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管理(精选8篇)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
胴体重:胴体重是反映肉用牲畜生产水平的一项指标。一般指牲畜屠宰后,去掉头,蹄。毛(或皮),内脏后,躯体和四肢的重量。
屠宰率:屠宰率是评定肉用畜牧生产力的一项指标,指胴体重与牲畜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屠宰率=胴体重/屠宰前活重*100%。
经营预测:是指以过去和现在的统计资料和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与畜牧企业经营有关的未来状况所作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推断。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材等。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总产量不断增加时,边际产量为正;当总产量不断减少时,边际产量为负数;当总产量达到最高点时,边际产量等于零;在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边际产量最大;总产量为递增生产力时,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为递减生产力时,边际产量递减。
长期预测:是对五年以上畜牧部门或畜牧企业经营发展前景的预测,为制定长期远景规划提供依据。中期预测:是对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畜牧部门或畜牧企业经营发展前景的预测,为制定五年以下的计划提供依据。短期预测:是对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畜牧企业经营发展得预测,为制定、季度计划提供依据。
经营决策:是畜牧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在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所得经济资料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多个可行法案,经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优或合理而满意方案的过程。
促销策略:1.促销与促销组合; 2.人员推销; 3.广告宣传; 4.公共关系;5.营业推广。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即E =(Q
公式意义:当|E |>1时,表明需求富有弹性;当|E |<1表明需求缺乏弹性;当|E |=0时表明需求无弹性;当|E |=1表明需求为单位弹性。
如何做好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一.环境卫生:1.场址选择;2.畜禽场的布局;3.畜禽舍建筑;4.畜禽场的公共卫生设施;5.畜禽场环境保护。二.科学饲养管理:1.根据生理特点饲养;2.合理搭配日粮;3.坚持正确的饲养;4.保证充足饮水;5.细心管理。三.畜禽保健:
1.加强检疫;2.免疫接种;3.疫病预防。4.防疫检疫:1.防疫;2.检疫。
固定资产的 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损耗的价格。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固定资产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产品的生命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 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因
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课程改革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从上个世纪就围绕教师和课程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而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对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变得热门起来, 其中围绕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开展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针对畜牧业课程特点与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较少, 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目前, 大多数农业类院校对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都进行了多种改革, 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 在社会急需大量优秀的掌握经济管理理论的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大背景下,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 实施“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改革, 以推进适应现代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
2 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理念
2.1 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按照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专业培养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按照“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全面素质的职业岗位能力”的思路, 按照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构建了这样的课程体系, 确定了《畜牧业经济管理》在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本课程共45学时, 授课对象为第五学期学生, 其前导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遗传基础、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等技术基础, 其后续课程则培养了学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应用能力。
2.2 学情分析和教学对策
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大三学生, 他们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各类畜牧企业, 进行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市场推广、企业经营计划制订、劳动力管理和经济核算等业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有利因素是思维活跃, 求知欲、接受能力较强。不利因素是表达能力不强, 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较差。对课程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不够重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训实习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进行本课程教学时, 做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组合运用情境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等。
以市场营销任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的四段式教学方法提倡“积极研讨, 主动参与, 实际操作”, 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为若干组, 有些扮演生产商, 有些扮演中间商及营销人员, 有些扮演消费者, 每组分别派出一个代表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销售模拟学生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 要求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进行当场点评, 互相讨论, 使用了哪些营销技巧, 存在什么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能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又生动有趣。
3.2 实践教学改革
一是要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创新思维;二是实验的设计要有所创新, 要与新思维、新观念符合, 要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创新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 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 注重实用性, 对于一些过时的, 或在实际应用中很少出现的, 予以取消或缩减, 相应增加一些针对目前流行的养殖场信息管理应用技术的实验。由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若干的教学主题或问题, 组织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实验, 然后让学生上台介绍他对该实验问题的解决方案, 变“我来讲”为“你来讲”,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3 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实行多元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敬业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和道德纳入考核范畴,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多元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技术员、实训操作、学习记录、任务完成、和期末测评等五个方面的评分, 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分为任务模块进行评分, 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4 讨论和未来教改的建议
4.1 教学手段建议
本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计算机软件主动学习, 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决策问题, 这些问题经过数学建模后都可以归结为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 如畜牧业生产中最优饲料配方的确定、饲料及畜产品运输问题、畜产品加工生产安排以及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并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过程达到最佳决策的效果。
4.2 教学方法建议
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的活动项目, 由教师提出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逐步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实践, 更新观念,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3 教学团队建议
根据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内容, 建议根据主讲教师的特点和对不同部分内容的精通程度开展教学, 因此需要多名教师教授一门课程;需要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调研分析多场所实现;需要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因而, 从教学规范管理的角度需要教务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才能够推进, 特别是三位或三位以上的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 在一门课程中承担不同的内容, 对教学内容间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普遍意义上的压力, 需要教师间有效地沟通和相互支持才能顺利推进教学改革。
摘要:《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 课程培养目标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向发展, 由掌握畜牧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能力相结合, 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提出适合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研究, 做了一定的尝试, 为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畜牧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翠霞, 余志刚, 陈志英.〈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2) :78-81.
[2]余志刚, 李翠霞, 陈志英.〈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改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07) :89-90.
[3]韦春波, 贾永全, 汪弦.LINGO软件在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饲料配方设计为例.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10) :65-66.
一、红河县基本情况
红河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全县辖1个镇12个乡,总人口32万人,世居哈尼、彝、傣、瑶、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6%。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和“江外侨乡”的美誉。红河县紧紧围绕“农林富县、工业强县、商旅兴县、生态立县、机制活县、和谐建县”的总体思路,按照“重点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积极发展特色家禽”的畜牧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养殖带动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升级畜牧产业结构,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勤政务实,搞好服务,使红河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已走向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3.9亿元,增长17.1%。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29元,增长16.2%。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9亿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69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7元,增长19.5%。主要经济指标连续达两位数增长,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明确思路,科学发展
(一)、明确思路,科学规划
红河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为实现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审时度势,对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作出了科学规划。先后编制了《红河县片区区域畜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十年规划》、《南部山区发展规划》,出台了《红河县农林产业扶持政策及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2013—2020年畜牧产业目标任务,即提出了:“百千万”工程,制定了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按照发展思路,结合畜禽资源状况,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畜禽优势产业带建设,构建富有红河特色、发挥优势的红河谷绿色畜牧业经济走廊。
(二)、畜牧科技措施不断深入
1、有效推广饲草、饲料,为节粮型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
红河县强化措施,促使饲草、饲料得到有效推广。利用丰富的作物秸杆,如甘蔗、木薯、玉米、稻谷、香蕉茎叶等饲料资源,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解决草食畜牧业发展饲草饲料资源问题,还通过牛羊“过腹还田”,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对环境污染问题,为节粮型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每年推广使用青贮饲料24721吨,氨化饲料11900吨;在全县13个乡镇推广种植优质牧草6828亩。一是配合饲料、浓缩饲料被广大养殖户接受;二是与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联合进行了香蕉茎杆喂畜实验取得成功;三是广大农村掌握了氨化料、青贮料调制技术,农作物秸秆得到开发利用;四是农田种草获得成功,“多花黑麦草”“黄竹草”“紫花苜蓿”等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兴起了科学养殖示范村建设高潮,畜禽饲养条件明显改善。
2、畜禽品种改良力度进一步增强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扶持、抓好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了畜禽改良工作力度。一是建立5个猪人工受精網点;二是增加肉牛冻精改良点,扩大牛冻精改良面;三是建成滇南小耳朵猪保种繁殖中心区1个,辅助区2个,改善了品种结构,有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三)、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通过科学规划、科技为先、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示范带动,促使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农村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红枫、炆远、宏旭、宏宇、正兴、天福源、富民、格波、梯田等一批规模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建成。2013年,全县生猪养殖大户为75 户,肉牛养殖大户12户,肉羊养殖大户15户,家禽养殖大户9户。其中炆远公司的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已进入国家肉牛体系。红河县炆远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红河县宏旭农业公司肉羊养殖场,2012年8月通过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农业部、省州专家组的现场评审验收。2012年三个项目(白仕明养殖场、文学养殖场、瞿博四养殖场)已于2013年9月竣工并通过县级初步验收;2013年4个标准化改造项目于8月启动,分别是三七联场养殖场、富腰山养殖场、哈尼然养殖场、陆丰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正在引领养殖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
(四)、畜产品加工流通呈向上趋势
在深加工中,以加工小黄牛干巴为主,选用本地小黄牛为材料,采用本地特色传统配方,精心腌制、灭菌加工、真空包装而成,全县家庭作坊式加工有4家,每年约销售牛肉干巴28.75砘,加工的畜产品名称分别为红河炆远小黄牛干巴、红河县迤萨小黄牛干巴、红河县侨乡干巴、红河小黄牛干巴(阿歪干巴);蛋类规模生产企业有梯田生态蛋鸭养殖示范基地和车古富宏蛋鸡养殖场。企业以承包梯田饲养蛋鸭,发展生态水禽,打造无污染、优质、生态、安全的红河品牌— “清妮蛋”(哈尼语)。该企业年产鸭蛋达15万枚,通过包装销往外县。
三、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红河县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实施“百千万”养殖示范工程,争创生猪调出大县为契机,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促使畜牧生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最活跃的亮点产业之一。2013年,红河县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县生猪存栏289256头,同比增19.3%。肉牛存栏93602头,同比增长6.6%。肉羊存栏35930只,同比增长5.5%。家禽存笼1004105只,同比增长8%;全年肉类总产量37292吨、禽蛋产量2110吨、出栏肉猪实际数为420107头、肉牛28672头、山羊30312只、家禽1740911羽,同比分别为32%、16%、16%、11%、13%、7%,畜牧业产值达7.296亿元,同比增长41.4%,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48%,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1%,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2738元。畜牧业已由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红河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
为了加强和规范畜牧业协会财务,维护畜牧业协会和协会会员的合法权益。根据畜牧业协会章程,制定本制度。
一、财务机构及职责。
畜牧业协会设立财务室,分别设会计、出纳。其职责是:
(一)负责畜牧业协会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
(三)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畜牧业协会经营成果。
(四)坚守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畜牧业协会财产。
一、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实行备用金制度。为了确保畜牧业协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按照现金管理
制度的规定核定1000元以下的备用金,用畜牧业协会日常零星开支。
(二)银行存款实行备查制度。每月核定与银行对账一次,畜牧业协会不准出租、出借银
行账户;不准签发空头支票或远期支票;不准套用银行信用;票据的保管、审批、签发、领用要完全分开,各负专责。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一)专人专帐管理。固定资产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账实相符。
(二)资产管理。应当对固定资产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
(三)变卖管理。变卖或处理固定资产,应由畜牧业协会理事会集体研究变卖方案,经资质单位评估确认,再提交畜牧业协会讨论通过方可变卖固定资产。
四、收入与支出的管理制度。
(一)收入管理。畜牧业协会对收入管理范围:
1、学会会员会费;
2、学会会员股金;
3、扣留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
4、兴办经济实体的利润收入;
5、接受捐赠款物;
6、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
7、其他。
(二)支出管理。畜牧业协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费用支出范围,严格执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开支范围主要包括:
1、畜牧业协会日常办公费;
2、本协会经营所发生的经营性支出;
3、科研、咨询、培训、推介和宣传教育等开支;
4、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用;
5、本协会福利事业支出和对特别困难协会会员的补助;
6、协会会员和职工的物质奖励;
7、其他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
(三)本协会接受内务部无偿资助。均按收时的现职入账,作为本协会的共有资产并折股量化到协会会员,协会会员退社属自动放弃共有资产。
秦贵信
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吉林长春 1300
21摘 要:本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2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局面为背景,对农村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对比。从扩大饲养规模、改变畜禽饲养方式、畜牧业的企业化和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合作和协作组织建设以及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分析和梳理;创新性的建议
1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农村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在劳动报酬制度、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组织管理等生产方式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地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也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导向作用下,畜牧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在许多省(市、区)畜牧业在农业(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或接近50%,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发展趋势和资源条件,畜牧业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发展畜牧业将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入世后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以农民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的微小规模独立经营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和以庭院饲养、散放散养为主的原始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农牧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和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尽快提高农村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企业化程度、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是我们目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国内外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及我国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畜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生产单元规模不断扩大,畜禽饲养的集约化和科学化程度显著提高,大型的畜牧业企业和产业化体系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专门从事畜产品运销的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地形成和壮大,但是,我们目前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和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总体状况与入世后的经济大环境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畜禽饲养方式上看,传统的、家庭庭院式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仍然是畜牧业的主体。一些原始粗放的散养、放养饲养方式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这样的饲养方式,一是小规模的各自为政和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和畜产品规格化的控制;二是分散无序的生产不便于现代化技术和机械化的实施,也不利于新技术的快速推广;三是畜禽的饲养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在空间上无法分离,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口蹄疫、禽流感、布氏杆菌病、猪囊虫病等,容易在人畜间形成交互感染,而且,由于畜禽饲养的卫生环境无法控制,其它一些传染病的防疫也非常困难;四是由于饲养环境不能独立隔离,畜禽随时接触和摄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和废弃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到畜禽的健康和畜产品的卫生安全;五是人的生活场所过于靠近甚至被包围或重合在畜禽生产场所之中,畜禽饲养过程排放的粪便等废弃物严重污染人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体和土壤,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畜牧业生产的组织程度看,大多数畜禽养殖业的生产者还在无组织的状态下进行生产,以农户为单元的独立经营分散饲养仍然是目前畜禽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大部分地方,养殖业的合作和协作组织还没有广泛地建立起来。已经建立的一小部分畜禽养殖行业协作组织,在组织规模和组织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在协调生产、开拓市场和维护行业从业者利益方面所应起的作用也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的“公司+农户”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在现阶段是一种比较适宜而且有效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在一些这样的产业化体系中,尤其在新建初期的产业化体系中,公司与农户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相互负责守信问题,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常常影响体系的健康运行。从畜产品的流通状况看,现代化的市场信息系统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市场体系不够开阔、不够通畅,在沟通、衔接和调整畜产品供求,促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起的作用远远不够。想买无货源,想卖无市场的情况还经常出现。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市场之间尚未形成一种稳定的连接关系,生产者在制定产品种类、产品规格、产出时间等决策时常存在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且波动周期较短,影响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欧美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比较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资本积累、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都比较丰富,而且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商业化和组织化均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零散的、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几乎不存在了。他们的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基本上都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牧场和不同形式的公司为单元进行。而且,这些单元随着生产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美国自上世纪后期,养猪业规模结构的变化就反映了这个趋势。1975年美国养猪场的数量大约为70万个,到1996年下降到16万个,而在同一时期猪场的平均饲养头数却有了相应的增加,并且超大型养猪场的数量明显增加。1996年,美国前40个最大的养猪企业拥有170多万头母猪,大约为全**猪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家猪场养了25万头母猪,另有5家公司的母猪饲养量超过了10万头。
欧洲畜牧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总体上看不如美国那样大,以家庭牧场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的比较普遍。然而,牧场的生产经营并不是很独立,它们自身很少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市场销售。多数牧场往往都是按市场的有关机制,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与大公司或大的加工企业形成密切的“大公司+牧场”产业化经营关系,以这种形式将规模较小的一些牧场组织起来,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大的经济循环。
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另一特点是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按其从业的领域,组成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民间专业生产和经营的行业协作组织,如:养猪协会、养禽协会、肉牛协会、养羊协会、奶业协会等等。这些组织在维护行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秩序、协调行业与社会及政府之间的各种关系、参与有关政策和标准的研究制定、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销售、维护行业组织成员的权力和利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运行磨合,生产经营者、行业组织、政府之间已互相适应,而且,在国际贸易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这类行业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如:解决倾销、壁垒等问题时所起的作用是政府和任何单个企业所不可替代的。
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超级大国,除了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外,还与这些协会和组织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各种协会组织除了协调国内的生产经营外,还向国外派驻分支机构和专门人员宣传推销产品、开展售后服务。并且,与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一起,收集、整理、分析世界各地有关的农产品生产、市场供求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化信息情况,为其国内农牧业生产规划和产品结构形成和调整以及其市场流通提供极为有效的服务。例如,美国大豆协会、谷物协会、种子贸易协会、肉类出口协会、家禽协会、种畜基因出口等组织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而且,它们的宣传、促销、服务等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美国农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
欧洲由于其生产企业的规模相对于美国而言要小一些,生产经营者对协作组织(合作社、综合体、协会等)的依赖程度显得更直接、更具体和更紧密一些。协作组织不仅直接参与产品质量管理、产品价格的制定及产品市场的开发,而且还开展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传递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并参与政府有关农牧业生产经营方面政策的协调制定工作。例如,荷兰的养猪、养牛和养禽等协会组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提取一部分经费委托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一些共同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农民的行业组织与政府的有关机构积极配合进行新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传递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一些农牧业政策时都会通过协会组织征求农民或其他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意见,协调有关的利益关系,解决制定政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政策能够得到更有效地执行。
3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善
在畜牧业生产单元的规模、生产方式及生产组织机制等方面,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尽快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经验,对畜牧业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地整合,扩大生产单元规模,加强畜牧业的企业化
和产业化建设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扩大饲养单元的规模
要在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向外转移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制定适宜的土地流转政策、优化利用集体资产和社会信贷等措施,因势利导,进行农村生产要素的再整合,促进农民在从业内容上的分化。积极地倡导和支持农民从原来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向专门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向转变。改变原来那种“一户几头猪、几只鸡”的家家户户养畜禽的畜牧业发展理念,鼓励一部分农户成为专门从事某种畜禽生产的专业生产者。在一些资源和环境具有适合于饲养某种畜禽的特点,并且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农村社区(村屯或乡镇),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制将其建设成为某种畜禽饲养比较集中,既有专业化特色又具较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专业区域,以其地域的比较优势来推进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3.2 改变畜禽饲养方式
要按照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规范要求,并根据目前有关方面现有的条件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畜禽饲养方式的改变。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一些不科学、不卫生、不安全的原始粗放的饲养方式加以制约。要加强饲养方式科学化的宣传,积极引导养殖农户实行舍饲圈养。并在土地征用和贷款等方面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户在远离村屯的地方建设规模大、防疫条件好、适合于现代化生产的畜禽圈舍,形成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小区或家庭牧场,实现人与畜禽在生活空间上的分离,促进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和与国际畜牧业生产规范的接轨。
3.3 加强畜牧业生产的企业化发展及产业化生产体系建设和完善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多方面的资金向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投入。积极倡导、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参与畜牧业企业的组建和产业化体系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应制定有利的政策大力扶持畜牧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在目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努力为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养殖基地农户的生产搞好协调和服务。龙头企业和农户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产业化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义务和权力,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中,做到既为自己负责也为合作对方负责;在风险的分担和利益的分配上,做到公平合理;在理性、理解、诚信的基础上,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畜牧业产业化运作机制。总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3.4 加快畜牧业生产合作和协作组织建设
要提倡畜牧业生产和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和扩大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生产经营合作或协作组织,并不断强化它们的功能。努力使这些组织在组织产品生产、维护经营秩序、规范生产技术、协调产品流通、优化行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独立、规模微小的畜牧业生产经营单元有序地组织起来,达到大型集约化畜牧业的生产效果。使我们的畜牧业在以农户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应入世后参与
国际大市场竞争的要求。
3.5 努力建设市场信息体系
入世后畜产品的市场空间急剧增大,市场的变化将非常复杂,畜牧业生产经营对信息的依赖将显得十分突出。生产经营的决策需要依靠信息,产品的市场流通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收集、传播的广泛程度和快捷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经营的成败。所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牧业企业及农户都应关心、重视和支持畜牧业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电子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把信息终端连接到基层、企业、农户。要广泛开展一般性信息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教育,使更多的生产经营者都能够掌握索取和传送信息的基本技能。另外,还要不断地培育和扩大专门从事畜产品市场流通业务的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沟通供求关系、建立产销连接中的重要作用,为在新环境条件下畜牧业的大发展提供流通服务。
作者简介
一、主要工作
1、积极开展畜牧业技术的推广和科研工作。一是积极参加了《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新技术中试与示范》的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开展试验,撰写论文。二是参加《马头山羊国家标准》的编制与研究工作,到达马头山羊核心产地开展测量工作。三是科研项目《郧巴黄牛多组合杂交改良研究和秸秆养牛新技术应用》成功获得专家鉴定和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迅速将其推广到基层。四是积极配合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
2、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分析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我们根据今年畜牧业发展形势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活动,一是对全市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基层访问,深入实地查看,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措施,完成了调查报告。二是按照《中共十堰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加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精心准备组织开展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以便准确把握全市畜牧业的发展动向,为领导当好参谋。三是对全市马头山羊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认真撰写《十堰市马头山羊发展模式的探讨》一文,对优良品种马羊山羊的开发及壮大进行思考,并积极争取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3、积极开展统计和信息工作。今年来,我们积极上报高质量畜牧业信息、准确的形势分析和预测、全面的统计报表,为各级领导决策,指导生产提供了较好依据和服务。2007年信息统计工作在全省的综合考评中荣获全省第二名,被省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4、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的申报工作。全省无公害产地产品申报工作会议后,我们首先将会议精神向局领导汇报,争取市政府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认证工作的通知,从而推动了无公害产地、产品的申报工作;二是积极对各县市区畜牧局局长、大型畜牧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无公害产品产地申报工作的培训。三是加强督办,促进申报工作的开展。四是编制完成并上报了十堰地区无公害郧阳黑猪的申报材料。
5、开展草地监测工作和牧草毒害调查工作。一是按照《湖北省2007年草地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和布署,我们积极组织开展草地监测调查工作,并顺利完成任务,通过调查发现十堰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二是根据全国畜牧总站《开展草原毒害草和牧草病害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牧站(草)[2007]89号)文件要求和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草业管理处工作安排,我们认真组织开展工作,成立调查专班对全市的草场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发现全市存在的毒害牧草很少,非常有利于发展草食家畜。
6、传达贯彻发展生猪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今年来,猪肉市场出现了货源不足,价格持续增长的新情况,为此,我们投入大量工作来促进生猪生产。一是根据市委政府的要求,起草制定了《十堰市生猪养殖小区(场)建设标准及奖励办法》,明确指出对新建年出栏肉猪3000头和5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场),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奖励5万元和10万元。二是根据出台母猪补贴、母猪保险等到扶持补贴政策,制定了详细了全市母猪补贴、母猪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指导该项工作的实施开展。三是根据《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堰畜牧局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户)改扩建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组织各县市区申报生猪养殖场(小区、重点户)改扩建项目9个,申请项目资金570万元,以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稳定生猪市场供应。四是根据鄂农牧发[2007]105号文件,积极组织全市各县市区编制了12个省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省畜牧局,现以立项建设的项目9个,以促进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五是根据研究新型高效的养猪模式,积极推广150、500等高效生态的养猪模式,实现生猪产业的健康式发展。
7、开展畜牧大县创建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全省、全市创建畜牧水产大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创建方案,落实配套政策,积极实施畜牧大县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二是起草了《十堰市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十政发[2007]7号),并积实施打造优质畜牧品牌,努力开发马头山羊、白羽乌鸡、郧阳黑猪、郧巴黄牛等优势品种,通过精深加工包装上市创优质品牌。三是抓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畜禽生产,加强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全市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快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综合实力,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切入点,建设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五是为政府决策当参谋,做支持和配合工作,努力为畜牧大县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目前,丹江口市、房县、郧西、竹溪、竹山已经申报创建畜牧大县,制定发展目标,落实创建方案,积极做好创建工作,努力建设养鸡、养羊、养猪、养牛大县。
8、其它工作:一是平时接待百姓的来访与咨询,与来访者提供交流有关投资养殖业的各项政策和市场信息;二是参与了工会、妇委会的工作,协同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三是及时完成了各种畜牧业综合材料的起草工作;四是积极配合各相关单位完成协助工作;五是发挥畜牧业协会作用,通过协会工作加强养殖技术、防疫措施的推广和培训,以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六是及时完成了其它临时性工作。
二、2008年工作措施
1、大力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一是重点推广黄牛品改、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养羊等实用技术,把已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重点推广如150养猪、1235养羊、草地养鸡等安全、高效的畜牧业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安全的畜禽产品;三是推广生态畜牧业技术,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四是推广猪瘟、口蹄疫同步免疫等安全高效的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疫病防治效率和工作效率。
2、强化调查研究。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重点在畜牧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畜牧业等方面深入调查,力争全年有数篇有深度、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当好参谋。
3、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信息、统计工作。一是加强对生产、市场的形势分析与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争取信息的报送工作走全省的前列。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建设形成全市信息网。三是抓好信息联系点的工作,确保基层信息上报及时和准确。四是加强国内外有关畜牧业信息资料收集。
4、办好畜牧业科技示范点。一是在城区举办无公害肉鸡和生猪养殖示范点,逐步建立生产基地;二是在房县办好山羊品改、在郧西办好种草养畜示范点工作;三是在丹江口市举办种草养牛、黄牛品改示范点;四是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畜禽粪便处理新途径,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5、积极参加科技攻关。一是积极参加并按时完成《马头山羊国家标准》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二是继续开展《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新技术中试与示范》试验,探索解决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三是积极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加快畜牧业技术研究与应用。
6、努力做好畜牧业协会工作。一是实施协会品牌战略。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并在全市大力推行,推动本地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向市科技局申报2008年科技项目,向有关单位申报建设项目等,以加快科技推广及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协会的支持和资助。四是组织会员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如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禽流感防控技术、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以及其它养殖技术培训等。五是积极创造条件,向会员单位提供协会服务产品,向会员单位推荐安全、高效、知名的饲料、兽药等中间产品。
1 管理创新理念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主题, 而创新是管理真正的灵魂, 管理创新是任何行业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所谓管理创新理念, 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对企业生产要素 (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 和各项职能 (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 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组合, 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1]。
由于行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 人们工作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转变, 现有的信息知识、技术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滞后, 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因此需要将企业的管理创新理念应用到畜牧业的生产管理中。
管理创新理念包括思维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 (1) 思想创新是对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换代, 用多维的现代管理取代传统的线性管理, 重塑管理活动的灵魂。 (2) 组织创新是指将原来的管理组织层次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化, 刚性化向柔性化转变[2]。 (3)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内容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顺应不同时代的行为管理、科学管理、数字管理的有机结合, 以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的运行, 从而实现行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
2 现行的畜牧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2.1 农牧合一的管理体制, 无法针对农、牧的特点分别采用最佳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 往往将畜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入到农业局的管理机构中, 反映了以农为主, 以畜为辅的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如此的管理体制无法针对农、畜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很容易阻碍两者的共同发展。
2.2 畜牧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老龄化
根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严重老龄化, 不仅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而且专业知识缺乏。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对现存的管理弊端懒于改革, 严重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2.3 畜牧业管理大环境滞后, 无法形成科学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将我国的畜牧业管理环境和国外的进行对比, 会发现一个鲜明的差距就是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从国家层面就对畜牧业发展十分重视, 不仅有专项研究资金、专业的管理研究团队而且还有科学化、数字化的平台为其服务[3]。这是我国畜牧业管理中严重缺乏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
2.4 乡镇畜牧兽医站任务重、管理无序、技术不精
一是长期以来, 相对处于最底端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责任繁重, 不仅要安排生产规划与调研而且还承担着本地区的畜禽良种推广、动物疫病防治、新技术培训以及受委托执行等十多项工作, 但是大多数基层站都缺乏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人员, 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很少能做到顾及全面。二是乡镇站实行以县级畜牧局管理为主 (即人、财、物三权归县局) 、当地党委和政府管理为辅的原则。管理中存在着多部门、多层次、多“婆婆”、多变化的管理体制, 使得执行人员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造成管理无序的现象。
以上的几点制约弊病只是畜牧业管理过程中比较明显的制约因素, 除此之外, 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阻碍因素, 要想使我国的畜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就需要对弊端进行改革, 以期达到改头换面的效果。
3 管理创新理念的应用
3.1 管理体制的创新
长期实行的农牧一体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新的管理体制应该将农、牧分开, 为畜牧业发展配备精锐的管理团队和充足的管理经费。专业的团队就会针对实际需求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如此才会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3.2 管理者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创新与提高
畜牧业的管理者是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信息传递人员, 管理者应该改变固定的管理模式, 朝着柔性化的管理方向进步。作为信息传递人员, 他们应该熟悉畜牧业发展的相关行情并且跟住时代发展的步伐, 及时为养殖户提供最新行业信息、解答专业养殖问题。
3.3 管理手段的创新
在管理手段上, 畜牧场的管理者应该转变为数字管理观念, 实现微机化管理, 改变原来人工计算和统计的方法, 从而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4 管理环境的完善
畜牧业的管理环境要想改善, 就必须从国家政府层面开刀, 国家政府必须把畜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中, 并为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层面上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一旦某个行业具有了法律和政府的规范和保障之后, 行业发展就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发展步伐也会加快。
3.5 管理基层设施的配套更新
对基层乡镇畜牧基地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使管理团队年轻化、专业化、精湛化。加强对重叠的管理部门的机构重组, 精简人员, 使下达的指令快速到位, 执行效率加快。
4 总结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畜牧业”的相继提出, 畜牧业系统的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要加强对“数字畜牧业”的理解, 从畜牧业的资源、生产、管理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决策等各环节进行创新。以期将企业的管理创新理念合理有效的运用到畜牧业发展中, 使其抓住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的新的机遇, 将畜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并论述了管理创新理念从哪几个层面对畜牧业管理的弊端发挥作用, 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更好的促进畜牧业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管理创新,畜牧业,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燚.企业管理创新浅谈.改革与开放[J].2010 (6) :62.
[2]冯务中.管理创新:企业创新体系的神经.经济师[J].2001 (4) :73-75.
关键词:畜牧业;草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 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减少,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晴隆原来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生态脆弱,被评为全国最贫困县之一的行政县,通过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进行人工种草,保护了地方生态环境,发展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户收入,使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水土流失逐渐减少,生态明显改善。通过各种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精心规划,合理设计,采用多种优质牧草混播组合,合理载畜,细心管理,让草地达到草畜平衡、营养平衡、季节平衡。
近年来晴隆县共建设人工草地45万亩,改良草地20.5万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草地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效果,草地四季常绿。经测算,该县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减少,每年要减少10平方公里以上,25°以上坡度的耕地种植人工草地,每年每亩减少泥沙流失平均为1.26吨,15°以上坡度的耕地种植人工草地,每年每亩减少泥沙流失平均为0.62吨,种植人工草地施用羊粪追肥,土壤有机质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草地改良每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79个百分点,据田间试验,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当年可形成植被覆盖,覆盖率可达85%,泥土冲刷量减少77%~90%,第二年即可基本防止水土流失,其保持水土的效果比树更好。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出90%以上;种草的坡地与未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草地的土壤侵蚀只相当于农田的11%。
该县石漠化蔓延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逐步从“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得到了较好的生态治理效果,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 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为了能有效提高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该县将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上,主要是引进优良品种、先进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方法和牧草种植技术。实行科学配种、进行纯种繁育,应用三元杂交组合对比试验,选育适合该县及周边县市饲养的晴隆羊新品种,具有个体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抗病力强等特点。能繁母羊年产2胎,成活率高,双羔率达86%,每户饲养20只,一年可增加到50只左右,8月龄后每只体重可达80斤,纯收入800元左右。近年来,种草养羊为农户创造的总产值累计达37271万元,养羊农户每年户均单项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16万元。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从2002年的1156元增长到2014年的5620元,养殖农户脱贫致富。
3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实施,该县通过企业给农户提供草种、肥料、种羊,养殖农户自己购基础母羊,政府提供羊舍补助,由县委、政府统一安排技术员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羊群销售等,养羊农户主要是进行日常管理和放牧,养殖户无后顾之忧,参与积极性高。
该县共解决了2万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经过种草养羊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掌握了草地畜牧业种植、生产、销售等方面科技知识,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农民技术人材、造就了一批农村经纪人。近年来,该县自发和组织受聘到外地进行养羊指导的农民技术员就有138人,年薪在24000元以上。
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该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各民族安居乐业,家园美好,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5%提高到2014年的58%,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这些,为该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凡东.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大学,2012.
[2]王俊能,许振成,杨剑.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从环保的角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2,08:13-18.
[3]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5]杨武,曹玉凤,李运起,李建国.国内外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草食动物,2011,01:65-68.
【畜牧业经济管理】推荐阅读: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12-06
畜牧业工作要点10-18
畜牧业机械的发展09-13
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11-24
如何发展农区畜牧业12-03
畜牧业现状及推进措施06-16
畜牧业行业调研报告06-29
畜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09-28
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12-11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