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2007年秋季,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半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每位教师教2个班,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26号到29号期间,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师和十四中刘阳老师的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
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 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 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 另外, 教材容量过大, 这都让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 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 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 分析深刻, 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 都是以时代为线索, 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 分析比较浅显, 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 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 大相径庭, 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 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 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 同时,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遇到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因此, 我们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 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 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但要求掌握好汉语, 而且要求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 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 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 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 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 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 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 而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 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 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 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 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 只要你认真钻研, 善于把握, 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 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 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 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 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 对有些知识, 我们可能比较陌生, 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 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 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 只有“熟”才能生“巧”, 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 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 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 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 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 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 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 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 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 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 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 但在新课改下, 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尽量使用多媒体, 充实教学资料, 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 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 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 你会用网络做什么, 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跨越时空, 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 新教材、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和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 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增进学识, 陶冶情操, 服务社会。
一、自主、合作、探究
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课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首先,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如果说我们过去教育的一个很大不足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的话,新的课改通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更爱学习了,更爱学校了!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完成教师学习任务的枯燥过程,而成了一个孩子们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充满乐趣的过程。其次,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平等对话、交流合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的建议是”等,成为课堂上学生使用频率最多口头语之一,一双双高举挥动的手臂成了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的画面。任课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的增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通过实验等方法予以讲解。如:《平面镜》的课中,学生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象的错误结论,教师马上利用简单的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教的机智性真是非常重要。课堂设计要新颖,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平面镜成像》课中,桌上实验器材先只给出平面镜、跳棋,没有玻璃,然后在试验中逐步引导让学生发现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很难找到像的位置,而应该用透光的玻璃,这样就让学生大大加深了对实验器材的印象。在确定像的位置时,让几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找出其中最简单准确的一种。这样在实验中让学生自选器材、自己探究多种实验方法,并且能够再让学生讨论验证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每一组同学都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教师引入新课,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还有教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教师要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起来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发言,上前演示,这样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恰到好处。
二、教师要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讲课时,要不拘泥于教材顺序,而是根据时间需要灵活变动。物理新课改后,需要学生接触学习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达大量的信息量、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利用信息技术能演示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生动的素材,让学生感到,降低了教学难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新课改提供了机遇,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效果,也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在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可以学习很多东西,但是美好中也存在着点滴不足,诸如授课时的鼓励手段应该及时、多样: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彻底地思考、讨论,而不搞形式主义。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学,我的确增定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使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作为新课改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在引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尚需提高,要靠不断地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保证。
走近“学困生”
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
吕波
走近“学困生”
故事背景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对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是有着深深的体会的!在我师范毕业时课改刚刚开始,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但对课改还是知之甚少,而对以前的那一套教育教学方式还念念不忘!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是从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方法!老师们都喜欢和偏爱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那些学习不好,又不听话的孩子就没那么好了!往往是恶语相加,甚至棍棒惩罚!在很多老师看来,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可是这给那些学生的伤害又有谁知道呢!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和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发生在我和一名“学困生”之间的一件事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故事过程:
那是在我走上讲台的第二年,我接的五年级班里有这样一位男同学:比较廋小,穿着很不卫生,看上去就不舒服,再加上平时表现很差,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还动手打人,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每次违反课堂纪律或是和同学打架都被我恶狠狠地批评一顿,甚至是挨板子!可是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他又打了班上的一个“好”同学,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还在那强词夺理,说是那个同学骂了他,他才动手的。可是我什么都听不进去,直接给了几个板子,很生气的叫道:“你看看你什么样子,整天脏兮兮的,整天还惹事,你爸妈可问你事了?还管不管你了?”此言一出,另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哭了,哭得是那样的伤心,带着委屈和眼泪愤恨得迅速转身跑出了办公室。故事分析:
当时我就闷了,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反常。等我冷静下来,我决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通过其他同学,我才知道那天发生的事确实是那个同学先侮辱了他,他才动了手。而更另我想不到的是:他的家庭情况真的很糟糕,父亲犯法坐了牢,母亲又没工作,还带了三个孩子,仅靠卖点蔬菜维持生计!而他在家里很听妈妈的话,还帮助妈妈干活,照顾妹妹。知道了这一切,再想想我对他的态度,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一个在家听话的穷苦孩子,在学校却受到的是歧视,偏见,讽刺和嘲笑!我开始反省自己,想办法去帮助他,关心他,主动地和他交流,一开始他还是很不配合的,只是面无表情的听我在说,我知道我们之间的隔阂很深啊!即使我后来做了很多,他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逐渐的改变自己了!可是我却能感觉到他的怀疑和躲避,直到他小学毕业。我真心的希望在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遇到一个更好的老师啊!故事反思:
在那以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学习了很多如何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的时候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了解学生是基础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去了解学生;你看都不想看,理都不想理的学生你会去用心了解他吗。我看很难!尊重就是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其他的原因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此只有真正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得对每个学生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去更好得体会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得培养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有用的人才!对于“学困生”,首先,教师一定要作深入了解,既要了解其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其家庭原因;还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其次,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其“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教师在平常提问或检测中,问题难度要适中,并注意把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他们始终有一种成功感。2.善待是达到和谐的关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宽容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千万不要歧视他们。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做。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到细心开导、耐心教育,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喊家长,动不动就交给学校,要求来个什么处分。那样只会事与愿违!加深学生的叛逆心理!3.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桥梁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上展示风采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尤其要善待“学困生”。我想给他们提供一些成功的机会。课堂上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又使他们逐步走近教师。其实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学生不舒服时,我们走过去询问两句;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回应一声;课堂上学生顽皮时,你走过去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 也许,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都是在与学生交流,都会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都会让学生感到心灵上的快慰。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使我院在教育评估中的课程改革科学有效地开展,扎实稳健地推进。学院特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老师们为全院教师做了为期三天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开阔了眼界,接受了课程设计的先进理念,收获很大。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尽管建校历史不长,但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已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排头兵。
在培训过程中,宁波职院的多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授课。周亚老师以“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为题,详细讲述了该校从2006年开始的教学改革,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何明友老师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题,谈了如何培养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目标。戴士弘教授以“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项目化改造”为题进行讲解,还有胡克满等几位老师则从各自教授的课程入手,为我们具体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下面,我就本次培训谈几点心得体会:
1、一个学校能不能发展,能不能从众多职业技术学校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办出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榜样,就在于他们的学校领导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比如,宁职院于2006年开始教改,学校领导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选一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果不愿参加,就下课。同时还加大对课程设计成果的评审,确保教改质量。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为我用而不为我所有”的用人思路,从企业引入大批经验丰富的生产骨干、工程师为学生上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学校领导积极探索,在校内引入企业公司,为其提供场地和各种优惠条件,但同时要求企业和公司必须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
培训中戴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戴士弘教授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人之一,现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顾问、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主任,是我国高职教育战线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在职教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国内多所高职院校聘为教学改革顾问。他的教师执教能力培训和测评、高职院校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在多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实践,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和突出成就。培训中,戴教授做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项目化改造》的专题讲座,从“什么是一堂好课”入手,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原则,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当今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应当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以能力提高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能力只能通过训练获得提高,其载体就是项目和任务。随后戴教授提出了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六个原则、两个渗透。六个原则为:一是课程内容必须是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突出能力目标;三是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四是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五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六是课程整体的知识、理论、实践必须要一体化。两个渗透为:把外语、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戴教授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引用大量经典案例,通过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了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设计要求,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具体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戴教授的讲座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为以后的课程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2、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计算等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效果不佳。而在此次培训中,宁波职院的胡克满老师讲解了《AutoCAD》这门课的课程设计。我听了后深受启发,觉得有些课程应该可以这样上。在这门课的设计中,原来26个学时的课程按传统教学法,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一问三不知。而现在采用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把整个课程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涉及很多测试项目,老师只讲基本知识点,更多的时间则交给学生,由学生去完成项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大大增强。我由此想到,像我正在讲授的《移动通信原理及手机维修技术》这门课程完全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采用项目驱动,设定相应的故障作为项目,让学生进行维修,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
3、宁职院与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这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企业把车间搬进了学校,学生在学校了不仅扮演学习的角色,还扮演员工的角色。企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学生在真正步入职场之前,就已经熟悉了自己的角色。当然,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系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线,基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互利互惠,携手发展。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 改 心 得 体 会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同学们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同学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虽然课改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如:把课程改革仅理解为教材的变化,换了一套教材而已;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长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一、旧教材强调的是最终结论
旧教材虽然也讲了实验过程, 但是忽略了方法, 而新教材则有意识地强化了有关科学方法方面的内容, 注重了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旧教材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更像是教学辅导材料, 在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 可以说只要学生愿意,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本当中找到答案。新教材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也就是说它不完全是知识类的教育, 还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这是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 这样的目标确定, 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在整体设计上的差异
新教材更像是一个问题库, “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实验”“技能训练”“思考与讨论”“练习”“自我检测”, 甚至包括正文 (例如, 新教材第11页,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一小节, 问题独成一段) , 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 问题扣问题, 形成问题串。学生一旦有问题, 老师的反应要么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要么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互联网、别的资料等, 不是指课本) , 课本是不提供答案的。而在旧教材中, 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在课本中寻找到答案。
三、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新教材安排了3个必修模块, 3个选修模块,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策略, 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 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 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 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使课堂气氛活跃,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四、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的尝试
例如,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 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 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仅仅是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 但实质却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再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不能让层析液浸没滤液细线, 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 影响实验结果;“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解离后必须经过漂洗, 否则盐酸同染色剂反应, 会影响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染色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记住在实验中不能如此操作。现在教师不再先给出答案, 而是建议学生不妨在实验时试一下, 通过亲自进行“错误”操作, 让学生得出结论。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认真接受培训,真正转变观念
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都接受新课标教材及教学培训,仔细阅读下发的相关资料,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时,我们是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案,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课后还要反思。
因此,每周五的第七节教学研究活动,我们都非常重视,一次都没落下。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结合在桂林接受的培训,我们基本上转变了观念,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学方法,不再“填”,不再“海练”,而是让学生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
二、备教材,备学生
新教材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校园外结合,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老路。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九十年代生的人,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对社会的了解很多,对手机的功能可能比老师懂得更多,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富于个性。不过,因近几年,提倡减负,搞所谓“素质教育”,在初中时很多知识不考,老师就不讲,学生也不记,导致学生头脑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已少得可怜,词汇贫乏,几乎没人完整看过一篇名著(四大名著),但善用网络语言,活用各种符号(以代替语言)。
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问过学生,有没有会五笔输入汉字的?没一个说会。再问,五笔字型就那么几句口诀,乍记不住呢?他们还是叫“难记”。可见,这些90后,一般是不愿下苦功夫去做什么事,包括记东西。
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针对这样的学生去教,才可能有收获,不然,再好的理论,再新的教材,也是白搭。我感到专家说的没错:初中甚至小学的语文没打好基础,我们高中要补回来,“亡羊补牢”,要“补”才行,不然,语文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没打好,其他的怎能学好?
三、“亡羊补牢”之“补”
新课标不是去旧,而是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说注重能力就不注重语文积累。所以,平时就加重语文知识积累。我校高一(现高一)已经在行动,如谢老师搞的书法训练、张老师叫学生写周记,我的词语听写,宾老师的默写训练、陆老师的朗诵训练。现在我们正在搞“语文知识积累”训练,形式多样。
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我在自己的课堂里安插上自己预先设计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教给同学们,让他们想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好的意见并记录下来,把这些作为自己教学的资料,学生们的某些想法产生碰撞,为我们的教学融入了很多好的素材,让学生们在辩论式自由发挥,让学生独立进行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才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更丰富。这样,学生们的知识也会更广些,不会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也可以将课外的知识和课堂相结合,因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思考、写作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我总是说: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树立五个观念:教学能动观、教学自主观、教学民主观、教学个性观、教学创新观。
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放松文化课教学,学生没有课业负担;或是认为素质教育高不可攀,教师必须样样精通才行。
二是措施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活动类课程。
三是关系上的误区: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必要的考试检测、合理的学生课业量等对立起来。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这七个方面去构建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变重“教”为重“教、学”,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合作、探究学习。
(编辑:刘 影)
更 正 声 明
作者姚金涛发表在《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11期(总第161期)第16页上的《把德育的“盐”放进生活的“汤”里——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文。由于我刊编辑疏忽,导致姚金涛老师的单位和正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现了差错,现进行更正,具体如下:
(一)原文姚金涛老师的单位由“江苏省宿豫区侍岭中心学校”更正为“甘肃省灵台县城关中学”;
(二)原文最后一段“什么是高效语文课堂呢?其实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属于累赘,对其删除。
长乐中学历史组 熊 湘
长乐中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已到第三个年头,本人虽然正式任教课改年级不到一年,但通过参加学校课改培训、参加样板校的课改开放日、学习“杜郎口”“洋思”中学等课改活动,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形式也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下面是我学习新课改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身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老师们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我们也无比苦恼。“杜郎口”“洋思”的成功既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更给了我们进行课改的勇气与力量。通过对一些课改成功学校模式的了解和学习,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课改的核心。“三三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模式都是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服务的。因此,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情、学情,建立起一种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必要的。罗城学校倡导的是“三主三步”教学模式,“三主”即:乐学启智为主调、问题导学为主线、分层发展为主旨;“三步”为“自学生疑——探究释疑——分层练习”。他们抛弃了由教师课前预设导学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听了杨青老师的《木兰诗》及一位历史老师的《隋唐的科学技术》两堂现场课,我发现,其实不用担心学生不会提问或提不出问题,学生的思维其实非常活跃,把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稍加归纳整理,其实
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老师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其实还是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中该放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去学。
“课改到底有没有用”“课改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质量评价”这是目前我们一些老师们还在怀疑的问题。我们长乐中学作为汨罗课改的三个样板校之一,相比其它学校,课改活动应该是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有些老师初作尝试后就动摇了,或者放弃了,因为担心它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评价,或者是因为它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想要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两年的时间内就要看到课改的明显效果那其实是急于求成的,带有功利性的一种想法。洋思中学的模式让各个学校竞相模仿,杜郎口中学的成功更是让无数教育者慕名前往学习,但它们分别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并且它们都是农村寄宿制中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当我们面对非寄宿学生,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再照搬某些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我认为课改要想真正有效,我们的教育者们首先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把它作为一场持久战,而不是一场短暂的运动。
新课改不只限于教师们的课堂,更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这首先要求班主任老师们要特别做好各学习小组的建设,也需要所有科任老师积极配合。在罗城学校的开放日中,对他们的班级管理我深有体会。在班会课的观摩中,我看到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课堂。101班(胡爱良老师班)的“总评班会”,各位班干部分别对上周同
学们的表现进行小结,并有具体的讲评,以及提出希望与建议。被表扬到的小组无不满怀喜悦,挨了批评的学生则满脸惭愧,为影响小组评分而不安。整堂班会课学生点评细致,奖罚分明,无须老师插手。李梅老师班进行的则是“在竞争中绽放 在反思中成长”的主题班会。在自我反思环节中,学生纷纷走上讲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不足,表明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平素发言积极大胆的学生,还是较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敞开心扉与同学老师交流。在暗暗赞赏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时,我更佩服这些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平时工作之细之全。正因为班主任老师们在小组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才能达到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效果。李梅老师在会上关于班级管理、学习小组建设的发言让我深有感受。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小组的建设、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方面应该走在前面。
要将课改真正进行下去,我想我们还有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它不属于技术层面,而是我们的思想领域的改革。我们老师的守旧观念,我们家长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的升学效应等等无不是旧的教育制度中根深蒂固、制造“高分低能”的帮凶。无论何种改革,思想上的改革是最为艰难的,但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突破了思想上的障碍,改革才能真正顺利地进行。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毫无疑问要充当改革先锋,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相关教育机构也应相应地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样,我们的整个教育现状才能真正得到彻底的转变。
通过近一年的课改实践,我能深切体会到学生的胆量更大了,表
收拾好一切,开始整理这次永威之行的收获,感受更加深刻的还是:首先,教学改革的成败将决定于学校其它相关的制度改革是否能够跟上来,尤其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福利待遇,仅仅从课堂模式上强化是不能足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这一点还是希望学校领导能深刻领悟。其次,教学改革应该是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决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套用别人的课堂模式,不分学科和课节的实际,加大力度的强化课堂模式,结果不但达不到效仿的目的,反而把人家的经也给念歪了。如果能借鉴别人的长处,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我想,结果决不是我们现在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第三,凡事不能盲目崇拜。我们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教学改革之后,这次再去永威看他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今天的永威和去年相比,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方面才刚刚进步到两年前的我们的地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后于我们的学校,发展到全国知名?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所以从教学经验上我们应该不比他们差的。还有第四方面,永威之所以成功,是和永威人的精神分不开的,走访中发现,永威的老师们在提起他们的校长蔡林森时,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是充满了自豪感的。蔡校长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精神以及他对老师们的关心和体恤无不感动着每一个永威人!
还是那句话:别人的经验是方向,机械地模仿只会使自己走入误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有希望是成功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理念 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贯彻新课改的教学思想
1.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对待。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看待,这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彻底转变,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思想,将其贯穿高中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政治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政治思想,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为了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政治理论的同时,学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在纷繁的实际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思想,活用教材。新课程改革强调政治教学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所用的政治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我们不能让教材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将教材当做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辅助教具,当做是影响学生心灵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活用教材,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教材的价值。
(1)教师要吃透教材。要活用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从而明确讲课的“内容”、“讲课的程度”及“怎样去讲”,否则就会出现极端:要么过于简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么过于抽象,挖得太深,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失去教学的意义。
(2)要将学生放到首要位置对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不断调整和整合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教材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政治教学过程中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材发生根本的转变,以前是由经济、哲学和政治三方面的常识内容组成,而现在是由经济与生活、文化与生活、政治与生活、哲学与生活等四个模块组成。由此我们看出,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材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政治教师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并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运用教材的目的。可以运用教学资源,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探究、提高,从而强化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总结知识,锻炼思维。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改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目标。
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与政治教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要取得新课改的良好发展必须重视教师水平的提高,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应对新课改下的新挑战。新的高中政治教材主要以生活为主线,在生活主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和研究,熟悉和掌握政治教材的宗旨和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准确把握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要关注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关注学生,通过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做好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三、充实政治课堂内容
要在新课改下达到高中政治教学的良好效果,对于课堂内容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既要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又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实现课堂内容的充实性。要实现课堂上的“实”,首先就要落实学生生活中的“实”,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从以下方面实践:第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高中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为此教师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为政治课堂教学的开展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活跃政治课堂气氛积累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实实在在的效果。第二,要做学生的知心人。为了使政治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活力,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教师与学生无障碍地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政治课堂更具亲和力。为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在平时多关心学生,积极与学生交流,经常走进学生中间,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产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切感,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奠定基础。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高中政治教学更是如此,在教给学生政治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高中政治是新课改下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内容,政治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转变思想、提高能力,推进新课改的落实,为培养新时代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幸政华.浅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措施[J].中国文房四宝,2013(4):39.
[2]王志菊.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模式[J].读写算:教师版,2014(31):155.
[3]徐爱芝.浅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J].新课程·中旬,2014(4):13.
[4]韩学志.求新亦要务实——浅谈当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反思[J].新课程:教师版,2010(2):80.
【课改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课改论坛心得10-15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09-14
精选课改心得体会10-07
我的课改心得09-27
高中新课改心得11-22
高一新课改心得体会06-22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07-03
小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9-23
新课改物理心得体会11-11
数学课改学习心得体会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