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精选8篇)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1

(1)法学类

法学专业是个看起来热的专业,如果想报考,建议先百度下司法考试,了解这个专业的准入制度。这个专业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专业,要么你保证能在毕业时就考上公检法,不然就一定要通过司考。通过司考即使去做律师那你还得再熬一年实习期,所以选择法学一定要慎重,最好能够有个规划。(2)经济类

都说经济热门,其实是经济类,尤其是金融热门。经济学很难找工作,当然很好学校毕业的除外。经济类对数学要求很严格,有些金融实验班招生并不是从经济院招,而是从数学系!(3)新闻类

被称为“无冕之王”,实际上,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不少知名高校新闻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大幅下降。新闻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4)语言类

选择小语种肯定要比英语好就业这是肯定的,但小语种的就业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吃香,一切取决于你学得怎么样以及学校所在城市外企多不多。学语言需要天赋,而且不可能蒙混过关,因为有各种等级考试,所以要慎重。但能确定的是,选外语不会错,绝对符合未来就业趋势。(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就业情况远比其他文科类专业要强,尤其是数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最“吃香”。比较适合男生报考,很多要求在现场工作,须作好吃苦的准备,但学生毕业后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的话,就会成为比较抢手的人才。只是不太适合女生,往往用人单位根本不要!(6)土木工程

土木专业就业还是不错的,但是真正坚持的人并不多,因为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要求力学和数学都要学好,还要多参加实践,因此专业不扎实的话,很难!(7)计算机类

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信息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均低于80%。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缩水。因此不少学生选择了读研究生继续深造。(8)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英语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周瑾,2010:125)。此外,英语的使用领域广泛,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

如今,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英语课程或英语专业,因为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是适应社会主义事成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前提,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戴炜栋,1999:18)。然而,英语课程在各个高校的普及却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影响。据统计,2010年英语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当年就业率为89%,在全国本科高校就业率排名倒数第四(宋楠楠等,2010:88—89)。不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所学专业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英语的运用方面毫不逊色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选择了修读第二专业,以增强就业优势。修读第二专业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我就此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与分析。

二、调查过程

我将英语专业学生分成未修读、正在修读或打算修读及已经完成修读第二专业这三大类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

调查问卷以封闭式提问作引导,并针对三类学生分别设置开放式提问。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是否修读第二专业、所修读的第二专业是什么、修读该第二专业的原因、对第二专业修读利弊的看法等。共有来自浙江省不同高校的150位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其中男生占26%,女生占74%)参加此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115份。

三、调查数据分析

1. 未修读第二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有45.2%的英语专业学生未修读或未打算修读第二专业。其中,大约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完成第二专业的修读,如果选择修读将会得不偿失。

对于以上未打算修读或未修读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我又就其对第二专业的看法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绝大部分认为第二专业的学习能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能使英语更好地发挥工具作用,从而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未打算修读或未修读,但对第二专业对就业的积极作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 修读第二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打算修读或正在修读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占38.8%(其中6.5%打算修读第二专业,32.3%正在修读第二专业)。这些学生主要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会计等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原因何在?我分析后认为,目前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师范类、翻译类、经贸类,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会就其中两个方向将学生进行分流,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英语的方向。随着英语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日益紧密,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起到了间接的影响作用。历年来,选择经贸英语方向的学生数量要远远超过其他两类,而这类学生往往又是修读第二专业队伍中的“主力军”。我结合访谈后的结果,将这一部分学生又细分成三类。第一类学生出于对知识的需求而选择第二专业。他们希望通过第二专业的修读,能够更透彻而全面地了解对外贸易等领域中的重点知识。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说,兴趣是其选择第二专业的内在驱动力量。经过大学的专业英语训练后,他们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客观原因又无法满足他们转专业的心愿,第二专业在此时就起到了很好的替代效应。第三类学生选择第二专业的原因就显得最为实际,他们的理由是现实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类学生中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原因主要在于内在动力不足。另外,在第二专业的修读队伍中,也存在一小部分选择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就其所学英语的特点来说,翻译更注重英语本身的功底,同时需要学生对于文化、政治、经济等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对于他们来说,第二专业所起到的作用通常没有经贸英语类学生那么显著,但是对于拓宽他们今后的就业面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作用。

另外,调查中还有16.1%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二专业的修读,进入了找工作或已经参加工作的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对他们作了详细调查,得知第二专业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时,更多的时候是起到了“通行证”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目前的招聘过程中,许多单位、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是有所限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若没有相关的学习和专业背景,往往很难通过第一轮的简历筛选。第二专业在此时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如同敲门砖一般,帮助英语专业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在问卷调查中,我还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第二专业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这主要在于一些主观原因,比如有的学生在择业时、就业时更加倾向于与英语紧密相关的工作,此时第二专业对他们的帮助就微乎其微了。

3.企业的反馈意见

不少学生、家长都曾质疑过第二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因此我对企业单位就这一方面也做了相关的调查。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逐年攀升,大学生已经从以前的“整体稀缺”变为“结构性稀缺”(闫冬冬,2011:161—162)。因此,企业越来越青睐于复合型人才,英语则是其中重要的基本条件。日前,我在某高校招聘平台上看到这样一则招聘信息:浦发银行慈溪分行招聘银行业务员一名,金融、财会类双专业学生优先。这对于修读了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事实证明,修读第二专业不仅得到企业单位的认可,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四、调查结论

经过一系列调查分析,我认为,修读第二专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加以分析。对于以兴趣作为修读第二专业的内驱力的学生来说,在完成第二专业的修读之后,他们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能与第一专业的学生相媲美,此时加上英语能力的润色,他们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就往往会强于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应鼓励和支持这类学生选择修读第二专业。对于从现实意义考虑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很难权衡其利弊,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一如既往地坚持完成修读。这类学生如果能克服惰性与外界环境的诱惑,完成要求学分的修读,那么第二专业在其就业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入场券”的作用,即帮助学生获得参加笔试或者面试的机会。

五、结语

我想提醒各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是否修读第二专业时,应该从自身的需求来考虑,而不是盲目地从众或者只是考虑现实问题。现实的考虑只能作为一个结果因素来看,而不是原因因素,因为学习是一个持久而辛苦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内在力量驱使下的选择才能凸显第二专业的价值。

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英语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但是, 英语热度的上升却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 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选择了修读第二专业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作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 围绕“修读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作了调查和分析, 为尚未面临是否修读第二专业问题的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指导意见, 对正在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信息, 同时为各高校第二专业的开展提供数据。

关键词:修读第二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关于深化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4) :18.

[2]宋楠楠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走向的社会调查[J].考试周刊, 2010, (50) :88-89.

[3]闫冬冬.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3) :161-162.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3

一、学生实习相关问题

(一)实习生的心态不端正

医院实习本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检验学习效果、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经验的过程。我们有部分的学生在实习前没有把专业实习看作是自身受教育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实习期间对工作缺乏激情,没有端正心态,认为实习的好坏与自己的毕业乃至将来没多大关系。在学校选择实习医院时,大部分的学生把找实习医院看作是找工作单位,大家非城市医院不去,非好单位不去,一门心思挤到大的医院中,真正进到大医院后对学习专业知识却不重视,反而是到基层医院的学生通过自身不断钻研,动手能力强于到大医院实习的学生。

(二)医院管理方式较为开放

学生在校期间,我们通过班主任、上课教师等多层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的到课率,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很遵守纪律的。可一旦进入实习医院后,虽然医院里都有相应的一套实习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实习生人数繁多,护理部及实习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难免会出现管理松懈的现象,尤其是在轮转科室时,有学生甚至不去新科室轮转。

(三)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

我们实习生的带教老师,本身作为医院的护士,有着较多的护理工作,所以通常不能对我们的实习生投入100%的教学精力,加上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案件相对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带教的老师往往不愿放手给实习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很多时候带教老师为了完成带教的任务,只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诸如输液、打针等简单的护理工作,对那些能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复杂操作很少示范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在实习期内很难把握临床操作技术,直接影响了护理实习质量。学生学到的护理理论没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我们部分的实习生在医院做的是一种类似于清洁工的工作,严重打击了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了他们投身护理事业的信心。有些医院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不加以监控,从而不能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质量。

(四)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实习初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但随着实习的开展,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不断地下降,很多学生在实习的后期甚至觉得将来要放弃护理事业。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安排,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但在进入医院实习后, 他们的工作和医院的护士完全一样,导致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实习强度过大,甚至有些时候他们的工作时间比在医院的护士更长,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产生厌倦的情绪,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产生怀疑,致使最后有学生放弃自己的护理事业。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得不到带教老师耐心指导或是遭到老师指责的情况下,实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二、讨论与对策

(一)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中能真正获得实践的知识,我们应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在校的两年学习时间,班主任和上课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将实习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检验和强化技能的机会,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与基本技能。实习前的实习动员尤为重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任务有充分的认识,珍惜难得的实习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实习医院的选择上,要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无论是到哪个医院实习,自己积极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主动自觉地学习才可以掌握护理知识。

(二)加强实习管理

在现行的医院实习制度中,对实习生都有非常规范的管理,对实习生管理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医院对学生的态度及对自身的要求。医院作为实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只有认识到规范学生的实习不仅是义务,更是一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落实好制定的管理制度。除了医院的制度管理外,学校也应该有专职的教师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实习生实习信息反馈制度,实习医院和学校专职教师之间应当经常沟通,互通实习信息,使学生的实习能得到双重的监管,确保实习生的实习能正常地、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带教老师的责任心

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学生实习期间的主要指导者,不仅传授技能,同时也在传授护理的信念。学生最初是通过观察自己老师的工作行为,培养或树立对护理工作的观念的。因此,带教老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一些基本简单的操作的情况下,多多教导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提高他们对护理事业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耐心地教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把握更多的操作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考虑拨一定的带教专项资金用来鼓励优秀的带教老师,从不同方面激发出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指导学生中。

(四)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

我们的学生年纪较小,刚开始临床工作的时候不能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实习医院如果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习初期给予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有一个从学校到工作医院的缓冲适应期,更利于保持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情。学校也可以考虑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分批分阶段安排一个星期左右的医院跟班实习,让学生在实习前提前接受医院的工作方式,给他们一个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的阶段。

一个良好的开端,有赖于学校、医院、带教老师和实习生共同的努力,这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使实习生树立自信心,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护士打下扎实而全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毅敏,等.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2]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3]郑光文.实施生产实习的做法及体会[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何萍,彭佑生.高职高专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白海清.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J]. 科技信息,2007(28).

[6]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4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所需技能分析 作者:杨丽华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问题越加凸显。本文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入手,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结合国际商务方面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务就业前景行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41-01

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问题越加凸显。在此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讨教学方式改革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些对策。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的数目大量的增加,必将使得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人才的大量短缺。一些外贸进出口业务量大的企业虽然设有进出口公司,但缺乏真正“科班”出身的人才,这和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其不相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国际商务专业仍会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就业前景。解决国际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些对策

如果仅仅从我国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数量来分析,是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但是,近几年的就业现状表明,部分国际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种反常现象。

2.1 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1)毕业生要迅速转变择业观念,丢掉幻想,回归现实,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那么大学生们也不要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能找到轻松的,赚钱多,福利好的工作。有的时候,你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经验可能更重要,所以,要想办法在毕业一开始就积累这些缺乏的东西,为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积极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大学生是知识精英,增强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念,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这对于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包括信贷、土地和房产使用、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不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应摆正心态,创业不是当老板,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2.2 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建立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学科和教学模式。学科的设置要与社会需求衔接起来。

(2)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课都形同虚设,没有专业的有经验的辅导老师,学生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3)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在校学生在加强本身专业学习的同时,辅修一至两科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

2.3 组织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

高校应充分根据市场规律和自身特点,组织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例如,一年一度的广交会、深交会既是我国经济的盛会,又是人才盛会。广东地区的高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鼓励国际商务专业大学生到广交会、深交会上去做兼职,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见识,同时很多学生由于表现突出直接被企业看中。高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组织、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毕业实习,或增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供毕业生去企事业单位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拓宽就业渠道

要多参加国际贸易的专场招聘会,那些企业大部分是外资或者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一些专业的外贸人才网站投放简历。对大学生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大学生要熟悉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和流程,掌握外贸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己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2)扩充知识面。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如财务、企业生产、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等。(3)调整就业目标。追求好的工作是每位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但理想总归是理想,能够实现更好,如果不能实现只能是幻想。结合自己的真实水平,调整心态和就业方向、甚至降低就业目标。①在就业方向上,重点可以放在外语、外贸、服务、基础设施、文秘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都需要国际商务知识,而且需求较大。②将就业的目标区域选在需要更多人才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城镇,现在的毕业生一毕业都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找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就有更好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都很缺乏人才,还有广大的乡村人才都十分匮乏,将大学毕业生合理地分散到各区域中,不但有利于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还能起到缓解一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③就业岗位的选择方面,不要去挤“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政府

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全国各地有实力、有前途、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数不胜数。我国东南沿海的生产企业因技术工人缺乏而面临着开工不足,企业老总拿着订单等产品的现象随处可见,而这些企业大多有外贸业务,既懂英语又能参与生产的国际商务专业大学生到那里应该能大展宏图。国际商务教学的基本设想

(1)教学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就是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今后可能就业地区的主要涉外行业情况的介绍,以使学生在学习一般商务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行业和产品的知识。

(2)教学要求和积极意义。开展基于外贸行业特征的国际商务教学并非易事。首先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其次要研究和分析本地区涉外企业,了解和熟悉情况,并在教学时努力将这些行业的情况以案例的方式融入教学中;最后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程度,以良好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外贸操作技能。将一般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教学平台,为所有国际商务学生必修内容;再选择几个行业(营销、经济、管理等)内容作为方向,供学生挑选一项作为其以后的择业方向之一。结语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点不容忽视,但很多大学生将就业难这一问题一味地归咎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这是非常危险的。其实,大学生要想应对就业危机,赢得一份好工作,一定要采取积极地态度,最重要的是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毕业的到来做好全方位准备。

参考文献

展望各专业就业情况 篇5

・20供不应求:农、医、经、理、教育学

6月18日,山东社科院、山东经济学院联合发布《(春季)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报告》,至年,农学类专业将会处于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类专业将会由供大于求转向供不应求。

法学、文学、历史学

供大于求

报告显示,至,法学、文学和历史学类专业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比如法学,在20至20各学科毕业生中,属人才供给优势指数较高的专业,同期却是人才就业优势指数较低的专业之一。

发布方预测: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供大于求的现象已在显现,但后供给有所回调,今后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有所缓解;法学类专业(含社会学/政治学)人才供给未来几年将逐年降低,需求较平稳,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历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将呈逐年缓降趋势,需求变化不大,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另外,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呈上升趋势,需求未增,未来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将逐年凸显。

工学、管理学、医学

目前就业压力轻

从年到现在,工学、管理学、医学的需求优势指数明显高于供给优势指数,成为扩招以来就业压力相对较轻的3个学科,

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供给将出现下滑趋势,亦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工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也较平稳,但供给逐年上升的势头较强,近年将呈供大于求的趋势;管理学类人才需求呈明显下滑,但人才供给的增长势头未能有效减缓,近年将呈供大于求且不断加大的趋势。

农学、经济学、教育学

目前供需较合理

从2002年到现在,供需匹配比较合理的是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匹配最好的专业是经济学。

从今年起到2010年,报告对人才供需基本走势的预测结果是:农学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状况未能有效改变,且差距愈来愈大;经济学类专业人才需求较平稳,但供给呈下滑趋势,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教育学类专业人才需求较平稳,但供给将逐年下滑,2010年前后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另外,理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也较平稳,供给将出现下滑趋势,亦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

就业率较低

有关数据表明,年我省非师范类理工科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

专家说,这表明高校理工科专业设置中紧密配合技术创新的专业不相匹配,理工科的发展不仅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而且要“粗中有细”;不仅要“有的放矢”,而且要“精准放矢”。

文学类专业

应重点缩减

报告显示,我省高校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且较长一段时期难以调整到位的专业是文学类专业。文学类专业无论是从人才培养优势指数与人才就业优势指数拟合的趋势分析,还是从20至2010年人才供给与需求绝对量的差额看,均应是重点缩减的学科。

报告给艺考热

“泼冷水”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篇6

一.大学毕业生的概况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也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一)、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出去失业状态也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2.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3.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而对于自己的专业——会计类毕业生的发展方向

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它学的是一门技术,所以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是尽快就业,积累工作经验。

调查研究,70%会计类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就业,他们认为即使是考研,毕业之后也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不如提前就业积累工作经验,而且针对会计这个职业来说工作经验比较重要。只有30%的会计类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他们认为学历证书是以后走上社会的敲门砖。

(一)、近几年的会计类毕业生就业大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进入效益比较好的国企或外企。这往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错,又比较愿意适应较为忙碌的生活的毕业生的选择。

2.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专业知识掌握得已经很熟练,并且又感觉能适应

经常出差加班的工作的毕业生的选择。

3.做公务员,这是那些从小就有治国理想的同学的选择。

4.做高校教师。教师每年带薪假期长,可享受稳定的福利待遇。

另一项调查显示,现在60%的会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是目前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可谓就业的本土金字招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但是,现在的会计类大学生其就业趋向价值观也存在一些问题:(1)希望到国家机关,高新技术企业,沿海开放城市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工作的大约占调查总数的70%。希望到农村或边远山区工作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出现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2)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区利化趋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

(二)、会计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更加困难。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1.地区之间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呈现出“东多西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

2.会计类毕业生多。近几年来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诛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会计类专业,以及一些地区开设了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

3.薪酬逐年降低。市场只给1000元,关于会计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会计类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1500以上,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的显示水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产生。

4.社会的选材要求提高。目前会计类毕业生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5.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会计类专业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之一,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三)、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也可经进一步培养,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若取得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地位高,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择业面广,一旦拥有CPA证书,既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交友面广;职业生涯长。

2.劣势:(1)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时间锻炼。会计类毕业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因此,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研就找不到工作”;(2)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

(3)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于现在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已经把对会计的研究推向精尖化,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证书。

(四)、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更加严峻。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人才,也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很难就业。据调查研究,造成这种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

造成其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实践少。俗话说: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校不知道去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铺垫。

2.自身认识的错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已不再是昨日的“英才教育”阶段。但部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自身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素质的提高。

3.依赖性强。一部分大学生将就业的希望盲目寄托在关系网上,对父母及老师的依赖过多,总是期望他们给与帮助,提供就业。一方面低估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4.对自身职业缺少设计和规划。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现象。

5.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不肯吃苦。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寒窗十余载,考上大学,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所以懈怠了,高中那种奋勇拼搏的劲头消失了,晃晃度日,不肯付出努力去提高自己。

6.高校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现象,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

四、总结

大三学年已然逝去一半,这预示着大四毕业季的临近,我们的脚步已迈向大学的出口。蓦然回首,大学的一路,自叫我们感慨良多。然而,时间的驻点永远不会因为我的感叹而成永恒。对于我们来说,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已不再是遥远的事。

陶瓷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情况分析 篇7

一、陶瓷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动机不明确,创业产品定位不清

创业活动的“动力器”在于创业动机,而仅靠一时热情和斗志是不能成功的。调查发现,在创业动机方面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占27.83%,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占24.2%,其他类的占47.9%。这说明学校陶瓷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动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产品是企业的主体,产品定位又是企业市场开拓和提升客户的重要依据。就调查情况来看,创业者就创业产品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的仅为9%。

(二)产品类型缺乏创意,产品人力资源价值体现不高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在艺术品市场中好的创意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调查发现,有72%的同学认为现有创业市场上创业产品的创意不够、产品价格不高,而艺术品的价值则更多的是通过无形资产也就人力资源价值来体现的。

(三)创业教育开展不够,创业者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

成功创业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创业者自身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发现,仅11.5%的同学接受过创业教育,有19.6%学生通过老师讲授接受过一些,而仅有4.9%同学对创业教育相关知识非常了解。对创业政策扶持也不了解,调查中仅有5.46%说是非常了解的。这说明学校创业教育开展不够。在对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言,大部分同学都对专业知识比较了解,而对其他诸如市场营销、知识产权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

(四)创业者风险防范意识弱,抵御压力能力不强

创业者如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所有潜在损失,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和预防风险,为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创业者都应花大力气进行风险预防。从调查中发现景德镇陶瓷学院创业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很少,对于创业风险的认知、创业过程的困难应对准备等都非常缺乏。

(五)创业市场管理不规范,政策优势体现不明显

景德镇大学生创业市场主要集中在雕塑瓷厂周围乐天陶社及老校区附近等地,而在晚上与周末这个创业市场最繁华的时间点上,整个市场中却有相当大一部分被当地居民占有,创业学生很少。市场上的商品也被当地居民带来的“历史物品”所冲击,本来是应该由学生主导的市场却被当地居民占了主导。调查发现,有57.4%的同学认为社会环境一般或很差。国家虽然下发了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者的确能够享受一些优惠,比如免收公告费、登记注册费等。然而,这些手续费加起来,总共才不过几百块钱,能优惠的金额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相对于创业的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即使这微乎其微的优惠,在校生也没法享受,因为这项优惠政策仅针对高校毕业生。

二、陶瓷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市场规划和管理,体现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在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尽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但是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其中与创业者自身方面能力不足有关,但也与创业市场不规范和扶持政策落实不具体或程序管理繁琐有关,这就需要对创业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并规范管理,让创业学生真正的成为创业市场的主体。另外,也需要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出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具体细则,让优惠政策能够真正地支持到学生创业,从而体现政策优势。

(二)学校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

学校要把大学生创业列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项专门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传输积极的价值导向,对有创业动机和需要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和帮助创业学生选好创业方向和做好创业规划,从而在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比率的同时在总量上提高成功创业学生数量。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扎实推进创业教育

师者,先行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创业者的路能走多远。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通过聘任专职的创业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日常创业教育服务和聘任有经验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学生导师提供技术指导等两条线相结合来推进创业教育。

(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创业教育

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政策,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下大力气营造校园创业氛围。通过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讲座、论坛在学校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制定出台创业扶持体系、创建创业基地等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政策优惠和为创业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在鼓励学生创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引导和帮助创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使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感性认识并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五)参与比赛提升知名度,体现人力资源价值

陶瓷艺术品像其他艺术品一样更多是赋予了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其价值的体现更多是人力资源价值,因此要提高其价格必须首先要提高创作者自身知名度。针对目前创业产品的人力资源价值不高,创业者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些比赛,通过比赛提升创业者的知名度,从而达到体现人力资源价值。

(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能力锻炼

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有创业激情,还需要掌握如市场营销、融资管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风险投资等创业相关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通过多参加活动或参与到老师的实践课题中加强口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和管理能力的锻炼。

(七)加强学习,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过程实际是产品的创新过程,对市场的重新认识的过程。而艺术类学生的创业过程实际上是审美观念不断升化的过程,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思想火花碰撞的过程。要有好的优秀作品,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创新能力从而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摘要: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通道,政府与高校都非常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不断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有着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学校陶瓷艺术类专业在校学生创业存在问题,从政府、学校和创业者自身等几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马众,丁慧敏.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1).

[2]王征.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周勇.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力培养探析[J].艺术百家,2014,(3).

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 兽医专业 就业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1-01

目前,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正逐步推进并实施“双课堂、双身份、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在该模式下本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加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为专业今后的招生、教学改革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依据。笔者对兽医专业2010-2012届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地区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2]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兽医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地区进行统计分析,而对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等地用人单位,包括兽药厂、饲料生产厂、养殖场、兽医站、动物检验检疫所和宠物医院等进行无记名填写《毕业生调查反馈意见表》,完成了用人单位对学生三大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评价。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等级。[3]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方向统计与分析

2.1.1 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统计

兽医专业毕业生2010届应为103人,实际调查统计人数为100人,统计率为97.1%;2011届应为63人,调查统计人数为63人,统计率为100%;2012届应为69人,调查统计人数为65人,统计率为94.2%;调查统计总人数为228人。

2.1.2 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自办学以来,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兽药厂和养殖场,2010届所占比例超过了90%,到2011届和2012届从事兽药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学生比例呈直线下降,从事宠物医院工作的比例增长比较明显,专接本比例在逐年上升。结果表明,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逐渐拓宽,就业由单一的兽药厂和养殖场向多方向转变,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是大势所趋。

从整体看,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与2010届相比变化很大,原因在于后两届学生试行了“双课堂、双身份、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择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兽医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养殖场为主,所以后两届毕业生出现大量“回流”现象,而且逐年增长。宠物医院是近几年新兴“阳光产业”,毕业生完全跨越了专业界限,从事自己喜欢的宠物美容和宠物医疗工作。

2.2 就业地区统计与分析

兽医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集中在华中地区,而东北和华南地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招生来源。兽医专业招生几乎全部来自省内,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很少,毕业后希望能方便照顾家庭,因此,不乐意远离家乡去外地工作。二是顶岗实习单位的区域性。近两年本专业签订的北京中农华威“冠名班”、北京中农劲腾“订单班”和顶岗实习单位多集中在承德和北京,学生对其他单位的了解就比较少,很难有机会接触其他企业文化。

2.3 用人单位对学生三大职业能力评价统计与分析

发放《毕业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5份,收回30份,回收率85.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不错,运用专业知识、诊断治疗疾病能力两个指标的满意和比较满意率均超过了90.0%,不满意率为0%,这说明我系兽医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已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社会能力方面,学生吃苦耐劳指标满意和比较满意率分别为86.7%和10.0%,总计达到96.7%,说明我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从事动物养殖或者兽药、饲料销售等工作时需要付出很多体力劳动,我系学生87.0%以上来自农村,为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奠定了基础。然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不满意率分别为10.0%和6.7%,尤其是创新能力,比较满意以上的仅占76.7%。说明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兽医专业2010-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看出,“双课堂、双身份、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還存在诸多不足。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3.1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两个重要指标。而当今学生具备的这两个指标水平与企业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因此,为更好地就业,适应社会,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技能大赛及相关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通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轮岗实习管理制度

在“双课堂、双身份、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学生轮岗实习制度。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探索企业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实现企业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对接。

参考文献

[1]刘保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6):163-166.

[2]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J].华夏医学,2006,20(30):581-582.

上一篇:在庆祝建团90周年暨“五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基层党建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