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措施要点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控制措施要点(精选8篇)

质量控制措施要点 篇1

特殊过程质量 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

准:

核: 编

制:

。。。。。。。。。。。。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部

编制日期:2014年2月12日

目录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1 1.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度............................................................................................1 1.2 完善自检体系,加强质量管理................................................................................1 1.3 完善技术保证措施....................................................................................................1 1.4 建立内部“三检制”和验收把关制度........................................................................2 1.5 建立隐蔽工程“专业联检制”....................................................................................2 1.6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施工质量等级与结算和分配挂钩....................................2 1.7 搞好质量预防,加强过程控制................................................................................2 1.8 配足设备、及时校验................................................................................................2 1.9 建立例会制度、开展技术、质量培训....................................................................3 1.10 材料质量控制..........................................................................................................3 2 特殊过程控制要点..............................................................................................................3 2.1 灌注桩施工................................................................................................................3 2.1.1 桩位放样..........................................................................................................3 2.1.2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要点......................................................................3 2.1.3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要点..............................................................................4 2.1.4 混凝土灌注......................................................................................................5 2.1.5 施工事故预防、处理措施..............................................................................5 2.2 预应力混凝土............................................................................................................9 2.2.1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9 2.2.2 混凝土浇筑阶段质量控制............................................................................10 2.2.3 张拉和放张阶段质量控制............................................................................10

I

本工程特殊过程确认为2项,分别为灌注桩施工、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根据两项特殊过程特制定专项质量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如下: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度

工程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对工程施工实施全过程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施工的优化配置,项目经理持证上岗,施工前组织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加强现场管理、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1.2 完善自检体系,加强质量管理

1.2.1 自检体系组织

自检体系由施工班组、施工中队队长或中队技术员、质检科三级组成,以项目质检科为自检核心。项目经理部内设独立的质量科和工地试验室,并配置足够的工程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

1.2.2 自检内容

自检体系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细化分解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部位、重要工序、关键环节指定专人负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自检人员监控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随时进行放线测量,材质试验、工序与工艺检查、质量检测等工作,保证质量检查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自检体系要以建设单位质量奖罚管理机制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内部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促使和激励职工强化质量意识,内部实行经济效益与质量挂钩,实行项目挂牌、首件验收、测量复核、质量检查、奖金挂钩、质量否决等制度,明确岗位质量职责,层层落实质量责任。

1.3 完善技术保证措施

在工程开工前,必须按分部、分项工程编写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要点。常规分部、分项编写标准施工组织设计和要点,特殊分部、分项要特殊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及要点。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以施工组织设计为纲领,以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为指导,以两级技术交底、操作规程和工序交接检查为保证,严格各施工工艺的控制与管理,对易产生问题或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大技术投入和管理力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施工工艺流程。

按要求配置施工机械和试验检测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质量检测水平和各种设备的有效应用。

1.4 建立内部“三检制”和验收把关制度

建立班组自检,施工队中队复检,项目部质检科终检的内部“三检制”。施工过程中的检查、检测和验收严格按有关程序进行,实行层层管理、分级验收、总工把关制度。

从管理层到作业层建立一支覆盖所有工作面和作业工序、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质检队伍。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主持工序交接、完备检测手续,并沟通班组自检,施工队中队复检和终检上报之间的关系。工序完工后,经过内部“三检制”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验收报告和有关资料,得到批准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1.5 建立隐蔽工程“专业联检制”

对于隐蔽工程,在覆盖前必须遵循严格的质量检查程序,施工中组织各专业的质检工程师对隐蔽工程进行联合检查验收。

1.6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施工质量等级与结算和分配挂钩

对施工过程中违反技术规范、规程的行为,质检人员有权当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重视质量、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人,质检人员有权要求行政领导给予严厉处理,并追究其相应的责任。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

1.7 搞好质量预防,加强过程控制

依据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施工规范和施工措施,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细则和岗位责任制等,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确保整个施工过程连续、稳定地处于受控状态。组织主要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经常性的进行工序分析、提高工艺水平和工序能力,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格按照技术图纸、规范及技术措施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做到“六不施工,三不接交”。“六不施工”是: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资料未经审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隐蔽工程未经联合签证不施工;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或批准的工序不施工。“三不接交”是:无自检记录不接交;未经监理工程师或值班技术员验收不接交;施工记录不全不接交。

1.8 配足设备、及时校验

配备足够的符合计量要求、满足质量检查与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器具,并按规定及时进行校验;精度不能满足计量要求,及时更换。

1.9 建立例会制度、开展技术、质量培训

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总结质量管理效果,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检查、检验人员和特殊工序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针对人员素质构成和工程特点及时对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进行施工管理和相关技术培训,为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1.10 材料质量控制

进场原材料(包括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规范和标书文件要求,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场;使用前重新进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特殊过程控制要点

2.1 灌注桩施工

2.1.1 桩位放样

(1)严格执行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93)的规范要求,保证桩位放线误差小于±20mm。

(2)根据场地情况,桩位放样工作最好三次完成,放样用四点拉线交叉点测量定位的方法。护筒埋设前需对开挖桩位进行二次确认,护筒埋设过程中利用拉线交点及时调整桩中心点位,护筒埋设完成后需对护筒中心进行复测。

(3)放样结束后,经现场监理确认方可施工。

2.1.2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要点

(1)钻孔桩施工前应探明和清除桩位处的地下障碍物。

(2)为保证桩体不侵入基坑平面,考虑施工误差及桩身变形量,桩位外放10cm。(3)桩位允许偏差为:顺轴线方向±100mm,垂直轴线方向+50mm,每根灌注桩钻孔前应利用提前埋设的护桩复核桩位。围护桩垂直度控制在3‰以内。

(4)成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100mm。

(5)钻孔桩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每桩制作不少于1组混凝土抗压试件。

(6)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清底,保证桩底沉渣允许厚度不大于100mm。

(7)成孔过程中泥浆比重应能保证不塌孔,清孔后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灌后桩顶应高于冠梁底面20~30cm。(考虑破除桩顶不良混凝土长度20~30cm)。

(8)钻进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钻头直径、磨损程度及钻杆垂直度。

(9)围护桩混凝土浇筑采用的导管直径宜为200~250mm,导管使用前应严格清理干净,并进行导管密闭性及通球试验,导管底端距孔底应保持300~500mm。

(10)封底混凝土浇筑后导管埋深应不低于1m,根据估算封底混凝土需要3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持导管埋深2~3m,围护桩混凝土应该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确定,粗骨料宜采用粒径不大于40mm的卵石或碎石,混凝土塌落度宜控制在160mm~210mm。

(11)在拔出最后一节长导管时速度要慢,避免孔内上部泥浆压入桩中。钢护筒在灌注结束、砼初凝前拔出,起吊护筒时要保持其垂直性。当桩顶标高很低时砼灌不到地面,砼初凝后回填钻孔。

(12)混凝土浇筑应连续,整桩浇筑应在封底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以保证钢筋笼不上浮。

(13)桩身混凝土灌注完成后48小时内应避免重载车辆从桩附近经过,以保护成桩质量。

(14)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1,不宜大于1.15。(15)现场用于质量控制的测量设备要准备要,测绳、泥浆比重计、塌落度筒灯。(16)现场混凝土试块制作频率和方法由二工区试验室提供。

(17)现场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立刻向主管领导及拌和站报告,及时解决问题。

2.1.3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要点

(1)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制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钢筋笼直径±10mm,长度±50mm。

(2)钢筋笼主筋连接应保证35D连接区段范围内接头率不大于50%,焊接连接时主筋焊接段应做适当弯折。

(3)沿钢筋笼外侧,对应内箍筋位置,等间距布置4根定位耳朵筋,以保证钢筋笼在桩内位置准确,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4)HPB235钢筋采用E43型焊条,HRB335钢筋采用E50型焊条。

(5)钢筋笼底部做内收口,收口段长500~800mm,收口角度10°。

(6)外箍筋布置应圆顺,间距应均匀一致;箍筋加密段位置应准确,加密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外箍筋与主筋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允许出现焊点脱开或绑扎松动现象,箍筋接长应符合规范要求。

(7)内箍筋采用焊接连接,内箍筋截面应垂直主筋方向安放,与主筋焊接应可靠,内箍筋封闭焊接应满足单面10D,双面5D的连接要求。

(8)钢筋焊接应饱满,无气孔、夹渣等焊接不良现象,焊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9)钢筋笼焊接成型后应整体性良好,满足吊装要求,吊点部位应加焊吊装L筋,加强吊装点连接强度,确保吊装安全。

(10)成品钢筋笼注意保护,防止生锈、污染、变形,并应编号,以防混用。(11)钢筋笼入孔过程中应吊装牢靠并保持顺直,缓慢吊入,以免触碰桩壁。(12)钢筋笼吊筋宜采用圆钢,长度需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计算,吊筋与钢筋笼主筋应焊接牢固。

2.1.4 混凝土灌注

(1)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先要安放隔水包,并要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深度≥1m。

(2)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控制在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导管最大埋深不得超过6m。

(3)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勤上下活动导管,并及时测量管外混凝土面的高度,由此推知埋管深度,作好灌注记录。

(4)混凝土灌注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灌注时间按初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备案。

(5)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保证超灌高度0.5-1m,应凿除的泛浆高度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灌注过程中也应注意混凝土质量。

(6)确保混凝土塌落度保持在16-20cm之间,不失水、不离析。灌注桩的实际灌注量不得小于理论灌注量,保证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小于1.0。

(7)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采取孔口制作试块,并注意试块的编号、养护,每桩试件组数一般为3组。

2.1.5 施工事故预防、处理措施

2.1.5.1 坍孔

(1)原因分析:A、护筒埋置过浅,周围封填不密导致漏水。B、操作不当,如提升钻头或放置钢筋笼时碰撞孔壁。C、泥浆稠度小起不到护壁作用,D、泥浆水位高度不够,对孔壁压力小。E、向空内加水时流速过大,直接冲刷孔壁。F、在松软砂层中进尺过快。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坍孔部位不深时,可改用深埋护筒,将护筒周围填土夯实,重新开钻。B、轻度坍孔,可加大泥浆相对密度和提高水位。C、严重坍孔,用粘土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钻进。D、提升钻头,下放钢筋笼时保持垂直,尽量不要碰撞孔壁。E、在松软的砂层钻进时,应控制好进尺速度,并用较好泥浆护壁。2.1.5.2 垂直度超标

(1)原因分析:A、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机磨耗,部件松动。B、土层软硬不匀,致使钻头受力不均。C、钻孔中遇有较大孤石、探头石。D、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E、钻杆弯曲,接头不正。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检查、纠正桩架,使之垂直安置稳固,并对导架进行水平与垂直校正和对钻孔设备加以检修。B、偏斜过大时,填入土石(砂或砾石)重新钻进,控制钻速。C、如有探头石,宜用钻机钻透,在逐步进尺钻进。2.1.5.3 卡钻

(1)原因分析:A、孔内出现梅花孔、探石头、缩孔等未及时处理。B、钻头被坍孔落下的石块或误落入孔内的大工具卡住。C、入孔较深的钢护筒倾斜或下端被钻头撞击严重变形。D、钻头尺寸不统一,焊补的钻头过大。E、下钻头太猛,或钢绳过长,使钻头倾斜卡在孔壁上。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对于向下能活动的上卡,可用上下提升法,即上、下提动钻头,并配以将钢丝绳左右拔移、旋转。B、卡钻后不宜强提,只宜轻提,经提不动时,可用小冲击钻锥冲、吸的方法将钻锥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在提出。C、施工中注意保持护筒垂直,防止倾斜;钻头尺寸应统一,下钻应控制钻进速度,不要过猛过快。2.1.5.4 掉钻

(1)原因分析:A、卡钻时强提强拉、操作不当,使钢丝绳或钻杆疲劳断裂。B、钻杆接头不良或滑丝。C、马达接线错误,使不应反转的钻机反转,钻杆松脱。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卡钻时应设有保护绳方能适应强提,严防钻头空打。B、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合连接装置。C、掉钻落物时,宜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若落体已被泥沙埋住,则应用冲、吸的方法,先清除泥沙,使打捞工具接触落体后再打捞。

2.1.5.5 扩孔及缩孔

(1)原因分析:A、扩孔时因孔壁坍塌或钻锥摆动过大所致。B、缩孔原因时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软塑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注意采取防止坍孔合防止钻锥摆动过大时的措施。B、注意及时焊补钻锥,并在软塑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C、已发生缩孔时,宜在该处用钻锥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2.1.5.6 钢筋笼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吊点受力不够。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认真检查各受力点,确保满足受力要求。C、采用打捞勾或潜水员潜入孔内辅助挂勾的方式将钢筋整体捞起,捞起的钢筋笼出现变形,则需重新加工。2.1.5.7 钢筋笼下完后塌孔

(1)原因分析:泥浆密度太小、黏度太小或下钢筋笼的时间太长。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尽量缩短下钢筋笼的时间。B、根据下钢筋笼必须花费的时间、施工规范的要求,合理选择泥浆性能指标。C、用小锤置于钢筋笼内冲击清孔或用空压机清孔法将塌落的余土清除后将钢筋笼整体捞起。D、若塌落的余土无法清除干净使钢筋笼无法整体捞起时则需选择合适的夹具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再将螺旋筋、加强筋捞出后重新清孔直到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E、若无法将钢筋部分或全部拔出,则需用碎石、片石等材料将钻孔回填后重新成孔。2.1.5.8 导管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安装导管用的工作平台起不到固定导管的作用。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安装导管前认真检查导管安装平台的完好性,保证安装导管时能起到临时固定导管的作用。C、如导管口离孔口深度不大,可直接捞起。D、导管口离孔口深度较大,直接捞起有一定难度时,可请潜水员潜入孔内帮助捆绑导管后再老去,要注意安全。E、选用合适的工具将导管套住后捞起。

2.1.5.9 钢筋笼无法入孔

(1)原因分析:孔径偏小、桩位偏斜、钢筋笼焊接成折线或钢筋笼起吊不垂直。(2)预防及处理措施:A、确保桩径、倾斜度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B、钢筋笼焊接时保证顺直并保证起吊垂直。C、若桩径倾斜度不满足要求则需重新修孔。D、若钢筋笼焊接成折线则需纠正后重焊。E、将钢筋笼水下旋转一角度再下,严禁将钢筋笼吊起一定高度后猛冲。2.1.5.10 孔壁坍塌

(1)原因分析:A、泥浆指标不符合要求。B、自停止反浆算起的时间太长。(2)预防及处措施:A、混凝土灌入较少时,可迅速将钢筋笼整体拔起并立即将坍落的岩土合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钢筋笼,浇灌混凝土。B、混凝土灌入量较多时,因无法将钢筋整体拔起,只能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随后尽快将坍落的岩土和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C、若无法将钢筋逐根拔起,则可用碎石、块石等填充料将桩孔填满后重新成孔。2.1.5.11 堵管

(1)原因分析:A、混凝土质量有问题,如和易性差、较严重的泌水、离析现象。B、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C、混凝土中有大块石、打砖块等杂物未捡除误入导管。D、导管埋深太大。

(2)预防及处理措施:A、长杆冲捣:就是用较长的钢杆、钢筋等物品在导管内上下插捣使混凝土从导管内下落,在允许范围内反复提升导管振冲。B、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导管顶部安装激振装置,不断振动导管。C、堵管部位离导管顶部较近时,可拆卸导管,更换导管。D、尽量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深(一般不宜小于2m)。E、修理导管。

2.1.5.12 导管破裂、导管漏水

(1)原因分析:A、导管使用年限太长,管壁磨损严重,B、混凝土浇筑时间太长或混凝土质量有问题造成堵管后激振,振破导管。C、导管接头处漏放橡胶垫圈或垫圈挤出、损坏、假焊、焊缝漏水。D、导管埋深太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拔出导管并拔出钢筋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钢筋笼无法整体拔起时,则需将主筋逐根拔起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B、拔出导管将混凝土浮浆层清除后,重新下导管并将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内30C、m左右,按正常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重新浇筑混凝土,用此法重新浇筑混凝土后,需对两次混凝土交界面进行压浆补强,并需征得监理、设计单位的同意。C、钢筋笼或(和)导管无法拔起时,需回填后重新成孔、成桩。2.1.5.13 混凝土串孔

(1)原因分析:相邻已成孔的两桩,在一桩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该桩的薄弱层(如淤泥)挤向另一桩。

(2)预防及处理措施:

A、邻桩还未下钢筋笼可重新清孔。B、邻桩已下钢筋笼的情况,若混凝土挤入量不多将钢筋笼拔起或主筋逐根拔出后重新清孔,若钢筋笼或钢盘无法拔出则需回填后重新成孔。2.1.5.14 钢筋笼上浮

(1)分析原因:A、钢筋笼未固定好。B、钢筋笼性能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造成混凝土面上升时顶托钢筋笼一起上升。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浇筑混凝土时随时注意钢筋笼是否上浮,一旦发生上浮或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固定好钢筋笼。B、发生上浮时尽量减少导成孔。管底口的埋深,减少混凝土的顶托力,同时固定钢筋笼。C、若无法阻止钢筋笼上浮,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混凝土,拔出导管,重新来一次。

2.2 预应力混凝土

2.2.1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

2.2.1.1 制作与安装阶段质量控制

(1)主要控制项目

A、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B、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2)一般控制项目

A、下料长度为设计长度加固定端锚固长度和张拉端张拉长度;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B、当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C、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和形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预留孔道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b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孔道中心线; c成孔用管道应密封良好,接头应严密且不得漏浆;

d在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应设置排气兼泌水管,可在最低点设置排水孔; e灌浆孔及孔道的孔径应能保证浆液畅通。

D、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2.2.2 混凝土浇筑阶段质量控制

2.2.2.1 主要控制项目

(1)复核轴线、标高,经施工方自检后报监理方复核认可。

(2)审查采用材料如:钢纤维、钢材、水泥、外加剂、焊接材料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检测资料;现场抽样的见证取样,审查相关检验报告。所有使用的原材料均应向监理方报验,报验合格才能使用。

(3)所有工程变更须经业主、设计单位签字认可。

(4)检查梁截面尺寸及钢筋设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梁是否按规范要求起拱。

(5)施工前应对建筑物预埋铁件进行检查,钢筋及有关预埋铁件在施工完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报监理进行隐蔽检查验收。

(6)检查混凝土搅拌站砂、石料的冲洗,混凝土配合比及计量工作,禁止向已搅拌的砼内加入生水。

(7)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

A、预应力筋、锚具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B、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开头及灌浆孔、排气兼泌水管等;

C、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

(8)监理工程师对钢筋、模板、预埋件检查认可后,浇筑混凝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向监理报送混凝土浇筑申报单,由总监签发混凝土准浇令。

(9)浇灌混凝土时,监理工程师应在现场跟班督促,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

督促施工单位按审查认可的施工方案施工,观察混凝土的拌合质量,督促承包商的实验员做坍落度检测,以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现场见证取样、督促承包单位按规范要求做混凝土试块;

(10)督促施工员指挥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接缝的处理,防止冷缝的发生。

2.2.3 张拉和放张阶段质量控制

(1)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标准值强度标准值的75%。

(2)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或放张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应力不应大于国标《砼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B、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C、后张法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或逐束张拉时,应保证各阶段不出现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同时宜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D、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质量控制措施要点 篇2

1 沥青路面的破坏原因分析

1.1 车辙

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有:1) 重交通及高温的气候条件;2)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及路面结构。

大量的试验证明, 柔性路面的辙槽大于半刚性路面和刚性路面。就半刚性路面而言, 沥青路面越厚, 辙槽可能越深。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取决于矿料类型、级配、沥青品种、标号用量及沥青矿粉比和密实度。矿料品种、棱角、表面粗糙度、颗粒形状、最大尺寸及混合料中粗集料含量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高温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1.2 拥包

形成路面拥包的原因有:

1) 沥青材料的性能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2) 沥青路面与其下基层的联接不好;3) 温度与超载车辆的急刹车制动等。

解决拥包的方法, 通常采用增大最大粒径尺寸及提高碎石含量来提高高温稳定性。在配合比设计时, 尽量少用或不用天然砂。在铺筑沥青路面后, 水分由沥青面层渗入, 形成唧泥, 使沥青路面与基层脱离, 行车时极易形成拥包。

1.3 裂缝

形成路面裂缝的原因分为:1) 温度裂缝;2) 干缩裂缝。

沥青路面基层无论是柔性还是半刚性, 都会产生温度裂缝, 只是早晚问题, 主要与沥青质量和当地气候条件有关。通过实验证明, 当半刚性基层上沥青较厚时, 裂缝的主要原因为沥青面层本身, 裂缝的多少、间距的远近与沥青面层的抗裂性及沥青质量有很大关系。沥青面层的裂缝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病害之一,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减轻或杜绝裂缝。就已有的经验而言, 需采用优质沥青, 即针入度小的高粘度沥青;采用收缩性小的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做基层, 防止半刚性基层在铺筑面层前因曝晒开裂;适当控制半刚性基层的强度。

2 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在沥青混合料的最优比例。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确保路面有足够的强度与良好的使用性能, 使路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

2.1 沥青面层的材料

沥青:必须采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优质沥青。其关键技术指标是含蜡量, 另一重要指标为薄膜烘箱后的针入度比和15℃延度。

矿料:各种粗细集料的质量应符合技术要求, 特别是表面层用做抗滑表层的粗集料, 磨光值不小于42, 压碎值不大于20%, 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 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为增加石料与沥青粘结力, 可用2%消石灰粉或水泥代替矿粉, 也可用消石灰液处理加抗剥落剂。

2.2 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通过实验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 配成符合规范要求的级配, 并通过马歇尔实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以供拌合机确定冷料仓供料的比例。

在确定混合料的级配时, 应尽量使用10mm以上的粗骨料及2.36m m以下的细集料, 以增加路面的强度及抗滑性, 减少透水性。

最佳沥青用量通过实验确定以后, 还应根据实际施工的层次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选定的配比为下面层时, 应尽量采用最佳沥青含量+0.3%, 以增加下面层的耐久性;为上面层时, 应采用最佳沥青-0.3%, 以防止路面在夏季泛油。

2.3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拌和站按照明目标配合比提供的数据进行上料, 在经过二次筛分进入热料仓的材料中取料进行筛分实验, 并通过马歇尔实验确定拌和站上料拌和的依据。同时, 还应反复调整冷料仓的供料比例, 使之均衡。

2.4 生产配合比的验证

拌和站按照生产配合比进行上料拌和, 并铺筑实验段, 在拌和场取料进行马歇尔实验, 同时取路面芯样进行检验, 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标准配合比在确定以后, 不得随意改动, 如料场原村料发生变化, 应及时进行调整, 以保证生产出的混合料保持稳定。沥青配合比设计固然重要, 但要通过施工来验证, 路面的质量好坏关键在于施工。

3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3.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流程:施工技术方案及其分项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的报审→现场材料、机械、劳力、测量放线等施工准备→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接缝的处理→交通管制及其它。

3.2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包括基层准备、机具准备及材料准备, 以及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即阴雨大风的防范准备。

施工前下承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 且表面应清扫干净, 尤其是薄层贴补的地方应铲除, 还要检查钻芯取样的试坑是否已经回填。

为保证面层与基层能良好结合, 必须按照《技术规范》或设计文件的规定数量喷洒透层油, 喷洒后养护期满方可进行测量放线, 提供摊铺机自动找平的依据, 拌和站经过调试后处于良好状态。

3.3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拌和设备应采用间歇式拌和站, 上料、拌和、加热均采用电脑自动控制。沥青必须采用导热加热, 不同品种的沥青的加热温度不一样, 普通沥青和改性沥青要区分, 普通沥青的温度宜为150℃~170℃;矿料温度应略高出沥青温度10℃左右;混合料出厂温度在145℃~170℃, 超过的应坚决废弃。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宜为30s~50s (当矿料含水量大时应采用高值) , 干拌时间不少于5s。拌和好的混合料应颜色均匀一致, 无花白、结团或精细集料离析现象。成品料应立即运往摊铺现场进行铺筑, 如不能立即铺筑时, 应放入贮料仓, 但存放时间不宜超过48h。

3.4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运输能力应综合考虑产量及摊铺能力, 选用合适的车型及数量。运输车的车厢应清洁干净。为防止车厢粘料, 可在车厢内涂一薄层油水 (例如油∶水=1∶3) , 但车厢内不得有残留的余液。

装料时, 运输车应每装一斗料挪动一下地方, 防止装料过程中出现集料离析现象。装好料的车应立即运往摊铺现场,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22页) 不得中间停留。

如运距过远或者秋季初冬季节, 运输的时间超过0.5h及施工气温较低时, 必须加盖蓬布保温。运到现场的混合料温度应不低于130℃。在摊铺现场, 应有不少于5辆车在等候卸料, 便于摊铺机连续作业。卸料时, 运输车应在距离摊机10cm~30cm处停车, 待摊铺机推动时升斗卸料挂空挡前进, 不得在摊铺机推动时踩刹车, 以保证摊铺的平整度。

3.5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摊铺机应具有自动找平及调节厚度的功能;具有能加热的熨平板及初步压实功能的震动夯板;具有足够大的受料斗及推动运输车前进的功率。对运到现场的料应进行检测, 不合格的料不得铺在路面上。摊铺机应匀速缓慢前进, 尽量减少中间停机次数, 以提高平整度。

3.6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压实是路面施工的最后一道重要的工序, 合格的路面, 其质量靠良好的碾压来实现。要注意压路机的数量、吨位、振动静压等的合理组合, 要注意碾压行驶的速度和行驶的直线的、有梯度的方向。压实紧跟在摊铺后进行, 分初压、复压及终压三个步骤。

初压应在摊铺且较高温度下进行, 并不得产生推移开裂, 压实温度宜为110℃~130℃。压实时应从两侧向内推进, 边缘碾压时, 应预留30cm~40cm, 待压完一遍后再进行碾压, 以防向外推移。碾压过程中不得随意停车、转车或调头。初压为静压1~2遍。

复压应紧跟初压后进行, 复压的目的是使混合料密实成型, 复压的温度为90℃~110℃。复压采用胶轮压路机与震动压路机相结合碾压3~4遍。

终压的目的是抛光消除轮迹, 形成平整的压实面, 终压完的温度应不低于70℃, 胶轮压路机不低于90℃。

4 结语

总之, 只有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 才都能确保沥青路面的工程质量。

摘要:目前,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 路面结构多采用半刚性基层加柔性路面层的结构形式, 且常采用沥青路面结构。由于沥青路面上行车舒适、噪音小;对路基变形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分层机械化大面积铺筑, 以适应交通量增长;同时可恢复沥青面层的使用性和减缓老化。

关键词:基层,沥青面层,配合设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汪浩, 黄晓明.沥青路面施工压实度变异性分析及控制[J].公路, 2003.

[2]陈少幸, 张肖宁.应用PQI评价沥青路面离析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6.

质量控制措施要点 篇3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

前言

公路建设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交通压力大的现象,还可以给人们日常的出行带来了较多的便利。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公路施工中比较常见类型,这种材料的路面强度比较高,抗压能力强,可以有效的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的過程中,工序较为复杂,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1.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工作控制措施

1.1做好施工组织准备

(1)对施工人员要进行分配,因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避免对工程的建设质量进行影响。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排能够避免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2)在试验段开工以前,要对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安装情况进行确保,保证仪器设备情况良好,试验人员也要将试验内容上交到监理工程师处进行审核。(3)充分准备好施工机械和原材料。要保证施工中要使用的机械性能良好,在施工中便于使用,对于需要购买的机械设备,在选择过程中对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时,主要是沥青材料的质量保证,沥青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就要进行严格的检验。(4)在准备阶段,对材料的配合比也要进行设计,在完成以后要交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对各种材料的合格性也要进行检测,避免施工中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1.2做好材料选择、试验、审定及验收

(1)沥青通常情况下,采用优质道路石油沥青对公路沥青面层进行处理,同时根据公路等级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不同标号的沥青,在使用沥青之前须对沥青性能进行检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技术指标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2)粗集料在选择粗集料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要选用石制坚硬、清洁、干燥、不含风化颗粒的碎石,并且粒径超过2.36mm。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3)细集料采用石灰岩机制砂,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生产或自加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机制砂坚硬、洁净、干燥,并且具备适当的级配。(4)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洁净。

1.3设计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分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和验证生产配合比三个阶段对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同时确定其配合比、级配,以及沥青的最佳用量。

2.公路工程路面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2.1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

材料的生产是沥青路面施工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生产的控制。(1)选择拌和设备。先进的设备能够使混合料生产进入到科学便捷的工作程式中,一般的拌和设备需要配置二级除尘装置、加热设备,以及矿粉的外加剂、添加设备以及装载机等辅助设备,保证拌和过程中,在数据分析、生产量核定、拌和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全自动控制,确保拌和机的生产要求得到满足。(2)拌制工艺的控制。合理科学的工艺流程能够减少材料的流失,有效控制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出现的隐患。在拌制工艺流程中,控制好冷热料的供料平衡,做好生产配合比,处理好冷料转速与流量的关系。在拌制生产中,主要抓好原料的组成是否稳定,供料比例是否在范围内,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温度和拌和时间的控制,严格控制好每一盘的干湿拌和总时间。

2.2沥青混凝土铺筑质量控制

(1)路面的摊铺质量管理控制。在摊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之前,要先确保基层的质量,并且重点检查粗骨料较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该地方有松散现象,要对其进行处理。在路面铺摊前0.5~1h之间,首先要对摊铺机的熨平板进行超过30min的预热,预热的温度应超过 100℃。依据松铺系数确定松铺厚度。摊铺机在基层起步时,要在熨平板和平衡梁后滑靴下垫上与松铺厚度一样的木板,如果是在已铺好的面层起步,则要在相同位置下垫上木板,而木板的厚度则是松铺厚度减去压实厚度。为了保证供料均匀,在摊铺过程中,螺旋布料器要匀速地向两侧供料。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进行铺摊机施工,则要向监理工程师请示人工摊铺,得到允许后进行人工摊铺。如遇雨天,应停止作业,并且将没有压实的混合料清理干净。对于完成中面层铺装的路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平整度检测,一旦发现不平整的地方,要立刻进行平整处理,之后才能进行上面层施工。

(2)接缝施工质量管理控制。一是,横向接缝的碾压。采用双轮振动压路机横向碾压,压路机轮宽的10~20cm 置于新铺的沥青混合料上碾压,压路机位于压过的铺层上。然后每压一遍逐渐横向移向新铺的混合料移动15~20cm,直到整个滚轮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开始时先用压路机静压,然后振动碾压。二是,纵缝的处理。纵缝一般采用热接缝处理,压实方法如下,先压实两20cm以外的地方,最后跨缝压实中间剩下来20cm 的窄条,从而形成良好的结合。每天摊铺结束后,都应该根据存料的情况缩短摊铺机停机的位置,方便第二天的施工,减少裂缝的产生。

2.3压实质量的控制

沥青的压实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初步压实→反复压实→最终压实。初步压实依赖于烫平板的使用,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路面的平整度高低,同时也需要压路机的高度配合。反复压实是确保质量的过程,在这一步中选震动压路机可以提高密度的达标效果,通过振幅、碾压、振频,进行多次碾压。最后一步的最终压实是路面的成型压实,目的在于消除内应力和压实的痕迹,提高平整度。

2.4施工养护质量管理控制

在整体工程完工之后应该做好监管养护工作,对于一些路段的渗水情况,提前做好养护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一旦出现坑洞等缺陷的时候,应该合理补救。养护对于路面长久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养护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针对沥青路面进行功能测试以及管理,有效预防早期病害的发生,在养护过程中还需要针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使用,这也是保障养护工作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的养护技术与管理手段,结合我国实际的公路建设需要,进行合理养护,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保证其行车安全。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包含的工作流程比较多,要从选材、施工、养护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路面质量。对于在实际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存在的问题,如普遍出现的不平整、开裂、起泡等现象,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继续探索研究,以全面提高道路质量。总之,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出现,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析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造出高质量的沥青路面,为国家的交通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仲晓华,纪安华.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与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4(4).

[2]任朋.浅谈公路施工中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J].商情,2014(9).

[3]薛江海.道路施工中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4]薛佳.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3).

盾构质量控制要点 篇4

1.1盾构掘进施工

1.1.1 盾构设备制造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整机总装调试合格,经现场试掘进50~100m距离合格后方可正式验收。

1.1.2 盾构组装时的各项技术指标应达到总装时的精度标准,配套系统应符合规定,组装完毕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盾构使用应经常检查、维修和保养。

1.1.3 盾构掘进施工必须严格控制排土量、盾构姿态和地层变形。1.1.4 盾构进出洞时应视地质和现场以及盾构形式等条件对工作井洞内外的一定范围内的地层进行必要的地基加固,并对洞圈间隙采取密封措施,确保盾构的施工安全。

1.1.5 在盾构推进施工中应及时进行各项中间隐蔽工程的验收,并填写下列记录:

(1)竖井井位坐标;

(2)竖井预留的洞圈制作精度和就位后标高、坐标;(3)预制管片的钢模质量;(4)盾构推进施工的各类报表;

(5)内衬施工前,应对模板、预埋件等进行检查验收。1.1.6 盾构机进出竖井洞前,必须对洞口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洞门打开时土体和地下水涌入竖井内引起地面坍陷和危及盾构施工。1.1.7 隧道洞口土体加固方法、范围和封门形式应根据地质、洞口尺寸、覆土厚度和地面环境等条件确定。

1.1.8 检查盾构始发的准备工作,测量盾构机始发的姿态(盾构机垂直姿态略高于设计轴线0~30mm,防止“栽头”),检查盾构机防滚转措施及负环管片、始发台的稳定性;检查反力架刚度。最后一层钢筋的割除,应自下而上进行才比较安全。

1.1.9 盾构工作竖井地面上应设防雨棚,井口应设防淹墙和安全栏杆。

1.1.10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应控制盾构轴线与设计轴线的偏离值,使之在允许范围内。

1.1.11 盾构中途停顿较长时,开挖面及盾尾采取防止土体流失的措施。

1.1.12 盾构掘进临近工作竖井一定距离时应控制其出土量并加强线路中线及高程测量。距封门500mm左右时停止前进,拆除封门后应连续掘进并拼装管片。

1.1.13 盾构掘进速度,应与地表控制的隆陷值、进出土量、正面土压平衡调整值及同步注浆等相协调,如盾构停歇时间较长时,必须及时封闭正面土体。

1.1.14 盾构机到达检查进站的准备工作,测量盾构机接收架位置和盾构机姿态(盾构机垂直姿态略高于设计轴线0~30mm,防止“栽头”),确保两个姿态一致(接收架垂直姿态要略低于盾构姿态,以使盾构顺利爬上接收架);检查接收台的固定牢靠,防止盾构在推力作用下发生位移;检查进站前约10环的管片是否对纵向进行加强连接,防止盾构在推力下降时发生管片“松脱”渗水和减轻盾构姿态发生突变时的管片错台、破损。盾构机应慢速进站,直到盾构安全上到托架。1.1.15盾构掘进中遇有下列情况之时,应停止掘进,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盾构前发生坍塌或遇有障碍; 2 盾构自转角过大; 3 盾构位置偏离过大; 4 盾构推力较设计的增大; 可能发生危及管片防水、运输及注浆遇有障碍等。1.1.16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土压值,保持压力稳定。1.1.17 带压更换刀具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

1.1.18 盾构推进应严格控制中线平面位置和高程,其允许偏差均为±50mm。发现偏离应逐步纠正,不得猛纠硬调。1.2管片拼装

1.2.1 必须使用质量合格的管片和防水密封条。

1.2.2 管片在送入拼装机时,前面不得有人,管片旋转及径向没有进入已拼好管片端头时,在拼装机下方严禁人员进出站立。

1.2.3 管片拼装应严格按拼装设计要求进行,管片不得有内外贯穿裂缝和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及混凝土剥落现象。

1.2.4管片拼装后,应做好记录,并进行检验,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管片拼装允许偏差为高程和平面±50mm,每环相邻管片平整度4mm,纵向相邻环环面平整度5mm,衬砌环直径椭圆度为隧道外直径的千分之五;

⑵螺栓应拧紧,环向及纵向螺栓应全部穿进。

1.2.5当管片表面出现缺棱掉角、混凝土剥落、大于0.2mm的裂缝或贯穿性裂缝等缺陷时,必须进行修补。管片修补时,应分析管片破损原因及程度,制定修补方案。修补材料强度不应低于管片强度。

1.3壁后注浆

1.3.1 向管片外压浆工艺,应根据所建工程对隧道变形及地层沉降的控制要求,选择同步注浆或壁后注浆,一次压浆或多次压浆。1.3.2 衬砌管片脱出盾尾后,应配合地面量测及时进行壁后注浆。1.3.3 注浆的浆液应根据地质、地面超载及变形速度等条件选用,其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

1.3.4 注浆时壁后空隙应全部充填密实,注浆量充填系数宜为1.30~2.50。壁孔注浆宜从隧道两腰开始,注完顶部再注底部,当有条件时可多点同时进行。注浆后应将壁孔封闭。同步注浆时各注浆管应同时进行。以达到防水和防止隧道结构及地面沉降的目的。

1.3.5 每环压浆量应保证地表沉降控制在各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的规定内。压浆机压力以控制地表变形为原则,压力应均匀以免损坏管片。1.3.6 壁后注浆施工的注意事项(1)一般的注意事项 1)制浆时的注意事项:

●材料投入顺序要正确,不能投入凝固的水泥、膨润土。●搅和时间要连续,不能间断。

●使用材料要合适,杜绝使用风化固结水泥及混有杂物的砂。2)运输、注入的注意事项:

●使用搅拌装置,保证浆液在运输过程中不出现分离。●需要运输时应使用固结延迟剂。●检测从注入孔到泵的输浆管接头的好坏。●注意注入孔位置的阀门和泵的工作状况。●注意观察注入压力、注入量。

●应注意注入结束时从注入孔阀门的关闭到移动输浆管的工作顺序。

●取下注入孔的阀门时,应装上柱塞。●管片出现破坏、上浮等现象时不能注浆。

●当浆液从管片外露时,应停止注浆,待采取措施后再行注入。●浆液的处置。

●作业结束后,作业员必须对制浆设备、泵等进行彻底地清洗。(2)注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材料混合顺序。如果违背壁后注浆的用料混合顺序,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水(W)、膨润土(B)、水泥(C)之间混合顺序变动,则流动度的值、析水率将显著变化,必须充分注意。

2)材料的准确计量:粉体材料放置时间长,由于受潮比重会发生变化。应定期测量粉体材料的比重,以修正计量系统。计量器具也必须经常维护,调节检查其精度。

1.3.7 在小曲率半径施工中壁后注浆应采用早期强度高的浆液、急凝砂浆和双液浆为好,以获得合格的盾构的推进反力。事先应制定注浆的正确方案。

1.3.8 在各种特殊地层中的壁后注浆,要充分认识地层的特性,制定详细方案和施工步骤。通过采取调整浆液参数,选择合理注浆点、改变注浆方式、控制注浆时间和压力等措施来控制注浆质量。1.3.9壁后注浆的质量管理

壁后注浆液的流动性、强度、收缩率、凝胶时间(即开始防水又没硬化的时间)等性能是选择浆液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地层的沉降、漏水、漏气等性能,必须定期对注入浆液进行试验检查。

浆液的主要试验项目有流动度、粘性、析水率、凝胶时间、强度等。施工时必须使用检查合格的计量器,保证配比的准确性。1.4施工防水

1.4.1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防水包括管片本体防水、管片接缝防水和隧道渗漏处理三项内容。隧道防水的质量验收合格标准为:不得有线流、滴漏和漏泥沙,隧道内面平均漏水量不超过0.1L/(m2.d)。1.4.2 接缝防水密封垫的构造形式、密封垫材料的性能与截面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1.4.3 钢筋混凝土管片粘贴防水密封条前应将槽内清理干净,粘贴应牢固、平整、严密、位置正确,不得有起鼓、超长和缺口等现象。1.4.4 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装前应逐块对粘贴的防水密封条进行检查,拼装时不得损坏防水密封条,当隧道基本稳定后应及时进行嵌缝防水处理。

1.4.5 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装接缝连接螺栓孔之间应按设计加设防水垫圈。必要时,螺栓孔与螺杆间应采取封堵措施。

1.4.6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的接缝(一次衬砌)必须用设计规定的材料完成嵌缝及堵漏工作,以确保现浇内衬混凝土浇捣的防水质量。1.4.7 管片衬砌的所有预埋件、手孔、螺栓孔等应按图纸要求进行防水、防腐等处理工作。

1.4.8 遇有变形缝、柔性接头等特殊结构处,除按图进行结构施工外,还必须严格按图纸的防水处理要求落实。

1.4.9 竖井与隧道结合处,宜采用柔性材料处理,并宜加固竖井洞圈周围土体。在软土地层距结合处一定范围内的衬砌段落,宜增设变形缝或采用适应变形量大的密封条。

1.4.10 所采用的防水材料,都应检查和保存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合格证书或检验报告,按设计要求和生产厂的质量指标分批进行抽查,特别是水膨胀橡胶制品必须进行抽检。

1.4.11 采用水膨胀橡胶定型制品防水材料,其出厂运输和存放须做好防潮措施,并设专门库房存放,以免失效。1.4.12 遇变形缝、柔性接头等处,管片接缝防水的处理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实施。

1.4.13 管片防水密封垫粘贴后,在运输、堆放、拼装前应注意防雨措施并逐块检查防水材料(包括传力衬垫材料)的完整和位置,发现问题及时修补。管片拼装时必须保护防水材料不被破坏,并严防脱槽、扭曲和位移现象的发生,必要时使用减摩剂、缓膨剂。如发现损坏防水材料,轻则修补,重则重新调换,以确保管片接缝防水质量。

第二章 地基加固处理质量控制要点

2.1 主要检查内容

2.1.1 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检查 地基处理施工单位的专用资质情况; 2 水泥浆液流量计的计量标定情况; 3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4 加固材料的存放条件。2.1.2 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详细查看设计图纸说明、图纸会审资料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地基加固范围、加固方法、检验要求及施工顺序和要求等。2.1.3 质量保证资料检查 各种加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准用证和进厂检验报告; 2 混凝土、水泥土试块的强度测试报告; 3 单桩或复合地基载荷实验报告及其他地基质量检验报告‘ 4 施工过程中的原始施工记录; 5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 关键部位(工序)验收资料; 7 竣工图和竣工验收资料。2.1.4 现场实物质量检查 渗透注浆法 重点检查浆液制备、制浆孔位置、注浆顺序、注浆量和压力。劈裂注浆法 重点检查浆液制备、制浆孔位置、注浆顺序、注浆量和压力。树根桩 重点检查钢筋笼制作质量和成孔、注浆的各项工序指标,开挖后,检查桩位、桩数和桩顶强度。高压喷射注浆法 重点检查浆液制备、制浆孔位置、注浆顺序、注浆量和压力。降水加固法 重点检查井点降水方法和设备选型,降水效果的水位观测孔、监控技术和组织措施。2.2检查要点

2.2.1 对地下工程的地基加固,应有专门的地基加固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工程要求。

2.2.2 地基加固处理的设计、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当地基加固设计与主体结构设计不是同一设计单位时,地基加固设计施工图必须由主体结构设计单位认可并签字,施工单位不得自行设计。2.2.3 当加固地基载荷试验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应由设计核定并办理签证手续。2.2.4 渗透注浆法: 注浆终止条件可分注浆压力控制和注浆量控制二类。采用压力控制时,注浆终止压力不宜低于与埋深相应的静水压力和管道消耗阻力的压力,也不能低于0.5MPa。采用注浆量控制时,注浆量根据设计要求而定。注浆加固检验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条件:注浆加固面积在100㎡内必须有二个检验点,加固面积每超过100㎡应增加一个检验点。当检验结果低于设计指标的70%时,每单位面积增加一倍数量的检验点。

2.2.5 劈裂注浆法 钻孔前应校正钻机立轴垂直度,钻孔垂直度误差应小于1%,钻进过程中须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护壁,确保孔壁完整无坍孔现象。注浆芯管应与射浆孔位置相吻合,每个注浆段的吸浆量小于1~2L/min,可作为压浆终止条件。注浆加固检验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条件:注浆加固面积在100㎡内必须有二个检验点,加固面积每超过100㎡应增加一个检验点。当检验结果低于设计指标的70%时,每单位面积增加一倍数量的检验点。

2.2.6 树根桩法: 1 桩位偏差不应超过5cm,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1.0%;成孔钻进中,应有防止缩孔和坍孔措施。压浆压力控制应为1.5~2.0MPa,一般采用一次性压浆,浆液从孔底泛起,直至孔口泛浆为止。树根桩在施工中,每根桩应取一组试件,以测定桩身混凝土强度。试件规格应选用150mm×150mm×150mm的立方块,每组为三块。用于基础的承载桩,一个工程的验桩(动载或静载试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60%。2.2.7 高压喷射注浆法: 沉桩后的桩位偏差不应超过5cm。在旋喷过程中,钻孔中正常的冒浆量不应超过注浆量的20%。超过该值或完全不冒浆时,必须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用作基坑(槽)侧向围护或防渗帷幕的旋喷柱,应安排好桩位施工顺序,至少需跳打二个桩位,防止相邻桩体窜孔和穿浆。注浆加固面积在200㎡内必须有二个检验点,加固面积每超过200㎡应增加一个检验点。检验点应布置在桩体内,位置由设计人员确定。

2.2.8 降水加固法 降水完毕后,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土方回填进度,陆续关闭及逐根拔除井点管,土中所留的孔应立即用砂土填实。深井在下放潜水泵的井管(或喷射井点管)以前必须清孔,滤网位置应在需要抽水的地层范围内。对有真空装置的井点管的管节和各接头的密封性均需要严加检查,不得漏气。排水管路的连接、埋深、走向和坡度均按设计要求施工,排水口应在降水影响范围以外。

第三章 地下一般支护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3.1 主要检查内容 3.1.1 现场质保体系检查 施工单位的资质条件; 2 质量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 3 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和贮存条件; 4 测量仪器和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情况; 5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6 标准试块的养护条件; 水泥浆液流量计的计量标定情况; 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防护情况。3.1.2 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详细查看设计图纸说明、图纸会审资料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工程采用的支护结构类型、支护工艺、施工顺序和保证措施等。3.1.3 质量保证资料检查 钢筋、水泥、粗细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准用证及进场试验报告。2 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及支撑件等构件质量证明书。3 钻孔灌注桩 重点检查钢筋笼制作与吊放质量及开挖后桩位轴线偏差情况。深层搅拌桩 重点检查水泥用量、桩长、搅拌提升时间和复搅次数。基坑开挖 重点检查支撑和开挖程序规范性。3.2 检查要点 3.2.1 一般要求 一般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及支撑结构)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⑴ 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荷载,并能将墙体、地表变形控制在设计规定指标内。

⑵ 围护墙体有适当的入土深度,满足基坑整体抗滑、抗倾覆、抗隆起、防止管涌、基底下有承压水层时的稳定要求。

⑶ 围护墙体与地下结构间一般要留有合适的施工间隙,支撑设置应便于基坑开挖、地下结构施工。

⑷ 围护墙体必须防止水土流失。支护桩及腰梁、横撑、锚杆等,必须经过计算,并按设计要求施工。用多层支撑的支护结构,基坑开挖要随挖随撑,地下结构施工时,每拆除一道支撑时,必须及时回填或将支撑改换到已浇筑的基础或墙体混凝土上。3.2.2 钢板桩 沉桩前,应根据基坑开挖边线,开挖板桩槽至原状土,并沿板桩两侧设置导向围囹。板桩咬合应紧密,个别不密封处应采取密封加固措施。3.2.3 钢筋混凝土板桩 板桩施工应沿板桩轴线设置有一定长度、强度、刚度的导向装置,并应随时检验和校正。板桩施打,应凹、凸榫楔紧。3.2.4 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的外侧应置防渗帷幕。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必须试成孔(数量不少于2个)。如果测得的孔径、垂直度、孔壁稳定和回淤等监测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拟定补救措施或重新考虑施工工艺。钻孔灌注桩成孔应达到设计深度。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泥浆含砂率不大于4%。5 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其顶部、底部的标高,平面位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不大于50mm。钻孔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进行,钢筋笼放入孔内后,应进行第二次清孔,在测得沉淤厚度符合规定后半小时内必须灌注混凝土。关注充盈系数(实际灌注混凝土体积与设计桩身计算体积之比)不得小于1。

3.2.5 深层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1 严禁没有水泥用量计量装置的搅拌桩机投入使用。施工前应标定深层搅拌机械的施工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成桩试验,确定搅拌桩的配比、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施工用的固化剂和外掺剂必须通过加固土室内试验检验方能使用。配制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必须连续。水泥土搅拌桩施工中必须加强搅拌,增强水泥与土拌合均匀性。最后一次喷浆程序完成后,必须进行复搅,一般要求做到两喷三搅或一喷两搅。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必须严格监控。施工单位应随时抽查水泥浆液密度(即水灰比),每工作班不少于4次,同时应提交每根桩完整的现场施工记录和注浆记录。深层搅拌桩成桩7d,采取轻便触探器中附带的勺钻钻取桩身加固土样,检查桩体的均匀性和桩身强度。检验桩的数量应不少于已完成桩数的2%。3.2.6 基坑开挖 当基坑开挖深度低于地下水位,且土层中可能发生流砂现象时,应采用井点降水;如土质较好,亦可采用明沟、盲沟和积水井排水。基坑周围的地面排水沟必须通畅,坑内排除的水和地面雨水不得倒流、回渗入坑内。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对土质情况、地下水位标高、土体位移、支撑变形等进行观察测量,作好原始记录。如发现地质条件与工程勘察资料明显不符;突然发生大量涌砂、冒水;或支护结构偏移、倾斜超过规定,应采取措施。基坑开挖与土体回填过程中,应按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保护要求选定以下施工监测项目:

⑴ 支护结构变位监测。⑵ 开挖过程中坑底隆起监测。⑶ 坑周土体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⑷ 邻近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沉降、水平位移观测。4 以钻孔灌注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作支护的基坑,必须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采用支撑结构的基坑,应随挖随撑,并经常检查各支撑的紧固度,及时予以顶紧。开挖过程中,对支护墙体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应及时封堵。7 基坑内不得留有松散土、淤泥、石块等杂物,基底土壤应干燥未被扰动。如有超挖,严禁用土虚填。在垫层混凝土和地下结构现浇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时及时回填。用多层支撑支护的地下工程施工时,每拆除一层支撑前,必须将支撑下部的结构外侧空间分层填实。钢板桩拔除,应在基坑回填达到密实度要求后间隔进行,边拔边灌砂,在必要时,可采取同步注浆或布袋注浆技术。拔除钢板桩应根据现场周围情况及设备条件,选取拔桩机械,在工程附近有控制沉降要求的工程中,不得采用振动拔桩。第四章 地下连续墙深基坑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4.1 主要检查内容 4.1.1 现场质保体系检查 施工单位的资质条件; 2 质量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 3 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和贮存条件; 4 测量仪器和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情况; 5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6 标准试块的养护条件; 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监测和防护情况。4.1.2 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详细查看设计图纸说明、图纸会审资料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地下连续墙挖槽方法及程序、防止孔壁过大变形和塌方措施、确保钢筋混凝土墙体浇筑质量的措施、深基坑开挖和支撑的程序以及工程监控方案和预警制度。4.1.3 质量保证资料检查 钢筋、水泥、粗细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准用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支撑件质量证明书; 混凝土试件抗压、抗渗强度和钢筋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4 单元槽段中间验收记录; 5 工程测量定位记录; 6 隐蔽验收记录; 关键部位(工序)验收资料。4.1.4 现场实物质量检查 地下连续墙

⑴ 成槽槽壁深度、垂直度及塌方情况; ⑵ 钢筋笼制作与吊放情况;

⑶开挖后墙体轴线偏差和墙身混凝土质量。2 深基坑开挖

⑴重点检查支撑系统的设置和工程监测的效果; ⑵基坑开挖分层、分段及放坡情况。3 主体结构

⑴ 检查钢筋规格、数量、间距、钢筋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和焊接接头长度;

⑵ 检查混凝土缺陷修整情况和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位置。4.2 检查要点 4.2.1 地下连续墙 导墙结构应建于坚实的地基上。2 预制导墙接头连接必须牢固。施工中可回收利用的泥浆应进行分离净化处理,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当泥浆比重大于1.3,粘度无法测定,pH值大于14时,应考虑放弃,废弃泥浆应根据城市环卫要求处理。挖槽过程中应观测槽壁变形、垂直度、泥浆液面高度,并应控制抓斗上下运行速度。如发现较严重坍塌时,应及时将机械设备提出,分析原因,妥善处理。清底应自底部抽吸并及时补浆,清底后的槽底泥浆比重不应大于1.15,沉淀物淤积厚度不应大于100mm。钢筋笼入槽前,必须对已成槽段侧部的垂直面进行测壁并槽底清孔,对槽底泥浆和沉淀物进行置换和清除,置换量不应小于该槽段总体积的1/3或下部的5m范围。最后沿深度方向每递增5m和槽底以上0.2m等处进行泥浆质量检查,各点的泥浆应满足:比重小于1.15,粘度小于30s,含砂量小于8%。清孔或置换泥浆符合要求后,应在8h内将钢筋笼吊下,并在8h内浇捣完;接头管吊入槽内必须按设计位置垂直放置,下放过程中遇障碍物不得强冲。钢筋笼除结构焊缝需满焊及四周钢筋交点需全部电焊外,其余交点可采用50%交错点焊,钢筋笼不得发生散笼变形。钢筋笼上、下段搭接长度为45d,搭接段应按规范错开,如接头安排在同一断面时,则搭接长度为70d。当有抗震要求时,搭接长度应按抗震要求加长。钢筋笼起吊时应保持笼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入槽过程中,摆正内外两侧方向,遇到阻力时不允许强行冲击下放。钢筋笼应在槽段接头洗刷、清槽、换浆合格后及时吊放入槽,并应对准槽段中心线缓慢沉入,不得强行入槽。钢筋笼分段沉放入槽时,下节钢筋笼平面位置应正确并临时固定在导墙上,上下节主筋对正连接牢固,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下沉。浇筑混凝土的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试验,检验压力应大于0.3MPa,浇捣过程中导管插入混凝土一般为2~4m,不得小于1.15m。地下连续墙应采用掺外加剂的防水混凝土。导管水平布置距离不应大于3m,距槽段端部不应大于1.5m。16 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笼沉放就位后应及时灌注混凝土,并不应超过4h;各导管储料斗内混凝土储量应保证开始灌注埋管深度不小于500mm;各导管剪断隔水栓吊挂线后应同时均匀连续灌注混凝土,因故中断灌注时间不得超过30min;导管随混凝土灌注应逐步提高,其埋入混凝土深度应为1.5~3.0m,相邻两导管内混凝土高差不应大于0.5m;混凝土不得溢出导管落入槽内;混凝土灌注速度不应低于2m/h;混凝土灌注宜高出设计高程300~500mm。每一单元槽段混凝土应制作抗压强度试件一组,每5个槽段应制作抗渗压力试件一组。地下连续墙各墙幅间竖向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使用的锁口管应承受混凝土灌注时的侧压力,灌注混凝土时不得位移和发生混凝土绕管现象。锁口管应紧贴槽段对准位置垂直、缓慢沉放,不得碰撞槽壁和强行入槽,锁口管应沉入槽底300~500mm。20 锁口管在混凝土灌注2~3h后应进行第一次起拔,以后每30min提升一次,每次50~100mm,直至终凝后全部拔出。后续槽段开挖后,应对前槽段竖向接头进行清刷,清除附着土渣泥浆等物。墙底注浆压力及注浆量应进行试验而定,以墙顶抬起不超过1cm为限,墙底注浆管必须固结于钢筋笼上,注浆喷嘴插入墙底50cm,并不得堵塞,浆体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4.2.2 深基坑开挖 基坑工程施工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环境和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条件,优选基坑的具体开挖方式、步序、施工参数以及地基加固方法和加固施工参数,并据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地铁基坑工程施工必须严格进行施工监控,实行信息化施工。3 在开挖前必须进行加固效果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开挖。4 对一级或二级基坑,在采用水泥搅拌桩、注浆等加固方法时,应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以控制地层位移,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坑内井点降水应在开挖前20d进行,降水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少于坑底以下1m。降水期间应按设计要求布置水位观测孔,对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及邻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控,当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速率或变形量超过警戒值时,可用回灌水法或隔水法来控制降水对周围环境的有害影响。对一级基坑,应在降水期监测由于土体固结所引起的基坑挡墙向坑内的位移及相应的坑外地面沉降,必要时可根据监测反馈资料沿挡墙内侧进行适量的双液注浆,以控制挡墙向基坑内的移动。开挖前必须备齐经检验合格的钢支撑、围檩、预应力设备、支撑配件以及支撑轴力量测组件等必需的器材和设备,对一级基坑,必须做好复加预应力的装置。必须按设计要求打设稳定支持的立柱桩,立柱的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300。必须在开挖前准备好排水设备,以保证开挖后开挖面不浸水,基坑周边必须有防止地面水流入的措施。当坑底以下有承压水时,必须采取坑底地基加固或降低承压水头等必要的治理措施。应根据监测方案在施工前布置好各监测点,必须落实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重点测点破坏后应及时修复。必须紧跟每步工况进行监测,并建立迅速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应及时整理当天监测数据,发现观测值超过警戒值时,应及时改进施工参数或实施备用的变形控制措施。在基坑开挖前必须按设计要求对坑周需保护的建(构)筑物设置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的观测点。采用对撑的长条形基坑 必须按设计要求分段开挖和浇筑底板,每段开挖中又分层、分小段,并限时完成每小段的开挖和支撑。逆筑法施工的地铁车站基坑 在顶板和中楼板之间、中楼板和底板之间的土层开挖中,可将上道支撑随下面土层逐段开挖而拆下并安装于下道支撑位置,每段开挖和支撑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限时完成。严禁超挖,分层开挖中每一层开挖面标高不得低于每层开挖的设计支撑面标高。地下水位高,有承压水的深基坑开挖,纵向分层不能超过一层,避免地下水向最低处汇集。要保证降水的有效性,严禁带水开挖。钢支撑安装必须确保支撑端头与地下连续墙或围檩均匀接触,并设防止钢支撑端部移动脱落的构造措施。墙体水平位移速率超过警戒值时,可适当增加支撑轴力以控制变形,但复加后的支撑轴力和挡墙弯矩必须满足设计安全要求。基坑纵向放坡不得大于安全坡度,必须进行人工修坡时,并应对暴露时间较长或可能受暴雨冲刷的纵坡采用坡面保护措施,严防纵向滑坡。在开挖到底后,必须在设计规定的时间内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所用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达到设计强度的时间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在设计规定的时间内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在底板、中楼板和顶板的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规定的步序和时间拆除各道支撑。基坑井点降水必须在结构满足设计抗浮要求后才能停止,井点管拆除后的封口必须满足底板防水要求。基坑开挖条件节点验收内容 ⑴ 施工现场已完成设计、勘察交底; ⑵ 基坑围护设计和施工方案通过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已予落实并回复;

⑶ 基坑开挖的施组已经审批(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及总监),并组织了各方讨论,向管理层和作业层进行了交底,监理细则已编制审批和交底;

⑷ 围护结构及圈梁已完成,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⑸ 地基处理已完成,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 ⑹ 立柱桩已完成;

⑺ 降水、降压已满足设计施工工况; ⑻ 施工现场坑外排水措施已落实;

⑼ 已调查基坑周围的保护构筑物、管线等现有状况,以及能承受变形的能力,并且制订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⑽ 已按监测方案对周围环境及基坑布置监测控制点,且已测得初始值;

⑾ 各分包单位资质经过审查且符合有关规定;

⑿ 人员(按合同)、机械(按方案)、支撑(满足进度的数量和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都已到位;

⒀ 建立了 “开挖任务单”和 “挖土支撑记录表”的现场管理制度;

⒁ 对本工程潜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分析,已编制完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并落实抢险设备、材料、人员、方案;

⒂ 相关质量保证资料齐全。4.2.3 主体结构 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或其一部分时,在施工二次结构前,墙体应凿毛、清理干净、调直预留钢筋,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施工二次结构。底板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与地下墙的接触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凿毛、清洗,地下墙有漏水处必须进行堵漏处理;与地下墙的联接钢筋必须完正,采用钢筋连接器时应用测力扳手控制其旋紧程度;施工中采用坑内井点降水的,应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可拆除井点,并做好密封处理。地下墙有质量问题或漏水点都应经处理后才能浇捣内部侧墙混凝土。按设计要求,部分钢支撑须在内衬混凝土施工结束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再拆除的,则该支撑拆除后一定要先经防水堵漏,才能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实。满堂支架的密度除了满足强度要求外,还须满足变形要求,板底标高应预留允许误差的余量。钢筋绑扎必须牢固稳定,不得变形松脱和开焊。变形缝处主筋和分布筋不得触及止水带和填缝板,混凝土保护层、钢筋级别、直径、数量、间距、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固定应牢固、位置正确。结构混凝土应采用分段间隔浇筑方法,相邻段(层)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0天,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混凝土抗压、抗渗试件应在灌注地点制作,同一配合比的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抗压强度试件:垫层混凝土每灌注一次留置一组;每段结构(不应大于30m)的底板、中边墙及顶板,车站主体各留置4组,区间及附属建筑物各留置2组;混凝土柱结构,每灌注10根留置一组,一次灌注不足10根者,也应留置一组;如需要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其留置组数可根据需要确定。

⑵ 抗渗压力试件:每段结构(不应大于30m),车站留置2组,区间及附属建筑物各留置一组。

第五章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5.1 主要检查内容 5.1.1 现场质保体系检查 施工单位的资质条件; 2 质量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 3 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和贮存条件; 4 测量仪器和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情况; 5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6 标准试块的养护条件。5.1.2 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详细查看设计图纸说明、图纸会审资料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防水材料的选用、防水工程施工工艺和防水效果检验指标。5.1.3 质量保证资料检查 防水材料质量合格证明; 混凝土试件抗压、抗渗强度试验报告; 3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图纸会审记录、变更设计或洽商记录; 5 防水层铺贴放线记录。5.1.4 现场实物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防水混凝土渗漏水情况和防水材料设置效果。5.2 防水混凝土

5.2.1 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应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资质见建设部《建筑防水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5.2.2 要求施工单位通过图纸会审掌握工程防水细部构造及其技术要求,根据工程地下防水施工的要点,制定施工中针对性的确保防水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施工单位在防水设计交底,看懂图纸、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后,编制自己的地下防水工程技术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 工程概况; 设计的防水等级及质量检测方法; 3 地下防水分项的工作内容; 防水材料的采购、保管、成品抽样送检; 5 防水施工程序与进度; 6 施工过程的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 7 隐蔽工程验收; 8 要求提供的竣工资料; 安全作业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易燃化工材料的保管与使用安全措施、技术方案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审定)。

5.2.3 检查选材与采购的把关情况,检查产品标准号、产品型号、厚度、等级及其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上标明对材料的具体要求。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选材决定权及应承担的责任。杜绝伪劣产品在工程上使用。

5.2.4 隧道结构应采用掺外加剂的防水混凝土。

5.2.5 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经试验确定,其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

5.2.6 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 ;处于侵蚀性介质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系数,不应小于0.8。

5.2.7 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5.2.8 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 mm,并不得贯通; 3 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5.2.9 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2 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 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 4 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5.2.10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砂、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为输送管径的1/4;吸水率不应大于1.5%;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其他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的规定; 砂宜采用中砂,其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的规定。

5.2.11 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

5.2.12 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等外加剂,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所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5.2.13 防水混凝土可掺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掺量不宜大于20%;硅粉掺量不应大于3%;其他掺合料的掺量应经过试验确定。

5.2.14 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kg。

5.2.15 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20kg/m3;掺有活性掺合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 kg/m3; 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 3 灰砂比宜为1:1.5~1:2.5; 4 水灰比不得大于0.55; 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坍落度总损失不应大于60mm; 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 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缓凝时间宜为6~8h。5.2.16 防水混凝土配料必须按配合比准确称量。计量允许偏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 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为±1%; 2 砂、石为±2%。

5.2.17 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5.2.18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5.2.20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5.2.21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

掺加外加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5.2.22 防水混凝土灌注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当灌注结构的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动溜管下落。5.2.23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墙体有预留洞时,施工缝距空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5.2.24 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净浆,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灌注混凝土; 垂直施工缝灌注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并涂刷水泥净浆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灌注混凝土; 3 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 遇水膨胀止水条应牢固地安装在缝表面或预留槽内; 5 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5.2.25 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应采取下列措施: 在设计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混凝土60d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2 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掺合料; 3 掺入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外加剂; 在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降低原材料温度、减少混凝土运输时吸收外界热量等降温措施; 混凝土内部预埋管道,进行水冷散热; 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5.2.26 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拆模后应加强防水措施将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并宜在迎水面涂刷防水涂料。

5.2.27 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并保持湿润,养护期不少于14d。

5.2.28 防水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2 宜采用综合蓄热法、蓄热法、暖棚法等养护方法,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混凝土早期脱水; 采用掺化学外加剂方法施工时,应采取保温保湿措施。5.2.29 防水混凝土试件的留置组数,同一配合比时,每100m3和500 m3(不足者也分别按100 m3和500 m3计)应分别做两组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试件,其中一组在同条件下养护,另一组在标准条件下养护。

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的检查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查出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控制人身伤亡事故和机械设备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施工现场的各部门、班组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1.每周由项目经理组织一次对本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的检查。参加检查人员应由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组成。2.项目经理部周检的评定依据为《建筑施工质量检查标准》,查出的事故隐患和问题应认真逐条填写在质量检查记录内。3.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列为整改项目填写在隐患整改记录内,并应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落实整改,并由现场安全员负责监督落实。4.现场质检员每天及时对现场质量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重大隐患有权停止生产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幕墙工程全面质量控制要点 篇5

建筑幕墙作为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装修分部工程中的子分部工程之一,具有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美观大方、装修档次高、易于组织流水施工等特点,在建筑物外装饰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若质量控制不到位,常出现色差、板缝错位、板面平整性差等观感质量问题,甚至造成板块脱落的安全问题,以及门窗渗水、保温隔热性能差等的使用功能隐患。在过程质量控制中,针对性地设置质量控制点加以控制是解决上述质量问题的关键。

一、幕墙承包商资质、人员资格审查

幕墙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业主选择的承包商不但要有配套的加工设备、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还应具备规范的工艺流程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对幕墙承包商资质评审时,需着重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审查:

1、重点审查承包商的施工资质、业绩(近几年内所承接工程项目及评价结果),对同时承担设计任务的承包商应审查其幕墙设计资质。

2、人员方面重点审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资格、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特殊工种从业人员(如:焊工)应审查其执业资格。不合格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更换。通过对这些重要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查,使得投标单位拟委派的参与本项目工程管理的项目班子能够完全满足工程施工管理要求,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必备的组织条件。

二、设计方面

1、对于施工单位图纸深化设计工作,我们要求完整、详尽,表达方式应规范化。施工图说明和施工要求,节点大样图,预埋件锚固节点计算、幕墙龙骨框架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等计算,避雷、防火、防排水措施等必须齐全,玻璃、石材板块的大小、分格、厚度应适当。对于施工图及计算书表达不清楚以及存在疑问的情况,我们都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重新进行设计完善。

2、幕墙具备重要的功能作用,其中防渗水及节能保温性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在对幕墙设计的审查中强调了:幕墙设计应采取防雨水渗漏性能的措施,幕墙立柱与主体结构连接、横梁与立柱连接,其连接节点节点应具有三维调节能力;龙骨的设计应有适应和消除因龙骨温度变形而导致的框架内应力积聚的措施;在易发生渗漏的部位应设置流向室外的泄水孔等具体节点措施。

三、材料方面 幕墙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整个幕墙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好坏。因此我们在项目主要材料选材和材料进场检验上进行了严格控制。

1、幕墙胶

幕墙胶既是粘接受力材料,也是密封防水材料,而且品牌不同,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幕墙胶对整个幕墙工程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从幕墙胶的品牌和质量入手。从性能方面,幕墙胶要有很好的抗拉强度、剥离强度、撕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它同时也起到避震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用于本工程的耐候硅酮密封胶必须由材料供应方提供的产品质量保限年限的质量证明以及结构硅酮密封胶与接触材料的相容性和剥离粘结性试验报告,且应注意同一批次的胶质量是否稳定,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硅酮胶。

2、铝合金型材

主要使用部位幕墙、门、百页窗,合同主要指定的品牌有凤铝、新河、亚铝(肇庆)及兴发。(增加坚美)设计图纸的要求室外部分采用氟碳喷涂,两道底漆,一道罩面漆,喷涂工艺为三涂两烤,即底漆、面漆、清漆三次喷涂完成,平均涂层厚度》40微米,涂层颜色和质感根据业主现场确定。

3、五金件

主要使用部位在开启扇,必须经过严格验收,采用国产优质品牌(坚朗、立兴杨氏、国强),产品要求和技术指标:摩擦铰链为不锈钢材质,所以平开窗的摩擦铰链为16寸;平开窗传动器长度为1200mm,三点锁;窗执手为白色,不带锁孔及钥匙;必须提供原厂证明且有厂家标识。

4、板材

(1)玻璃

主要使用部位在玻璃幕墙、玻璃雨篷,合同指定品牌有南玻(咸宁)、台玻、奥深。规格和型号有中空夹胶彩釉玻璃5+0.76PVB+5+9A+

6、中空玻璃、中空钢化玻璃、中空钢化彩釉玻璃6+12A+

6、中空钢化LOW-E玻璃(中空钢化低辐射镀膜玻璃)TP8+12A+TP8。结构梁和有墙体部位采用中空钢化彩釉玻璃,窗台部位采用中空夹胶彩釉玻璃,雨篷采用8+1.52PVB+8夹胶钢化玻璃,其他位置采用中空钢化玻璃。(2)铝单板

主要用于幕墙外立面,合同指定品牌国顺(咸宁)、中港(鄂州)。设计图纸中铝板的厚度为2.5mm,铝材牌号3系列的3003材质,进场需提供厂家出具的材质证明和进料清单,提供油漆厂家的授权和供货证明。

四、施工安装

施工安装过程质量控制是实现幕墙工程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对幕墙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1、埋件

幕墙预埋件是幕墙和主题结构连接的主要受力构件,埋件的牢固度及准确度对幕墙龙骨正确安装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1)预埋件位置、数量、构造和防雷接地措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本项目均为后置埋件)

(2)后置埋件现场做拉拔试验检查其抗拉拔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化学螺栓送实验室检验其抗剪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每个预埋件均采用化学螺栓和膨胀螺栓各两套混合安装,螺栓应与结构面垂直,不得倾斜,钻孔时不得损坏结构钢筋,当钻孔碰到钢筋时,应更换位置重新钻孔。螺栓安装后需抽样进行抗拉拔力试验,抗拉拔力不得小于设计值的2倍。

(3)所有埋件采用热镀锌处理,安装与结构梁、板结合严密、位置准确、安装牢固。与埋件焊接的钢材均需进行热镀锌处理,焊接后要处理焊缝,然后涂刷富锌防锈漆两遍。

2、测量放线及幕墙龙骨垂直度、平整度控制

(1)测量放线应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对主体结构的外立面进行测量,检查实际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若实际尺寸有偏差,应对偏差进行消化,必要时调整幕墙的制作尺寸,避免安装不闭合。用经纬仪把各区域的垂直控制线标定,用水准仪把各楼层水平控制线标定,然后弹出各细部的分格线,在测量中各种控制线均要闭合。

(2)建筑物所有立面的竖向和横向均拉钢丝控制龙骨位置,钢丝垂直度可采用悬挂重物或仪器测量定位的方法加以保证,遇到四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每日施工前应复核定位钢丝。

(3)主龙骨安装完成后,应全面检查并进行二次调整,确认符合要求方可对固定主龙骨的角码进行满焊。

3、防腐处理

(1)防锈

未做过防腐处理或防腐层破损的钢铁构件(埋件、框架)及焊缝,均要清理干净,涂刷防锈漆和防护面漆。(2)防止电化学腐蚀

幕墙不同金属材料接触处应设置绝缘垫片(一般厚度lmm)或采取其它防腐蚀措施,绝缘片的大小不小于接触面积,以避免不同金属连接件直接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

4、龙骨连接的构造要求

幕墙龙骨连接节点构造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调节余量,能适应或消除温度变形带来的框架内应力积聚。如下图:

(1)立柱

幕墙立柱主要通过以下两项构造措施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调节余量:

① 立柱采用螺栓与角码连接,并通过角码与预埋件或钢结构连接,角码设腰孔保证幕墙具有“内外”方向的调节余量。

② 上下立柱间设置不小于15mm的缝隙,并采用芯柱连接,芯柱总长不小于400mm,芯柱与上柱紧密、滑动配合,与下柱采用螺栓固定。该措施保证幕墙有“竖直”方向的调节余量。

(2)横梁

幕墙横梁的构造措施保证幕墙具有“水平”方向的调节余量。玻璃幕墙的横梁和立柱采用角码连接,连接处加设弹性橡胶垫,橡胶垫应有10%~20%的压缩模量,以适应和消除横梁温度变形带来的框架内应力积聚。

5、主框与玻璃幕墙的边框连接

固定点应均匀布置,螺栓不得过紧或过松,各点螺栓力度趋于一致。主框与玻璃幕墙边框应加密封胶条,以满足气密性要求。

五、幕墙防雷系统

幕墙中有大量金属物导电性能极好,是易遭受雷击的部位。虽然建筑物有防雷装置,但进行幕墙围护后,原防雷装置由于幕墙的屏蔽,起不到防雷作用。因此幕墙立柱、横梁应和建筑物防雷网接通,两者形成一个防雷整体。

1、幕墙防雷应采取等电位连接,以减少雷电流引起的电位差。

2、建筑物不仅应防直击雷,还应防侧击雷,对30m以上的幕墙部位,应每隔3层设置均压环。

3、为防止虚接且方便伸缩,立柱伸缩接口(芯柱部位)处,上下立柱间可采用跨接,接触面应除去防腐层(镀膜层、镀锌层或油漆),涂抹导电膏后用螺栓连接固定。

4、立柱与预埋件处角码的连接:在需接地的立柱上,取消立柱与角码间的垫片,并去除接触面的保护层,涂上导电膏。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同理。

5、均压环应与土建结构引下线和幕墙引下线相连接。

6、整体防雷装置完成后,应测试其接地电阻,电阻值应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接地效果。

六、防火构造

本工程的幕墙的防火层设置在幕墙跨层位置水平,设置经防腐处理且厚度不小于1.5mm镀锌钢板密封制作安装槽,采用钢钉固定在结构梁板上,其槽内填实防火材料(本工程使用防火岩棉)。

七、幕墙防水处理

1、幕墙四周与主体结构间的缝隙,应用防水保温材料堵实,内外表面用密封胶连续封闭,保证接缝严密不漏水。

2、应加强对幕墙板材的开孔部位注胶封闭处理的检查,如接闪器、管道等穿出幕墙等部位,应重点做淋水试验检查。

3、在开启部位和幕墙压顶及周边等构造复杂、易渗漏部位施工时,应加强检查,发现密封不良、材料性能达不到要求时,及时整改或更换。

4、随施工进展应分区分片对已完成部分进行淋水试验,及时发现、调整、解决渗漏。玻璃幕墙在安装前应做抗风压、抗空气渗透、抗雨水渗漏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达到设计规定方能进行安装。

5、组装时应注意各连接处连接严密,防止有阻水现象,以保持内排水系统畅通。

6、冷凝水排出管及附件与水平构件预留孔连接应严密,与内衬板出水孔连接处应设橡胶密封条。

八、隐蔽验收

为确保玻璃幕墙的质量与安全,结合玻璃幕墙施工的特点,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应特别注意幕墙构件与结构主体之间节点的连接、幕墙四周与结构连接的接头处理、幕墙伸缩变形缝包括上、下封口及墙面转角节点、防雷接地节点、立柱活动接头节点、梁柱连接节点、附框连接节点、防火保温设施、内排水节点、玻璃板材与立柱固定节点等都应随工程进展及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九、物理性能检测

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检测是指幕墙风压变形性能、幕墙雨水渗漏性能、幕墙空气渗透性能、幕墙平面内变形性能等多项物理性能指标的测试,幕墙所用耐候胶、玻璃、铝型材、胶条、五金件等其它材料按规定同步进行使用前检测,在幕墙构件现场安装之前进行。通过检测可以发现设计和生产制作中的缺陷和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确认设计及材料选择的正确性和幕墙设计功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城市桥梁钢梁质量控制要点 篇6

(一)主要检查内容 1.现场质保体系检查

1)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参与各方的资质条件,质保体系及各职能人员的资质;

2)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无损检测资质以及从事无损检测人员所持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3)施工单位从事焊接的焊工作所持相应的焊接技能资格证书;

4)制作、安装、检测及验收用的测量仪器、仪表、计量器具及设备定期鉴定情况; 5)原材料(钢材、焊接材料、连接材料、涂料等)入库、保管、领用及成品储运条件;

6)制作与安装的各项验收制度; 7)制作与安装交接验收制度。2.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1)检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经有资格的审查单位通过,他细审查设计对钢材、焊接材料、连接材料及涂装材料的要求,以及对焊缝质量等级、无损检测、连接工艺、除锈等级,涂装各分层膜厚的要求、预拼装和吊装的要求;

2)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网络图、职能分工、岗位责任制、质保体系,对每一项工程来说,应落实到人。检查施工工艺流程,确保工件合理流动,严禁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跳跃。质保资料检查

钢材、焊接材料、涂料等的质量证明书、复试报告;

工程用焊接材料的储存、焙烘、保温记录,领用及退还记录; 焊接工艺评定合格报告; 焊缝外观检验记录; 一、二级焊接缝无损检测查报告、检测比率统计报告、一次合格率统计报告; 3.1)2)3)4)5)

6)高强度螺栓连接附质量证明及复试报告;

7)磨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报告、现场安装前它的复试报告;

8)高强度螺栓施工前K值测定记录,扭矩板手标定记录,检验用扭矩板手标定记录,下班时扭矩板手复验记录; 9)高强度螺栓施工终拧扭矩检验记录; 10)除锈质量等级检验记录; 11)各涂层分层膜厚检验记录; 12)最终涂层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4.现场实物检查

1)钢结构制作

① 钢材切割面质量;

② 构件组装质量:位臵、直线度、角尺度;

钢构件外观质量:外形平直和顺、无突变,焊缝无超标缺陷,涂层色泽均匀一致等; ④ 磨光顶紧质量;

⑤ 涂装质量:除锈等级、分层膜厚、外表感观。2)焊接

① 焊缝坡口的制作与组装; ② 焊接工艺技术条件:顶热、层间温度、后热的控制与记录各项焊接参数; ③ 焊缝外观质量与焊缝无损检测; ④ 栓钉的焊接质量与弯曲检查。3)高强螺栓连接

① 连接摩擦面的平整度和清洁度; ② 螺栓穿入方式和方向及外露长度; ③ 垫圈数量及安臵方向;

④ 螺栓终拧质量和抽检百分比。4)钢结构安装

① 结构件的中心线及标高;

② 支座位臵及标高的交接与复测; ③ 支承面接触情况; ④ 立柱的坐标及标高;

⑤ 地脚螺栓位臵及拧紧情况、垫块规格与柱底接触情况。5)钢结构涂装

① 钢结构表面除锈质量和基面清洁度; ② 涂层膜厚(各分层膜厚); ③ 涂层外观质量。

(二)检查要点

1.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承接任务;

2.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单位必须持有CMA资质及其他必须的相关资质; 3.没有上述资质的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单位,必须同有资质的单位签订有效的委托合同;

4.钢结构工程项目采用钢材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设计技术条件和以下规定:

1)钢材的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应符合GB 700—88或 GB 1591—94、YB(T)10—81 的相应指标要求,复验按JTJ 041—2000 第17.1.2 条; 2)当设计对棉线的厚度方向有Z向性能要求时,则钢板应符合《厚度方向 性能钢板》(GB 5212)的规定;

3)进口钢板应严格遵守称试验后使用的原则,除须具有质量证明和商检报告外,进场后还应进行机械性能和化学在分的复验。5.钢结构所采用的连接材料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并符合设计技术条件和以下要求: 1)焊接用的烛条、焊丝和焊剂应与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用的焊接材料一致并符合相应的标准与规范;

2)焊条、焊剂和栓钉焊用瓷环,在使用前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焙烘温度与时间进行焙烘,施工现场焊条应放入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3)不得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不准使用结块的焊剂、焊丝、焊钉在使用前应清除铁锈、油污物; 4)高强度(大六角)螺栓应按规定进行入库复验(符合GB 1228—1231的规定)。

6.检查钢结构件的制作质量:

1)切害前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切割后应清除熔渣飞溅物;

2)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坏,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

3)钢材切割面应无裂纹、分层、夹杂和要求的缺棱;

4)构件采用量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应对构件的连接区域做磨擦面加工处理,其抗滑移系数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对摩擦面应做保护,防止油污和损伤。应同时制备三副试样,用作试验;

高强螺栓栓孔加工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规范要求; 钢结构件制作完毕应,应在工厂进行拼装,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的要求。钢结构焊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用于钢结构施焊的焊接工艺须径工艺评定合格,经工艺评定合格的各项焊接参数不得更改,且据此制订焊接工艺。未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不准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中应用;

从事钢结构件施焊的焊工应持相应资格证书,其从事的焊接方法、焊接位臵、焊接材料必须与持证内容相符; 5)6)7.1)

2)

3)焊缝的二端应设臵引熄弧板,为确保焊缝质量,其材质与坡口形式均与焊件相同;

4)

焊接宜在室内进行,湿度不宜高于80%;环境温度,普通碳素钢不应低于0。C,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不应低于5。C; 5)焊接时的预热温度,层间温度的控制应按焊接工艺评定合格的工艺技术条件执行或按有关规范选择;

6)所有焊缝必须经外观检查,不得有裂缝、未熔合、夹渣、弧抗未填满等超标缺陷,焊渣及飞溅等必须清除干净; 7)对接焊缝及熔透角焊接除目视检查外还应进行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8.1)2)3)4)其检测比例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标准的要求。高强度螺栓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施工前,高强度螺栓应作扭矩数K值的测定,其平均值应在0.11~0.15范围内,且其标准高差应≤0.01;

施工扭矩应通过设计轴力与所测得K值依据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规范的规定计算获得;

施工前应对用于施工的扳手进行扭矩标定并于施工后复验扳手的扭矩误差;

现场施工之前应进行抗滑移系数的复验,在工程进行中,在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后,还应按设计技术条件的要求对工作的抗滑系数进行再复试;

5)高强螺栓群在施拧地,应按由中央向外对称拧紧,拧紧时应不冲击、不停顿地进行;

6)高强度螺栓终拧完毕,应按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进行质量检查。9.钢结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梁的支承块位臵(坐标)与标高在安装前进行复测,其数据应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

2)钢柱安装后的偏差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3)钢柱地脚螺栓位臵应符合设计技术文件或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应有保护螺纹的措施; 4)钢梁的安装偏差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5)钢梁安装并完成焊接,其拱度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6)工地现场焊缝拼接质量应满足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7)工地焊接的焊接应按工艺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 8)工地焊缝的焊接质量应按规范要求检测。10.钢结构制作的除锈、涂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锈工作原则应在构件制作完毕后进行,即使钢板作预处理的,也应对其已被破坏的涂层再次除锈,除锈质量应达到设计技术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底漆涂装应在除锈后4h内进行,8h内完成,并达到规定的膜厚; 3)必须在前道涂层干燥后,方可继续涂下道涂料,直至完成全部涂料,但须预留最后一道面漆在工地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各分层涂料膜厚,确保涂层系统的防腐质量;

质量控制措施要点 篇7

(一)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在整个建筑当中,钢筋好比是高层建筑的“骨架”,而混凝土则是高层建筑的“血肉”。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不可以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室中进行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试验,选择水化热低、塌落度小的配比方案;(2)通常状况下需要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分层浇筑,以使得水化热更好的发散。这个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分层厚度,完成上一层覆盖后方可进行下层浇筑,浇筑间隔需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之内以控制裂缝的产生;(3)施工缝的产生不可避免时,要求将其设置于不影响结构物主体性能的位置;(4)混凝土振捣需充分。通常采用振捣棒进行机械振捣,为保证振捣的有效性,振捣棒需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以上,间距40cm之间,为使振捣充分,一般需进行二次振捣,时间间隔不超过30分钟,以振捣密实为准。

(二)钢筋结构的施工要点

在高层建筑当中,钢筋就相当于是骨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灌浆结构施工过程当中,钢筋结构的调节要与实际的高层建筑特点进行匹配。钢筋结构的架设有着严格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吊装、测控、焊接、安装、拆除,且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以上的每个部分都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执行。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高层建筑的外框框架都是选择全钢材质,连接方式选择斜撑、核心墙、钢梁等连接方式,这样的连接方式在结构框架上面保证了施工工程的稳固性。施工技术具有三个重要的技术要点:第一,施工之前,要详细了解施工工程当中的核心部位和核心环节,要具体分析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要严格检查钢筋是使用数量和质量,从而确保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第二,钢筋绑扎要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能随意绑扎,以免降低施工的可靠性;第三,在控制柱的施工方面,要严格安照钢筋的技术规范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技术细节方面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钢筋使用前需清理其表面油污及浮锈等,因其对与混凝土的结合及后续防锈蚀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结构物强度;(2)钢筋调直其形状不得出现局部弯曲及波浪形等显现,并且其表面伤痕不得超过直径的5%,避免影响其使用性能;(3)钢筋切断遵循先长后短原则,并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性能参数要求的钢筋;(4)钢筋绑扎首先需进行成品尺寸检验,符合下料表后方可进行绑扎,绑扎作用是避免钢筋工程发生位移,但是需要注意避免绑扎影响保护层厚度,扎头不应位于构件最大弯矩部位,钢筋搭接处中心及两端均应扎牢,绑扎接头及搭接长度满足结构设计要求;(5)钢筋连接。钢筋焊接通常可采用电弧焊及对焊,焊接过程中注意对钢筋搭接部位的预弯及安装,保证两者之间的轴线重合,焊接完成后,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需重新焊接。

(三)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要点

地基施工需注意以下几点:(1)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避免施工中出现地面不均匀沉降、地陷等现象。(2)地基土性对持力层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其密实度和均匀性需达到建筑工程相应要求,如果地基土性不符合要求,如存在具备腐蚀性工业废料等,需进行防腐处理才可作为持力层,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需增强填土;(3)降水施工对地基施工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采用轻型井降水或是大口径井点降水,水位需在基地以下1~2m;(4)支撑系统以放坡的形式进行施工,支护方式需要经过严格计算及论证,确保其安全性及稳定性。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合理选择施工材料

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材料,施工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满足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当前而言,建筑市场还不具备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尤其是建材市场,因为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市场庞杂,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使得大量不合格产品充斥其间,而一些施工单位出于经济性考虑,往往容易在采购时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导致不符合性能要求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可能性大增。所以,从这方面而言,第三方的监理机构在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较好的发挥其监督职能。

(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确保施工质量除了需要对其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制度,以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具体操作细则和质控依据。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至今天,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质控经验,质控制度真正不完善的地方并非在于其缺乏明确的操作方法,而在于缺乏对执行力的保障。简而言之,即质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达不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工程各方缺乏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通常由业主委托的第三方监理机构进行,而监理机构是否处在中立位置无法保障,如果监理机构委派的相关监理人员玩忽职守,监督流于形式或是专业素养不足,工程质量的保障就无从谈起。毕竟工程完成后,内部存在的隐患无法直观、及时的被发现,而是会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步表现出来。所以,当前质控制度亟需完善之处是结合现有质控制度构建事后追责制度。依据建筑工程的理论使用寿命划定事后追责时限,以遏制当前建筑工程质控过程事中得过且过、事后甩手不管的乱象。需要注意的是,为保障认责制度的实施,建筑工程各方需保存工程一应技术资料及相关负责人员记录,为事后追责提供原始资料。

(三)优化施工工序

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在每道工序上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第一,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要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每一道施工工序的施工质量;第二,不定期对施工当中产生的施工工序进行质量检验,及时反馈问题,总结出解决方案;第三,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当中,要着重把控易出问题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按照相关质量要求规范和检验施工当中的施工工序,从而确保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四)做好高层建筑混凝土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性能对工程结构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混凝土质量由配比、浇筑及后期养护来保障。其中,配比是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配比试验。首先,各个地区的原料不一样,混凝土的配比就不一样,自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配比试验,这也可以让工程当中的混凝土配比试验变得更加方便。在试验中配比时,我们需要通过混凝土当中不同的含沙量和含水量来进行不同的配比,从而能够让配比试验具备可操作性,能够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其次,在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使用,以免因为原材料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出现配比不合格的现象。第三,通常情况下,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可采用泵来对混凝土进行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节省了施工时间,并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最后,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必不可少。科学合理的养护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对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性能保障有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堤坝填筑土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篇8

关键词堤坝;土方填筑;土料压实;碾压试验;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2-0146-01

1水利工程用土的组构及工程特性

填筑堤坝的用土属于工程材料,故习惯上把它叫做“土料”,它主要是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散粒状沉积物。工程上通常的土属三相组合体,即以土颗粒为主构成土体骨架的固相;吸附在土颗粒周围和自由存在土孔隙中的液相水;未被水充满的孔隙中的气相(空气或水蒸气)。

根据规定,工程用土是指“工程勘察、建筑地基、堤坝填料等涉及的土类”,它以下列特性指标为分类依据:土颗粒的组成及其特性;土的塑性指标(液限ω1、塑限ωP和塑性指数IP);土中有机质含量。在土工试验规程中,以土颗粒的粒径把土划分为巨粒组(粒径d>60mm)、粗粒组(2mm<d≤60mm为砾粒、0.075mm<d≤2mm为砂粒)和细粒组(d≤0.075mm),同时以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来反映颗粒级配均匀程度和优劣程度。

对巨粒组和粗粒组中的砾粒部分,因其粒径大孔隙比也大;颗粒表面能很小,不能吸附水分子形成水膜,故具有透水性强、在静力作用下颗粒移动阻力大而不易压缩等特性;在用做堤坝填料时,常用于保持构筑物稳定的护坡、固脚、排水棱体、堤坝外壳等部位。而细粒组土粒,因其具有透水性低和较易压实的特性而普遍用于堤坝工程中起阻水、防渗作用。

2细粒组土料中水的分类及特性

从土力学可知:土颗粒越细,其表面能越高,对其周围水分子的吸附能力也越强,而且这种吸附力随水分子与土颗粒的距离增加而减弱。根据水被土颗粒的吸附程度可把土中水分为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和自由水(毛细水、重力水)两类。其中强结合水是指紧靠土颗粒表面,受土颗粒力场作用最强的一部分水,这些水分子已被土颗粒界面电场极化,相当于受到约109Pa引力作用,水分子间距离很小而呈固态化,其密度可达2g/cm3,冰点低于-78℃,已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只有变为水蒸汽时才能移动。这种强结合水的数量,在细砂中最多约为土粒重的1%、粉土中约占7%、粘土中可达17%或更多。

在强结合水的外层是弱结合水,一般又称其为薄膜水或扩散层水,这层水随与强结合水层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向自由水过渡。弱结合水所形成的薄膜可在细粒土压密时起润滑作用,减少土颗粒移动时的阻力使土料易于压实。但当土的粒径大于0.1mm时因其表面能很小,已不足以形成吸附水膜,颗粒间摩阻力较大这就是含水率低的干砂难于压实的原因。常用注水撼砂或震动机械来压实砂土。自由水不受颗粒力场的直接作用,可分为毛细水和重力水两种。毛细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土层中,它同时受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当水分子与土中毛细孔壁间的吸附力与重力平衡时,毛细水就不再上升。重力水是存在于土中大孔隙中的自由水分,它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移动。在非饱和土中,还可能存在水蒸气,它在压力差下移动,因数量甚小,对土的工程性质基本无影响。

细粒土在不同含水率时所具有的宏观性态,在土力学中有明确的定量指标。液限ω1是指土料不呈流态而具可塑状态时的上限含水率;塑限 ωP是土粒由可塑状态变为半固体状态时的界限含水率;塑性指数在数值上等于液、塑限之差,宏观上反映出了该种土体的持水能力。若土料天然含水率ω>1,则呈液态,只宜选做水力冲填料;若ω<p,则土料已呈非塑性固态而难于正常压实成型了。

3土料的压实

所谓压实,是对松散的土料施以机械功使之达到设计土密度的一项工程措施,其土工原理是:在机械功作用下,通过土料重塑使其具有设计要求的工程性质,其综合控制指标便是干密度。为经济合理地把土料压实到设计干密度,一般要先进行室内击实试验和施工现场的碾压试验求确定所需的技术参数。

室内击实试验得出的ρd~ω关系曲线是进行现场碾压试验的依据,其最优含水率ωOP值是控制填筑土料的重要指标。

现场碾压试验的目的是:在具体工程条件下,为实现经济合理地达到设计干密度指标而选定碾压机械和确定碾压参数。

碾压机械主要有静力机械夯实机械和振动压实机械。一般可根据設计压实指标的高低、土料性质、施工场地条件和施工强度要求等条件来确定施工机械。对中小型工程优先考虑的是取得压实设备的难易程度,如可兼做它用的推土机、拖拉机等都可用做压实机械。对粘性土,因其具有内聚力、传力性能好,可优先考虑静力机械;对颗粒移动阻力大的砂砾土料,宜选用振动碾或夯实机械。

选定压实机械即确定了压实功能的动力大小后,为保证被压实土体能受到足够的能量,还要通过一系列现场试验,确定出主要施工碾压参数:每层铺土厚度和碾压遍数。图1便是现场碾压试验整理出的成果示例。

图1碾压遍数、干密度、含水率关系曲线

4质量控制要点

1)当把工程用土做为堤坝填筑材料时,一般要求其有尽可能小的孔隙比以满足工程要求:足够的强度、允许的沉陷量、一定的抗渗性或透水能力等。细粒土料压实后的干密度是最主要的控制指标。

2)细粒土的含水率不仅影响土体的宏观性态,而且直接与土料的压实难易和结果有关。对上堤土料含水率的控制是个关键环节;其特殊性在于提前,即把含水率不合格的土料阻于上坝之前。

3)要严格控制铺土层厚度和碾压遍数,二者都是使单位土体承受理想压实功的保证。

4)特别注意施工过程中铺土层之间和段与段接头之间的处理,确保填筑体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SL274-2001,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

[2]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S].

上一篇:太白散文下一篇:街道在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