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法律责任分析(精选8篇)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部颁布于2002 年9 月1 日开始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第2 条的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指高等院校的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具体来说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由于高校的过错所造成的伤害事故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 条所列举的十二项事项,都属于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有关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此类事故又可根据学校的行为分为:由于高校未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学校未尽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教育教学设施存在潜在危险的,高校的有关设施有缺陷等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教室内悬挂物的坠落等。由于高校教职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相应的工作要求,操作规章和其他有关规范等而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
以上这两类事故其的责任人均为学校。
(二)由于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
高校学生的自杀、自伤;学生违反学校安全纪律而导致的伤害;学生因为自身特异体质,特殊疫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而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近年来中,笔者参与处理的高校事故中,因学生的自杀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也有一起是学生心脏病发作,导致猝死的。
(三)因第三人的致害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
此类事故常见的是在校其他学生的加害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在这类事故中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是在校学生。如学生在体育运动、游戏活动中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彼此间的人身伤害。还有特殊的情形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等。此类事故主体所实施的行为不属于高校职务职责所要求的范围,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伤害事故中,还有来自校外因素的突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外来人员在校内实施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校外车辆在校内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四)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及其他意外事故
如因地震、洪水等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学生人身意外伤害等。其他的意外事故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发生的事故,包括学生在体育比赛和其他竞技性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等。
二、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分析
对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常见的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特别权力关系说。这一理论始于19 世纪的德国。其主要内容是:国家与公共团体是行政主体,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人享有概括的命令强制权力,而另一方负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根据这一理论
高校是负有教育目的、提供专门服务的行政机构,只要校方认为自己对学生的管理行为符合教育目的,就能任意地对学生课以各种义务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必受行政一般原则的约束,与之相应的,学生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各种义务,而无法获得司法救助。这就表明学生与学校是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
第二,合同关系说。这一学说认为高校和学校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高校在招生时必然要对本校的招生条件等作说明,而这种说明是一种要约。在这种合同关系当中,高校有为学生提供安全学习环境的义务,作为学生也有遵守校规校纪的义务。如果一方违反了合同约定,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三,教育与管理关系说。高校与学生之间既不是特别权力关系,也不是平等的合同关系。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公办学校,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同时,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学校负有的教育、管理、保护学生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高校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有法律直接规定的特殊的教育、管理及保护等权利义务关系,是教育关系与管理、保护关系的统一。
三、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根据高校的性质以及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结合《民法通则》第106 条第2 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 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 条的规定,可以得出高校承担这类事故的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且是一般的过错责任的结论。
1.对高校学生的人身损害的赔偿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中国《民法通则》第106 条第2 款规定,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由此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中国侵权法一般归责原则的地位。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高校是否有过错,可以从几方面分析:由于未尽法定义务其行为具有违法性;由于未尽约定义务,其行为具有违约性;由于未尽注意义务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其行为构成失职。具体而言,高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中有不当之处,如果这不当之处就是造成损害的原因,那么学校就应当承担过错责任;还要看高校是否尽到了相当的注意义务。相当注意义务,即根据通常的预见水平和能力,应当预见潜在危险或因认识到危险结果的义务。如果学校应当预见而没有注意或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就是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具体而言,由于教学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或体育课、劳动、野营等活动学校没有尽到安全保护义务,学校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管理不严,对学生疏于管理,对不请假不管不问,发生伤害后又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等,学校按过错大小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学生之间引起的伤害事件,要视各方具体责任而定,致害方单方的责任,致害方单方赔偿,致害方、受害方双方责任的或致害方、受害方、学校三方责任的,各方按责任大小来分担。
2.排除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作为确定学校责任的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因为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在双方力量悬殊或者受害人确实无法证明对方有过错的情形。根据中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环境污染责任、动物致害责任、被监护人致害责任等,在这些规定中,并没有包括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确定学校的责任中除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外,还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在实践中此观点相当流行。笔者认为,这种的观点没有法律依据。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损失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高校在无过错的情况下承担公平责任,从表面上看对学生公平,但对高校却是一种不公平。中国高校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在高校与学生之间不存在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明显不平等。即便是私立学校,其经费也是有限的。若让学校在有限的经费中支付不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会使学校难以承受。现实中学生在学校因第三人的不法行为而遭受损害,往往家长就向学校提出高额的索赔,这让高校难以接受,所以在处理高校学生的伤害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原则,不能感情用事。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
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已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学校不得不为诉讼而耗费人力和物力,也使学生和家长痛苦不堪。因此,高校根据中国现有的法律和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学生的伤害事故,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以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高校应当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完善各类安全防范制度。建立和健全校内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定期对学校内部管理中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高对事故的遇见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加强防范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一定的事故处理机制,尤其是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对机制。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能够积极应对。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尽量减少和避免损失。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大学生已普遍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安全责任感。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历过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一有挫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轻生。笔者在近两年参与处理的几所高校的学生伤害事故中因学生自杀引发的事故占2/3 以上。所以,加强对大学
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高校目前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一、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顶岗实习是现今职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职校学生在参加以就业为目标的顶岗实习中锻炼, 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与企业员工相同, 使职校学生提前完成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化, 他们不只是仅仅学会一项操作技能, 最为主要的在确立人生观、养成职业道德、增强适应能力、获取岗位需求信息、锻练自身意志、学会与人沟通, 真正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顶岗实习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对象是在校学生, 这就把顶岗实习的对象与就业的毕业生区别开来;组织者是企业与学校, 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 不是学校或企业的单方面行为;功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这就明确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本质还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 是以企业岗位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实训教学。
二、在顶岗实习中对安全问题的认识误区和风险管理的意义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 直接工作在生产一线,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尤其是在重工业企业顶岗实习的工科类学生, 直接和机械设备打交道, 危险性更大。意想不到的人为事故或一些偶然机械事故, 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学生的切身利益如何维护和得到伤残后的有效补救, 是必须考虑和解决落实的新问题。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不属于企业职工, 因此企业不会全权负责;学生属于弱势群体, 缺乏保障体系维护;学校暂时还没有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保证;目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出台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相应的文件和法定的条例条款。这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项空白。职校学生教学外置、顶岗实习是发展方向, 大势所趋。既要保证职校教学外置、学生定期顶岗实习, 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切身利益, 就必须探索研究职校教学外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保障体制或模式。
三、顶岗实习中学生安全事故法律责任的认识
从界定可以看出:顶岗实习的对象是在校学生, 而组织者或直接责任方是学校, 功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 本质还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因此, 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在顶岗实习中的法律责任。
(一)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认识
学生伤害事故又称学校事故, 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生伤害事故既是一个时间概念, 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关键要看是不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之内。
(二) 对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适用责任的认识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人或违约行为人对其违法或违约行为依法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一般而言, 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 没有违法行为就不会发生法律责任问题。在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当中, 依据已有法律的规定, 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比如, 最高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 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 单位有过错的, 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002年9月1日, 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办法》有关条文中明确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三)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的认识
校园伤害事故的赔偿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过错责任原则下, 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要想让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就必须证明学校在伤害事故中有一定的过错。这就涉及到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问题。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学校是否尽到了相应注意义务, 即根据通常的预见水平和能力, 学校应该预见到潜在危险或认识到危险结果而没有注意, 或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
(四) 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认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了一个特别的学校责任, 即补充的补偿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中, 学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除应具备学生伤害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基本构成之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件:一是学生人身损害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所致;二是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 无过错不会产生补充赔偿责任, 损害的赔偿责任应当完全由加害的第三人承担。需要说明的是, 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过错与第三人的侵害行为应当有一定的关联性, 若不存在关联性, 不应当让学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学校在第三人侵权致害未成年人的事故中所称的补充赔偿责任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未尽安全保障责任的补充责任原理是一致的。学校之所以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是因为学校在该伤害事故中存在过错, 使本来可避免或者减少的损害得以发生或者扩大, 因此学校应当为受害人向第三人求偿不能承担风险责任。
四、顶岗实习中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处理对策
(一) 明确各方职责, 坚持以防范为主的处理方针
建议教育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 明确在校学生实习期间,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实习单位各自在安全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并加大督查力度, 切实把职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和参加学校责任保险, 教育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12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保险教育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 理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之规定, 从理论和实务上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义务究竟是监护义务还是保护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机构的义务只是依法负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 而不是《民法通则》的监护人的责任。
(三) 明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 学校对学生负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约束指导进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长的职责。学校对于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 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过错, 是否尽到注意义务。无过错即无责任。若学校无过错或尽到了相关义务, 则可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反之则应承担法律责任。因此, 在输送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 要把安全问题讲清、讲透、讲实, 对企业、学校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定, 与合作企业签订条文明晰的实习协议, 分清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实习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及时按照工伤处理。学校还要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敦促家长配合做好校外远程管理。
(四)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应坚持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和及时、妥善处理原则。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后, 要及时救治受伤害学生, 把伤害后果降到最低限度;要及时处理事故善后。久拖不决, 只会增加事故处理难度, 不利于恢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受伤害学生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3]劳凯声.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N].人民教育, 2000-10-16.
关键词 旅游法 侵权 保险 赔偿责任
2015年6月1日晚21时28分,一艘“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倾覆,该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船上有游客403人,多为老人,系上海一旅行社组织的“夕阳红”老年旅游团成员,年龄在50~80岁不等;还有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共计454人。此次沉船事件最终造成了仅12人生还,442人遇难的惨剧。悲痛之余,由东方之星客轮倾覆事件,旅游过程中的发生事故时游客、旅行社、交通运输承运人等主体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成为关注热点之一。
一、事故中各方当事人法律关系
一般在旅游合同中,游客与旅游经营者签订包价旅游合同后,旅游经营者依据履行需要与履行辅助人签订服务合同,比如轮船公司、宾馆等,约定由履行辅助人协助旅游经营者履行包价旅游合同义务,实际提供交通运输、食宿等旅游服务。
根据《旅游法》附则第111条:“(1)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2)包价旅游合同,是指旅行社预先安排行程,提供或者通过履行辅助人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导游或者领队等两项以上旅游服务,旅游者以总价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3)履行辅助人,是指与旅行社存在合同关系,协助其履行包价旅游合同义务,实际提供相关服务的法人或者自然人。”
可见,在东方之星事故中,游客与旅行社存在直接的旅游合同关系,而旅行社与轮船公司存在直接的客运合同关系,轮船公司乃是为游客实际提供履行服务的履行辅助人。
二、事故原因分析
造成游客人身伤害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种,不可抗力和人为原因。因伤害原因不同,各个主体所承担的责任相差悬殊。
(一)不可抗力原因
不可抗力的事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自然力量引起的,如水灾、风灾、旱灾、地震等;另一种是社会原因引起的,如战争、封锁、政府禁令等。
据媒体报道,如果事故发生当晚,确实遭遇极端天气,龙卷风达12级,持续15至20分钟,属于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能控制的自然灾害,则属于免责条款,可以免除航运公司部分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9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事故是由台风引起,假如轮船公司可以通过合理措施避免伤亡,而因轮船超期使用、超载,船员资质不够等原因未能避免伤害的发生,依然不能视为不可抗力。”
(二)人为原因
1、旅行社原因
《旅游法》第79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旅游经营者应当对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旅游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旅游法》第80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就旅游活动中的下列事项,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警示:(1)正确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方法;(2)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3)未向旅游者开放的经营、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4)不适宜参加相关活动的群体。”
可见,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中具有确保游客安全的安全保障义务。
2、船舶公司原因
《侵权责任法》第37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例如因旅行社导游未尽到危险地段的提示义务,导致游客摔伤,旅行社应该承担损伤赔偿责任;如果损害是由旅行社之外的第三人造成,应当由该第三人对受害人所受的全部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旅行社在该第三人不能承担赔偿责任或者不能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时,承担与其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相应的补充责任。
换言之,只有该第三人有能力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的话,旅行社才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或者,假如第三人逃逸或根本无任何赔偿能力的话,旅行社也不必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只需承担与其未尽的安全保障义务相应的责任。游客求偿时可以同时起诉加害的第三人和旅行社,要求他们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3、船务工作人员原因
船长作为船舶的驾驶和管理者,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海商法》第38条规定:“船舶发生海上事故,危及在船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时,船长应当组织船员和其他在船人员尽力施救。在船舶的沉没、毁灭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船长可以作出弃船决定;但是,除紧急情况外,应当报经船舶所有人同意。弃船时,船长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首先组织旅客安全离船,然后安排船员离船,船长应当最后离船。在离船前,船长应当指挥船员尽力抢救航海日志、机舱日志、油类记录簿、无线电台日志、本航次使用过的海图和文件,以及贵重物品、邮件和现金。”
由此可见,船长负有保障船上人员人身、财产安全,最后离船,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损害扩大的责任。事故中船长未尽到上述责任,由此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有可能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三、责任追究
综前所述,此次事故的发生原因复杂,责任主体是多方面的,现对各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如下分析:
1、旅行社责任
旅行社在承接此“夕阳红”老年团前应如实告知行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履行特殊保护义务,安排具有应急救助培训资质的工作人员对团员的出行妥善安排;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此次事故中旅行社未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工作人员安排不到位,未制定定期安全检查措施,因此应对此次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害进行合理赔偿。
2、船舶公司责任
所谓“行船骑马三分险”,相关船务人员在航行前应就乘坐轮船的基本安全知识对游客作出说明;应当检查船舱是否配备了足够的救生工具,是否配备到每个舱室等;检查救援通道是否畅通,一旦发生危险,是否能首先保证人员的顺利逃生;船上报警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能否与救援中心及时联络等等。在本案中游泳圈配备的数量明显少于实际需求;船舱储物问未定期清理,堆放货物杂乱,物品与汽柴油混放;险情发生时,船方未能及时启用报警系统,直到翻船数小时后,才通过自救上岸的人报警得知事故发生。轮船公司应就其疏于日常管理,给事故发生埋下的隐患,承担其相应責任。
3、保险公司赔偿责任
对旅行社和轮船客运承运人来说,旅行社责任保险和承运人责任保险属于强制保险,类似于机动车的交强险,办理保险是法定义务,旅客为最终受益人;其余人身意外险、财产险等则根据个人意愿及合同约定购买。
据报道,失事客船涉及保险金额共计1570万元,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已就船舶一切险向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保险理赔金;旅行社责任险涉及保险金额共计1200万元;396名乘客投保各类人身保险,身故保险金额共计6169.35万元;18名船上工作人员投保人身保险,身故保险金额共计312.73万元。
4、船长失职责任
船长未尽到其相应职责,在船舶管理机构多次提示情况下,仍冒然航行,事故发生后未在第一时间报警和发出危险通知,由此发生了严重伤亡后果,将可能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5、格式合同中免责条款效力
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旅行社一般会提供自己单方制作的格式合同,因为游客与旅行社的谈判能力不对等,旅行社有时会在格式合同中限制自己的安全保障义务。例如合同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条款,“由于第三方侵害等不可归责于旅行社的原因导致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旅行社不承担赔偿责任”,或“旅游者在自行安排活动期间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旅行社在事前已尽到必要警示说明义务且事后己尽到必要协助义务的,旅行社不承担赔偿责任”。
为了规范现实生活中合同双方实力不对等,一方通过格式条款不合理地免除自己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的情形。《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旅行社所提供的类似上述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因违反《合同法》第40条禁止格式条款提供方免除自身责任的规定而无效。
四、结语
家长将宝贝送到幼儿园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近年来,幼儿园内的伤害事故较多地见诸报端,家长不仅疑惑,宝贝在幼儿园安全吗?如果自家的宝贝遭遇了这样的意外,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我们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常见的幼儿园伤害事故以及责任归属问题,希望能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
案例一
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洋洋的眼部。
对于壮壮对洋洋造成的伤害,按照《民法通则》规定,作为壮壮监护人壮壮的父母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习或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赔偿。本案例中老师管理不够全面,导致伤害事故发生,幼儿园有过错,应适当给予赔偿。
案例二
户外活动的时候,豆豆和其他小朋友在操场上互相追逐着,在没有任何障碍物和别人推挤的情况下,豆豆摔倒在地,造成豆豆下颌处摔裂,缝合3针。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意外引起的,但是在责任归属上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幼儿园的老师在场,豆豆的活动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也就是说,老师看到了豆豆摔倒的全过程。这种情况老师和幼儿园都没有责任,属于意外事故。因为宝贝在活动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活动时不小心绊倒,相互之间碰撞以及其他的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种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不在场,根本不知道事故发生的情况。这种情况老师是有责任的,因为《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时间里,不能出现不请假而离岗、请人代岗的现象。教师如果在应在岗期间不在岗,未能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出现事故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抢救,不及时汇报,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三
在幼儿园活动的时候,多多在秋千上高兴地荡来荡去,几名小朋友也热心地后面推他,可是忽然之间,秋千的一侧铁链发生断裂,多多从秋千上跌下,造成右腿骨折。
多多所受到的伤害是由于幼儿园的玩具年久失修,幼儿园未及时更换已经陈旧老化的器械,形成事故隐患,同时,教师又未发现存在的问题,所以发生事故。这种情况幼儿园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6条、第73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52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符合标准,保证幼儿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发现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时,要及时汇报,让幼儿远离危险设施,避免幼儿在危险的环境中活动。
4岁的天天刚从外地到北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天天和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在幼儿园里的小花园里“找春天”,训练有素的其他小朋友听到老师集合的口令,都随老师返回了班里,而天天看幼儿园的大门是开着的,就趁老师没有注意,离开了幼儿园,自己回家了。
幸运的是天天家离幼儿园很近,天天回家时家里还有人。
像天天这种情况属于幼儿走失的事故,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幼儿走失属幼儿园严重事故,这是由于幼儿园管理的失误,是幼儿园未尽看管之职造成的。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指幼儿从踏入幼儿园门到离开幼儿园这段时间),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看管幼儿。幼儿离园必须经教师同意,或者幼儿家长的许可。
幼儿被他人接走、外来人员侵入、幼儿园组织的校外活动引发事故等情况都属于幼儿园的责任事故,幼儿园要负相应的责任。
案例五
辉辉因为好动、淘气被老师罚站在小椅子上,结果辉辉不慎从小椅子上跌下摔伤,家长为此和幼儿园发生争执。幼儿园认为是辉辉自己摔伤的,而家长认为,是由于教师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受伤,幼儿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情况完全是幼儿园的责任。因为教师因故意行为造成幼儿伤害的,法律有相应的责任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后幼儿园的责任
为了防止幼儿在事故发生后,因不能及时得到照料而使所受到的损害扩大,幼儿园有责任在事故发生后,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照顾、保护、并即刻通知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疏于通知所引发的事故,幼儿园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避免幼儿园伤害事故从预防开始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只有一个宝贝,宝贝的受伤是家长无论无何都难于接受的。而幼儿园也不愿意出现安全事故。在争论幼儿园事故孰是孰非的话题时,多少有些无奈。
其实,无论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将预防事故的发生作为根本,让事故尽可能少靠近我们的宝贝。我们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家长自身要重视宝贝的安全
在幼儿园的伤害事故中,有些案例反映出家长对幼儿安全的忽视。例如: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根本不将孩子送到老师的手中,而是送到幼儿园门口就离开;孩子在家长的看护下在幼儿园玩大型玩具时,明显的危险动作家长却不阻止„„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受伤,最重要的是孩子没有安全的意识。其实,要让孩子注意安全,家长首先要重视。
2、将安全作为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条件
现在一提到宝贝选择幼儿园,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幼儿园能让宝贝学到多少东西,很少听到有家长将安全作为选择幼儿园的重要衡量指标的。其实,幼儿园的安全、宝贝的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选择幼儿园可以看它是否可能地在细节之处考虑到保障孩子的安全,如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的地面是否平整、玩具是否安全;幼儿园是否有严格的接送制度;教师在孩子活动时是否仔细照顾孩子„„
3、加强对宝贝身体的训练
许多时候宝贝的意外受伤是由于大动作发展不协调造成的,为了避免宝贝受伤而减少或避免宝贝参加运动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让宝贝更灵活、协调、强壮,才是预防宝贝受伤的好办法。
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玩各种体育游戏,锻炼宝贝跑、跳、钻、爬等动作,还可以带一些宝贝喜欢的器械,如:皮球、自行车、跳绳、沙包等,和宝贝一起玩,同时交给宝贝玩这些器械的注意事项。
4、在日常生活中对宝贝进行安全教育
宝贝的安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练习。首先,要让宝贝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地方是安全的,能去,哪些地方是危险的,不能去;远离手持危险物品的同伴„„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5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这就是医疗事故的行政法律责任。该条例中所述的行政处理包括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总述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处罚是由行政机关对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作出的具有惩罚性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行政处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相对人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如影响相对人的声誉等。
2.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处罚主体即为卫生行政部门。
3.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规范行为的相对人,包括所有的公民和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行政处罚的措施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吊销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亦属于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方式,其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医方的责任程度等作出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的决定。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分述
□◆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罚的种类
在实际生活中,行政处罚种类很多,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有120多种。造成行政处罚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对行政管理的诸多手段及其运用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各自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行政处罚。这些行政处罚有的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则显得不规范、不统一。例如,《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对持证单位不按许可证核准的工作区、任务、工作性质、规定期限进行工作的违法行为,创设了核减工作区范围的处罚。因此,行政处罚有的是法律设定,有的是法规设定,有的是规章设定。按照行政处罚的性质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人身自由罚、行为能力罚、财产罚、申诫罚四大类。
(一)人身自由罚
这为行政处罚主要是剥夺当事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例如行政拘留的处罚,就是以剥夺行为人的人身自由为处罚手段。人身自由罚只通适用于公民,由于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如果没有人身自由,那么其他任何权利,如财产权、名誉权、专利权等,都失去行使的基础。因此,以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罚的有8个法律和7个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规定了行政拘留的人身自由罚。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未能》、《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
在适用人身自由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一要区别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关系,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拘留的限制人身自由处罚;对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比较严重,构成刑事犯罪的,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再给予行政处罚。
二是对于已经被逮捕或者司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不能给予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当经过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根据情节的轻重,决定是否追究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
(二)行为能力罚
行为能力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义务的行为人采取责令其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停止某种行为、取消某种资格的处罚。这类处罚包括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等,通过取消当事人的经营活动的资格,达到惩戒的目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没有烟草专卖批发业务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中规定,对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停止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对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可以给予吊销执照的处罚。
这些处罚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责令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为某种行为;一种是取消或者中止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或者能力。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责令行为人追回出售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条例》中责令行粉限期改正的处罚等。后者如《股票发生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撤销经营者证券经营许可证,取消其经营证券的资格;《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吊扣驾驶证;《矿山安全法》中规定的吊销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访办法的护士可以给予中止注册、取消注册的处罚等。
在适用行为能力行政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行为能力处罚的力度要大于财产罚,小于人身自由罚,因此,对于行为能力处罚的条件要严于财产处罚而宽于人身自由处罚。
2.行为能力处罚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能够用财产罚处理不要用行为能力罚处理。因为行为能力罚是剥夺了当事人取得财产的资格或者能力,而财产罚仅仅是收缴当事人现有的财产,不影响当事人再利用法律赋予的资格去获取利益。
3.不同的行为能力处罚之间要注意互相的协调。例如,给予当事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则当事人就失去了继续经营的资格。相应地,当事人从其他行政机关颁布的许可证为前提的话,则该许可被取消后,其经营范围也应作相应的变更。
(三)财产罚
财产罚是比较普遍而且量比较大的一种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没收财产等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处罚。给予财产罚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于行为能力罚。一般情况下,对一种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要确立几种不同的行政处罚,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由行政机关选择具体的处罚内容。例如,《矿山安全条例》规定,对违反矿山安全的行为可以给予罚款、通报、停产整顿、封闭等处罚。这里列了四种处罚情况。究竟要采取哪一种,则要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性质确定。
(四)申诫罚
申诫罚是行政下罚中最轻的一个,是以违法行为人名誉、声誉权利造成损害为处罚标的方式,也可以称为精神罚,这类处罚如警告。作业一种正式的行政处罚方式,警告应当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保证政令畅通、协通统一、调控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其基本要求是权力统一、机构精简、富有效率。不改革分散性的执法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二,现行立法中“办一件事,设一个机制,立一个法,多一道办事手续,增加一项收费、罚款”的现象,实际上是现行行政执法法制在立法上的反映。如果不采取措施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就会削弱法制建设,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第三,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国家行政权力都属于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只是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履生某一方面的专门职能。第四,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建立综合执法制度,使行政执法相对集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行政处罚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的原则,是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重大改革,也为进一步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利于精兵简政,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交叉,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符合政治体制改某的方向。
□◆行政处分
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可依责任大小比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对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当根据其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一级医效事故: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效事故: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效事故: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1条规定:对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政处分;对情节严重的,也应当依照本办法第20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但行政机关是凭借何种权利而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处分的,这有待商榷。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等级、情节、本人态度,除责令其病员或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处一年以内的停业或者吊销其开业执照。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医疗单位承担行政责任的案例不多,且主要是针对个体行医,这与医疗单位管理水平不高,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程序
(一)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调查
1、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立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
2、参加调查人员应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医学专家;
3、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证核实后,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对于因医学科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应当交由市医学会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二)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医疗事故进行审核并逐级报告
1、医疗事故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向其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 部门报告,报告时限可以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也可以按年度报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当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医疗过失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
②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人以上(含3人)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
③卫生部或本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后果(死亡、残废、器官损伤、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人身损害后果等);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死亡患者是否尸检、尸检结果;初步处理意见等。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十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
行政处罚法管辖权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处罚实施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进行划分,明确其分工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行政处罚主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主要依据。明确规定行政处罚主体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有利于防止处罚主体越权处罚或者重复处罚,同时也可以对哪些有管辖权而不认真行使职责的处罚主体进行约束。使行政机关和其他委托或者授的组织能够尽职尽责任行使权力,使行政违法行为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从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佥权益。管辖问题是规范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才能有效地对行政违法行为给以制裁,同时有利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处罚的管辖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在的问题,因此《行政处罚法》第20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用以解决行政处罚过程中由于管辖权不清而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一规定包涵了行政处罚管辖权的多项原则,也包括了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职能管辖以及级别管辖等几方面的内容。
确立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是以有利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权,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是以行区划为基础的,因此在行政处罚管辖问题上,我们首先考虑到地域管辖问题,规定了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同时为了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有效地、及时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又对级别管辖问题作出了规定,即:在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辖。这样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及时地发现违法行为并便于对违法行为的进一步调查和取证,作出处罚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政处罚对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为了使行政处罚更准确,体现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职的精神,行政处罚法还作出了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的规定。这实际上对对职能管辖作出的规定。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管理权。我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各行政机关都是在法律赋予的职权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行政处罚权是的行使行政权的一部分,它具有行政权的特征,因此,行政处罚权利的行使也必须依职权进行。但需要指出的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又有的不同,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不一定都有行政处罚权,同时对此种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就不一定有处罚权,因此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有利于行政机关管理,有利行政处罚的准确,同时更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确定管辖的原则,是指研究管辖或者立法中确定管辖时所遵循的一般准则。行政处罚管辖错综复杂,与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活动程序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明确反映行政处罚管辖的行政目标和基本价值,即行政处罚管辖的原则的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使行政管辖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的实践来看,确定行政处罚管辖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率原则。效率应该是行政的蛭训价值,没有效率就没有行政。行政处罚作为与行政权相联系的一种制裁措施,而对大量的、经常性的违法行为,必须合法、高效才能一挥其能。讲究效率应是行政处罚中应有之举。从总体上看,保证行政处罚实现效率的环节很多,如程序、时效等,但管辖也是重要方面。我们这里讲的效率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管辖的确定,应当便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迅速、及时发现并制裁违法行为。迅速、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是指实施处罚的机关或者组织能很快掌握违法行为的信息,既要使检举方便、及时,也要使日常的行政管理有关情况能及时反馈。因此,根据这一原则,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应主要根据行为发生地来确定。
2.兼顾行政机关的分工与案件性质的原则。我国的行政机关是按层级组成的,不同级的行政机关分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行政机关层次越高,其职能中中的决策、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内容就越多,行政机关层次越低,其职能中的执行内容就越多,处理具体案件和其他事务的任务就越重。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行政处罚的实施就应由级别较低(如县级)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来管辖。同时,考虑到案件简单和繁杂,大案和小案,以及案件性质不尽一致,因此,应规定一些行政机关分工的均衡。
一、目的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伤事故发生,加强对工伤事故发生的警示作用,进一步明确工伤事故的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特制订本办法。
二、范围
凡在公司发生的工伤事故,工伤事故责任认定适用于本办法。在公司外发生的工伤事故按照工伤认定标准确定责任。
三、原则
工伤事故责任认定及追究遵循以下原则:
1、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原则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3、权利与责任统一的原则
四、工伤责任界定
1、直接责任者:其行为与工伤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如操作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当班主管、工段长、班长违章指挥或强令冒险作业;维修人员检修后设备漏电等;输送、运转等设备维修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处理安全装置;生产作业现场的违章操作现场主管、工段长、班长未及时制止等。
2、管理责任:凡受工伤者的车间、部门承担违章操作管理责任,岗位安全培训责任,转岗安全培训责任,事故隐患未及时报告处理导致工伤的管理责任。
3、任何因违章指挥所导致的工伤事故由指挥者承担责任。
4、重复发生的事故一般追究其车间主管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5、无章可循所导致的工伤事故分为:a)未及时报告或未报告,由操作人者、指挥者承担责任;b)报告给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而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未及时处理或采取措施,由相关负责人或部门承担责任。
6、机器设备突发性故障、缺陷所导致的工伤事故分为: a)因机器设备设计缺陷,材料不符所导致,由设备供应商承担责任,设备验收者承担管理责任。
b)如因设备操作不当,维护、维修不当导致,由机器的操作者
或维修、维修者承担相关责任。
7、随意拆除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调整不当或安全装置有故障而未及时报告,由于安全装置拆除,管理者承担管理责任,未经单位负责人许可,高危、消防危害未经安全主任、保安队长书面批准,擅自加装、改装设置图示,使用明火,随意使用易燃易爆物料的作业场所等违章行为,由指挥者、工艺工序确定者承担管理责任。
8、员工因违反安全常识如:上下楼梯、行走摔伤、关门被门压手等,由受伤者本人承担直接责任,但如因路面油污杂乱物品等因素导致,由路面污物杂物带入者和路面清洁责任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公共部分由单位负责,生产车间内由车间负责人负责。
9、违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所导致工伤事故,由违反规定的操作者及现场当班主管、班长承担直接责任,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承担管理责任。
10、劳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所导致工伤事故由采购者及验
收者承担管理责任。
11、违反规章、程序进行作业或指挥所导致的安全事故,由违章作业或指挥者承担直接责任。
12、无法明确界定的工伤应由单位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或向政府职能部门咨询。
13、安全事故的界定责任是一项复杂的事项,往往并非某一个部门或人员是责任者。因此,以上的责任界定条款主要是原则性的分析,进行调查时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进行确认,如出现异议,可向高一层管理者提出,由单位安全管理委员会裁决。
五、处罚:违反本单位安全规章、程序导致安全事故,按纪律体系相关
条款处罚相关责任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按法规条款提交执法部
门处理,消防事故参照《消防法》。
六、工伤事故统计:(参照GB672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
标准》)
a)直接经济损失Ed: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
毁坏财产的价值。
Ed=(工伤治疗、补助、歇工工资等)+(善后处理费)+(财产损失
价值)
b)间接经济损失Ei: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伤事件影响而造成的其它损失的价值。Ei=(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等)
注: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为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之和。
七、生产部为工伤事故的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工伤事故进行如实的调查核
实,明确工伤事故责任(1、非本人责任;
2、本人负次要责任;
3、本人负主要责任)
八、违章操作造成的工伤事故,做以下处理规定:
1、结合本厂实际情况,一般在200元以下的正常损伤工伤不计入
处罚。
2、轻度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200—1000元,事故责任部门负责
人与现场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事故当事人罚款50元;班、组长
罚款100元;工段长罚款150元;主管罚款200元。
3、中度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1000—8000元,事故责任部门负
责人与现场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事故当事人罚款100元;班、组
长罚款200元;工段长罚款300元;主管罚款400元。
4、重大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8000—5万元,事故责任部门负责
人与现场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事故当事人罚款200元;班、组长
罚款300元;工段长罚款400元;主管罚款500元。
5、特大工伤事故在5万元以上或死亡的,事故责任部门负责人与
现场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事故当事人罚款300元;班、组长罚款 400元或开除处理;工段长罚款500元或开除处理;主管罚款600 元或上报开除。
九、奖励制度
对于无发生过工伤事故的部门按比例给于相应奖励、上
报嘉奖。
十、本实施办法中未予明确的,依从广东省保险条例的有关法规规定执
行,其它规定按照厂规、《英发管理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我国理论界对于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通常采用了二元标准, 基本上采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两个标准来进行判定。“对道路交通特殊主体的判定, 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处于支配领管的地位和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本身中获得了利益两方面来论证。”纵观我国现行法律对道路交通侵权责任主体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其都体现了二元学说的认定标准。例如侵权责任法第五十条, 该条规定了转让并交付但未登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是受让人。
二、交强险制度及完善
汽车保险制度既可以帮助机动车所有人转嫁风险, 不必因意想不到的事故影响正常生活, 又可以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济和补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汽车保险制度有很多种, 我国的保险条款仅规定了两种险种: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 (即商业三者险) 和第三者责任强制险 (即交强险) , 在这两个险种中, 立法强制了机动车一方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
但是法律、司法解释的“责任限额”该作何解释?并且在各种危险交通工具造成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交强险适用的客体上是否应当扩大?种种疑问都说明我国交强险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第一, 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以参照三者险, 设置一定的档次。目前我国规定的责任限额为两种:1、有限责任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2、无责任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对于限额的确定首先应当满足交通事故受害人所遭受损害的基本需求。对于交通事故中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比例来确定责任限额的比例比较恰当。
第二, 应当考虑将一些具有危险性的交通工具纳入交强险范畴。交强险主要针对机动车进行保险。但是现在一些交通工具例如高速运转的助力车等, 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也应当考虑对其实施交强险制度。
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及完善
由财政部、公安部等五部委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基金试行办法》) 中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从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基金运行情况看, 还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确保基金来源稳定。
根据《基金试行办法》,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七个方面。按照国际惯例, 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作为行政保障性质的制度, 应该由政府财政拨款, 但就从我国的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看, 最主要、最稳定的部分来源于从强制责任保险费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这不但占用了强制责任保险的一部分资金, 而且也意味着机动车所有人成为了社会救助基金的承担者,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作为承担主体的政府应该主动拓宽社会救助基金的渠道, 确保其来源稳定。
(二) 扩大救助范围。
根据《基金试行办法》, 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范围主要包括: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从这三种类型的含义看, 显然是从道路交通事故非责任一方的角度, 但就实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而言, 肇事方的驾驶员和乘客也往往会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社会救助基金作为强制责任保险的有益补充, 其目的在于为急需救助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的生命和健康提供及时的救济, 不能因为受害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进行及时的救助, 所以, 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人群应包括所有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 而不区分侵害方和受害方。
参考文献
[1]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道路交通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2]宋鱼水.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讼指引与实务解答[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目前,我国有35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2012年数据)①,这些学生一旦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仅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学校老师和同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学校在社会中的声誉,影响了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因学校的种种伤害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
1.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适用法律及归责原则的冲突
1.1法律适用冲突
当前立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而订立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教育部颁布《办法》对“学生”这一总类的伤害事故的处理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高校特殊主体地位和高校学生法律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高校与学生的特殊法律关系下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用一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很难应对的。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应该适用的法律应该有以下几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除上述法律法规以外,在事故处理中适用的法律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同时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事故由刑事犯罪行为造成,追究刑事责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由教育教学设施问题造成的伤害事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因食品中毒事件引起事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而追究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过程中则适用行政法的相关规定等。
以上就是在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时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可适用的法律位阶复杂,且涉及多部部门法和部门规章,这在具体适用中就产生了很多矛盾,而且上位法的规定中多未涉及对于法律位阶适用出现冲突时的应对策略,多部法律、多部法规对同一事项的处理都有自己的规定,且有些地方并不一致,这导致了在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时出现法律适用的位阶冲突。
1.2归责原则冲突
由于我国目前立法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归责原则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不同法院对归责原则的具体适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相对统一,但对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上存在较大分歧。如在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中,关于举证责任的分担问题的处理上,是否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哪些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时原告应负有什么样的举证责任等,界定不一。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有的主张不适用,有的则可能扩大适用范围,或者借助笼统、含混的过错责任事由达到适用公平责任的目的。
2.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校方责任承担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伤害事件承担过错责任,即学校应当根据自己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过失大小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学校的过错是学生发生伤害的唯一原因,学校就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如果学校的过错是学生发生伤害的部分原因,学校就要根据自己过错承担部分的赔偿责任;如果学校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过错,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过错责任原则已成为确定高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的法定归责原则。这种规定是符合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在高校中,学生活动和对学生的管理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对基本矛盾。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有活动就可能带来学生的伤害。因此,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又需要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控制。这样学校就处于两难选择,活动可能带来对人身的伤害,如果为了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而限制学校组织的活动,则最终又会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由学校来承担全部责任显然会极大地抑制学校的正当活动,因此学校只能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事故法律责任分析】推荐阅读:
《交通事故法律指南》06-03
校车事故分析07-03
交通事故责任承担协议07-20
交通事故怎么判定责任09-23
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10-02
年度工伤事故分析09-12
锅炉爆燃事故分析09-29
煤矿工伤事故分析10-04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