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章(共8篇)
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3)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这些都是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以上为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对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任何人写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扬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一个什么观点,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的思想倾向,就叫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
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文章的思想感情。一些课文为了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它一般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大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道理,表达了父亲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钓鱼的启示》课文最后一部分写34年后的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4、从文题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再如《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抓住重点句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往往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句,就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体会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其实,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有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思想感情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怎样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呢?我现在就带着你们闯闯阅读迷宫,寻找其中的答案,获得“学习秘诀”。】 作为朋友,我特别想和你们一起去闯阅读迷宫,行吗?
三、整理旧知
1、请你先从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片段,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用心地读一读,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学生自读、思考。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
3、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哪段阅读材料,就相机出示该片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懂得在阅读中可以采用【课件出示:紧扣关键词语、抓住重点句、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标点符号】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马上就能拿到“学习秘诀”了。
5、【课件创设情境五~~“学习秘诀”前出现障碍物,话外音:要想得到“学习秘诀”可没那么容易。】
看来,只有越过这道障碍,咱们才能拿到“学习秘诀”。
四、运用学法
1、【课件出示: 请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自己读一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唿声》这篇文章,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体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估计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谈体会:
(1)从“沉浸”“巨大”等词语中体会到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2)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等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4)通过抓住重点句体会其中含义和分析标点符号等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4、【课件创设情境六~~迷宫导游:祝贺同学们获得“学习秘诀”。“学习秘诀”上出现“整理知识,不断运用”八个字。】
五、谈话总结
这节课我们勇创阅读迷宫,复习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读懂文章。我们已经成功地获得“学习秘诀”,只要我们努力掌握“学习秘诀”,就一定会受益无穷。板书设计: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紧扣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句 读文章想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标点符号 ……
有感情地朗读 ……………………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思考一下“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 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 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要求重点之一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法有两个:一是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二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阅读技能?下面是我的一点做法。
一、确保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行为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势必会和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产生碰撞。因此,作为读者作为阅读行为的主体者。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把自己也看作文章中的主角,进入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场景中去,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这样,就容易滋长出和作者相同的情感,正确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确保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那种填充式的教学。不能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所谓的正确答案作为标准,把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要清楚地看到,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面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不同。如:教学《荔枝》一课,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临终前把荔枝全让给孙子吃了,你怎样看待这一件事?我本来的意图是要加深学生对母爱伟大的理解的,大部分同学也认同这是表达了母亲对儿孙伟大的爱。但有不少同学却这样认为:我认为母亲太溺爱孙子了,这样会把孙子宠坏的;我认为孙子也太不懂事了,奶奶那么喜欢吃荔枝都不留一颗。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我认同地说:“精彩!”,并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尊敬长辈方面做得怎样。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有学生独特地说:“我从插图中邱少云瞪大双眼,牙关紧咬,双手死死插入泥土中,可以想象邱少云也许已经疼得快受不了了,他也许一边拼命坚持,一边不停地在心里说:„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烈火啊,你快点熄灭吧,我担心我会坚持不住的。‟”这独特的理解,更显得真实、人性化。怎能不予以肯定?
其次,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让学生成为文本、作者的交心朋友。我常跟学生说:阅读每一篇文章,你都要把这篇文章想象成站在你面前正和你说话、聊天、讨论的一位朋友,朋友之间谈话,不可能只有一方在说,另一方无动于衷。两个人在谈话、聊天、讨论,是两个人思维、认识、情感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你在阅读时,文章激起你的不管是思维还是情感上的认识或是想法,都可以用文字写下来。很多课文后面其实也有这样的阅读要求——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你想说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墨才读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想,直接写在句子的旁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长短的要求,就算一句话也好。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也喜欢上这种阅读习惯,并渐渐养成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学生的课本上写满了自己的话可以看出。
第三,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角色中的一员。要更好地走入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场景中去,可以创设“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亲临”现场,与作者一起耳闻目睹,一起喜怒哀乐。教学《开国大典》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开国大典》;课间,我通过课件插播几段我国建国50周年阅兵式的盛大场面,播放国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我还让学生都把自己当成现场30万人中的一员,确定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群众、记者、士兵、将军、嘉宾。整个课堂都笼罩着这样一种浓浓的气氛,如时光倒流,大家都亲自参加了开国大典一样。在这样的情景中,那条“激动、自豪”的感情主线就突现出来了。教学《第一场雪》,我把在网上搜集到的大量雪景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我们这里的孩子虽看到过不少雪景,但一下子看到
那么多壮观的雪景,还是感到惊讶,都情不自禁地“哗—哗”地叫起来。看完后,我于是就问个别同学:“你刚才„哗‟了吗?你用这个„哗‟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惊喜!”我于是说:“你们看到的只是图片,就都惊喜得抑制不住,作者身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大雪,他„惊喜‟的感情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走进那粉妆玉砌的世界吧!——自由读课文”学生就这样在迫不及待地美读课文的过程中和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二、用好师生感情朗读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又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巩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如教学《鸟的天堂》,讲到群鸟纷飞这一段时,我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用由慢到快,由低到高的语调范读课文,让学生闭起眼睛边听边幻想群鸟纷飞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仿佛都飞到了鸟的天堂,仿佛真的看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那惊喜、兴奋的感情便油然而生。接下来,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学《第一场雪》,我抓住“嗬!好大的雪呀!”这一句子问学生:“一个„嗬‟两个感叹号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把它读出来?”经过讨论,大家觉得用稍重的语调加双目圆瞪放光的表情可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看到雪后美景的惊诧之情表达出来。而接下来动态、静态描写部分则应该用稍快、兴奋的语调来表现作者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情感与朗读的正确把握中,美美地品读课文,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琅琅的书声中凸现出来。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感情的结合体,脱离感情的文章是不存在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尤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阅读主体意识,着力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往往不能真正落实这一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引导”,按部就班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字、词、句,进而总结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过于死板,没有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和准确地把握文本,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歪解、曲解。这种方法表面上好像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情感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修订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写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要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感悟文章情感呢?
一、走进文本,感悟文章情感。作者把自己想描述的事物、想表达的情感统统述诸于文字,文本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要想体会文章的情感,我们就必须和学生一起深入的走进文本。
(一)抓文眼,体悟文章情感。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和灵魂。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重点,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思想,较好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和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一个“香”字来写。从这个“香”字中,首先,我们能感受到槐花的多。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其次,我们还能悟出槐花的美。每到五月槐花开放的时候,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能发出那么迷人的香气的花,那该有多美啊!再次,“香”还能表现出槐花饭、槐花新密的香甜诱人。最后,面对这样香的美食,槐乡孩子却并不独自享用,而是快乐地与他人分享,这种香就从植物天然的香、食物的香,上升到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人性上的“香”。
由此可见,“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是感情的凝光点和集中点,紧扣“文眼”细读课文,便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抓字词句,品悟文章情感。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是解读课文的入口,只有理解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才可登堂入室,明白文章的主旨,达到阅读的目的。通过抓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来品悟课文的情感,是一种极为有效,并被普遍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写了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赞扬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要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字词句:首先是要抓住火舌舐动、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是黑压压的一片、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等词句。这些词句都能体现火势的大和当时情况的危急,能为理解文章的情感作很好的铺垫。其次是爆裂、肝胆俱裂、显然,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些词句都能深刻地体现出外层蚂蚁的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肝胆俱裂一词,读来真是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因此,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认真品读,那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就能水到渠成般地品悟出来了。
(三)通过重组课文、删改添换比较法感悟文章情感。作者通过字斟句酌,把自己看到的各种事物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文字是沟通我们和作者心灵的桥梁。要想通过这座心灵之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采用重组课文、删改添换比较的方法来体味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真切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1、重组课文,感悟文章感情。
我们所要教学的课文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用词字斟句酌,还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就可以把课文整合成: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把地溜平。还可以整合成: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让课文读起来更加的琅琅上口,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到祖父的园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自由,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
2、删改添换比较法,感悟文章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作者精雕细刻、反复推敲的结晶,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句子、段落都浸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通过删改添换比较的方法就可以体味到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真切地把握文章的意思。如《灰椋鸟》中的这两个句子:我们选好观察的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和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的场面呢?把两个句子中的“观察”和“观赏”互换位置读一读,学生就能感受到前一个句子中的“观察”不能换成“观赏”。因为还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所以就没有欣赏可言,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中的“观赏”不能换成“观察”,因为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用观赏不仅更恰当,而且还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表达人们的爱鸟之情。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文章情感。
现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地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一)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感悟文章的情感。图片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教学的效率;图片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降低阅读的难度,尤其是文章中涉及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的图片,对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至关重要;图片还能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如:《长征》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长征的艰难。这时,把红军经过的万水千山的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发挥想象,红军是怎样越过这些地方的,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和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二)观看视频,加深印象,感悟文章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视频要比单纯的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视频的播放,能帮助学
生了解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更全面地认识文章中介绍的事件、人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主要事件、人物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如:《大江保卫战》重点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大决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人事迹,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播放1998年解放军抗洪时的相关视频,就可以把文字和影像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更全面地了解洪水的肆虐和人民解放军的抗洪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中重要人物、事件的印象,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要抒发的情感。
三、学科整合,多渠道感悟文章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重视其他学科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了解科学知识,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科学这一学科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生们也很喜欢上科学课。在科学课上同学们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其实,学生在科学课上积累的这些知识和培养出来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其感悟文章的情感!如:《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了人们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呼吁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要准确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生就必须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积累。如:森林与土地荒漠化的联系、森林与洪水泛滥的联系、森林蓄水保土的作用、森林调节气温的作用等等。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谈得上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并激发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巧借绘画,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美术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它化抽象为形象、生动,使语文课不再枯燥,它不仅使得老师乐教、学生乐学,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还使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如:《荷花》这篇课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一边读一边画的方式。当挨挨挤挤的荷叶、展开两三片花瓣的荷花、全都开了的荷花、小莲蓬、花骨朵儿都从学生的画笔下呈现出来的时候,不仅证明学生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他们也一定在绘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和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三)聆听音乐,渲染气氛,感悟文章情感。李云生说:“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是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大餐中的味精。”音乐能给人创造一种意境美,无论是欢快活泼的,雄浑壮丽的,抑或是悲怆低沉的,旷远惆怅的,都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美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能用好音乐,充分发挥音乐渲染气氛和让人宛临其境的作用,就能让学生真正地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动心动情,经久不忘。如:《二泉映月》记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要让学生感悟出《二泉映月》传达的这些情感,就非要借助名曲——《二泉映月》不可。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用心听这首曲子,并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让学生对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初
步的感知,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适当的情感基调。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播放乐曲,这时,学生把读书所得和婉转动听的旋律结合起来,就更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把这位伟大的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民间音乐家牢牢地记在心中,并成为自己的榜样。
四、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质量,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一)多渠道收集对理解课文有用的资料,更好地感悟文章情感。
课文的学习、理解往往离不开资料的补充,尤其是那些离学生年代较远的课文,要想让学生读懂它,就必须查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有了这些基础,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地领悟出文章的情感。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邓小平不朽功绩、高尚情怀的赞扬和人民对伟人的敬仰及深深怀念之情,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邓小平的生平及不朽功绩有清楚的了解,有些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关键内容,甚至还需要教师作相应的补充和解释,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为学生领悟文章情感扫清障碍。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情感地感悟。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融注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只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深切感受它,才能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体察到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否则,是无法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和情味的。如:要想很好地感悟《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母亲胸怀的无谓、伟大和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除了认真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深情之外,还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想一想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我的母亲又伟大在什么地方?我应该怎样来报答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样结合自身实际的思考,学生才能领悟到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母爱的淳朴与真挚。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1)抓课题(如:《徐悲鸿立志学画》《虎门硝烟》《普罗米修斯盗火》《公仪休拒收礼物》等)(2)抓关键词、句
①抓中心句(如《九寨沟》《田园诗情》等)
②抓中心词(如《开天辟地》《第一次抱母亲》等)(3)抓课后问题(如《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珍珠鸟》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整体略读归纳法: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重点归纳法:抓文章中关键词语或重点句、重点段的段意,略加补充
③审题归纳法:从题目入手,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化
④提问归纳法:根据文章后的提示问题
⑤要素归纳法:按照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归纳
⑥摘句归纳法:从文章中提取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归纳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生发点,放飞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生发自己独特体验与感受。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分析题目:
②分析中心句、中心句,③分析主要情节
④分析主要人物
⑤分析文章中的议论与抒情
此外,体会思想感情,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抓规律进行,如: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方面体会;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意义,事情中蕴涵的道理方面体会;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抒发的感情,从景致中悟出哲理等方面体会;说明性文章可以从说明的道理,揭示规律,给人以启示等方面来体会。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抓关键词句。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准确定位, 尊重为要
作文是小学生练笔的最主要途径, 要想培养学生这一书面表达的能力, 必须正确地对学生作文进行定位。对小学生而言, 书面表达是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不是文学创作。因此, 在评价和批改学生作文时, 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
在评改作文时, 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表达。在批改作文时,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随着年龄、阅历、语文能力等各方面的增长, 孩子们自然会知道如何更明晰、更顺畅、更得体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如果教师对学生用真情实感写出的文字要求过高, 提出过多的修改意见, 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有时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反而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只要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真话, 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语句通顺, 言达其意, 哪怕是思想有些幼稚, 甚至有些“另类”, 也不必大刀阔斧, 而要尊重孩子的原意。要知道, 批改作文不是代替学生写文章, 而是要教给他们写作之道、修改之道, “授之以渔”, 让他们学会自己行走。
二、因人而异, 鼓励为主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文评改亦是如此。学生层次不同, 要求也有差别。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精益求精, 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就足够了。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在批改作文时, 要坚持鼓励为主, 多多理解学生、多多尊重学生、多多呵护学生, 不吝赞词。这样, 孩子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会在无声中产生, 他们更愿意在老师面前吐露真情,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 对作文的爱好就这样被激发。
三、形式多样, 实效为上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 精批细改。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文本发下去, 有的学生都不去看一眼老师的批改情况。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
1. 变单层评价为多层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多采用一个题目、一个要求, 一竿子到底, 这样大规模的作业形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使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俯就作文”, 能力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又跟不上, 兴味索然。针对这种情况, 宜采取分层布置作文任务, 并分层评价的方法。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文任务, 便可以得到肯定, 学生充满了成就感, 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日增。
2. 变揭短评价为亮点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 很多老师总是通过对作文的阅读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修改意见。但因为更多的是“揭短”, 学生未必领情, 反过来可能会降低甚至丧失作文热情。笔者尝试在作文的评改中, 尽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只要有一个亮点, 就捕捉之, 放大之。而在赏析别人的作文、欣赏别人的亮点的同时, 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暗点”“短板”, 并学而改之。这样, 扬其所长, 让他们自改其短, 教师省心省力, 何乐而不为呢?
3. 变单次评价为多次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文, 目的不是完成作业的批改,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 对于作文就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 一改了事, 而应该把作文评改看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改了, 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修改后, 再评改, 再提意见, 学生再修改, 甚至三改、四改, 这样既增强了评改的客观性, 同时又把评改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使学生在评改中不断进步, 从而实现评改目标。
四、突出主体, 学生为天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在作文讲评课上, 笔者让学生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对所读习作进行评价, 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后, 再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提高评改效率。
1. 个人自述
划定评改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学生逐一介绍自己本次习作的有关内容。每次自述, 除一般介绍外, 还要围绕本次习作目标, 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2. 小组合作评改
首先根据学生水平划分小组, 组内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组员的作文共同讨论, 逐一批改, 填写评改报告单。报告单上有这样几项内容: (1) 小作者姓名; (2) 作文题目; (3) 作文中的“宝石” (重点项, 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发掘、多填写) ; (4) 作文中的“小毛病” (对组员作文中的明显问题进行列举并提出修改意见) ; (5) 作文小组综合评定等级。
一、重视课前预设,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活动性,教学实践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平台,这就为教师的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在细节处精心预设,如教案与导学案的设计,活动规则、实践办法的揣摩,课堂评价量表的设计,活动道具的制作等,把预设做到细致,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与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story time部分时,笔者考虑到文章以伊索寓言为载体,内容有趣,语言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生阅读与讨论的积极性,于是在教学预设中创设了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笔者还以lion和mouse为原型,制作了相应的卡通头饰。同时,在小组评价量表中融入这两个动物形象,以此营造与语篇故事息息相关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通过用心设计教学活动,细心打造教学道具,营造教学氛围,为英语教学做好“包装”。
二、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习方向
课堂教学无疑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把预设搬进课堂,以演示、走过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应在预设的前提下注重启发引导,留心学生的反应与表现,机智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巧妙留白,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鼓励学生的语言创造。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5B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口语实践中,Free talk中有一个“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话题的探讨。由于班级学生上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步行或是家长摩托车接送为主,笔者考虑到话题不好展开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呈现了“动物学校”中不同小动物上学的方式,如小白兔乘坐汽车,小猴子步行,小山羊坐公共汽车,小鸡坐出租车等。通过创设话题情境,扩大话题的讨论张力,丰富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小动物们不同的上学方式展开讨论,并结合动物校园向同伴分享自己的上学方式。
三、跟进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块监控盲区,不少教师认为英语并非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上完课后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课后反思的缺失,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自觉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坚持写反思日记,及时对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行分析、讨论,积极向其他教学同仁请教,提出修整、完善、促进教学实效的方法,并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写反思日记,主要记录自己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情感动态等,并展开思考与总结。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6B Unit3 Asking the way时,笔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方向感较差,在“指路”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口语实践中,即便教师“指手画脚”地演示,这些学生仍然听得一头雾水,指路时就更是叫人摸不着头脑了。因此,笔者在第二课时的口语实践中借助“画小地图”的方式,帮助那些方向感差的学生建构立体思维,明确口语交际的指向性,提高口语实践的有效性。
总之,教学大小事,必作于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留心教学的细微之处,俯身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课前做好精心预设,把准备工作做足,做细,做漂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启发,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语言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动态生成提供可能。在课后反思中细致磨课,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下一次的课堂精彩生成埋下伏笔。(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文华小学)
站在教室的窗口前眺望,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映在我眼前。它们对我而言是多么熟悉,这里保存了我许多的回忆。我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这五年的学习生活像一块调色板,又像一个快乐的梦。
回忆起五年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在这五年的时光里,我要感谢母校,是她给我提供的温馨的学习环境;我要感谢老师,是老师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和无穷的知识;我要感谢同学,是他们的陪伴才使得我的生活变得那样多姿多彩!
五年前,妈妈把我送到学校,望着两边爬满了绿色的藤蔓的铁栏杆,看着红砖墙上的金色大字“五岭路小学”,望着小伙伴们快乐的身影,心中有几分胆怯又有几分向往。渐渐地我喜欢上这美丽的校园,喜欢上自己的好朋友、学习上的小伙伴,更喜欢上这里的老师。我觉得这个学校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温馨快乐。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到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千万不要相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那是自欺欺人。
我们一起创造美
敬爱的叔叔、阿姨,亲爱的小伙伴们: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你们注意到了吗?我们生活的环境美吗?走出家门,垃圾到处乱堆,草坪被践踏,宣传广告到处乱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健康、快乐吗?为此,我们倡议:让我们一起动起手来,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绿色走进我们社区,一起创造美的社区。以下是绿色社区居民环保公约,希望大家支持。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随手关紧水龙头。
慎用洗涤品,选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
节约用电,少开空调,尽量使用节能灯和无氟电器,减少大气污染。以自行车族、公交族为荣,支持发展大众交通。
珍惜纸张,少用贺卡,保护树木。
尽量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品、倡导绿色消费。
不制造影响他人的噪声,维护安宁环境。
少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灾难。
分类投放垃圾,回收地球资源。
不吃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参加各项环保活动。
一、体验社会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 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如今, 孩子们上下学有人接送, 学校家庭又是全封闭环境, 双休日又疲于应付海量的作业。哪里还有机会接触社会, 体验生活啊!完完全全就是“套中人”“笼中鸟”。因此, 我们在平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有意识组织学生走进社会, 亲近自然, 观察环境, 体验生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学会感悟。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收获经验, 描绘世界, 抒发情感。例如, 围绕一年四季的变化, 可以指导孩子们走进学校花园和家乡田野, 观察描绘草木荣枯和庄稼变化;又如,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 可以指导孩子们依据法律和道德, 来进行思考评判;再如, 通过一些团队活动, 可以来体验场景, 感悟收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叙述经过, 分析事理……此外, 要充分利用春游、运动会、艺术周、报告会、参观等活动, 为孩子们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二、畅游阅读之海, 积累丰富的作文语言与素材
诸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等名句, 都佐证了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的关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则让阅读与写作隔河相望, “貌合神离”。语文课堂鲜有系统而广泛的阅读。尤其在广大农村学校, 图书馆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铁将军把门”。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代替学生收集若干篇“经典”, 网罗些“素材”。即使是阅读教学课, 老师也是疲于各种考试训练, 传授些所谓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远离了作品, 远离了图书馆, 孩子们失去了系统阅读机会, 更谈何阅读兴趣和习惯?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阅读呢?首先, 要重视上好阅读课。在课程改革中加重阅读课的分量, 教师要制定科学的阅读课程实施计划, 每节阅读课都要有目的有内容。阅读课主要任务是指导孩子学会“怎么读”。阅读课要坚持不懈, 潜移默化, 才能取得效果。其次,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 (近几年标准化建设增添了许多图书资料) , 每周可以安排一次图书馆自主阅读活动, 每两周安排一次借书活动, 每学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量化评比。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同时, 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 如, 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作品点评会、美文朗诵比赛等等,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针对初高中学生, 建议家长帮助订阅《读者》之类的杂志和报纸, 而小学生则可以帮助订购《少年文艺》《故事会》之类。当孩子的阅读兴趣浓厚了, 习惯也就养成了, 进而也可以抵制其他一些社会不良事物的诱惑。
曾国藩曾说“为学譬如熬肉, 先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慢火温。”意思即做学问就像炖肉, 先用猛火, 先要广泛阅读, 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 再用文火, 静下心来研究。对于学写作文而言, 这个过程就是大量的阅读。书读多了, 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开阔了, 词汇和素材也丰富了, 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增强了。写作模仿与创作能力自然而然随之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训练, 循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 写作也一样, 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就难奏效。写作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提高。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是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 语文老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练笔”。平时要强调让学生坚持记日记、写周记, 每天都去记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景等。“用我眼看世界, 用我手写我心”。
其次是“仿写”。在阅读的基础上, 由模仿到感悟, 由感悟到创造, 这是基本规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 要求和目标不宜太高。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仿词仿句开始, 逐步到模仿各种文体写作。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模仿价值的文章, 教会孩子仿写。例如, 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过渡句的巧妙运用, 仿写《从教室到操场》、《从家里到学校》;学习了《春》, 模仿其中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 写作《夏》《冬》等。这样的模仿习作, 既有亲身经历, 又有文可依, 既有章可循, 又能拓宽视野, 学生自然陶醉其中不觉得“苦”了。
第三加强系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非一蹴而就, 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拟定系统的“写作步骤训练”“文体训练”和“主题训练”等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展开去。例如, 初中阶段要注重训练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的能力, 训练学生写作各种文体文章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评改文章的习惯等等。又如, 根据各学段学生基础来确定不同的主题训练:小学生初学作文, 可以写《我的家庭》《我的老师》等简单概述文;高年级的可以写《美丽的校园》等描写性文章;初中时可以写《我入团了》 (带有抒情性的文章) , 初三的学生则可以写《初中生活的苦与乐》 (叙议结合的文章) 。此外, 更细化的专题训练也十分必要, 如记叙文就可以分别练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等。经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扎扎实实得到提高。
一、选真撷趣,内容儿童化
作文,首先不是研究文,而是要研究人。儿童有儿童的特点,童眼是独特的,社会百态、天地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都具备七情六欲;童心是纯真的,他们追求快乐,喜欢梦幻,乐于合群,处事待人简单朴实;童趣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生活的情趣……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心性,提供的习作素材要有意思,要有真情,有真趣,有真意。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保证。清代诗人郑板桥指出:“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其实,作文与写诗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出题目时(即用歇后语编故事),既能体会到学生的喜好,又能让我们的习作训练与孩子们的心同步。比如,很多的小学作文会涉及人物描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等,都是学生曾经多次写到的内容,每每提起这些作文题目,学生反应都不会太积极,一是写的多了,二是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每次作文课堂都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稍作讲解,接下来学生就要进行自主写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人物描写的作文课题中,例如,我的爸爸,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关于学生爸爸的问题,像爸爸的职业、兴趣爱好等等,接下来选择几位同学在讲台上模仿父亲平时喜欢的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课堂气氛已经活跃到一定程度,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而且学生之间也会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会消除长期对作文课堂的倦怠情绪,还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思路,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乐教善喻,教法趣味化
小学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以词语为零件、以思维为主轴、以兴趣和情感为动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要把激发儿童的作文兴趣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调动儿童的写作兴趣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是否能运用娴熟的教学方法,而主要是由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决定的。教学是一种生活,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上课。从启发选材到打开思路,从快速行文到修改作文,都离不开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之后,他们肯定便会“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听、说歇后语为先导,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再以编演故事为媒介,激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以“多就少改”为策略,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我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力量、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比如,张祖庆老师的《月亮之上——微电影与创意写作》习作教学让我耳目一新,微电影也可以作为习作教学资源,这着实打开了我闭塞而又僵化的思维理念。都说潜移默化激发写作兴趣是培养写作的关键,张老师就是紧紧扣住了学生们的眼球,从电影海报到介绍梗概,在长短海报的对比中,孩子们习得了梗概的写法。这时再让学生观看微电影,提出要求练习写作,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更巧妙的是,老师在点评中抓住悬念设置,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修改,再引导学生说出电影中的独特发现,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影评,并在网络分享,让孩子们有了被关注感和成就感。
三、心听评智,评价智慧化
评价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都是侧重于写前的指导,而在指导中往往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对作文的想法传递给孩子,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大都是千人一面。作文讲评就是学生在前面跑啊跑,老师在后面关照、扶持、倾听、帮助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作文实例出发来评讲,通过对学生作文中的题目、句子、片段的赏析和讲解,提炼出我们写人物要抓住特点用新鲜话写,用具有时代特点的话写,要避免“老掉牙”,还要讲究“搭配不搭配”的真功夫。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儿童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另外,在作文批改中尽量多鼓励,常表扬,有时不惜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可以让优等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好作文;让中等生来评述自己的好段落;让后进生来读读自己写的一个好句,用的一个好词。教师还要学会用心倾听,要能听出学生习作中的话中之意和话中之情。真正的倾听意味着肯定、认同、尊敬……其次,教师要学会智慧评价。评价的话不在多而在于有建设性,评价的话不在深而在于能给人以激励。如“写得太有意思了,连老师都想象不出来”;评价的话不在好而在于能给人以希望……总之,智慧评价要给学生亲和力、自信力、感染力、推动力,让学生都感到作文并不难,形成不断上进的心理动力,这样就能使全体同学对作文产生兴趣,由“怕作文”到“爱作文”。
【小学文章】推荐阅读:
理清文章思路小学09-26
小学生优秀文章09-20
小学生演讲经典文章10-29
小学六年级中元节的文章11-01
激励自己的励志文章正能量的文章07-01
励志文章大全05-28
科技小文章06-04
励志主题文章06-06
推广文章范文06-07
和谐稳定文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