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地方特色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本地方特色(共9篇)

基本地方特色 篇1

(二)地方病病(疫)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或在疫区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

(三)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

(四)从地方病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五)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

基本地方特色 篇2

一、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1. 独特性。

办学特色独特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发展成就, 并达到了其他大学不可替代的效果, 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但是, 并非独特的东西都能称之为办学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说, 特色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即大学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大学本质属性, 而要与大学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联系在一起, 在此共性基础上形成的个性, 才能称之为大学独特性。

2. 先进性。

办学特色的先进性是指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在独特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符合大学办学规律和社会需要, 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对办学特色在“质”上的要求, 即不仅是独特的, 而且是优质、先进的。如果某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仅仅是独特的, 但目前已被淘汰, 尽管其项目独特, 也不能称其为特色。如苏州大学开设过苏州评弹专业, 其专业确有独特性, 但随着评弹行业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该专业已不是优质和先进的了, 也就不能称之为特色了。

3. 发展性。

办学特色应反映时代要求, 推动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其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 它需要政府、社会的资源供给以求得生存, 另一方面, 要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社会进行资源交换, 以获取更多资源促进更大的发展。因此, 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建设, 必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并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炼, 要跟学校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结合起来, 并随着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

4. 评价尺度的社会性。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 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并被社会认可后形成的。大学是需要环境认同的, 即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 学校办学实力怎样, 学校校园风气如何, 学校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怎样, 等等。在美国, 大学公众形象常常被作为中介机构评估学校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 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其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 离开这一指标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

二、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路径

1. 面向地方, 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1) 以“地方性”为主线, 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一是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自己的标准, 不迷信、不盲从。与“985”、“211”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是,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的, 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立, 而不是盲目跟风, 求全、求大。

(2)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 存在着不同的职业岗位, 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伯顿·克拉克说过, 实施高等教育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杨福家教授也指出: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 就好像是一架钢琴一样或者是一支交响乐队, 你要奏出动听的音乐来, 必须由不同的键或不同的乐手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大家都发同一个音, 这个交响乐就奏不出来了。地方院校如果在社会发展中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就不可能办得好。

(3) 根据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位。如果学校在发展中生态位定位不准, 学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容易“冒进”, 这不但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反而极易导致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错位, 失去自身提高优势与特色的机遇。因此, 地方院校必须找准自身生态位, 准确定位, 才能走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在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 被中国工程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充分肯定的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便是抓住了当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能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机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将培养本科“压缩型”专科知识型人才和中专低层次应用人才转变为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技术人才, 走出了一条永州特色发展之路, 成为地方院校成功办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2. 以区域经济结构为基点,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 保持与发展传统优势, 强化特色学科。每个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一些特色优势学科, 继承并强化这些特色优势学科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高校还应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现实需要, 对特色优势学科进行调整重组或改造升级, 优势特色学科群, 以增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和办学活力。如苏州大学的蚕丝学科是一个传统优势学科, 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现了从种桑、养蚕到丝织、印染、服装设计和制作等一条龙的特色学科群, 因其“全”且“特”,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寻求学科与区域结合点, 发展特色学科。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的主推动力。学科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程度。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才能办出特色。例如, 与广西蔗糖相关的知识生产、积累和传播都在广西蔗糖所产地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进行, 而域外的其他院校涉及该学科的很少, 甚至从未涉及, 广西大学顺势依托广西糖业支柱产业优势, 建设了制糖工程特色学科群, 其中甘蔗糖业工程学科的糖品系列加工及甘蔗 (渣) 纤维综合利用等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趋势, 打造特色新学科、新专业。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已有的地缘、亲缘关系, 全力发展重点高校没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并积极主动与其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实施错位经营, 着力打造特色新学科、新专业。如浙江工业大学始终以浙江社会需要为导向, 合理规划专业布局。该校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专业 (机、电、化、药类) 和一半的硕士学位点直接与浙江的四大主导产业, 即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相关, 并且在这些领域已形成强势专业群, 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立足地方, 研究区域特色课题。

(1) 利用“亲缘”关系, 找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课题。一是要做好地方政府参谋助手, 促进软科学研究区域性特色的形成。地方院校可通过干部培训、政策研究及技术服务等方式间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并在支持地方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院校还可通过关注地方政府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热点问题, 采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举办论坛等方式,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 面向区域实际提供科技服务, 促进区域性特色形成。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参与科研攻关、进行技术推广和开展科技咨询等形式,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如天津农学院与天津静海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在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与农业科技企业结对子, 并为该村养殖户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开办科技讲座。天津农学院的这一科技服务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并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专家教授到我家》为题予以报道,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利用“地缘”关系, 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要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科研, 促进区域性科研特色的形成。如扬州大学与扬州制药厂共同组建的江苏科阳转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就是以扬州大学为技术依托, 采用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手段, 研制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质药物的新药开发基地, 旨在将江苏省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也推动了该校生命科学研究特色的建设。二是依托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 哺育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说, 美国没有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等高校, 就没有“硅谷”的出现;没有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北卡大学查柏岗分校三所高校, 就没有“研究三角园 (RTP) ”的诞生。因此,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密集的优势, 以科技园区为中心, 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基地, 缩短高科技由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 增加地方经济的科技含量, 提高地方企业整体竞争力。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地方院校科研模式的转变和科研特色的形成。

4. 贴近地方, 提供区域特色服务。

(1) 发展继续教育, 提升区域劳动者素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在不同岗位工作的劳动者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要求。因此, 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各类人才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能力、争取更好就业机会的内在需求。为此, 地方院校可通过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构建不同目标、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体系, 满足区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 从而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 发挥文化优势, 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地方院校的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和体育设施等, 除了供本校教育与科研使用外, 应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 并充分利用自身学术文化优势, 推动学习化社区、社会建设, 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 使地方院校真正成为辐射本地区的文化中心, 凸显院校的文化服务特色。如宁波高教园区院校在园区的中心大道旁规划建设了一条文化绿化带, 建有“宁波名人园”、“服装博物园”等人文景观。“宁波名人园”中树立了74名宁波籍两院院士的群体雕塑, 通过这种“乡指先贤”形象来激励园区学生和社区居民, “服装博物园”则致力于展现宁波“红帮裁缝”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 凸显宁波服装大市的风采, 这些人文景观使园区成为宁波休闲、旅游观光区域和文化长廊。

(3) 利用人才信息优势, 推动区域社会全面进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 信息来源广泛、及时迅捷, 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 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推动社会进步, 打造特色服务:一是可通过为本地区创建新企业、吸引外来企业、保留和扩建现有企业等方面提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等信息咨询服务, 二是可以发挥社会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学以致用的社会公益活动, 如法律宣传、心理咨询、信息收集、社会调查等, 把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 搞好社会服务。

摘要:加快“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建设, 是地方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之一。文章在阐述了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方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培育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特征,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 2003, (1) .

[2]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4]刘华蓉.火把.钢琴.大观园——听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谈教育.新华文摘, 2000, (6) .

[5]闵春发.一流大学应该是特色大学.求是, 2002, (1) .

[6]余瑾.特色办学:地方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教论坛, 2004, (12) .

[7]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我国地方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篇3

关键词:基本文化需求;粤西文化:特色文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是《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粤西地区的基本文化发展现状

粤西地区与发达的粤东相比,其基本文化的发展显然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地理原因。粤西地区的地理地貌十分复杂、地理环境差,严重地阻碍了东部基本文化向西部的发展和延伸。所以这使本来基本文化就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加落后,必然会对粤西基本文化的发展发生影响。其次是相关领导对基本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粤西地区开发的比较早,经济和文明的建设均相对来讲比较发达,政府重视程度提高投入的建设资金也充足。与之相对比,粤西地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以及主要力量仍抓经济建设,基本文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从最近的调查来看,在粤西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受访者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视 (占比73.49%)、看书看报(68.12%)、玩电脑(60.73%)、 玩手机(55. 04%)、 听广播或听音乐(53.79%)、看戏(文艺演出)或看电影(37.07%)、打球(28.77%)等。无论是从受访者的日常性文化娱乐活动情况来看,还是他们参与较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来看,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个体化—— —个体性或私性文化娱乐活动占据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然而,调查同时表明,66.78%的受访者热切希望参与群众基本文化生活,仅有4.58%的人持不同意见。可见,个体性或私性文化娱乐占主要地位并非全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缺乏参与群体文化的机会。目前,粤西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尤其是排在需求第一位的文化广场,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公共空间,可以容纳更多人群,进行大规模群体性或集体性文化活动,但这类广场空间,粤西地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均不多,只有2-3个不等。

二、构建粤西地区基本文化体系的意义

(一)对于弘扬先进文化, 倡导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普遍追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发挥主渠道、主旋律作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很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教育,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全社会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

(二)对于进一步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人们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要不断满足精神生活需要,随着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人已经脱贫奔小康,更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素养,陶冶情操、增强才干,舒缓压力、娱乐身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奠定扎实基础,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对粤西基本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文化的内容必须有利于粤西地区发展

从理论上说,文化权利是一种发展权。现代国际社会强调包涵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权,生存权侧重于经济发展,使人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发展权则侧重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享受,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的提高,发展权显得尤为重要。文化需求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精神动力,需要提升生活品质、抚慰心灵、修养性情、沟通情感,社会也需要通过倡导真、 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来陶冶。

(二)基本文化的提供方式必须多种多样

粤西群众希望能得到就近便利的文化服务,不必费时费力费钱。这就要求合理布局文化机构和设施,优化配置基本文化资源,便于人们就近参加基本文化活动。多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如用流动舞台车、图书大蓬车的方式深入粤西地区,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各地区各具地域特色,其发展不平衡, 文化传统亦有差异,就是同一地域的群众其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层次性,因而人们对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会千差万别。期望政府能够从本地情况出发、从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采取不同的办法,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以满足他们急切的文化需求。

四、结语

总之,群众基本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宏观上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中观上需要各种群众组织的良好运行,微观上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需要整体上的科学设计和执行。在着力推进群众基本文化建设均等化、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别化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 金艺花.新时期引导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正确导向思考[J]. 参花(上),2016(06).

基本地方特色 篇4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精细化”网络式管理模式。服务网络由县卫计局、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县卫计局、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科室为基本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情况划分网络;在农村根据村卫生室服务范围、村域分布特点等情况划分网格;在城区则按照街道、小区来划分网格。每一网格的划分依据各单位职责分工、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布合理设置。根据网格内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和特点,科学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分片包干”式服务,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直接到户、覆盖全员”的服务管理工作模式。

二、在服务模式上,实行“责任到人、服务到户”。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负责制。按照国家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各团队围绕自身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工作实施,推进工作落实,并帮助指导乡村医生完成应由村卫生室承担的48%左右的服务任务。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外公示团队基本情况、服务电话、服务区域等信息,以方便群众联系和监督。二是基本医疗 “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按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的范围划分若干片区,选择部分乡村医生作为各片区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为所在区域群众提供咨询、诊疗、引导、转诊、随访等基本医疗服务,并配合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落实该区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地方干部要练好四项基本功 篇5

地方领导干部肩负着发展一方、造福百姓的重任,必须奋发进取,须臾不可懈怠。在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应努力练好四项基本功。

提高独当一面的能力。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的“帅”,必须勇挑重担、独当一面。为此,不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良好精神状态,而且需要具有敢为人先、勇担责任的胆略。不过,敢为人先、勇担责任并不是硬干、蛮干,而是注重精心谋划、善于科学决策。一要在服从大局的基础上决策。自觉地把本地区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考量,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在推动全局发展中实现局部发展。二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切忌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三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做到总揽而不独揽、善断而不独断。

培育真抓实干的作风。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坐而言、当好决策者,又要起而行、当好实干家。具体来说,就是履行好“定政策、用干部、抓落实、作表率”的岗位职责,把握好“思路准不准、用人公不公、作风实不实、形象好不好”的衡量标准。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增强“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推不得”的责任感,具有一抓到底的韧劲,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当前,应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去,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学习是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地方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领导能力。学习不能只满足于学书本,还应注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闭门打坐、冥思苦想,往往一筹莫展;迈开双脚、深入群众,则会豁然开朗。在勤于学习的同时,还要善于思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做到举一反三。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来丰富思路、推动工作。坚持到群众中去,动员群众,把党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实践;服务群众,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基本地方特色 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统一于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

首先,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想。”

试论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篇7

一、地方高校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初步调研, 目前地方高校在内审工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组织设置不合理

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的是在财务部门设立审计科室, 由分管财务的校领导代管;有的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由纪委书记领导;有的甚至不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或不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 这些设置都不能保证审计机构在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二) 职能定位不准确

多年以来, 不少地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一直是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作为主要内容, 并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锁定为对高校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或根据纪检监察需要开展财经法纪审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地方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内审工作的评价职能、咨询职能、服务职能陆续被提出, 特别是服务职能, 已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但尽管如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到位而不越位”这个度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 结果是什么都参与, 什么又都不彻底, 从而使审计人员陷于事务圈中, 使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三) 审计工作不规范

作为地方高校的内部审计, 从严格意义上讲, 还缺乏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和社会审计的公正性, 审计工作还不够规范。有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形成计划, 审计业务和项目的开展大部分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和交代办理, 容易形成审计工作的临时性和短期性行为。审计部门缺乏选择被审计单位的权力, 因而风险高的领域不能被及时发现。内部审计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 但是内审人员大多还是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和经验确定样本的规模、评价样本的结果。这种判断抽样容易造成重要事项的遗漏, 容易形成审计风险。而且由于是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单位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审计对象处于较高层次时, 内部审计人员的压力会更大, 在实施审计时会产生偏颇, 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公正性。

(四) 审计力量不匹配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宽泛化、以及办学经费支出的复杂化, 高校内审部门除了正常性工作以外, 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 任务越来越重。一方面, 学校对审计部门寄予厚望, 要求审计部门勇挑重担;另一方面, 审计部门深感人手不足, 难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 地方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拓展, 要求地方高校内审部门, 能够将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并能够从管理的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这就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审计队伍;这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不仅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 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内审人员的知识基础、业务能力还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审计力量与审计要求还不够匹配。

二、地方高校内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鉴于目前地方高校在内审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必要提出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是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学校财务部门相分离, 设置上需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 在整个学校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 直接受校长领导或授权、对全校师生负责并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不少地方高校的审计部门由纪委书记分管,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优越性) 。只有这样, 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 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 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和公正。

(二) 客观性原则

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灵活性, 增加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的难度。地方高校内部审计, 主要是对审计对象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 一般缺乏现成的公认标准可借鉴。而且不同的项目, 往往具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个项目, 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当然也就会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 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的衡量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灵活性, 从而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带来了较高的要求, 进而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 全面性原则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少学校对维持教学正常运转的常规开支都采取了切块管理、包干到部门的办法。而对通用的大量办公用品、耗材等, 则采取了统一集中定点采购;对于固定资产, 一般都要求按计划采购, 由财政审批, 使用部门验收, 物资部门登记账目。在对固定资产购置进行审计的同时, 地方高校内审部门更要对学校的基本建设、招投标等经济合同实施审计, 如工程结算, 必须以审计结果作为财务结算付款的重要依据。此外, 近年来地方高校先后实施了中层干部轮岗制, 中层干部换岗时必须先审计再离任。事前参与, 事中控制, 事后把关, 全程审计, 全面监督, 是审计工作全面性原则的最好诠释。

(四) 服务性原则

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因此我们的审计部门要妥善处理好内部审计与服务的关系, 对校内各部门 (单位) 的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真正服务于管理层。同时, 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我们要将审计的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的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 对审计的事项进行全面了解, 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研究, 揭示部门 (单位) 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 创新性原则

地方高校的内部审计需要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在审计的方法上, 除了需要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外, 还应借助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和网络, 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审计人员可利用审计接口软件来获取原始数据, 利用审计抽样软件来抽取样本, 利用审计分析软件来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数据查询, 并通过数据挖掘、样本抽取、趋势分析等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查、核对和分析, 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的审计现代化建设。在审计的层次上, 要注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瞻性, 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 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对于基本建设等大中型项目的审计, 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内部审计人员在配合外部审计的同时, 也可更好地学习外审部门的审计方法和经验,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水平。

(六) 发展性原则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是提高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地方高校新的发展形势给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 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 培养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通过审计实践, 提高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等能力;要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培养审计人员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道德情操。审计工作的技术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 需要各个专业门类人员的通力合作。因此, 审计人员除要精通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 熟悉高校经济管理全过程和有关高校管理的法律规范外, 还应具有管理科学、税务、工程技术、经济数学、计算机信息系统、法学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察秋毫, 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 我们要积极开展院校之间审计工作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某些地方高校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介绍, 以提升地方高校内审工作的整体水平。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评估活动, 对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正视地方高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一般原则,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使高校内审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基本原则,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杰等.现代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实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2) :210.

基本地方特色 篇8

【关键词】创办;特色学校;校长;基本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以来,教育理论界围绕着创办特色学校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但是,只重视了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特色上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校长素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

创办特色学校,校长是关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校长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育思想、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发展烙上校长个性化的印记。一般而言,校长素质越精良独特,越容易造就特色学校,也就是说,特色学校建设的成效与校长素质存在着密切的正比关系,这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创办特色学校,校长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渊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学校的校长,无论在知识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更胜一筹,他们见多识广,治学严谨,不仅拥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而且善于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渊博,才会遇事不慌,镇定自如地应付环境的变化,才会思维活跃,才思敏捷,透过学校工作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事实就是如此,一无所知的校长做一般教师都不配,如何治理一所学校?孤陋寡闻的校长做到称职都很难,何谈创办特色学校?因此,校长在创办特色学校过程中,应当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既要有传统知识,又要有现代知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知识;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专业知识;既要有初级知识,又是要有高级知识;既要有教育知识,又要有管理知识;既要有政策法规知识,又要有人才学、公关学、美学和系统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形成合理的结构。

二、独特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品质独特的校长往往选择科学的和先进的思维方式,如超前思维、逆向思维、线性思维、系统思维等,因而能显示出常人难料的创造能力。他既不盲从于以前的和别人的观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又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悉心分析、潜心研究,还能根据本校实际灵活地运用教育原理,创造出奇妙的教育构想,独特的办学模式。由于特色学校强调一个“特”字,这就需要校长善于从常规性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的领导者,尤其是要具有独特的思维品质。只有具备独特的思维品质,才容易在决策上高人一筹,别具一格地开展特色学校建设。

三、完善的个性特征

特色学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的个性。“没有不能形成特色的学校,只有个性贫乏的校长。”对校长个性调查的结果表明,优秀校长具备情绪稳定、主导性强、社会外向型、适应性好、没有神经质倾向、具有支配性和乐观性等品质。这些个性特征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组合状态,因而在不同的校长个体身上有不尽相同的特点。优秀校长总是既具备这些特征而又表现得不同凡响。特色学校其实就是有个性的学校,学校的个性是校长个性的外显。如果依靠那些平平庸庸、缺乏个性的人,或者依靠那些虽个性突出却不够完善的人,都不可能创办出独具特色的学校。

四、成熟的办学思想

校长的办学思想不仅对学校教育工作起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统领作用。校长的办学思想融其哲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主张、品德修养、工作作风、办学经验和效益意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开展办学实践。特色学校之所以别具一格,其根本在于 “生活教育”思想的成熟。一般地说,校长的发展分为幼稚、适应、称职、成熟几个阶段,越是临近成熟阶段,办学思想越成熟。当然,也有例外。理论修养深厚的教育专家初任校长时,其办学思想亦可能是成熟的。但不管怎样,办学思想愈成熟,愈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没有明确而成熟的办学思想,就很容易迷失办学方向,使特色学校建设误入歧途。

五、出众的管理才能

作为教师的带头人,校长的确应是一位教有所长的好教师,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还应是一位才能出众的管理者。特色学校的校长不仅能高瞻远瞩,统观全局,进行系统指挥,而且能承启上下,协调左右,实施目标控制;不仅能礼贤下士,集思广益,贯彻民主治校原则,而且能巧妙组合,有效激励,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概言之,特色学校校长善于系统考虑各种管理要素各个管理环节,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实现学校工作整体的最优化。校长的管理才能客观上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水平、类型各方面,而只有那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极为突出的校长,才能最终真正创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来。否则,再成熟的办学思想,都难见到实效。

基本地方特色 篇9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 )男,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教研室是学校直接设置、组织并承担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及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的基层组织。是院(系)级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管理机构。学界尤其是高教界对教研室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1-4]。这些研究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提出的建设思路与措施也有现实性和适需性,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的建设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由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及管理中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作为高校基层单位的教研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对前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重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指导。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关注不多的领域,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等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核心是“高”和“专”。所谓“高”,是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性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技术的高深性;“专”则是指按学科行业分类教学的专门性以及所具有知识与能力结构特征的专业性。此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反映了时代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分化。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按德、智、体3个方面对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具体表述,包括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上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所有高等学校的共同属性,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时,除遵循上述规定外,还必须坚持“二个结合”,即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首先要研究的课题。

高校的办学定位属顶层设计,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价值取向和内部资源配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多为“地方性”和“应用型”,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增加了“开放性”(如池州学院等)或“国际化”(如合肥学院等)。“地方性”是指高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如池州学院的服务面向是:“立足池州、服务安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应用型”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为“培养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开放性”是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具有开放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最重要的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应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中心,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研究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时,应该把高等学校的共性特征与新建地方学校的个性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惟有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才能彰显特色,走出一条与学术型大学不同的人才培养之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注重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重新设计与科技、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应坚持3个原则:一是主体(学生)性的原则,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综合性的原则,要系统地综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把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穿插起来,相互渗透,如基础课与专业课并举,专业课与实践课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合并若干门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及系列课程。三是创新性原则,不仅要对现有课程其中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重新排列组合,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开设前沿性课程。课程创新不仅要重视新兴学科,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池州学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3大课程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长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大学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划分,涵盖各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和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为目标,强调基础性、通识性。专业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专长课是为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实际,合理进行课程优化设置,开设以研究为主的探究型课程和以实现与企事业等单位无缝对接的实践性、创业性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个模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可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小论文、专业技法、体育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要将课外实践课程化,将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扩展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活动,将集中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课程化改造,加大第二课堂学分比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3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可开设“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文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等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的课程和相关活动,主要包括各类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为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研室应围绕前述3个平台、9大课程模块,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精心构建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着重要把握2个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和专长课的设计。要适当减少核心课程,改变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模块化、问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应注重融入职业元素和岗位要求,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建立起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的动态更新机制。要强化专长课程模块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设置专长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志向,灵活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性和职业适应性。二是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3个结合,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3种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在低年级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教学要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专业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时,理工类专业在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各专业都要增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学校教学进一步贴近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提纲,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大纲的功用有计划、契约、沟通、认知路线图、学术记录和教学评估等。教师通过拟定课程大纲,就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做出全面的计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方法、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准。课程大纲起到了约束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课程教学行为的合同作用。课程大纲是教师给学生的课程名片,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告知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能够达到哪些教学目的, 以及使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大纲,或制度建设力度不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大纲建设上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些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应把课程大纲的研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首要事务来做。

教研室研究制订课程大纲时可注意2个问题:一是了解课程大纲的内容,一份规范的课程大纲主要有13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上课时间等;(2)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办公室、答疑时间和联系方式;(3)课程要求,以及其他由教师或系所提出的必须具备的要求;(4)课程简介,包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等;(5)学生需要阅读或使用的书籍等材料;(6)学生的作业要求;(7)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依据、评分方法和权重分布;(8)学生的责任和课程政策的理由;(9)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人)的特别安排;(10)课程进度表,包括各周教学主题、阅读论著或教科书章节、相关作业提交截止期等;(11)成功完成本课程学习须耗费的时间(如每周若干小时);(12)必读资料以外的补充阅读信息;(13)供学生记录其他选课生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处所。教研室可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上述内容编制课程大纲。二是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研制。池州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35%;各专业所有课程(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除外)的课内实践教学原则上占课程总学时的10-15%。同时要求各专业均制订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教研室编制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时,可单独编制;也可与理论课一起编制。

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居核心地位,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有的几十年还是同一版本,缺少新鲜的活力,有的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单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的倾向[5]。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学生毕业投身社会后,就会不知所措,在学校学富五车,但到了社会却派不上用场。更为严重的是,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还没有一套权威性的、适需性的教材。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应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创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大纲,认真研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和调整能反映当今科技与经济最新成果的相关内容,理工农医类的教学内容改革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加新知识新方法,文史类的教学内容改革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增加高新科技新内容;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传授和培养,变知识的传授为学习方法的传授,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以能体现学科最新发展的补充教材,使用最能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还要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和学时。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应有动态的观念,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进度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高校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等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以课堂为唯一教学场所,以听觉为基本沟通形式,无法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研究教学方法,把优化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着重掌握3点。一是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一的接受式教学为重视发现的导学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三是由运用单一的讲授法转向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法、对话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指导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既是高等教育现时的重要生力军, 又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主力军。截止到 年4月27日,全国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总数应为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5.49%[6]。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徽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3所,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15所,占安徽本科院校近1/2。这些高校为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并将逐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但是,由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办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办学经费更为紧缺等多种原因,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比起部属或省属重点院校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教学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

教研室是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在高等学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沿阵地,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自身培养提高的学术性集体。教师队伍建设是教研室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是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观摩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途径,帮助青年尽快适应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上述4个“研究”和1个“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教研室在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在此研究过程中,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领悟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等均应得到提高。关键是,教研室老教师应主动关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研室的整体水平也就提高了,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道武。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1(5):37-41.

[2] 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6):182-184.

[3] 赵建国。地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管理模式创新[J]。铜陵学院学报,(2):102-103.

[4] 吴文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11(4):103-105.

[5] 李新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84-87.

上一篇: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下一篇:经济地理学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