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共9篇)
在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中,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领域。我们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对幼儿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与教育,其主体是幼儿。
因为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完成对幼儿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使音乐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元素。
二、参与实践,情景交融,完成对幼儿的音乐教学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幼儿唱歌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很多幼儿音乐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孩子们上一堂音乐歌唱教学课,老师在课上花许多时间教歌词,对于较简单的歌词,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差不多都能记住,都会演唱了。但对于较复杂的歌词,孩子们就显得很吃力,有时一节课下来,他们也没完全掌握歌词,由于反复练习、学歌词,孩子们对歌曲产生了厌恶感,甚至还有了挫败感,学习兴趣就大大降低了。
我们知道,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针对幼儿记不住歌词的情况,我在教学中试着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唱的趣味实践,寻找音乐,感受音乐,演唱歌曲。
如在演唱歌曲《我给星星打电话》这一活动中,我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星星,再配上一个道具——“电话”,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中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学会了这首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用相同的方法,给孩子们教会了许多首歌。如在学唱《说唱脸谱》时,我给孩子们戴上自制的头饰“脸谱”,再配上动作,大班的孩子,一句不漏地学会了唱《说唱脸谱》。
三、激发欲望,离开课堂,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习音乐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重来”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能得到发展。如在每年的“六一”,幼儿园都要举行庆祝会,我告诉小朋友,这一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要来观看你们的表演,大家要好好表现哦!受到鼓舞的小朋友都很有信心,他们情绪饱满,理解力,接受力都很强。我们每年参赛获奖的节目,都是在“六一”排演的。
其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育,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可以不经意的进行音乐教育。例如,当小孩子都在吵闹时,特别是晨间活动结束回教室,孩子们都特别兴奋,这时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幼儿逐渐平定情绪。其实这些不经意的教育得到的效果有时候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维持孩子们安静的秩序,又便于幼儿在无形中学习到音乐的知识,陶冶了情操,这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当然,一日生活活动还可以增加很多的音乐教育环节,例如:洗手前和孩子们唱洗手歌……
当前, 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不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只是自己一味地唱“独角戏”, 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幼儿只能简单、机械地重复模仿, 使幼儿对音乐反应迟钝。所以在教学时, 更应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音乐, 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一定的音乐技能。工作以来, 我在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反面进行了一些摸索。
1 在音乐活动中,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 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主要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 如果说音乐是人们生活的天然组成部分, 那么节奏就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音乐的骨架, 是培养和发展孩子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 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要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 就必须为幼儿提供大量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 这就是节奏的练习。
节奏的练习是比较乏味的, 如果让幼儿跟着老师一遍一遍用手来拍击节奏, 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厌烦情趣, 并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效果, 可以让幼儿多用动作来表现节奏。如在训练一首歌曲中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 可以让幼儿用手拍四分音符, 用脚踏八分音符;也可以拍肩、拍腿等身体部位, 来实现曲调中的节奏练习;还可以用响指和嘴发出声音来练习节奏。如歌曲《有礼貌》:
在这首歌曲中, 四分音符可以拍手, 八分音符可以跺脚;也可以变成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四分音符拍肩, 八分音符拍腿, 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四分音符拍手, 八分音符跺脚。这样做, 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也让幼儿更好更快地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 活动效果特别明显。
另外,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社会生活, 都充满着各种节奏。比如: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隆隆声、虫鸟的叫声、马奔跑的蹄声、下雨时发出的嘀嗒声都是自然的节奏。其中汽车的喇叭声采用的是切分形式的节奏, 即:××·︳××·︳火车采用的是延长音×—︳‖‖‖×—︳和四分音符向十六分音符过渡的由慢到快的节奏形式即:××︳××︳××××︳××××︳××××××××︳××××××××‖;马奔跑的蹄声采用的是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形式, 即:这几种常见的节奏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得, 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听这些声音, 然后再模仿这些声音;也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 请幼儿扮演汽车、火车司机和牧马人, 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掌握节奏。
2 在音乐活动中,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的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 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并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音乐是人类心灵深处情感的溪流, 她美丽又缤纷, 有极强的感染力。对孩子来说, 音乐欣赏比歌唱、舞蹈、器乐等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他的名著《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提到, 一般人听音乐的方式, 可以从他投入的深度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从音乐的感觉面来听, 二是从音乐的情感面来听, 三是从音乐的理论面来听。这三个阶段很难截然分开, 它们必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既互相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发展过程。
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 下面笔者谈几点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提高幼儿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一些做法。
2.1 感受音乐, 融会情感体验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首先要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 为幼儿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的独特美提供机会。通过欣赏, 可使幼儿了解音乐不同的情绪类型, 有的安静柔和;有的欢快活泼;有的雄壮有力;有的诙谐风趣, 使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从音乐的变化多端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产生听音乐的愿望, 通过与音乐一致的情感体验去发现音乐的美妙。幼儿园的一些欣赏乐曲有时是由老师演唱弹奏的, 当音乐从老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 孩子们会将对老师的那份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中, 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同时, 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有趣、幼儿熟悉的内容, 使幼儿在倾听音乐时产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感受和表现他们所理解的音乐了。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们渐渐学会听辨、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幼儿不仅满足于音乐的好听, 而是将注意力投入到音乐形象及作品表达的喜、怒、哀、乐情感中去, 从而将幼儿从随意听音乐带入了试图听懂音乐的阶段, 在欣赏音乐时听听、唱唱、跳跳、演演, 让幼儿情感得以宣泄, 自然就提高了幼儿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2.2 多种感官参与, 提高音乐表现力
欣赏乐曲《拨弦》时, 将这段音乐编成一个关于小动物跟着老狼悄悄走进黑森林的故事, 并配合背景图。在故事的引导下, 孩子们很自然地带着他们关心的问题仔细听音乐。整个教学过程, 始终在感受的基础上辅以动作来表现音乐, 孩子们扮演老狼和小动物, 完全从座位上解放出来, 通过开发他们的各种感官通道, 引导孩子们对音乐的综合体验, 对乐曲的理解也随之更深刻、生动和形象了。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段低沉笨重、速度缓慢的音乐, 不一定能吸引幼儿, 但让他们观察动画中的笨狗熊随乐走路的录像或让孩子们随着音乐模仿大狗熊走路时, 他们就来劲了, 并很快就记住了这段音乐。这说明, 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和欣赏音乐, 就能使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更全面、深刻。这意味着在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 仅用听觉是不够的, 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并发挥听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作用, 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2.3 多种途径, 给予施展个性机会
音乐欣赏活动给予幼儿一个极为自由宽松的表现音乐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时幼儿可用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时幼儿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根据想象大胆设计肢体语言, 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 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天性。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谱、用线条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 可用图画、打击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总之, 在幼儿阶段, 进行音乐教育, 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逐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你会发现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可以得到陶冶, 使幼儿对生活无限热爱, 并能建立起健康的审美特点, 使之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摘要: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 合奏中声部的安排, 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 音乐游戏规则等等, 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 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 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 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 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关键词:幼儿;音乐;兴趣;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79-01
一、把握特点,启蒙心灵,对幼儿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与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中,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领域。我们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对幼儿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与教育,其主体是幼儿。
因为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完成对幼儿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使音乐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元素。
二、参与实践,情景交融,完成对幼儿的音乐教学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幼儿唱歌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很多幼儿音乐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孩子们上一堂音乐歌唱教学课,老师在课上花许多时间教歌词,对于较简单的歌词,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差不多都能记住,都会演唱了。但对于较复杂的歌词,孩子们就显得很吃力,有时一节课下来,他们也没完全掌握歌词,由于反复练习、学歌词,孩子们对歌曲产生了厌恶感,甚至还有了挫败感,学习兴趣就大大降低了。
我们知道,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针对幼儿记不住歌词的情况,我在教学中试着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唱的趣味实践,寻找音乐,感受音乐,演唱歌曲。
如在演唱歌曲《我给星星打电话》这一活动中,我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星星,再配上一个道具——“电话”,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中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学会了这首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用相同的方法,给孩子们教会了许多首歌。如在学唱《说唱脸谱》时,我给孩子们戴上自制的头饰“脸谱”,再配上动作,大班的孩子,一句不漏地学会了唱《说唱脸谱》。
三、激发欲望,离开课堂,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习音乐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重来”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能得到发展。如在每年的“六一”,幼儿园都要举行庆祝会,我告诉小朋友,这一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要来观看你们的表演,大家要好好表现哦!受到鼓舞的小朋友都很有信心,他们情绪饱满,理解力,接受力都很强。我们每年参赛获奖的节目,都是在“六一”排演的。
其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育,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可以不经意的进行音乐教育。例如,当小孩子都在吵闹时,特别是晨间活动结束回教室,孩子们都特别兴奋,这时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幼儿逐渐平定情绪。其实这些不经意的教育得到的效果有时候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维持孩子们安静的秩序,又便于幼儿在无形中学习到音乐的知识,陶冶了情操,这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当然,一日生活活动还可以增加很多的音乐教育环节,例如:洗手前和孩子们唱洗手歌……
四、欣赏音乐,陶冶情操,让幼儿在愉悦中完成对音乐艺术的审美
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帮助他们粗浅地完成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我们知道,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色美,因此,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孩子们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很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大声说笑,尽情得很。当幼儿听到《国旗真美丽》的音乐时,会随着歌词做出敬礼的动作并很神气的走着。在音乐欣赏课上,观察幼儿的动作、表情,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摘要:学前教育期是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期造成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及培养对策,以期能对同行朋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期 幼儿 自信心 原因 对策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认可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但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具有自卑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未来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前教育期造成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1、娇生惯养,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
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了他们的身上,事事包办代替,有些教师也把幼儿视为柔弱的个体,尽自己所能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其遇到困难时就会不知所措、缺少自信。
2、制造压力,不尊重幼儿的心理要求。
由于受不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影响,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导致他们缺少关怀、爱护和积极的肯定,有些教师也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有时态度过于严厉,孩子长期处于缺少赞扬、肯定的环境中,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产生了无助和自卑,缺乏自信。
3、过高的期望与要求。
过高的要求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他们从小就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使家庭的压力过早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烙印。由于难以达到过高的要求,使幼儿产生了连续失败的挫折感,缺乏成功的体验,逐渐怀疑自身的能力,从而积累了“我很笨、我不行”的负面情感体验,进而失去了自信。
4、随意评价,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得不到成人的评价,也会导致幼儿没有自信。有的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这样幼儿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二、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对策
1、在鼓励肯定的语言氛围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训斥孩子,总之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以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每当孩子取得点滴成功时,都要给予他们表扬和激励,并讲给其它小朋友听,在全班树立榜样,用最美的语言、最甜的微笑、最诚挚的爱抚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如组织“我敢做、我会做、我能做”活动,全班孩子互相交流,让每个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能干什么,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纪律等方面。活动前老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或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意识到自己也有长处,从而培养自信心。又如开展“小博士”活动,教师在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围坐在一起,请每个孩子轮流当“小博士”给其他孩子出谜语或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题目,请大家解答,如没有答对时,请“小博士”告诉大家答案。此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同时也因获得了同伴的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
3、在发扬优点、弱化缺点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应该分析每个孩子发展的特点,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不要将孩子作横向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优势,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我也行,我也很可爱”的观点,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追求进步。如:有的小朋友很调皮,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组织这类孩子进行“小小广播员”活动,请他讲一讲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得到大家的尊重,增强自信心。老师要善于利用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启发引导,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在一点一滴的生活情境中树立孩子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他对成功的信心与潜能的发挥。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老师应及时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向确定的目标奋进。老师要在生活中注重一点一滴的情境,不放过任何教育契机,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妙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否则以后他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也会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即使知道他不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取得成功,他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一、为什么幼儿感觉“放羊”好
3岁左右的幼儿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放羊”时,幼儿不仅可以自由的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来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对幼儿来说,游戏的目的就在于好玩。在自由活动中,他们没有刻意要达到目标,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目的,也不一定追求某种结果,所以幼儿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在游戏中他们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没有“惩罚”在等待,因而幼儿总处于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所以相对于教师控制下的游戏,幼儿自然喜欢“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多一些。
二、为什么老师认为“放羊”好
3岁左右的幼儿活泼好动,情绪性强,自制力差,特别是在游戏中更难控制自己。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的安全因素、教育功能,为此教师一般选择那些运动量小、相对安静的、便于控制的游戏。但往往由于外部控制较多,幼儿反而失去对游戏的兴趣。而在“放羊”时,教师们发现,幼儿在随意打闹、互相追逐中,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得到了增强;在游戏的争执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在与同伴分工、合作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们还发现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放羊”时,活泼开朗的一面。孩子们玩得开心、专注、投入,而且持续时间长,教师也落得“清闲”。由此教师认为“放羊”不错。
三、“放羊”对幼儿有怎样的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放羊”使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玩耍,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较少,他们没有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经常按自己的意愿玩耍。若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他们很难树立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导致行为没有目的性,坚持性差,自由散漫,这样不仅不利于幼儿积极的认识、理解并内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准则,也不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二)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就心理发展特点来说,三岁左右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往往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而这种心理状态时常会在自由活动中凸现出来(如攻击性、自私、退缩、不文明举止等),若教师对孩子反映出来的问题听之任之,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只能放纵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造成他们自我意识的膨胀。这样既不利于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也不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不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放羊”时,由于幼儿缺乏教师有效地指导,使得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游戏情节的停滞或缓慢发展,幼儿难以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去,幼儿处于消极游戏状态,就不会用心去感知、观察游戏用的玩具和游戏的同伴,更不会创造地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幼儿在“放羊”时,不断变换、中断游戏玩法,攻击性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放羊”状态不仅没有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阻碍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怎样组织游戏效果好
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教师要正视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对游戏的有效参与,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场可以抚慰、支持、帮助幼儿,并让幼儿感到他们的游戏是有价值的活动。此外,幼儿还可以通过观察教师参与的游戏学会材料的新玩法,懂得游戏的规则,学习如何与伙伴友好共处,知道怎样让游戏活动持续的较长久,而且,教师的正面评价,可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愉快、成功的情绪,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
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作为游戏的组织者,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玩皮球”游戏: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猜出后,玩“找一找”游戏,幼儿从不同的地方找到皮球后自由玩球,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去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促进游戏的不断深入。如,踢球、拍球、运球、推球等,而不是指手画脚安排幼儿按教师的意愿游戏,控制游戏的形式和进程。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对游戏的控制是一种隐形的控制。而不是显性的,是以不干涉幼儿游戏的进行为前提的。
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探索、表现、创造的空间。幼儿游戏时的快乐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的结果,是游戏 “假想”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教师不能因为是游戏就随意去破坏这种氛围,否则会使游戏索然无味。如,当幼儿把球当做自己的“宝宝”抱在怀里游戏时,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呵护他的“宝宝”,与他的“宝宝”一起玩耍。而不能从幼儿手中拿过球去教幼儿怎样拍球。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王燕青
摘要: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而美术活动就是这些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有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向导。美术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但是幼儿美术的兴趣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它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我们求知和成才的起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是不理想的。试想,如果老师坚持按准备好的内容去做,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甚至还可能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我们主要从选择素材、组织形式和指导语言这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绘画素材。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日常生活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有绘画和制作的兴趣,因此,选择绘画素材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汉堡包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我们就以画“汉堡包”作为课题,在活动中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个“汉堡包”,当“汉堡包”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表现出极大的作画兴趣。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题材,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他
们还对自己熟悉的人,玩过的玩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感兴趣;升入中班幼儿就比较喜欢大老虎、大狮子、熊猫等这类动物,同时对周围的事物也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大班,幼儿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这时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开始热衷于电视中的形象,如奥特曼、哪吒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其兴趣出发来选择绘画素材。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
一。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可以使其获得积极愉悦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游戏形式:
1.玩色游戏。玩色游戏是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或看作是玩具的各种材料、工具,在纸上玩,留下颜色,创造出画面,从而发现美,感受美,使自我得到满足。例如,在“蜘蛛网上的昆虫”这一活动中,幼儿将颜料倒在整张大的白纸上,围坐在纸边,玩“池塘边钓鱼”的游戏,用树枝把白纸中间的颜料往外刮,游戏结束时蜘蛛网也画好了,这时幼儿发现沾上颜料的树枝能在纸上留下痕迹,大团的颜色在划动中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了一个蜘蛛网。在“外婆的澎湖湾”活动中,老师给幼儿提供各色颜料,请幼儿穿着自己的鞋,蘸了自己喜欢的颜料,伴着“外婆的澎湖湾”的优美音乐在“沙滩”上漫步,结果孩子们发现自己五颜六色的小脚印留在了大纸上,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2.拓印添加游戏。在拓印添加游戏中,幼儿不仅对鲜艳的水粉颜色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是对拓印的材料爱不释手。在玩玩、印印之后,添上几笔又能变成一样有趣的东西,幼儿更能获得满足。比如,把茨菇竖着一切二,用它的截面蘸了红色水粉颜料印在纸上,在用手指蘸了红色颜料点上金鱼的眼睛,等到颜料干后再用黑色油画棒添画上眼珠子,红色油画棒添画上金鱼的尾巴。还可以把茨菇的小尾巴切去,蘸肉色或咖啡色在纸上印出许多椭圆形后,用油画棒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四肢,就变成了小孩。简单的拓印添画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它能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的画面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大班幼儿由于想象力已有所发展,绘画技能已掌握较好,还可以进行拓印想象游戏,比如,将各色水粉颜料倒在玻璃上,让幼儿把自己的画纸放在玻璃上印出各种色块,等颜料干后让幼儿根据色块的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3.跟画游戏。跟画游戏是小班美术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吸引幼儿用笔跟着老师一起画,游戏结束了,画也画好了。如在美术活动“娃娃”中,老师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先找到公园的大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从大门进去在公园里兜了一大圈回到大门口(从圆点出发画一个大圈),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座山(画鼻子),山的两旁有两个山洞(画眼睛),我还看到了一个池塘(画嘴巴)。孩子投入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跟着老师一起画,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完成了作品。跟画游戏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轻松的游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变色游戏。变色游戏是为了使画面颜色更丰富,油画棒画完后,用水彩颜料在画面上刷一层,让油与水分离开,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在美术活动“雪娃娃”中,老师先不告诉幼儿画雪娃娃,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用白色油画棒在纸上学习绕毛线(画雪娃娃的头和身体),再画毛线头(画短线作为雪花),等幼儿画好后,老师用群青色水粉颜料进行油水分离,孩子们看到变出了雪娃娃都欢快地拍起了手,高兴地喊起来:“老师会变戏法,变出了雪娃娃。”
三、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语言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幼儿对直观、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并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尤其重要。剪纸活动虽然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指导语却能化难为易,使幼儿轻松掌握其技巧。在活动中老师形象的将正方形对折出的三角形比喻成一座大山,再请幼儿将大山对折变成一座小山,然后师生一起找到山顶、山脚、山坡,接下来要求幼儿将山顶剪掉,在山脚下剪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然后在山坡上挖各种形状的坑坑。在老师形象的语言指导下,孩子们的窗花都剪得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许卓娅 孔起英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育,音乐,兴趣
钢琴, 它以音域宽广, 气势磅礴, 富于色彩变化, 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特点, 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从它那88个键中所流淌出的美妙旋律让世间无数人为之倾倒和折服, 从古典音乐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舒曼, 一直追溯到现在, 无数的音乐巨匠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他们谱写出的许多旷世之作, 使我们后人受益良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琴, 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和修养。实践证明, 学习钢琴是培养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反馈能力、创造能力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毅力、耐力、集中力、适度感等性格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来看, 越早对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对幼儿今后的智力发育是有很大帮助的。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长期研究、实验, 总结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规律: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产生反应:大约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2岁时就会唱较完整的旋律。幼儿的钢琴教育, 恰恰在于发挥儿童的模仿能力, 开发儿童形象思维, 训练和发育小脑, 促进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的协调的最佳教育途径和方式。
牛顿说:“兴趣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入门”, 爱因斯坦更深刻地说:“没有兴趣, 没有好奇, 则一切无从谈起”。激发幼儿对钢琴的兴趣, 既有幼儿本身的天性, 又有钢琴教师的后天培养。对于一名钢琴教师来说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该怎样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首先我们从听力上来说, 听音最好从孩子能唱出的音域开始, 边听边唱,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音到大和弦。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可以采取生动形象的训练方法, 孩子们对这些形象生动的声音会很感兴趣。初学的孩子容易产生数不清拍子的现象, 教师可以边教边唱, 让孩子模仿, 去感受节奏运动的韵律, 还可以用节拍器来帮助孩子们感受节奏的韵律;其次在选曲方面, 应该选择节奏性、旋律性强的乐曲, 从而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感受乐曲形象时, 教师可以运用拟声因素来培养儿童表现音乐的能力, 如弹奏“线型火车”这首乐曲时, 引导儿童弹出汽笛鸣叫和火车靠站的不同音色。弹奏“圣诞歌”时, 左手要模拟马蹄声轻巧、平均的节奏。弹奏“啄木鸟”这首乐曲中右手跳音, 左手连音部分可以告诉孩子们左右手像两只鸟, 一只在工作捉小虫, 一只在休息、歌唱。在讲解曲子时一定要细心、仔细, 曲中每一个“标点, 符号”都要讲解清楚;再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 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 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增加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观摩年龄相近的孩子的钢琴课, 从而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在琴童们之间相互观摩学习当中, 孩子们会收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启示。
音乐兴趣的培养是孩子学琴根本目的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 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 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力、协调力、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 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 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 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在幼儿钢琴教学中, 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 必然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音乐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 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通过准确的范奏, 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 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 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 才能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奏感等音乐素质, 从而挖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对优美的好听的乐声、乐音都有不同程度的愉快反应, 所以孩子多少都有对音乐的爱好。家长要把这些音乐的美好的东西作为学琴的目的来对待, 用美好的音乐感化孩子的情操, 同时作为艰苦学琴的回报把音乐的这些愉悦作为礼物送还给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不同程度地“为孩子不愿意练琴而烦恼”, 许多孩子因为不愿意练琴而遭到包括体罚在内的各种惩罚, 甚至出现破坏钢琴的行为。讲到这里不得不再次重申“兴趣”的重要性,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呢?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多给孩子讲讲音乐人的故事, 听听不同种类的音乐:其次过于严格的管教, 使孩子们减少了对音乐的兴趣, 挫伤了表现音乐的积极性, 音乐感被压制, 除了上学就是练琴, 缺乏放入那个富多彩的生活, 与外界练习生疏, 头脑空白、想象力缺乏, 音乐也容易变得缺乏活力。不要轻易放过观察大自然的机会:暴风雨过后的彩虹、春夏秋冬的变化, 甚至听听打雷的声音、雨滴的声音, 这些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钢琴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作品的直观性和可感受性, 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审斯基所说:“儿童的天性明显要求直观性。”只有高度重视直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形象力。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什么事都不会作好, 钢琴学习也是一样。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艺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根据儿童心理与生理特点, 在传授技能技巧的同时是学生对学琴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是每个孩子在学琴中真正获得对一生有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幼儿钢琴教学问答》.李斐岚.人民音乐出版社.
[2]《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钢琴艺术》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华乐出版社.
一、创造环境
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将音乐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在活动各环节中播放不同性质的中外名曲供幼儿欣赏,让孩子们生活在音乐的氛围中,愉悦幼儿身心。 如在早上一入园,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其他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专门创设“音乐角”,有各种打击乐器和演出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表演;午睡时播放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摇篮曲》。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了。
二、善用鼓励
鼓励是教师对幼儿无限爱意的传递,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师赠予他们弥足珍贵的愉悦体验,音乐活动中的鼓励主要是为了培植幼儿自信。幼儿能参与活动全过程,需要鼓励;只能完成某项活动要求或内容,需要鼓励;缺乏自信,在活动中退缩或进退两难时,教师的热情邀请、支持帮助,是鼓励;激将幼儿勇敢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新活动要求,也是鼓励。常用不同的方式传递自己心灵的语言,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都能向幼儿表示:我看见你,注意你了!你进步真大!做得好!不同方式的鼓励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并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而被教师肯定认可的快乐,这种快乐支持着他们将这种“你能行”的外来信息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在活动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积累,就会沉淀为一种成功感,从而在幼儿心里播下自信的种子,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浓厚的兴趣,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期待也应运而生。
三、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老师应该每时每刻保持笑容,每天做一个快乐的人,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脸上一定要充满快乐,在孩子和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在教学中,创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满足幼儿的生理状态。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活动中,我不仅是老师,还是其他角色,如:鸭妈妈、小鸟等,通过角色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激发幼儿的美感,让幼儿喜爱音乐、溶入音乐,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合语言的打击乐教学
语言进入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语言是儿童最先学习的符号系统,人人都会,用到音乐教学中,来训练节奏感,比如由2~4个字构成的字词词句、人名、地名等做节奏基石——一种最简单的二拍子节奏型(如× ×汽车)不断反复,形成一个固定节奏型。一起有节奏的念,当幼儿基本念齐后,再加一个新的组(不同节奏的如×× ×大卡车),然后可分成两个不同声部念。如果幼儿基本按节奏念齐了,还可以加上第三个节奏型(如×× ××公共汽车),这样全班组成一个三声部的节奏合说了。再进一步把汽车换成铃鼓× ×节奏;把拖拉机换成双响筒×× ×节奏;把公共汽车换成串铃×× ××节奏。把幼儿分三组,每人一件打击乐器(三大类)。组成一个最简单的三声部节奏乐队了。我指挥孩子们在练习中把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及声部的交替变化加进去。三个小小的节奏可以使孩子们享受到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它又绝对是人人容易学的。更进一步用这个节奏乐为一首幼儿熟悉的两拍子的童谣或歌曲做伴奏,边说(唱)边奏,既增加了难度(一心二用),又使音乐更丰富,幼儿更是兴趣倍增。每年六一我们都有这样的节目,如打击乐合奏《喜洋洋》、《瑶族舞曲》先后参加县里、市里庆六一文艺演出均获一等奖。演出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专一认真和有条不紊的良好心里素质。
五、结合动作的欣赏活动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墨教授说过:“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但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会教给孩子应感受什么。教师的责任只需搭个桥,引导孩子们走进音乐里面即可”。我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音乐中获得感受并发挥想象,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这也给大脑增添了必要的营养,有助于右脑创造形象。如《动物狂欢节》选出音乐形象独特又在要素上很清晰的《大象》、《水族馆》、《公鸡和母鸡》。拿出几幅动物图,请小朋友为图找音乐,孩子们听一遍凭直觉就能找到。再引导孩子们讨论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大象太笨重,鸡是跳跃的,水族鱼类是柔和连贯的),然后就请他们边听边模仿所表现的动物动作,动作不必教(表演的优美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自己按音乐描述的动起来。比较聪明、听的认真的孩子,表演会更接近音乐,包括音乐的段落变化,旋律的起伏等等。 这说明,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大脑中会浮现与音乐有关的物体形象,产生了联想。而且幼儿对这些活动也有了兴趣。
六、通过探索式的教学,唤发幼儿积极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了解铃鼓,我给每人发一个铃鼓,先看看自己手中这个乐器上有什么东西,用手摸摸,再用各种办法试试会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很高兴。然后要他们每人轮流想一个不同的敲击方法,并大家模仿。
摘要: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形成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但当今家庭与学校大都忽略了这一方面, 一旦孩子没有完成他们规定的事, 他们只知一味地怪孩子们没有认真去做, 长此以往, 孩子们只会越来越没信心与勇气做成他们本就能做成的事。所以, 对于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从幼儿抓起。
关键词:幼儿教育; 自信心; 培养策略;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成人“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幼儿时期的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自我价值认可与信心的树立, 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健康人格与良好心理的确立, 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意义深远。所以, 幼儿时期是关键的一个阶段, 需要家庭, 社会, 学校的共同配合下, 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措施帮孩子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而这个人物的重心又落到了幼儿教师的肩上, 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指导下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
一、关爱——创设“被爱”“被需要”的情境
爱心是每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对于幼儿尤为重要, 因为幼儿这时处于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 他们渴望被关注与他人的关爱, 一旦他们感觉没有人关心他, 对他弱小的心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破坏, 从此会伴随他们一生, 整个人会充斥着负能量。所以, 作为幼师, 不仅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而且要照顾到孩子们的方方面面, 需要扮演着“生活保姆”的角色。对于此时孩子自制力与心智的身心发展处于弱势, 事物更加繁琐而沉重, 此时需要幼师们倾注更多的耐心、信心、爱心在孩子们身上。具体体现在时刻在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并向他们发自内心地送去关怀与温暖, 如, 抱抱亲亲他们, 说我爱你这种关爱的话语, 并且主动和他们打招呼, 聆听他们的想法, 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被需要与重视的, 小小的心灵会受到抚慰与鼓励, 从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形成自己是被需要的积极情绪, 然后转化为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信心。
二、尊重——保护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 美好的生命, 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 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幼儿尊重人们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是全盘否定孩子们的行为, 孩子们正处于懵懂的时期, 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诸多好奇, 会对一些“奇怪的东西”产生兴趣, 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 一旦他们接触了不是在他们这个年纪接触的东西便会竭力地制止, 将他们主观能动性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却是一味地纵容他们, 只要不是犯大错, 家长不会置之不理, 即便是像一个故事中孩子第一次偷了邻居的鸡蛋, 不去批评他们, 而是一味地纵容, 长此以往, 那个孩子便会觉得偷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两种做法都有所不妥, 对于幼儿的尊重是保护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 所以对于孩子们合理的要求应得到尊重与满足, 如他想要自己打扫卫生, 放手让他去做, 不要过多干涉与不许他们尝试, 还要在孩子们言行举止不对时进行点拨, 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这种尊重既保护了孩子们的个性与创造力, 而且还会帮助孩子们认识事物的对错, 自信力与自尊都得到了提高。
三、肯定——给予积极向上的评价
俗话说,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可见肯定孩子在孩子成长中是举足轻重的, 而且在激励下, 孩子们的潜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并且帮他们树立信心, 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表现在生活中越来越杰出, 然而一味地批评与否定孩子, 只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也会使得他们做事情畏首畏尾, 没有勇气去尝试新鲜事物, 从而变得不喜欢展示自己与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等消极的做法。所以, 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要批评与否定孩子, 即便批评他们也要讲究方法与采取技巧, 比如一个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唱歌, 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 并使得课堂混乱。此时, 幼师不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扰乱课堂, 而是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 小声地安慰他, 说自己知道他不是有意在课堂上唱歌的, 并且说自己知道他在唱歌方面有天赋, 鼓励他在其他孩子们面前唱歌, 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够清楚自己犯下的错误, 而且还使得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信心。
四、帮助———提供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会使得孩子们对于自己的信心倍增, 产生愉悦与幸福感, 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 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 幼师一定要提供诸多机会让孩子去体验获得成功的经历, 要考虑到孩子们个性特点与知识储备以及生活规律, 设计出有趣、科学、适中的一揽子问题与游戏, 参与形式, 使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 展现自身的魅力, 体会到收获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需要幼师十分熟知每个孩子的基础上, 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做, 设计合理科学的活动形式,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心态,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信心, 健全他们的人格。
五、诱导———鼓励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
孩子们的信心的树立很大一方面是取决于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 幼儿此时对万象世界充满了好奇, 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 往往会到处碰壁与遇上瓶颈, 产生挫败与失落感, 而此时幼师则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鼓励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不要灰心, 要相信自己激励他们多去尝试, 只要自己不放弃, 挑战他, 面对他, 终有一天会成功, 这样不仅提高抗压感与受挫力, 他们会变得勇敢, 也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自信心。
总的来说, 孩子们自信力的树立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要鼓励孩子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关, 并且能够自信地展现自己, 勇敢地表达自己, 充满生机与活力, 极大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所以, 作为幼师, 走在教育孩子们的前沿, 更应该重视孩子们的信心, 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关爱、尊重、诱导、肯定孩子, 使得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高兰慧.对学前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4) .
[2]孔姗姗.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 , (11) .
【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园音乐常规的培养11-13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9-30
谈谈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11-09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06-25
对一些幼儿教育名言的思考10-27
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06-17
可爱的脚印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10-29
培养幼儿安全教育05-26
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