”游客反而反驳说:“如果我们不扔瓶子,你们不就失业了吗?”
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十分生气,别人辛辛苦苦用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你们一点也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说出这样令人反感的话,身为炎黄子孙的后代,尊重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怎配为人?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众多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乘车时,学生在那里安然的坐着,却不给身边的老奶奶让座,就失去了尊老爱幼的品质;有时在车内能听到人们大讲脏话,互相彼此漫骂,随地乱扔废纸,就失去了礼貌的道德;有些人总爱占小便宜,有人在买完东西后不付钱悄悄溜走;有人用假币换取他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演变为欺骗的恶习。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文明离他们越来越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一件件小事,却反映出人们的文明修养是多么的匮乏。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只有恶毒,刻薄,奸诈,小气。
社会上的许多现象也让人感到震惊,少年犯罪层出不穷,虽然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感受阳光雨露,可是,他们纯洁的心灵被污染了,从小就丧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走上了邪路。中国五千年文化只剩下这些了吗?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充裕,可以买私人小汽车、别墅、名表„可是精神世界却有所缺失,公正、诚实、善良,宽容等许多美好的东西,大声呼唤:“要恢复中国人固有的传统美德,要支起一片传统美德的天!”。
如果说恶习是杂草,那么除掉杂草的方式不是一棵棵拔去,而是种植高大的树木,美丽的鲜花,当树和鲜花将杂草掩盖,恶习也将随之消失,文明之花将遍野开放。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的重视文明教育,社会不断的进步,传统美德需要大力弘扬。比如:希望工程,学雷锋活动,各种慈善事业的兴起,都是繁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片田野的最艳丽的花朵。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正在燃烧的火焰,我们必须学好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将雄雄燃烧的火焰,一代代传下去。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做一个讲道德的小公民,统美德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也天性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亦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中国人对花的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 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蕴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5000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成为东方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根植于中华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生活之中,并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艺术的素陶和影响而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花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富有民族风味的特色,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中国花文化的形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我主要论述花卉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中国人既喜欢有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表现或欣赏花卉自然之美与装饰效果,但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此通过联想而意会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人民自古就喜爱花,对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描绘花、赞美花、歌颂花伴随着人们牛活当中的一切喜怒哀乐,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占有独特一席的中国花文化。
“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胎炙人口的篇章。白茫茫的芦苇花是作者眼前的景象,也是盼望与心上人相会的地方,美丽的景象与美好的感情水乳交融。《诗经》中像这样描写花的诗歌占很大比重。内于《诗经》的绝大部分篇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边劳动边吟唱的歌谣,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在劳动中对花的感受吟唱出来。颂花唱花,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幸福的向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高峰的到来。春秋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不朽的《离骚》中,以他饱蘸情感的笔触和起伏跌宕的胸怀,倾述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人民艰难困苦的无限同情。诗人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的秉性。在这里,木兰和秋菊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不仅如此、诗人在《离骚》中运用了—系列花卉、芳草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可以说是将花卉与文学的结合推向了—个空前的高度,这种影响在几千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影迹,如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名或笔名即取自《离骚》;周信芳(我国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绳(我国著名理论家)分别取自《离骚》中的“信芳”、“胡绳”,均是鲜花和香草的称谓,并且在诗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也纷纷起而效仿、开始借花咏物,赞花抒怀,这种风尚直至秦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长枝蔓,不长枝丫,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 1
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他放弃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写出他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我国老—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在翻越雪山草地的长征路上,在充满炮火硝烟的战场上,面对着矢风箭雨,仍然以满腔的热忱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畏前行。而他们也一样喜花爱花,他们对花的芬芳美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曾在他的诗词中两次提到梅花,一是在悬崖的百丈冰上,“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毛泽东所指的梅花是革命家祟高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论什么样的冰雪风霜,都不能阻挡梅花的昂首怒放,笑迎春天。
唐末时期,是及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较,社会安定相对维持较长,科技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空前的大融合,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更是达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颠峰时期,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唐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花卉全面地登上了文化舞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为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他缠绵悱侧的《长恨坡》中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准确地表达了一代风流天子唐明皇,在经历了马嵬坡一场生离死别之后,面对宫中依旧的池苑和柳树荷花,对杨贵妃无限的迫思。桃李不是花.梧桐不是树,因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人面桃花,伤情不尽。
花卉,不仅仅是美妙女子的象征,还可以表达更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怀,诗圣杜甫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深道出了诗人对时势战乱的忧虑。面对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黎民,鲜花也会感伤得落泪。此时的花,巳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感情,足待人思想的精灵。
唐诗如此,宋词也如此。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无论哪一个“花”,我们都不能说清楚那是梅花,桃花还是什么别的,因为那本不是花.而是流动的思想,是飞逝的年华。“墙角数只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借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韧,抒发自己对执行新政的坚定态度,不屈不挠,决不妥协的思想感情.元明以后,在诗词之外,绘画艺术逐浙成熟,从一种工匠式的装饰风格转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自文人画风开创之后,风气遗留直至明清。近代文人、书法家更是没有几个不会画上几笔梅、兰、竹、菊的,似乎这四君子已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准,诗书画篆无不涉及。然而,是自命清高,或是附庸风雅,还是托物言志,反映社会现实,只要看看对花的不同描绘就一目了然了。元朝著名画家王冕,自幼牧牛,绘画师法造化,他笔下的《墨悔图》没有任何附会.也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而画家留下的却正是满乾坤的清新正气。
花是天地灵秀之所钟,美的化身,赏花,在于悦其姿色而知其神骨,如此方能遨游在每一种花的独特韵味中,而深得其中情趣。如古人所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花的独特性情便在这清、幽、雅、丽间,一览无遗,成为赏花者美好的心灵享受。
综上所述,花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还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凡此种种,都说明花卉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然,中国的花文化,貌似以“花”为中心,其深层实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否则,花就不可能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了。
目前,中国花卉事业的日渐发达,使花卉文化全面繁荣。有关方面也认为应重视花文化研究,以便让各界人士都认识到花卉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唤起民力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
一、课程建设背景
随着课改的深入,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素质培养重要途径的综合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湖南省吉首市矮寨中学地处吉首市西北部, 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景区入口处, 是一所纯粹的少数民族学校, 校内学生100%为苗族。基础教育条件的落后与丰富的潜在课程资源并存, 课程资源多样性与当前少且片面单一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优化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矮寨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苗绣、舞龙舞狮、苗族特技、苗鼓, 等等, 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 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建设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特色活动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工作。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基于以上认识, 学校明确了“个性求生存、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思路, 将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苗族鼓舞、民间手工艺等列为综合实践课程。确立的目标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去选择和创新, 把挖掘、保护、抢救和延续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资源分析
湘西土家苗寨有着近百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舞狮、摔跤、秋千、踢毽子、骑高脚马、滚铁环等运动, 它们集健身娱乐于一体, 而且具有一定的竞技性, 是土家苗寨孩子爱玩的游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主题”, 我们把本地比较流行的苗鼓、高脚马、舞狮、苗族民间工艺等确立为基本主题。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 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必定会击鼓狂欢, 苗家孩子从小就是听着击鼓声长大。湘西苗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纺织、编织、绘画、刺绣、挑花、剪纸、蜡染等。这些工艺遍及各个苗寨并且融入生活, 孩子们从小便耳濡目染。湖南省吉首市矮寨中学处在德夯景区入口处, 景区内有很多能展现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商店, 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无形中提供了方便。德夯景区内又有一批出色的民间大师, 每周来学校定期指导开展活动, 便利了师生的学习与探究。这一课程的开发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目标设计
1. 课程总目标。
通过对苗族民间文化的深入学习、探究与操作, 指导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锻炼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
2. 具体目标。
基于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课改的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实践、动手、创新等综合能力, 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 课程的具体目标设置如下:
(1) 使学生了解苗族民间文化的有关知识。
(2) 使学生掌握一些民间工艺、技艺的基本制作技能技法。
(3) 通过一系列活动, 了解苗族民间文化悠久的历史, 培养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想象等综合能力。
(4) 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 分解目标。
(1) 传统体育项目之——高脚马队、舞狮队。 (1) 调查研究高脚马、舞狮等传统项目的历史背景, 以及盛行于苗寨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体育器材, 如高脚马、陀螺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请民间艺人传授踩高脚马、舞狮的技能。教师组织学生组队训练,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体质。
(2) 苗族鼓舞之——苗鼓队。 (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自豪感。 (2) 让学生以苗家小主人的身份去了解、研究家乡的苗鼓文化, 用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觉去挖掘苗族鼓舞文化的精华, 揭开鼓文化的面纱。 (3) 能在仔细观察、走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活动的开展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的精髓,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促进他们的学习。
(3) 苗族手工艺之——苗绣队。 (1) 通过对苗族民间工艺的深入了解, 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 运用多种手段来开展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 (3) 发展学生特长, 发挥学生潜能,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 (4) 在学会制作简单的苗族民间工艺的基础上, 能发挥自己的独创性, 养成热爱劳动、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四、课时及分配
每队每周安排连续的两节课外活动课作为一次活动时间, 一学期活动十六次, 每学期每一个队为32课时。
五、课程实施计划
1. 根据学校课程特点, 开展一系列有关苗族民族文化的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 了解苗族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主题一】走进民族文化
(1) 收集有关苗族民族体育项目、苗族鼓舞、民间工艺的历史背景资料, 了解它的历史发展以及艺术门类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及研究。
(2) 访问民间艺人, 了解民间技艺、工艺的特色, 搜集相关的民间传说,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民间技艺、工艺的特点。
(3) 参观各种展览,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资料, 了解苗族民间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国内外对苗族民间文化的评价。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 教给方法, 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主题二】小小民族文化传承人
(1) 掌握基本技能, 勤学苦练。注重向身边的长辈、艺人多学多问, 打下良好的功底。
(2) 队员之间注重相互配合协作, 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
【主题三】和孩子们共成长
这一主题活动侧重的是教师的培养与成长, 组织教师定期学习交流, 每月一次。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 有理论学习交流, 有活动课的展示与评点, 有教师个人成长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等。活动形式将根据内容的变化进行选择, 可以集中, 可以分散, 可以是同队的交流, 也可以是不同队间的探究。各队根据不同主题制作相关网站, 及时交流传递信息, 分享经验与成果。
2. 具体实施步骤:
(1) 基本模式。我们在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按“主题→方案→实施→总结→拓展”的步骤进行, 以下为基本操作流程:
(2) 活动中呈现的学习方式。我们构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将采用综合主题活动 (以主题带活动) 为主要形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将体现“以实践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六、课程评价
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 对学生的评价。
(1) 作品展览、成果展览。刺绣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览, 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高脚马、舞狮、苗鼓队多参与校内外大型活动, 增加临场经验。
(2) 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 (1) 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 , 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2) 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 (3) 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 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 对教师及民间艺人的评价。
(1) 教师及民间艺人任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评价记录。
(2) 教师及民间艺人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 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 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 每学期将教师及民间艺人教学情况记入业务档案。
3. 成果形式:活动方案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经验总结以及有关学生成果。
最后, 附上我校特色活动课程的部分图片资料:传统体育项目:
摘要: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立足民族传统, 建设一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初中活动课程, 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第二,把传统节日文化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举行有关传统诗词的背诵比赛,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性认识。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推荐阅读: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教案07-1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10-0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11-05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其现代意义05-26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10-26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07-22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10-13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