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学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课教学(精选8篇)

文化课教学 篇1

先点页面广告,再用需要资料

君子动动手,帮助好朋友

下面链接有你需要的更好资料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汪曾祺散文集》,教学内容:胡同文化。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出版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集》和《晚饭花集》等。汪曾祺善于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和世态人情,作品故事性不强,散文的笔致洒脱、明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是作者写的一篇序言,原有小

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与序相关。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篇正规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字词综合运用】

储存

房檩怅望(chàng不如意)挪窝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

肯轻易迁移。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披:分散的样子。

辨析

喧闹喧哗

同:都有声音大的意思。

异: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喧闹指声音大而热闹。

衰败衰微

同:都有衰落、不兴旺意。

异:衰败有由兴盛转向没落之义,适用范围广。衰微是书面语,常指国家、民族等。如:国力衰微、家道衰微。

【重点难点讲解】

要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必须弄清作者对待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作者这种感情,又集中表现在最后三段。这是阅读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

作者先用一段文字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景象,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进行尽情渲染,与前文描写的繁荣形成强烈对照,引发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但作者并非一味地怀旧、伤感,情感之外,还多了一层理智的理解:时代大潮的冲击,这种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因为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无力抗争的文化,所谓“无可奈何”,乃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理解了作者这种情感的复杂微妙性,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中间部分,便可明白:尽管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津津乐道,却也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反思的。这种批判、反思蕴含在文章的语言之中。比如“封闭”二字,就不是褒扬,而是怀有一点批判意味;对其冷眼旁观的处世哲学和易于满足的心态,则进行了委婉的讽刺;“‘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一段,更深刻地揭示了北京人在思想上的弊端。必须注意,作者的这种批判、反思,从字面上不是很容易看出来,这就需要对课文反复品读,仔细咀嚼。

【知识延伸检索】

1.胡同与文化

胡同:或写作向胡衕、彳吾 彳同,彳共亍 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胡同文化教学反思其语源有多种说法。北京胡同数量庞大,构成一大地方特色。有大小长短宽窄之别。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展现地方风情,研究民间习俗,剖析百姓心态的,称为民俗文化,如胡同文化。

2.四合院

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通常分内外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

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外院北向为倒座。大型住宅由多个院子组成。

3.祭酒

中国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由德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所以祭酒原是一种荣誉之称,后引申为学官的主持人,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4.序

【课文阅读指导】

文化课教学 篇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 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这个概念,并表述:“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由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往往给人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 文化课所涉及的文化应该是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传统简论》 中定义的“次广义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 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等。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 而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同时, 文化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因此,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课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一、汉语言本科阶段文化课的特点

汉语言本科阶段的文化课教学与语言培训阶段的“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后者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主要目的。文化课教学属于“内容型教学”,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留学生通过文化课的学习,应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并能够具有“适当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有较好的理解和认知。此外,中国文化课是汉语言本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留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系统学习, 汉语已经达到了中级甚至更高的水平,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也对中国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因此, 本科二年级的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培养跨文化交际思维和能力。

二、汉语言本科阶段文化课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有待探索

目前,汉语言本科阶段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具有通俗化和直接性的特点,教师的讲授能使学生避免学习的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讲授法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但同时讲授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被贴上了“灌输”标签的教学法,缺乏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文化认知的过程,在当前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式教学法已不被人当做首选了。任务型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专题性的文化内容, 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既满足了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兴趣, 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文化课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文化课教学的研究”。但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缺陷,任务型教学适用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学习,不太适于传统文化以及知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内容, 比如历史、宗教、哲学等。因此,探索一种更实用、更全面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2. 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从留学生的角度来看,HSK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他们的语言水平,很多留学生考试的水平很高,但是在实际交际和汉语学习中能力反而很弱。这说明在对中国文化没有足够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只靠书面和课堂的学习不能保证在社交场合中正确使用这些知识。其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语言进修的状态, 在上课时希望教师用常见的词汇、缓慢的语速以及简单有趣的内容来教学,这让文化课教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到底应该满足学生的要求还是应该坚持讲授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如果不满足学生的需求,不简化教学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可能无法正常进行,但如果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敢想象简化了的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第三,随着全球范围的“汉语热”,一部分留学生盲目学习汉语,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应付的情况,满足于课堂的学习,课后缺乏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愿望,这些都会造成文化学习浮于表面的结果。

三、汉语言本科阶段文化课教学改进方法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又构建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形成不同的交际风格,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感知到中国文化无处不在, 小到与人打招呼,大到宗教哲学等等。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关键常在于所用方法的区别”,因此,汉语言本科阶段的文化课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重视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方法。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最终都要归到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实现文化教学最根本的途径。汉语言本科阶段的中国文化课使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韩鉴堂主编的《中国文化》,这本教材共设31课,29个文化专题,是知识文化范畴的教材,以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可辅助汉语言教学。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首要问题,除此之外,每堂课的设计都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吸引人、具有启发性的开场白会给一堂课增色不少,比如讲到《中国龙》一课,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看一些中国龙的图片,包括一些艺术品、建筑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并比较中国龙和西方龙在形象上的不同,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讲到《中国传统节日》一课时,会结合节日习俗、食物、 神话传说、心态文化等展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深邃难懂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一节课过后有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于课堂上学生随时可能的发问,也要做好应答,并利用机会进行文化教学,比如在5月20号那天上文化课,学生问那天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中国朋友们都很高兴。这个时候需要给学生解释“520”来源于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教学就可以从中国的网络文化引申到数字文化,每个数字所包含的心理暗示和文化内涵通常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其次,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研究,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对外汉语教师应培养国际视野,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对新鲜事物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是一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课程,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简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4]郭凌云.支架式教学方法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文化课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2012.2.

[5]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以西南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第九卷第二期.

[6]杨立华.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7]刘洁.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现代语文,2011.6.

[8]吴中伟.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文化和文化教学 篇3

【关键词】文化 语言 文化和语言 意义 方法

一、引言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 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2.语篇分析中的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与语篇的关系。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篇分析为主,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体裁、写作方法、课文的中心思想、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等等,而不是单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点。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但一离开课文,就什么都没记住。所以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知识点的讲解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5).

文化课教学 篇4

黎平职校蒋光武

内容摘要:文化课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求的高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把握,发展性的评价标准,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一直困惑文化课教学。文中就此进行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课

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各专业课教学趋向于专业性、灵活性、实用性,教育教学取得优良的成果。但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课教学一直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课教研教改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与“学”双边麻木僵化,文化课的教学处于困境,找不到出路,缺乏活力。文化课,无文采飞扬。中职文化课教学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根据中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探索文化课教学改革思路,已成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误解。“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提出的要求,指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要因地制宜,因专业、因人而异,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多种需求,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多向发展,这是“以就业为导向”文化课教学的基本精神。但有的教育者却认为既以就业为导向了,“学生不喜欢的数学、英语等学科,就可以不上课了;学生觉得什么样的专业能找到工作就学什么”。甚至向学生宣传“某些文化课可以不学”,这些理解和认识有悖于“以就业为导向”文化课教学基本精神。

(二)学生对文化课厌学的原因。首先,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偏低这是客观事实。职业教育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升入普通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治等科的学业水平几乎都没有达到一名合格中学生毕业生应有的水平。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

其次,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忽略了文化课。

二、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若干意见》中指出: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的个性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的前提下,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归纳起来,有最重要的三点:1.文化课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课考核是评价人才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专业课学习。2.文化课教学的思路是:根据学习课程和就业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文化课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开设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允许学生进行多次选择,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负有重要责任。

上述论述给文化课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定位,为文化课教学改革指出改革思路。

(一)、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透彻理解文化课地位与功能。

1.文化课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文化课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求高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把握,发展性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文化课的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1)、它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2)、它是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3)、它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4).它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文化课必须适应就业、升学两种需求,应强调它的基础性。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即要求就业意向强,且有能力的学生强化专业知识课,强化文化课,要求升学对口高考学生强化文化课,不忘专业课,作为此类学生,本人认为应提前分流教学和管理。

3、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多元智能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以那一种智力重要,以那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开发学生的强项智能人手,带动其弱项的发展。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具备了一般公民所应有的文化素质,但是,职业高中集中了一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任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补课,而且,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教育,生存教育,职业预备教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

即按照“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所学专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进行多次选择”的要求,将分层教学从实际同一目标转变为适应不同目标。在分层教学模式上,采用分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考核分层。但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1)、科学地制定目标;(2)、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4)、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指导;(5)、成功地沟通师生情感。在检测和考核中,按照不同层次设计考核内容、形式和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每一个不同进步幅度和成果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作为学校部门应作逐步检查评估。

实施分层教学,主要的着眼点是解决基础差异大和学生同步发展的矛盾,减轻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习和心里压力,实事求是安排教学任务,不断树立学习和教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就业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准备。同时

在分层教学中,大胆引入自主选择的因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层次;在滚动分层管理中,学生还能通过层次调整最适合的层次,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好设计。

(三)、实行提前分流,满足升学预备教育。“读职校,圆大学梦”,以为社会看好。其家长看好职业高中的重要原因,学生可以继续升入高职,而且,职业高中学生申报考高职的比例逐步增加。

实行提前分流就是把准备升学的学生统一编班,主要文化课实行统一进度、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核,文化课倾向于应试能力的训练。而在专业课程上采取主干专业课与技能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即精选大类专业课,一般以四门左右为好;扩展专业技能课,使其专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学生把握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四门左右的技能训练课,为后续的高职学习奠定实践基础。由于高职也是培养专门化技能训练技能型人才的学府,因此,职业高中不能变成文化补习学校,应当培养专业知识衔接的、具有动手能力的高职“预备生”。在分流管理上,对原教学计划进行适度调整,应“强化文化课,而淡化专业课”原则为准。有意向参加高考者进行对口高考培训,使其成为一位大学生。

(四)、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模块课程,按照能力要求组合相关知识。传统的学科教学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他们把用什么学什么看作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只见过按照知识的系统性编写的教材。所以,改革很少从教材体系上开刀。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以及参照国外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们认为,在文化课教材的改革上,可以借鉴核心能力课程的理念,将学科知识按照能力归类,重新组织教学。具体说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经过九年教育的初中生相当多的人,哪一种能力都不合格。甚至大多数还惧怕说和写,由此想到,学生并不是没有读过足够的书,而是,缺乏实用性的训练。所以,将四种能力的培养编排成四个训练模块,即《听说》、《写作》、《阅读》、《欣赏》,每一个模块偏重

一、两项相关能力,在训练标准上紧密结合行业对语言能力的需求,考核侧重实际能力。在实行学分制的专业中,四个模块可以分开考核单独记录学分。英语可考虑按照《阅读》、《口语》、《笔译》、《电文》来分模块,数学可按主要章节划分模块。

实行文化课能力模块课程方案,充分考虑了职业特点。又从学生能力不均衡的客观实际出发,给他们以较为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发挥优势智能的同时,也在努力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这对突破文化课的瓶颈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五)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让文化课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使其具有针对性。通用的文化课教材曾经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化的教材上,需要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引用来自职业岗位的案例或结合职业实际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实践证明,远离生活实际的习题、案例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对枯燥的记忆和重复的练习已经反感的人,很难激发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文化课教学中,提出经实践感知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生活案例教学等作为重要方式,正是解决厌学,焦虑、逆反现状的有效方法。

(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教育部针对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文化课教学应学习普教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多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有效的方法模式。在教学过程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

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定地落实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把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才能有目的的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教学困境是艰难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实践,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注意学生态度、兴趣、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培养其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我们定能走出困境,文化课的教学,定能教得文采飞扬。

文化课教学 篇5

【摘 要】本文探讨了项目教学法与中职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应用。在中职英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好英语,还能让英语服务于专业,在操练英语中培训技能,让专业课知识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实践、检验甚至升华。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英语;职业教育特点;能力培养

一、英语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这些国家独占了全世界70%以上的财富。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学好英语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英语在我国的普通教育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二、英语在中职学校的地位

英语――这门在普通中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在中职学校中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在中职学校它被划归为文化课,地位不及专业课。我们的中职学生视英语为最难学并且是最没有用的课程,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机会用上英语,自己来职业学校是学一门技能的,因此,在这种心态下,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做其它科目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更可悲的是,很多英语教师本身也不明确自己所教的英语在中职课程中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地位,他们教学目的不明确,只是因为学校开了这门课所以就每天备课、授课。在他们看来中职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比较低级的技术操作活,能用到英语的机会不多,再加上所教的教材都比较浅显,用处就更不大了。英语课不如专业课重要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现在有这么一种建议:中职学校是否可以取消英语课?总之英语在职校中就成了鸡肋:教之用处不大,不教又与当今与国际接轨,学好英语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各中职学校只好勉为其难地继续开设下去。

那是否中职学校就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必要了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英语在当今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当下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好英语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中职学校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应把英语教学的培养重点放在语言应用能力素质的培养上。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是一门技能,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好的语言应用能力都会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取消了这门课,又抑或是继续稀里糊涂地教下去,让学生也稀里糊涂地学下去,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好机会,同时也让我们的中职学生在日益激烈地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处于弱势。

既然要将英语继续开下去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出改进。其实很多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在致力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们也运用了很多教学手段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例如: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但在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法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某堂课的知识点,但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方面稍有欠缺。而项目教学法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从中职学校选用的教材来考虑,采用项目教学法也是比较合适的,中职学生的英语程度较低,各专业基本不会选择专业性强、层次高的专业英语为教材,而是转向内容涉及广、层次较低的基础英语教材。这类英语教材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常用话题的形式来进行的,所涉及的内容程度也不深,内容大概有以下几类:出行、购物、饮食、互联网等,而正是这些比较普通、比较简单的话题才是我们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这也是我们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必定是面向大众的,是服务于社会各个方面所决定的。而且这类话题也比较容易设计成一些适合中职学生,难度不是很高的任务。

三、项目教学法与中职英语相结合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理论上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一些人认为,项目教学法只适用于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课。其实只要操作得当,在英语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当学生用英语能真正完成未来从事职业中的项目时,他们会真切地体会到:学英语――是有用的!英语是一门技能,那么他应该能服务于实际。所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就能引导他们从内心意识到:我需要培养这种能力,因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必须要用到它。

其次,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英语课堂不仅仅是英语课堂,不仅仅是完成听、说、读、写的课堂,而是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操练英语,同时让英语服务于专业,在操练英语中培训技能,让专业课知识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实践、检验甚至升华,凸显职业学校的特点。

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那么要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开展项目教学法呢?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教师的角色。采用项目法教学,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沼校喝范ㄏ钅磕谌荨⑷挝褚?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生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为:确定项目任务、分组与做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在第一步的确定项目任务中,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项目教学法虽然提倡的是学生的主动性,但由于我们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所以笔者认为,不能只给出个项目标题就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应该有一份项目任务书,然后还应当把项目适当地分解成几个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按照任务把项目推进下去。待学生适应项目教学法之后可以逐渐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烹饪专业的英语课中,上What’s for dinner一单元时,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在学完本单元应掌握如下知识:常见食物的英文表达、能读懂菜谱、能描述菜谱。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定任务:让学生自己经营酒店,为了推广自己的菜肴,需要制作一本英语食谱,还需要摄制一个教做菜的饮食节目。课前教师要首先布置学生注意收集菜肴的中英文名称,课上下发任务书,任务书中有任务分解:确定主营范围――收集菜肴中英文名称――给菜肴分类――设计菜谱等。在这两个项目任务中,教师除了给出项目,还应当首先把一些常用的食物名称、配料名称传授给学生,剩下的再由学生自由发挥:他们还需要收集更多的食物、配料以及做菜方法。学生目前知道的做菜方法只有几样,如何用有限的方法介绍出各式菜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拓展也是挑战,无论你怎样描述,只要观众听懂了你就成功了。

还有在拼读方面学生也需要通过网络、相互帮助、或是自己决定是否要请教老师来解决。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第二步是分组与做计划:首先是将全班人分成工作小组,笔者认为,分组既要充分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老师也应发挥作用。学生自由选择能保证他们的合作度,教师指派能够提高互助程度也能较好地确保任务地完成。切不可一味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很可能出现爱玩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一组,从而影响项目的完成,也不能完全由老师安排,这也会打击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第三步是实施阶段:学生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要想最后能做出一本菜谱,并录制一段做菜的教学视频学生需要掌握老师已经教过的知识还需要在课外查阅资料收集更多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英语方面的知识还结合了专业知识来进行操练。这里建议英语教学可多采用录制视频来做成果展示的方法。毕竟英语是一门语言,会英语意味着你能在众人面前说出来,你能把它当作交流的工具,尤其对我们英语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书面、语法不是他们的强项,那么至少在实际运用上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而采用录制视频的方法首先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是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他们不断重拍的过程中能不断重复练习口语,最后还能留下影像?Y料,这也有助于他们过后的总结与提高。而且在录制视频时学生需要用到设计、美感、多媒体操作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在该过程中,如学生确有需要教师指导的地方,教师可以提供帮助。但不应代办,而是提供引导。

最后是检查评估:各小组展示本组作品,并到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先由学生自己进行互评,各小组需要介绍自己作品的亮点,然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最后教师总结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阶段性展示来检测与促进教学。例如在学生收集完食物名称后可要求学生在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之前先上台展示自己目前的成果,这样教师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是否有偏差,同时也能让各学习小组之间有一个共享成果的机会,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碰撞中擦出火花,为学生的后续工作提供。甚至,在课堂结束整个项目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各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便选取其中一个小组的菜谱作为参照,自己尝试做菜,让学到的知识再次得到检验。

这整个项目中涉及到的知识都与烹饪专业紧密相联,所以只要学生能最终完成任务,他们的英语能力不仅获得了提高,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根据以上设计笔者尝试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有了提高,而且根据课后反馈,学生对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有趣的项目并录制视频很感兴趣,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他们很有成就感,并且希望老师能继续采用这种方式上课。

总之项目教学法能为英语教学提供良好的运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快乐地学,主动地去用英语,在反复操练中逐步掌握英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的展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文化课教学 篇6

官庄镇肖塘小学:贺维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执教小学语文的教师,9月18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进修校组织的“文化作文”研讨会,感受真是受益匪浅。从谭蘅君老师的讲座和精彩的展示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想给学生以滴水,首先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在老师的讲座和展示课上都显示了“文化作文”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这样,厚重的文化在作文中强势渗透,在作文实践中涌现文化厚的硕果,小学阶段就必须为之奠定基础,将作文文化话,这也是我们小学作文发展的必然阶段,所以,我们必须多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以育人为本、轻松习作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以培养发展人得真、善、美的品格为导向,鼓励学生放飞心灵去感受、想象,自由如实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心声。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三、作文应回归生活本质,落实习作训练

作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生活的充实。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四、落实作文的修改

何其芳曾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现在,很多学生下笔即成文,修改文章的重任就移交老师了,而老师的精批细改,往往换来很多学生的“不屑一顾”。这样,怎能让学生的水平得以提高呢?所以,落实作文修改练习,效果绝不低于写一次习作练习。

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篇7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在子女学习成绩不理想, 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情况下, 才允许学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学习感兴趣专业的基本技能。而这些孩子, 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甚至对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产生厌恶心理。他们来中职学校是想在某一个专业学一些技术, 然后找个工作。由于生源素质偏低, 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 文化基础课成了专业的“配角”, 这已经是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1 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现状

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时, 校长开会就经常叮嘱我们, 讲文化课的老师要多看看专业课的书籍, 多去听听专业课, 现在看来是很有必要的。文化课教师认为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第一次就业, 文化课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不断加大, 使文化课处于尴尬的地位。而专业课教师认为, 学生文化课基础太差, 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其实, 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要面对现实, 加深教学改革, 我们要与时俱进实实在在的去面对学生的现状, 突破现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束缚, 加深教学改革, 认清文化课的作用和方向。

2 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式下的职教发展。教师应树立为专业课服务的认识, 不能脱离专业课, 所教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有帮助的学生乐于接受的。职中学生基本上数学底子比较薄, 基础较差。数学教师可以摆脱考试的束缚, 根据学生需求和具体实际来组织教学, 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 创设带专业特点的情景, 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内容要做有针对性, 如机械专业, 就要学生对立体几何有一个系统的说明。再比如电子专业的, 就要学生对三角函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3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进行课程改革

新课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大纲, 以课程标准的形式推动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 我们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 设计不同的课程标准, 在课程体系或模块课程设置上, 尽量不以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课程为基础。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进行课程改革。

3.1 分层次教学, 实施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分类

应用模块的数学, 是针对中等职业中等应用型人才 (非参加对口单招考试的学生) 的培养目标开发的文化课校本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般情况, 对于就业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选择就业, 极少部分同学是想参加成人高考继续深造的。而数学课的教学内容若以高考内容为大纲,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难度较大, 不感兴趣是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把数学课一分为二, 基础型数学课、应用型数学课。这样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数学课“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

3.2 专业理论课要结合实验、实训内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1, 这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职教材, 大纲编写时立足于培养目标, 而没有立足培养对象。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校本教材, 把本专业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整理成书。把其余的知识点尽量简化, 甚至不讲, 要摆脱知识体系的束缚。对那些学生可以在实验、实训中可以应用到的数学理论知识, 有充足的时间重点讲解, 同时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特别是对中职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影视、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参与性、直观性, 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4 以“发展性评价学生”为指导, 制定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层次参差不齐。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重新拾起他们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兴趣, 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评价体系能够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我建议学校教务部门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制定动态的评价标准, 不拘一格对待学生, 激发其兴趣, 培养其特长, 更加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记录与评价, 以期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每个学生日常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 与他们成为好朋友,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养成。

4 结语

“先成为那群孩子的朋友, 你才能成为他们的老师”这是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师傅送我的。社会在进步,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做一名让学生崇拜的教师, “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育理念, 敦促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 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另外在实际工作中,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 所教学生都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造福于社会的和谐能人。

参考文献

[1]叶爱英.过程性评价之电子学档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2]叶欢月.中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文学教育 (中) , 2010, 8.

文化课教学 篇8

【关键词】幼教专业 文化课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形成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比较典型的看法是,认为模式是方法范畴。对中职幼教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近年来很活跃,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结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习惯改变的必然选择。知识是永恒的,方法却会陈旧。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中职教育良性循环发展。

一、幼教专业文化课教学存在问题

1. 学生基础知识偏低。随着近10年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给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最好出路。因此学生一般读不上高中才会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普遍基础知识偏低现状。而选择幼教专业的学生更是清一色女生,她们有一个共同点,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工科类学科成绩较差,甚至有厌恶心理。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而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却较喜欢。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厌学。

2. 课时较紧张。由于就业标签效应需要,中职幼教专业中音乐、美术、舞蹈是学生就业标签。用人单位较注重这些科目考核。因此,学生平时较多时间花在这些科目练习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文化科教学,存在安排教学课时少,学生课后不愿花时间学等现象。

3. 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形成专业教学模式。幼教专业的文化课普遍采用高中模式教学,讲与练仍为文化课的主流教学方式。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例,虽然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玩具制作,但整个教学流程和结构仍然非常注重对概念理解和公式运用,没有结合孩子式、表演式专业特点来指导教学。对于物理、数学和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应付式,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游戏的作用

关于游戏的概念,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论。《辞海》中对游戏解析是这样的:体育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德国的沃尔夫纲莱默认为:游戏是一种由道具和规则构建而成的,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于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活动。无论游戏的概念怎样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这种特性是幼儿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作用显著。爱游戏是幼儿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能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游戏时,幼儿的认识、思维、记忆等状态都比平常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职幼教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在中职文化科实施游戏教学,既能解决学生学习实际困难,又能与日后工作一脉相承,是一种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作用非常明显。游戏种类包括:实物游戏、图片游戏、语言游戏、情境性游戏、多媒体互动游戏等。

三、“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1.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就是以知识为中心,学生通过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三个过程来展开学习,最终实现掌握知识的要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将知识定为“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中心,清晰、准确。将学习过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三个阶段分解为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来开展教学,是“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亦是主要手段和方法。“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游戏为重要方法开展教学,重点采纳游戏的娱乐性和活泼性来弥补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产生的厌学情绪,采纳游戏的参与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热情和气氛的教学论。

2.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模型图:

3. 适用范围。适用于某一个知识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单独使用,亦可交叉使用。

四、太阳系家族“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课例探究

第四单元天文知识初步

太阳家族—太阳系

(一)提出问题

1. 知识点:在太阳家族中,有众多兄弟姐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括我们的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它们沐浴着太阳光辉,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漫漫宇宙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们间距离关系是怎样的呢?

2. 提问游戏:采用语言游戏方式来表演,由10名同学分别戴上头帽,标识为太阳和九大行星。步骤1:“太阳”进入指定位置;步骤2:“水星”提问:水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3:“金星”提问2:金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4:“地球”提问3:地球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5:“火星”提问4:火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6:“木星”提问5:木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7:“土星”提问:土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8“天王星”提问:天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9“海王星”提问:海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10:“冥王星”提问:冥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

(二)知识学习

1. 九大行星数据表

2. 学习游戏:采用语言游戏和图片游戏来表演。(1)参与人数19人。(2)游戏材料:图片(自制)27个,分别标识与太阳距离、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3)游戏步骤:第一步,承接提问游戏,代表太阳和九大行星的同学按太阳系示意图站位,让学生初步知道太阳系构成及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关系;第二步,让9名同学分别持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图片说明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学习太阳距离);第三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绕太阳公转,由9名同学持公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公转周期(学习公转周期);第四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九大行星自转,9名同学持自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自转周期(学习自转周期)。endprint

(三)学习总结

1.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太阳系构成,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公转和自转参数。2. 总结游戏:(1)参与人员:老师和全体同学。(2)步骤:第一步,由老师代表太阳,抽查同学掌握九大行星名称;第二步,抽查同学,表演各行星公转和自转形式,并给出公转和自转周期(允许查书);第三步,由老师(太阳)总结发言。

(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在本知识点学习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师生共同参与。由课例实践可知,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参与人数多。有学生自己指挥,自己操作。有老师指挥,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人数多的特点。

(2)趣味性强。趣味性强是学生喜欢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游戏令人兴奋,学生想做,喜欢做,激发学习热情。

2. 缺点

(1)游戏时长不易控制。对游戏的组织要严密,精妙,否则往往花费时间较多。课前准备花时间多,要预先准备好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各环节。

(2)场面较难控制。游戏有偶发性,容易生枝节,有的学生不听指挥,造成场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结果与探讨

笔者对三个中职幼教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对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有以下帮助:

1.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幼教专业学生因基础知识偏低,造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问题。

2.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因课时偏少问题。游戏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就是花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能。

3. 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受学生欢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学,是幼儿教学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游戏综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当地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表演式教学”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幼教专业文化课学习,它还适合各种类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毕毓俊.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闫继红. 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三)学习总结

1.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太阳系构成,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公转和自转参数。2. 总结游戏:(1)参与人员:老师和全体同学。(2)步骤:第一步,由老师代表太阳,抽查同学掌握九大行星名称;第二步,抽查同学,表演各行星公转和自转形式,并给出公转和自转周期(允许查书);第三步,由老师(太阳)总结发言。

(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在本知识点学习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师生共同参与。由课例实践可知,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参与人数多。有学生自己指挥,自己操作。有老师指挥,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人数多的特点。

(2)趣味性强。趣味性强是学生喜欢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游戏令人兴奋,学生想做,喜欢做,激发学习热情。

2. 缺点

(1)游戏时长不易控制。对游戏的组织要严密,精妙,否则往往花费时间较多。课前准备花时间多,要预先准备好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各环节。

(2)场面较难控制。游戏有偶发性,容易生枝节,有的学生不听指挥,造成场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结果与探讨

笔者对三个中职幼教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对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有以下帮助:

1.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幼教专业学生因基础知识偏低,造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问题。

2.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因课时偏少问题。游戏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就是花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能。

3. 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受学生欢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学,是幼儿教学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游戏综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当地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表演式教学”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幼教专业文化课学习,它还适合各种类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毕毓俊.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闫继红. 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三)学习总结

1.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太阳系构成,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公转和自转参数。2. 总结游戏:(1)参与人员:老师和全体同学。(2)步骤:第一步,由老师代表太阳,抽查同学掌握九大行星名称;第二步,抽查同学,表演各行星公转和自转形式,并给出公转和自转周期(允许查书);第三步,由老师(太阳)总结发言。

(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在本知识点学习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师生共同参与。由课例实践可知,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参与人数多。有学生自己指挥,自己操作。有老师指挥,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人数多的特点。

(2)趣味性强。趣味性强是学生喜欢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游戏令人兴奋,学生想做,喜欢做,激发学习热情。

2. 缺点

(1)游戏时长不易控制。对游戏的组织要严密,精妙,否则往往花费时间较多。课前准备花时间多,要预先准备好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各环节。

(2)场面较难控制。游戏有偶发性,容易生枝节,有的学生不听指挥,造成场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结果与探讨

笔者对三个中职幼教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对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有以下帮助:

1.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幼教专业学生因基础知识偏低,造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问题。

2.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因课时偏少问题。游戏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就是花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能。

3. 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受学生欢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学,是幼儿教学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游戏综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当地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表演式教学”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幼教专业文化课学习,它还适合各种类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毕毓俊.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校园读书节活动通讯稿下一篇:交巡警支队支队长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