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观后感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教师观后感(精选12篇)

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1

从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原来他们只是放下了自己。正是这种放下,让他们摆脱了个人名利的束缚,而是循着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出发,自然而然地打通了小爱与大爱、小我与大我之间貌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因而,他们一面给予着爱,一面又受爱的滋养。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滋养中,他们实现了一种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他们的“最美”。

荣获“最美乡村教师个人”的分别是:远赴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干部孙丽娜、朱敏才夫妇;拖着残疾之躯、克服重重困难登上讲台的曾维奋老师;“民族团结的大使”、远赴新疆卡伊拉克村幼儿园任教多年的周丽娜老师;带领学生搞科技发明的天津市刘岗庄中学教师刘月升老师;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坚守三十年、关爱每个参加儿童的张美丽、张秀丽姐妹;连续工作三天没有合眼、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张伟;关键时刻用智慧稳住歹徒解救52个学生、把自己做人质的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教师秦开美;不幸患上尿毒症之后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讲台的陈腊英老师;冒雨翻越14座大山位学生运送期末考试试卷、在四川省大凉山区坚守的王偏初老师;把学生的理想进行录音引领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一家四代从教出了20名教师的胡清汝老师。而从便开始远赴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支教、不间断接力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获得“最美乡村教师集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比喻,老师就是把我们从懵懂的世界里带到一个充满着知识,充满着好奇,让你急于进入的一个世界的渡船,把孩子从孩童带到成人的世界里,从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带到一个充满各种常识的世界里,让孩子从一张白纸,带到充满梦想的世界里,让每一个人有梦,成为未来的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些光辉的形象里面,包含着一群不为人知的群体,他们就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待遇没有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师那么优厚,工作没有那么轻松,但是他们的责任更重,他们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启蒙者。耐得住寂寞,不畏条件艰苦是众多乡村教师共有的特点.

这十位最美乡村教师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他对教师工作非常执着,“能拄着双拐上课至退休,这一生就算没白活”,他这样说。1995年,曾维奋从师范毕业眼看就要工作了,一场意外导致他下半身瘫痪。为了能走上讲台,曾维奋锻炼体力,终于能拄着拐杖在平地上行走,他提出申请,只要能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经过连续三年申请,9月1日,他终于站在了儒林小学南洋教学点的讲台上。他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一节课40分钟,在讲台上就要拄拐站立240分钟。他还要走下讲台辅导检查学生作业,在讲台上单手拄拐转身板书。虽然讲台旁有一把椅子,他却说,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曾维奋说:“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在我们的心中,这些乡村教师无疑是最美的,他们的美表现在他们关爱孩子的心灵之美,扎根乡村的坚守之美,追寻理想的执著之美,献身教育的人格之美,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教师共有的人性的光辉。

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2

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在中国这一农业人口大国,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教师强, 则乡村教育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重点在乡村教育, 关键在乡村教师。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 要实现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公平, 重点和难点都在乡村。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是当前加快甘肃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有的放矢, 重心下移, 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 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 有55个民族成分, 辖14 个市 (州) 86 个县 (市区) , 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 个, 插花型贫困县17 个, 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 年年底, 全省有义务教育学校10 517 所, 其中农村学校8 544 所, 占81.24%。农村学校中100 人以下的学校7 892所, 占总学校数的75%, 占农村学校数的92.37%;10 人以下的学校3 700 余所, 占总学校数的35.2%, 占100人以下学校的46.9%;5人以下的学校1 800所左右, 占11.7%;只有1 名学生的学校219 所;0 人的学校1 180 所, 占11.2%。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225 491 人, 其中乡镇及以下专任教师18.7万人。

面对乡村覆盖面大, 乡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诸多制约甘肃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我们以“全覆盖、抓重点、补短板、创特色”为工作思路, 重心下移, 在师德建设、教师补充、提高待遇、交流轮岗、培训提升等方面, 倾斜支持乡村教师, 促进均衡发展,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强化引领, 立德树人, 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近年来, 全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紧密结合实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和提升三个阶段, 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积极引导每位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依法执教, 优质施教, 廉洁从教, 文明执教, 乐于从教, 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并使之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 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和大力推进比敬业、比奉献、比育人、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的行风正气, 形成师德师风新气象。

1. 倾斜乡村,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

以关注乡村教育、关心乡村学校、关爱乡村教师为宗旨, 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历时半年, 通过个人自荐、学校和县区、市州教育局推荐、省级评审, 经过网络投票、公示、深度访谈、采访拍摄、实地考察、专家评审、厅务会议审定等环节, 评选出十名“陇原师德标兵”、十名“陇原最美乡村教师”、十名“陇原最美乡村校长”和百名“陇原师德先进个人”、百名“陇原优秀乡村教师”、百名“陇原优秀乡村校长”, 挖掘出一批鲜为人知、令人感动的优秀乡村教师典型事迹。德美教师评选活动, 涉及面广, 参与人数多, 受到广大农村教师的普遍欢迎,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 丰富载体,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巩固活动

通过隆重节俭庆祝教师节日、新任教师宣誓仪式、学法教育、艺术征文大赛、德美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广泛宣传一系列富有成效、紧贴教师发展需求的活动, 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 引导广大教师文明高雅过节日。引导新任教师乐从师、为人师、做名师, 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引导广大教师学法、懂法、守法、遵法、用法, 依法执教, 做合格的人民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崇尚高雅文化艺术, 带动他们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 弘扬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氛围, 使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生, 深入家长, 深入社会, 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扩大师德师风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 建立机制, 稳步推进师德师风提升活动

为了使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效果持久, 达到深入化、常态化, 健全和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启动实施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开展阅读经典、艺术鉴赏、学习楷模等系列活动, 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想, 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 促使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注重内涵, 自我升华, 淡泊名利, 优质施教, 做到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 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 以儒雅的形象影响人, 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本职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严把入口, 精准招考, 科学合理补充乡村教师队伍

甘肃省始终把补充乡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实行学历、专业、岗位“三步走”递进战略。严把学历关, 高定位“起步”;严把相关相近专业, 高标准“走步”;严把岗位需求, 提促供需一体, 高精准“正步”。针对全省乡村教师队伍补充中存在的“教非所学, 学非所教, 补非所需”等问题,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教师补充“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的工作思路, 确定“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 严把教师补充工作报名、命题、考试三关, 着力解决专业对口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问题。

在招聘过程中, 积极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调, 在民生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考中, 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不能报考教师岗位, 提高报名门槛;在所有教师招考中增加面试, 下发有关文件对面试工作进行规范;在音、体、美、英教师招录命题中, 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近三年, 通过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民生实事、巡回支教等项目, 招聘教师19 041名, 其中补充幼儿园教师4 830名, 为全省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增添发展动力。

四、示范带动, 激励引领, 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注重提高广大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 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 向薄弱学校、紧缺学科倾斜, 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去乡村任教, 到乡村发展, 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稳定, 既下得去, 留得住, 又教得好。认真实施“省属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奖代补”政策, 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3 亿元, 1.2 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2013 年, 在部分连片特困县启动实施“乡村教师补助工作”, 2014年实现连片特困县全覆盖。两年来, 累计发放资金约1.38亿元, 补助教师10.95万名, 2015年省政府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工作列入工作内容之一, 为民办实事, 发放补贴1.69亿元, 惠及乡村教师14.14万人次。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 向农村教师优先倾斜, 在园丁奖、师德标兵、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评选工作中, 划定乡村教师专项比例, 专门设立省级乡村骨干教师评选项目, 共评选乡村骨干教师约4 200 名 (含2015 年正在组织评选的2 500名) 。2015年, 在“园丁奖”的评选中, 乡村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

五、积极引导, 政策保障, 加强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针对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实际, 在摸清情况、吃透政策、借鉴经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 采取调动交流、学校联盟、学区一体化管理、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 推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 为办好每一所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师资保障, 以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助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两年来, 兰州、平凉等地已经开始先行先试。有的县区创新实施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师校际间的合理流动;有的县区采取关系随转交流和定期服务相结合、名师引领和挂职交流相结合等措施, 促进城区、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有的县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口交流,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城区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的长效机制, 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统筹规划, 精准施策, 全方位、系统化地构建甘肃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2010 年以来, 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主, 积极争取外援基金会和公益组织投入, 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积极推进教师培训综合改革, 对“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基金会项目等进行统筹规划, 整体设计, 合理安排, 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 努力做到教师培训项目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实施, 加大省外培训力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效益。

针对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并启动实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三计划两工程” (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精准扶贫三行动”, 构建“335”管理机制, 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 打造务实管用的领导团队、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 建立健全省、市、县、学区、学校五级联动机制, 着力构建和完善乡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 名优教师走下去, 网络空间连起来”的方式, 充分发挥城市名优学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推进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实施“名师引领, 骨干带动”, 培育乡村教师人才梯队;通过实施“如影随形, 跟岗实践”, 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技能;通过实施“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通过实施“研训一体, 促使成长”, 增强校本研修能力, 发挥乡镇中心校研训主体功能;通过实施“信息带动, 长效发展”, 提高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

截至2015 年6 月, 累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30 余万名, 建立“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近80 个、陇原名师工作室40 个, 遴选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金钥匙”导师630 名。2015 年起, 推行以“补短板、重扶贫、强基本、增活力、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三行动”项目, 启动实施网络同步研修薪火行动、学前教育千千树行动和微小规模乡村教师访名校行动等项目, 把水浇到根上, 惠及乡村全体教师。

七、借力打力, 吸引资源, 助力乡村教师培训

近年来, 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 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3 年, 成立甘肃省乡村教师培训志愿者联合会, 吸纳、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社会贤良关心支持教育, 先后有近20 家慈善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伸出友情援手, 针对乡村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资助和培训活动, 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创新途径, 增添新活力, 成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补充。

深圳美丽园丁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定向援助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乡村教师培训, 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聚焦甘肃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育提供持续支持, 北京永源公益基金会立足边远山区开展乡村教师走出大山长见识培训,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针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开展特岗教师、校 (园) 长和管理人员培训, 田家炳基金会广泛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培训, 北京乐平基金会精准实施甘肃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每一家基金会都精心组建专家团队, 精心设计培训模式, 精心组织培训活动, 关注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 关心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影响较大, 效果良好, 受益面广, 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 培训全省乡村教师10 万余人次。这对加强甘肃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深受乡村教师的普遍欢迎。

八、抢抓机遇, 强化措施, 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在举国上下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前, 国家及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 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乡村教师的亲切关怀, 给广大乡村教师带来福音。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要求, 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 制定印发《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年) 〉实施办法》, 是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是惠及全省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 对解决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注乡村:寻找广东最美乡村教师 篇3

广东省有着重视和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首届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亲自接见全体乡村优秀教师,并作重要讲话。受表彰奖励的303名“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分别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市的优秀学校,结合各自专业发展的实际,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进行了对口跟岗培训学习。评选表彰活动使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村教师和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今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制定这一计划时,因我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卓有成效而专门征求我省的意见。

据悉,今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范围,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在职、在岗乡村教师,需从事教学工作满10年。活动主办单位之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特别提出,对农村教师要有三条保证:一是要有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二是要保证享有实惠的物质生活,既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不能老是要求他们“要守得住清贫”。三是要有系统的荣誉体系,评选活动应该是持久、普及而又催人奋进的。为此,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除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给予每人万元奖金外,还有5000元跟岗培训费。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4

自己在农村教了二十年,在陈江的东阁小学就呆了18年,农村教师的工作是自己熟悉的,对于过去的学生读书条件和现在的条件相比,自然是好了很多。首先是学生的生活和读书条件好了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好了很多。二十年来面对学生种种境遇我们也经历过,也曾义无反顾地照和帮助过许多的学生。但看了乡村最美教师的纪录片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相比之下,我为学生做过的任何事情,和他们的事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群人。

这些乡村教师,讲台前辛勤耕耘的身影,课堂上孜孜不倦的叮咛,课余时嘘寒问暖的关怀,离别时祝福期望的真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是什么让他们——最美的乡村教师在那样偏远的山区,落后的小村,缺氧的高原,人烟稀少的岛上,经受住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环境的恶劣,工资待遇的低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呢?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是他们内心深处助人的善念,让他们坚守那三尺讲台不离不弃。

那些最美的老师们用滴水穿石的力量,一点点的托起了大山里的孩子,让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翅膀,走出了大山。而这些最美丽的老师们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像一棵大树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为其他的孩子继续挡风挡雨。这份坚持和隐忍让我为之动摇。

风雨不变的坚持是难得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岁月,能将一切绚丽的虚华都对比的毫无色彩。“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一日一日的累积,为了学生们上学能顺利一些,少走一些危险山路,挥刀砍树砍草,就算手因长时间挥刀而残废了,却还在行走于山间。那一人一马的背影,注定变成最让人为之感动的美丽身影。就是这美丽的身影引领着孩子走出大山,一批一批的孩子,这30载岁月是怎样的强大内心可以支撑着做到的。

当我看到阿老师他们在学生放假时所做的工作,为了能把学生送回家,就得四处去找骆驼,送学生回家的路上,那惊险的路程,那是他们拿自己的命和学生一起回家,他对学生爱,是我不能用语言来比的,我爱教育,但当我看到了他们护送学生回家的艰险,我曾怀疑能否做到。在他的身上我看到教师的魄。

邹桂芬老师,几十年背学生过河,还把在外做工的老公叫回家帮学生煮饭,所以家庭经济十分差,自己的小孩也耽误了。别人捐款舍不花,舍不得给自己的儿女,只想在学校门前建一座桥,因为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也背不动学生了。

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因为平凡,所以伟大,更散发光彩。强大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让这些平凡的老师变得不平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让人感动,而写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的我也不禁开始反思,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观后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美好的向往,向往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大富大贵,虽然那也是一种成功,但最美乡村教师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精神上的震撼。这种平凡伟大的生命带给我们的震撼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似看见了水滴滴在石头上,久而久之便穿石而过,那种激动是让人无法安静坐着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让我们领略了平凡教师的伟大,给了我们精神上无比的震撼。

我想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颗有爱的心,但是这部记录片还是让更多的老师流下了眼泪,他们为片中老师流,也为自己流,为过往的自己付出流,也为过往被自己的疏忽了学生而流。他们的大爱会让更多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无私无畏。这部纪录片无疑唤出广大的教师心底的大爱,每个老师都是美的。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5

十位最美教师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徐德光老师了,他的一句话让我备受感动,“这学校的`孩子我不教,那他们就没有书读了。”

徐德光老师为了给大山里的孩子创造读书的机会,他不计回报的建造自己的校舍,还自己花钱买了一匹白马给远离学校的孩子们做接送,这个期间他累计跑了20万公里的山路,风雨不改,连老迈的白马也仿佛看懂了徐老师的心,也好懂事的为徐老师分担。除了走山路以外,可能大山里本来没有通向学生家的路,徐老师只能一把刀一把手为学生砍出一条通往学校的路,一条通往希望的路。我情不自禁的落下了感动的热泪。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6

首先我们学习他们忠于职守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不顾自己的安危,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担当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责任,把工作当作事业,踏踏实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我们学习他们的大爱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心中有大爱,生活是富足的,工作是愉快的,人生是美丽的。

最后学习他们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我们的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我们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乡村教师赢得“尊严” 篇7

我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支持”乡村教师的时候, 除了要关注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食宿无忧、有归属感等显性外在条件之外,还应该在提升乡村教师的“尊严”上精准发力,让乡村教师过上有尊严、体面的教育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支持”乡村教师的初衷。

比如,区域内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地点一般设在城区学校, 乡村教师作为学习者总是频繁地往城区学校跑,这样是否会给人一种城区学校“高高在上”的感觉呢?其实,乡村教师中不乏优秀者,只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容易被“发现”,也没有更好的平台发展自己。而且, 乡村学校也各有办学特色和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支持”乡村教师,就应当平等地看待乡村教师,别让他们处处处于接受学习、 接受指导的一方,而是应该给予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开课的信心。 同时,不妨结合乡村学校的资源和特点,将更多的教学研讨活动地点设在乡村学校,也让乡村教师当家做主人,让乡村教师享受到被同行尊重的感觉。

同时,政府、教育部门乃至媒体应当引导社会客观地评价乡村教师。大多数乡村教师不缺乏教育情怀,虽然他们工作条件艰苦,但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教育的激情和呐喊,所以切莫一味地宣传乡村教师的“苦难史”,而应该更多地宣传乡村学校的办学特色,宣传乡村教师的业绩和贡献,这也是为乡村教师赢得自尊的关键。

如今,各地“区域校长和教师轮岗机制”已经启动,教师由 “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所以城区学校遴选优秀教师,不要再把眼睛投向乡村学校,而是应该在“区域教师轮岗”上发力。 因为城区学校需要优秀教师,乡村学校更需要优秀教师。换言之, 乡村教师被挑选去了城区学校, 岂不是更加让人觉得留下的都是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这让留下的教师情何以堪?还有谁愿意从城区学校投身到乡村教育中来?

乡村教师(节选) 篇8

“90后”知名网络写手,代表作有《同学两亿岁》《颤抖吧,ET》《战起1938》等,其中《战起1938》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以说是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在我看来,刘慈欣的作品中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硬科技”,而是在那冷硬的金属和科学中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这情怀往往在世界末日或者人类即将灭亡之际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拯救世界。这种绝望之后无限希望的巨大对比简直就是一枚精神核弹,可以挤碎人类情感的所有防线。

中短篇小说《乡村教师》也是如此。一位乡村教师希望用知识改变村民的无知和愚昧,却饱尝艰辛和不公,最终劳累过度身患绝症。临死前,他填鸭般地向几个学生灌输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只为给这片土地留下一点希望的种子。与此同时,一支强大的外星舰队正在清扫银河系。他们发现了地球,为了确认地球是否属于允许继续存在的文明范围,他们随机选取了乡村教师床前这几个孩子进行了测验。正是乡村教师临死前灌输的知识,让这些懵懂的孩子拯救了地球……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舰队统帅感叹说。

“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

“蓝84210号舰,你们继续留在那个行星系,对3号行星进行全表面文明检测,你舰前面的任务将由其他舰只接替。”舰队司令命令道。

同他们在木星轨道之外的数字复制品不一样,山村小学中的那些娃们丝毫没有觉察到什么,在那间校舍里的烛光下,他们只是围着老师的遗体哭啊哭。不知哭了多长时间,娃们最后安静下来。

“咱们去村里告诉大人吧。”郭翠花抽泣着说。

“那又咋的?”刘宝柱低着头说,“老师活着时村里的人都腻歪他,这会儿肯定连棺材钱都没人给他出呢!”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看着蓝84210号舰从1000光年之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参议员惊呼起来。

人类城市的摩天大楼群的影像在旗舰上方的太空中显现。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这时,从太阳系发回的全息影像焦距拉长,显示出蔚蓝色的地球在太空中缓缓转动。

最高执政官说:“在银河系联邦时代,独立进化的文明十分罕见,能进化到5B级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应该让这个文明继续不受干扰地进化下去,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太古文明的研究,对今天的银河文明也有启示。”

“那就让蓝84210号舰立刻离开那个行星系吧,并把这颗恒星周围100光年的范围列为禁航区。”舰队统帅说。

北半球失眠的人,会看到星空突然微微抖动,那抖动从空中的一点发出,呈圆形向整个星空扩展,仿佛星空是一汪静水,有人用手指在水中央点了一下似的。

蓝84210号舰跃迁时产生的时空激波到达地球时已大大衰减,只使地球上所有的时钟都快了3秒,但在三维空间中的人类是不可能觉察到这一效应的。

阅读思考

在《三体》中,人类的科技遭遇外星人绑架,几百年都停滞不前。可占尽上风的外星人在发现人类能够在大脑内进行思维,并且有“欺骗”和“隐瞒”等行为时,留下了“我害怕你们”这样的语句。这说明在作者的观点里,人类的潜力不止于武力,还有更多。在《乡村教师》里,思维与交流完全同步的外星人对人类的知识传承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歌颂了教师这个职业,也歌颂了人类传承的不易和族群的独特魅力。

那么现在,请打开“脑洞”,如果你是外星人,你所看到的人类,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看似弱小不起眼却可以强大到撼动世界?可以的话,用“科幻范儿”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荐读人说

不得不说,参与讨论的同学都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同时也善于观察生活。从讨论的内容看,似乎都在“吐槽”人类,可我在吐槽中看到了大家对地球和人类这个种族“森森”的爱。这是一种“傲娇”的示爱方式,既让人看到人类的缺点又宠溺地一笑而过。

比如王宇峰同学的回答处处嫌弃货币,可是却让看的人打心底里发出一声“谁不爱‘毛爷爷啊”的呐喊。

杨尹同同学……就算你让外星人吐槽高考,高考还是会来的!只有书本和老师能救你!哈哈哈哈!(叉腰笑)

而蒋启豪和张雨辰二位同学,他们更关注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道德”和“艺术”是人类最美的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虽无形却强于世间所有武器,让人留恋,也让恶人胆寒。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科幻文学在某些时候会比其他题材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因为它委婉却纯真,简洁却又直率,总能让读者在感慨的同时会心一笑。

最后,附一枚我写的小段子:

“报告!前方消息,要求取消入侵计划!”

“理由?!”

“斥候报告只有一句:女人心,海底针!”

“什么意思?”

“大本营战略组分析报告称,根据目标方的基因染色体划分,结合斥候报告,那个星球至少有一半的生物不能被彻底研究,战斗力无法估量!”

“……撤!”

王宇峰

“地球生物为什么总是奔波,脸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焦虑?”

“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叫‘货币的东西,那玩意儿能激起他们无止境的欲望。‘欲望你懂吗?就是说在‘货币面前,地球生物的大脑中会大量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牢牢地勾住他们。他们把为获得‘货币无休止地重复每一天的生活称为‘充实。”

杨尹同

呵呵,这群愚蠢的碳基生物,如此落后的技术、低劣的科技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此之低!看来要尽早上报母星,征服这颗星球。

咦,为何这片区域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高等碳基生物?这是古文明中记载的“祭祀”活动吗?碳基生物们对此好像还挺重视的。

他们好像发现我了!我模仿他们的发声方式发出了一阵轻蔑尖刻的笑声。他们先是捂上了耳朵,然后又看向我,他们接收光的信息的器官中透露着一种令我害怕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情绪”。

天啊,为何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不!他们冲过来了!啊,我感觉要被他们称为“愤怒”的情绪瓦解了!我身体中的化学键好像有了分解的意思……飞碟,快将我带走!

“……据本台记者报道,今天下午一高考考点出现了不明生物,能发出噪音。还好该生物被考生家长赶跑,考试未受影响……”

张雨辰

当舱门缓缓开启,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光芒映入眼帘时,莫莉的心中并没有漾起一丝激动。在她看来,自己的故乡卡利斯星球比这里更美,科技比这里更先进,这次地球之行必将一无所获。

这时,她突然愣住了,因为她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的声音。那是一段特殊的音节,从一个黑色的小盒子中迸溅出来,缀连成旋律,不断地冲击着她的耳朵,震撼着她的心灵。记忆中,她听过的声音都是死板平淡的,语调中散发着寒气,没有半点抑扬顿挫。而此时耳边回荡的声音充满魔力,让她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她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声音,就好像经历着一次美好的升华。她决定留下了,为这美好的声音。

蒋启豪

据监测报告所说,那颗蔚蓝行星上的生物在大脑里进行思维,信息传递速率还不如上古世纪的铁壳机器人。报告上还说他们遵守“道德”,这是什么玩意儿?

“阁下,我们称这颗星球为‘地球。地球人的躯体还处于低等状态,为了种族延续,亲代会抚养子代直至子代长至初等成熟。奇怪的是那里的子代会在中等成熟后照顾亲代,他们称之为‘亲情,这是‘道德定律第1条。”

开什么玩笑,为了亲代花费时间、货币,这完全违反了“默克·维卡定律”!

“阁下,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会给予陌生个体帮助。据说他们的‘快乐就是由此产生的,这是‘道德定律第91条。‘道德还有一个分支叫‘正义。据相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发生过两次全范围战争,都以正义方胜利告终。”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9

在上周五我有幸听了我们组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课,受益匪浅!这对我在工作上的一些症结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他们那种上课的激情值得我敬佩与学习,那种深厚的基本功也是我应该长时间去磨练的,下面我想说说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首先,他们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是师德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榜样,执教严谨能感染和影响学生,他们在上课中思维敏捷,学生也非常活跃富有朝气。

其次,他们的展示课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我认为认真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备课吧,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备课时应勤查资料,备的课要有深度,广度,还应注意上课方法和效果,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作用,重在让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是徐萍老师在讲向量坐标运算的时候,就很注重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公式,以至于能够在后来的计算中顺利地利用公式去计算。再次,他们上课时语言精练,语调非常有亲和力,我们数学组的强大明老师就是这样的,基本功扎实的他在讲课时语速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就是一个亲切的微笑也给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得学生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的徐萍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去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行的,从而学生乐于与老师交往,主动的参与学习。他们都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形象地展示一些抽象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生动。他们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换位思考,如徐萍老师对的分析,应是对应横坐标相加,对应纵坐标相加,而不是x+y坐标,尽管结果一样。强大明老师在对向量的加法法则的总结中,站在学生的角度,“首尾相连,首尾相接”,为学生总结出了便于记忆的东西。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他们的课值得我更深入地去学习。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我会珍惜机会,不断地去听课学习。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篇10

——观《乡村女教师》有感

《乡村女教师》里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两句话,一句是瓦尔瓦拉上课的开场白:“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写字、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要教你们思想。”一句是电影里的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的理解里,她所说的有意义是指瓦尔瓦拉用辛勤的一生播撒着种子,传授着知识,而被她教育已经有所成就的下一代们也将继续把她的知识、思想传承下去。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人生”这类的话语已经耳熟能详被人口口相传,正如《乡村女教师》里瓦尔瓦拉的学生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便是“知识改变世界”的有力铁证。

还比如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就强调:进入大学读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以后所有的成功都源于此。陈章良出生在福建沿海一个偏僻的渔村里,9岁才上小学,但26岁时他成了中国国家“863”高技术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35岁担任北大副校长,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家协会最年轻的常委。还有拿破仑、毛泽东一类的伟人,正是有了广博的知识,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这里就不做赘述。

那些伟人通过勤奋刻苦,汲取知识获得伟大成就的事例太多太多,我看过很受鼓舞,但是却没有深刻的感悟,而我这篇文章真正想说的,是我身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切身体会。

一、考上哈佛的邻居哥哥

隔壁的石头哥哥,从小在我的印象里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他非常热爱读书,也十分爱惜书本,每次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千叮呤万嘱咐不要我弄脏书本。有一次不小心把书本封面折了个印子,他心疼了半天。

中考时,石头哥哥离家乡的省重点高中差一分,家里花了几万块让他上了省重点。然而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大学。他曾经和我说,家里出了几万让他上高中,他要以知识和成绩来回报父母。

大学他学的历史专业。我当时非常诧异他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冷门的不好就业的专业。他说,这是一个他感兴趣的专业,他能学到很多,他也相信以他努力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甚至能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当时在我看来,他都是夸夸其谈,历史都是空泛的东西,也是过去的老东西,他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吗?

石头哥哥之后的突飞猛进让我膛目结舌。在大学前三年里,他专业成绩优异,并自学了7门外语,大三的时候,他翻译了一本由哈佛大学出版的讲美国历史的书籍。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这本书的人,由于当时没有既精通美国历史又精通英语的人可以校对这本书,这本书压箱了两年,终于在他研一的时候出版。而他在四年的认真学习后,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在他研究生期间,已有一所美国常青藤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那所大学读博,帮他出所有的学费生活费每月还有几百美元的奖学金。然而他没有接受邀请。他说他渴望更专业的大学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他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博士。在去年,他向美国十几所著名大学提交了申请,所有大学都录取了他,最终他选择了世界名校哈佛。

这就是邻居家哥哥的故事,在我看来已经算是一个传奇了。今年他便要飞到大洋彼岸继续他的深造。我想,知识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为这个世界也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他翻译的书籍加强了中美文化的沟通交流,比如他在一些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传播了思想,比如他深造完归国后对祖国的贡献,再比如他对我这个小妹妹深深地鼓舞。

他曾经对我说的一段话我仍然记忆犹新:“你的出身、智商都不是你能决定的,而你能决定的是你要吸取多少知识。要知道书本是这个世界上能带给你最多智慧的事物,好好珍惜你还能大量获取知识的头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二、教书育人的妈妈

在观看《乡村女教师》的时候,我无数次的想起了我的妈妈。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她教书育人整整24年。在这24年里,她真像瓦尔瓦拉一样,用全身心投入教学。

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在都市舞会里踌躇满志,在刚到西伯利亚时为破落的乡村现实唏嘘忧虑,在学生越来越多时激情万分投入教学,因为学生被中学拒之门外而愤怒,在婚礼上动情地歌唱,在战争来临后鼓励学生们,为远方战士祈祷,在得知恶势力要反扑时勇敢反抗,在苏维埃政权下的学校里做了校长后依然像第一次上课一样亲切,在面对满箱的学生来信时欣慰的笑了,在校友会中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

而我的妈妈,中午牺牲吃饭的时间为孩子们讲题,晚上夜深了还一遍一遍修改着第二天的教案,寒冬里的课间陪着学生们跑操。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忘记接我回家,是目送着学生们一个个出校门时才想起自己的孩子没回家。在我牙痛万分的时候,她还留在办公室里和情绪低落的学生谈心。很多家长放心的把自己的孩子寄住在我们家里,而那些学生都亲切的喊她“王妈妈”。

我曾经问她,何必这么又苦又累,轻轻松松把课上好即可,一个初中老师能改变什么呢?她说,初中学好了就能上一个好高中,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说这不能直接导致什么,但是这是人生的一个机会一个转折点,推孩子们一把,说不定以后就能发展的更好呢?

这是妈妈的信念。她的学生从事着各个行业,没出伟人,但有所建树的也不少。每年过年时,她的学生们都会带着蛋糕,来看望妈妈。就像电影里校友会时瓦尔瓦拉欣慰的笑容,每年这个时候妈妈也会很开心。她说,当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有所成就。老师是传播知识的桥梁,知识具有改变世界的魔法。

三、派出所所长叔叔

妈妈的高中同学余叔叔,他的故事令我感触很深。妈妈他们上高中时,八十年代,余叔叔家在农村,条件很差。叔叔回忆说,他高中老师告诉他,只有通过考学,才能走出农村走出贫困日子。他就拼命学,天天吃着咸菜,白米饭,为了走出农村,什么苦都能忍受。晚上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教室挑灯夜战,最后考上了警官学校。现在是派出所所长。他很感激他的高中老师,每年过年都去看老师。他说,没有他老师,没有他现在的生活。

余叔叔只是一个小小的派出所所长,但破了不少案子抓了很多犯人。他维持了社会治安,保障了群众安全,得到大家的赞扬和肯定。他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世界做出了改变。

村学的路.乡村教师 篇11

那条小的不能再小的

曲曲折折地匍匐在乡村校院里

被日升日落放大成五线谱

一直延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春秋飞扬的清晨

当天际悄悄点燃第一道霞光

你便把跳动的音符领进课堂

让和煦的阳光

把梦想和课本

把人生和乡村

一同照亮

夏冬轮回的傍晚

当校园的喧嚣渐次停止

你轻轻拂去讲台和课本上的灰尘

你轻轻拾起教室和校园里的纸张

你悄悄把疲惫和月亮一同收藏

将一声声祝盼

化成一行行字迹

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

彻夜流淌

村学的路

平坦朴实

从不引人注目

多少孩童从这里开始蹒跚学步

多少心灵在这里点燃人生的火炬

四乡八村的理想和希冀

在你的呵护中放飞

飞扬成天空最美的风景

村学的路

经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

却依然如故

不分昼夜

默默铭记着村庄的变迁和沉浮

村学的路

是一条律动的五线谱

缀满无数谱曲者的

理想、奋斗

乡村教师

1月4日

你是月光渗到乡村的一滴水

馥香四溢色泽清明

欢快的情绪

将寒冬腊月以及无情的风雪

招待得夏花一般烂漫

一身百姓的装扮

没有一件华丽耀眼的衣衫

朝朝夕夕次第点艳

聚拢而来的孩子们的笑脸

每一声绵软的“老师您好!”

全是朴素的手艺

一路采撷庄稼而来的小调

在你面前编集成册

让路过的云

让飞过的燕

把布满真与纯的咏唱

从天之涯发表到海之边

小小校园盆景一样典雅

墙脚爬满一摞摞翠色的诗行

风穿越树荫做成的窗棂

丢下羡慕或是敬仰的弦音

弹响三月的杏花雨

让湿润与芬芳

四季流畅

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到底靠什么 篇12

刚刚开学, 令人担忧的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位乡村教师给媒体写信, 困惑地问道:“农村为何留不住优秀教师?”因为他所在的“只有三十多个初中老师的学校, 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走了九位年轻的优秀老师, 十二个班主任一下少五个, 其中有本期初三班的几门主课老师 (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等) 全部被选拔走了。”因为新老师一时难以到位, 竟让整个学校的开学工作陷入瘫痪。这位教师提出“优秀的乡村中学竟然成了城市学校的‘育师场’,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 也并非只此一个地方存在问题。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 这类现象较为严重。今年笔者曾去过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几所乡村小学实地调查, 发现除了校舍是新盖的, 其他办学条件普遍不到位。坚守在学校教书的, 除了“校长”, 往往只有一两名中老年教师和少数“特岗”教师, 在城市小学能开的课, 在乡村学校经常开不齐。对此, 笔者曾多次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 并呼吁教育督导系统切实负起责任来, 为广大乡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支持与保障。

从2000年起,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就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并正在着手推进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 以保证并提高乡村与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但在现实中, 反向的力量似乎难以阻挡。“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这是人之常情, 部分教师选择离开乡村也无可厚非。但是, 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障, 乡村教师如何留住, 的确是当下必须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由于教师流动的“口子”放开了, 且没有相应的补充与激励机制, 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开始大量流失。开始是“孔雀东南飞”, 后来“麻雀也东南飞”, 在全国许多地区, 乡村学校的“空巢”现象已十分严重。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城市学校、名牌学校以自己特有的条件与优势, 到处挖名校长、名师。在少数名校表面的辉煌和荣耀背后, 是许多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凋敝。这类现象的存在不能不引人深思:长此以往, 义务教育还能均衡发展吗?乡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还能不能得到保障?

笔者认为, 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解决相关问题。在国外和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 相关的实践经验是很丰富、有效的。凡是到边远贫困地区为教育做贡献的人, 实际收入要比在城市工作的人高, 而且在职称评定、升职、加薪、任用、进修等方面均享有优先权。其责权对应的原理, 使得制度设计兼顾了方方面面的需求, 使坚守乡村的教师能得到一定补偿。而现在, 乡村教师的不利处境主要体现在实际收入低、生活和住房条件差、子女受不到理想的教育、缺少发展机会、日常教学活动缺乏经费和条件支持, 导致优秀教师难以留住。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教师, 其性质应当是公务员或教育公务员。若这一身份性质得到确定, 就能较好地制定良性政策。他们既要服从安排, 又能得到充分的补偿与支持。乡村教师派不下去、留不住的现象就有可能得到缓解。与此同时, 也可限制恶性挖教师导致学校间差距加大的不良现象。

上一篇:音乐室管理计划下一篇:培养学生改正错误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