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上机考试试题(精选6篇)
注意事项:
1、本次决赛包含十个大题,其中五个word大题,四个Excel大题。共一百分(word 50分,Excel 50分)。
2、本次决赛时间是
分钟。
3、决赛中新建word文档后缀是”.doc”。
第一题,将素材一按要求排版。(新建一个文档名为”第一题.doc”)
(1)、将标题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字形设置为“常规”,字号设置为“小初”、选定“效果”为“空心字”且居中显示。(2分)
(2)、将“李白”的字体设置为“隶书”、字号设置为“小三”,文字右对齐加双曲线边框,线型宽度应用系统默认值显示。且首行缩进两个字符。(3分)
(3)将正文行距设置为25磅。将文本“蜀道难”作为水印插入文档,水印格式版式”斜式”其他均为默认。(2分)
(4).将全文中的“难”加粗,并设置为斜体,颜色为红色。(1分)《素材一》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第二题,对素材二操作要求如下(新建一个文档名为”第二题.doc”)
(1)设置第一段首字下沉,第二段首行缩进两个字符。(1.5分)
(2)将第一段(除首字)字体设置为“宋体”,字号设置为“五号”(1分)。
(3)将第二段字体设置为“方正舒体”,字号设置为“四号”,加双横线下划线。(1.5分)
(4)在该页插入页眉页脚均输入”归去来兮辞”。将文本“归去来兮”作为水印插入文档,水印格式版式”斜式”颜色为”黄色”其他均为默认。(3分)
《素材二》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己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采夫天命复奚疑?
第三题,将素材三按要求排版。(新建一个文档名为”第三题.doc”)
(1)将正文字体设置为“隶书”,字号设置为“小四”,首行缩进两个字符。(1.5分)
(2)将正文内容分成“偏左”的两栏。第一段设置首字下沉,将首字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下沉行数为“3”。(4分)
(3)插入一幅剪贴画滕王阁(于第三段首),将环绕方式设置为“紧密型”。(2分)
(4).为第三段设置10%的绿色底纹。(2分)《素材三》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第四题,将以下素材按要求排版。(新建一个文档名为”第四题.doc”)
(1)将标题段(兰亭集序)设置为小二号、蓝色、阴影、黑体、倾斜、居中、字符间距加宽2磅,并为整篇文章添加黄色边框。(5分)
(2)将其他段落分为等宽的两栏,栏宽为18字符,栏间加分隔线。(3分)(3)选择一幅图片(兰亭),设置为文档背景图片。(2分)《素材四》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五题,对以下素材按要求排版。(新建一个文档名为”第五题.doc”)
(1)请将当前文档设置为蓝底白字。将正文各段的行间距设置为1.5倍行距。首行缩进2个字符。(3分)
(2)请为当前文档插入页码。要求:页码位于页面顶端(页眉)居中,格式为~1~,~2~....。(其他选项为默认值)。为第三段设置深蓝色的底纹的三维边框,宽度为1.5磅,应用于文字。(3.5分)
(3)将全文中的所有“系统”(除标题外)设为粗体,红色。第二段设置为10%的绿色底纹色。(4分)
(4)文章字体为四号。设置标题为艺术字(形式自选),大小为20。将页的上边距置为3.85厘米,下边距置为2.55厘米(5分)
《素材五》
车载娱乐系统 微软、苹果、谷歌谁会胜出?
谁会成为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下一个热点终端?IT巨头给出的答案是车载娱乐系统。
在苹果(523.44,-0.03,-0.01%)推出自己的车载娱乐系统之后,另一家IT巨头微软(39.82, 0.02, 0.05%)的全新车载娱乐系统———W indow sinthecar,也在日前亮相。此外,“谷歌(554.9, 16.75, 3.11%)投影模式”(G oogleProjec-tedM ode)车载娱乐系统也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即将推向市场。三家巨头你追我赶纷纷推出自己的车载娱乐系统,并加紧拉拢汽车厂商加盟,使得车载娱乐系统市场竞争充满火药味,谁会成为“三国杀”游戏的最后赢家,只能等市场给出答案。车载娱乐系统市场成新蓝海
一直以来,车载娱乐系统都是汽车厂商自己开发,IT巨头们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鏖战,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格局初步成型,IT巨头开始寻找下一个蓝海。全球汽车每年销量超过8000万台,其车载娱乐系统市场以巨大的发展潜力,自然成为IT巨头瞄准的新奶酪。在今年初拉斯维加斯的C E 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主流汽车生产商几乎全线上阵,主拼的就是车载娱乐系统。一个月前,苹果公司推出车载娱乐系统C arP lay,通过CarPlay驾驶者可以以更灵便、更安全及更有趣的方式在汽车里使用iPhone。由于苹果在时尚界的巨大影响力,C arPlay一出,就受到多家高端汽车厂商的欢迎,法拉利、梅赛德斯-奔驰和沃尔沃这三家厂商随后就向其客户首次推出CarPlay。
微软公司早在几年前就与福特汽车共同推出了车载系统Sync。在本周举行的B U ILD大会上,微软物联网部门高管史蒂夫·特谢拉发布了未来Window s车载系统概念———它很像苹果的CarPlay,能让用户把手机屏幕内容直接投影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显示屏上。Window s车载系统概念本质上就是把W indow s Phone的功能直接延伸到车载显示屏上。据史蒂夫透露,微软正在对未来W indow s车载系统概念进行真车测试,目前的雏形采用了M irrorLink“车联网”标准。除了谷歌和微软,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谷歌也对车载娱乐系统市场垂涎三尺。谷歌一直在加紧研发自己的车载系统G oogleProjectedM ode,到目前该系统已经基本成型,即将推向市场。还有消息称,谷歌已同奥迪、通用、本田及现代四家联手共同打造A ndroid系统车载操作平台。汽车巨头或决定谁是赢家
在IT巨头觊觎车载娱乐系统市场之前,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汽车巨头。如今的问题是,在苹果、微软和谷歌面前,到底该如何站队。
代表时尚最前沿的苹果,目前最受汽车厂商的青睐。除了法拉利、梅赛德斯-奔驰和沃尔沃三家厂商已经推出了配置CarPlay系统的车型之外,宝马、福特、通用等在内的厂商的旗下车型也将在未来陆续搭载这一系统。苹果的系统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这个市场上并没有坚持此前的封闭策略,CarPlay并没有颠覆汽车企业既有的互联网驾驶功能,它只是给了使用iPhone的车主们一个新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使用汽车原有的系统,也可加装CarPlay。更重要的是,车企与苹果的合作不会是排他性的,他们仍能接受基于谷歌A ndroid系统的相关应用。
微软凭借在IT产业链上的丰富资源,也拉拢了一众手机、汽车、车载音响厂商加入到W indow s inthe car的开发阵营,其中就包括大众、本田、丰田、雪铁龙等汽车厂商。但史蒂夫·特谢拉在BU ILD大会上也表示,微软此次发布的W indow s车载系统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距离正式发布仍有时日。
谷歌则将开放策略延续到车载娱乐系统市场,据海外媒体报道,谷歌已同奥迪、通用、本田及现代四家联手共同打造A ndroid系统车载操作平台。赛迪顾问消费行业分析师李斌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苹果、微软、谷歌三家企业谁会在竞争中胜出,决定权或许掌握在汽车巨头手中。”
Excel上机操作题
第一题,打开名为第一题的Excel文件,并按一下要求完成操作。
1.Sheet1中数据 按年龄进行排序。(2分)
2在sheet1是否加班超时列中用自定义函数判断是还是否?(>90超时加班)(4分)
3.求出总工时(1分)
4,将工时超过80小时的员工数据筛选出来,复制到sheet2中。(3分)
第二题,请打开决赛文件夹中的第二题.xls文件,并按照该文件内的题目卡中的题目作答(10分)。
第三题,请打开决赛文件夹中的第三题.xls文件,并按照该文件内的题目卡中的题目作答。(10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要, 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里大都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 Microsoft office是一款在社会各界应用极为广泛的办公系列软件, 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深受人们喜爱。故这三款软件的教学大多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
软件教学注重实践操作, 如何对软件操作进行上机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上机考核研究中如何对相应操作做出快速、准确、客观、公正的评分是研究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我校, 为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出了教考系统开发项目, 笔者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发, 主要负责WORD操作自动评分算法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WORD考试系统中出题、组题的特性以及学生操作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和问题, 通过对WORD的内部机制、VBA技术的研究, 将WORD的常规操作分为了不同类别, 并就各个操作类别研制了相应的自动评分算法, 本算法力求精准、客观、公正, 适用于三本学校WORD教学考试要求。
1 WORD评分算法的研究规划
1.1 WORD操作试题分析
我校属三本院校,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主要基于计算机操作常识的普及。WORD是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编辑、排版、简单的表格应用以及特殊元素的插入、设置操作等。相应的考试系统对WORD的考查也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能对以后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故而, 我先对WORD考查的操作试题根据其操作特性进行了分类分析, 以便评分算法的设计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并与系统出题有效的联系匹配。具体分类如下:
(1) 编辑操作:主要包括文档文字录入、复制、张贴、剪切、替换操作;
(2) 格式设置:主要包括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边框和底纹、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背景等;
(3) 页面视图:页面大小、页边距、打印纸张设置、页眉页脚设置等;
(4) 插入操作:页码、时间和日期、符号、批注、脚注和尾注、题注、图片 (包括艺术字) 、书签、超链接等;
(5) 表格:插入表格、行、列、单元格的增删改、表格文字录入等;
(6) 绘图:指定图形的绘制 (主要掌握文本框、自选图形、箭头、三维效果、阴影、图形组合等设置) 。
以上操作是对WORD文档进行编辑、排版和美化时常用操作, 属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范畴。其后的自动评分算法主要依据以上操作进行分析, 在算法设计过程中除实现对各种操作结果的评判外, 还应注意操作之间的效果影响。同时对于试题的设计同样需要考虑各个操作的先后顺序对评分的影响, 具体分析见下文。
1.2 VBA技术简介
VBA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是一种标准宏语言。它具有跨越多种OFFICE应用软件并且控制应用软件对象的能力, 该宏语言被EXCEL、WORD、ACCESS等OFFICE应用软件所共享并提供给用户开放使用。故而, 在对WORD自动评分分析设计过程中, VBA将作为我们主要工具来研究使用。下面我们将了解认识下VBA的一些主要内容。
1.2.1 WORD对象
对象是代码和数据的组合, 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来处理。在WORD应用程序中一个WORD对象可以是WORD的一部分 (如:文档、表格、段落等都可以用WORD对象表示) , 也可以是整个WORD应用程序 (如:Application对象即代表WORD应用程序本身) 。因此, 在WORD应用程序中所有的操作都将与WORD对象有关。
在前面, 我们提到过VBA能够控制对象, 所以在我们的算法研究中我们将使用VBA来对WORD的各种操作所涉及的对象进行研究分析。要想掌握VBA在WORD中的应用, 了解WORD的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在图1中给出WORD对象模型图, 希望通过图示大家能对WORD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该结构决定了对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访问方法。对各个对象的具体使用我们将在后面的设计中进行详细说明。
1.2.2 宏与Visual Basic编辑器
前面我们说过VBA是一种宏语言, 可以编辑相应的宏程序以控制WORD的工作。WORD的宏程序是一系列组合在一起的WORD命令和指令, 它们能代替人工实现任务的自动化执行, 我们的算法设计就是使用宏来完成分析和评分实现的。
在WORD应用程序中宏的创建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宏录制器 (工具菜单中) 录制一个宏;二是在Visual Basic编辑器中编辑一个宏。在我们的设计中前者主要用于对手工操作的分析, 后者主要用于评分程序的编写。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实例来介绍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实例宏的录制:通过录制宏来分析将文档word1.doc的第三段文字设为红色是怎样实现的。
操作:找到并打开word1.doc, 选中第三段。通过【工具】→【宏】→【录制新宏】来启动宏录制器。将宏名命名为, “实例1”。然后按要求完成字体颜色的设置, 停止宏录制。最后通过【工具】→【宏】→【宏】选择编辑宏“实例1”, 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进行分析即可, 如图2录制的宏代码所示:
从宏程序中不难看出, 文字字体 (Font) 的设置涉及到多方面的属性操作。但本例只与颜色属性 (Color) 相关, 其值被设为“wd Color Red” (即红色, 亦可设为255。具体转换查看Visual Basic编辑器的快速信息。) 而其他属性的设置不变, 在程序中可以忽略。
实例评分算法的实现:编写宏程序实现对文档word1.doc的第三段文字设为红色的操作是否正确。
编程设计:通过实图2的分析, 我们知道判断文字字体颜色即判断选定内容的Font对象的Color属性值是否正确即可。如图3评分算法示例所示:
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 并在代码窗口编写以上宏程序即可。值得注意的是, VBA宏代码是事件驱动的, 且不能单独被执行, 只能被OFFICE程序所调用。为运行方便可以将宏程序定义在专门的WORD文档中, 并指定到工具栏、菜单或为其设定快捷键。当然根据考试系统设计的需要, 也可以用其他高级程序语言来直接编写访问VBA对象的程序。
在其后的算法设计中, 我们主要依靠以上的方法对word考点的各个操作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再形成可行的评分子程序。需要进行评分时, 评分主程序根据试题操作类型调用相应得子程序即可。
1.3 评分算法设计规划
WORD操作类型繁多, 操作方法各异, 不同的操作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时, 操作的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研究设计工作将是一个非常烦琐的过程, 因此为了保证评分算法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严谨性, 我们必须在开始研究设计前先对整个评分程序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1.3.1 算法程序的结构
根据VBA宏程序的特性, 并保证算法程序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我们的算法程序将以子程序结构来设计。即整个试题的评分程序为主程序, 单一属性值改变的小操作的评分程序为子程序。主程序调用各个子程序, 并为子程序传递相应的参数。
1.3.2 主程序的设计
主程序调用各个子程序, 并为子程序传递相应的参数。本文主程序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1) 对WORD应用程序、文档进行检测、打开、关闭等操作, 提供评分环境, 保证评分顺利进行;
(2) 对各种操作设置评判对象, 为子程序调用提供参数;
(3) 使用循环结构给出各步操作的得分及操作提示。
1.3.3 子程序的设计
子程序主要是通过一个分支结构完成单一属性值与指定的比较值之间的判定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记录判定信息。子程序的实现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比较值的设置。这里有三种设置方法:
(1) 固定值, 即根据具体的操作结果设定具体值。该方法简单但通用性差, 操作值唯一固定, 评分算法与试题唯一匹配;
(2) 参数, 由出题者直接给出, 并记录在数据库中, 评分子程序通过访问数据库获得比较值。由于不同属性值表示方式不同, 出题者需要一一辨别, 工作负担较重难度大且出题系统需要专门设计属性值的数据库表, 系统结构复杂;
(3) 标准文档提取。出题者不需要干涉具体的属性取值, 只需要出题时制作一份标准文档, 在比较时, 同时提取待评文档和标准文档的同一选定对象的相同属性即可。相对来说第3种方法通用性强、灵活方便, 能较好的适应试题的演变。故而为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参数的设置。为了使子程序结构统一, 调用简单、方便管理, 我们对子程序的参数也作了限制, 各个子程序一般情况下统一有三个参数:
(1) 待评文档的待评对象;
(2) 标准文档的比较对象;
(3) 得分。
2 评分算法的实现
根据上文所述研究方法和程序设计思想, 笔者就WORD操作基本考点编制了相应的自动评分程序。现列举如下:
2.1 评分主程序
评分主程序是评分程序的整体框架, 主程序要根据出题信息为评分活动提供评分环境, 并根据出题要求调用相应的子程序, 为子程序提供必要参数信息, 最后还要将评分结果输出显示。具体设计如下:
2.1.1 设定评分环境
即打开WORD应用程序, 查找并打开待评文档和试题对应的标准文档。在评分结束时应及时关闭相应文档和程序。
(1) WORD应用程序的打开和关闭:
在VBA中我们有专门的打开、关闭WORD应用程序的方法过程可以直接调用。例如图4打开WORD应用程序所示:
注意, 本文所有程序测试均在word2003中的Visual Basic编辑器进行, 此时word应用程序已经打开, 因此直接使用application对象 (即当前word应用程序) 。若需要在其他应用程序中嵌入使用该算法则如上例先打开word应用程序并定义为对象wd, 再用wd代替所有application对象, 评分结束时应关闭word应用程序并释放对象wd。
(2) 待评文档的查找:
待评文档即考生文档是评分的主体对象, 在实际考试结果中可能出现考生将文档删除或对文档命名出错, 此时应终止评分, 只有在指定位置查找到待评文档才能进一步对各个操作进行评分。文档的查找可以使用VBA所提供的FileSearch对象, 笔者根据FileSearch对象编辑了一个文件查找子过程Searchfile (wname, wlujin) , 如下例图5 Searchfile (wname, wlujin) 所示:
Searchfile (wname, wlujin) 子过程调用示例:
注意:
Searchfile (wname, wlujin) 子过程中使用了模块级变量wjcx, 该变量要在调用程序 (主程序前进行声明) ;
为了测试方便, 本文程序中使用Debug.Print方法在在Visual Basic编辑器的立即窗口中显示判定信息。读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定义一个字符串数组存放各种判定信息, 在专门的界面中显示;
由于File Search对象的Execute () 方法自身的原因, 导致该过程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指定文件名为“aa.doc”, 而待评文件名为“*aa.doc” (*为任意字符) 时不能正确判断!
(3) 待评文档及标准文档的打开和关闭:
在评分过程中, 需要从待评文档和标准文档中读取相应对象的属性值从而比较判定得分, 因此, 在评分前我们必须要先打开着两个文档, 在评分结束后关闭文档。Word文档的打开和关闭可以直接使用VBA提供的open () 和close () 这两个方法。如图7文档的打开和关闭:
2.1.2 设置判定对象
任何操作都有指定的操作对象, 评分时也应先确定判定对象再对其属性进行评判。在评分程序中, 我们需要在主程序里根据试题设定好判定对象, 并将该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调用的评分子程序。操作不同, 其对象也不同, 对象的设定方法就有所差异。下面, 我们将按操作对象分类举例说明。
(1) 以文字为操作对象:
即试题要求对文档中指定的部分文字进行编辑或格式设置等操作, 其操作对象为指定的文字。该类操作对象需要通文字匹配查询来设定, 下面的程序段为笔者编写的文字匹配查找子程序:
为说明sel (sr, str) 子程序的功能应用, 我们通过示例试题2-1来分析讲解:
示例试题2-1:将e盘根目录下的“st1, doc”正文最后一段“旅游业发达, ……威尼斯。”文字添加阳文效果。
该宏代码同过调用sel子程序在分别在标准文档和待评文档上查找“旅游业发达, ……威尼斯。”所在的位置, 并将找到的位置区域作为参数传递给阳文评分子程序, 这样若两文档选定操作区域不一致, 但文字内容一致, 依然能够正确评分。这就避免了使用段、行、句为判定对象时出现因操作失误, 误删误增段、行、句而导致所有操作全部评定错误的情况。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个缺陷:但区域中存在一些特殊元素如批注时, 查找会失败。出题时应注意回避。
(2) 以整篇文档为操作对象:
如页面设置中页边距、纸张大小、页眉页脚等的设置都是以整篇文档为操作对象的。因此, 在调用相应的评分子程序时直接将待评文档和标准文档作为对象参数传递给子程序即可。如下示例:
示例试题2-2:将整篇文档页面设为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2厘米、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3厘米;页面垂直对齐方式为居中。
(3) 以插入的图片等外来元素为操作对象:
在word2003中, 插入是一个非常重要, 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修饰美化操作。对插入的元素进行评分从原理上来讲非常简单, 只要选中待评元素对象, 比对相应的属性即可, 但word对各种插入元素的标记是采用默认的索引号, 该索引号可能因为操作的不同 (顺序、修改、增减等) 导致每个人的操作结果相同, 但索引号不同, 使评分程序无法准确选定待评元素对象。笔者通过研究, 提出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第一种方法是事先将所有元素插入到文档中并统一命名, 考生只完成对各种元素进行设置和组合, 禁止增删。这个方法虽然简单, 但失去了考察插入操作的意义。第二种方法是在考试系统中制作一个对选定对象命名的命令按钮, 其主要语句为:Selection.Shape Range.Name=“对象名称”。要求考生对所有元素按题目要求命名。该方法也比较简单, 但其操作超出了大纲要求, 且元素较多时容易出错。如下示例:
示例试题2-3:在文档中插入图片p1并将图片p1的环绕方式设为上下型环绕, 设置图片位置:水平对齐为相对于栏居中;垂直对齐的绝对位置为正文第一段下0.5厘米。 (图片设置完成后使用命令对图片命名为p1)
该示例, 先以整篇文档为选定对象, 调用txcz () 子程序查找文档中是否存在命名为“p1”的图片元素, 找到后再以该图片为选定对象, 调用txsz () 子程序对图片设置进行评分。
(4) 以表格为操作对象:
表格也是word中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表格的评分与上文插入操作的评分类似, 不过表格有更加严谨的结构, 在VBA中可以使用table (index) 、Rows (index) 、Columns (index) 、Cell (row, column) 或Cells (index) 来访问表格、行、列及单元格, 虽然index索引号同样是默认生成, 但其生成规则是按位置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形成, 当发生增、删、改它能自动重新编码。因此在对表格进行评分时可直接使用上述对象作为对象参数传递给评分子程序。
2.2 评分子程序
评分子程序主要针对某一属性值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 笔者根据前文划分的WORD操作类型, 分别编制部分子程序以供读者参考。
2.2.1 编辑操作自动评分
主要包括文档文字录入、复制粘贴、剪切、替换操作, 其中录入、复制粘贴及剪切操作只需调sel (sr, str) 子程序选定操作区域比较其文字内容即可, 而替换操作涉及的区域为整篇文档, 可采用循环比较的方式来判定。请看下列示例:
(1) 示例修改操作的评分:在正文第二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中的“决定举办等级考试”修改为“决定举办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评分子程序如下:
wz (dr, br, f) 调用如下:
以上评分示例首先打开待评文档和标准文档, 并通过调用sel () 子程序查询选定操作区域 (第二段) , 再调用wz () 子程序进行文字匹配, 从而完成评分。需注意的是wz () 的文字匹配时对整个选定区域的匹配, 所以试题中不应出现在同一区域的其他编辑操作, 以免不同操作的相互影响。
(2) 示例替换操作的评分:将文档中所有“的”字, 修改为“地”, 并设字体为仿宋。
评分子程序如下:
th (dr, br, n, zf, f) 调用如下:
该示例中, 替换后的字符为“地”, 总计替换了71次, 故使用循环结构查询“地”71次, 每次查询都将评判.found的值是否为真, 若为真则71次替换文字都正确, 反之则不正确。另外, 替换操作还可以进行格式替换, 如本例要求字体为“仿宋”, 故在程序中引入.Font.Name Far East的判定。其他格式亦可类似添加。添加了格式替换的子程序不会影响不需要格式替换操作的评分 (判定原则为与标准文档比对) 。
2.2.2 格式设置自动评分
主要包括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边框和底纹、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背景等;这些操作同编辑操作的评分方法基本一致, 但大多数设置都会涉及多项属性的改变, 如字体格式可能同时涉及字体大小、字体名称、字形等, 边框可能涉及边框样式、线条颜色、大小、类型等。在评分时应对所有涉及的属性进行评比。故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 一者是对所有属性都编写评分子程序, 根据试题选择调用;该方法子程序数量过多, 系统结构比较繁琐和复杂, 短期内难以实现;另外一种方法是按操作, 将多个属性的评比编写在一个子程序中, 由于评比过程是与标准文档对比, 对于试题未作要求的属性, 只要考生不擅自修改, 则不影响评分。该方法比较简洁直观, 但子程序参数较多 (不同的属性对应不同的分值) , 对考生操作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示例如下:
示例字体格式设置评分:将标题“计算机二级考试”设为居中、仿宋字体、二号字号、加粗。
在本示例中, 西方字体的设置未作要求, 故调用评分子程序时其对应的分值为0。
2.2.3 视图页面设置自动评分
页面大小、页边距、打印纸张设置、页眉页脚设置等。对于页面设置评分时选择的对象为整个文档, 其他按上述方式对相应属性进行比对即可。特别是页眉页脚有特定的对象属性, 设计分析时注意区分。如下示例:
示例页眉设置的评分:为文档设置页眉, 奇数页页眉为“地理知识”, 偶数页页眉为“意大利”。
在以上示例中, 页眉页脚的判定需要按节进行, Sections (1) 即为文档第一节, Headers (1) 表示奇数页眉, Headers (3) 表示偶数页眉, 若是页脚可用属性footers。
2.2.4 插入操作、表格操作及绘图操作的自动评分
这类操作较为复杂, 涉及大量外来元素对象, 对对像的选定尤为关键, 可参看2.1.2设置判定对象来操作。具体的评分细节与其他操作类似。如下示例:
示例插入图片并设置的评分:在文档中插入图片tp1并将图片tp1的环绕方式设为上下型环绕, 设置图片位置:水平对齐为相对于栏居中;垂直对齐的绝对位置为正文第一段下0.5厘米。 (图片设置完成后使用命令对图片命名为p1)
txcz (dr, na, f) 子程序主要完成查找指定名称的图形存不存在。其判定过程为首先统计该文挡的图形个数, 若个数为0则不存在图形, 接下来在使用循环查看是否存在指定名称 (na) 的的图形。
在确定了待评图形后即可直接调用其相关属性进行比对评分。
在对图形进行评分时应先调用txcz () 子程序确定待评图形, 再调用txsz () 子程序对各个属性进行对比评分。这种评分算法基本能满足图形的评分, 其正确性在于要求考生能准确对图形命名。其他插入元素对象 (批注、题注、表格、绘图) 等都可使用类似方式进行评分
3 评分系统与出题系统的设计构思
通过上文的描述, 我们已经可以对WORD的大部分常规操作进行评分。但就一个考试系统而言, 其应包含多套试题, 各套试题又含有或相同或不同的操作, 且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亦可通过添加试题对试题库进行累积完善。若每一套题目都唯一对应一套评分算法, 那系统的使用就显得不灵活, 对出题老师的要求太高。所以笔者考虑系统开发者可根据评分算法的要求设计出题系统, 使用者通过出题系统提供相关数据, 评分系统又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动选择调用子程序, 生成配套的评分程序。
3.1 评分系统的设计思想
通过累积, 我们将完成所有操作评分子程序的设计, 而所有子程序都通过一个主程序进行调用。对每个子程序都设定一个调用标志, 主程序使用分支结构根据标志信息选择是否对相应操作进行评分。子程序所需要的数据, 由主程序访问数据库获取。
3.2 试题数据库的设计思想
试题信息应统一存放在数据库中, 试题数据库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 一种是将评分算法中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全部做完数据表属性构成一张数据表, 数据表的一行代表一个小操作。这样的组织方式使出题系统能够以最小操作为单位出题, 再根据已有的题目, 自动组题。但笔者不建议这样做。就word文档而言, 不同的题目可能需要不同的试题文档, 不同的操作在同一文档上也可能产生评分的冲突。且不同操作所需要的数据项目也不尽相同, 数据表结构复杂, 容易产生数据冗余。第二种方式是, 按前文所述将操作归类, 不同类别的操作对应不同的数据表, 出题系统按套题出题。在数据表中除了操作所需数据外, 还应包含试题ID, 套题ID, 调用标志等信息, 便于评分系统的访问。
3.3 出题系统的设计思想
出题系统都主要的功能是向出题者提供相应的出题界面, 根据试题数据库和评分系统的设计, 出题系统可以根据操作分类形成多个出题界面。每个界面应能提供对应数据表所需数据。同时, 根据评分系统, 出题系统对一套试题的出题尽可能作一些必要的限制, 主要是避免对同一区域做不同的操作。例如:在一套试题中存在一个操作是对部分文字进行编辑修改, 而另一个操作也会对该部分文字进行编辑修改或格式设置。那若前一个操作未完成正确, 后一个操作即便是作对了评分系统也会因找不到准确的操作对象而导致评分出错!
4 结论
总上所述, 笔者通过对WORD操作进行分类, 使用VBA对各类操作所涉及的对象及其属性进行研究, 提出对WORD操作进行自动评分算法设计的主要思想和具体规划, 并对一些典型的操作的特点进行分析, 实现正确评分。最后, 笔者根据评分算法的特点要求, 对考试系统的评分系统、试题数据库、出题系统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想。由于WORD应用程序本身的复杂性、论文篇幅及时间关系, 本论文未能将所有操作的评分实现, 对已实现的评分程序也不可能进行所有情况的下的正确性测试, 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出入, 还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WORD2002VBA一册通[OL].博库网.
注意:下面出现的“考生文件夹”均为%USER%
****** 本套题共有2小题 ******
1、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DT11.DOC,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 将文中所有错词“款待”替换为“宽带”;将标题段文字(“宽带发展面
临路径选择”)设置为三号黑体、红色、加粗、居中并添加文字蓝色底纹,
段后间距设置为16磅。
[2] 将正文各段文字(“近来,……设备商、运营商和提供商都难以获益。”)
设置为五号仿宋_GB2312,各段落左右各缩进2厘米,首行缩进0.8厘米,
行距为2倍行距,段前间距9磅。
[3] 将正文第二段(“中国出现宽带接入热潮,……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
分为等宽的两栏,栏宽为7厘米。并以原文件名保存文档。
2、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DT12.DOC,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 将文档中所提供的表格设置成文字对齐方式为垂直居中,段落对齐方式为
水平居中。
[2] 在表格的最后增加一列,设置不变,列标题为“平均成绩”,计算各考生
的平均成绩并插入相应单元格内,再将表格中的内容按“平均成绩”的递
2a、产生信号:用C编程实现信号Y[n]=6(n+1)sin(∏n/5)u[n],要求:1)用图形界面动态显示Y的图形。
2)0<=n<50
2b、产生信号:用C编程实现信号Y[n]=6cos(∏n/5)u[n],要求: 1)断点方式
2)用图形界面显示Y图形。3)0<=n<50
3a、线性卷积:用C编程实现性卷积y[n]=x[n]*h[n]=n=-∞x[m]h[n-m],并画出图形。x[n]= x[nT]= 6(n+1)sin(∏n/5)u[n],0n<50;h[n]= [n]+2.5[n-1]+2.5[n-2]+2.5[n-3];要求:
1)用探针方式
2)图形界面显示y[n]图形。
3b、线性卷积:用C编程实现性卷积y[n]=x[n]*h[n]=n=-∞x[m]h[n-m],并画出图形。x[n]= x[nT] =6(n+1)cos(∏n/5)u[n],0n<50;h[n]= [n]+[n-1]+[n-2]+[n-3];要求:
1)用探针方式
2)图形界面显示y[n]图形。
4a、编号为1、2、3…..64的64个人排成一圈,从1到5报数,每个人报5时则退出,下一个继续从1报数,到所有人退出。要求: 1)用C程序实现。2)断点方式
3)图形界面输出这些人的退出顺序。
4b、编号为1、2、3…..64的64个人排成一圈,从1到4报数,每个人报4时则退出,下一个继续从1报数,到所有人退出。要求: 1)用C程序实现。2)断点方式
3)图形界面输出这些人的退出顺序。
5a、数字统计:1本书的页码从1到N,按习惯页码前不含多余的前承数0.如第6也为6,部位06、006,计算全部页码中0、1…..9出现的次数。1)要求调用函数的方法实现,可用C编写。2)输入N=521,找出函数调用时参数传递的地址; 3)利用探针方式
4)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统计数。
5b、数字统计:1本书的页码从1到N,按习惯页码前不含多余的前承数0.如第6也为6,部位06、006,计算全部页码中0、1…..9出现的次数。1)要求调用函数的方法实现,可用C编写。2)输入N=263,找出函数调用时参数传递的地址; 3)利用探针方式
4)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统计数。
6a、解差分方程:求y[n]-2*y[n-1]=x[n]的响应。要求: 1)用汇编程序实现。
2)初始状态为y[-1]=0,x[n]=1,(0<=n<10)3)用断点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y[n](0<=n<10)的值。
6b、解差分方程:求y[n]-2*y[n-1]=x[n]的响应。要求: 1)用汇编程序实现。
2)初始状态为y[-1]=1,x[n]=2,(0<=n<10)3)用断点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y[n](0<=n<10)的值。
7a、序列的翻褶:将x[n]=n+1,0<=n<10,以n=0翻褶,得到x[-n],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翻褶; 2)用探针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序列。
7b、序列的翻褶:将x[n]=n+2,0<=n<10,以n=0翻褶,得到x[-n],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翻褶; 2)用探针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序列。
8a、序列插值:将x[n]=n+2,0<=n<10,进行隔1插值实现,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插值; 2)插入点值为0;
3)用断点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20个值。
8b、序列插值:将x[n]=n+1,0<=n<10,进行隔1插值实现,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插值; 2)插入点值为7;
3)用断点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20个值。
9a、序列抽取:用汇编函数将x[n]=n+3,0<=n<10,进行隔1抽取,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抽取; 2)用探针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5个值。
9b、序列抽取:用汇编函数将x[n]=n+2,0<=n<10,进行隔1抽取,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抽取; 2)用探针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的5个值。
10a、自然序到倒位序的输出:数列x[n]=n+1,0<=n<8;实现FFT中x[n]自然序到倒位序的输出,要求:
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用断点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序列值。
10b、自然序到倒位序的输出:数列x[n]=n+2,0<=n<8;实现FFT中x[n]自然序到倒位序的输出,要求:
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用断点方式
3)用图形界面输出得到序列值。
11a、序列求模:离散序列x[n]=(n+1)+j(n+4), 求x[n]的模的平方。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0<=n<=10 3)用探针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结果。
11b、序列求模:离散序列x[n]=(n+2)+j(n+3), 求x[n]的模的平方。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0<=n<=10 3)用探针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结果。
12a、序列比较:两个离散序列x[n]={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u[n]={2,2,1,4,5,7,7,9,8,10,11,11,13,4,5,16,7,8,19,20};要求: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对0<=n<20,若x[n]=u[n],则y[n]=0;3)若x[n]!=u[n],则y[n]=x[n];4)用断点方式和图形界面输出y[n]。
12b、序列比较:两个离散序列x[n]={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u[n]={1,3,3,5,5,7,7,9,9,10,11,11,12,14,5,16,7,18,18,20};要求: 1)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在主程序C中定义变量和初始化,在汇编函数中调用算法实现;
2)对0<=n<20,若x[n]=u[n],则y[n]=x[n];3)若x[n]!=u[n],则y[n]=0;
已知在文件IN.DAT中存有若干个数(个数<200)四位数字的正整数,函数ReadDat是读取这若干个正整数并存入数组xx中。请编制函数CalValue(),其功能要求:1.求出这文件中共有多少个正整数totNum;2.求这些数中的千位数位置上的数字大于个位数位置上的数字的数的个数totCnt,以及满足此条件的这些数的算术平均值totPjz,最后调用函数WriteDat()把所求的结果输出到文件OUT8.DAT中。
注意:部分源程序存放在PROG1.C中。
请勿改动主函数main()、读数据函数ReadDat()和输出数据函数WriteDat()的内容。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NUM 200
int xx[MAXNUM] ;
int totNum = 0 ; /* 文件IN.DAT中共有多少个正整数 */
int totCnt = 0 ; /* 符合条件的正整数的个数 */
double totPjz = 0.0 ; /*平均值 */
int ReadDat(void) ;
void WriteDat(void) ;
void CalValue(void)
{
}
void main()
{
clrscr() ;
if(ReadDat()) {
printf(“数据文件IN.DAT不能打开!007n”) ;
return ;
}
CalValue() ;
printf(“文件IN.DAT中共有正整数=%d个n”, totNum) ;
printf(“符合条件的正整数的个数=%d个n”, totCnt) ;
printf(“平均值=%.2lfn”, totPjz) ;
WriteDat() ;
}
int ReadDat(void)
{
FILE *fp ;
int i = 0 ;
if((fp = fopen(“in.dat”, “r”)) == NULL) return 1 ;
while(!feof(fp)) {
fscanf(fp, “%d,”, &xx[i++]) ;
}
fclose(fp) ;
return 0 ;
}
void WriteDat(void)
{
FILE *fp ;
fp = fopen(“OUT8.DAT”, “w”) ;
fprintf(fp, “%dn%dn%.2lfn”, totNum, totCnt, totPjz) ;
fclose(fp) ;
}
in.dat文件内容:
6045,6192,1885,3580,8544,6826,5493,8415,3132,5841,
6561,3173,9157,2895,2851,6082,5510,9610,5398,5273,
3438,1800,6364,6892,9591,3120,8813,2106,5505,1085,
5835,7295,6131,9405,6756,2413,6274,9262,5728,2650,
6266,5285,7703,1353,1510,2350,4325,4392,7573,8204,
7358,6365,3135,9903,3055,3219,3955,7313,6206,1631,
5869,5893,4569,1251,2542,5740,2073,9805,1189,7550,
4362,6214,5680,8753,8443,3636,4495,9643,3782,5556,
1018,9729,8588,2797,4321,4714,9658,8997,2080,5912,
9968,5558,9311,7047,6138,7618,5448,1466,7075,2166,
4025,3572,9605,1291,6027,2358,1911,2747,7068,1716,
9661,5849,3210,2554,8604,8010,7947,3685,2945,4224,
7014,9058,6259,9503,1615,1060,7787,8983,3822,2471,
5146,7066,1029,1777,7788,2941,3538,2912,3096,7421,
9175,6099,2930,4685,8465,8633,2628,7155,4307,9535,
1MOOC本质研究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 中文可翻译成大规模开放的网络课程。 它最早是在2007 年8 月由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大卫·怀利教授尝试为有兴趣学习他的心理学课程的网络用户开设远程课程而采用的教学模式。 由于它非常适合网络社会的自主学习潮流,用户猛增。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各个高校与互联网技术公司迅速合作起来,开发互联网教学平台。 这种被加拿大人称作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教学模式取得了爆发式发展,到2012 年,诸如Coursera、Udacity、ed X等平台开始对MOOC成绩进行认证和颁证,震撼了全球教育界MOOC成为近两年来的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主题。
MOOC成为教育热点问题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大比例地、深入地使用了互联网应用技术,在信息时代一些高校等机构将教育过程与网络结合起来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 这种教学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加拿大、英国以及中国等国家也同时出现,主要应该归功于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结果。
实际上利用互联网实施教学过程在20 世纪80 年代美、欧和90 年代的中国等地早有践行。 但是受限于互联网的带宽限制和编码压缩技术的瓶颈, 早期的互联网教学主要致力于文本形式的教学内容的网际共享和传输。 但是到了2002 年,万兆以太网标准的通过和推行使得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提高了10 倍到10倍,大大促进了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视频传输技术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视频在线传输和实时控制成为现实。
教学内容采用视频课件的形式产生了独特的教学适用性相比传统教育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改进效果。 而且它更加符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途径,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特殊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知识获取,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潜能发掘[1]。 MOOC正是在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难看出,MOOC在教育技术上是OCW的发展,OCW(OpeCourse Ware) 是200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推出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OCW借助于互联网将其教学资源提供给所有使用网络的求学者和教师免费享用。 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做了迅速的模仿和跟进。 MOOC对OCW进行了功能扩展,表现在对课件的实时控制和网际P2P交互。 学习者可以停下来向辅导老师寻求答疑帮助。
而OCW这种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变革又是在广播电视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教学技术采用互联网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学模式在信息社会的新的延续。 远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应该以中国远程教育为典型。 回顾我国的远程教学发展历程1998 年清华大学率先推出网络研究生进修课程。 1999 年,教育部批准67 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电视大学共68 所院校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在世纪之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建设网上课堂,并在本系统内的省、市、县下属分校进行普及,迅速成为世界教育的亮点,前来访问的国外专家曾经赞叹中国的电视教育的发达和超前。 2003 年2 月10 日,教育部宣布实施151 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的开始,大大带动了中国高校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 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设起三千多门精品课程, 其网络课件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教学课件的主体。
我们研究认为,MOOC实际上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的新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和过去的函授教学、电视教学、运程教学、网络教学一脉相承的。 它扩展了以前所有教学方式的功能,增加了在线互动,继续学习过关等功能。
然而,前几年中国各高校的网络课程被指利用率低,重复建设,浪费财政资金。 要想认清作为其延续的教学模式MOOC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我国MOOC的实施策略,我们需要先来分析一下我国网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总结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
2中国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启示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大部分高校对教学活动进行变革,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网上课程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使用网络课堂的方式。 甚至转变了教学活动的重心,开始围绕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承载起了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一般网络课程包括若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我国网络课程呈现出如下特征:
(1)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开发。 尽管在国家级的网络课程开发中由于统一领导、统一审查,部分地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但是在省与省之间、跨省市的省与校、校与校之间仍然存在着重复投资的问题。
(2)网络课程开发以项目资金、教学评估等为动因。 许多课程开发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支持而并没有考虑学生修课的实际需求; 还有一部分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教育评估达标而进行的。 这些目的往往脱离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3)追求形式之花样但落后于实质性技术。 许多网络课程的实施停留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功能的水平层次上, 在教学交互方面,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烂、论坛、网上联系,少数最好的也就是网上测验。 现代通信的许多便捷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和前瞻规划。
(4)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属于广播模式,缺乏反馈和互动机制。 教学课件中只有老师的讲解, 学生主动提问的没有或者很少。 教学者只顾做好课件完成任务,不顾其适用性也不向学生寻求反馈,致使大部分课件做好以后便倒在资料库中沉睡不起。
其他诸如评估期间网站正常运行, 评估一过网站瘫痪或者长时间不去更新, 资料迅速老化; 还比如网上资料只有一些文本文件,仅将书本内容搬上网站等等,这些都是为做项目、为完成工作而进行的网络课程开发。 由于开发时候没有考虑到的一些情况的出现和课程开发目的偏差, 必然会在使用效果上的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被学习者抛弃。 为此,业内人士对网络课程的批评和指责不时而起,加之联系高校扩招等这些背景,以及高校大学生质量下降等现象, 网络课程也被卷入教育弊端的大漩涡承受了不少批评。
事实上,冷静地分析这些现象,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确实存在缺乏反馈的问题, 但缺乏反馈并不能导致学习者放弃对网络课程的学习。 课件沉于库底的原因在于课程考核环节的失误和弊端。 也就是说以往的网络课程的考核环节出了问题,从而葬送的网络课程开发成果, 连同其资金和精力投入一起成为无法收回的沉沙弃圾。
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课件的下载率和观看频次是很高的,对比这些重用次数较多的教学资源和无人问津的课件, 我们不难发现:使用率高的教学资源对于学习者的效用很大,知识性比较强或者技能性比较大等等, 最大的共性是学生会在未来的考试中用到这些知识。 因此,考试成为学习者喜欢这些教学资源的主要原因。 而那些没有看点没有学习价值的课件往往是因为只有本门课程考试才会用到,或者即使对考试有用,但是别处有更适宜于学习者学习的替代课件。
我们研究发现,知识性或者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其可考核性也强,一段很短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找到许多考点。 这些考点的答案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可以说,受欢迎的课件的可考核性很强。 我们可以通过强化考核内容的传授和在课件中加入考核环节来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课件都是基于广播模式的知识发布, 网络课程的制作并没有将考核环节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出现了网络课程的考核功能缺失的问题。
网络课程中的考核功能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我们研究中发现以下原因应该引起注意:
(1)教学计划越界。 教师在做完教学计划以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划,或者来源于老教师,或者来源于领导,或者来源于俗成的规则,就是成绩的正态分布。 学习者都知道只有少部分成绩是优,无论你怎么努力,得优的名额不会增加,而得优的途径可能是还有捷径,所以学习的激励动因受损,课件的使用频次自然会减低。
(2)非专业主持和非专业考核损害了考核公平。 尽管课件的内容是专业老师提供的,但是在考核环节存在了非专业干预,或者虽然专业老师主持但是参入了非专业标准, 这就会助长专业虚无的思想和行为,不尊重专业知识,人情分、关系分、偏向分最终也致使课程学习的激励机制受损,而课程资源不被使用。
(3)考核的通过率违背教育规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基本通过率,此外还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形成这门课程的理论通过率。 但是,现实中的通过率是根据学生获得学分的需求、 学生毕业的需求给出的,基本上时都要毕业所以都通过。 这就违背了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生虽然考核通过但是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次品,学不学都通过,教学资源用不用没有什么差别,因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自然会下降。
这些原因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严重弊端, 它们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必须花大力气加以革除。 在教育规章制度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通过机器考试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我们主张,在网络课程中实施机器考试,就能避免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MOOC中强化上机考试的考核模式
直至今日网络课程的学习环节和考核环节仍然是脱节的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学习,但是考核是在网络之下进行的。 比如电视大学系统曾经推行的形成性考核, 虽然考核内容基于网上课堂,但是,其考核实施仍然是在纸质的作业本上进行的,这就大大削弱了考核效果。
在网络课程已经发展成为MOOC的今天,我们仍然认为,考核环节是MOOC实施成败的关键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如果对上述弊端不予革除,MOOC开发到最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形。 因此必须改变这一考与学相脱节的关键问题。
MOOC在课件中嵌入了过程性考核节点, 以便保证学员在学会前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 这一机制大大提高了MOOC学员的学习效果, 增强了MOOC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中国MOOC若能实现实施机器考试,还可以改善中国教育业的基本面貌:
(1)回归自然的课程通过率。 对一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了回答正确就通过,掌握的程度不够回答不正确就不通过。 这才是自然的通过率, 这种自然的通过率会促进学员进一步使用教学资源。 而且另一方面,这样考核通过率之下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不至于贻害用人单位和学员自己。
(2)可以保证MOOC项目的开发避免重走网络课程的老路避免出现资源开发出来了然而利用率不高的情形出现, 提高MOOC项目的投入产出效果,争取在MOOC开发中取得成功。
MOOC的实施需要很大的资金、人力和设备的投入,对于没有经费支持和视频制作环境的环境的学校或单位来说, 困难很多。 大部分高校不具备提供供网络平台的能力,只能投靠有资金支持的MOOC平台或者寻求风投扶持。 但是,MOOC的普及是迟早的事,不论你愿意不愿意,它的浪潮已经逼近到你的门口,你必须做好迎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准备,必须从观念上、从管理上、从业务程序上早做改变。
高等学校实施MOOC的教学过程改革基础应该首先实现课程考核环节实现机器考试,这是MOOC实施走向成功的保障。 高校有了机器考试的考核机制,才能实现与MOOC的顺利对接。 机器考试可以产生如下的效应:
(1)有利于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对教学的认识。 在上机考试中,题目是由计算机根据考核要求的设定而随机抽取出来的,大部分答题结果通过计算机进行机器阅卷。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不能对某些内容进行偏向性的教学,也无法对某些同学给予成绩照顾。 大大促进教师的公平教学观念的形成, 也促进高校教务工作向促进公平教育的方向发展。
(2)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机器考试对考试的系统的设定省时省力,在答题结果的档案保管环节采用计算机存储,非常简便, 同时减少人力物力消耗。 机器阅卷还可以提高阅卷的效率,对考试结果可以及时公布。 此外机器考试的考题来自于数据库,对考生的考核更加全面。
(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机器考试和阅卷是向教考分离的过渡的非常好的途径。 机器考试中考题由计算机随机生成,即使教师本人在考试开始前也不知道考试的内容, 考试的结果往往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 这样可以倒逼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很有有帮助。
(4)推动教学评价标准的转变。 上机考试中学生更容易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 考试结果往往与教师的上课点名和课堂表现的结果不相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确定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标准,重新确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
4总结
【word上机考试试题】推荐阅读:
信息检索课上机考试11-01
java上机实验考试12-23
计算机上机考试题库09-25
各个上机作业01-26
上机实习报告07-02
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报告07-25
上机实验报告8函数11-14
数据处理上机实验报告06-25
数据库上机实验题06-30
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