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思维(推荐8篇)
-颍泉区行流镇三义中学
李雪影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国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它是思维中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具有有序、独特、变通的特点。是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唯书、唯师、唯上、唯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它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艺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去创新。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维,真诚地认识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的情感才会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地闪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2 空间,为学生开辟实现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的 环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 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 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 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要在教师示范上下功夫。
一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众所周知,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上什么课都有既定模式,在上课之前,学生就知道了教师要上什么课,如此上,又怎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语文实验室”“语文活动课”“读写实验室”等富有创意的风景的出现,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无言的创新活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如笔者常将自己教学所得内容诉诸文字,念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明白了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 现实能力。笔者还把阅读教学目标划为三个层次:表层――字释词,感知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深层――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教材。阅读过程实际就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把握――微观分析――鉴赏评价,三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新,在创新活动的环节再给学生方法指导。比如,在具体的鉴赏评价活动中,我挑出作品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或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点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时指导学生不能满足于此,应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聚合――发散,多次循环,就迸发出了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富创意的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种种示范,就逐步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 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一、鼓励想象, 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 允许“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 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开阔视野, 由此及彼, 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
例如:在教学“数列的极限”时, 我设计这样一组题。
1:对于数列当n越来越大时会如何变化, 呢?
通过观察, 比较, 讨论, 交流猜想,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引导创新, 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就是得益于反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独辟蹊径, 让学生学会变换思路看问题, 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例:将函数y=f﹙x﹚的图象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 然后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3倍, 最后沿x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 求函数f﹙x﹚的解析式。解答时引导学生利用互逆的原理, 从最后一步开始, 一步一步倒退回去, 顺次进行相反的变换, 变伸长为缩短, 变缩短为伸长, 向左变为向右, 向右变为向左, 因而得出函数解析式。此题在解答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解, 既快又不易出错, 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一题多解, 培养发散思维
在给学生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比较的大小,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正切函数与正余弦函数的比例关系来判断, 由而, 从而就得出了。在这时引导学生能否用三角函数的几何性质5来进行判断, 提示学生作出角的正切线与正弦线作比较,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其他方法。通过该题的讲解, 学生不仅温习了前面的知识, 同时也学会了用三角函数线的方法来解答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
三、注重类比, 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也叫变通思维。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产生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左思右想”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 利用外部信息进行联想, 类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出示一组数字:21, 12, 36, 63, 45, 54, 15, 51。引导学生:“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9整除?你能否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找出能被9整除的特征?通过讨论, 争论, 交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用较快的速度找到了答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 这个数也能被9整除, 还发现了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但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这样数学上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中悟出, 即夯实了基础, 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质疑多思, 培养创新思维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过:“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则觉悟之梯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因此提出一些可以引起争论, 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 展开联想, 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积极思考, 主动质疑, 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例如: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4cm、3cm的长方体橡皮泥, 把它切割成2个相等的长方体, 表面积增加多少?学生通过交流、争论, 发现此题不是唯一解, 共有三种切割方法。
(一) 4×3×2=24CM2 (二) 6×4×2=48CM2
( 三 ) 6×3×2=36CM2
又有的同学去思考中主动质疑:“如果只分成2个长方体, 解法是否一样?”通过激烈的争论交流, 得到分割成2个长方体如不相等, 增加的表面积也一样。这样, 在讨论质疑中,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尽量使学生自己提问问题, 自己想方法, 自己讲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医院检验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医院检验教学的新思路,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
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是逐年提高。我国传统医学检验教学中更倾向的是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学生记忆,但是时代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问题意识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一门依靠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学科,只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未来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就能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发散解答,拓展学习的思路,问题意识则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深入追求,搞懂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真正掌握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二、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
在医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问题意识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普遍是教师讲、学生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学到最后学生收获了一本写满教学重点的笔记,具体有没有真正掌握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这种缺乏探究、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问题意识创造条件。
1. 尊重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素质教育目标中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检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和相近学科进行联系,激发学生对追求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学生面对的全是新知识,肯定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但是又不好意思询问,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越学积累的问题越多,增加学习压力,同时还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为学生学习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甚至嘲笑学生。
好奇心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对于医院检验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激发学生对于医学检验的好奇心。“问题”来源于“困惑”,但“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学生如果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1]。
2. 在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气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医学检验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尽量给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少约束多鼓励。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发散思维,多动脑筋,不要被常规思想束缚。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说学习医学检验中的血型检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血型检测的实验,首先帮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用具,并给学生做理论讲解和试验示范,使学生对实验大体上有一些了解,然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从实验中锻炼实践能力,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发散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奠定基础。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进行教学指导的主体,也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要转变工作观念,在丰富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能力。在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不断根据课程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将一些现代技术渗透到现代教学中,比如: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时,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自我创新,不仅要善于借鉴、继承前人或他人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论,而是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境、教育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3]。
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标准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荣,陈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J].医学信息,2010(07) .
[2]于欣,杨震.浅谈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
(一)健全创业心理的培养体系,优化职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及耐挫能力等,充分发挥心理援助机构的重要作用。另外,创业心理培训教师及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相对匮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在需要学习有关创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获得较好的指导,也没能在他们心理上承受巨大创业、就业压力及矛盾冲突时得到有效的慰籍和疏导,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二)加强创业理念的科学指导,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1.发挥优势,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
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同的一种观念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因此,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创业理念科学指导的重要前提。如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明确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不断建立科学实际的创业理念 。
2.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
创业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带领他们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形成以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地方资源推进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6]。
3.求真务实,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担负着破旧立新,解决好新、旧创业理念冲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鼓励他们放弃错误的思维定势、树立理性的创业精神,强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契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引领学生在艰苦的实践中获得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创业挑战作为新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稳、更好。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骄阳也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谭仕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日益丰满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而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创新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善于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不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 1
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教学疑问,是创新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教学讨论,是创新的载体。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而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四、优化教学示范,是创新的动力。大家知道,创造源于模仿,示范是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放飞学生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想象
力的增长;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和科学性,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如在《新型玻璃》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与特点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像:‚这些新型玻璃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来造福人类呢?‛一语刚完,学生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在教案设计是可以想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型玻璃都有,防盗更利害的,不但可以报警还可以直接的拉住小偷还有能够救人的玻璃;还可以让这种玻璃放出七彩的彩色,让人住在里面如同在神境中一般……
六、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的核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尤其应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特长的主渠道。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本人经验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敢于提出任何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说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了变化,学习主动性更强了。但教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虽然学生思维方式很活跃,但很多学生在没有听懂教师的教学内容时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不愿意认真听教师的讲课,更不愿意倾听同学发表的发言。
所以本人认为: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课,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内容如“钟表的认识”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它们与乘法是什么关系等,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备课要有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要做到如下: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本人在小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时,先让同学们回忆乘法口诀,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带领学生找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例如:5×8=40、40÷8=5、40÷5=8充分体现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过程。
四、教学反思
一、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教学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初听作品、讲解作品、逐部分进行复听歌曲。于是,我们便用一种毫无美感的枯燥语言“肢解”着原本具有无限魅力的作品。这样的教法,把着眼点放在对乐曲的深刻分析和理解上,却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是否喜欢、是否能接受, 又是否真正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例如,在欣赏歌曲《天山风情》时, 我们不妨在原本普遍的教法上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胆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在学生的评论中才会发现他们想要了解的话题:“如果老师能告诉我们新疆的地理位置,有哪些自然风光和特产,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更好地想象新疆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把想象的画面配乐。”“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如果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可以更好地从歌声中感受新疆的民俗风情”“新疆的音乐很有特色,如果能介绍下他们的特色乐器,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歌舞艺术”……
忽略了学生主体感受的教法只能事与愿违。在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摆脱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增加“交流新疆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了解的话题。这样的欣赏教学, 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倾听学生心声,培养求异思维
诚然,入选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都是经典“名著”。基于此,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又岂会有不喜欢这些精品佳作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喜欢听歌,但对教材中的歌曲不感兴趣;学生喜欢音乐,却未必喜欢上音乐课。教师的主观感受剥夺了学生说 “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的权利。
例如,歌曲《茉莉花》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向学生展示合唱、独唱、钢琴等不同体裁的音乐风格,领悟江苏民歌的魅力,但事实却是学生并不爱听。为此,我们不妨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喜欢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现场版,把我们祖国的风采带向了世界。”“我喜欢周彥宏唱的版本,唱出了我们江南女子的甜美。”“我喜欢具有小清新风格的梁静茹演唱的版本。”“我喜欢霍尊的带有日式唱腔的 《茉莉花》风格”……
这些才是学生的心声。我们不妨尊重学生的喜好,大胆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适当引入适合学生去欣赏、演唱的流行音乐,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能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 活跃小学音乐课堂氛围。
三、敢于求异,张扬学生个性
音乐名家的经典之作,让每一位音乐教师都顶礼膜拜,大师的千古流芳和经典传承,让每一位教师都保有着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却也在一成不变的音乐欣赏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汉。新课标下,大力提倡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应彻底解放学生被禁锢的思想,破除学生对老师、 对名人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喝彩。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化碟”部分时,笔者以求新为思维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议一议“化碟”部分的创意:“我不同意作者这样的创意。 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在‘化蝶’ 的大团圆中结束?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 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 ‘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在一片质疑中, 学生突破了名人和权威的思想,而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只有敢于求异,才能埋下创造力的种子。通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议一议音乐作品“这样的创意”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所反应的时代, 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局限,更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1重视新课导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过程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导人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也要竭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处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这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人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一旦学生对概念、思想等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由此促使他在研究中学、思、疑、问、解等,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格局。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获得一些成功感,这更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实验可组织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大饮料瓶改制成的大水杯做实验(这种大水杯还可应用于研究液体的压强、浮力等),从水面斜上方、正上方、杯的侧面去观察插入水杯中央或一侧的筷子,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再由学生们演示“硬币浮上来的实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促进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可能想到:从水面上看池底的深度;潜水员看岸上建筑物的高度;把一块厚玻璃条垂直放在一支铅笔上,可看到“一笔三折”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2尊重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解疑导拨,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优势
探究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少数天才儿童的精英教学,探究教学不仅重结果,而且更重过程。它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有些问题在探究的开始是个疑问,学生在开始容易产生偷懒情绪,想通过问教师解决。但作为教师最好给些点拨或对结果作出“是、非”回答,因为教师只是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而不是告诉学生去做什么。具体操作仍让学生自主进行。当然学生各自探究的结果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体合作(可以是三、五个人,也可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合作探究。例如:笔者在科学探究教学时,总是充分引导全体学生们积极地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时要求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例如:在教授《动量定理》这节之前,笔者布置这样一道课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鸡蛋从高楼落下而不致摔破?要求学生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评价。课题布置下去,学生兴趣很浓,全班同学自动组成八组(以桌位为组),每组确定一位负责人,担任本组的课题探究组长,具体操作同学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第二次上课要求学生总结、讨论、汇总,大致有这些方法:①地面上垫上海绵;②离地面一定高度拉上网;③让鸡蛋落入水中;④地面是一个沙坑,鸡蛋落在沙坑中;⑤做一个长方体的大框架,在框架的八个顶点用八根橡皮带连接,用小网网住在框架中心的鸡蛋,使框架落下;⑥把鸡蛋放在盛有水的瓶中落下;⑦用泡沫包住鸡蛋,使鸡蛋落下等。当然学生在总结时,有的还没有真正弄懂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但我已深深地为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才能所折服,也为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3激励评价。使探究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和多样性。这与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存在着质的不同。笔者认为在此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1)要坚持将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在其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兼顾成果的质量,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投入、积极性、成果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2)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传统教学主要是定量评价,但探究性学习若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难以反映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而且容易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由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往方式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表现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要坚持学生参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互动性。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探究性学习评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的多元互动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发现、自我改进的过程,而教师则通过师生彼此交流和对话,发现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存在的不足,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以使探究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生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
4鼓励学生课外搞些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不应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把时间和空间的探究扩大到课外、校外等其中科技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例如:笔者在介绍“验电器”时,要求学生回去制作。乍一看学生认为很简单,只要找一个金属杆加两块相同箔片,通过绝缘塞在外面加上外罩即可。其实做起来,学生发现验电器的绝缘问题很难保证,所以材料的选取是制作成败的关键。学生试用了很多材料,发现:木材、玻璃、橡皮等绝缘性能不好,而硬橡胶棒、蜡烛、塑料、有机玻璃等绝缘性能好,但若硬橡胶棒上面粘有手汗或用嘴哈气等也不行,电荷会慢慢跑掉;还有若周围点火,空气电离也不行等,这些不制作怎么也发现不了,即使硬记也容易忘记。但学生通过制作总结出在制作时要求:①验电器从带电体获取多量电荷,所以可将上方做成一个小球或一个小平台;②体积小一些,绝缘塞大一些,杆子长一些等;③箔片灵敏,轻一些,灵活些;④塞子防潮处理,一般用有机玻璃,用电吹风吹干,表面涂蜡等等。这些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不但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5教师要经常自制教具,做好探究创新的榜样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教师自己要身体力行,做好探究创新的榜样。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本身对知识和实验过程已了如指掌,在这方面不能很好的做出表率作用,使学生感到教师只要求学生探究创新。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一直经常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例如:笔者一直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压强计、验电器、改装的电表等进行演示实验;还用注射器和钢珠自制抽水机模型、用塑料瓶自制浮沉子、用易拉罐自制酒精灯和小孔成像仪、用金属丝自制电机模型等。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能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是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也可以使你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中学的教学仪器十分短缺和老化,自制教具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教具制作有利于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具制作,可以强化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技能,顺应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思维】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07-03
班主任 -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1-10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1-19
如何从数学中培养理性思维10-06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06-23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10-21
如何培养小孩子的理财投资意识11-17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如何在一年级学生中培养责任意识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