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共12篇)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语文世界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美感得天独厚的一隅。下面笔者就浅谈几点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做法:
(一)在朗读中欣赏美感。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章文质俱佳。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魄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音节铿锵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都是学生阅读的好素材。要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染与熏陶,首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形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领略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无穷乐趣。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感知语言的神妙,洞察语言的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获得美感。
朗读形式不拘一格,因文而异。写景散文古典诗词宜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寓言故事,小说可分角色朗读。科普文,说明文可师生串读。这里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以读促悟,以悟带读,获得美的愉悦与体验。
(二)在品读中挖掘美感。
每一个文本作文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上时,便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结构,召唤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读者要从作品的表层感受深入到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魅力体验,进一步理解感悟形象,以加深学生头脑中形象的鲜明性。并从中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感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构建有效地阅读对话的平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设计对话平台,尽可能将文本内容与文化资源结合,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感受结合,与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如笔者在教授《五柳先生传》这一文时,学生对五柳先生嗜酒必醉的性格颇多疑议。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五柳先生这位隐士?”学生众多纷纭,有的学生说他率真自然,安贫乐道可喜,但嗜酒必醉堪忧。有的学生说他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时世造英雄。但也有的同学说他生性懒惰,不会有太大的作为,现代社会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笔者顺势引导,陶的悲剧主要是社会的悲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的情感。学生的美感也就在这种润物无声的交流中得到了提升与感悟。如在学习《爸爸的花落了》这一文时,让学生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对儿女深爱的严父。也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是以为令人害怕的父亲,那么大的雨,竟打着他的女儿去上学。后者在思想认识上显然是有偏颇。为了澄清学生们的认识,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段话:‘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一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文中的父亲严厉不假,但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中有爱。通过师生共同的交流与对话,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内化与升华,达到了美感教育的目的。
(三)在想象中创造美感
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得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想象骑着光束去旅行,而发现了物理学的重要规律,提出了超越牛顿物理学的新学说——相对论。科学发明离不开想象,语文美感教学也同样离不开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无言中求得无尽之致。如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在冰天雪地的边塞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品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望着雪地上或深或浅的马蹄印痕。会想些什么呢?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为本诗续写结尾。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暮色苍茫,白雪覆盖的路如蟒蛇般在视线的尽头消失了,诗人久久的伫立在那里,目光在山路上逡巡,心中波澜汹涌,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长路关山何时尽的愁虑。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惆怅,一时齐聚心头。惹得诗人的清泪沾湿了地上的梨花雪。”画面美,情感美,在此时内化为学生情感的内驱力,创造型想象在想象中受到了美感的震撼与激励。还如笔者在讲授<爸爸的花落了>这篇课文时,其中有 这样一个情节,当”我”因迟到而不愿上学被爸爸责打后到学校上课时,文中的小主人公还沉浸在被打的委屈中时,爸爸却突然的出现,为”我”送花夹袄并给我两个铜板时,故事至此并未写下去,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和全文的感情基调补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及感受.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由已推人,闪现出感人的思想火花.如有的学生写道:”穿着尚带着爸爸体温的花夹袄,刚才的委屈似乎都融化在这暖暖的衣服上,泪花花在我的眼里打着转,我在心里默默的说:”爸爸我永远都爱您.”还有的学生写道:”穿着爸爸送来的花夹袄,那种甜甜的温暖从身上一点点缓缓的流向心里,那一刻,我真想扑入爸爸那宽敞的胸膛,然后在爸爸耳畔说谢谢.”这个问题的提出,无论是从学生的心理上,还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上来说,都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美能生乐, 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 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 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 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 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 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 一同去恨, 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 不吐不快”的力作, 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 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 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 恨作者之所恨, 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 一同去恨, 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 以情悟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 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 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 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 不仅对阅读有帮助, 而且对写作构思, 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 如何总体构架, 如何安排层次, 如何布置装饰, 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 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 则有心旷神怡, 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 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 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 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 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 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不是露天的珍珠, 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深夜的银星, 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 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 教学《荷塘月色》,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 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 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 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 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 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 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 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的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 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 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 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 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看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
关键词:数学的美;美感;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13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101
什么是美?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有人说,和谐就是美,和谐造就美。美与和谐总是统一的。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数学中到处存在着美,结果的对称、均匀,方法的简洁,应用的广泛,问题的内在统一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表现。可是我们的学生总是难以将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美育教育方面的欠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美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发现、体验数学的美
数学学科本身是理性思维和想象力的结合,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成书于我国汉代的《九章算术》,就是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数学实用性的总结,数学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诠释着美的内涵。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对于美的追求与体验就没有停止过。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曾高度地赞扬数学的美,他认为整数是和谐的美、圆是对称的美;到了近代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数学不仅包含着真理,也包含着至高的美;而美国数学家维纳则认为: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地审视数学,就会发现数学中孕育着各种美,如形式符号、曲线、公式、证明等,这些都是数学美的因素。从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数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展现,是人类打破迷信走向科学的呈现,赋予了科学深刻的内涵。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和谐、对称、秩序体现出了数学的特色。
二、完善自我,努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价值给予了概括性的、全面的、高度的评价,这其中尤其突出了数学的人文价值。作为数学人文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体现之一,数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也拥有着特殊地位。事实上,正是源于对数学美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才形成了教师教学艺术、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数学之美是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动力关键之源,但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教学动力的因素,学生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兴趣较浓的学科;反之,则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乐其道。”由此可见,对教师来说,改善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欢迎的人,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来说,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结合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的实际和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课堂的魅力,赋予数学学科更加深刻的内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三、在“数学美”的教育中渗透德育
1.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使个性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美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变单调的“说教”为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道德境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却也面临着精神文化、道德心理流失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学生,他们中以独生子女为多。很多学生在困难面前缺乏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缺乏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德境界。因此,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德育教育并不是对于学生简单的教化,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美育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必须根据数学美的特点来进行。我们知道,数学美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只有通过变幻的几何图形、抽象的数学符号、严密的逻辑体系,才能品味出数学美的真正意蕴,从而受到理性的美育熏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学习又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但凡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人,他必须拥有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只有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善于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身的美。
数学是一门美不胜收的艺术,她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在学生领略数学美、唤起美好追求的同时,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加强意志约束力,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自发提升道德水准,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田星.数学美的哲学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8).
[3] 祝朝富.数学教学与数学美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5(7).
[4] 欧阳维诚.数学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Abstract:Beauty exists in the whole world. Mathematics teaching also provides aesthetic feeling. Mathematics is beautiful. Its beauty lies in its conciseness, harmony, difference and rigorous. Since the beauty of mathematics is concealed and profound, sometimes it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figure out and feel. So we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feeling of mathematics, improve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give moral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aesthetic feeling of mathematics; beauty; moral education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32)。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06)。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10)。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讲师”,而学生却成了观众、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为适应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强化教学水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春》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样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传授知识是永远也讲不完、授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 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校外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广阔的阅读时空。重视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连,使阅读与课外活动互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而习惯又在养成。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们就是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根植于学生身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建立阅读成长卡等。二是,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归纳默读、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主体想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刘知真
摘 要: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在素质教育中不论何种教育模式都格外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下是本人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或收获知识的重要基本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能增加知识的储备、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人的性格,修身养性、丰富内涵,进而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也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与阅读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待阅文章的好奇心,逐渐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强化阅读练习,适时给予指导
阅读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当然练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节、线索等。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便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汉字书法更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然而,一些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令人担忧,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有的甚至连笔顺都不对。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做好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强调书写规范的重要性,并严加管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书写,发现笔顺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如果错的人数多,也可以尝试讲讲书写的笔顺原则。另外,还可以利用书法活动来激发学生练字的热情。例如,可以举办书法大赛或听写大赛,赛前教师要做好宣传及动员工作,使学生重视比赛,这样学生自主地投身于书法训练之中,书写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语言交流水平的好坏对人的交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交流,甚至将来的发展。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学生口语表达的条件,引导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关于文章的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趁机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代表阐述完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点评及相应的鼓励,不断树立他们口语表达的信心,使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是学生自我展示口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阶段性检验。赛前教师给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进一步点燃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热情。
四、写作能力培养
作文是语文考试题中重要的部分之一,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的整体成绩,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的基础教育,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命题的分析、如何仿写等。另外,教师还要抓好学生的文本积累工作,如,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用来记录阅读或范文中的好句、好段,并练习仿写,一些美文的选段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学生自学、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学各环节中得到锻炼与培养。在自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与教学相关的自学目标,学生明确目标后便可以独立自学,之后教师要检验自学的效果,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与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收获知识的喜悦。在合作环节中,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将一些任务分类交给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进行小组间的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组内与组间的通力合作。不能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活动,最终使活动得到顺利的开展,直至任务完成。这样的环节安排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育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起着核心的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中学阅读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用当今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加以替换和整改。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特性和需求。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课本着手,以生活中的点滴为基础,创造适应语文教学阅读的课堂氛围,以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为基础。其次,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就要以兴趣为基础,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升华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此外,教师要多角度、多手段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启发学生,学生却没有反应,让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阅读培养成为一潭死水。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真正看出学生的个体差别。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影响不同,所以他们对语文阅读的感受也不一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同的人对一部著作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主体和阅读个体的差别,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感受大胆地说出来,让大家一起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样也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倡导阅读教学民主。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在其他方面不一定就比学生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平等关系。营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以一个自由学习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和探讨的机会。阅读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提高自己和给自己充电的一种方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剥夺了学生心灵对话的机会,将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
二、认清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学习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将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告诉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好多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认知来获得的。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精读和略读,而且不同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写一下读后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也可以验证学生的阅读效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好的适应阅读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多带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使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昂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08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读书读文章,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
一、理解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读过书,回想自己的读书方式和方法,就会找到读者和文本的沟通方式。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吸引自己的首先是书的封面或书名,由此就产生了吸引力:书的内容是什么呢?写了什么?从而产生了读书的愿望。赶快打开看一下书的前言,浏览书的目录。喜欢读书的人,哪怕少吃一顿饭也不愿放过一篇或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刊。只有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才找种种借口,胡乱搪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而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阅读起源于知识的需求,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阅读需求就成为每个人的成长需求。
拿起书本的时候,面对文本,看着那些文字,我们就好像听到有人在给我们讲故事,好的文章内容更是娓娓动人。我们静心地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去感受文字、语言的优美,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深层次的阅读就是与作者的内心对话。我想:通过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自愿,而不是谁在强迫的。就在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的平台上和作者进行更为宽泛的交流对话,对每一位有读书积极性的学生都是一种精神的盛宴。在交流思想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力——阅读能力,只有这种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加深理解深度。
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先从学生熟读课文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强化和课文交流。学生熟悉了文本,才能进一步和学生、教师、文本的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对文本内容的囫囵吞枣,也不会失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只是自己分析文本,阐述主要内容,解释文章的主要思想,更有甚者介绍许多文章的写作手法。把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不知道学到了什么,缺失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语文课厌学情绪。
二、接纳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酷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烦了,不喜爱读书了。我们再高的教学成绩分数还有什么意义,教师的引导,学校的鼓励,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喜爱,厌烦了书本,不看书了,教师在课堂上任由你说的天花乱坠,教师的口才基本功再好,现代教育技术用的再多,这节课也是一节失败的教学,没有培养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节需要完善改进的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接纳阅读?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我认为应该先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接受阅读,掌握阅读的简单技巧和方法,在阅读中如何让自己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从与课文的交流中获取文本的知识和趣味,感受阅读带给自己的乐趣。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从事多年的老教师,都已经习惯了“我说你听”“我说你写”等机械性的教学方法,长时间的影响造成了语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知识点教学、机械教学和应试教学。在短时间内使教师转变也实属不易啊。我们都知道,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刚进学校时都非常想读漫画书、看故事。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有了语文厌学的表现,没有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为师者”的失败!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快乐阅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想象到文本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尤其是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聆听、倾听和心与心的对话互动,学生只有在自由、自主的阅读中,逐渐接纳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喜欢上阅读。
三、读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提到阅读能力,教师想到的就是掌握字词读音、读懂词语和句子、读懂段落、理解文章内容。也有教师认为,读懂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是理解的偏差。
语文阅读教学抓好字词教学,从读懂课文要求入手,进一步强化读者和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懂”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和中心。广大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一味地强调“读懂课文”,不关注“喜欢阅读,理解……,感悟……”的要求,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懂得“欣赏……”。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中,都应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都该把“三位一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详细地表述出来。
作为教师,我们要系统理解新课标中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从各个不同的学段持续发功,整体掌握,认真践行,不能只顾眼前的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读书从我做起
读书读书,先要从我做起,学生只有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做题做不出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是把课堂的学习读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真正地读起来。初中一堂课45分钟,我们能不能少占用甚至是不占用,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激活学生不同角度的看待事物和体会,引发不同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大撒把”,要有层次地引领学生真读书,只有真正把书读进去,自己读出滋味,才能爱上读书,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自己做起。
五、学习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使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重点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文本的内容给串起来。也是从不同角度、立场设置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果磨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就磨灭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牵动力。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想法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地解决和引导,不断注入阅读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快速阅读能力。
一是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
二是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
从人类发展史看出,一直面临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的灾难,就要求人们能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苦难,完成生命的使命,珍爱生命,对生命的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需要跟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积极努力的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深入认识提供一个很好地平台,也是积极的生命表现。
三是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四是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倡导良好的学习方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等方法进行引导。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学情境 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 语文活动
小学语文在各门学科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都曾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缺乏学习语文的热情,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想要学好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无私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授,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内心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能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才会积极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首先,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更要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勇于思考、敢于发言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质疑,敢于探讨,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提问,并让其主动地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思维处于最活跃地状态,语文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倡导良好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老师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因而强调自主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往的应试教育的竞争机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矛盾,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而强调合作学习。在接受与探究关系上,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限制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热爱语文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于学习语文,主动地学习语文。
四、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口授模式下,教师通过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将语文的文学之美完整地传达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可以把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转变成丰富的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进行选择。古诗词的教学,可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再现诗词的意境,同时配上诗词,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词的意蕴。文学性的文章,可以搜集相关的录音、影像,通过声像播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含义。科学性的文章,可以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说文字,使教学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
五、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内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故事演讲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交流中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课外让学生办语文墙报,开展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65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下转第114页)(上接第65页)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一、提高阅读能力的意义
我们知道,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与工具,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 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在人的一生中, 阅读总伴随着, 在某种意义上讲, 阅读是人的生存能力之一, 它对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而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活动。如果学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 就能很好的完成各学科的预先工作, 能多看资料、多收集信息, 从而扩大知识面。有了阅读的能力, 就能使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 能自学自己所要的新知识, 从而具备终身再学习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如果老师指导有方, 学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因此,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指导学生把握文意。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要能体验出作者的情感, 读懂文章的大体内容, 了解作者的意图;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想象出文中的情节以及人物的神态、心理与言语。假如是单独文段, 学生能通过阅读分清层次, 找到文段中体现思想观点的关键词语或者能关键的词语概况出文段的主要思想观点。比如,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的气魄极大, “从地起一直至顶”, 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兴起后, 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 大都是修竹数竿, 意境萧疏, 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钹画竹名驰天下, 绍二泉在他的《墨竹》上题诗:“萧萧数竹不胜看, 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 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他画竹的高超技艺。阅读这一文段后, 要能感知整体, 体验此文的所表达的意义: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 而风格独立, 技法高超。
2、指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尤其要推敲和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我们知道, 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词语与句子, 能品味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是阅读的基础。品味和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一定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 不能望文生义, 更不能断章取义。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 反复体味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其作用, 能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以及隐含的情理。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品味关键词语或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呢?
首先要看看句子在文章的位置。假如在文章中的开头位置, 一般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环境, 有时候是渲染气氛的。所起的作用常常是埋下伏笔, 为下文铺垫的, 或者是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等;如果在文章的中间, 可能是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抒发作者的情感, 有时候为了照应文章的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或者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件事的作用;假如在文章的末尾, 可能起的作用是深化主题的作用, 有时候是为了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起到首位呼应的作用。
3、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与结构。
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看学生能否分析文章段落、结构, 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欲把握文章的结构,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线索。一般说来, 叙事性的文章中有一根像绳子一样的线, 它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串联起来, 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一个中心事件, 可以是某种行动、某个人、某一件事, 甚至是某种强烈的感情或是空间与时间。线索是把许多繁琐的材料与事件、场面连接成一个整体, 从而突出文章的主体, 因此让学生找准文章的线索对他们把握全文内容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其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是文章组织内容的具体方式, 把握文章的结构, 利用学生更好的把握全文内容。
欲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文章内容, 除了掌握全文线索以及段落结构外, 还要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技巧、文体特点进行分析。有很多文章的构思, 常常与写作技巧联系起来的, 但常用来分析文章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记住。比如, 该文章在构思上……设置悬念, 欲扬先抑, 前呼后应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答解阅读提的准确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加强读诵训练, 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但阅读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需要学生去经历, 就像学习游泳, 只凭教练的讲解是永远不能让学员会游的, 只有让学生亲自去经历才能学会。同样道理,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去经历。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章, 诵读优美的句段, 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之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即使在各地的中考中,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既有考课内的, 也考课外的。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日趋重视。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做阐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推荐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07-27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10-12
诱思探究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6-23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9-1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10-09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