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典的议论文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经典的议论文(精选7篇)

高中经典的议论文 篇1

据传, “腹有诗书”的典故出自一生喜爱读书, 才华横溢, 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在李时珍的家乡, 有一位庸医, 不学无术, 但喜欢假装斯文, 购买了许多医书, 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年, 梅雨季节刚过, 庸医命家人将藏书搬到院子里晒。各种古典医书摊开满满一院子, 他自己洋洋自得, 在院子里踱着方步。这事正巧被李时珍看见, 他一时兴起, 便解开衣襟, 躺在晒书架子旁边, 袒胸露腹, 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 莫名其妙, 惊问道:“您这是做什么?”“我也在晒书呀”, 李时珍答道。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呢?”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 笑着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

以上典故显然是在讥讽挖苦庸医的不学无术、卖弄斯文。评价一个人的知识, 不在于书架上摆有多少书, 而在于腹内装有多少书。也就是说, 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喜欢读书学习, 是不是真有学问。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书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其实, 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是相通的, 所以, 书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气质, 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使人气宇轩昂、气质高雅、风度翩翩。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讲过, 中学时他的父亲曾专门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利用一个暑假给他补习过《孟子》, 杨振宁能够讲解全书七篇的所有内容, 还能背诵全书。据杨振宁说, 《孟子》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 对他多年的海外生活, 对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都有很大帮助。这种功效同样体现在著名现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开山祖师孙犁身上。孙犁学生时代背诵过《古文观止》。他先用毛笔将《古文观止》的一篇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出来, 贴在卧室的墙上, 然后天天熟读背诵, 完成一篇的背诵任务后就将其撕下来, 再换上另一篇,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最后背完了一本《古文观止》。孙犁的小说, 语言优美, 充满了诗情画意, 同时又精炼典雅, 无不是得益于那一本《古文观止》。

学生时代, 思想活跃, 反应敏锐, 记忆力强, 是背诵和记忆的大好时光, 是积累知识, 充实自我的黄金季节。青年学生应该珍惜这段时光, 多背诵一些经典文章。背诵多了, 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提高的并不只是语文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总是积极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背一首诗, 就多一份诗情画意, 就多一份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面对“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光, 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千里莺啼绿映红”;陶醉于“莲叶何田田”的美景, 你会高唱“映日荷花别样红”;天高云淡, 你会抒发“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皑皑雪景, 你会发出“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赞叹。

读书, 让我们与圣贤为友, 让我们领略了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读书, 让我们走进了文学殿堂, 聆听着林海音那《城南旧事》、品味着余光中的“深切乡愁”、敬佩着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勇敢”……

打开经、史、子、集,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一下子映入我们的眼帘;打开《诗经》:“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感受的是我们先人的淳朴和典雅;“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受着苏轼的豪放之情;“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体味着李清照如泣如诉的怀人之思。

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2

一、经典名著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读起来费劲

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经典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子夜》,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节奏沉重缓慢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曾说 :"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多花时间,怕影响考试成绩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多花时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讓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本人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三国演义》、《雷雨》、《堂•吉柯德》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们会抽出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两周左右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有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有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一般两周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同时印发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当然对影视作品还得有所选择。另外,本人定期给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3、"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4、以考试引经典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些人会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近几年的不少地方的语文语文试卷中出现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第22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道试题均取材于经典名著,涉及五个名著,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些名著,临场发挥能奏效吗?所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定期会出几道文字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重视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三、结语

高中经典的议论文 篇3

一、高中生经典诵读的现状

在高考大指挥棒的指引下, 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及短文的记忆和理解, 对于阅读也是片面地让高中生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学习技巧。对于经典诵读往往给予忽视或流于表面, 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而获当作课堂休息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语文课堂, 大大降低了经典诵读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高中生的娱乐项目往往是看电视、玩游戏、浏览网页, 阅读这个娱乐项目被他们遗忘了。久而久之, 经典诵读量大大减少, 造成了高中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社会越来越需要有人文素质的全面性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中学校以及高中教师, 我们要将培养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当作己任, 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二、经典诵读大大拓宽高中生的视野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首先是要通过诵读来完成的, 而不是语文教师的讲解。如果学生对课文只是简单浏览一遍, 而不是认真诵读, 即使教师讲得再详细、分析得再透彻, 学生也难以对课文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更不可能对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宏伟的气势、真挚的情感有所感触。学生只有多多诵读, 才能够全方面地理解, 理解了这些经典的文学章篇, 视野自然而然就拓宽了, 即使没有到达过的五岳、长江、黄河, 也能通过经典诵读对其有很真切的感受。因此, 我们要重视经典诵读的意义, 如果平时经典诵读规划的好, 考试中的名句默写、古诗词鉴赏等题目便会迎刃而解, 不用再考前搞集中轰炸式复习。

同时, 经典诵读可以大大增加高中生的词汇量以及段落、篇章掌握能力, 经典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而有效的方法。它弥补了高中生没有时间去实践的缺陷, 让作文也能够很有文采、很有生活意义。

三、经典诵读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 滋养高中生的心灵

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报道, 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出现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谴责。如乱扔垃圾, 在车上吃食物、在餐厅就餐时大声喧哗等。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中, 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中国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过于自我。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对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置之不理, 更不用说加以学习。这是让我们汗颜的问题之一。自古“仁、义、礼、智、信”等中华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而今却严重缺少。

例如, 诵读《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章, 高中生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开启人生的智慧, 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 还能够得到熏陶, 最为重要的是学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伟大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深深的体现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些精髓的民族文化滋养着高中生的精神世界, 奠定了高中生的人生根基。

四、经典诵读增强了高中生的思辨意识, 为其树立了人生楷模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 高中生能够更多更快地与社会接触, 明星崇拜、江湖义气、游戏人生等社会负面思潮逐渐被高中生所追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起来, 一旦受到这种负面影响, 高中生很容易变得肤浅、价值观不正确。因此, 在高中阶段, 我们要大力推崇经典诵读, 及时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 让他们懂得真、善、美, 假、恶、丑, 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经典诵读对大大增强了高中生的思辨意识。例如,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互相学习虚心请教, 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阐述了思辨的意识。

在历史文化中, 不乏民族英雄、历史伟人, 在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中体现人生壮美情节的篇章在经典诵读中比比皆是。例如, 伟人屈原在逆境中挺身而出, 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培养了高中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辛弃疾即使到了仕途失意, 落魄闲居的地步, 依然思念着故国江山, 发出“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感慨, 抒发其真挚的爱国情怀。经典诵读内容深邃, 对塑造高中生人格的培养、树立人生楷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重视经典诵读的作用, 通过经典诵读, 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善于提炼学生经典诵读的篇章, 形成本学校的诵读文本;积极探索诵读的模式, 提高高中生诵读的效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增强高中生经典诵读的效果。希望各位高中语文老师以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为己任, 通过经典诵读去指引学生的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彦翠.经典诵读对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35) .

[2]钱静.经典诵读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5) .

[3]何叶娟.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J].文教资料, 2012 (18) .

[4]顾晓燕.回顾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国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 (6) .

浅谈高中生如何高效阅读经典名著 篇4

一、宣传发动,寻求支持

高中生阅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学校的忽视、家长的漠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家长是功利的,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排名。所以,打动他们得从功利人手,从分数谈起。随着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高考中,语文试卷分值已增加到160—200分,绝对分值增加了,相对分值增加得更多,语文分值已由原来占总分值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强,文科更是占五分之二强。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科类考生直接考名著阅读的分值在15分以上。这种形势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尤其是名著阅读的轻视态度,获得他们对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支持。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经典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高中三年的统筹规划。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我们给学生做了三年一贯的规划。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中的时间。我们的口号是“事情做完就看书”,无论什么时候,做完了該做的事情就看书,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的量,比如一天读20页。2.设立早读、午读制度,保证一周中有不少于两次的课外阅读时间。3.课上时间。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每星期抽出课表中的一至二节课,专门用于课外书的阅读、指导、活动。4.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每学期读书不少于2本。

三、兴趣激发,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太过功利。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目标要求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1.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当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让学生阅读兴趣持久而浓厚,避于媚俗追求典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家作品。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3.指导读书的方法。多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读的积极性有了,还存在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学生喜欢读书,但多数学生并不会读书,有不少学生仅仅追求一个情节,有的读了不少书但收益并不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我们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他们一点“渗透术”。要致力于整体领会,通过阅读充实学生心灵,让他们心无旁骛,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领悟。大致的方法如下:

(1)浏览了解。先看看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一遍作品,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2)宏观阅读。俯瞰作品全貌,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3)微观精读。细读文字,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4)随时进行勾画摘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标出精彩词句、语段,课余进行诵读,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5)做好读书批注,制作卡片。(6)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学生可以在习作里评价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发联想、提出观点。(7)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健全机构,丰富内涵

1.健全学校课外阅读的组织机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主抓教学的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并设立相应的组员。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味。如建立古诗长廊、读书园、读书角等。全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寝室”,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3.设立班级图书箱,每年尽可能多补充新书。班内设置图书角,制定具体的借书、换书、捐书制度,以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4.教师要加入到读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看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等。

5.学校、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积极支持子女的课外阅读,陪子女多逛书店、多买书,常谈论书本内容、交流读书体会。

6.让学生制作“读书卡”,记录阅读过程。“读书卡”的内容包括:书名、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日期、读完整本书时的日期、推荐这本书给同学阅读的理由、家长签名;背面记录哪一天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读书卡”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书签用,教师又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凭据。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交一张“读书卡”,负责收“读书卡”的学生会及时将书名登记在“本学期已读书目”的表格上。

7.成立“阅读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各小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登记每个成员所拥有的课外书目,组织小组成员制定读书计划。小组成员若能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在一定时间后,他们就可以交流大家都读过的这几本书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促进。

8.以班级、学校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维持学生阅读的热情与兴趣。譬如:定期举办“好书推荐”活动、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古诗背诵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等。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高中经典文学作品研究性学习探索 篇5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47-01

一、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在教学与学习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语文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接受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讲授,进而导致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对学生文学作品的综合性理解能力的培养不顾重视,最终造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较低。与此同时,学生的阅读量十分的缺乏,学生对《论语》、《孟子》这些经典文化著作的阅读量十分有限,且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果较低。经过专业性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高中生在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仅仅是对其进行表层理解,最终的阅读效果和学习效率较低。

经典文学的阅读在当前处于尴尬阶段。根据专业性的调查分析发现,爱好经典文学著作的学生仅占有五分之一,对于四大名著这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的学生也占有少数,有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浅层的视觉阅读,未能够深入品味作品的真正意境。

根据以上综合性的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中生课外阅读量较为有限,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程度不够重视,仅仅是对作品进行浅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改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及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探究精神开始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渴望自己在学习能力上得到一定的展示。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个人见解进行阐述,在文学作品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自主性、开放性、亲历性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学生在高中经典作品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与理解,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模式的改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仅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

三、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视角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化的探究,学生在可以对经典作品进行研读与理解,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在不断地探索中对经典作品的核心内容、作者的主要思想阐发自己的见解。针对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的特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性阅读形式进行教学策略的展开。

(一)比较性阅读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两篇作品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从新的层面对所阅读的经典作品进行新层次的认识。比较性阅读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可以从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所对比的文章可以是相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题材的。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俞平伯的相同题目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荷花淀》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其与《祝福》进行对比。对比性阅读方式能够有效的加强学习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情与积极性,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题性阅读教学策略。专题性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方向,学生按照此方向进行作品的理解与探究。例如,鲁迅作品的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与高中涉及到的作品相结合,综合性的对鲁迅作品的看客形象、所揭发的国民劣根性、笔下阐述的女性形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化的分析与思考,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专题研究方向进行出发,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是在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理解之后,教师指引学生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进一步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七年级下册《边城(节选)》一文进行讲解后,教师可以对该作品的结尾部分进行适当的补充,积极地引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创造性细微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节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全面性的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陆憬.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高中经典的议论文 篇6

关键词:图像文化;语文经典;阅读;教学危机;前景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阅读教学尤为重视。在实际中,新生代“读图”成长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视野与经典差距甚大。教师要挽救学生经典阅读的危机,就要引导和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对经典阅读感兴趣,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才能使经典代代传承,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图像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教学危机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聊天软件代替了传统的写信,电视、网络代替了传统的纸质读书。以电视为主导的图像文化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语言习惯、阅读习惯、生活习惯。似乎,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越来越成为一件费时费力的事,“经典阅读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这势必会影响语文经典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在教学上缺乏对解决这些危机的重视,那么,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受到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作为新课改教学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为順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那就偏离了新课标的精神,这样只会使教育越来越趋向媚俗,歪曲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认识和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对于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教学发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并内化为自身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教师任重道远。

二、如何挽救图像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教学危机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挽救经典阅读危机的主要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对经典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必须提高对经典阅读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学、热爱经典,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尽其所能让学生对阅读经典产生兴趣;只有热爱经典,才能引导学生了解经典、爱上经典。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上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最后,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审美情趣,教师对经典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经典有自己的解读,用自身对经典的审美感情去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共鸣。

2.将读图教学与文本教学结合

针对学生偏好经常读图、偏好读图、擅长读图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引入读图教学,让与经典有关的插图和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走进课堂。当然,并不是所有与经典有关的图像资料都可以走进课堂,对这些图像资料的甄别和选择,教师应该谨慎为之,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思想深度的图像资料,摒弃那些歪曲经典的、媚俗的图像资料,重视学生的视觉修养。逐步引导学生将读图水平的提高向读文水平的提高过渡,由“图感”向“语感”过渡,最后达到由图像文化向经典文本的过渡。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学习经典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合理有效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方式之一。经典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向经典文学名著靠拢,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达到与经典文本内在情感的共鸣。由于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与经典原著作者不同,与教师也有很大差异,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能照本宣科或以自己对经典的见解压倒学生的声音。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经典的兴趣和乐趣。

4.注重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师在阅读经典文本时的感情对于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兴趣影响很大,阅读时,情感上的抑扬顿挫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原著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融入经典文本的意境之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外,经典阅读应该融入师生生活。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高度吻合,经典阅读除了依靠传统的读写形式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喜好的网络媒介为教学服务,扩大学生的阅读场所。

海德格尔说: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经典阅读教学也应该引导学生诗意地走进经典,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图像文化盛行的今天,组织好语文经典阅读教学对学生诗意地融入经典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朱岳琴.浅谈经典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30).

高中经典的议论文 篇7

关键词:经典诵读 高中生 人文素养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多年的教学需要,文化部门筛选出一批适合高中生的经典诵读文章。让高中生在诵读经典文章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激情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生经典诵读的现状

在高考大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及短文的记忆和理解,对于阅读也是片面地让高中生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学习技巧。对于经典诵读往往给予忽视或流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而获当作课堂休息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语文课堂,大大降低了经典诵读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生的娱乐项目往往是看电视、玩游戏、浏览网页,阅读这个娱乐项目被他们遗忘了。久而久之,经典诵读量大大减少,造成了高中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人文素质的全面性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中学校以及高中教师,我们要将培养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当作己任,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二、经典诵读大大拓宽高中生的视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首先是要通过诵读来完成的,而不是语文教师的讲解。如果学生对课文只是简单浏览一遍,而不是认真诵读,即使教师讲得再详细、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难以对课文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更不可能对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宏伟的气势、真挚的情感有所感触。学生只有多多诵读,才能够全方面地理解,理解了这些经典的文学章篇,视野自然而然就拓宽了,即使没有到达过的五岳、长江、黄河,也能通过经典诵读对其有很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经典诵读的意义,如果平时经典诵读规划的好,考试中的名句默写、古诗词鉴赏等题目便会迎刃而解,不用再考前搞集中轰炸式复习。

同时,经典诵读可以大大增加高中生的词汇量以及段落、篇章掌握能力,经典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而有效的方法。它弥补了高中生没有时间去实践的缺陷,让作文也能够很有文采、很有生活意义。

三、经典诵读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滋养高中生的心灵

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报道,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出现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谴责。如乱扔垃圾,在车上吃食物、在餐厅就餐时大声喧哗等。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中国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过于自我。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对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置之不理,更不用说加以学习。这是让我们汗颜的问题之一。自古“仁、义、礼、智、信”等中华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今却严重缺少。

例如,诵读《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章,高中生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开启人生的智慧,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够得到熏陶,最为重要的是学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伟大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深深的体现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些精髓的民族文化滋养着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高中生的人生根基。

四、经典诵读增强了高中生的思辨意识,为其树立了人生楷模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高中生能够更多更快地与社会接触,明星崇拜、江湖义气、游戏人生等社会负面思潮逐渐被高中生所追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起来,一旦受到这种负面影响,高中生很容易变得肤浅、价值观不正确。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要大力推崇经典诵读,及时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他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经典诵读对大大增强了高中生的思辨意识。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互相学习虚心请教,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阐述了思辨的意识。

在历史文化中,不乏民族英雄、历史伟人,在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中体现人生壮美情节的篇章在经典诵读中比比皆是。例如,伟人屈原在逆境中挺身而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培养了高中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辛弃疾即使到了仕途失意,落魄闲居的地步,依然思念着故国江山,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抒发其真挚的爱国情怀。经典诵读内容深邃,对塑造高中生人格的培养、树立人生楷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重视经典诵读的作用,通过经典诵读,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善于提炼学生经典诵读的篇章,形成本学校的诵读文本;积极探索诵读的模式,提高高中生诵读的效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强高中生经典诵读的效果。希望各位高中语文老师以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经典诵读去指引学生的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彦翠.经典诵读对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2]钱静.经典诵读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3]何叶娟.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J].文教资料,2012(18).

[4]顾晓燕.回顾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国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6).

[5]李雯.经典诗文诵读的双重价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0).

上一篇:秋日有感作文下一篇:女装设计实验报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