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精选10篇)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1

为了更好的归集公司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加强研发费用的管理,充分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制定本办法。

一、研发费用

1、研究开发活动定义

1.1、研究开发活动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1.2、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省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2、研发费用

2.1、研发费用指从事上述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研发活动项目应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规定项。

2.2、公司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2.2.1、人员人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商业保险、专业培训、公司按研发人员工资总额提取的福利经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

2.2.2、直接投入: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包括原材料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等使用费;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

2.2.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为进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2.2.4、设计费用: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2.2.5、装备调试费: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2.2.6、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2.2.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2.2.8、其他费用

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二、研发机构

1、研发机构包括研发部、技术部、质检部以及与研发活动项目相关的其它机构。

2、研发机构在研发活动中的职责

2.1、研发部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储备计划,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工作,并形成“研发项目立项文件”及“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项目名称、目标、内容、日程安排等。按项目级次分别上报,其中:不需要上报省市级科技部门审批立项的项目,应办理公司内部的项目立项审批,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立项后实施,需要上报省市科技部门的新产品研发项目,自批准之日起一个月内,研发部应到市科技部门办理完立项审批(备案)手续。研发部在批准立项后一周内将研发项目立项相关文件转交财务部、综合部等相关部门。

2.2、由研发部、财务部共同负责项目研发费用预算,按项目出具项目研发费用预算明细表。每个研发项目应做到立项有预算,年终或项目完成有决算。研发部门根据当年项目研发计划,按研发项目分别编制研发费用预算,年终由财务部、研发部门联合做项目决算,确定各项目费用支出总额。

预算获得批准后,研发部门根据项目的科研特性具体负责控制研发费用的实际支出,超预算支出的须事前履行追加预算审批,将批件转交财务部。

2.3、在研发过程中,考虑部分研发人员的实际工作存在变动情况,因此要求按月编制参与项目研发的研发人员名单及其在各研发项目的工作时间和当月工资明细表,报财务部记账。为多个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辅助服务的辅助研发人员工资薪金按当月提供服务的研发项目个数分摊。

2.4、研发费用的报销,研发费用报销列支时,除遵循公司相关费用报销规定外,报销单据必须列明项目名称,由项目负责人在报销单据上签字后方可到财务报销,如为多个项目共同发生的费用,应在报销单据上注明公共费用。2.5、研究开发活动所需的材料、模具等统一由研发部门(或项目小组)开具领料单,并在领料单上注明“用于***项目研发”,交试制部门领料进行小试和中试,材料费分别计入相应的研发项目。

2.6、研发过程中的检验费及联合攻关或委托其它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报销单据必须列明项目名称,应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签字,经有关领导审批后后方可到财务报销。2.7、项目完成后,由研发部负责组织对项目的评审,评审通过后,出具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

三、财务部在研发费用归集核算中的职责

1、根据研发部门转交的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建立研发项目明细帐。

2、专设“研发支出”科目,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设“费用化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二级科目,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和费用种类分别核算。以保证各项研发费用归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4、负责正确、合理分摊研发费用的公共费用和间接费用,正确划分研究开发与经营管理、生产制造之间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研发费用各项目之间的费用界限。多个研发项目使用共同资源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研发费用在各个受益项目之间分摊。

5、研发所用设备的折旧费,按研发过程中设备使用时间计算折旧,由研发部门按月报给财务部,财务部按月计提,合理分摊计入研发支出。

6、负责选择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研究开发费用审核。年终按照税收政策编制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等资料,保证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7、负责指导研发费用操作过程中的具体事宜。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研发费用,管理,会计处理

一、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新《通则》规定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 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 还可统一要求成员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 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企业可以把“研发准备金”的提取与使用作为税收筹划的一个新内容合理运用, 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研发准备金”, 列入管理费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研发费用管理并对其进行规范, 对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应当加以明确, 并且严格审批程序, 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 并将发生的研发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或者相关资产成本。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精神, 企业要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 提前安排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资金。

实行预算管理, 实际发生研发费用支出时, 再列入成本 (费用) 。企业集团要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 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 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 集团公司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 可以遵循必要、适度和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集中收取和支出研发费用, 用于研发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企业应不断改善研发费用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企业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注意利用内部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 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 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 更及时准确地提供研发费用的使用和变动信息。同时还要选择更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提升会计信息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不断改善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的正确性, 加大研发力度,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当前, 世界各国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费用化处理方法。费用化处理方法是, 在研发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其依据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即使能带来收益也难以计量。这种做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核算简单, 被广泛采用。但是, 它既不符合配比原则, 也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并且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第二类:资本化处理方法。所谓资本化, 即是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 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 再予以确认、摊销。这种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短期行为。但是, 这种做法也有弊端, 它有悖于稳健性原则, 因为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关系, 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即把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 其他研究开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在很多方面比其它方法更具合理性。

虽然新准则中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旧准则及国际上部分国家更趋合理, 但毋庸讳言,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 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与不足体现在:新准则给予了科技及创新类企业利润更大的操控空间。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 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因而新准则的这些规定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需“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从而轻松实现业绩操纵、进盈管理的目的。

三、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对研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虽然从单个项目上来看, 似乎严重违背了稳健性原则, 但是, 由于企业研发项目组合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 从报表总体看, 会计信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健性。因而, 研发费用资本化既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又没有严重违背稳健性原则。而费用化虽保持了稳健性却严重违背了相关性。因此对研发费用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从总体上优于费用化。从以上评价标准来看, 研发费用符合资产的定义, 既有可计量性、又具有相关性, 总体上还不严重损害稳健性原则。因此,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我认为, 对研发费用予以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弊端,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有条件的资本化可以使每期的收益、成本的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 从而使盈利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二,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使研发投资能与其他有形资产一样, 列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而研发费用的摊销和注销, 将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研发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第三,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为评价企业创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 使投资者可以对不同研发阶段投资回报进行评估。在当前的社会客观情况下, 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比单一的费用化、单一的资本化更趋合理, 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之间较量的主要焦点。目前,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一般企业, 对利润指标都有较高的要求。企业如果要能获得融资或其他各方面的支持, 就要有较好的利润指标。而原《准则》规定, 研究开发支出在无形资产申请注册前所有的支出全部计入费用, 研发投入阶段的支出对企业投入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研发支出较大的企业将直接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期间利润大减。这样, 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指标考核, 有可能减少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而新《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无疑会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实行先进行归集然后分期摊销的政策。在开发期投入不影响企业会计利润, 开发成功后无形资产分期限摊销平均摊入各期利润, 改变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 从而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 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 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 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一致, 这样, 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 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具有现实的意义。斯坦福大学柯林斯和波拉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研究了那些所谓远景型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决”。根据柯林斯和波拉斯的研究, 已经“造好钟”的企业主要为使命所驱动, 而不纯粹为利润目标所驱动。柯林斯和波拉斯没有否认利润目标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但他们认为利润目标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条件, 只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已经“造好钟”的企业为使命所驱动, 将核心价值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融入企业的所有层面, 转化为企业的研发和管理行为。这也许就是现代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及会计处理应把握的正确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平, 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冯燮岗.知识何以可能[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战略成本观念;研究

战略成本观念,即企业从战略角度运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和方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战略地位的目的。在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战略成本观念也得以应用。

1、战略成本观念特点分析

较之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从新时期的战略成本观念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来看,表现出现以下特点:

1.1成本管理目的发生了变化

战略成本观念的目的一方面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是为了建立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定要积极探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的成本管控方法,如果成本降低方法的应用削弱了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那么应当弃之不用;另一方面,若成本增加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益,则该成本的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

1.2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拓展

战略成本观念,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理念。由于企业成本结构中产前与产后成本比重不断增加,成本管理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耗费管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产前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产后产品营销等方面。战略成本观念深入到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以及供应和售后服务部门,可以细致、全面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成本。战略成本观念所涉及到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是超越了企业边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相互协调地成本管理。

1.3成本管控重点发生了转移

在传统模式下,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节省成本,即在生产实践中不浪费无谓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两种形式。对于战略成本观念而言,其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成本避免,以预防为主。在企业策划过程中,对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以及市场定位等源流特质性成本动因综合考虑,从源头上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管控。

1.4成本管理方式方法更新

受战略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影响,战略成本观念较之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达到战略成本观念所要求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目的,可从如下层面创新、优选方法。第一,战略成本规划。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进行事先成本规划与管控,从根本上对其长期盈利能力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其可采用的方法有源自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法、制定成本目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规划法等。第二,经营改进。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过程中,积极落实成本规划、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有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标竿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该种区分不可能像刀切一样清楚,在企业成本优势获取过程中,可以优化整合各种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2、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中的战略成本观念体现

从实践来看,上文1.4中所提到的几种战略成本观念和方法,在目前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多。例如,就国内企业界倍受关注的邯钢“成本否决”而言,虽然有其取之于市场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分解到全员这些难能可贵之处,但是实质上只是基于标准改进的成本制度,并非战略成本观念意义层面的目标成本规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事前、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工序和产品设计。同时,企业集团的购销比价管控,主要对制造过程外的企业购置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控制,与战略成本观念也没有密切的关联性。当然,就国内电气、通信行业而言,其中很多企业因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已经呈现出战略成本观念,该种思想逐渐萌芽。比如,一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就非常关注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将顾客应用成本、环境成本作为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制造出了很多符合环保要求、节能标准且用户满意度高的新产品。然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战略成本观念并未在实务界得到普及,而且具体方法的应用系统化程度不高。实践中,为了使国内成本管理实践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积极应对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市场激烈竞争态势,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当积极推行战略成本观念引进方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过程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使战略成本观念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2.1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

企业应当通过咨询、教育、培训以及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战略成本观念的重要性,并且要结合实际强化成本观念和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战略成本观念的作用。尤其在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优选方法,对企业高级管理以及会计人员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成本观念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不仅要靠基层部门的节能降耗,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树立成本意识,并且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针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现状分析发现,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设备制造过程、需求,优化设置管理会计岗,并且挑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会计人员。通过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不仅可以有效提供信息数据、评价方案以及考核业绩,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

2.2利用“VE”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决定了产品未来生命周期中的三分之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品价值链的管控只有基于正确产品的设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利用战略成本观念来指导企业研发成本动因分析,即将研发与成本设计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预防,避免产生无效成本。基于此,笔者建议利用VE (Value Engineering),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所谓“VE”,即价值工程,其所体现的是成本避免思想,注重功能分析的有组织活动。就开发“VE”而言,其在把握功能上与制造“VE”有所不同,主要以成本目标作为实现产品观念的奋斗过程,通过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达成实施等程序,形成一个循环,而且每次循环中都会对成本进行一次挤压。在企业研发阶段,研发“VE”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反逼机制,对目标产品市场调查,在满足潜在顾客对产品功能需求的研发方案方可立项。

2.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组织架构

在战略成本观念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战略成本管控方法运用得更有效、更充分。比如,因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使各种分析法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人员、地域以及信息方面的限制,并且得以充分的运用和挖掘;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海量信息实时分析与处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沟通、合作,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习型组织设计的指导;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动态的制造项目团队,从而使各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战略成本观念得以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支持

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与现行财务会计信息有所不同,而且与现有管理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实践中,为使上述方法能够得以顺利实施,需重新整理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研发费用、外购等,以与各项价值相匹配,正确反映产品已耗和未耗的资源。比如,现行的准则成本主要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未用生产能力,而战略成本观念却须将之从反应已耗资源的产品成本信息中剔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还需对信息来源渠道进行拓展,提供战略成本管控所需的上游和下游与渠道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其它信息,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发展规划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张,虽然研发费用管理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必将成为一种主流,而且也将会全面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与发展,也只有企业重视了战略成本观念在研发费用中的应用,才能设计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青.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企业经济,2011(06).

[2]李海舰,孙凤娥.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与实践特征——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02).

研发费用报告 篇4

xxx限公司: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xxx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及有关编制说明。

一、管理层的责任

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申报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4)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范围。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研究开发费用

结构明细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考虑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相关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相关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已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xxx公司在所审计期间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四、编制基础及使用限制

我们注意到如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说明

表的审计意见。

附送:

1、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汇总表

2、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3、xxx公司研发费用编表说明

研发材料费用自查报告参考 篇5

XX市南都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属XXXX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位于XX界X市X工业区,现有职工1800余人,是一家拥有极板制造和蓄电池组装两大专业生产线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成立于20XX年11月,注册资金一亿元,占地12万平方米。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中、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50多人,并长期聘请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专家、教授相辅助,提供研发成果,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使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行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公司年产1440万套极板和800万只电池生产线项目己通过环保验收,产品生产经专家组评审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现场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已通过监测评审。 铅酸蓄电池在电动自行车上的推广和使用,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燃料燃烧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其发展前景广阔。

本公司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研究开发费用。

二、公司采用的原则和方法

(一)人员人工。人员人工经费200万,是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开发人员包括公司技术中心全体研发人员、质量检测人员以及与研发有关的人员等)的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二)直接投入。公司近两年直接投入650万主要用于购买无氧干燥机400万、测试仪器150万、其它费用100万,包括用于研究开发的原材料、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三)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摊销50万元。折旧费用是指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

(四)公司投入设计费用50万。设计费用是指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五)装备调试费50万。装备调试费是指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研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六)无形资产摊销40万。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因研究开发活动而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支出的摊销费用。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按受益年限或法律的有效年限平均摊销,计入各摊销期损益。

(七)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100万。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的项目成果为公司所有,且与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八) 其他费用60万。其他费用是指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出差费、业务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技术研究保险费等。

按以上计算,20XX年6月30日至20XX年6月30日,近两年的研发费用1200万元,占销售收入比例的3%。

三、存在问题

由于企业技术中心刚成立不久,还不是太健全,研究人员还不够,对电池内化成和无镉极板研究刚开始进行,还必须增加研究人员和研发费用,让公司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XX市XX有限公司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篇6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企业自创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不确认为无形资产,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但是,由于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否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相关特征(例如,可辨认性)、能否或何时能够为企业产生预期未来经济利益,以及成本能否可靠地计量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研究与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其他特定的条件,才能确定为一项无形资产。

二、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1.研究阶段。研究阶段是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它是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只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

2.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开发阶段具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等特点。

三、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1.费用化。费用化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这一核算方式符合财务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做法比较简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避免了因为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进而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人为划分进行利润操纵,同时递延了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可以使企业尽早收回投资,早日分享税收优惠待遇,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

不足之处在于:①它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②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③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2.资本化。资本化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一直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予以摊销,若企业连续几年内有若干研究与开发项目,其中研发成功项目而取得的收益将与研发费用配比。

3.有条件的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即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其他的则在发生当期摊销。

这是一种比较公允的做法,它可以避免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本化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客观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但区分资本化与非资本化的条件难以掌握,在研发活动期就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未来收益有很大的主观性。其资本化后的摊销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人为操纵利润。

四、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其披露

1.账户设置。企业应设置“研发支出”成本账户,用以归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研发支出”可按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2.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对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计入损益的支出不能进行调整。因此对这一阶段的支出进行判断时,一定要非常确定之后再进行账务处理,这一阶段的相关会计处理为:

(1)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会计期末:将费用化支出结转到“管理费用”账户。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

(1)支出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研发开发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形成无形资产后:

借:无形资产--XX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3)无形资产摊销

对于已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从其达到预定用途的当月起,按直线法摊销:(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4)开发阶段发生的研发支出,在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发生减值、甚至转让时的会计处理为:

a确定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b确定减值的研发支出予以转出时:

借:无形资产/管理费用

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贷:研发支出

C研究开发成果在未形成无形资产之前转让的,可参照无形资产转让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研发支出

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参考文献:

[1]王松年.国际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7

1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必要性

作为企业的灵魂与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工作非常关键,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需要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科学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自然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重要环节[1]。倘若在核算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研发费用, 在征收所得税时, 执行15%的税率。另外, 针对企业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可以进行加计扣除, 有以下两种的扣除方式: (1)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成本的150%进行税前推销; (2) 针对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 可以按照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问题

2.1 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容易出现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的问题, 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进行项目预算。据调查,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 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比较强, 创新性也比较强, 可比性比较差, 不能像其他工程和项目一样进行实务核算和准确评估。 (2)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会同时产生一些研发成果, 这些成果属于研发过程中的衍生产品, 无法直接分离专利技术费用进行核算。 (3) 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设备、研发仪器以及研发人员的素质水平、知识结构等限制, 无法进行准确的研发预算。以上情况的出现和产生, 导致研发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为经济管理和财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 影响企业的研究成果。

2.2 研发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影响后期的费用分摊和费用划分, 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研发人员来源于各个地方, 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再加上在组织、实施研发项目时, 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影响费用划分和费用分摊; (2) 在核算研发项目成本时, 有些项目并没有单独立项和单独计算, 造成无法享受政府优惠的问题[2]; (3) 在研究与开发企业项目时, 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周期, 对于产生的无形资产, 更是无法进行科学详细的计算。

3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对策

3.1 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研发费用核算的高效、有效进行, 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与科学管理, 并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对费用核算进行全程监督。在开展研发项目时, 准确、合理地核算研发费用, 避免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做到全程控制与监督。

3.2 加强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

由于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在研发前期, 应做好研发项目的总预算, 尤其是针对大额支出, 更要谨慎对待, 仔细处理。另外,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还要加强监管与审批工作, 签订相关的规范协议,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核算工作。

3.3 完善研发流程, 加强研发管控

由于研发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 尤其是大型的项目, 成本核算更为繁琐。因此, 必须实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核算方式, 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所谓内部监督, 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监管, 企业要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此事, 并落实岗位责任制[3]。所谓外部监督, 就是在研发项目的实施和经营过程中, 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与核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工作。与此同时, 还可以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 加快研发成果转换, 提高研发成果的利用率, 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即成本核算以及项目预算, 并从研发流程、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严一枞.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与核算[J].经济视野, 2014 (6) :102-102, 104.

[2]高晓雨.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2 (2) :39-40.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8

龙生股份曾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去年研发费用同比下滑10.10%,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则由2010年的4.63%降至3.53%;而与此同时,龙生股份管理人员的薪酬则同比大幅提高65.62%。同样,龙生股份在招股资料中明确表明公司具备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但2011年净利润仅微幅增长2.8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则同比增长0.97%,而同行业中的中航精机(002013)及交运股份(600676)净利增速均在10%以上。

克扣研发费用 高管加薪60%

在2011年之前,龙生股份的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约为4%,公司据此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意味着在后续的2012-2013年,公司将继续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不过早在去年上半年,龙生股份的研发费用即呈现趋减态势。

龙生股份2011年营业收入首超2亿元,同比增长17.78%,若以2010年的研发费用为基数,则公司2011年的研发费用应不低于1034万元。然而龙生股份去年的研发费用仅为788.92万元,同比下降超一成,在营收中的比重降至4%以下。记者注意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逾2亿的企业,研发费用占比不得低于3%,而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的企业,研发费用占比不得低于4%。

龙生股份显然也注意到了这样的规定,遂于复审之前死守4%的下限,而在通过复审之后随即削减研发投入。业内人士指出,龙生股份实际上是钻了前述《办法》的空子,《办法》并未具体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之绝对值,仅在占比方面作出了规定,由此给龙生股份制造了可乘之机。

在压缩研发费用的同时,龙生股份却大幅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资料显示,龙生股份2011年计入管理费用的职工薪酬为544.76万元,是仅次于研发费用的第二大支出,同比大幅增长65.62%,远超过上市之前的增速,其中以董事长俞龙生为代表的关键管理人员的的报酬总额为178.37万元,同比增幅亦逾六成。除管理人员之外,龙生股份销售人员去年的薪酬也提升过半,亦为销售费用科目之下的第二大费用,而该项费用在上市之前的2009-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一直是负增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此项费用直线攀升至公开资料可见的历史高位。

以龙生股份的上市日2011年11月3日为起始日,截至去年末,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龙生股份即为高管及员工加薪60%左右。业内人士指出,龙生股份刚刚上市便忙于提高俞龙生等人的福利倒也无可厚非,但公司却罔顾承诺“克扣”研发费用就值得商榷了。

毛利率奇高 净利润滞涨

龙生股份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81%,落后于同期营业收入的增速,滞增迹象明显。若扣除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则龙生股份净利润仅微增0.97%,与公司2009年近100%的业绩增速形成了显著的区别。

对此,龙生股份将主要原因归结为行业优惠政策的退出、银根收紧、油价高企等外部因素,而对成本及费用的控制不力则一笔带过。事实上,龙生股份业绩滞增并非不可预见,公司2009年业绩几乎翻倍,但2010年净利增速则大幅下滑至23.93%。本刊曾于《龙生股份业绩注水严重 全公司仅有十个本科生》一文中报道,龙生股份在上市之前过分渲染了其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地位,也有意掩盖了乘用车领域自去年上半年即出现的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业内人士曾合理的预估龙生股份2011年业绩出现滞增是大概率事件。

同行业中的中航精机及交运股份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印证了行业景气度尚未恢复。中航精机去年毛利率下滑1.2个百分点,交运股份的同类业务毛利率则由2010年中期的16.58%降至2011年的10.46%。在这种背景之下,龙生股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公司亦不可避免的陷入自食其言的尴尬境地。

不过,与龙生股份不同的是,尽管行业尚未出现明显的向好拐点,但中航精机等并未出现滞增,两家公司去年净利分别同比增长13.02%、10.09%,基本与当年营业收入增速保持一致,亦与2010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持平。

颇为蹊跷的是,中航精机等公司毛利率均在20%以下,而龙生股份毛利率则一度接近40%,中航精机作为行业龙头,基本可以公允的反映出行业的一般毛利率水平,龙生股份毛利率两倍于中航精机,是否具备超常的经营策略?

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规定的比较分析 篇9

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规定的比较分析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研发费用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企业在归集研发费用时,应根据不同的归集目的,选择不同的归集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依据的不同政策规定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各种政策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准确界定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及构成要素,有助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管理,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以便于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作 者:张敏 作者单位:长江船舶设计院,武汉,430062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29)分类号:F27关键词:研发费用 规定 企业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持续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研发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高科技企业,传统企业也呈现出这一趋势。这些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探讨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十分必要。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国际流行做法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如何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总体上看,主要有3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1)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这种做法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和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

(2)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例如,荷兰的会计准则规定,研发费用只要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即可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进行摊销。这种资本化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不加区分地将其全部资本化,又违背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3)“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做法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将研究支出作费用化处理,其中消耗固定资产的费用可以资本化。而对开发费用则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8号准则《无形资产》则在以上3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由于研究阶段的支出目的不是产生具有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因而它很难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故此阶段发生的支出应直接计入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则在满足技术可行性等条件时应予以资本化。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第6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该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其核心内容包括:

(1)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分别处理。所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所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2)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3)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①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或该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与不足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确认不外乎3种情况: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实行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

1、合理性

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合理性在于它既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又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具体表现在:

(1)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2)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业绩。就会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资本化处理则会纠正这种倾向,并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3)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地股市来看,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会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也能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2、不足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并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比较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整个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一规定从表面上看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2)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将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5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准则的这些规定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需要“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通过调整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就可以很轻松地操纵利润。

(3)在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后,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年限上,新准则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利润上升)。这样,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以及寿命多长的判断将对公司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新准则下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定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是与其他会计处理方法相比还是比较公允的。本文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合理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一般而言。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必须经过“提出设想一可行性研究一小型工业化试验一大型工业化试验一正式投产”的过程。随着研究开发过程的不断进行。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研究开发的风险也在降低,经过小型工业化试验后,研究与开发结果变得明朗,失败的风险很低。据此,本文认为,在从最初的想法形成到进行小型工业化试验阶段,是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并进行小型试验的阶段。这时项目能否成功还不一定,未来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无法确定。投资风险比较大,所以可以将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支出予以费用化。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管理费用”下设二级明细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并按照研究与开发项目设置三级明细账,按项目明细归集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每期期末,将按项目归集的研发费用汇总,即得到当月的研发费用总额。

通过小型工业化试验后,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进一步试验的目的就是要运用于实践。未来经济利益也较为确定,开发失败的风险很小,因而应将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为:对于已通过小型工业化试验阶段的项目,可在“研发支出”一级科目下按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用以归集该项目从大型工业试验到正式投产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项目完成投产后,按照国家法律程序形成无形资产,则将该项目的后期研发费用从“研发支出——某项目”贷方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借方。在一定期限内摊销。

通过这一规定,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可以合理地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恰当地处理研发费用。

2、加强研究开发费用的披露

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情况的披露,一方面将企业的各种研发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增强其对企业的投资信心;另一方面约束企业利用研发费用的调节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主要包括两部分:

(1)加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表内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费用”下应单独设置一行“研究与开发费用”项目,用来披露企业本期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新准则对此已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还应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下增设“研究与开发费用”一栏,使投资者能更清楚看出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对利润的影响。利润表后还应设置附表“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用以按项目披露主要研究开发项目费用发生情况,这样可使投资者更加明确研发资金的使用情况。

(2)加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表外披露。主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设立以下内容:一是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费用化金额,占总费用的比例,资本化金额,所采用的摊销方法;二是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主要投入方向,研究开发成功与失败的比例:三是披露其与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性收入的比例,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对照分析;四是披露所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现状和市场前景。

上一篇:世界是平的读书心得800字下一篇:师生聚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