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令河北省河道采砂管理规定
目录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河道采砂规划
第三章 河道采砂许可
第四章 河道采砂管理费征收与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河道采砂规划
第三章 河道采砂许可
第四章 河道采砂管理费征收与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2008〕 第 3 号
《河北省河道采砂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1月7日省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郭庚茂
二○○八年二月十四日
河北省河道采砂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及涉河工程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河道采砂及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管理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和淘金的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工作。
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河系管理机构,在管辖范围内依法对河道采砂行使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财政、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河道采砂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工作,依法处理好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章 河道采砂规划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河道防洪规划、整治规划和河势现状编制河道采砂规划。
河道采砂规划内容涉及铁路、公路、航道、电力、通信等设施保护范围的,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六条 主要行洪河道的采砂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一般行洪河道的采砂规划,由设区的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实施;跨设区的市一般行洪河道的采砂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设区的市编制。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因河势、砂石资源分布发生变化,需要修改河道采砂规划的,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七条 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禁采区和可采区;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采砂控制量和开采深度;
(四)采砂方式和采砂设备的控制规模;
(五)砂石筛分场的布局及控制数量;
(六)弃料处理和现场清理要求;
(七)采砂结束后形成的河道断面规定。
第八条 河道的下列区域为禁采区:
(一)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取排水工程、水库枢纽、水文观测设施和涵闸的管理范围及安全保护范围;
(二)铁路、公路、桥梁、码头、航道、输气输油管道、通信电缆、输电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
(三)河道顶冲段、险段和规划保留区;
(四)有岩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河段及植被良好的稳固滩地;
(五)其他依法应当禁止采掘的区域。
第九条 每年自7月1日至8月15日为禁采期,8月16日至翌年6月30日为可采期。
因防洪、河势改变、水工程出现险情、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河道输水等情形不宜采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河道管理权限,划定临时禁采区或者规定临时禁采期。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河道的禁采区和禁采期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河道的禁采区、禁采期进行河道采砂活动。
第三章 河道采砂许可
第十一条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河道采砂许可证。未经行政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从事河道采砂活动或者发包河道采砂经营权。
第十二条 申请河道采砂许可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河道采砂规划;
(二)有合法、有效的河道采砂营业执照;
(三)有相应的采砂设备和相应技术人员;
(四)有符合安全要求的河道采砂运输路线;
(五)无非法河道采砂记录。
第十三条 申请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河道采砂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及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三)河道采砂设备和相应技术人员的有关证明文件;
(四)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
(五)与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达成的协议。
申请人提交上述资料时,提交复印件的应当同时交验原件。河道采砂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对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河道采砂许可的,1年内不得再次提出河道采砂申请。
河道采砂申请书按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格式制作。
第十四条 主要行洪河道的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一般行洪河道的采砂许可证由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审批。
第十五条 申请河道采砂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河道采砂申请后,属于本级审批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报河系管理机构备案。不属于本级审批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日提出初审意见。
属于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意见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报河系管理机构备案。属于省级审批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日提出初审意见,并报河系管理机构审核。
属于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河系管理机构自收到设区的市审查意见之日起5日内应当提出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河系管理机构的审核意见后应当于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 河道采砂许可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批。有关部门自接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征求意见函以后,应当于10日内提出意见并反馈。因征求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河道采砂许可的期限内。
法律、法规对河道采砂审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有行政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河道采砂申请批准后,向申请人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并告知同级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河道采砂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有两个以上申请人对同一河段提出河道采砂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作出实施河道采砂许可的决定。其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地点、期限、范围、深度、作业方式采砂;
(二)随时转运、清除或者复平砂石料和弃料堆体及采砂坑道,汛期不得在河床堆放砂石料;
(三)运输砂石的车辆按指定进出场路线行驶;
(四)不得损坏水利工程、堤顶路面、水文观测设施、照明设施、通信电缆、宣传牌、界桩、里程桩和河道生物防护等工程设施;
(五)在禁采期、临时禁采期、临时禁采区内,应当停止河道采砂活动,并将采砂作业设备撤出河道管理范围;
(六)将河道采砂许可证正本悬挂在采砂现场或者采砂设备上明显的位置,副本留存备查。
第二十条 在通航航道进行河道采砂活动必须服从航道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通航安全要求,并在作业区域设立明显作业标志,保证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
第二十一条 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禁止伪造、涂改或者买卖、抵押、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
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限不得超过一个可采期,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河道采砂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四章 河道采砂管理费征收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应当在领取河道采砂许可证3日内按许可的开采总量一次性依标准向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足额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
第二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河道采砂管理费以后,应当于次日按上解比例、数额、级次,一次性缴入财政征管机构指定的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河道采砂管理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当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河道采砂管理费用于河道与堤防工程的维修、工程设施的更新改造及管理单位的管理费。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五条 河道采砂管理费的征收标准、使用管理办法及上解比例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河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到同级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使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对违反前款规定的,缴费人有权拒绝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
第二十七条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河道清障保证金,采砂活动结束后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清障合格后,将清障保证金全额退还采砂单位和个人。采砂单位和个人不予清障的,由水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清除,所需费用从河道清障保证金中支出,不足部分由采砂单位和个人负责补足。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采砂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法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情况,都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河道采砂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采砂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二)要求采砂单位或者个人如实提供与河道采砂有关的资料;
(三)责令采砂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采砂行为。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进行执法巡查。发现违法行为,由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河道采砂业主信誉制度,对河道采砂业主的采砂活动情况建立档案,并作为下一个可采期河道采砂申请审查及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已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擅自修改河道采砂规划的;
(二)违反本规定审批河道采砂许可证的;
(三)不履行本规定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河道采砂秩序混乱或者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四)不按规定征收河道采砂管理费的;
(五)截留、挪用河道采砂管理费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罚款最高限额依照有关法规规定执行;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可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的,暂扣、封存或者拆除采砂作业工具,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采砂单位和个人承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四)项、第(五)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可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的,暂扣、封存或者拆除采砂作业工具,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采砂单位和个人承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未缴纳的,可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河道采砂的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对于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言, 河道中的砂石可以说是优质原材料, 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管理不善, 在开采经营者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 也会带来很多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湖北省水系发达, 河川密布, 境内长江、汉江河道流程分别为1046公里、864公里, 除长江、汉江外, 5公里以上河流达4228条, 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和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来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因此, 有必要对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现状进行调研, 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查找剖析不足之处, 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合适对策, 为建立河道采砂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参考。
在设定调研目标、明确调研内容后, 通过选取武汉、襄阳、荆州、宜昌、十堰、黄冈6市作为典型调研对象, 收集相关材料, 进行整理, 去粗取精, 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利弊分析。在此基础上, 形成调研结论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二、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1. 省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省水利厅作为湖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工作, 厅内设有河道采砂管理局, 为正处级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牌子加挂在省水政监察总队 (省水利规费征收总站) 上, 实行“一个机构, 三块牌子”的机构设置模式。在其内部, 专职从事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人员有10名, 相关的业务科室主要有砂管执法督察室 (挂牌砂管支队) 和采砂规划许可室, 行政级别均为正科级。为加强长江和汉江采砂管理, 厅砂管局还成立了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荆州基地、黄冈基地和省汉江河道采砂管理执法基地。
2. 市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各市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方式、机构名称均不统一, 综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⑴有专门机构、且独立挂牌。以荆州市为例, 在荆州市水利局内设有河道采砂管理处, 负责全市范围内的河道采砂管理与监督。该处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其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返还的采砂管理罚款收入。目前, 全省范围内采用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的还有黄石市。
⑵有专门机构、但挂靠在其他机构。十堰市今年6月成立了十堰市河道采砂管理处, 该处与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利规费征收管理处实行“三块牌子, 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 机构性质为副县级的参公单位。黄冈市早在2003年3月就成立了“黄冈市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站”, 牌子加挂到市水政监察支队上, 由于牌子的名称仅限于长江河道,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以市水政监察支队的名义开展采砂管理工作。目前, 该市水利局正在申报成立副县级的河道采砂管理局。
⑶无专门机构。以宜昌市为例, 目前其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由市水政监察支队来承担, 该支队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级别为正科级;以武汉市为例, 其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由市水务局内设的河道堤防采砂处和市水政监察支队来共同承担。其中, 河道堤防采砂处为水务局行政职能处室, 负责河道采砂的规划许可工作;市水政监察支队负责河道采砂管理的监督执法工作。目前, 全省范围内采用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的占多数。
3. 县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各县 (市、区) 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方式、机构名称均不统一, 综合起来, 主要有三种情况:
⑴有专门机构, 并独立挂牌。如浠水县、团风县、蕲春县均成立了砂管局, 其中, 浠水县砂管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团风、蕲春县砂管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⑵有专门机构、但没有独立挂牌。如, 松滋市、荆州区均成立了采砂管理站, 牌子加挂到水政监察大队上。目前, 全省范围内的县 (市、区) 中采用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的为少数。
⑶无专门机构。水政监察大队承担河道采砂管理任务与职责。目前, 全省范围内的县 (市、区) 中采用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的为多数。
三、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现状
1. 省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现状
省水利厅河道采砂管理局作为省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 一方面认真承担水利部门责任制范围内的职责, 另一方面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 积极联合监察、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工作, 形成了“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⑴建立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分管省长担任, 成员单位有省水利厅、公安厅、监察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省政府每年与各市、州和林区人民政府签订河道采砂管理目标责任书, 并委托省水利厅、监察厅、交通厅、公安厅等部门组成省考核组, 对各地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
⑵认真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制。省水利厅作为河道采砂管理的牵头单位, 认真履行河道采砂管理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责。一是在法定权限内, 制订全省河道采砂管理方面的政策;二是组织编制省管河道的采砂规划, 并组织实施;三是依法依规对省管河道的采砂活动进行许可;四是对全省范围内的河道采砂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五是组织有关地方在敏感时期, 对重点监管水域的非法采砂行为进行打击。
⑶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在政府的领导下, 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 齐抓共管的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执法打击, 执法成效较好。
2. 市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现状
各市河道采砂管理机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开展工作, 其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落实河道采砂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利部门责任制。各市均成立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 多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抓好采砂管理工作。根据管理权限, 进行河道采砂规划和许可。加强执法巡查和打击, 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督促各县 (市、区) 依法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采砂管理。
3. 县级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现状
各县 (市、区) 采砂管理机构极少数列入参公管理, 多数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 普遍存在管理难度大、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另外, 由于基层执法需要极高的成本, 而采砂经费严重不足, 管理工作中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少数县级砂管机构代表政府对河道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将河道砂石的开采经营权控制在本级政府手上, 然后选择采砂船进行有组织地开采。水利、公安、工商、交通、安监等部门共同办公, 从采、运、销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有效维护了采砂秩序。
四、现有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的成效与弊端
1. 主要成效
⑴砂管机构的建立和采砂管理职责的明确为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水行政部门建立了采砂管理机构之前, 权责不统一, 河道乱采滥挖现象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了河势稳定和防洪、通航安全。砂管机构建立后, 采砂管理的主体、职责得到有效明确, 有效遏制住了乱采滥挖现象。
⑵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全省范围来看, 各级人民政府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成立了河道采砂管理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联动机制, 为打击非法采砂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⑶水利部门责任制极大强化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河道采砂管理是在政府领导下, 由水利部门牵头开展的一项工作。实行水利部门责任制明确了主要的责任主体, 使得采砂管理的日常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有力推动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主要弊端
⑴机构设置不专降低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效率。河道采砂管理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的特点, 管理难度非常大。但在实际中, 采砂管理人力有限, 导致管理者往往身兼多职, 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难度巨大的采砂管理中去。
⑵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河道采砂管理能力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限制, 河道采砂管理专项经费没有保障。经费保障不足造成了河道采砂管理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一旦“职工工资待遇无保障, 加上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风险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等原因, 许多从事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同志产生了厌倦情绪和畏难情绪, 使得原本就不强大的河道采砂管理队伍更加脆弱”。
⑶违法成本太低增加了禁采管理难度。现有的河道采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对违法采砂的处罚力度不够大。“据统计, 现在全国市场上中粗砂的‘码头价’平均在每吨25元左右, 高的甚至达到每吨40元以上”, 但“水法、防洪法对非法采砂的处罚仅仅是罚款1万~10万元, 这与违法采砂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相比, 与其长期偷采获得的暴利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 对非法采砂者的处罚仅局限在行政处罚, 且处罚的手段有限, 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没有起到打击震慑的目的。另一方面, 对非法运砂情节的成立很难确定, 加大了禁采管理难度, 尤其是对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船只”, 单独凭借水利部门的力量, 很难将其管控住。
五、结论与展望
河道采砂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利部门责任制, 全省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基本上以此为依据开展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方面既有成功之处, 也有不足之处:
⑴省级机构设置较为健全。在运行过程中较好地起到了统领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及对长江、汉江重点管控的作用。
⑵市级机构设置参差不齐。走在前列的市级采砂管理机构实现了参公管理, 有专职人员, 经费有一定保障, 此类机构运行机制较为顺畅, 采砂管理成效较为明显。但部分地方没有成立专门的采砂管理机构, 运行机制不够顺畅, 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⑶县级机构设置情况较差。河道砂石资源丰富的少数县 (市、区) 设置了专门的采砂管理机构, 此类机构运行效率较高。绝大多数县没有设置专门采砂管理机构, 也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 河道采砂管理多由水政监察大队来完成, 河道采砂管理任务繁重, 对于处在执法、管理一线的基层管理单位而言, 管理难度很大。
基于调研结果, 对湖北省的河道采砂管理提出以下展望:
⑴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充分利用行政首长负责制,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明确采砂管理职责, 采砂管理任务重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采砂管理机构, 各级采砂管理机构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 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从而使执法主体更加合法。
⑵适度提高机构行政级别。适当提高采砂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 有利于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这是因为:一是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管理, 需要组织相关地方并协调交通、公安、监察等多个部门共同进行, 提高砂管机构行政级别有助于进行组织协调。二是河道采砂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而具体的日常工作和责任一般由砂管机构承担。如果砂管机构的行政级别不高, 很难代表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从而达不到督促下级政府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目的。三是适应部分地方的机构级别已经或者将要提高的趋势。
⑶进一步加强采砂管理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加大采砂管理经费投入力度, 强化执法装备设施的配备, 这样才能有效打击非法采砂, 才能保证采砂管理机构有效运转。
⑷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采砂管理任务艰巨, 作为采砂管理的牵头单位, 水利部门承担了采砂管理的主要责任, 但是单凭水利部门的力量很难做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因此, 要充分利用行政首长负责制, 发挥监察、公安和交通等部门的力量, 建立更加顺畅、有效的联合机制, 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本次调研工作开展的背景以及采用的方法。接下来从省、市、县三级分别描述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中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总结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 得到调研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工作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道采砂,机构设置,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生.浅议河道采砂管理体制[J].中国水利, 2012 (20) .
[2]李朝志.加强采砂管理队伍建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秩序[J].中国水利, 2012 (21) .
【发布文号】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9〕第7号 【发布日期】2009-08-18 【生效日期】2009-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9〕第7号)
《河北省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8月17日省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河北省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停车场的管理,适应社会车辆的停车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停车场,是指在城市和镇(以下统称城市)建成区内建设(设置)的供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者室内(含地下)场所。包括供社会公众停放机动车的公共停车场;供本单位人员、本居住区业主或者其他特定人群停放机动车的专用停车场;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在单位、个人的待建土地和空置场所设置的机动车临时停车场,以及为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设置的机动车临时停车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在城市道路上为机动车设置的道路停车泊位。
第三条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及相关管理工作,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停车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停车场规划、建设工作的协调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及节约土地资源的立体式、地下停车场,鼓励专用停车场和有停车条件的单位及个人向社会开放其停车场地。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停车场的规划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停车场使用的监督管理,并参与停车场规划、建设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有关停车场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协同做好停车场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当明确停车场布局、规模和建设标准等内容,并将其确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七条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商业街区、居住区和下列建筑、场所时,应当按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建、增建停车场,并不得擅自取消或者改变用途:
(一)火车站、港口、航空港和公路客运、货运枢纽;
(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影(剧)院、图书馆、医院和会展场所;
(三)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旅游景点;
(四)大(中)型商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和商务办公场所等经营性场所;
(五)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公共建筑和大(中)型建筑。
第八条第八条 在进行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城市道路建设时,应当统筹规划、同时建设公共停车场。
第九条第九条 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设置标准、设计规范的要求,并根据残疾人的停车需求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
第十条第十条 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配建的停车场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有关单位在进行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以及附属设施含有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加。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设置机动车临时停车场,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领取临时停车场许可证,并依法确定临时停车场的使用期限。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在公共停车场不能满足停车需求的区域,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和书面征求市政工程主管部门意见后,可以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城市道路交通和社会车辆停车需求状况,将部分道路停车泊位依法确定为经营性道路停车泊位。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设置道路停车泊位时,应当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施划停车泊位线和设置停车标志。
停车标志应当清晰标明停车类型、泊位数量和泊位使用时间。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出租车临时停车的道路停车泊位,供出租车即时上下乘客。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从事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的单位具备停车条件的,应当为到本单位办理公务的人员提供免费停车泊位。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路段内不得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一)停车泊位设置后妨碍市政公用设施和消防通道、医疗救护通道、盲道正常使用的;
(二)停车泊位设置后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不足二点五米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停车的其他情形。
城市道路的宽度不足十五米的,不得双向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场所和城市道路设置的停车场,不得改变其国有资产性质。但可以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式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管理。
招标、拍卖过程应当向社会公开,并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招标、拍卖等收入全额上缴本级国库,并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管理办法,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政工程主管部门,定期对道路停车泊位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增减或者取消、重新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第三章 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公共停车场经营管理人应当在停车场投入使用之日的5日前,向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本地停车场的具体位置、泊位数量和收费标准等信息。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公共停车场投入使用后不得改作他用。
公共停车场投入使用后不得停止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因周围施工或者其他原因致使车辆不能进出停车场的;
(二)进行停车场内部设施、设备维修改造的;
(三)停车场所在建筑或者场所拆迁、改建的;
(四)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公共停车场的经营管理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停车场附近道路和停车场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停车引导及停车场标志;
(二)在停车场内按规定设置明显的出入口标志、行驶导向标志、通(坡)道防滑线和弯道安全照视镜,施划停车泊位线,根据需要配置必要的通风、照明、排水、通信、监控等设施和设备,并保证正常使用;
(三)在停车场出入口显著位置公示经营管理人的名称或者姓名、管理制度、停车场使用时间、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监督举报电话;
(四)安排配戴统一服务标识的工作人员看管停车场,负责指挥车辆按序出入和停放,维护场内车辆行驶和停放秩序,并协助交通警察疏导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
(五)有工作人员看管和采用人工方式收取停车费的停车场在车辆驶入时,向机动车驾驶人出具加盖该停车场印章,有统一编号,载明停放车辆的牌号、停车时间和停车场值班人员姓名的停车凭证,并负责保管车辆;
(六)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停车费,严禁乱收费,并对按国家规定免收停车费的车辆和残疾人代步用机动车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七)采用非人工方式收取停车费的,在相关设施、设备的显著位置公示交费方法;
(八)定期清点停车场内停放的车辆,发现可疑车辆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九)不得在停车场内从事影响车辆行驶和停放的经营活动;
(十)不得采用锁定车轮、设置障碍等方式强迫机动车驾驶人缴纳停车费用;
(十一)做好停车场的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在发生火警、交通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等情况时,立即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并报警。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专用停车场由其所有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负责管理。
专用停车场为本单位人员、本居住区业主或者其他特定人群提供非经营性停车服务的,适用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项、第八项和第十一项的规定;专用停车场向社会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的,适用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根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的停车场,其道路红线外业主或者土地使用权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停车泊位和其他区域,业主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可以作为专用停车场使用,也可以作为公共停车场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服务。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或者设置停车障碍。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的机动车临时停车场、道路停车泊位的经营管理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停车场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停车场标志;
(二)根据需要配置必要的照明、监控等设施和设备,并保证正常使用;
(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第十项和第十一项的规定;
(四)在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作出撤销停车场或者增减停车泊位的决定时,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非经营性的临时停车场、道路停车泊位应当在停车场出入口或者道路停车泊位的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停车场标志,并公示停车场的使用时间、停车类型和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并按不同车辆类型、不同停车时间、不同区域分别定价和同一区域路内停车收费标准高于路外停车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经营管理人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使用地方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并依法纳税。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经营性停车场工作人员未配带统一服务标识、不按规定出具停车凭证和地方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或者超过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停车费的,机动车驾驶人有权拒付停车费。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在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停车场管理制度,服从停车场工作人员指挥,按照交通标志、标线的指示行驶和停放车辆;
(二)维护停车场环境卫生,不得在停车场内随意丢弃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不得损坏停车设施、设备;
(三)遵守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四)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停车费;
(五)离开车辆时采取安全防盗措施。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停车场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交通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依法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办理行政许可的;
(二)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依法、不及时查处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道路交通安全、城乡规划、建设和价格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已作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未领取临时停车场许可证设置机动车临时停车场或者公共停车场投入使用后改作他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对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能计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公共停车场、向社会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的专用停车场的经营管理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九项和第十项规定,经营性的机动车临时停车场、道路停车泊位的经营管理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九项、第十项和第二十六条第一项、第四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城乡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道路客货运输场站停车场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0〕第8号
《河北省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10日起施行。
省长 陈全国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河北省学校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预防和处理学校安全事故,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和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及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维护学校安全的经费投入,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学校安全。乡镇人民政府依其职责,做好辖区内学校安全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和本省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学生和教职工应当遵守学校安全制度,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他人和学校安全的活动。
第六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有维护学校安全的义务,应当依法维护学校安全,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第二章安全管理职责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国家规定确保学校选址安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学校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应当及时排除,对确认为危房或者存在其他重大安全隐患的,责成相关责任部门或者民办学校举办者限期解决。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考核,督促学校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督促学校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三)指导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四)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进行治理,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五)指导、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学校安全应急预案;
(六)配合当地人民政府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教育督导机构应当组织学校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
第九条举办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内容,定期进行考核。
第十条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学校门前完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减速带、交通隔离护拦等交通安全设施,在特殊教育学校门前有过街人行横道的,应当设置有音响提示装置的过街信号灯。对交通复杂的中小学校门前道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上下学时间适当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员,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公安机关应当指导学校做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公安机关应当与学校建立治安管理联系制度,协助学校处理有关治安事件。在治安情况复杂区域的学校,依托门卫室设置学校警务室或者治安岗亭。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对学校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学校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开展灭火演练,进行消防知识宣传。
第十二条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工程建设过程安全状况的监督管理,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依法责令排除,发现教育教学、生活设施建设中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应当责令纠正。
第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加强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协助学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
第十四条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加强对学校周边娱乐、音像制品、图书等经营场所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文化、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行政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依法取缔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开办的网吧,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行为。
第十六条城市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对在学校周边摆摊设点、堆放杂物,依傍学校围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等及时进行清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门为中小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者的监督管理。第十七条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和学校周边有害污染源的治理,对学校使用的特种设备及其相关设施的安全状况定期进行检查。第三章安全教育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应当按国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将消防、交通、公共卫生、社会治安、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信息安全和防震减灾等安全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计划、安全教材、授课教师、教学课时。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利用学校网站、校报、板报、宣传橱窗、讲座等形式,并针对季节、地理、气候特点,开展安全知识教育。
第二十条学校应当在开学初、放假前以及开展群体性活动时,集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十一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地震、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帮助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制订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中小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学校安全管理培训,使其掌握安全管理知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十三条学生的监护人应当履行法定监护义务,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倡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当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计划,制订学校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评比、表彰奖励的依据。第二十五条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学校应当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并完善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二十六条学校应当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建立相应机构或者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七条学校应当配备安全保卫人员、必要的安全防护器材及监控和报警设施。所需费用,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从同级财政安排的办学经费中统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由同级财政从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中统筹解决,民办学校由举办者负责解决。
第二十八条学校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宿舍管理制度,落实夜间值班、巡查责任,加强对宿舍用电和防火防盗设施的安全检查。学校不得租用普通民用住宅作为学生宿舍。
第二十九条学校应当在有危险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场地、设施设备及学校内施工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重点部位、重点岗位设置安全员,对建筑、设施设备的安全状况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第三十条学校应当对外来人员进出学校进行询问、登记,未经允许,外来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入学校。经允许进入学校的车辆,应当按规定的线路和速度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严禁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品带入学校。
第三十一条学校应当按规定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进行检修,确保完好、有效。
学校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学生聚集的场所,应当配备消防应急照明设施,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和安全通道,并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第三十二条学校应当保证食堂及从业人员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给学生的食品、饮用品和药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三条学校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应当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驾驶员应当具有3年以上的驾驶经验,租用车辆接送教职工和学生的,应当选择合法的车辆运输经营单位,并与其签订安全责任书。
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将学校规定的上下学时间及学生未到学校或者擅自离开学校等涉及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监护人。
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应当进行接送交接。
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加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其他危险品的管理,建立储存、使用和保管制度。学校不得将房屋、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其他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十六条学校组织大型群体性活动应当确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对活动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制订应急预案,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其他危险品的劳动,以及超越其行为能力或者自我保护能力的各类危险性活动,不得在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环境开展活动。第三十七条对有身体残疾、特定疾病或者其他身体异常情况的学生,学生家长应当向学校报告,学校不得安排不适合其参加的教育教学或者其他活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八条学校不得安排患有传染病、精神病,有违法犯罪记录及品行不良的人员到学校工作。第三十九条学校采购或者代为采购学生床上用品和学生服装的,应当要求供货单位提供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性能证明。
第四十条教职工发现有危及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和报告。发现学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应当及时制止。发现学生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品,应当没收并上交学校,由学校上交公安机关。第五章安全事故处理
第四十一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并立即向学校主管部门和事故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通知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的,学校主管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有关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部门处理。学校发生安全事故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第四十二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学校主管部门和事故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指导学校进行处置,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的,应当赶赴事故现场进行处置。学校应当予以配合,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第四十三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对学生人身伤害赔偿的处理,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学校主管部门进行调解。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调解的,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书面调解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
第四十四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的人身伤害赔偿,经学校主管部门在调解期限内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调解协议书并履行有关义务;经调解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十五条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受伤害学生或者其监护人、当事人应当配合学校进行事故处理,不得辱骂、殴打教职工,不得聚众滋事,不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工作秩序。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学校主管部门、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的;
(二)对学校的建筑、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消防安全设施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不采取措施解决的;
(三)对扰乱校园秩序或者侵害教职工及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不依法查处的;
(四)接到学校安全事故报告,不及时指导学校进行处置的;
(五)对影响学校周边治安、交通秩序不依法查处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学校违反本规定,不履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职责的,由学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教职工及学生伤亡的,由学校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对民办学校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八条学校教职工违反本规定第四十条规定的,由学校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九条学生或者其监护人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冀政〔2005〕91号 2005年11月5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现就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动物疫病不断传入,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5〕15号文件精神,提高全省兽医行政管理水平、强化兽医执法职能、完善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各市、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结合本地兽医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兽医工作机构,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明确机构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一)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省畜牧兽医局承担省一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为省农业厅内设副厅级机构;设区市整合农业、畜牧水产职能和机构,设置农业局(农牧局),内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承担市一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县级在农业局(农牧局)内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承担县一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本地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及防疫监督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负责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依法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监督指导。(二)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省、市、县(市、区)要整合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分别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所。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三)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合理布局的原则,省、市、县三级要整合现有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疫检验等机构,按照综合设置的原则,可分别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务较小的县也可与执法机构合设。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
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四)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及其职能。进一步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畜牧局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动物防疫体系意见的通知》(冀政办〔2003〕35号),健全完善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基层动物防疫站为县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等工作。同时承担畜牧、饲料、草原等公益性职责。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要对原由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三、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兽医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要按照各类兽医工作机构所承担的兽医工作职责以及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需要,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和农业(农牧)部门核定,原则上在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个别确有困难的县(市、区)可从本级同类编制总量内解决。
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的定员,原则上应以现有畜牧兽医工作机构的人员为基础,按照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的有关规定进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要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规定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现有兽医工作人员要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成立兽医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四、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实验室),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所属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实验室)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经费由各级财政纳入同级预算,及时拨付。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各地要按照全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
制本地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五、加强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发布日期】1997-01-06 【生效日期】1997-0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的通知
(1997年1月6日)
自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我省卷烟生产稳步提高,市场供应不断改善,财政积累逐年增长,为建设经济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卷烟经营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一是省外卷烟购进管理失 控,杂牌烟、计划外烟充斥市场;二是一些地方不经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擅自 开办卷烟自由批发交易场所,为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了条件;三是无证经营、无证运 输卷烟的违法活动愈来愈严重;四是市场上的假冒烟、国外走私烟时查时有,禁而 不止。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我省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冲击了省产卷烟的 生产和销售,而且使税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全省财政收入。为进一步加强卷烟 市场专卖管理,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根据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 规,特作如下通知:
一、顾全大局,积极经销省产卷烟,进一步提高省产卷烟市场占有率。各级烟 草公司必须把经营省产卷烟作为一项硬性指标,逐级下达销售计划,采取下伸网点、送货上门、设专店专柜、召开品吸招商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多销省产卷烟。各级 烟草公司按最低保护价以上的价格销售的本省卷烟,每条烟按品种质量提取1-2 分钱作为奖励(具体奖励比例由省烟草专卖局按卷烟的品种质量确定),其中70% 计入商业企业销售费用(地产烟销售费),30%由地方财政返还。凡是完不成指令 性省产卷烟销售计划的单位,不能评选先进,同时还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为进一步提高省产卷烟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各级商贸、招待、旅游系统的宾馆、饭店,只准经营省产卷烟,不准再经营省外卷烟。违者,由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二、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省外卷烟盲目流入。各级烟草公司必须认真贯彻 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省特定外埠产品实行市场准入证制度的通知》(冀政办函〔1996〕8号),严格按照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品牌以及 逐级下达的省外卷烟购进计划采购。已经进入中国卷烟批发市场的县级烟草公司,要全部退出,购进省外卷烟要由主管的市烟草分公司统一订货。违者,银行不准贷 款、结算,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将购进的全部卷烟予以收购,同时追究单 位领导的责任。
三、加强卷烟运输管理,制止违法贩运活动。凡是外省调入我省的罚没处理走 私烟,箱包上必须贴有“罚没走私烟”字样标记,并持有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 门签发的准运证和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罚没走私烟拍卖行的拍卖手 续;并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卷烟市场管理工作的通告》(以下简 称《通告》)。
为进一步强化卷烟运输中的监督检查,凡是接到群众举报的重要线索,各级烟 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商请当地公安机关上路执法检查,也可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在车站、码头、机场等辖区内依法进行查处,把非法运输的卷烟遏制在进入市场流 通之前。
四、坚决取缔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按照《通告》要求,坚决取缔非法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并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不取缔的,追究当地 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清理整顿卷烟零售市场,进一步规范卷烟零售市场秩序。凡是经营国产卷 烟零售业务的企业或者个人,必须持有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烟草专卖 零售许可证,以及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的营业执照;凡是经营外国卷烟零 售业务的企业,必须持有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特种烟草专卖零售企业许 可证,以及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营业执照;凡是经营罚没处理走私烟零 售业务的企业,必须持有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经营罚没处理的走私烟的 证照。无烟草专卖许可证经营卷烟或超出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经营卷烟,一律视 为非法,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六、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加强卷烟专卖市场管理,牵 涉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站在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国家和广大消 费者利益大局的高度上,组织有关执法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协 调联动。对在执法检查中查获的卷烟,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擅自处理,一律交当地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办案补助费 或奖励;对查获的假冒卷烟,由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公开予以销毁。凡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8年3月3日
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竞进,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也是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迫切需要破解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不多、创新人才不足、创新环境不优等瓶颈问题,推动河北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以建设新时代创新型河北为主攻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大牵引,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基本路径,围绕“双创双服”活动,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河北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
——创新平台扩量提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突破20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20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0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超过1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0家。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级高新区超过8家,千亿元级高新区达到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7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4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11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达到10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360家,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80个。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1900家。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争取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河北、布局雄安新区,积极创建1-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强化京津冀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2.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化运作、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雄安新区以及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省内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京津共建或自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行业发展,鼓励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等,改造提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省级重点支持打造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大数据、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安全清洁智慧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新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杀手锏”产品。
4.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双创双服”活动20项民心工程中的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和居家养老、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等民生改善重大科技需求,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化科技精准扶贫,支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
5.提升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能力。研究制定我省科技军民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实施军民融合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河北省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孵化中心)作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中船重工(邯郸)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到2020年,打造70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
6.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开展科技交流、招商与合作服务,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成熟适用技术培训和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到2020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0个。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
7.前瞻布局先导性产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原创性成果研发,大力推进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每年谋划实施50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前沿材料、生命健康等先导性产业。支持保定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唐山石墨烯产业集群、邯郸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等建设。
8.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河北有基础、整合资源有条件、未来发展有市场、符合产业技术演进趋势”的原则,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10个重点领域,滚动实施百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兴产业局部强势。到2020年,十大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7万亿元,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
9.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一业一策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形成新型供给能力。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0年,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围绕发展绿色制造,在焦化、烧结、印染、制革等行业推行清洁化改造,抓好以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千项技改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建设。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育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协同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构建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集群化的新格局。建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承德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建设。
1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800家。深入实施渤海粮仓、粮食丰产、绿山富民等科技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1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做大做优专利超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13.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省、市、县三级精准帮扶2000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4.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15.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到2020年,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超过70个。
(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16.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围绕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争取国家制定出台支持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改革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布局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雄安中心和大数据创新试验区。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争取开展军民融合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试点。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城市,打造智能新区。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积极争创雄安(石保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7.打造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搭建示范区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发布推介一批“技术包”“成果包”。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5市指导各分园区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和专项支持政策。示范区各分园区研究建立成果对接、重点举措、转化落地三个清单。到2020年,示范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占到全省的1/3以上。
18.推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完善科技部与京冀两地“1+2”协同共建机制,推动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发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示范带“1516”建设专项,打造1个农业创新高地,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6个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19.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对接国家“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争取一批国家专项支持。研究制定《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以科技冬奥助推冰雪产业发展,在冰雪运动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20.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河北协同创新战略定位,落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发挥“2+4+46”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作用,与京津共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共同体和成果转化基地,着力吸纳承接北京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省级每年至少支持50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应用。到2020年,京津技术输出成交额中河北占比力争达到10%,“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21.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方案。探索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发挥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支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新建一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到2020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38家。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集展示、交易、转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化平台,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500亿元。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设10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推送工作规程,编制发布指导目录,组织各市每年至少开展2场科技成果推送活动。落实《支持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分别研究制定支持中国电科集团54所、13所、中船重工集团718所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方案,促进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省产业化。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22.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县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典型带动、梯次推进”的思路,抓紧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对全省县(市、区)按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制定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23.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要求,积极推动其他市达到创新型城市标准,争取更多的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创建进程。
24.实施高新区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开发区管理创新,优化开发区发展专项设置,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支持沧州、衡水等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
2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优先向贫困地区布局,支持饶阳、怀来等省级园区升级国家级,支持承德、保定等有基础的市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40家。落实《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引》,建设一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承德等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六)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26.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大力推进人才兴冀工程,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50项以上。深入推进“巨人计划”“名校英才入冀计划”“外专百人计划”,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冀创新创业。持续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引进25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0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深入实施省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加快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加大科研项目激励收入,鼓励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27.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双一流”大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
(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改革新突破。
28.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方案》《河北省系统推进石保廊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投贷联动等32项国务院授权改革举措落地实施,确保试验区改革任务按时全部完成。支持石保廊区域的中央单位深入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9.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确定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形成更加简单管用、务实高效的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再造管理监督流程,大力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针对不同计划类型项目分别采用竞争性分配、稳定支持、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较快增长。
30.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等四个机制与统计报告、无形资产管理、转化信息库等三项制度,带动国有资产确权、变更等相关领域改革,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和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转让制度。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31.推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岗位设置、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可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所属教学、科研机构,调剂使用编制。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或年薪制试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支持省属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积极推动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绩效拨款制度改革。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32.打造“双创”升级版。大力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双创”支撑力,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为重点服务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倍增计划,制定专项方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县建设2家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所高等学校建设1家以上众创空间,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唐山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到2020年,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达到170家、240家、400家,培养引进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10000个,把河北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33.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围绕“四个100、四个一批”重点任务,每年组织100家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累计实施100项专利导航评议项目,支持100项专利权质押贷款、作价入股、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项目,培育10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资助一批授权发明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专业市场,扶持一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省授权发明专利超过7000件。
34.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扩大我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吸引集聚一批京津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组建京津冀创投联盟。加快发展科技支行,到2020年实现各市全覆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做大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鼓励依托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融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双创”专项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鼓励各市政府、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和风险保障。扩大科技创新券资金规模,实现与京津科技创新券相互衔接、互认互通、统筹使用。
35.倡导创新文化。精心组织办好“双创”活动周、科技活动周、专利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运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形成全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借助政府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科研诚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各市、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省、市、县财政科技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对国家和省已出台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试点,建立政策落实督导体系,推进改革举措的梯次实施和落实到位。搭建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通过评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四)开展监测评价。落实《河北省创新调查制度实施细则》,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监测体系,实行重点指标月报与季报制度。探索建立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快报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发布上省本级及各市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数据。完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环境等指标在内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对各市开展创新能力分析评价,发布评价报告。
(五)突出协调联动。建立省、市协调推进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基层创新的指导和带动。各市2018年4月底前出台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要平台、细化一批改革举措,并报省政府备案。
(六)注重创新考核。将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省政府年终进行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增加指标权重。
附件:1.《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2.《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目标任务分解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河北省河道采砂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11-14
河北省地方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06-13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06-26
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09-19
河北省毕业信息管理10-22
河北省竣工文件编制规定06-18
河北省公路路政管理规定07-14
河北省测绘资质管理办法12-06
河北省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