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征文(精选8篇)
大庙乡王沈中心小学五(2)李文文
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 幸福就是金钱?幸福就是享乐?幸福就是帮助别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拥有,世界上所有拥有母亲和父亲的孩子,她都是“幸福”的;还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付出,当你在为她人付出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当她人在为你付出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幸福”;还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家人坐在你身旁,和你一起说说笑笑,听你叽叽喳喳地谈起校园里的事儿,这也是一种“幸福”;还有人说,当你受了伤或挨了打时,家人在你身边安慰或鼓励你时,你就会感到“幸福”;对于小学生来说,考出好成绩便是幸福,考出了好成绩就能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得到老师的称赞,家长的表扬。我也认为“幸福”是一种关爱,因为在我6岁那年,我把一只被主人丢弃了的小狗带到了家里,后来被我妈妈发现后就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过了几个小时后,她又来安慰我,向我解释时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意义。
我更认为“幸福”是一种爱,这一种爱我们的身边就有,这就是母爱,这位爱的使者就是妈妈。每天晚上,我睡觉时都会踢被子,每当我踢一次,妈妈就盖一次;每当我考试时没有考好的时侯,她总是帮我找原因,鼓励我下次努力!
啊!“幸福”多么美好!原来“幸福”只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其
实,“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觉得“幸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父母的疼爱是一种“幸福”;有老师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同学们和你在一起玩耍、嬉戏是一种“幸福”……不同的“幸福”,它的含义也不同。每个人都奉献一些爱心,世界就多一些“幸福”,每个人就会离明天的“幸福”更近一步。
点评:社会发展较快,多数的人缺乏幸福感。小作者从自身的小事上来说明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你去仔细体会、去感受。只要用心体味,就会发现,幸福一直在自己的身边。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二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三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四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五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What Is a Boy?
Between the innocence of babyhood and the dignity of manhood, we find a delightful creature called a boy. Boys come in assorted1) sizes, weights and colors, but all boys have the same creed: to enjoy every second of every minute of every hour of every day and to protest with noise (their only weapon) when their last minute is finished and the adult males pack them off2) to bed at night.
Boys are found everywhere — on top of, underneath, inside of, climbing on, swinging from, running around or jumping to. Mothers love them, little girls ignore them, older sisters and brothers tolerate them, adults ignore them, and Heaven protects them.
A boy is Truth with dirt on his face, Beauty with a cut on its finger, Wisdom with bubble gum in its hair and Hope of the future with a frog in its pocket.
When you are busy, a boy is an inconsiderate3), bothersome, intruding jangle of noise. When you want him to make an impression, his brain turns to jelly4) or else he becomes a savage, sadistic5), jungle creature bent on destroying the world and himself with it.
A boy is a composite — he has the appetite of a horse, the digestion of a sword swallower6), the energy of a pocket-size7) atomic bomb, the curiosity of a cat, the lungs of a dictator, the imagination of a Paul Bunyan8), the shyness of a violet, the audacity9) of a steel trap, the enthusiasm of a fire cracker, and when he makes something, he has five thumbs on each hand.
He likes ice cream, knives, saws, Christmas, comic books, the boy across the street, woods, water (in its natural habitat), large animals, dads, trains, Saturday mornings and fire engines.
He is not much for Sunday school, books without pictures, music lessons, neckties, barbers, girls, overcoats, adults, or bedtime.
None else is so early to rise or so late to supper. Nobody else gets so much fun out of trees, dogs and breezes. Nobody else can cram10) in one pocket — a rusty knife, a half-eaten apple, three feet of string, an empty sack, two gumdrops, six cents, a sling shot, a chunk of unknown substance and a ring with a secret compartment.
A boy is a magical creature — you can lock him out of your kitchen, but you can’t lock him out of your heart. You can get him out of your study, but not out of your mind.
Might as well give up — he is your captor11), your jailer, your boss and your master. A freckled-faced12), pint-sized13), cat-chasing bundle of noise.
When you come home at night with only the shattered pieces of your hopes and dreams — he can mend them all like new with the two magic words — HI MOM!
What Is a Girl?
Little girls are the nicest things that happen to people. They are born with a little bit of angel shine about them and though it wears thin sometimes, there is always enough left to lasso14) your heart — even when they are sitting in the mud, or crying temperamental tears, or parading up the street in mother誷 best clothes.
A little girl can be sweeter oftener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She can jitter15) around and stomp, and make funny noises that frazzle16) your nerves, yet just when you open your mouth, she stands there demure17) with that special look in her eyes. A girl is Innocence playing in the mud, Beauty standing on its head, and Motherhood dragging a doll by the foot.
God borrows from many creatures to make a little girl. He uses the song of a bird, the squeal of a pig, the stubbornness of a mule, the antics18) of a monkey, the spryness19) of a grasshopper, the curiosity of a cat, the speed of a gazelle, the slyness of a fox, the softness of a kitten, and to top it all off, He adds the mysterious mind of a woman.
A little girl likes new shoes, party dresses, small animals, first grade, noise makers, the girl next door, dolls, make-believe20), dancing lessons, ice cream, kitchens, coloring books, cans of water, going visiting, tea parties and one boy. She doesn’t care much for visitors, boys in general, large dogs, hand-me-downs21), straight chairs, vegetables, snow suits, or staying in the front yard. She is loudest when you are thinking, the prettiest when she has provoked you, the busiest at bedtime, the quietest when you want to show her off and the most flirtatious22) when she absolutely must not get the best of you again.
Who else can cause you more grief, joy, irritation, satisfaction, embarrassment, and genuine delight than this combination of Eve, Salome23), and Florence Nightingale24)? She can muss up your home, your hair, and your dignity — spend your money, your time, and your temper — then just when your patience is ready to crack, her sunshine peeks through and you’ve lost again.
Yes, she is a nerve-wracking25) nuisance26), just a noisy bundle of mischief. But when your dreams tumble down and the whole world is a mess — when it seems you are pretty much a fool after all — she can make you a king when she climbs on your knee and whispers, love you best of all!
男孩是什么?
在天真无邪的婴儿和高贵尊严的男人之间,我们发现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生灵叫做男孩子。男孩子们虽然身材、体重和肤色各异,但所有的男孩子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信条:享受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的每一分钟的每一秒。同时,当晚上他们用完一天的最后一分钟,老爸们赶他们上床睡觉时,他们就大声喊闹(这是他们惟一的武器)以示抗议。
无论在哪儿你都可以发现男孩子们的身影——他们窜上钻下,躲里藏外,攀爬吊挂,东奔西跑,或者跳高跃低。妈妈喜爱他们,小女孩儿不睬他们,哥哥姐姐纵容他们,大人不理他们,上天保护他们。
男孩子是“真”,尽管他灰尘满面;男孩子是“美”,尽管他手指被割伤;男孩子是“智慧”,尽管他头发上粘着泡泡糖;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尽管他口袋里还藏着一只青蛙。
当你忙碌的时候,男孩子是不管不顾、令人厌烦、无端打扰的刺耳噪音。当你想让他给别人一个好印象的时候,他要么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就变得像一个野蛮残酷的丛林动物,一心要毁灭整个世界,连同毁灭他自己。
男孩子是个合成物——他有着马的胃口、吞剑者的消化能力、小型原子弹的能量、猫的好奇心、独裁者的肺活量、伐木巨人保罗·班扬的想象力、紫罗兰的羞怯、捕兽夹的勇猛,以及鞭炮的激情,但在制作东西时他却又笨拙无比,就像每只手上都长了五个大拇指。
他喜欢冰淇淋、刀子、锯子、圣诞节、漫画书、街对面的那个男孩、树林、水(存在于天然所在地)、巨型动物、爸爸、火车、周六的早晨和消防车。
他不怎么喜欢主日学校、没有插图的书、音乐课、领带、理发师、女孩子、外套、成年人,以及上床睡觉的时间。
除了男孩子,没有人会那么早就起床或者那么晚才吃晚饭。没有人会从树、狗和微风中得到那么多乐趣,没有人能在一个口袋中塞满这些东西—— 一把生锈的小刀、一个吃了一半的苹果、一根三英尺长的绳子、一只空袋子、两块软糖、六分钱硬币、一把弹弓、一块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还有一个内藏暗盒的戒指。
男孩子是一种充满魔力的生灵——你可以把他锁在厨房外面,却无法把他锁在你的心房之外。你可以不准他进入你的书房,却无法禁止他进入你的思想。
最好还是放弃吧——他就是那个俘虏你的人,是看管你的狱卒,是你的老板,是你的主人。这个家伙脸上长满雀斑,身形尚小,追起猫来弄得震天响。
当你晚上带着残破的希望和梦想回到家时——他只用两个神奇的词就能将这些碎片修复一新——嗨,妈妈!
女孩是什么?
小女孩是人们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她们生来就带着一点天使般的闪耀光环,虽然这种光环有时会暗淡,但总是会留有一些足以攫取你的心——即使是她们坐在泥堆里时,喜怒无常哭喊流泪时,或是穿着妈妈最好的衣服上街炫耀时。
小女孩经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更常让你觉得贴心。她会紧张不安地跺着脚走来走去,发出滑稽的声音折磨你的神经,但就在你刚要张口训斥时,她却娴静端庄地站在那里,眼中流露出那种特别的神色。女孩子在泥土中玩耍时是“纯洁”;玩倒立时是“美丽”;拖曳着玩具娃娃的脚“扮家家”时是“母性”。
上帝借用了许多生灵的特点来创造小女孩。他使用了鸟儿的歌唱、猪的尖叫、骡子的倔强、猴子的滑稽、蚱蜢的敏捷、猫的好奇、瞪羚的速度、狐狸的狡猾、猫咪的温柔,最为重要的是,他添加了女人的神秘头脑。
小女孩喜欢新鞋子、宴会礼服、小动物、一年级、制造噪音的人、邻居家的小女孩、玩具娃娃、好玩的装扮、舞蹈课、冰淇淋、厨房、给书本涂颜色、罐装水、串门、茶话会,以及某一个男孩。她不怎么喜欢来访的客人、大部分的男孩、巨大的狗、别人用过的旧东西、直背椅、蔬菜、风雪衣,以及在前院闲呆着。在你思考的时候,她最吵闹;把你激怒的时候,她最可爱;到了要睡觉的时候,她最忙碌;当你想向别人夸她的时候,她最安静;当她完全无法占你的上风时,她最娇嗔。
除了这个夏娃、莎乐美和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结合体,还有谁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悲伤、喜悦、愤怒、满足、尴尬,以及真正的快乐呢?她会弄乱你的屋子、你的头发,还有你的尊严——花掉你的钱,浪费你的时间,消耗你的好脾性——然后在你刚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她的巧笑嫣然却像阳光一样闪现,于是你又败下阵来。
幸福是什么?也许突然问某个人,他会说不清,而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咔嚓,一个人在看书,在安静的环境下看书;
咔嚓,一群小朋友在欢笑,在无忧无虑的玩耍;
咔嚓,一人给老人在公交车上让了座,老人冲他笑,车上的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咔嚓,……
幸福很广阔,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幸福……
夜深了,深了。一个小朋友失眠了,这一夜,小朋友想了很多很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小男孩去了一个游戏厅,那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他的母亲在劳累的找他,而他却沉迷在游戏中,浑然不知。在小男孩玩完游戏准备回家时,已经到了凌晨1点多了。小男孩刚要走,可意外却发生了……小男孩在要出游戏厅时,那里的老板却拉住了他,说是警察来查了,让他今天晚上在这里睡。小男孩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反而去谢游戏厅老板。等小男孩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地方,身上让一个粗麻绳绑死了,这时小男孩才意识到自己有危险了。
他的妈妈这时知道小男孩被绑架了,差点吓晕过去。可理智的她,还是用她颤抖的手拨打了110。
在他们说好交换人质的地方来了数辆警车。在与土匪激烈的谈话中,土匪多次要杀了小男孩,小男孩也只能是在命的边缘徘徊。10点左右,警察狙击手发射了一发子弹,正中土匪眉心,小男孩获救了,他妈妈却因心脏病发作进了医院……
在医院时,小男孩哭了,对着妈妈一个劲的说对不起,但是,他的妈妈还是从嘴角挤出了一丝幸福的微笑。
小男孩这晚想了一晚上,知道了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从此小男孩再也没去过游戏厅,和他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幸福,就是乌云缝隙中的一缕暖阳;幸福,就是寒冷中捧在手中的一杯热奶茶;幸福,就是夜里温暖的被窝……
雾霾,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会造成视程障碍.
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很大。 大气细颗粒物主要来自直接排放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污染气体二次生成。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如钢铁、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和风沙扬尘等。所谓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主要是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有机物等在一定天气条件下生成的,这部分细颗粒物的生成机制非常复杂,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课题,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只要有燃烧发生,就会产生氮氧化物。如烧煤炭、烧秸秆、烧垃圾等都会产生氮氧化物。氨气主要来自养殖业、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自然排放。此外,风沙扬尘、炊事、烧烤等也都有影响。厨房炊事如炒菜,油在高温下蒸发、燃烧,都会产生有害有机气体和有机颗粒物。 很多年就有了,特别是重工业城市。只是以前没意识到而已。直到PM2.5曝光,然后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才有了对雾霾的重视。
雾霾 算是年度关键词,电视台一报道,大家就都知道这么回事了。
雾霾(wù mái,英语表达为smog/haze)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现象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因为雾霾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4.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
如果我有一个咖啡馆,那么我就成了这里的老板。我是一个负责的人,所以我会绞尽脑汁想如何建好这个安静的地方,让更多人喜欢上咖啡馆。
首先,这个咖啡馆得有两层,上一层供人们看书、写作业甚至工作;下一层大家可以尽情地谈论、交流。这样设计,大家就不会互相干扰了。
我要在这里摆很多绿色植物,它可以净化空气;我要在这里放很多书籍,大家随便看,遇到喜欢的还可以买下来;我要播放许多好听的轻音乐,让大家喝咖啡是能有个好心情;我要让这里的灯光永远明亮,不要让大家在看书的同时视力下降……
对了,我还要养一只猫咪,是那种有着银色虎斑的美国短毛猫,它得是雌性的,因为雌性的更听话一些。至于我为什么要养猫,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我很喜欢猫,也非常想养猫,并且喜欢和猫猫在一起生活的那种感觉。第二点,养猫可以吸引很多顾客前来喝咖啡,可以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猫咪。第三点,当那些喜欢猫咪的顾客来这里时,我就能找到一些跟我爱好很像的人,我就可以和他们交朋友。我养猫,还有个原则,就是常带猫咪打疫苗,不要让它染上疾病。
最后,我要把开咖啡馆赚的钱全捐出去,捐给那些贫困的小朋友,给他们建希望小学,让他们都能读上书;捐给灾区的人民,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阅读是一种智育。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准确获取文章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 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阅读是一项思维训练, 训练大脑如何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事实上, 我们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电脑, 阅读过程就是把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信息的输入”。基于这个理念, 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丢掉的, 比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等。个性化阅读标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以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虽然它正确地道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 但是没能真正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并不是说个性化阅读就可以歪曲文本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个性化阅读必须旗帜分明地反对“自由化”阅读、脱离文本的阅读。比如有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 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读《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读《陈情表》说“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脱离文本的评论。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普遍读者对文本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某一方面内容的思维的自由生发。简言之, 个性化阅读是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前提下的创新阅读。
二、阅读是一种美育。
阅读的第二要义是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体验, 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学作品中, 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就内容而言, 主题思想的健康深刻本身就是美, 比如《小狗包弟》显示出老年的巴金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老人与海》中, 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 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永远激励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就语言来说, 流畅的散文语言也是一种美。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显得格外美。“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静地”修饰, 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如水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比如《故都的秋》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 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 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 既有顺畅的气势, 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就人物形象而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铭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人格美。
三、阅读的第三要义是读者应从文本中吸取写作方法和技巧。
统计浓缩历史,数字点缀人生。为进一步彰显数据价值,弘扬统计精神,2013年春,值北京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联合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法制晚报》等媒体推出了“我的故事是数字”大型征文活动,旨在挖掘发生在你我他身上的“数字”故事,让更多的人回味统计之美,感悟数字之真。本次征文活动自2013年2月1日启动,至3月31日结束,社会参与面广,来稿内容丰富,数百篇作品凸显出社会公众对统计的关注、对数字的热爱。根据征文活动实施方案,活动主办方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最终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为答谢广大读者对本次活动的热情参与及多年来对《数据》杂志的深切厚爱,本刊特在2013年第12期设置“我的故事是数字”纪念特辑,刊发全部获奖征文,以飨读者。
“我的故事是数字”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3名)
《感谢!那个让我职场出彩的“8.9%”》作者:于桂谦
《“酸三色”》 作者:石平平
《数据北京,地铁情结》作者:赵 睿
★★☆二等奖(7名)
《统计麻辣烫》作者:郭翰超
《关注数据与社会之变》作者:孙书振
《账本中的生活》作者:李海玲
《盘点幸福》作者:冯淑玲
《我喜欢丰富多彩的数字》作者:杨陶隽
《开心工作 精致生活》作者:孟 倩
《司法考试路上的数字情结》作者:马国保
★☆☆三等奖(10名)
《跨越半世纪的城乡婚礼变奏曲》作者:车智远
《我精彩的统计人生》作者:杨 洪
《我与统计三十年》作者:丁世明
《舌尖上的数字》作者:王小溪
《数字背后的点点滴滴》作者:王淑芬
《普查,与你若只如初见》作者:周英华
《从“数字盲”到“小表妹”》作者:李翠兰
《数据中穿梭的人生》作者:李艳秀
《我的数字故事》作者:秦 琴
《统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者:孔 岩
各奖次内排名不分先后
请获奖作者尽快与本刊联系,领取荣誉证书和奖品
咨询电话:010-83547447 83547449
【什么是征文】推荐阅读:
我是党员征文12-06
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06-08
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是什么季节09-18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07-20
谷雨是什么意思 谷雨的由来是什么06-15
日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简称是什么12-12
用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10-05
如此的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07-26
祖国是什么06-09
什么是礼仪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