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练习题(共12篇)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非常美丽。
()
2、装满了东西回来。
()
3、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
()
4、动作迅速而灵敏。
()
5、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
二、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鸭子
()甲虫
()鞭子
()贝壳
()田螺
()蝴蝶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和()()(谁)从小就对昆虫()的故事,他著有()。课文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一件是。告诉我们从小就应该()()。我们常见的昆虫有()()()。
2、课文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是因为:
。告诉人们:,激励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括号里填叠词。
例:心里(甜滋滋)
庄稼()
梅子()
大雾()
货物()
稻谷()
天空()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1)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来游去。
(2)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3、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
亡()补牢
杀()吓()
()到成功
()假()威
()头()尾
()仗人势
()立()群
()腾()跃
()肠小道
()飞蛋打
()歌()舞
()毛蒜皮
五、成语宝库。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包含人体部位的词。
千钧一()
掩()盗铃
出人()地
焦()烂()
另()相看
嗤之以()()()相依 劈()盖()
了如指()
一()遮天
一()了然
()蜜()剑
画龙点()
扬()吐气
七()八()三()六()
感人()腑
瞠()结()铁石()肠
()()相照
无()重轻
虎()熊()语重()长
昂()挺()
促()谈心
摩()接()()()情深
卧薪尝()
鹦鹉学()伶牙()()()蜜()剑()明()亮
师:同学们, 课前我们都进行了预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 (板书课题) 读读课题, 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
生:我关注到了“昆虫”。
生:我关注到了“衣袋”。
师:把你最关注的词放回课题, 再读读。想想课文会围绕课题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是谁把衣袋装满昆虫?
生:他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
师:那么通过预习, 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学生交流。
【意图:标题是课文传神传情的眼睛, 是向读者敞开的心灵窗户。它统领全局, 是对题材内容的高度浓缩, 对思想内涵的集中提炼, 是读者走向主人公、走向作者人生旅程的精神通道。读文章必定先读标题, 学课文必定要先解读课题, 这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
二、聚焦标题, 提纲挈领
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师:首先, 你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把衣袋里装满昆虫吗?你能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吗?
生: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生: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 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师: (指“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 从这三个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三个词语表达的程度不一样, 是越来越深。
生:写出了法布尔是从“着迷”到“迷恋”再到“痴迷”的。
师:课文是怎样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对昆虫的“迷”的呢?
生:作者是通过“捉纺织娘”和“捉小甲虫”这两件事情来写出他的“迷”的。
【意图:依据文眼“迷”, 引导学生品悟“着迷”“迷恋”“痴迷”的不同含义, 既让学生感悟到汉语言文字的奇妙, 又能使学生明白法布尔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出来的, 既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又让学生学到读懂课文、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品读感悟, 提升理解
(一) 明确要求, 引导自学
师:同学们,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的故乡, 去探寻法布尔那美丽的童年, 品读他的童年故事吧。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走进法布尔的故乡, 你有什么感受?
生:法布尔的家乡很美。
生:法布尔的家乡真好玩, 有那么多的小动物。
师:美好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 自由品读, 哪些地方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圈画出有关语句, 读一读, 并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圈画的语句旁。
【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接下来就应该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专门安排时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学习。】
(二) 自学交流, 品读感悟
1. 捉纺织娘。
生:“一天傍晚, 暮色笼罩了田野, 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 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 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从这里我知道法布尔为了抓昆虫, 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妈妈, 我在这儿呢!瞧, 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这是法布尔的语言, 从两个感叹号我知道他非常兴奋, 非常激动。
师:你感受到了法布尔的这种心情, 你能读出来吗? (生朗读)
生:“三天前, 法布尔就告诉她, 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 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 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
师:“三天前”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他早就在找这只纺织娘了, 已经找了三天了。
师:法布尔做事真是很执著呀!想象一下, 当法布尔的父母找到他, 发现他是在捉纺织娘的时候,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法布尔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他们肯定会非常生气, 然后狠狠地骂法布尔。
生:他们可能会说:“你是不是傻了, 捉虫子重要还是回家重要?”
师:面对父母的责骂, 法布尔会怎么想呢?
生:他可能嘴上不说, 但是心里很得意:只要能捉到这个“歌唱家”, 我才不管呢。
师:是的, 法布尔一走进昆虫的世界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就完全沉浸其中, 难怪作者说他——— (引说) “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呢!
【意图:“要读懂人物, 就要看到人物的心灵。”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在找出中心词“迷”后, 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 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走进主人公的心灵。】
2. 捉小甲虫。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 对大自然、对昆虫非常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的这种迷恋越来越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他捉小甲虫的故事, 追寻他迷恋昆虫的足迹。在捉小甲虫的故事中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有一次, 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忽然, 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 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 敏捷地捉住了它。”从“掠”我知道小甲虫飞行速度很快, 法布尔能很快地发现它, 并能敏捷地捉住它, 说明他经常做这样的事情。
生:从“放”“包”“装”我感受到他对小甲虫的喜爱, 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生:从“比……还要……”“比……还要……”我感觉到他眼中的小甲虫很漂亮很美, 他很爱它。
师:很会读书, 充满情感。继续交流。
生:“法布尔难过极了, 眼泪刷刷地往下掉, 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 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 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躲起来偷偷地玩。”从“很不情愿”“放”“偷偷地玩”, 我读出他对小昆虫的不舍得, 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师: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将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虽然父母狠狠地责骂, 但是法布尔还是舍不得, 这里还是写出了他对昆虫的喜爱。
师:说得好。由这些描写更好地衬托出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像这样的描写, 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板书:侧面描写)
师:面对父母亲如此严厉的责骂, 法布尔仍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仍然将衣袋装得鼓鼓的, 呈现给我们的还是那——— (引读课题) 。这件事情写得很具体,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具体地介绍这件事情的?你觉得可以向作者学习什么?
生:在具体描写时, 作者通过描写法布尔捉甲虫的动作, 描写父母责骂的语言, 使事情很具体。
生:作者描写小法布尔遭到责骂以后依旧玩昆虫的表现, 生动地向我们描绘出一个对昆虫充满热爱的小孩子形象。
【意图:文章写了什么, 这是学生一读就知道的, “怎么写的”, 往往是被大家 (包括教师) 所忽视的。“怎么样”比“是什么”更重要。】
师:你赞同法布尔父母亲的责骂吗?你觉得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用意?
生:我不赞同。我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所有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兴趣, 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爱好。
师:法布尔不仅没有停止对昆虫的痴迷与探索, 而且终其一生。《昆虫记》是他根据自己近40年的仔细观察和悉心研究, 又花了30年工夫写成的。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 展现出昆虫世界的奇妙。
【意图: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 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学生从相关的语句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表现在观察事物的细心上, 表现在捕捉虫子的动作上, 表现在收获的喜悦上, 还表现在遭受责骂后的坚持上。通过朗读, 在读中活化人物的形象, 同时引出了《昆虫记》, 激起了学生的后续阅读欲望, 使本课的教学真正成为起点式教学。】
(三) 质疑问难, 提升理解
师: (引读最后一节) 读了这一自然段, 你有什么疑问吗? (个别指导答疑)
师:若干年后, 如果你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法布尔的雕像前, 你会告诉孩子什么呢?
生:我会把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生动地讲给他听。
生:我会告诉孩子要向法布尔一样,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进行认真研究。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其人, 作者写这篇文章, 除了要让我们了解这些, 还有其他的目的吗?
生:作者要告诉所有的父母, 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 支持孩子的爱好。
生:作者也是要告诉我们, 对自己的兴趣要有执著的追求, 这样才会有所成就。
【意图:学习课文, 不但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是怎么写的, 更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相比较而言, 第三个问题显得更为理性, 也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 因为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 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步。】
四、再品课题, 掌握技巧
师:文中三次出现了法布尔那“鼓鼓的衣袋”, 我们的课题是——— (引读) 。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定题目, 你会定什么?
生:我会定《法布尔的故事》。
生:我觉得可以用《迷恋昆虫的法布尔》。
生:我想起《他在昆虫世界里永生》这个题目。
师:与课文的题目相比, 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书上的题目好, 因为它更形象, 也更吸引人去读。
生:课文中的题目好。因为课文中主要是写他小时候的故事, 我们起的题目都太大了。
师:命题很重要, 题目是文眼, 有的用人物语言, 有的是人物名字, 有的借“道具”。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注意:字数不宜多, 要与主要内容关系密切,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迷恋, 反映了法布尔正是凭着执著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才取得辉煌的成就, 所以课题是———《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文中有这三个词——
(生齐读:着迷、迷恋、痴迷)
师: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文中有一个故事,在课文的第2、3自然段。请你默读后,概括这个故事。
生:捉纺织娘的乐趣。
生:逮纺织娘。
生:寻找纺织娘。
师:在法布尔的眼里,这只纺织娘会唱歌,他称小昆虫为“歌唱家”。“捉”“逮”“找”,哪个更合适?
生:“找”更好些,能看出他对纺织娘的态度是友好的。
师:是的,他很欣赏这只会唱歌的纺织娘。
生:我从“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感觉到他不是一下子捉到的,所以用“找纺织娘”更合适。
师:给一个故事取名字不难,难的是取个最合适的名字。(师板书“找纺织娘”,生齐读)
师:写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文中也有一个故事,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请你默读后,概括这个小故事。
生:捉小甲虫。(师板书“捉小甲虫”,生齐读)
师(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着迷”对应着一个故事,“迷恋”对应着一个故事,“痴迷”该不该也有一个对应的故事?(师形成板书)
生(思考后):我觉得应该有,可是再写一个故事的话,课文就太长了,所以,课文用了这句话:“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说明在法布尔身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师:建议这里有掌声。面对爸妈一次又一次的责骂,法布尔依然迷恋,同样的事物“迷恋”了上百次,就是“痴迷”了。因此,“痴迷”的故事和“迷恋”的故事,没有多大区别,写了会感觉差不多。
环节二:朗读“说话”,探索表达
师:我们一起打开书本,读这个故事。
(生读到“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时,教师指名读这一说话句)
师:读得很流利。句子中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停顿,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注意这里的两个感叹号。谁再读?(生读)
师:法布尔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是多么激动!“瞧”又该怎么读?(生读)
师:法布尔找到了纺织娘想给妈妈看,这个“瞧”字,饱含着他的——
生:他的欣喜。
生:他的自豪。
师: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读完第三节)
师:整整三天了,法布尔一直在寻找纺织娘。也许,他从清晨一直找到了傍晚;也许,明月星光下,他还在静静地守候,细细地寻找。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假如你就是法布尔,远远地听到妈妈喊你时,你会大声喊——
生(读):“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假如你就是法布尔,听到妈妈的呼喊,你会从旁边的草丛里跳出来,欢呼道——(生读)
师:甚至,你还会手舞足蹈地告诉妈妈——(生再读)
师:这个故事中,哪里还可以有人开口说话?
生:爸爸妈妈找法布尔的时候,他们会喊。
师:他们会喊什么呢?
生:他们会喊:“法布尔,你在哪里?天快黑了,快回家!”
生:妈妈找到法布尔的时候,她可能会批评法布尔:“你这个小家伙,天都快黑了,怎么还不回家?爸爸妈妈多么担心呀!”
生:妈妈看到法布尔抓到的纺织娘,可能会说:“不就是一只纺织娘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真是个傻孩子!”
生:妈妈可能还会说:“你脑子有病啊?花三天时间抓一只小虫子?”(学生大笑)
师:是的,这个故事里,爸爸妈妈还有很多的话,课文为什么不写?
生:这些话不重要。
师:那你认为怎样的话是重要的?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写的话要突出法布尔着迷昆虫。
师:有道理。课文的主角是法布尔,父母是配角。这里只写法布尔的话,不写父母的话。(板书:说话句 配角的话不写)那么,第二个故事中有没有爸爸妈妈的话呢?
生:有。课文第7、8自然段。
师:很多时候说话句少不了提示语,提示语提示的是说话人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等。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的提示。自己练一练。(生练读)
师:读好说话句,你就是说话的那个人。谁来读父亲的话?(一男生读)
师:这是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生气的父亲,让法布尔扔掉他捡的东西。
师:三句话,连用三个感叹号,父亲仅仅是生气吗?
生:不是,是发怒了。
师:来,你就是这个发怒的父亲,读好这句话。(该男生的朗读绘声绘色,生鼓掌)
师:男生们,读好父亲怒气冲冲的话。(男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母亲一向是温柔的。请个女生来读法布尔母亲的话。(一女生读)
师:这是怎样的母亲?
生:严厉的母亲。
生:她吓唬法布尔老是捉虫子小手会中毒。
师:母亲的三句话,声声责备,句句严厉,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母亲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演读)
师:前面不是说,父母是配角,所以他们的话不写。这里,父母的话为什么又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生(思考后):写法布尔父母责骂他的话,说明父母都反对法布尔捡贝壳、石子塞满裤兜。
生:父母的反对很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法布尔还迷恋昆虫,说明他对昆虫不是一般的喜欢。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配角的说话可以不写;像这里,表面看是写配角,其实衬出的还是主角,就该写。配角的说话要不要写,得看是不是突出了主角。(板书:配角的话要写)
环节三:回归题目,学习取题
生读课文题目。
师出示: 迷恋昆虫的法布尔
法布尔的故事
痴迷昆虫的法布尔
昆虫迷
师:这些题目,哪一个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思考后):课文的题目比较新颖,会吸引人的眼球,容易激发阅读欲望。
生:“装满昆虫的衣袋”,一看,就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法布尔的雕像上,有高高鼓起的两个口袋,人们看到装满昆虫的口袋,就会想到法布尔,想到他对昆虫的迷恋。我觉得还是“装满昆虫的衣袋”好。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浏览一下课文,文中有几处提到“衣袋”?
(学生翻开书数起来。片刻后,学生齐呼:四处!)
师:文中四处提到衣袋,三次的描述都是鼓鼓的衣袋。法布尔的“衣袋”就像是一个道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课文内容和题目紧紧结合在一起,一个好的题目,往往需要精心设计。(板书:好题目)
环节四:延伸阅读,关注表达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只讲到了两个小故事,在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中(出示书的图片),这样图文并茂的内容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住你。请你读一读《大自然的清道夫——粪金龟》中的小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内容)
裸胸粪金龟的身长约7~14毫米,属于体形较小的粪金龟。圣甲虫神奇手好奇地问它:“你们如何制作卵房呢?”
“母裸胸粪金龟会挖一个七八厘米深的洞穴,然后将卵房放进去,我们的卵房酷似麻雀蛋。”
“那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挖洞呢?”
“6月份就开始制作卵房,在里面产卵,产卵后不到1周就会孵化出幼虫来。我们的幼虫长得白白胖胖,身体呈U字形的模样,而且,背上背着一个袋子。”
裸胸粪金龟暂时停下了进餐,仔细地解释给神奇手听:“幼虫期是17~25天,蛹期是15~20天,8月份成虫在卵房里度过,等到9月雨季来临时,才会爬到地面上来。”
神奇手回想起自己所知道的粪金龟,大家都是喜欢吃粪便的甲虫,但彼此的生活习性却大不相同。
“你好像很特别呀!其实我认识很多种粪金龟,但像你们这样穿着金色盔甲的还没有。”
“嘻嘻!是真的吗?”裸胸粪金龟害羞地笑了起来。
(学生自由读)
师:读这个故事时,你关注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母裸胸粪金龟制作卵房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裸胸粪金龟制作卵房的时间,还有幼虫的样子。
生:还有裸胸粪金龟的样子:身长约7~14毫米,属于体形较小的粪金龟。
生:裸胸粪金龟的卵像个麻雀蛋。
生:我了解到了裸胸粪金龟孵化幼虫的过程。
师:除了故事的内容,你还关注到了什么?
生(思考片刻后):我发现这里写到了三次裸胸粪金龟和圣甲虫的对话。
师:你关注到了故事的表达方法——说话句,真棒。仔细看这三次的对话,说话句的形式也不同,有新的发现了吗?
生:有的提示语放在前面,有的提示语放在后面。
生:还有没有提示语的。
师:说得好。我们读书,既要知道文章的意思,还要知道表达的方法。老师建议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去看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读了这本书,你就真正知道什么叫“痴迷”。做事情,光有一时的兴趣不行,要坚持下去,要有法布尔那样的痴迷。下课!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 好题目
着迷——迷恋——痴迷 说话句 配角的话不写
找纺织娘 捉小甲虫 ? 配角的话要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阅读课
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3.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2、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
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音。莱 昂 溪 纺 厉 垃 圾
(2)认清生字形。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学习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纵横 笼罩 穿梭 蠕虫 闪烁 厉声 兴致勃勃
裤兜 殿堂 垃圾 圣莱昂 纺织娘 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主要介绍了法布尔十分的喜欢昆虫。列举了一些例子。
三、总结:
1、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莱”,草字头加个来。“溪”注意一点。“厉”注意写法。
3、学生描红。教师从旁指导。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介绍法布尔 走进科学殿堂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
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理解,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
(他是个对虫子特别着迷的孩子)
2、板书“着迷”,你来说说什么样子叫着迷呢?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你特别着迷的呢?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着迷,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
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二、精读课文
1、读课文请你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B、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C、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三、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读一读课外资料。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像对他说一说的吗?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入迷
迷恋(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1、执教者用“你的衣袋都装什么?”这样的疑问引出本课的学习。突出了课题的“题眼”。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课题进行质疑,接着在自由读文中画出问题的答案。自问自答,边读边画,培养学生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抓住重点词语“着迷”,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有助于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但我有以下几点个人的`想法:
1、课题的题眼是“衣袋”,课后练习题3“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可见“衣袋”一词的在文中与人物、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标志。我认为可以让作学生找找文中“衣袋”一共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对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个初步的理解。
2、在理清文章脉络时,我认为应该抓住文中这几个重点词“着迷”、“迷恋”、“痴迷”。因为这几个词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迷”的不同程度。可以用上数学的“大小于”符号,让学生比较,画出这三个“迷”的依次递进,初步感受到正是因为这依次递进的“迷”,才造就了法布尔,奠定了法布尔在昆虫学的地位,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有效的理清文章脉络。
3、法布尔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奋斗的一生,他锁处于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年代。我认为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课外资料,对法布尔奋斗、努力的成功历程有一定感受,对他的执着追求有更深的感受。
有一回,我借来两只土铳,里面装满火药。“砰”的一枪放出去,声如霹雷。但是附近树上的蝉却一点儿也不受影响,( )高歌。我( )试了好几次,结果都一样。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聋子。________它不是一个聋子,它的听觉________是非常迟钝的。
不过,蝉的视觉可是超常的敏锐。与一般动物不同,蝉有五只眼睛,它大大的复眼能看清左右的情况,三只单眼能看清头上的空间。这些眼睛会告诉它周围在发生着什么,________有危险逼近,蝉________会立刻停止演唱,然后振翅飞远了。
那么,蝉到底为什么如此喜欢歌唱呢?我想,这只是它表达生存乐趣的一种方式,毕竟每种动物都有它们特殊的表达方式。
1.选择恰当的词填到文中括号里。
连续 继续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如果……就…… 不但……而且…… 即使……也……
虽然……但是……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3.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5.短文除了介绍蝉的听觉和视觉外,还介绍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继续 连续(点拨:“继续”是接着以前的动作或状态进行。“连续”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意思。)
2.即使……也…… 如果……就……
3.示例:迟钝——敏锐 左——右
4.蝉的视觉可是超常的敏锐。
这学期我从课本中认识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在法国的一个叫圣来昂的小村子里出生,天生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每次放鸭子,他都要抓许多小昆虫,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带回家好好欣赏,却屡次遭到父母的责骂。法布尔没有放弃,他仍然把许多小虫子带回家里,偷偷的玩。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领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两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
我想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梦想的,如果你光想不做,或一遇到挫折就放弃,那么你就永远也别想成才。我们要象法布尔一样,对自己手中的事情负责,认真踏实的去对待。遇到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半途而废;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决不退缩。这样我们就会收获着一次次成功。
《装满昆虫的衣袋》读后感
昨天,老师教了我们一篇课文叫做《装满昆虫的衣袋》。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就觉得这个题目十分新颖、特别。因为我感觉口袋里可以放食物、玩具、零花钱……就是不可能放昆虫。虫子会咬人,而且有的虫子毛茸茸的,看起来特别恶心。可是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就有一个人他能干出这种别人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发现法布尔不见了,心中万分着急。原来法布尔躲在草丛中抓虫子,他等这只虫子已经等了三天三夜了。每次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在池塘边抓虫子,观察水底世界。父母责骂他,他非常伤心。可是父母的责骂,却丝毫没有阻止他对虫子的喜爱、痴迷。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到了科学的殿堂。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自叹不如。
现在的孩子(也包括我),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这些孩子骄傲自负,娇滴滴的,一点的苦都吃不得。比如:爬山时,山坡很陡峭,遇到艰难险阻就放弃了。还有在学舞蹈时,脚跳的酸痛了,坚持不住,就退出了。
山东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陈朝祎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本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立足文本以文中“迷”字为线索,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并加强学生语感培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体会,体会后再读,并在讨论中明理,在探究中深化,让学生真正读到文字里面去,读到文字背后去,一步一步地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人物身上受到启发,悟出道理,从而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引向神秘的大自然,引向热爱科学。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习命题方法放在最后完成。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生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谁来告诉大家,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法布尔
2、过渡:法布尔的衣袋总是鼓鼓的,装满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喜欢看球赛的人叫球迷,特别爱读书的同学我们称他书迷,你觉得法布尔该叫什么迷呢? 板书:昆虫迷
二、初读课文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带有“迷”的词语和句子。读后交流、板书: 着迷 迷恋 痴迷
2、同学们,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这三个词语的,你觉得他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交流体会:他们都带有“迷”,但三个词语迷的程度是越来越深的。
3、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抓纺织娘、捉小甲虫)【设计意图: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体悟情蕴的最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找中心句,画出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处理,又让学生学到读懂课文,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 过渡:法布尔到底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法布尔着迷于昆虫?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a.学习第4自然段(1)引读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法布尔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2)扣住省略号,想象水底世界还会有什么?
(3)补充资料。这个奇妙的水底世界在《昆虫记》里有很多有趣的描述,老师摘取了一个片断给同学们欣赏。(……水甲虫在池塘深处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还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帮助它呼吸。胸下有一片胸翼,映着阳光闪烁着金光,仿佛佩带在大将军胸前的那块闪亮的胸甲。水面上,我们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珠‟在欢快地打着转儿、扭动……不对,不是„蚌珠‟,是豉虫在开舞会呢!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用它们傍击式的游泳姿朝这边游过来,如裁缝手里的缝针一般迅速、有力。……)(4)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5)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b.“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它的喜爱)c.“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才捉到它?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父母找不到他,他丝毫没有感觉他们的着急)
d.“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以及两个“!”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4、小结,点拨读书的方法: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想,细细咀嚼、品味,学会感动,诵读出味道来就有了兴趣。这样,读书也能入迷哦!
【设计意图:“要读懂人物,就要看到人物的心灵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对昆虫非常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迷恋越来越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捉小甲虫的故事。
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用中括号“[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画波浪线“~~”;给你想重读的词语加点“? ”;想说一两句的,就在页眉、页脚或行间等空白处写下来。
2、学习好的同学合同桌交流,读一读、说一说。
3、讨论交流: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昆虫迷?(投影出示相关语句)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生活中,你看过谁把什么当作“小宝贝”?
②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③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C“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①进垃圾堆的东西,我们一般用什么动词?
(②那课文为什么不用“扔”,而用“放”呢?——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
(③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D、同学们,法布尔高兴是因为昆虫,难过也是因为昆虫。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某样东西时,他就是真正地爱上了这样东西,就是对它“迷恋”了!法布尔对昆虫太着迷了,面对父亲的怒斥、母亲的重责恐吓,法布尔放弃了对昆虫的迷恋了吗?他怎么做的? 指读、引读第10自然段。
此时的法布尔已经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啦!现在,你能说说对“痴迷”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紧扣“揭全文之旨”的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同时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个性,一次一次地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由感性到理性,有效地内化了文本语言,树立起法布尔的高大形象,使其具有立体美感,占据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步入法布尔痴迷于昆虫、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天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萌发爱科学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此时的法布尔,这位昆虫迷,已经由最初的“着迷”到“迷恋”,甚至是“痴迷”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的特征——衣袋里装满昆虫。
法布尔痴迷昆虫,昆虫也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他的小手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板书:走进殿堂.你知道长大以后的法布尔有什么样的成就吗?(1)学生交流收集的法布尔相关资料。(2)老师简介《昆虫记》。(3)指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哪? 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可不可以?
(生动形象地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2、是啊,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梦想,多少执着!正是因为这种痴迷、这份执着,让他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从法布尔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板书:一心一意地追求 锲而不舍地努力
3、教师赠送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五、布置作业
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法布尔,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昆虫记》这部书,相信通过阅读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小虫子非常迷恋的两件事,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本节课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驾驭自如,灵活生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或让学生角色互换体验,或在读中感悟,进行说话、写作方法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巧妙利用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驾驭自如,灵活生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下面就我的学习做一简单的总结。
1、找准切入点,读悟结合。阅读教学,只有抓住核心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着迷”是这篇课文的核心,李老师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语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找到有关语句后,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放了昆虫的难过心情。反复地读,就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
2、抓住细节,辨析比较。例如,李老师抓住“放进”、“扔进”、“丢进”,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恰到好处,表达出法布尔真实的情感,使法布尔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丰满起来。
3、有效地捕捉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弄懂课题后,李老师通过层层推进,逐层深入,把感悟与训练巧妙结合,通过说话、引导、想象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水到渠成地受到思想教育,润物于无声中。
4、课堂练习,情感升华。李蓓蓓老师通过“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这一问题,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总结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
生:法布尔。(板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你们课后所查的资料,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过度:法布尔真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二、精读课文
1、出示要求:用心读一读文章2——10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你的感受体会写下来。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㈠ a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这声音,这纺织娘的叫声在法布尔听来是那么动听、那么美妙,(点击红字)真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啊,而现在——(引读)这“终于”二字在你们朗读中显得那么有分量,谁来对终于说点什么?体会法布尔对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让我们给想象插上翅膀,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
b、难怪他会这样跟妈妈说——出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①指名读,这可是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呀!出示:“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多么可爱的纺织娘,读出对它的喜爱)
②再指名读,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呀!一起读。③你们可都是昆虫迷了,这小小的发现都能高兴成这样!读读这句话(出示: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过渡: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㈡ a、出示:他把鸭子„„五彩缤纷的蠕虫„„
①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的身边围绕着的已不再是鸭子,而是——还可能是什么?
②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想要去细细观察的可就是奇妙的水世界了,这里有„„有„„有„„
多么惬意的生活呀,你来读。
多么可爱的水底小精灵呀,我们一起来!
(点回)过渡:再齐读这句话。还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吗? b、出示:“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动作之快,这可都是练出来的呀!谁来读?
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里却是那么漂亮,它长什么样?(点击 图片)再出示:这只小„„还要蓝。
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发亮呢!
再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耀眼呢!我们一起来。怪不得法布尔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点击红色句子)——
c、所以——“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从(点红字)“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谁来做一回法布尔,把你的喜悦传达给我们每一位同学?瞧你高兴的样子(或得到这些小宝贝),仿佛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我们一起来。
②这些可都是珍宝,你会怎样对待这些心爱的宝贝呢?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地放进蜗牛壳里,()地包上树叶,()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d、说法布尔是昆虫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啊,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他的喜悦,齐读5、6两小节。㈢、可是,法布尔眼里的宝贝,在父母眼中又是什么呢?
正因为他只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这回父母是忍无可忍,同学们尝试读读父母的话,等会把父母的话再次对着法布尔说一遍。
②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
③父亲不理解儿子,可母亲也不理解你,母子连心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出示:“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能否把(点)“放”换成“扔”“丢”?为什么?(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④父母叫他扔,他却是放,一个放字,可见法布尔是多么不舍得呀。他只想对小宝贝们说——
⑤可父母的不理解,面对他们严厉地责骂,他放弃他的好朋友昆虫们了吗?(没有)
如放弃的话,他可不是昆虫迷了。他甚至对昆虫的迷恋是有增无减啊,抓住一切机会对昆虫进行观察研究,请看这些小资料,(出示)等下我请同学选择其中一条感兴趣的来读一读。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是啊,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师: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执着,多少梦想!也正是这种执着、这种痴迷将法布尔引进了可许的殿堂,让他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板书)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种昆虫,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描写细致入微;表达准确生动。)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
法布尔
昆虫迷
《昆虫记》
昆虫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练习题】推荐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07-16
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06-06
《装满昆虫的衣袋》读后感10-23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01-31
《装满昆虫的口袋》的教学课件01-29
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教案设计06-20
昆虫记习题及答案免费12-11
《昆虫记》知识点、习题集合02-05
昆虫的史诗01-27
描写昆虫的片段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