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不安全产品及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精选2篇)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职责
3.1采购部负责不合格的辅料、包装材料与供方的联络工作。
3.2质检部负责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的识别和处置措施的制定。
3.3 综合部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的实施。
3.4 总经理负责A、B类不合格品的处置批准;管理者代表负责C类合格品的处置批准。
4.工作程序
4.1不合格品分为三类:
4.1.1 A类不合格品:产品的极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
4.1.2 B类不合格品:产品的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
4.1.3 C类不合格品:产品的一般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
4.2 不合格品的识别
4.2.1 原、辅料不合格品的识别
a)质检部不合格品按《原辅材料供销合同》的规定进行识别;
b)辅料不合格品按相应的《原辅材料供销合同》或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识别。
4.2.2 不合格半成品的识别:
a)关键控制点按具体产品《HACCP计划》规定的关键限值进行识别;
b)其他半成品按相应的《检验规程》或《操作规程》进行识别。4.2.3不合格成品的识别: 按相应的《成品检验规程》或《企业标准》进行识别。
4.2.4 出厂不合格品的识别
对出厂产品在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问题,由--组织相关部门根据产品标准和复检结果进行识别。
4.3 不合格品的标识与隔离
识别出的不合格品,都应依据《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进行标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隔离。
4.4 不合格品的处置
4.4.1 原、辅料不合格品的处置
4.4.1.1 原料不合格品的处置
4.4.1.2 辅料不合格品的处置
a)对识别为A类和B类的不合格品,需立即办理退货,由质检部开具《不合格品处置单》,经授权人批准后,由采购部联系供方退货;
b)对C类不合格品,由质检部开具《不合格品处置单》,处置方案经授权人批准后,由相关部门实施;确定作拣用时,应对挑选后的产品重新检验;作让步接收的应在《采购产品验证记录单》上作详细记录,并对本批产品单独存放和标识。
4.4.2 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处置
a)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品或异常不合格产品,由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置单》,上报质检主管,处置方案经授权人批准后,由相关部门实施;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让步放行;返工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让步放行产品应详细记录,并应单独存放和标识;
b)当在生产线上各段发现个别不合格品,由质检员确认后作出处置,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并应在相应的《检验记录单》上作详细记录;返工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
c)报废产品需放置到报废区,按规定作好标识,由公司质量委员会决定如何处理。
4.4.3 交付或使用后发现不合格品的处置
4.4.3.1 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一般不合格品,由办事处经理处置,并在《顾客反馈意见登记表》中记录。4.4.3.2 交付或使用后顾客提出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时,由办事处经理在《不合格品处置单》中填写“不合格描述”,并报管理者代表。
4.4.3.3 管理者代表接到《不合格品处置单》后,组织有关部门评审,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判断,填写处置意见,并上报总经理,由总经理批准后,通知办事处经理负责及时与顾客联系处理。
4.5 不合格品应由检验员登记在《不合格品汇总登记表》上。
4.6 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
4.6.1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4.6.2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4.6.3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人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5.相关文件
1 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患者方面
1.1.1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活动受限, 容易发生肺炎、压疮等卧床并发症。
1.1.2 恢复期病人下床进行行走锻炼, 易发生跌伤、碰伤等意外伤害。
1.1.3 个别病人遵医性差, 不能完全执行医护人员所交代的注意事项, 个别有试试看的心态, 易发生脱位、骨折附损伤等意外伤害。
1.1.4 骨科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多, 使用不当易致摔伤。
1.2 仪器使用
骨科治疗及仪器使用多, 易引起烫伤、皮肤过敏等。骨科大部分病人每日进行TDP、中药熏洗治疗, 易引起烫伤。TDP治疗时, 如果不注意保护眼部, 易致视力受损。个别病人不了解仪器性能, 自行使用, 易造成意外伤害。
1.3 护士方面
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 安全的护理行为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利益。骨科老年病人多, 常合并较多内科疾病, 病情复杂多变。低年资护士专科知识和经验缺乏, 对其他内科疾病知识掌握不到位, 对潜在的风险预见性不足, 病情观察不到位, 技术操作不熟练, 处理问题能力较差, 导致延误治疗而发生不必要的伤残和纠纷。
1.4 其他因素
骨科病人有特殊体位要求, 如脊柱损伤的病人应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 不能扭曲, 宜多人参加用“平托法”搬运, 四肢骨折的病人应作临时固定, 如搬运不当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有些患者不遵从医嘱, 影响治疗效果。
很多药物可能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 如镇静催眠药、麻醉镇痛药, 被公认是引起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降血糖药、泻药、血管扩张剂等都可引起跌倒。如不加强健康教育, 会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2 管理对策
2.1 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忽视某些不利于安全护理的行为, 或由于某些习惯性行为而忽略其危害性。我院护理部定期举行安全管理讲座、查房, 每年认真学习“十大安全目标”;科室对不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制定防范措施。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 树立护理安全三种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和防范未然意识, 树立“患者第一, 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的观念[2], 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后果的认识。
2.2 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3]。我院护理部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及制度、职责, 制定了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详细制定了意外伤害、压疮管理等的告知及上报制度。护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 而专科护理制度更是专科护理安全的保证。我科也对专科治疗及专科仪器制定了专科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 专人负责仪器设备, 每日清点和维护, 保证仪器的有效、安全使用。
2.3 转变护理模式, 优化工作流程
我科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由主管护士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护理, 避免因管床人员不停变动而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及“无人管”的感觉。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 由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搭配上班。2010年3月以来实施优质护理, 简化护理文书书写, 将时间还给病人,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入病房进行病情观察, 和病人进行沟通, 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病人满意度由94%提高到100%, 患者对相关疾病的防病知识掌握情况大大提高, 对各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大大提高。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使护士的工作更有序。
2.4 正确使用护理安全标识
要求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的病情及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挂上合适的护理安全标识, 如防压疮、防跌倒、防坠床等标识。并规定放置位置及顺序, 使护士对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一目了然。并对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 让其了解放置的目的, 也积极参与到患者安全管理中来。
2.5 加强护士能力的培养
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有研究[4]表明, 护士的素质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直接相关, 是维护安全护理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工作中应加强护士的“三基”培训, 培养护士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评判性思维和观察能力。低年资护士到其他科室进行轮转培训, 学习内科基础知识。强化专科理论知识, 注重临床经验积累[5], 提高护士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生理、社会支持情况, 将基础护理真正落到实处。
护士之间团结协作, 互相提醒与指正, 低年资护士互相督促、提醒本职工作完成情况, 并由高年资护士进行检查、评价及指导。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制定加强安全防护的措施, 从护理模式的转变、建立建全专科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落实应急预案及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及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等方面, 规范骨科病房的管理工作, 加强安全管理。结果 各项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提升了护士的安全意识, 无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 护理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结论 在骨科病房加强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纠纷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护士应不断提高安全意识, 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继平, 王艳梅, 贺伟.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73.
[2]王秀华.手术室护理缺陷的临床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A) :61.
[3]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4]梁晶莹, 犁艳鲜.精神科护士危机意识培养与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9) :63.
【潜在不安全产品及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潜在客户开发方案09-22
潜在洗钱风险分析01-16
中国建设银行潜在市场04-08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10-15
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11-30
激发内心潜在力量的励志名言名句06-10
加拿大留学移民的潜在优势01-18
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潜在问题研究论文12-27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检测04-10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