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精选5篇)

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 篇1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要求,使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实现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零距离”。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用生活素材备课、营造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实践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既能在课堂轻松自主地学到了生活的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教育零距离思想生活课堂教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片面追求升学成绩而忽略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灵魂,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位置,丧失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因此,在今天,只有创设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思品课堂——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实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所谓的“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就是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达到最优化的境界。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同时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让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用生活素材备课充实课堂,缩小思品课堂与生活的差距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融入学生的生活资源,使课堂教材生活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并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话题,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例如:在备《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我把这学期来同学给我的几封建议信作为课堂例子设计问题:“同学们给我写信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从而引出第一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课题。

在《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时,设计检查所任班级的卫生(地面或黑板或墙壁)引出责任问题。

(二)吸纳社会的热点焦点资源,使课堂教材生活化

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机地把社会上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备《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课时,我在网上搜索收集《回眸2010中国科技事业热点》中的资料①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②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北极(首次实现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等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树立用科技创新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又如在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部分知识时,我收集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2010年的玉树地震专题图片,希望透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地震发生后深刻理解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营造生活情境,拉近思品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为此我在教学中营造“贴近生活”的情景课堂,采用“与学生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或“与学生进行轻松有趣的游戏”等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中,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密切配合学生展开教学,及时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经常用鼓励性的话语支持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我也不断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生活的知识,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我经常使用的情景课堂有如下几种:

(一)案例、故事分析式教学

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事迹,之后为学生分析洪战辉抚养教育父亲(患有歇性神经病)“捡来”的妹妹,为父治病,一边挑起家庭重一边刻苦学习并考上了大学,还拿钱资助其他困难同学分别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学生分析他们自身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应承担什么责任。一课堂通过引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感觉到政治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在讲《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先举案例:张军同学花210元钱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穿三天就出现了开胶现象,于是找到商店老板要求退货。老板挖营道:“210元就想买到真的„耐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要退货免谈。”张军同学于是向该地消费者协会投诉。然后提问题:材料中老板的言行,侵犯了张军同学的哪些权益?再让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老板侵犯了张军的权利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人格尊严权。我教会学生分析理解在什么情况下消费者的什么权益遭到侵犯后,继续举几个例子,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这节课我把学生身边的故事做为案例,依据教学进程循循善诱,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借助多媒体让课堂融入生活。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例如:在《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我国人口的特点”这一部分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映用word或excel编辑而成的图表: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文本框(据统计,我国每两秒钟出生一个婴儿,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出生1900万人,减去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约13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在100∶103-107之间的文本。)。让学生形象直观认识到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比例多、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多、男女比例失调等。

(三)创设模拟情景

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或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活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设计一个环节:我用一个吸烟的火机放一点点煤气出来,一股刺鼻的怪味弥满在空中。然后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味?”这引出了火机里的气体是石油气,是资源。它散放在空中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借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及两者的关系。

我在《善于与人交往》时,让学生练习“微笑”交际和“礼貌”交际,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表演、比赛、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懂得了如何与他人交往。

三、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达到思品课堂与生活的“零距离”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植根于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本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真正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

例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与时俱进,将问题或知识从课内引伸到课外,从课外引申到课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2]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3]《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道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 篇2

四、鼓励以疑引思

“疑”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问才会有探究, 有探究才能解决疑难。小学生学习美术, 一般需要探究的知识并不是太多, 他们也习惯于老师将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但很多时候, 由于我们的过度溺爱, 结果往往使得孩子们对美术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这时, 我们有必要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新状态中去。好的疑问点, 不仅激发了兴趣, 更会让学生在绘画中学会思考, 掌握新的绘画方法。比如在水墨画画云的时候, 笔者就有意的设疑: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轻松的、自然的画出“云”来。结果学生在自己的各种尝试中发现, 原来利用宣纸的自然吸附原理, 在水盘里滴进几滴墨汁并轻轻搅动, 宣纸吸出来的肌理就是最自然的“云”。这样在思考中我们不仅能加强传统美术的学习, 更把肌理的知识引进了课堂。

五、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是学生学习美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 对少年儿童的美术学习至关重要。我们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平时学习的技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标新立异的画面, 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 巧妙的构思, 别出心裁的设想都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那如何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实现这样的进化呢?其实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现实需要进行实践。比如在母亲节来临, 我们可以诱导学生采取绘画、制作卡片或手工为母亲准备一个节日礼物。让他们带着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进入美术课堂, 用母亲对他们的爱作为诱发创新的润滑剂来开展美术教学。这时的学生, 由于融入了自己最纯真的感情, 因此他们对整个的美术课堂就会产生最强烈的愿望, 积极主动的把自己掌握的表现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跟着教师的课堂节奏, 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以上就是笔者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采用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更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但由于我们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依然需要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评价机制的预设等多方面下足功夫。真正为学生的美术主体性学习提供最好的“营养源”,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使我们的教室成为学的“天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苴镇德耀小学)

一、创设课堂生活教学情境

在思品教学中, 创设成功教学情境,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 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 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 在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 题目是“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一份家庭周末活动计划, 然后由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统筹安排家庭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 为孩子付出很多, 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家长应当得到爱的回报, 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在课堂上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 当屏幕上掠过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画面时, 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紧接着, 教师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计划表, 由学生分角色表演, 并由另一组学生现场采访, 让扮演“妈妈”的学生谈感受。以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 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获取新的知识, 增加对生活的感悟。

二、组织课堂生活教学形式

在思品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采取课堂辩论赛, 模拟法庭, 自编自演小品、调查报告、采访、今日说法、名人事迹介绍、今日说法、生活体验交流等形式使师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 教学《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 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 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 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 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 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 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堂生活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掌握探究的方法, 提高探究的能力,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

例如, 在学习《杜绝不良嗜好》中的网络问题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 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 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 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 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学生较为熟悉, 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 考虑问题更周到。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组织多彩生活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 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才能变得鲜活起来, 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的更能学得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例如, 为配合九年级“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一课的教学, 我组织学生成立了爱心小分队, 我们一起到镇敬老院, 为老人打扫卫生, 陪老人聊天, 为老人表演节目, 学生不仅带去用自己节省的零用钱购买的礼物, 更给这些孤寡老人送去一颗颗诚挚的爱心, 带去无限的欢乐。双休日, 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清除路面垃圾。烈日炎炎下, 同学们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 面颊被晒得通红, 但望着整洁的街道,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活动结束, 我让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同学们都感觉收获很大、感受很深。交流中, 学生也都真正明白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义, 理解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体会到了自觉承担责任的快乐, 并纷纷表示, 一定要让爱心发扬光大, 继续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思品课洋溢着生活气息, 将课堂打造成生活的演绎场, 将课堂变成师生的心灵流放地。作为思品教育的实践者, 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 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 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 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学生, 真正领悟思品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我们的激情在这里释放, 让我们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升华, 让思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演绎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让思品课堂绽放开放之花 篇3

思想品德课主要包括《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的基本要求都是以生活为基础。虽然,我们上课用的教材在设计时,也都是从小学生生活出发,选择的事例、题材大多都来源于小学生生活中的,但我们要考虑到自己教的小学生的独特性,成长的环境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我们身边小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把学生在生活出现的新问题、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信息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内容,应该向我们身边的小学生自身开放,向小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更是向小学生现实的生活开放。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保护童心,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创新课堂结构,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育即是自由,“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而这一切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导课的开放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上有关体现祖国建设成果时可以运用对比导入法,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和父辈的生活对比;再比如,在上“珍惜时间”主题我们可以采取情景体念法:我们让学生先安静地坐一分钟,让他们感受一下一分钟有多长。然后可以分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抄写一分钟的课文,一个小组朗读一分钟的文章,最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说说一分钟可以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一分钟可以使我们做许多许多事情,从而引出课题。再比如,我们在上“学会全面看问题”的主题时我们可以采取游戏导入法:我们可以先让几个学生闭上眼睛,从不同的角度摸一下一个多种形状的组合体,然后叫他们说说自己摸到了什么,最后让他们睁眼看一看完整的组合体,并想想自己当时为什么说错了。这样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1)联系社会,引导实践。我们统观《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本品德教材,可以发现实践性强是它的最大特点。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取材于现实社会,以及学生身边很近的具体的生活实例。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地走进社会课堂,甚至可以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选定实践主题,组织学生区定实践。

(2)课堂表演,直观形象。思品课的内容特别是《品德与生活》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是根据现代生本理论,看了,听了不一定就会了,自己参与了才能深入内心。另外,小学生心理上活泼好动,喜好直观。所以我们有些上课主题,可以根据其具体特征,让学生参与表演类似的情形,这样的教学就会形式多样,课堂气氛则更活泼,学生也更有兴趣,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3)激情演讲,内心升华。思品课中的很多内容,需要的不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真正投入感情,牵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真挚感情。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课堂演讲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就是习惯于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我们的学生。这种教师的角色和新课程背景下思品教师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做简单的说教,而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造出更加开放的课堂形式,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有很多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后加以积极引导和启发,最后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化。

四、 改变教学评价,注重品德内化感受

思品课更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内心感觉。思想品德也不是可以用分数衡量的。品德的提高只能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不要对任何人都是同一尺度,在任何情况下都用同一标准。我们更应该应注重学生的独特性,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进而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品德。答案不追求唯一,允许多元化。比如,在遵守纪律方面,有的学生表面上跟他同学差距还是很大,但是他如果有每天稍许的进步,就应该好好表扬,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全部同学。

实践性学习让思品课活起来 篇4

问题分析

尽管我省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现实是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相关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经常出现的现象时学生对教材知识背诵的非常流利,考试成绩也不错,但由于背诵的目的仅限于应对考试,知识没有内化为认识、觉悟,更难以践行,结果没有达到思品课育人的目的。我一直感到难过的是,尽管平常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班级上再三强调要爱护环境,关爱自然,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上也深入学习了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该怎样做,但是我遗憾地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随手人垃圾的行为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自己的班级中,随手扔垃圾的行为不足为奇,特别是座位靠里面或靠近墙的这些隐蔽的地方,则成为扔垃圾的重灾区,值日生每天三打扫,每次要倒掉好几桶垃圾,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这种现象,在校园里经常看见处理垃圾的老大爷总是向外运出一车车满满的垃圾。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只存在于课堂上和考试时时,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哪怕就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难以很好地贯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接受了一些关于环保的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另一方面有些老师的思想中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实践性就是深入现实生活,实践性需要搞调查、开展实践活动,但囿于实际条件(如时间、课时、场地等)的限值,最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性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实,实践性学习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就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

课标引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这种要求,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努力创建“生活化”的课堂,实现知识建构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实现已有认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从而实现启迪思考,提升觉悟,落实行动的目的。以八年级下册《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课题为例,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领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关爱自然和爱护环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师还应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各种活动等,提高他们环保道德践行的能力。解决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既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同时又要深入现实生活这个“第二课堂”,让课堂得到适度的延伸,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效果较明显。

(一)注重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情境的选择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好的情境的选取加上适切问题的提出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内化学生认识,指引学生践行。例如学习“我为环保做贡献”这一层次时,我设置的案例是“校园环境大曝光”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教室角落里散落的垃圾、校园厕所角落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校园门口:放学了,校门口拥挤的人群,拥挤的车辆,花样百出的小吃摊,挤满了买饭的学生,放学30分钟后,人去校门口空,只留下满地翻飞的垃圾:白色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筷子、泡沫饭盒、纸杯、塑料杯、喝了半瓶的饮料、八宝粥、烤面筋烤羊肉串的竹签等等,一片狼藉,紧接着卖力辛苦打扫的同学、汗流满面的老爷爷在吃力地运垃圾。为此我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你喜欢我们校园的门口吗?为什么?2.长期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危害?3.你有什么好的对策?4.身为学校一员的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能为我们的校园做些什么?小组讨论解决。对于这些场景,是学生们身边每天所见所闻的,所以感触很深,也有话可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贯穿 在课堂上,以活动来贯穿教学的环节,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最易于接受的。如“校园情景AB剧”,A组扮演关爱环境的角色,B组扮演破坏环境的角色,正反对比,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课堂小小辩论赛”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经学生分为两组,以“环境保护与你我有关,是现在的事”或“环境保护与你我无关,是将来的事”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中达成共识。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做,如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把环保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注重日常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品课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检验学生的生成,提升他们的认识。因此,我们还要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我在这一课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做了这些事情:1.每人出一份手抄报,更新教室和走廊里的黑板报;2.召开以“爱我校园美如画”的主题班会; 3.全班集思广益出一份关于爱护校园爱护班级的倡议书,并分发各班;4.向学校级部提议在全年级开展“我的校园美如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5.在周末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走上街头,特别是在公园、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做环保公益活动,可以同时向社会群众宣传环保的重要性。6.在家庭中、社区中开展“我是文明小主人”,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小事情。实践活动不是一时之举,而应该长期坚持,做到常态化。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为环保出一份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 篇5

关键词:开发资源;创设情境;参与实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推行已有数年,在所倡导的诸多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活化教育的观念。

思品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风格引导初中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深刻感悟人生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应从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育入手,开发生活化资源,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以生为本,让思品课更具魅力。下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发资源,关注生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因受社会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的活动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甚至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要分数。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认真教授课本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地域生活,更要关注身边人的生活,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生活,使学生乐做生活有心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让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就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三贴近”,使生活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

1.时间上贴近,开发最新的课程资源

教学是现在的、动态的,而教材是过去的、静态的,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存在着“时差”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着力解决这个“时差”问题。下工夫化解课本与生活“两张皮”现象。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一些最新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位哲人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品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必须重视选取来自当代社会的、当下发生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以“活水”来“活化”思品课堂,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凸显教育的生活化。如在讲解“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知识点时,可结合当下城乡、社区非常流行的广场舞,高分貝的音乐声影响了居民的休息权。此时可让学生就“如何使公民既能行使健康权,又不侵犯他人的休息权”展开讨论,学生容易“入戏”,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感化”,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2.空间上贴近,开发最近距离的课程资源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取的例子都是些带有普遍性和常识性的例子,局部地区的学生可能会有一种陌生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我们不妨穿插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选取来自本土的、家庭的、校园的素材,精选学生身边的实例,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如讲解“学会平等待人”的知识点时,可结合本校生源,取材于校园生活,有些同学因来自外地而受到同学的欺侮,有些因身体某部位的残疾而遭到同学的嘲笑,有些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同学的歧视等,面对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我们该如何平等对待他们?来自学生身边的实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

3.心灵上贴近,开发最贴心的精神资源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如学生情绪上的喜怒哀乐、成长道路上的进退得失、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惑等,它们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只有心相印才能心相通,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精神需求,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生活的智慧,强化道德观念,逐渐获得思想解放和精神上的自由。因此,授课时,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设置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涵游工夫兴味长”: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注意利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充满困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学习场景中,引领学生或以网络为平台,或以问题为引子,或以竞赛为手段,在体验生活中产生灵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例如,在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时,我结合社会热点——网购为背景创设了情景:网购以其方便实惠成为一种时尚,但本班小刘同学最近在网上购物却遭遇陷阱,她通过网上银行向某网站支付了980元钱购买一台品牌复读机,拿到货物时却发现是假冒产品,她给了差评后,网店老板经常打电话恶意辱骂,当她打电话向工商局举报此事时工作人员因法律对这方面规定不具体表示爱莫能助,小刘自认倒霉。设问:(1)作为消费者,小刘有哪些合法权益?网店老板的行为侵犯了小刘的哪些权利?(2)如何看待小刘遭遇网购陷阱却自认倒霉的行为?(3)小刘该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今后中学生应从小刘身上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以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导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便学生能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

当然,生活化的情景不等于简单生活场景的再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意味着要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它既来源于学生生活,更高于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要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反思、交流、讨论、互动,深化认识,提升德智水平。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实践,探究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行合一是思品教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三者中,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品课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更需要教学与生活的连接,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主动探究生活。

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感受身边的变化”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调查活动,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图片、资料,有的学生采访父母、爷爷奶奶、老邻居等,谈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有的走访村居、企事业单位,了解这些单位的变化发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真切了解到身边发生的巨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富强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以此增强爱国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勇向前,自强不息,努力把“中国梦”与个人理想融合在一起。学生认知得到了展现,情感有了渲染,行为实践有了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观念,同时拉近了生活与教材的距离,还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去主动走进生活,探究生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上一篇:数控加工工艺教学大纲下一篇:初中学校特色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