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共5篇)
前 言 第一章 概 述
一、项目概况:
1、区域位置:
新校区位于邢台市区西北侧的西北高校园区,离市中心10分钟的路程,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
2、基地概况:
新校区南临60米宽的泉北大街,北接40米宽的幸福路,东边为50米宽的钢铁路,西边是40米宽的工农路地块,中间被 40米宽的太行路穿过,分隔为两块,基地地势平坦,东西高差约10
米,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二、规划设计依据:
1、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的《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项目建议书》;
2、邢台市规划局关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邢规地字(2004)第002号];
3、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4、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土地现状图;
5、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
6、国家及地方现行的相关规范及法规
第二章 规划目标、原则和特色
一、划目标和原则:
1、目标:----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
2、原则:----以人为本、尊重生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合理利
用、科学规划。
充分满足学生的生理居住要求和心理情感要求,是本方案设计的基本点。物质文明的空前进步已使人精神的要求凸现出来,人们的生活目标向“追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方面发展。如何营造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更能给人们带来情感支持与心理满足,这一
目标成为我们致力的焦点。
时代赋予我们历史的责任,未来的生活对我们提出全方位、多元化的要求。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需要我们注重环境、重视文化、制造精品,社会心理的进步使人追求高尚、典雅,讲究精致艺术,人在社会中需要自身价值得到显现,情感心理得到尊重,更渴望实现自我,突出主体意识;因此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竞争,而且还有亲和、自然、温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现代大学生的追求。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也是设计师的目标。
二、规划特色:
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特点,在建筑轴线、景观轴线上组织室内外空间,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不受车辆交通及功能分区之
干扰。
2、理性与浪漫结合:
根据学校建筑特色,将理性与浪漫结合,由规则式建筑广场空间通过转接、过渡的手法,与自然的多态水景空间融为一。
3、强调交通组织的层次性:
将快速车流主道大多置于场地边缘,内部多为步行道,并考虑紧急车辆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
4、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考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及能源的循环利用,体现生态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
5、经济与工程节制:
经济为本,节制工程。充分运用普通材料,使建设在不影响高标准和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投资。这主要有赖于对场地地形的深入分析和巧妙利用,以及建筑群体之间各种功能和结构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 总体规划特征
一、设计理念:
链条式规划,以“一条玉带、”“两个中心”、“三条轴线”带动其
他各点、线、面的发展。
在本案中基地是两个面积相仿的方形地块组合而成,因此,整合这两个地块,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规划的关键,在既满足分期规划又满足整体效果的基础上用一条绿化景观大道为轴线贯通两个地块,将两个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中心绿化景观轴线与两个地块的入口景观大道构成两个中心广场。这也是新校区的两个中心点,在三条轴线和两个中心上又串联着许多的功能分区:例如教学区、师生生活区、对外服务区形成了整个校园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完整的规划结
构。
在规划上我们采用先进的设计手法和理念,融合西方的设计思想,典型化、通用化与多元化、个体化相结合,设计中既要赋予超前意识,又要具有时代精神,使信息产业化与网络高速公路化兼容并蓄,强调时空穿梭,空间交织穿插,象征过去与现在,隐喻历史与未来。简洁明快与丰富的创意相结合,庄严典雅与活泼动态相映成趣。
二、总体规划特征:
(一)、道路系统规划:路网是校园的骨架,路网规划的好,校园的基本构架就更能适应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道路交通:以两个环行路网中心景观大道,即文化长廊为骨架,再串以次要道路。形成主次分明,结构清晰,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道路结构,交通便捷、通畅,可达率高。环形道路以直线和曲线相结合而成,将校区内各种性质的建筑群体便捷高效地组织在一起,使校区内人流与货流的进出井然有序,减少对环内教学区的干扰,环内主要设置步行道路,停车位设置于环道两侧,提高行车安全性。休闲小道结合环境连接各个部分,互为交叉,曲折迂回,宽窄不一,留出有机的滞留空间,真正使人感觉舒适、自由、幽闲,集散步、观景、休息为一体,感受环境对身心的熏陶。原则:贯彻人车适度分流、动静分区的原则。
分级:校内车行道可分为两级:
主要车行道----车行道宽为9~15米,两侧各2~3米的人行道,双
面坡,一块板结构,成环状。次要车行道----车行道宽4~6米,单面坡,一块板结构,成枝状串联在主干道上。车行道都为消防车通道。
小区的人行步道分为两级:
主体步行道----主体步行道宽为6~8米,主要由三条组成,中心主体景观道、文化长廊和两条人口景观大道,连接新校区的主要人口。链接丰富多彩的主题景观,提供令人愉悦的休闲体验。次级步行道----滨水景观道和休闲健康步行道。
2、停车规划:
原则:采用室内室外地上地下相结合,既方便学生生活,又减少人车
交叉。
分类:校区的停车可以分为两类:
室外停车位,道路两旁停车位,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共658
个停车位。
部分建筑地下停车:主要停放非机动车辆和摩托车。
(二)、功能结构规划:两个中心、三条景观轴线、四大分区。两个中心:一期的中心下沉式文化广场是整个校园的主中心,它是整个中心主体景观轴线的起点。周边布置许多功能体块: 公共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景观会议中心等是功能核心部分,也是整个地块的一个景观核心,小有小桥,大有广场、喷泉、景观柱廊,二期的中心是景观轴线的结尾部分,同样也是二期的核心部分。丰富的功能空间、水景、景观小品、绿化,使整个方案更加统一、完整。三条景观轴线:中心主体景观轴,是由绿化、景观、水体形成的功能多样、层次丰富的景观轴线,它连接两个中心,是两个地块的联系纽带。东西人文景观轴,是连接主入口和中心广场的人文轴线,在这两个轴线上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生平事迹主题,从古到今、从洋到中,形成独特历史人文景观氛围。启进现在、开拓未来。
四大分区:
教学区——新校园的主体功能部分,是由公共教学楼和实验实训楼组
成,各教学楼相互联系。
师生生活区——由教工住宅、教工宿舍、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师生
活动中心组成。
体育运动区——体育场、风雨操场和其他运动操场。配套区——由对外联络设施和附属设施两个部分组成。
(三)、景观规划:溪流、阳光、绿色、山坡、林荫是主体绿化景观
带的重要元素。
1、设计理念——“曲水流畅”、“玉带环腰”、“园在林中”、“林
在水中”
1)、通过现代景观设计的多元手法,强调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感将严谨的轴线时对关系同自由活泼的空间有机组织起来,主轴线规整有序的景观,强化建筑群体的空间感和内聚力,而湖区自由流畅的园路与缓坡地形又形成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
2)、从更深层次上发扬传统文脉与造园意境,注重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而不是对传统园林景观的简单再现。
3)结合高校特点,为师生创造舒适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人为本,客观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提供集中
和分散,公共与私密等多需求的活动场所。
4)、绿地尽量采用集中式布置,利用植物造景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选择本地树种,依照不同的植物群落关系配置四季丰富多
彩的植物,形成本校鲜明的植物景观特色。
2、设计原则:
1)、疏密有致,曲折开阖,造就鲜明人性和宜人环境。2)、虚实渗透,层层展开,形成耐人寻味的和谐整体。3)、大环境和小环境、区内和区外环境相互结合相互融合。4)、布局灵活,灵动中隐藏秩序;内容充实,丰富中饱含韵律。5)、建筑形态、空间走势,体现“阴阳相抱”的原理,使园内的每幢楼都处在较好的环境位置,使整体环境达到相对完美的境界。6)、运用中国传统空间中“收放顿曲引,隔敞敛透遮”的手法,塑
造富含人文韵味的环境氛围。
7)、将合理的功能分区与多层次空间结构通过简洁、流畅的交通网络和空间渗透手法结合在一起,使优美的环境更富于人性和
切合实际。
8)、强化中轴线景观大道的景观层次,抑扬顿挫,给人予冲击的同
时又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9)、最大限度地布置区域绿地设置学生的散步“走廊”,链接丰富多彩的主题景观及水景,提供令人愉悦的休闲体验。10)、单体外观以现代手法,创造典雅、艺术、庄重的形象。
3、水环境规划:
1)、溪水绿化空间上设置娱乐休闲人工溪流,相互贯通,构成亲水
系统。
2)、景观水系边建亲水步道,亲水广场形成人景交融的湖水景观。3)、利用高差,使水体循环流动。
4)、人工种植林和天然育成林,静止的水和流动的水,大水面和小水面,构成天然河岸和湿地系统,并通过人工饲养的生物水
藻等维持自身的生态系统。
5)、水域底部修建木炭层等净水装置,使水具有自身净化功能,采用厌氧——膜——生物反映器——消毒处理工艺。
中心绿化景点,校园中心绿化景点以保留水面扩大形成的湖面为主要的构成元素。水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校园文化色彩的最好诠释,这条校园水系从校前区引导并贯穿了整个校园,浓郁了校园环境的人文气
氛,活跃了校园的绿色文化。
新校区以二条绿化轴、一个中心景观节点为主线,辅助其它的绿化景观节点,例如校前区广场的绿化节点,运动区形成的绿化节点,生活区的景观节点等,这一系列有主有次的绿化体系,从不同的层面上,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述了全新的生态的绿化概念。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人文气息的特定校区的生态系统,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校园水系结合自然砌筑和校园空间层次安排,使之成为校园中亮丽的景观。特别是教学区,水面结合自然风貌、人工建筑小品形成的绿色文化走廊将成为学生们交流的场所,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主要道路两侧植树连成线,校园各个区块景观各异,做到步移景异,景景精彩,校园内面上的景区和点上的景点连成一气,构成一个绿化景观丰富的空间序列,增加了校园的进深和层次感。
第四章 校园空间结构规划
一、校园肌理
新时期校园文化及校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许多共同点,但每个校区的建设都是立足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反映一定的基地特征,具有各自鲜明的形象。河北机电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的特征性一方面是由河北机电技术学院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文化来渲染,另一方面则直观的来自于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其中校园规划的个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具有可体验性,可阅读性,具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本次规划设计空间结构上以“一条玉带”、“两个中心”节点、“三条轴线”、两个交通环为主体打造新校园的蓝图。两个中心点是校园的两个轴线广场;三条轴线是中心主体,景观轴和两个入口景观大道形成的景观轴线。两个交通环是车行道路交通环和水系景观步行交通环,两个环沟通贯穿了学校的各个功能部分,使得各种相互关系变得
柔和、顺畅。
校园各轴线和空间节点均有建筑物做为视觉对景,这对于围合空间是必要的,这样校园格局既是开放形态的,小范围又是内敛的。
二、书院型格局
“院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由建筑围合的庭院形成社交性的共有空间,能为思想活跃的年轻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思想交流场地。建设园林式的校园,体现中国传统和西方园林相贯通、相融合的空间理念,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特色。在校园空间布局中渗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
校园中心区的空间布局,是一种书院型的模式,更是一种新时期的书院教学模式,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对应,相互联系方便,中心景观绿化面构成室外交流场所,在中心区对景位置上的图书馆,是这种模式的一个点题之笔。生活、教学二种形态在此得到汇集,图书馆起到了学校大脑中枢的作用,同时图书馆也是中心主体景观轴上一个重要的视觉起点。
教学区、生活区又各自围合形成一个个室外庭院,具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和各自的空间特色。通过不同进深和位置点的庭院 相互透视,院中透景,景中望远,院景交融。中心区的书院型的传统空间模式由于校园中斜向文化轴的引入而具有了一种西方理 性美学的色彩,河北机电学院新校区中心区这种传统书院文化和西方理性美学的有机结构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明确了校园核 心区的功能,并将这一功能渗透到了室外,校园建筑群体的高品质油
然而生。
第五章 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表一:经济技术指标表 总用地面积: 101.57公顷 校园用地: 88.31公顷 教工住宅户数: 597户 学校规划总人数: 15279人 教工住宅人数: 2279人 规划学生人数: 13000人
容积率: 0.55 建筑密度: 17.75% 绿化率: 37.52% 停车位: 658辆
总建筑面积: 487167.1平方米 其中:教学及配套设施: 226252.3平方米
公共教学楼: 58237.5平方米 实验实训楼: 108431.5平方米 图书馆: 23334.3平方米 校行政用房: 11388.0平方米 系行政用房: 14320.0平方米 科技会堂: 3800.0平方米 风雨操场: 6741.0平方米 师生生活及配套设施: 199141.5平方米
教工住宅: 56820.0平方米 专家楼: 3978.0平方米 教工公寓: 6022.0平方米 学生公寓: 112331.0平方米 食 堂: 19990.5平方米 附属设施: 61773.3平方米 景观会议中心: 9820.0平方米
学院招待所: 11422.5平方米 附属用房: 40530.8平方米
表二:用地平衡表: 总用地面积: 101.57公顷 校园用地: 88.31公顷 100% 教学用地 26.04公顷 29.49% 体育用地: 10.38公顷 11.75% 师生生活用地: 14.68公顷 16.62% 附属设施用地: 7.48公顷 8.47% 公共绿地: 18.25公顷 20.67% 道路停车用地 11.48公顷 13.00%
其他用地: 13.26公顷 表三:其他指标: 建筑平均层数: 3.20层 中高层建筑比例: 4.6%
人口毛密度: 150.43人/ha 人口净密度: 173.02人/ha 校园建筑面积毛密度(毛容积率): 0.48 校园建筑面积净密度(净容积率): 0.55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山西省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高职学院之一, 是山西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山西省建筑工程学校。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用地面积336 800 m2, 合505.2亩。其中, 城市道路占地面积33 700 m2, 合50.55亩;净用地面积303 100 m2, 合454.65亩。总建筑面积28.05万m2。本项目用地位于山西省高校新校区, 纬四街以北、经一路以东、纬五街 (学院街) 以南、交通学院以西。城市中央绿化景观带与河道位于本项目的北面, 景观环境良好。地势较为平坦、西高东低, 地形为梯形, 东西窄处长407 m, 宽处长512 m, 南北宽750 m。新校区按照 (在校生) 8 000人规模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鸟瞰图见图1。
2 规划定位及理念
2.1 项目目标与定位
规划设计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通过对建筑专业院校的功能布局进行研究, 使得建筑物、休闲场地及景观绿化之间相互协调, 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场所。着眼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体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以满足该院校长远发展的需求。
2.2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项目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以环境行为学为设计初衷进行空间环境布局, 营造出人文、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校园规划设计中以学生为主要使用者、步行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需要, 构建便捷舒适的教学、生活场所。
2)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全面考虑空间与资源的利用。设计理念超前, 土地利用合理, 规划设计满足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对校园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与分区,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 达到短期与长期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实现校园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整体校园建设完成拥有整体性的效果,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实现开放式校园的目标。
3) 结合地域环境特色, 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塑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个性鲜明的建院特征。景观绿化设计依照整体性的理念, 营造环境优良的教学空间, 运用景观及建筑轴线, 景观设计相互融合的设计手法, 构建出一个适应当地气候, 功能布局合理, 空间变化丰富的校园景观环境。
3 功能布局
遵循开放式大学的设计理念, 使得校园内各功能区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校园规划设计中将行政科研区、公共教学区、实验实训区、生活服务区、体育休闲区、学术交流区、绿化活动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3.1 行政科研区
校园南侧主入口西侧醒目位置布置行政科研楼, 便于对外服务和联系的同时, 也形成整个大学城校区西南角的标志性建筑;根据高校建设特点, 行政科研楼附设科研、会议、校办企业等设施。
3.2 公共教学区
校园南部沿主入口形成中轴线, 东西各布置教学办公组团1和教学办公组团2, 以校中轴对称, 共同围合中央的广场空间。教学建筑南北布置, 东西向设置连廊和辅助用房, 两者围合出院落空间。
中轴线中心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 总藏书量为95万册, 造型大气庄重又富有现代特色, 体现出建院开放进取的校园氛围。
3.3 实验实训区
由实训场地、实验楼、实习工厂以及展示中心组成, 形成完整的实训中心功能组团。规划设计中从功能布局、使用需求的角度出发, 将实验实训区设置于校园的西北方向, 可以有效的降低实训场所的噪声、废水废气污染。实验实训区位于校园的西北侧, 可方便学校产、学、研的需求, 同时可以展现建筑院校的风格特色。
3.4 生活服务区
用地东侧为生活区, 布置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 (教师公租房) 。沿南北向的学生生活街形成生态景观带轴线串联生活组团, 围合广场空间节点, 营造宜人的生活氛围。学生活动中心、教工活动中心、公共浴室、超市等设施与食堂相结合, 以利于节约能耗。
3.5 体育休闲区
该区域集中体育活动、户外休闲娱乐和绿化公园等功能, 布置在用地东北端, 便于生活区使用。风雨操场结合会堂, 设置在校区北部中间位置, 临近校园北侧入口, 既方便校内各个区域使用, 也便于对外开放。
体育休闲区和学生生活街结合林木绿化设置, 一起构筑校园的生态景观带, 环境优美, 形成建筑学院的一大特色。
3.6 学术交流区
用地位于校园西北角, 主要承担学院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临近学院街, 符合总规上激活中心控制区的整体要求。
4 空间结构
新校空间结构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形成整体。规划方案充分顺应山西的气候地理特征, 综合运用建筑美学、景观规划学的相关原理, 力求使校园交通功能与使用功能协调统一, 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强烈地域人文特色, 并且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科研教育空间与自然景观, 归纳形成一轴、一带为核心的校园空间。
一轴:校园主入口由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组团围合成学校主要礼仪性轴线, 形成中心景观广场, 造型突出的图书馆建筑作为对景标志。
一带:校园生态绿化景观带贯穿于教学区和生活区, 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户外空间, 是建筑学院的一大环境特色。
此外, 规划关注与西侧交通学院的联系, 通过共享校间路、校间出入口对位及未来可能的共享体育设施、共享饭堂来增进两校之间人员的往来, 力争体现高校园区建立的初衷———资源共享。
5 交通流线规划
校园交通系统将各功能分区高效的组织在一起, 道路分级清晰便捷, 有效减少穿插干扰。校内交通组织以“步行优先”和“自行车优先”为设计原则, 交通安排充分考虑校园师生、工作人员的行进特点, 创造出舒适安全、景观优美、层次丰富的公共交通空间。
5.1 出入口
校园规划格局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 作为校园主轴线的起点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主干道上, 主要联系学校的核心教学区和行政区。西部和北部布置入口联系图书馆、会堂、体育休闲区和实训区等设施, 方便校园内部联系的同时, 也便于上述设施的对外开放使用。
5.2 道路系统
根据地块特点及功能布局, 校园内以“一环路辅以二支路”的车行交通连接校园各个区域, 构架便捷清晰。环路宽15 m, 充分做到人车分流;支路在满足日常必要机动车通行的前提下, 以步行功能为主。
5.3 步行体系
步行体系的规划以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行进特点进行流线的安排与组织, 力争在各功能区之间形成高效安全的步行网络。绿地、广场等重要节点穿插其中, 亦为学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交流空间。
5.4 停车场地
区内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根据功能区域的需要, 仅在环路的外侧设置临时的分散停车位。机动车停车场结合交通出入口, 集中设置在地下, 主要分布在行政科研楼地下、图书馆地下、教师公寓地下以及学术交流中心的地下。
非机动车停放, 主要集中于学生宿舍区和教学组团区。
6 主要建筑概念设计
6.1 整体风格
园区建筑除满足教学、科研、生活、交往等功能使用的需要外, 建筑形象必须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气息。建筑造型体现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文化特色, 建筑形态采用简洁厚重的体量构成, 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体现北方建筑的构成特征, 充分展示教育科研建筑独特的儒雅文化风格。
6.2 高度及材料
场地内除行政科研楼、图书馆、教师公寓和学术交流中心为限高60 m外, 其余建筑控制在2层~6层, 24 m以下, 以减少垂直交通压力。
材料上要体现山西古城的传统风貌特色。建筑物首层必须体现宜人尺度, 通过构件要素、建筑细部及饰面材料的质地、纹理和韵律加以表现。选用材料包括白灰色面砖、深色自然石材、灰色金属框架、浅色玻璃、木格栅等, 保持各建筑物之间的材料统一。
7 结语
通过新建校区, 拓展校园空间, 改善办学条件,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建成全省建设领域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的高中级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为全省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类专业人才。
摘要:以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主要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 提出了“一轴、一带”为核心的校园空间, 对校园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交通流线规划及建筑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以供借鉴。
关键词:校园规划,空间结构,景观
参考文献
[1]黄世孟.历史的与新设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发展[M].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 2002.
[2]李晓文, 胡远满,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 1999 (5) :31-32.
[3]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5) :107-108.
[4]吴正旺, 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的生态学趋势[J].新建筑, 2003 (6) :79-80.
仪式暨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
(2009年9月16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杭州市委市政府向杭州科职院新校区启用暨首届新生开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杭州科职院作为在杭州第20所高职高专院校,她的建立是我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杭州科职院高桥新校区启用并带动形成富阳高教综合体,成为我市继下沙、滨江、小和山三个高教园区之后又一个高教功能区,这对于进一步壮大我市高职教育规模,促进高校布局均衡,统筹区域教育发展,乃至推动富阳地区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杭州科职院从筹建到建院,直至高桥新校区的建设与启用,整个过程都凝聚着全体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得到了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电大、省教育工会等省级有关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向为杭州科职院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同
志们,向大力支持杭州科职院建设的省级有关部门和兄弟院校,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天,新校区正式启用并迎来2009级新生,这对杭州科职院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希望杭州科职院要以此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科研经验,继承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向国内先进高职院校看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目标。为此提三点希望:
第一,坚持按社会需求办学。这不仅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包括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必须走这条路,都必须明确这个方向,一定要按社会需求办学。这个要求要体现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关键要加强校企合作,我们所有大学都要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经验,核心是加强校企合作。由企业、学校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要在办学中发挥作用,要使学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需要。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原则,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作为科职院来讲,从正式开学第一天,就要非常注重教学改革。我觉得我们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办得非常成功,关键的一条就是抓住教学改革,科职院也不例外。要注重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三部分设置课程,实行“三明治”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设计,提供一揽子专业化与应用化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教学。尤其要始终坚持将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做到教、学、做相促相长。
第三,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要大力推动广大学生在社会、企业的课堂中锻炼能力和专业技能,启发创造性思维,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助推学生创业就业。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大学不仅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我们还应该要有创业型大学,只有走到创业型大学这步,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是这样,学生更是如此,我们科职院的学生毫无疑问,今后走出校门,就应该成为创业型人才,以技能为主的创业型人才,所以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课堂里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要突显高职教学的特点,而且应该要办的更好。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正式跨入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希望你们珍惜大学宝贵时光,立志早日成才,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现代人才。
目前,杭州正加快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杭州一直致力于走人才加资本的创业路子,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在杭州创业就业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这个创业就业的技能都必须在学校更应该掌握,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校时候,就要有这个志向,走出校门,毕业之后,能够选择在杭州创业就业。我们欢迎用学到的本领和勤劳的双手在杭州开创美好生活。
我们相信,有省级有关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有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富阳市的积极推动,有杭州科职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杭州科职院一定能建设成为一流的高职院校, 为杭州建设“教育强市”和生活品质之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概况:
池州学院新校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市东部。用地总面积为1874亩(124.93公顷)。其中,西部一期用地953.6亩已有规划并基本建成;本次规划设计范围为二期用地,面积920.4亩(61.36公顷),分为:东部775.5亩(51.70公顷),西部114.9亩(9.66公顷)。池州学院计划2015年全部建成,成为教学规模达18000名本专科生的教学基地。
基地现状与评价:
新校区选址于池州市东部新发展区。校区南侧和西侧已建成城市道路,交通方便。整个校园东部二期规划用地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其地形竖向变化颇为复杂,其间有若干河道、水塘;用地内树木植被良好。西部二期规划用地地势平坦,位于一期用地的西南角,靠近校园外二条城市道路交角处,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管线配套完善,但是此处环境相对嘈杂。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形;正确处理校区一二期之间的衔接与关联;规划梳理校园与周围道路的关系,最终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美、自然美、整体美”的池州学院山水校园。
第一章 建筑规划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国标1992)3>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任务书 4> 池州市规划部门意见
5> 现场调研勘察资料及专家咨询意见
二、规划设计原则:
1> 有机生长:
校园二期结合一期现有校区的功能布局有机向东延展生活区和教学区。二期用地南部自西向东设置各专业教学组团;教学区北侧为学生生活区,二期新建宿舍紧邻一期现有宿舍区。
一、二期教学组团之间设置有若干体育场地。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平行布置最大的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二期生活区的相对集中便于后勤生活辅助设施的共享。2> 合理分区:
二期规划中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分区明确。其中,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三区联系紧密;同时,利用现有的自然山体及水系将教工生活区与其他区域分隔,使其相对独立。3> 路网衔接: 二期规划中将一期路网向东延伸,围绕二期新建教学区展开环形车行路网。
新的路网使一二期校区联系顺畅便捷,同时将人车有序分流。4> 因地制宜:
二期规划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顺应山势水体进行规划,自然有机的布置各建筑组团,最大限度的减少建设的土方投入,以期体现甲方要求的节约、节俭、实用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5> 优化环境:
利用现有山水绿化环境与建筑空间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适当优化自然水体,与现状山体相映成辉。整个规划布置灵活、自然、有机,形成良好的山水学林氛围。
三、校园规划方案:
以本次规划的设计原则为指导,于2009年5月完成二个初步方案。其主要特点为:
方案一:
1〉 教学区入口及广场正对东南面城市道路,中心广场周边建筑朝向为东南向。其他专业组团及宿舍均为南北向布置。2〉 围绕教学区的车行环道为双肺叶型。延续西部已建成教学区体育馆北面干道直达新区中心广场区,新旧两区联系紧密。3〉 教工公寓布置于新区东北部,均为11层左右小高层。专家别墅结合东北部山地灵活布置。
4〉 新区首期建设的艺术楼、化学楼、礼堂自成体系,形成良好的新区中心广场空间。
方案二:
1〉 教工生活区分为普通教工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两个部分。普通教工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南角用地上,紧邻西侧城市道路,便于单独的出入管理。专家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北角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2〉 规划建筑基本朝向正南北。
3〉 沿教学实验区外围设置二期校园主要机动车环路,在体育馆东北角与一期校园主干道衔接。教学实验区内以步行为主。4〉 二期校园主入口面向校园核心水景区,再通过圆形中心广场进行轴线的扭转,使轴线指向标志性建筑——主教学楼,突出以主教学楼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秩序。
5〉 剧场位置靠近校园东南侧城市干道,一方面丰富了沿街景观,另一方面便于对外使用。
6〉近期建设项目为与一期宿舍邻近的七栋学生宿舍、宿舍区南面的环境化学学院教学实验楼、剧院及艺术学院楼。这些建筑均靠近西部已建成校区,有利于新旧校区的连结。
四、规划方案调整:
依据池州学院2009年6月8日函的修改意见,和随后召开的方案评审会专家意见,对原规划方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完成规划调整方案。
具体调整如下:
1> 以规划初步方案二为基础进行方案调整;
2> 二期(西区)的学术交流中心与实训基地位置互换; 3> 将校园内二个主田径场南北布置,设置于一期用地内,紧邻二期规划用地。
4> 专家别墅区依山就势建设,相对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并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留下发展空间及发展出口为原则,校园二期规划用地东区设置了若干发展预留用地。
5> 二期规划用地西区教职工公寓区采用人车混流路网系统,设置了运动、休闲场地。
五、总体规划设计:
二期东区用地规划设计
1> 功能分区
二期东侧用地主要划分为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教工宿舍与对外交流中心设置与西侧地块中。)1)教学实验区
由主教学楼、实验楼组团、剧场和艺术楼组成,临水而建,环境优美,视野开阔。
2)
学生生活区
与一期的学生生活组团相衔接。该区域内布置有十栋学生宿舍楼,食堂位于宿舍南面。在学生生活区东南角与教学实验区交界处设置大学生活动中心。3)
专家别墅区
专家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北角。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建筑顺应地形成组的布置于山脊之间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内。共建别墅25栋,设有两个出入口与校园道路相接。
2> 交通流线
本方案沿教学实验区外围设置二期校园主要机动车环路,并在体育馆东北角与一期校园主干道衔接。依主干道划分各个功能分区。这样保证了各个功能区交通可达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中心区不被车辆穿越,保持其相对独立与安静,创造舒适的步行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实验区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步行空间。便捷的步行道路系统由散步小径、步行广场、学术交流空间、生活交往空间等组成,既方便各组团的联系,又成为校园景观的浏览路径。
二期东侧校区主入口选择在校园南侧城市道路上,另在主入口东侧设次入口。
在校园出入口附近布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3> 景观环境
二期校园主入口面向校园核心水景区,再通过圆形中心广场进行轴线的扭转,使轴线指向入口标志性建筑——主教学楼,以突出主教学楼的统领性形象,加强入口建筑群体的整体性和秩序性。同时在圆形中心广场和剧场入口之间形成一条轴线,强调出剧场的标志性形象。
在各建筑功能区块之间形成四个主要的景观区域。●入口水景景观区——面向二期校园主入口适当调整基地水系岸线,形成开阔的入口水景景观。沿岸环绕着造型错落有致的教学实验建筑群,广场、绿地、湖水和建筑相互结合,展现出风景校园的景观元素。通过适当拉大水景周围建筑组团间的距离,形成视觉通廊,使入口水景景观向四周渗透,与学生生活区、专家生活区及一期校园景观融为一体。
●自然生态景观区——基地东北角专家别墅区北面地形复杂不适宜建设的地段,保留为自然生态景观区,以保护基地植被和生态环境。
●休闲绿化景观区——教学实验组团、学生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之间围合出大面积绿化空间,结合基地原有水系和山体形成供师生休息娱乐的休闲绿化景观区。同时也留做校园未来发展用地。●学生生活庭院——学生生活区南部结合食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形成学生生活庭院。既丰富了校园地景,又使学生生活环境更纯静、优雅。4> 建筑空间
为保证建筑采光通风的均好性,为学生提供舒适卫生的学习和休息环境,本方案所有建筑均基本朝向正南北。
教学实验区内主教学楼、实验楼组团、剧场和艺术楼建筑布局呈合抱的态势,界定出曲水绿洲的校园入口环境空间节点。其中剧场位置靠近校园南侧城市干道,一方面丰富了沿街景观,另一方面便于对外使用。
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宿舍相围合,形成学生生活区空间节点。
专家别墅根据地形形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由建筑围合出绿化空间。
5>分期建设
近期建设项目为与一期宿舍邻近的七栋学生宿舍、宿舍区南面的环境化学学院教学实验楼、和剧院及艺术学院楼
二期西区用地规划设计
1> 功能分区
二期西侧用地主要划分为实训基地、教工宿舍和学术交流中心三个功能区域。实训基地位于用地南面道路拐角处,方便对外使用。教工宿舍紧邻西侧城市道路,便于单独出入管理。学术交流中心位于用地北侧,靠近一期校园西门,方便外来人员使用。2> 交通流线
用地东南角设实训基地对外机动车主入口,教工宿舍区南侧设机动车道供实训基地及教工宿舍区对外交通使用。该车道北侧中部设教工宿舍小区主入口,教工宿舍区西北角设小区次入口。考虑到该地块用地面积较小,建筑密度较大,为减少道路面积以留出更多绿化和活动空间,教工宿舍内部交通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布局方式,只在住区中部设置一条南北贯通的主路,主路两端分别与两个小区入口相通。主要停车方式仍采用南北方向每两排住宅为一组,在地下共用一个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均匀分布在小区主路两旁。
3> 景观环境
教工宿舍区南北入口处设入口广场,中部结合地形水系设小区中心绿地,设置了运动、休闲场地。
第二章 给水排水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出的给排水方面的设计要求;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外部给排水现状资料; 3.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 4.有关设计规范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二、给水设计
1.水源
生活给水由城市给水管网供给,二处供水,其中一处管径250接到图书馆200T水箱,另一处管径150接到1500T蓄水池。本工程预留管分二处,一处从一期教学区接入,管径150;一处从一期生活区接入,管径150。水压0.35~0.40MPa的绝对标高30.1米。
2.用水量
最改日生活用水量为9000 m3/d,包括生活饮用水、洗车用水及绿化。
3.冷水给水系统
根据给水管网压力、建筑物高度及建筑功能,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各供水区域满足供水压力的,采用下行上给供水方式;不能满足的由各供水区域的加压泵站供水,采用下行上给供水方式。
4.热水给水系统
学生淋浴热水用水集中供给,住宅热水用水采用太阳能。
三、排水设计
1.室外排放要求及排放位置
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污水经室内排水管道收集后排出户,集中进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近期污水接至体育馆东北角处污水处理站。
2.污水量
最高日污水量为:7200.0m3/d。3.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排入附近水体。
暴雨强度公式:q=1986.8(1+0.777lgP)/(t+8.404)0.689
四、消防给水设计
1.本校区室外消防采用低压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与室外生活直供给水系统共用一套管网;室内消防采用区域消防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2.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按30l/s;室内消防由建筑物的性质确定。二期东部消防单独设置,室内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设在公共教学楼,消防水箱设在屋顶。二期西部消防与一期共用。
3.在基地的主要道路上,在建筑物四周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的间距小于120m,作为室外消防给水或水泵接合器的供水接口装置。
第三章 电气工程规划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
(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6)《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GBJ54-83
2、业主提供的原始设计条件及有关要求。
3、本院其它专业提供的用电资料及控制要求。
二、设计原则
1.在规划设计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园区内的供配电系统设计,确保供配电网络安全、可靠、合理;
2.满足分期实施、逐步发展、远近结合、灵活多变的要求;
3.合理布局,成网成环,减少迂回,降低投资,原则上尽可能考虑周到,减少道路今后重复开挖工作量。
三、设计范围 1、10kV及380/220V高、低压供电外线工程;
四、供电外线工程
总体远期规划:
东部775.5亩(51.70公顷):
在教学主楼内设一10kV 开闭所,为此片教学区域供电;由一期已有的开闭所提供两路10Kv电源进线,满足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教学区内根据各单体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及使用用途按单体或区域设置室内组合式变电所;以满足供电要求。
宿舍等生活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一变电所,由其集中供电;室外实际需要设置电缆分支柜,提高供电效率,减少线路损耗。
专家别墅区由城市电网直接供电,并计量到户。
西部114.9亩(9.66公顷):
学术交流中心、实训基地、教工宿舍区均直接由城市10kV电网供电,满足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教工宿舍区计量到户。
局部近期规划:
根据校方要求,近期将开工建设物理化学实验楼及美术楼、音乐楼、剧场等建筑物;进初步计算,需在物理化学实验楼内设一10/0.4kV组合式变电所,工本建筑物使用,安装容量为2x800kVA;在美术楼内设一10/0.4kV组合式变电所,并以0.4kV低压供电的方式向音乐楼及剧场供电,美术楼内的变电所安装容量为2x500kVA。由于二期的主教学楼将在后期进行建设,故此次设计的两座变电所的进线电源暂时引自一期的开闭所,待二期开闭所建成后再行调整、接入。
详细的负荷计算及变压器选型见附表。
五、线路选型及敷设
外部10kV进线电缆由供电局提供并敷设,内部区域室外敷主干电缆采用YJV22型铠装交联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力电缆供电;电缆采用直埋地敷设方式。过路及特殊地段采用镀锌钢管敷设等保护措施,,40米左右间隔设置井。
室外照明采用YJV型交联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力电缆供电;电缆采用穿管保护埋地敷设方式。
第四章 工程信息化规划
一、信息化系统概述
1.1 信息化建设目标: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信息化系统应满足学校的教学性质、规模、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等业务需求,应适应教师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对学习、科研和生活等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应为高效的教学、科研、办公和学习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信息化建设在保证系统先进性、可靠性、兼容性、可发展扩容性的前提下,应符合经济、实用、合理的原则,力求系统配置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系统操作方便,易于管理。
1.2 校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1.2.1 信息设施系统: a)通信接入系统 b)电话交换系统 c)信息网络系统 d)综合布线系统 e)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f)有线电视系统 g)广播系统 h)会议系统
i)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1.2.2 信息化应用系统: a)教学视、音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b)电子教学设备系统 c)多媒体制作与播放中心系统
d)教学、科研、办公和学习业务应用管理系统 e)数字化教学系统 f)信息窗口系统 g)资源规划管理系统 h)物业运营管理系统 i)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 j)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1.2.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1.2.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a)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b)入侵报警系统 c)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注:教工宿舍、学术交流中心、实训楼和专家别墅区的通信均直接从市政管网接入。
二、信息化系统说明
2.1 通信接入系统
通信接入系统根据城市电信网络系统规划确定,二期工程通信接入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该系统接入方式和设备配置由各运营商自行负责。
2.2电话交换系统
校园内设置电信虚拟网电话交换系统,本期用户数量按1000门考虑,电信机房设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
建议新老校区均采用电信虚拟网电话交换系统,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各校区之间的虚拟中继,各校区通过虚拟交换机实现内部通信功能,以降低校区之间市话资费成本。
2.3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信息网络系统建议尽量采用统一品牌的网络设备,以减少设备兼容性问题的风险,且便于管理。考虑到系统造价控制的需求,亦可分层配置,核心层和汇聚层配置高档品牌网络设备,接入层配置中档品牌网络设备。
信息网络系统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设计对校园网进行建设规划。结合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特点,网络逻辑结构采用三层结构形式,即核心层、汇聚层及接入层。网络结构宜采用星形结构形式,对于重要部门应采用双星形结构形式。在物理连接上则按照生活区和教学区两个功能分区进行规划,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楼内的信息中心设备机房为核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置网络分中心,本功能分区内各接入交换设备在网络分中心内汇聚。各层网络设备通过室内(外)多模或单模光缆联接。
建成后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可以为教学、科研、办公、管理、学习等应用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门户网站、校园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筑物业管理系统、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同时具有与广域网和国际互联网连接能力。信息网络系统应具有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等特点,建设成集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传输于一体的宽带、高速、现代化计算机网络。
2.4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按照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四层结构形式进行规划建设。校园语音通信系统、计算机内外网络系统均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方式布线。
信息中心设备机房和电信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在学生宿舍、公共教学楼、信息传媒教学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物理化学实验楼、美术楼和音乐楼分别设置一个建筑群设备管理间;在各建筑单体内设置建筑物设备管理间(电信间)。建筑群子系统中数据信号传输采用室外单模或多模光缆,语音信号传输采用大对数电话电缆;建筑物内部干线子系统中数据信号传输采用室内多模光缆,语音信号传输采用大对数电缆。配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中,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专家别墅内语音信号传输采用普通电话线外,其余场所的语音和网络数据信号传输均采用六类UTP线缆。
2.5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和物业管理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系统。移动通信的信号覆盖系统由各运营商负责实施,建议系统信号源引入采用基站直接耦合信号方式,基站引入信号源设备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内的通信接入设备机房内。
2.6有线电视系统
校园内设置有线电视系统,本系统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接入形式,862MHZ邻频传输模式,双向传输系统。节目信号源取自城市有线电视网、校园电教中心自办节目源等。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与多媒体制作与播放中心、网络中心有机结合,以适应发展需要。
2.7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包括业务性广播、服务性广播及火灾应急广播功能。学校广播中心设置在公共教学楼内。另外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在领导办公室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内分别设置广播站。
在教学楼、宿舍楼内设置室内扬声器,用于播放校园新闻、行政通知、起床号、上下课铃声、紧急集合等语音广播;在校园娱乐活动场所、草坪、道路旁等处设置落地暗藏式小型扬声器,用于播放背景音乐;在普通教室设置以语音表现为主兼顾一般音乐表现的扬声器,用于外语教学和行政通知;在设置可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内,需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扬声器,火灾应急广播优先于其他广播。
2.8会议系统
在剧场、学术交流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内设置数字化会议系统。会议系统由即席发言子系统、远程电视电话会议子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播放子系统、扩声子系统(面积较大的会议场所)、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会议集中控制子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各子系统建议选用开放性和可集成性的产品,系统设备应具备标准化和模块化特性,便于根据各会议室的不同用途灵活搭配。
2.9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在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食堂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置LED彩色显示屏和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新闻发布、重要通知、多媒体动画传播等。信息显示与查询系统宜与学校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实现互联。
2.10教学视、音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采用TCP/IP协议,运行在标准以太网环境之中,在公共教学楼、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信息传媒教学实验楼和物理化学实验楼等处的教室内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数学与计算机实验楼设置多媒体教学控制中心。本系统可实现教学设备的网络远程控制、远程监视、视音频点播及直播、网络IP对讲、视频示教和教学评估、视频监考等功能。
2.11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
为满足园区生活、学习、娱乐、活动等各项要求,又方便管理、方便服务,设置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建议该系统采用IC卡非接触式设计,基本功能要求为:
1)校园内消费:如超市、食堂、浴室、开水房消费,宿舍刷卡取电,学杂费缴费,校内就医缴费,“上网”收费等。2)校园内服务:如借书、租借运动器材、娱乐设施等。3)门禁管理:在专用计算机教室、重要实验室、财务室、档案室等重要场所设置门禁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进行身份识别。4)停车库(场)管理:设置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进行身份识别。
5)如有必要,实现校园智能卡与银行之间转帐功能。2.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根据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设置,学校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在公共教学楼一层。
2.13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学校安防控制中心拟设置在公共教学楼一层。为了能方便快捷地对各安全防范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建议配置一套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安全防范综合管理软件,为学校保安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完善的人机对话界面。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应包含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汽车库(场)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各种方式连接相应的安全防范子系统设备,在统一的多媒体软件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监控。
2.14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采用大型总线制报警控制主机,学校入侵报警控制主机设置在公共教学楼的安防控制中心内,根据实际需要,在各单体建筑内分别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学校入侵报警控制主机与各区域报警控制器之间通过安防主干光缆连接,构成校园入侵报警网络,既可由各建筑单体安防人员对本地防区进行撤/布防操作,也可由安防控制中心统一管理、远程监控。
2.1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根据学校监控防护的特点,系统前端设备采用模拟信号采集形式,传输设备采用模拟数字相结合的信号传输形式,主控设备和存储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存储形式。视频安防监控主控设备集中设置在安防控制中心内,对校园内所有摄像机的视频/控制信号均通过安防主干光缆汇总至安防控制中心,进行集中控制、显示和记录。根据实际需要,在干部管理学院、警体馆、警务技能战术训练馆和图文信息中心内分别设置区域视频安防监控设备,对本区域内摄像机的视频/控制信号进行分控、显示和记录管理。系统应具备通信接口,便于与其他安防子系统集成。
三、校区局部近期规划:
根据校方要求,近期将开工建设物理化学实验楼及美术楼、音乐楼、剧场等建筑物;需要在物理化学实验楼设置临时信息系统机房,所有智能化系统信号均引自一期各系统机房;待二期各智能化系统机房建成后再行调整、接入。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项目编号:2009-173
院长:葛爱荣 总建筑师:沈国尧
项目负责人:沈国尧 曹伟 规划设计人:陈聪 翁翊暄 杨红伟 给排水设计人:张咏秋 刘俊 电气设计人:罗振宁 臧胜 工程信息化设计人:张磊 臧胜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0.1.22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目前智慧校园没有标准的定义,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智慧的学习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应用[2]。还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智能感知、资源组织、信息交换、管理逻辑与科学决策等[3]。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4]
2 智慧校园的顶层规划
因此,如何理解智慧校园?智慧校园能更透彻地感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系统之间实时的感知;智慧校园拥有一个高速互联的网络,通过4G移动网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方便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智能校园具有更好的实时控制功能,能及时关闭闲置电器,实时监控校园治安和交通;智慧校园具备面向服务的运算,通过云计算和数据挖掘,能优化资源利用,实现量化评估,提供专家系统。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我院在清远新校区的规划中,以建设智慧新校区为总体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以此为目标,设计学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资源架构和数据架构,将学院的所有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高度关联,设计出学校未来5-8年内可操作性较强的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安、生态、绿色、和谐和科学校园。拟建设的系统有: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一卡通支付平台、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智慧校园消息中心和移动应用平台。拟建设的应用有招生管理、迎新服务管理、就业管理、电子离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协同办公、开放实验室管理、电源能耗管理、公寓水电管理、校园照明管理和安防管理等。
3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并以一卡通建设为依托,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融合创新,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中,校园一卡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实现了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同时,校园一卡通可与银行卡、支付宝等相关联,实现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校园一卡通还实现了校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等的门禁管理,又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考勤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可以成为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校园一卡通是“智慧校园”中应用支撑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支撑平台还包括: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身份认证系统不仅仅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实现各系统的单点登录功能,而且要建设基于校园一卡通、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配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提高智慧校园的安全性。数据中心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具有学院特色的信息标准、共享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标准在学院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共享数据中心是对智慧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了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提供对被交换信息进行清洗、转换、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智慧校园中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智慧的人性化服务。
4 智慧校园资源平台建设
智慧校园中业务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教务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课室管理系统、评教系统等;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招生系统、迎新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就业系统、离校系统和校友系统等。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有: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学院在业务应用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与校园一卡通的无缝连接,打通学院基于“人,财,物,管理”的数据流,为迎新,教学质量监控,高校决策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因此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包含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顶岗实习平台,基本满足了学院数字化教学科研的需求。在未来的智慧校园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会是高并发性、高带宽和大容量的,因此智慧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硬件方面,搭建学院的私有云平台,以支持各院系搭建有专业特色的学习中心,及支撑高清录播教室和智慧实训室的建设等。软件方面,建设一套基于多智能终端,围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资源分配、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网络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及资源平台。
智慧校园要实现真正智慧化,关键在大数据的运用。相较于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与状态数据,并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规律,提供智慧服务。因此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平台是最关键的地方。
5 结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智慧校园的规划时,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对现有数据进行标准化编码,并进行大数据整合,打通各个信息孤岛。通过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撑,才能打造真正智慧型的校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摘要: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当前许多高校都在开展和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我院清远新校区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总体目标。该文以我院清远新校区智慧校园的规划为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院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智慧校园,应用平台,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12-24.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3]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6.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推荐阅读: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10-21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学院举行消防演习09-25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岗位工作职责10-04
机电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12-10
机电学院历史11-13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简介07-11
河北建工学院招生计划10-14
河北大学学生证填写、补办说明11-25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毕业实习报告09-27
机电工程学院“六个一”学习活动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