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精选11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

21dm2

1cm2 各是多大?是怎样规定的?

3.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索新知

1、探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学生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

再次组织活动: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先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为一份,把一条边来分一分,看分了多少份?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平方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教师引导把分的点连起来,数一数,分成了10行,10列。

教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可以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汇报。3.归纳总结,及时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出示: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订正时说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说说如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内容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2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2.通过画、剪、比等活动,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的课上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一说关于面积你知道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开始新课:

1.用手摸课桌的面积,它有多大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量一量,说一说。交流:(1)用数学书来量:大约是5本数学书那么大。

(2)用铅笔盒来量:答案很多。

在交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有“几个”,还要让大家看清楚他的铅笔盒究竟有多大? 再此基础上,选择比它小的或是大的铅笔盒继续:先让学生看清楚铅笔盒的大小之后,以刚才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简单的估计,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比较:我们两次测量的工具不同,为什么用数学书测量的时候结果都大约是5本那么大,而用铅笔盒的时候大家的答案却不一样了?

指出: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相对而言,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它的优点是什么? 2.还有比用数学书测量更好的方法吗?

先请大家听故事《小马过河》,听完后思考:为什么小马会不知所措?

提个建议:如果它们都用数学知识来考虑,比如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究竟有多深,小马就能自己判断了。看来不统一标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我们要用数学知识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

3.面积单位:

以前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有哪些?

用手分别比画1米、1分米……感受长度其实都是“线”,它有长有短。面积单位它研究的是一个面(做摸的动作),面是有大有小的。(1)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指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2)画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问: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在这个正方形里分别写:1平方分米。

比一比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你觉得平方分米是什么样的面积单位? 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面积用它做单位比较合适?是多少?(3)老师再请你剪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你行吗?为什么? 那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的大小最接近1平方米?(教室黑板由3块组成,其中的每一小块都是1平方米)

分别用“摸”的方法,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

三、看书消化: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 篇4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5

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山水画,要给它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求它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用山水画为题导入情景,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周长,二是为这节课学习面积打好基础。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面积的意义。(1)、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2)、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师点课件说明并板书面积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大?谁的面小?(4)、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设计意图: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师问,同学们(点课件)

出示:你能比出哪一张大些,哪一张小些吗?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2、解疑:同一格子标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测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让学生说明理由。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 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出示课件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出示课件)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1平方米的地上,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小结 :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认识了吧,回家之后再找一找你的家中什么物体的表面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加深理解的机会。

四、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课堂检测的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一块橡皮表面的面积大约是6()。

2、教室门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3、冬冬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8()。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5、一张学习报的面积大约是20()。

6、学校操场大约1200()。

7、一元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知识应用: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第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不同计量单位间的改写。

2.提高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意义,会进行不同计量单位的改写。

教学难点: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改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要想按照高矮顺序排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遇到不同单位的量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进行排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小数有关的单位换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教材第48页例1。

出示教材第48页例1。

师:要想解答上面的问题,你们能找出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吗?

(可以把上面的数据都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好,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如何把80

cm改成以“m”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1

cm=

m,80

cm中有80个1

cm,所以80

cm=

m=0.80

m=

0.8

m。

方法二:把80缩小到它的,也就是除以100,可以直接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80,即80

cm=0.80

m=0.8

m。

改写后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就是用这个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师:1

m

cm改成以“m”为单位的数,这是复名数转换成单名数,应该怎样转换?

整数部分不用转化,直接作为转换后数据的整数部分,45除以100,也就是把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点上小数点,补“0”转换为0.45

m。用1

m加上045

m,结果就是1.45

m。

师:现在你能排出他们的高矮顺序吗?

小结:80

cm=0.8

m

1.32

m=1.32

m

0.95

m=0.95

m

m

cm=1.45

m

所以,1.45

m>1.32

m>0.95

m>0.8

m。

练一练:教材第49页例2上面做一做。

2.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如果把情境图中的数据都转化成用“cm”作单位的数,你会吗?

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直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出最后结果0.95

m=

cm。

把1.32

m转化成用“cm”表示的数,就乘进率100,也就是把1.3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132

cm。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可以乘进率。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9页例2下面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49页例2下面做一做第2题。(小组内议一议,先做什么,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使等式成立。

示例:1(m)-99(cm)=0.01(m)

2.用一张长25

cm、宽15

cm的长方形纸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5-15)×15=150(cm²)150

cm²=1.5

dm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学生自己尝试,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不足之处:复习旧知不及时,对新知的接受造成阻碍。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多媒体课件 前置预习:

1、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可以放()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2、1m3=()dm3 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 1L=()ml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我们班同学已经认识了体积单位(指着板书),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马老师和大家一起接着探索与体积单位有关的知识。师: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一些学习过的知识。(幻灯片出示说一说)

师:(读题提问)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齐答)

师:(继续提问)容器内的液体量一般使用哪些单位? 师:(读题,举例说明1m³,1dm³,1cm³分别有多大)

生:举例说明,(每个举例两、三个)

师:那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猜一猜,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呢,首先请我们来探索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师:小组合作,一起观察、分析课前准备的正方体,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生:这个小的正方体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这个大的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大的正方体一排摆10个,每层正好可以摆10排,也就是说一层可以摆100个,正好摆10层,刚好能装1000个,所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100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生: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棱长为1分米,也可以看成是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它们只是单位不同,但是表示的正方体的大小是相同的。师:演示订正 师:同学通过探索知道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升和毫升,现在你知道升和毫升的关系吗?请大家说说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1L=()ml? 生:棱长为1分米的容器的容积为1升,这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所以1升=1立方分米。

生:棱长为1厘米的容器的容积为1毫升,这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生:因为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生=1000毫升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真厉害,大家同意吗?

师:好的,那我们就得出了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还有哪一个体积单位我们还没有研究呢?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你是怎样想的,生独立尝试 方法同上

师:同学真棒,我们得出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请大家观察这个些体积单位,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容积单位呢? 师:请大家完成书本第44页的表格 生汇报订正

师:同学都理解了吗?请大家思考一下1立方米=()立方厘米。与组员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相邻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能用学习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书本第45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1m3=1000dm3 1dm3=1000cm3

1m3=1000dm3=1000000cm3 1L=1dm3 1mL=1cm3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8

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

第 1 页 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习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

第 2 页 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第 3 页(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第 4 页 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

第 5 页 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节主要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够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所认识。本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学生自由回答(采取抽签的方式,挑选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1、观察情境图,认识面积

师:观察屏幕上的两个图形,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明确图形的面积定义。

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理解并背诵过面积的定义。

2、动手思考

师: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对于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们应该怎样比较他们的面积大小呢?学生讨论,思考

我们有几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

(2)先画格子,再数一数

(3)先画格子,再数一数

3、动脑思考

师:通过屏幕上的图片,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

(1)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2)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3)他们的周长不一样。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面积和周长是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弄混了。

4、巩固练习

(1)下面三个图形,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图1

图2

图3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1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谁来了?(4只小猴)。它们现在饿了想去摘桃子。我们看看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   0÷8

引出: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408÷4       612÷3         840÷6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11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上一篇:组织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公文写作通报改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