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精选8篇)
一、课前独学(A级)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背景、代表作”)
3、字音辨识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 ( ) 临邛(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 千乘( ) 钗擘(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1、结构梳理
(1)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设题依据:高考考纲“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概括文章内容”)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造成长恨的`直接原因(李杨爱情幻灭的导火索)是什么?(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诗歌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1、诗歌的主题是“长恨”,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是怎样表现“长恨”的?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检测巩固(AB级)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 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鬓花颜金步摇, 。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惊破《霓裳羽衣舞》。
2、本诗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试找一两处分析。(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拓展提高(C级)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读长恨辞 (宋)李 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歌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首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学, 如果没有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出来, 那么教本科目的老师讲得再好, 也是失败者。在焊工一体化教学中, 应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工艺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焊接一体化教学中, 可以通过工艺学习、看图、识图来分析焊接工艺步骤, 再根据工艺步骤组装工件, 进行焊接实训操作并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把抽象的制图、焊接符号、焊接工艺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动手操作中,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并且使学生每组装好焊完一组工件就有一种成就感。这就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对工艺理论焊工实习的兴趣,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对工艺理论和技能训练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理论相结合, 巩固理论知识
人们常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没有技术理论的指导, 机械地模仿和盲目地实践必将影响学生正确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因此, 必须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联系理论知识。比如, 平对接焊, 在讲解焊接时焊条的角度、运条、接头、收弧及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缺陷的原因等, 如果我们只嘴上讲, 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 因为学生对这些方法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过, 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们在焊工一体化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 从实践中去体验、理解、掌握这些知识。这样面对一些具体的焊接问题时, 学生就会试着去理解思考, 并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益。
四、做好教材改革, 注意因材施教
1. 焊接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 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出现, 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而且要积极探索和发挥焊接技术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其次, 专业教师除了自身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焊接专业知识范围, 还要努力学习和提高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做到居高临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 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根据专业的特点, 以实用为本, 够用为度, 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补充最新的教材内容, 改善教材教学中实际教学操作内容不足的问题, 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
2. 要对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要耐心针对每位学生的错误操作姿势, 进行纠正。
正确的焊工操作姿势可以减少学生的劳动强度, 缓解身体局部疲劳,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自主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 因此, 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就需要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而“导学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传统的教师的“教案”改革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接下来我就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师与生, 编好“导学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每一节课,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一课一“导学案”, 并围绕“导学案”开展主要教学活动。育和健康成长。
五、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根据焊接一体化实践性强的特点, 授课应在一体化实训车间或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有目的地强化焊接操作实践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 来提高焊接一体化教学的效益。
1. 充分利用一体化实训车间或教室教学设备, 采用精讲多练、生动活泼的教法。
2. 授课中合理地分配时间, 讲练结合。
3. 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实训练习中, 发现学生出现操
作错误时, 教师不要直接点出和纠正, 而要通过提示, 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六、诲人不倦, 不厌其烦
每个学生在刚接触焊接操作时都不习惯这样那样的姿势。就像我们第一次学做事一样, 都是不习惯不熟悉;教师刚刚讲演指导的动作, 保持不了几分钟就走了样。在这期间, 如果教师不经常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就会使许多学生都做不规范, 养成很难纠正的不正确的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并且在生产实习中身体疲劳得快, 焊接质量下降,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和纠正每位学生的焊接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使学生长期保持规范的动作并多加练习, 从而使学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总之,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特别是要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立足当前, 志在长远, 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才能由生到熟、由不规范到规范, 熟能生巧, 学生的技术水平才能得以不断更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聪.工艺课的教学体会点滴[J].职业教育研究,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柳海民.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出版,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陈顺刚.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 “导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框架、案例引导、探究问题、预习试答、课堂小结、生活体验、思考练习、布置作业等环节, 根据教材作适当调整。在具体编写“导学案”时注重以下几点。
1. 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学情。
在编写“导学案”时, 注意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理清重点和难点, 熟悉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研究学生, 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 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行性, 等等。总之, 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编写出合理、有效的“导学案”。
2. 创建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有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资料,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初的兴奋点和基础点。从教学实践来看, 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度越高, 学生越感兴趣, 越容易开展教学。因此编写“导学案”时要努力创建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由易渐难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
3. 合理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 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导学案”思考题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成功解答问题的机会, 注意调控好思考题的难度、梯度, 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和探究,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并提高运用知识能力。
二、结合教与学, 用好“导学案”
在教学实践中, 使用“导学案”的一般过程包括:学生在课前自学“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研讨“导学案”;学生利用“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依靠“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导学案”这一平台, 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原理的内容, 放任学生自由看书预习的话, 学生是不会对其深入思考、理解的, 预习效果一般性。而采用“导学案”就不同了, 它明确告诉了学生本课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提出有一定深度和方向性的一系列题目, 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自主预习, 减少自主学习的盲目性, 使自主学习更有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一般提前一至两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开展自主预习活动, 主要预习的栏目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框架、案例引导、探究问题、预习试答等。预习中, 要求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应努力解答好, 不能解答的也要写一些思考过程性的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和想法, 以备课堂上展示、交流和讨论。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自学潜力, 提高自主预习有效性, 还必须加强督促。要对学生是否自学和自学的效果作适当的检查, 当然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我采取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把预习“导学案”在课前交上来由老师批阅。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自主预习,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努力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批阅, 老师能较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导学案”开展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导学案”中我根据知识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自主预习, 让学生熟悉相关案例和材料, 让学生有初步的思考, 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在课堂交流、研讨时, 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竞答、个别抢答、辩论赛、表演赛、小黑板展示等。针对学生不同的预习情况区别对待:凡是学生可以直接解答的, 比较简单的问题, 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可以不用多讲;难度不大, 一部分学生能解决的, 可以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相互帮助解决, 教师在边上适当点评就行;难度大的、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然后由完成较好的小组上台交流合作成果, 教师适当进行启发性点拨。研讨结束, 进行课堂小结, 有的还可开展生活体验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升华情感。通过课堂研讨,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中的存在问题。
3.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在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 应及时加以练习,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我主要有采用两种练习方法。
(1) 单个知识点练习。在编写的“导学案”中, 每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知识点学习后, 可针对新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 也可根据该知识点内涵和外延, 设计一组练习题, 以检查学生是否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把握该知识点。
(2) 综合知识性练习。在一节课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 可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来练习。考查知识跨度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本书, 甚至跨年级, 题目更注重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比较和不同, 更注重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当然, 设计练习题应注意:题目不一定多, 但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而且要有利于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在题型上要新颖多样, 可灵活采用单项选择、判断填空、辨别分析、材料理解等类型。
通过练习来反复考量知识, 学生真正地抓住知识的关键, 掌握知识的灵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依靠“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复习
运用“导学案”自主复习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各框题“导学案”本身基本上已涵盖了书本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 当学生把各章节的“导学案”汇总后, 装订成册, 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在考前复习时学生可以翻阅“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性”自主复习;在做练习卷遇到难题时查阅“导学案”, 有启发性的作用;政治学课开卷考试时更可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二是可编写专题复习“导学案”。每框题的“导学案”常常把一个知识拆解的很零碎, 有时并不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知识点, 不利于构建成更大的知识框架体系, 而复习“导学案”正可弥补框题“导学案”的不足。
在编写专题的复习“导学案”时, 应注意如下几点: (1) 尽量不与框题“导学案”中的内容和题目重复; (2) 注重单元知识或整本书知识的框架体系; (3) 注重各课、各单元相互联系的有跨度的知识点, 并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 (4) 在复习“导学案”中尽量练习综合型的题目; (5) 尽量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其他更多的知识点。
总之,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当然,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有利有弊, 这个平台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更有效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初中政治课的角度, 积极实践和探索“导学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有效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尽力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如何精心编制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谈谈导学案的编制以及课堂教学的常见环节(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由分组成,将课前、课堂和课后几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第一部分为课前导学,包括:目标导学、概念导学和自学检测。
目标导学主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列出了下列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②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③重点: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难点:平衡摩擦力;理解实验的条件。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自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的实施
课堂上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课堂展示预习情况。这里由学生主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说,既希望自己上讲台,又担心讲不好失面子。学生思想上有了压力,学习上就有了动力。而且在课堂展示中,当一个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注意力都十分集中,看台上的同学哪一点讲得不对,哪一处概念不清,哪一点又比自己考虑得全面深刻。当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争论不休的问题,由老师当场解释,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思考的盲点在哪里,便于在下一环节中解决。
2.课堂探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启发性的思维带动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活跃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平衡摩擦力问题上,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水平面上小车受几个力?斜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摩擦力怎么计算?从等效的角度来看,此时小车的受力如何?再如:数据处理时告诉学生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公式法:猜测两物理量是否满足下列关系,然后得出结论。二是图像法:选定横坐标、纵坐标,看描绘的图像形状。若图像是曲线,关系不明,可以变换坐标,化曲为直,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已做了预习工作,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易于加快课堂节奏。导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具有较强的使用和保存价值。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导学案,争取让学生在学案上提供的有限的范围内尽早地熟悉更深层次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导学案要落实学法指导,最大化地达成增效减负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欣赏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 【文体知识积累】
关于近体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青海长云暗雪山: .
二、初步感知
1、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度展开)《 山居秋暝》 答:
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登高》)答:
3、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现在哪句诗句上?试作分析。(《登高》)答:
探 究 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再次诵读品悟诗歌内涵。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山居秋暝》)答:
2、《登高》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3、反复诵读,比较课文中五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
【知识链接】
王维其人其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杜甫其人其诗: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刘禹锡其人其诗: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3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李商隐其人其诗: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B.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老多病)此情可待成追忆
(岂待)....C.夜深还过女墙来(古代指为女子经过而筑的墙)山居秋暝
(晚)...D.竹喧归浣女
(竹林中声音喧哗)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3.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竹喧归浣女 B.莲动下渔舟 ..C.青海长云暗雪山 D.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中“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均以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B.《从军行(之四)》中第三、四句是直接抒情,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低沉压抑。C.刘禹锡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色中来描写,尤显故国的没落与荒凉。D.《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四联各自对仗,以雄阔之景写壮心不已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拓展训练】
1、(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课中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弄明白意思。
3、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
1、什么是七律?(视频《诗歌体裁》)
2、了解长征。
3、写作背景。(视频《时代背景》)
4、词语理解
“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
难:
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扬了()精神
四、精讲点拨:
【课后训练学案】
填空
1、诗中“,”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写。三个字是对红军长征途中多遇困难的概括。其中表现红军坚强、无畏的词语有:、。
2、诗中把五岭看作,把乌蒙山看作,这表现出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2)))))))))))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
6、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且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本文第6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布置预习】
预习课文第8-10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布置预习】第11~12段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 今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今义: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写作材料积累
(1)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接受新知识, 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 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才能搞清思路, 抓住要点, 解决难点。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手段, 所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自觉去预习, 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仅仅是看看教材, 走马观花, 没有对内容认真思考。并且, 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教师在第二天上课会讲授, 有预习与没预习差别不大。久而久之, 学生就丧失了预习的热情。导学案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 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一个载体。以人教版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二课时的导学案为例, 学习目标是: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解决相关问题。而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及其应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这一课时学习目标、重难点, 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标, 预习时目标明确, 能结合学习目标进行思考, 利于学生深入钻研教材,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预习后有相应的习题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完成这些检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能带着问题参加第二天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要求提前预习,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思考的习惯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方式传给学生, 受教学时间限制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 教师就急着把结果呈现出给学生。慢慢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只要记住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行。因此,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手记笔记的多, 动脑思考的少, 有的甚至根本不思考。造成号称思维体操的数学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案导学过程中, 由于有预习作基础, 对本节学习相关联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具备了探究的基础,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探究, 并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如课前预习, 我们让学生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 预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 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题, 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二探究的基础知识, 为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铺平了道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会有所得。同时, 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多梯度进行, 使全部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并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导学案教学中为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 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 让学生参与整个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 也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手脑并用。学生由课堂中听众、观众变为课堂的主角, 角色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也隨之改变。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强, 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 环环相扣。若在中间缺失一环, 那么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会极为困难, 甚至无从下手, 因此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显得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大都是以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础为起点来安排教学, 所以不可能对关联知识进行全部复习。对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觉得困难, 如果没有及时解决, 会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慢慢就成为学困生。导学案非常重视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 在导学案中专门设置复习环节, 复习的内容包括前一节学习知识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知识的复习。在关联知识的复习中, 我们列出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复习的重点。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们在导学案中列出与本节相关知识有: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等。然后, 我们有针对性地列出几题相关复习检测题, 让学生自我检测。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复习, 学生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 教师也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导学案中针对新知识的学习专门设置了复习关联知识的板块, 逐步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最终达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的过程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使自己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的效率, 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导学案中为加强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反思习惯对反思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 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 拓宽思路, 优化思维方式;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反思解题途径, 使解题经验得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反思解题规律;反思数学思想方法,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每节课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得失, 明确努力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从中尝到反思带来的效益, 学习效率提高了, 成绩进步了。渐渐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反思了, 逐渐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一、落实预习导学,让学生自主性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导学部分一般又涵括资料链接、字词整理、整体感知、预习疑难等,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多、容量大,充分将语文课堂内容前置化,为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并未真正养成,学生自主性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强化。
1.提前批改,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逐一完成预习工作。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对导学部分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反馈,具体到人名人数,对认真高质完成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班级加分激励措施,对敷衍应付的同学给予委婉批评,营造班级学生人人都要主动预习,人人都要预习充分的氛围,为课堂深入阅读做充分的铺垫。
2.分组交流,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预习导学部分的作业情况点评由教师完成,而订正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让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交流:作者作品及背景的扩展内容、词语音型义的纠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等。教师如果适时辅以投影的考查,并有意让那些自主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无疑进一步激发全班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也为课堂阅读探究掀起了小的高潮。
二、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原生态阅读
在运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是学习目标,这样的语文的课堂阅读,看起来是有效的,但却不是原生态的。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应当来自于学生阅读的动态生成,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原生态阅读的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引领下,对文本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初次生成的阅读疑难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并结合文本、自身与学生,加以整合,突出学生的阅读需要,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以主要问题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2.捕捉思维亮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动态的生成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切不可认为已经完成学习目标而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一切惟导学案出发,僵化课堂阅读,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思维的亮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个性化阅读
导学案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模式化,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一般包括:了解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人物分析、主旨探究、语句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阅读模式程式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1.模式多样,指导学生个性阅读
不是每篇阅读课的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种模式,现代文阅读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现代文,因为课型的不一样,阅读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古文阅读则要突出字词句的理解阅读,但同样是古文,理解字词句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取舍,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不同的学导案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雷电颂》一文时,对朗读艺术进行专题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代析,要求每一位学生自我体验,读出风格,增加了小组朗诵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朗读、全班展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体验与思考,将文章演绎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2.分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语文阅读的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引入分层评价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都到个性阅读的张扬。对于浅显的阅读内容应当让层次低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阅读的成果加以及时的肯定;反之,则有较高层次的学生交流,对其阅读的体验加以充分的引导,促使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需要教师把语文阅读的课堂主角还给那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的鲜活的学生们,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自主、作合、探究活动;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营造张弛有度、动态有序的课堂氛围,让语文阅读进入和谐的境界。
【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推荐阅读: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12-12
老子导学案学生版06-11
长恨歌原文07-11
长恨歌改写作文06-08
长恨歌主题争论10-30
长恨歌原文逐句翻译09-23
《长恨歌》原文及释文11-15
长恨歌译文及解析11-23
长恨歌课文读书感悟12-01
李清照词两首实用导学案学生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