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功能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功能(共8篇)

法律功能 篇1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票据的法律特征及功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票据,这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支付方式了,尤其是在公司的财务方面使用得更是频繁。但是你真的了解票据吗?你知道票据的法律特征及功能吗?赢了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票据的法律特征

1、票据是设权证券。证券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法律凭证。就证券上权利的发生与证券的关系不同,证券可以分为设权证券和证权证券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两种。

3、票据是金钱证券债权证券。就其表彰的权利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请求支付金钱为内容的金钱证券;另一种是以请求支付物品为内容的物品证券。票据是以一定的金钱为支付标的的,支付“票据金额”是发行票据的唯一目的,因此票据是金钱证券。

4、票据是流通证券票据是一种债权证券,就应该具有流通性。

5、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的设立是基于一定的原因,但票据权利的成立,不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原因关系的成立和有根据为前提。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各自独立。持票人持有的票据只要要式具备,即可行使票据上的权利,也就是说持票人不必证明自己取得票据的原因就有权请求付款人履行付款义务;付款人也不必过问持票人取得票据的原因,只要票据要式具备,背书连续即须无条件付款。

6、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上所创设的权利和义务,均依票据上记载的文字内容来确定,不受票据上文字以外的事项的影响。在票据上签名的人,均应依签名时的票据文义对票据负责,不得以票据以外的证据来变更或补充其文义。

7、票据是要式证券。票据必须根据法定形式制作才有效。各种票据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除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外,还必须标明其票据种类,严格依据票据法的规定记载应载明的事项,如出票人姓名、票据金额,付款人和受款人姓名、日期、地点、签名等。票据如果不符合这些法定形式,则该票据无效。此外,票据的签发、转让、承兑、付款、追索等行为,也必须严格依票据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才有效。据此,票据的要式性使其有别于一般债权凭证的任意记载性,即不要式证券。

8、票据是占有证券。票据权利人形式票据权利,必须实际占有票据。如果票据失窃、毁损、灭失或出质,则无法向付款人主张权利。因此,票据权利主张须以占有票据为前提。

9、票据是提示证券。票据权利人请求付款或行使追索权时,须向义务人提示票据。义务人经审查票据是否真实及是否具备要式之后,才可按票据文义履行付款义务。

10、票据是返还证券。票据的占有性和提示性特征决定了票据必须是返还证券,即权利人的票据权利实现后,必须将票据返还给义务人。

二、票据的功能

票据是金融工具的一种,它是商业信用的载体。票据具有多种功能,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1、汇兑功能

汇兑功能指票据是代替异地输送现金的良好的汇兑工具。特别是汇票出现后,更体现了票据的汇兑功能。用汇票汇款,通常是汇款人将款项交付银行,由银行作为出票人将签发的汇票寄往或交汇款人寄往异地,持票人在异地银行凭票据兑取现金或办理转账。

2、支付功能

汇票、本票作为汇兑工具的功能形成后,在交易中票据又形成了支付功能而代替现金使用。

3、结算功能

在经济交往中,当双方当事人护卫债权人和债务人时,可运用票据票据进行债务抵消,更显得手续简便、迅速和安全。

4、流通功能

流通功能是指票据得转让无须通知债务人,而只要票据符合要式就可以交付或以背书方式转让票据权利。背书转让时,背书人对票据的付款负有连带保证责任,背书次数越多,则保证人越多,因而票据的可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靠性越强。

5、信用功能

这是票据作为商业信用工具的体现。现代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商业信用产生的必然性。信用交易中,接受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这是票据产生的缘由。更由于票据法规定了对票据债务人抗辩的种种限制和票据债权人的严密保护,使票据成为一种可靠的信用工具。

6、融资功能

票据的融资功能是指票据未到期时,权利人可向银行办理贴现而融得资金。贴现还有转贴现和再贴现。

  家政服务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85.html 软件

合同

(格

一)http://s.yingle.com/y/fb/958384.html

 中外专利技术许可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83.html

 经济适用住房预售合同(青岛市商品房出售合同补充条款)http://s.yingle.com/y/fb/95838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技术服务合同范本2018(格式八)http://s.yingle.com/y/fb/958381.html

 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预售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80.html

  旅游合作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79.html 技术

合作

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78.html

 出口代理协议(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77.html

 互联网维护及运营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76.html

  技术转让中介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75.html 医药投

合同

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374.html

 国内著作权维权专项法律服务协议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y/fb/958373.html

 北京市商品房预售合同(2018版)http://s.yingle.com/y/fb/958372.html

 哈尔滨市房地产抵押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71.html

 委托合同(提供法律服务)http://s.yingle.com/y/fb/95837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技术服务合同范本2018(格式四)http://s.yingle.com/y/fb/958369.html

 国际专有技术转让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68.html

 外销商品房预售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67.html

 网络签证培训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66.html

2018最新

 技术开发合同(格式五)http://s.yingle.com/y/fb/958365.html

  技术转让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64.html 购房专

合同

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363.html

 导游员委托管理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62.html

 北京市外销商品房预售契约(1997http://s.yingle.com/y/fb/958361.html

版) 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60.html

2018最新

 房地产中介服务合同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359.html

 技术开发委托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5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交通秩序维护人员雇请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57.html

 技术开发合同(格式三)http://s.yingle.com/y/fb/958356.html

 房屋土地租赁合同(定房合同)http://s.yingle.com/y/fb/958355.html

  大厦物业租赁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54.html 上海市

合同

(2001

版)http://s.yingle.com/y/fb/958353.html

  业主公约 http://s.yingle.com/y/fb/958352.html 石家庄

http://s.yingle.com/y/fb/958351.html

 民事(经济)案件委托代理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50.html

 吴江市散客旅游单项委托服务合同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349.html

  北京市业主公约 http://s.yingle.com/y/fb/958348.html 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47.html

2018

最新

 网络服务合同范本2018(格式二)http://s.yingle.com/y/fb/95834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技术开发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45.html

 非诉讼事务委托代理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44.html

 公司培训协议书范本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y/fb/958343.html

 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42.html

 上海市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2004--Ahttp://s.yingle.com/y/fb/958341.html

版) 佛山市国内旅游组团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40.html

   餐饮特许经营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39.html 网络广告代理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38.html 物业

http://s.yingle.com/y/fb/958337.html

  丧葬礼仪服务契约 http://s.yingle.com/y/fb/958336.html 雷诺士烟草国际(亚太地区)有限公司华美卷烟有限公司技术转让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35.html

 专业销售技能培训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34.html

2018最新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技术咨询合同(格式五)http://s.yingle.com/y/fb/958333.html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保证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32.html

 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协议(预售)http://s.yingle.com/y/fb/958331.html

 专利权转让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30.html

  大厦物业租赁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29.html 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协议(预售)(2018http://s.yingle.com/y/fb/958328.html

版) 城市住宅区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

http://s.yingle.com/y/fb/958327.html

 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26.html

 北京市国内旅游合同(2004版)http://s.yingle.com/y/fb/958325.html

 土地租赁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24.html

 技术开发(合作)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2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技术咨询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22.html

  业主公约(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21.html 技术

合同

(格

二)http://s.yingle.com/y/fb/958320.html

 广州市商品房预售专用款账户监管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19.html

 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仅供房改房 http://s.yingle.com/y/fb/958318.html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http://s.yingle.com/y/fb/958317.html

 学校物业管理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16.html

2018最新

 软件维护服务合同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315.html

 建设部房地产买卖协议(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14.html

 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协议(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313.html

 电脑供货及保修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12.html

 委托培训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1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企业劳资专项法律服务合同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10.html

2018  仲裁委托代理协议(格式二)http://s.yingle.com/y/fb/958309.html

   委托购买国债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08.html 培训业务承包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07.html 技术服

合同

2018(2003

版)http://s.yingle.com/y/fb/958306.html

 培训英语教师合作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05.html

2018最新

 司法考试培训班过关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304.html

2018最新

 外销商品房预售契约补充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03.html

 扬州市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302.html

 优秀专家出国培训协议书范本2018最新(2001版)http://s.yingle.com/y/fb/958301.html

  中外技术转让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300.html 建设行业就业培训协议书范本2018最新(2018版)http://s.yingle.com/y/fb/95829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员工培训合同(格式一)http://s.yingle.com/y/fb/958298.html

  小区业主公约 http://s.yingle.com/y/fb/958297.html 职工

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296.html

 房屋交易专项法律服务合同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295.html

2018  软件开发合同(格式二)http://s.yingle.com/y/fb/958294.html

 商品房认购书(格式一)

http://s.yingle.com/y/fb/958293.html

 有线电视网资产转让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292.html

 腺病毒载体构建重组扩增纯化委托技术服务协议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y/fb/958291.html

 北京市内销商品房预售契约(格式二)http://s.yingle.com/y/fb/958290.html

 承租香港住宅物业用的地产代理协议 http://s.yingle.com/y/fb/958289.html

 北京市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范本http://s.yingle.com/y/fb/958288.html

2018  科技协作合同 http://s.yingle.com/y/fb/95828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y/fb/958286.html

法律功能 篇2

法律是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法权关系,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体系。在阶级社会里, 法律强烈地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法权关系。法律功能是法律所具有的调整和保护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潜在能力及其外在表现, 即法律的应有能力与实际发挥的作用。“法律功能”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 只是“法律”和“功能”这两个词的结合。任何社会天然得具有秩序化和组织化的需要, 这也是之所以产生规则的原因。在当今社会, 法律无疑是最有效的规则。法律功能的实现必然也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

二、法律功能的分类

为了全面的认识法律功能, 我们可以将法律功能大致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

和法律的社会作用两大类。

(一) 法律的规范作用

第一, 法律的告示指引作用。首先, 法律通过对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得规定, 表明国家对于社会公民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从而影响社会主体的意志和价值观。其次, 提供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模式, 引导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指引作用的发挥以对法律要求的知晓为前提。指引有两种情况:确定的指引和不确定的指引前者通过规定法律义务, 要求人们作出或者抑制一定行为;后者通过授予法律权利, 给人们创造一种选择的机会。从立法的意图来说, 这两种指引所包括的法律后果都是促使人们行为时所考虑的因素。 (1) 第二, 法律的预测评价作用。法律文本通过对权力义务的规定、责任后果的设置预设了评价的标准。根据法律的规定, 我们可以评价某一具体行为的性质与法律意义。人们可以通过法律规范了解可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第三, 法律的制裁作用。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法律就会按照预设的标准予以相应的制裁。行为制裁是为了恢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 也是为了防止违法行为的再发生。 (2) 第四, 法律的教育作用。这一作用与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义务、设置违法责任以及惩治犯罪, 当然, 还有普法宣传教育, 起到相应的警示教育效果。尤须注意的是, 这四种作用彼此是相互联系, 互为依托的, 而非截然分开。

(二) 法律的社会功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法律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 法律起着管理一般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社会公共事务指的是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事务。立法者最关注的法律效果无疑是法律是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法律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与效果直接关系到这些期待的实现。当然, 这一功能也是法律最基础的社会功能。其次, 法律有着特殊的社会政治功能。法律史政治文明的产物, 自然有着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功能。在阶级社会中, 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有力武器,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 法律是维护民主政治、保障社会安定生活秩序的守护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法治”即可体现其重要性。

三、法律功能的实现

法律的本质是社会主体的权利要求, 是主体内心意思的表达。法律功能的实现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体的意志在发挥作用。在阶级社会里, 集中地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在非阶级社会里, 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公民的意志, 法律是社会主体依照自己的意志去调整社会行为, 维护社会关系, 巩固社会秩序的。在评价一部法律的功能的实现状况时, 我们只需要考量这部法律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稳定社会秩序、打击违法行为的需要。法律规范是有限的, 社会生活是无限的。所以, 我们不可期待一部法律百分之百的实现其立法原意。如果这部法律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符合历史的潮流、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就可以说, 它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四、法律功能的局限性

(一) 稳定性有余, 欠缺灵活性

法律想要成为有效地控制手段必须具有权威性, 稳定性是权威性的保障, 所以为了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必须赋予其相对的稳定性。而法律规范的数量较之于纷繁复杂的案件、变幻无穷的社会生活而言, 可谓少之又少。法律所以在处理某些案件的时候, 我们常常会看到法官援引“诚实信用原则”之类的话语, 尽管这样做维护到了受害人的利益, 但是这其中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 往往还会带来很大的争议。

(二) 普遍性有余, 欠缺具体性

法律规范的制定总是会顾及大多数现象的需要、追求普遍性, 所体现的是针对于一般现象和普遍适用的规则。但是往往会有不同于普遍情况的个别情况存在。法律规范法律规定的再全面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具体个案的特殊性, 所以存在普遍公正与个案公正之间的矛盾。

(三) 立法水平有限

法律功能的实现受到立法水平的制约。首先, 生活不会停下脚步留给立法者立法的时间, 因而,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他们只能不停的追赶。所以, 当下的法律总是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次, 立法者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他们不可能全面地、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对法律的秩序化需要。这两个因素导致立法水平面对现实需求时, 总是显得很无力的。

我们期待法律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有若干优良法律文本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的实现法律的功能, 每一个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都应该为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法律功能可以大致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两大类。法律的本质是社会主体的权利要求, 是主体内心意思的表达。法律功能的实现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体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关键词:法,功能,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84页

法律功能 篇3

摘 要: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但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同样广泛存在。本文首先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然后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法律模糊词语 语用功能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更需要国外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深化对外贸易,也需要我国了解国外相关法律规范。在学界,法律语言的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家及法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79年,伍铁平发表论文《模糊语言学初探》,对模糊语言、模糊概念及模糊现象进行阐述,第一次将模糊语言学引进我国;《模糊语言学再探》及其专著《模糊语言学》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此后,模糊语言学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初步完整系统的体系。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对我国学者研究法律模糊词语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重点探究法律中存在的模糊词语,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及其语用功能,并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二、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法律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只有明确规定权利义务,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约作用。但是,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也普遍存在,这里的“模糊”不是指意思含混不清、有歧义。以我国《刑法》为例,据统计,从《总则》到《分则》运用了模糊语言的条文共108条,占全部条文的56%以上。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下主要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不同的政治历史民族背景来分析。

首先,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的模糊性源于思维的模糊性,而思维的模糊性源自其所认识的对象的复杂性。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思维的局限性和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清晰、全面深化的过程。语言又是思维的承载物,这种思维的局限性反映在法律语言领域就是法律语言的模糊特性。

其次,从法律本身来看,法律也存在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法律语言具有不足之处,即它只注重适用对象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其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维护对象的权利义务,伸张正义的法律可能不适用于特殊情况。这种法律文件中的缺陷和漏洞就要求法律对其能调整的法律事务具有较大的涵盖性和灵活性,而立法者能否用法律语言表述出法律这种概括性也是个难题。由此导致法律语言的核心部分意义明确,但是越向其边缘,意义就越模糊。

再者,从不同国家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背景来看,我国与英美国家在法律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我国的法律主要属于大陆法系,英美国家的法律则属于普通法系。两大法系在法律观念、法律思维、法律渊源、法律体制、法律结构、法律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等语言中许多特有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或法律用语在我国的法律文化中基本上是空缺的。例如:“consideration、by estoppel、barrister、solicitor”等法律词语为英美法国家典型的法律用语,而我国的法律传统中则没有这些概念或术语,这往往使我们对此类词语的内涵、外延及其功能产生认识上的模糊。法律领域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及名称实际上也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及语用功能,不仅发挥着特有的法律调节功能,而且还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法律价值观念。

三、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

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词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而且还有特殊的语用功能。

首先,法律文本语言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可能是十分具体的、细化的。假如事无巨细,统统纳入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肯定会显得更加繁杂、罗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此规定中利用“其他形式”概括表达订立合同存在的各种形式。

其次,法律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朝令夕改;而社会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于各种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最超前的法律规范也难以预见到所有新的社会现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难以克服的客观情况。此条例中“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不可抗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等模糊词语对于责任免除的程度以及不可抗力的解释,维护了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可以适用各种相应的不同情况。

此外,执法人员在判案过程中针对具体实际案情,如果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维护执法及司法的最终准确性,能更好地发挥法律规范的调节功能,从而捍卫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If the goods do not conform to the contract,the buyer may require delivery of substitute goods only if the lack of conformity constitutes a fundamental breach of contract and a request for substitute goods is made either in conjunction with notice given under article 39 or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thereafter.

此两项法规中“重大”“显失”“fundamental”“reasonable”等模糊词语的运用,使得执法人员在判案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案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法律措施,从而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鉴于上述原因,法律文本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利于执法人员能更准确、有效、公平、公正地执法、判案,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及法律的运用效率,更好地追求法律的人文关怀精神。由此可见,法律文本中使用模糊词语恰恰是由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所决定的。

四、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动态对等”是他早期提出的翻译原则,“功能对等”是他在晚年为了避免人们误解而对该术语所作的小小改动,两个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一致的程度进行界定。动态或功能对等包括4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语篇对等;4.文体对等。奈达认为,在这4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信息须根据接受者的语言需要和文化期待做调整。实际上,奈达将功能对等的目标定义为“翻译并不为了追求完全一致,而是为了在接受语中再生产与源语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这里的“对等”包括意义和风格。必要时,这种接受者导向的取向允许在语法、词汇、文化方面作调整;目标语言应该少显示源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干涉,要将源语言的异域风情缩减到最小。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对等,只能是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一经提出,就迅速地引起学界的重视,它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翻译实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一理论被应用在翻译的各个领域,比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及经贸英语翻译。近年来,法律模糊语言的研究受到各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及法律专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就法律模糊语言在词汇层面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对法律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鉴于法律模糊词语所具有的特殊语用功能,在对模糊词语进行双语转换时,能否如实传达词语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法律功能,对于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翻译时,可以依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对等策略、增译省译策略、模糊精确化策略、变通策略等。

1.对等策略

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中,对于那些英汉语言中存在对等表达的词语,可以选择各自在不同语言里的对等说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法律模糊词语的语义,还可以避免歧义误解。

(1)……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译文:…The parties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and aim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e practices.Where the obligor assigned its property at a low price which is manifestly unreasonable,thereby harming the obligee,and the assignee was aware of the situation,the obligee may also petition the Peoples Court for cancellation of the obligors act. The scope of cancellation right is limited to the extent of the obligees right to performance. The necessary expenses for the obligees exercise of its cancellation right shall be borne by the obligor.

合同法中出现的“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和“必要费用”等模糊词语,在英语中有对等说法,因此可以分别翻译成“manifestly unreasonable”和“necessary expenses”。既完美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也很好地维护了该法律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The registered capital shall generally be represented in RenMinBi,or may be in a foreign currency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s.

译文: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以人民币表示,也可以用合营各方约定的外币表示。

例(2)中,“generally”“or may be”分别汉译为“一般”“也可以”,采用对等译法,恰当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2.增译省译策略

法律模糊词语种类繁多,面对不同的语境信息及不同语言习俗,可以采用增译、省译策略。

(3)……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译文:…The parties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and aim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e practices.

例(3)中,英文翻译增加了“appropriate”,恰当巧妙地规定交易习惯必须是适宜的,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4)A contract shall be an agreement whereby the parties establish,change or determinate their civil relationship.Law-fully established contracts shall be protected by law.

译文: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例(4)中,“shall”是一个模糊概念词语,省去不译不影响证据的意义及法律效力。

3.模糊精确化策略

在法律模糊词语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译文词语采取变模糊为精确的翻译策略。

(5)对于受让人因在本转让协议之日或之后,开发利用其对作品的权利而使转让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遭受或承担的任何损失、责任、费用和税收,受让人必须按要求无条件地对转让人予以补偿并支付相应的金额。

译文:The assign shall unconditionally indemnify the assignor against,and must pay the assignor,on demand the amount of,loss (es),liability(es), expense(s),and tax(es)…

汉语里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而英语中有单复数之分。例(5)中,汉语条款“任何损失、责任、费用和税收”并非单是一种,译为“loss (es), liability(es), espense(s), and tax(es)”,将原文中模糊的概念变为精确,更好地表达了原文意思。

(6)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ng plans of an equity joint venture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record and shall be implemented through economic contracts.

译文:合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应报主管部门备案,并通过经济合同方式执行。

例(6)中,“competent authorities”是模糊表达,本义为有能力的权威,汉译为“主管”,将模糊职称精确化,更便于理解。

4.变通策略

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也是法律模糊词语翻译中常使用的。

A.正说反译策略

(7)伪造货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译文:Whoever counterfeits currencies shall be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less than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shall also be fined not less than 50,000 yuan but not more than 500,000 yuan.

例(7)中,“以下”“以上”分别用“not more than”和“not less than”,正话反译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B.反说正译

(8)装运:不得晚于2014年7月11日。

译文:Shipment: to be shipped before July 11th, 2014。

例(8)中,“不得晚于”译为“before”,采用了反说正译策略。

五、结语

由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法律本身的局限及不同地域民族政治文化等因素导致在法律文本中存在模糊词语。法律模糊词语在法律文本中具有概括性、灵活性、能动性、调节性、公平性、公正性等特殊的语用功能。本文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探讨了此类模糊词语的对等策略、增译省译策略、模糊精确化策略及变通翻译策略,期望对法律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33.

[2]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Zadeh,L.A.Fuss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8).

[4]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72.

[5]陈建平.商务英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26~13268~116.

[6]陈建平.应用翻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68~116.

[7]陈忠诚.法窗译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14~18.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陈治安,文旭.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

1996,(5).

[10]黎千驹.法律中的模糊语言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

(3).

[11]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1,(1).

[1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初探[J].外国语,1979,(4).

[1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再探[J].外国语,1980,(5).

[14]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的认知与翻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2).

[15]张乔.模糊语言的弹性[J].外国语言文学,2012,(4).

法律功能 篇4

基于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法制教育功能探析

法律诊所在接待咨询者.案件当事人,在参与办案过程中对相关当事人的调查、取证以及协助当事人参与诉讼文书的起草、庭审的`准备等相关环节之中实际上也起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深化法律认知功能,法律观念导向功能、法治精神的激励功能和社会调解稳定功能.应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诊所法律教育模式法制教育功能的途径.

作 者:董杰 魏纪林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刊 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8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 法制教育 功能 途径

法律专业法律论文 篇5

多实行强制排除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法律明确规定通过非法程序获取的证据作为一般性原则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又以例外的形式对不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情况加以严格限定,法官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基本上要依据法律的规定。

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对于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将自动被排除或导致证据不可采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范围涵盖四种法律实施官员进行的非法行为:(1)非法搜查和扣押;(2)违反第五条或六条获得的供述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违反第五条或六条获得人身识别的证言;(4)“震撼良心”的警察取证方法。[2]这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价值理念:

税收相关法律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属于行政许可中的()。A.特许 B.认可 C.核准 D.登记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行政许可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事后控制的外部管理行为 C.行政许可是一种经依法审查的行为 D.行政许可是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3.王某向当地的工商局申请工商登记,工商局因其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予登记,王某对该行政许可的决定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体现了()原则。A.便民和效率原则 B.救济原则 C.法定原则

D.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是()A.订立合同 B.开采铁矿 C.打折促销

D.对罚款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评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可以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

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应当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

C.被准予许可的行政相对人应当向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报告其实施的相应情况 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机关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6.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实施管理。A.日常发票管理工作 B.限制行为 C.自主行为 D.禁止行为

7.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A.发布命令 B.发布决定 C.临时法规 D.部门规章

8.下列关于税务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级税务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实施行政许可

B.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税务机关不得委托其他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C.各级税务分局、税务所、税务局的稽查局都无权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D.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指定一个内设机构或者设置固定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9.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上级行政机关 D.国务院

10.行政许可的申请方式有多种,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许可申请方式的是()。A.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 B.以口头形式上门申请 C.以传真方式申请 D.以电子邮件方式申请

1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A.必须当场 B.必须在2日内 C.当场或者在3日内 D.当场或者在5日内

12.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

A.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B.不予答复 C.即时受理

D.在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13.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内组织听证。

A.5日,15日 B.5日,20日 C.7日,15日 D.7日,20日

14.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变更行政许可的要求。A.随时

B.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0日内 C.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 D.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5日内 15.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除撤销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的是()。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

D.行政机关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6.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要求延续行政许可的,应在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届满()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A.20日前 B.后20日内 C.后30日内 D.30日前

17.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A.提交行政许可申请书的先后顺序 B.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 C.申请人自身条件的优劣情况 D.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准确性

18.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费用应由()支付。A.申请人

B.受理许可的机关 C.当地人民法院 D.本级财政部门

19.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注销方式的是()。A.收回证件 B.加注发还 C.公告注销 D.变更登记

20.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A.未履行监督责任 B.履行监督不力

C.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 D.实施行政许可程序违法行为

2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如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 B.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项目已由县以上税务机关实施调整为由区县级税务机关实施,下放管理层级

C.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属于税务行政审批项目 D.纳税人申请印制有本单位名称发票不属于行政审批项目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行政审批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也可以是依申请进行的 B.行政确认只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而不能依申请进行 C.行政登记和行政许可都具有一定的裁量权

D.行政确认行为通常不因申请行为无效而无效或被撤销,行政许可则会因为申请行为无效而导致无效或者被撤销

E.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而行政登记则不一定产生这种后果

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特许的有()。A.集会游行示威许可 B.爆炸品生产运输许可 C.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D.海域使用许可 E.企业工商登记

3.下列关于行政许可与行政登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类型的行政登记B.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事先加以严格控制,其作用的对象是法律作一般性禁止的行为 C.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秩序,是国家进行法律控制的辅助手段 D.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 E.行政登记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履行义务

4.我国《行政许可法》首次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有()。A.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D.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E.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必须经过行政许可的有()。A.个体工商户王某在市场销售鞭炮的行为 B.某公司从甲地运输一批硫酸到乙地

C.某国的专家组来我国的钓鱼岛海域进行测绘的行为 D.刘某开发家乡的矿藏的行为

E.黄某对自家的房屋进行装修的行为

6.为防止行政许可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下列选项中,属于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有()。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B.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C.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D.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E.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 7.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行政许可范围的有()。A.拆本使用发票 B.指定企业印制发票 C.使用计算机开具发票 D.印制有本企业名称的发票 E.印花税票代售许可

8.下列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B.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C.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D.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

E.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国务院决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9.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作为税务行政许可实施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A.受到上级机关的委托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B.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C.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取得税务行政许可权 D.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E.必须组织行政许可听证会

10.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在申请阶段负有“八项公示”义务,该“八项公示”具体包括()。

A.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 B.行政许可的数量、程序、期限

C.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 D.行政许可的申请书示范文本 E.行政许可的决定机关

11.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的许可事项有()。A.生产爆炸性危险物品 B.开发利用矿藏 C.市政设施的配置 D.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E.家用电器的检验

12.非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在法律、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B.一般情况下,若行政机关在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

C.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时间一律不得超过45日

D.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E.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

13.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以及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A.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E.国务院决定

14.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许可人签字后归档 B.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C.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D.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E.被许可人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被许可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

15.根据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B.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C.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D.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E.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可以收取适当的费用

16.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包括()。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已经实施的行政许可违法,如果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E.对不具备申请资格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7.下列情形中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注销手续的有()。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申请延续,行政机关在有效期届满前未予答复的 B.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C.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终止的

D.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E.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18.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违反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行为。A.应当依法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行为

B.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C.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行为 D.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E.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行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核准是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2.【答案】B 【解析】选项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而进行的一种事前管理行为,而非事后控制行为。3.【答案】B 【解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以及相应的不作为,或者行政机关就行政许可的变更、延续、撤销、注销、撤回等多项作出的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及其相应的不作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体现了救济原则。4.【答案】B 【解析】(1)选项A:属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可以不设行政许可。(2)选项B: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力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3)选项C: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4)选项D:属于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5.【答案】D 【解析】(1)选项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2)选项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3)选项C:没有相关规定。6.【答案】D 【解析】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禁止行为实施管理。7.【答案】B 【解析】对《行政许可法》第12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8.【答案】C 【解析】选项C: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以及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税务机关是否具有行政许可权,由设定税务行政许可的文件确定。9.【答案】D 【解析】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国务院”的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10.【答案】B 【解析】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许可,在申请方式上,行政相对人可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申请。11.【答案】D 【解析】选项D:如果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12.【答案】A 【解析】选项A: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13.【答案】B 【解析】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20日内组织听证。14.【答案】A 【解析】变更是被许可人的权利,“随时”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要求。15.【答案】C 【解析】(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②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③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④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⑤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2)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选项C)。16.【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延续须在有效期限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17.【答案】B 【解析】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8.【答案】D 【解析】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19.【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的注销方式主要有收回证件、加注发还、公告注销等。20.【答案】C 【解析】选项C: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21.【答案】C 【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22.【答案】C 【解析】选项C:经严格审核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实施的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审批项目。

行政程序功能及其法律化现状分析 篇7

一、行政程序的功能

公正、合理的行政程序是产生公正、合理的行政实体法的前提条件,也是充分发挥行政实体法效用的有力保障,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 促进行政权的合理行使

行政程序的功能首先在于规范、制约、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使行政权力真正置于规范的约束之下,具体表现是:

(1) 规范和制约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规定了行政行为的步骤、形式、方法, 以及在法定期限内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全过程。因此, 它能制约行政主体的活动, 使其行政行为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将其行政行为置于法律规范的约束下, 从制度上克服了行政的任意性和行政职权的混乱。

(2) 监督行政主体公平实施行政职权。这是行政程序的监督功能,防止行政机关失职、越权和滥用职权,以保证行政主体公平实施行政职权。具体表现有:一是有利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行政程序将整个行政活动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将这种法律规范公诸于众。二是有利于监督行政主体公平实施行政职权。行政职权的运作过程就是法的实施过程,它不仅严格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并给行政相对人同等充分的机会了解情况、陈述理由与要求,而且要明确告示行政相对人有关活动程序及程序终结后的法律后果。各国行政程序法都将听证、告示、回避等法律制度列为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为行政相对人监督行政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三是有利于行政主体纠正自身错误,弥补相对人的损失。行政行为是一个十分繁琐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对象复杂,而且面广量大,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也难保万无一失。为了便于纠正错误的行政行为,现代各国一般都在行政程序法中规定了监督、纠正错误行政行为的条款,以及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救济的程序规定。如扩大行政监督与行政复议等,对因行政行为的错误而使利益受到损失的行政相对人能依法得到合理的救济。

(3) 促进行政机关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行政行为。为使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高效灵活的运行,需要形成系统内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通畅的有机体。因此,行政程序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分为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有标准与时限,使行政主体的每一个行政行为都有法可依,反之,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可以促进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依照法定程序,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

2.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现代行政程序应包含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行政相对人行为的规范,以及行使参政权途径的扩大等,使行政程序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具体表现为:

(1)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程序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它必须将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落到实处,给予有力保障。现代法学认为,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是密切联系的, 程序权利是实现实体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程序的规范, 实体权益也无法实现, 且程序权利本身也有其独立意义。

(2) 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并为相对人正确行使权利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准则。行政程序不仅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也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使之与行政机关的活动统一、协调,以保证行政职权的有效行使与行政职能的实现。如时效制度就不仅需要行政主体遵守,行政相对人也必须遵守。行政程序还将行政实体中规定的行政相对人的一般权利具体化与可操作化,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导向,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3) 扩大公民行使参政权的途径,促进行政民主化。行政程序法不仅规定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监督权,而且还规定了公民参政、议政的具体途径。如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听证制度,就是保证公民直接参与行政立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如行政制裁的作出,必须事先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与辩解。这些制度的规定,都有利于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和民主,以促进行政民主的发展。

3.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行政权力作为一种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力,具有强制性与支配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不对等具有绝对性。现代行政程序作为连接政府与行政相对人的中介,则通过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沟通、协调、平衡,既可保障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又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其作用与意义的具体表现是:

(1) 沟通、协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行政活动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活动,它必须有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等行政相对人的参与、配合。而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之间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甚至冲突。为了减少、避免矛盾和冲突,就必须沟通、协调、统一双方的行为。这种沟通、协调、统一正是行政程序的内在功能之一。

(2) 通过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化, 使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平衡。行政程序通过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化使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取得平衡。如在传唤时, 行政机关有权要求行政相对人按时到达行政机关, 同时又有义务使其工作人员回避与其有利害关系的行政活动。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按时到达行政机关是其义务, 要求有关行政工作人员回避某些活动则是其权利。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的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对应关系以及双方角色在特定条件下的换位,使双方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反映出的不对等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在分配方面的不对等性,得以恢复和均衡。

(3) 通过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行为的统一规范,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现代行政程序是建立在民主、公正、高效的基础之上的。但导致行政高耗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行政行为非程序化与相对人行为非程序化又是引起和加剧行政高耗低效的经常性原因。如行政机关的重复审批、反复研究会造成事倍功半,行政相对人的无故拖延、无理取闹也会花费时间。行政相对程序由于按照简便、迅速、经济的效率精神, 为行政活动及行政相对人的活动设置步骤、排定程序、展开过程与选择方式, 这就能促进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与行政相对人的行为都能够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既有利于行政主体的行政效率的提高, 又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行政程序法律化的现状分析

1. 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取得的成绩

我国对行政程序的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来,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自然到自觉的初步发展过程。1990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诉讼法》将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列为撤销判决的理由之一,开创了“违反法定程序行政行为无效”的先河,首次将行政行为的程序违法与实体违法相提并论,这在具有浓厚法律实用主义传统的中国意义深远。随后颁布的《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了行政行为说明的行政程序制度,1995年《国家赔偿法》、1996年《行政处罚法》,1999年《行政复议法》都确定了违反法定程序行政决定无效的原则,并分别规定了我国行政领域的几大程序:行政赔偿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复议程序。20多年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现代行政立法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 1982年宪法为行政程序法制化提供了一定的根本法依据。西方国家的宪法中往往有关于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这些国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渊源。我国宪法并没有专门规定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但是,宪法中的有些规定却可以被认为是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依据。例如,宪法第2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开原则、参与原则的宪法依据。又如,宪法第3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正原则的宪法依据。

(2) 某些行政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程序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行政程序无法可依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有关国家机关先后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工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复议条例》、《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使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盖面大为扩展。虽然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制度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从局部看,有些领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规章制定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以行政处罚为例,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及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都作了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此外,还制定了大量专门规定特定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使我国行政处罚程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则体系。

(3) 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开始得到确定。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权功能和保护公民权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认识。其结果,使得我国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益为主要目的,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规则和制度逐步被确立,如告知程序、听证程序、回避程序、复审程序等。这种变化表明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制化正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4) 行政程序法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随着中国依法治国的推进,行政程序开始获得了独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诉讼法》明确地将程序合法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规定,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则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些规定表明,我国的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实体的附庸,它已经获得了与行政实体法同等重要的地位。

2. 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立法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实体法的制定上,程序法的制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大多数都是实体法,规定行政程序的法律数量很少。有些法律虽然涉及了行政程序,但也只是一些原则、抽象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在许多人看来,实体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予以重视;而程序不过是一些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问题,这些都是形式上的东西,有没有都无所谓,关系不大。不仅执法者有这种思想,而且普通老百姓也不太看重程序问题。只要你行政机关实体上没有冤枉我,没有亏待我,你是否违反程序,对我无所谓。所以,在实践中,对实体违法处理正确,而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人们普遍持一种宽容态度。

(2) 行政程序立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行政程序的立法步伐,行政程序立法从自然发展阶段逐步转入自觉和系统的发展阶段,但是,行政程序立法仍落后于法制建设的总体进程,不能适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一部系统全面的行政程序法典,行政行为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程序问题缺乏统一的规范,很容易造成具体的行政程序规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一些事关重大的行政行为的程序立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如行政强制执行至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行政程序规定,行政许可的程序也缺乏统一的规范。

(3) 已有的行政程序规范普遍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陷。行政程序所涉及的是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时限和顺序,它是行政行为的操作规程,本来应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目前我国法律所规定的行政程序大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有的法律只要求行政机关“及时”答复相对人的申请,而不是规定具体的答复期限;有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应当报有关国家机关备案,但却没有规定备案的具体程序。这种状况造成了行政活动在程序上的不公平,降低了程序的权威性,严重削弱了程序对行政活动的控制、约束功能。

(4) 行政机关自定的程序多,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少。在现有的行政程序法律规则中,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规定的行政程序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行政程序是由行政机关自行设定的。这里面包括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行政规章规定的程序,甚至还包括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行政程序。由行政机关自己设定行政程序必然导致以下后果:一是行政程序中约束行政机关的规则很少。行政程序的基本功能本来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但是行政机关自己规定行政程序,它很自然地会尽量减少对自己的限制和约束。二是行政程序法为行政相对方设定的程序繁琐、重叠、不协调。行政机关自己规定行政程序,它就会把行政程序当作一种控制行政相对方、加强行政管理的手段。为了达到强化行政权、更好地控制相对人的目的,行政机关在设置行政程序时,往往为相对人规定了非常繁琐的行政程序。三是行政程序之间容易产生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由于本位主义的影响,不同的行政机关规定行政程序的时候,往往只顾方便自己,很少会从总体上考虑行政程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结果就造成了行政程序之间的重叠和不协调甚至冲突。四是行政程序的透明度低。行政机关制定的程序有很多是内部办事程序,一般是不对外公开的,行政相对方并不了解。行政程序不公开,苦了相对人,但对行政机关却是有利的。因为,不公开行政程序,公众就难以监督它,而且它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地改变行政程序。五是在时效问题上,对相对方要求很严,而对行政机关的限制很少。行政机关制定的程序有一个很大特点,即对行政相对方规定了严格的时效。比如,对行政相对人授予权利的行为,要求相对人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提出申请,否则将丧失这种权利;对相对人科以义务的行为,要求必须在什么时间内履行,否则就要给予处罚。而另一方面,对行政机关自己的行为则很少规定明确严格的期限。

(5) 行政程序立法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的现代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形式上看,行政程序立法还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各种行政程序法规范缺乏必要的协调,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行政程序法体系。从内容上看,目前的行政程序法中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和规则还相当少。比如,听证制度目前还只适用于重大的行政处罚和制定某些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等极为有限的行政领域。另外,回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告知制度等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也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6) 行政程序刚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定行政程序主要是为了控制行政权力。由于行政权是一种具有扩张性、侵略性,并且很难控制的权力,因此,要想利用行政程序去有效地控制它,就必须使行政程序具有较强的刚性和权威性。具体地说,要使行政程序具有不容违反、不容随意变更的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如果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就应使它无条件地归于无效,并且应当根据情况追究有关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有关规定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强制性不够,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普遍缺乏应有的权威性。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律往往只规定行政行为应当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却很少规定违反法定程序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结果,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以后,往往不会承担任何实质性的不利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所规定的行政程序更多的只是一种摆设,难以有效发挥控制行政权、保护相对人权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影响和制约政府依法行政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国坤.依法行政环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姜明安.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查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4]焦健.公共权利运行误区——权利错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5]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6]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法律功能 篇8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法律英语翻译 模糊语

前言

法律英语属于行业英语范畴,其专业性比较强,涉及到的固定术语也相对比较多。在法律英语单词当中,包含着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这两种词语代表了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一般情况下,准确性是清楚的对某一内容进行表达,而模糊性是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某种范围进行确定。在法律英语中翻译中,大部分使用的是确切词语,但是根据所对应的内容,也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词语,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使法律英语翻译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法律英语的特点

法律作为一种由国家认可并且强制实施的社会规范,其本身具有严格的要求,不管在法律条例还是在语言表达当中,必须要保证其严谨性,而所对应的法律英语,也保持了法律所应有的特征,作为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法律英语翻译不仅要符合法律的特征,更要符合英语的特征,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在法律英语翻译中也可以使用相应的模糊词语,但是其使用的地方和范围一定要严格把握,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知道,法律英语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法律英语翻译有着专业的法律术语。同样的英文单词在不同场合的翻译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意思,部分英语单词在法律英语的翻译当中,已经作为专业的法律术语来进行使用,并且不能进行更改。比如alibi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翻译为“借口”,但是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其代表的意思为“不在犯罪现场”,另外还有box,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被翻译为“盒子”,但是在法律当中就被翻译为“证人席”。

2.法律行话。不管在哪一种行业中都有因职业而发展出来的行话。法律范畴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严谨性要求比较高。法律英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话。这些行话代表了法律英语的专业性,比如burden of proof就是举证责任的意思。

3.严谨性。在法律英语当中很少使用hereby(据此)和whereby(凭借)等古旧英语词汇,这代表了法律英语的严谨性。

4.模糊词语的使用。法律英语在模糊词语中应用比较普遍。在法律英语当中,模糊词语一般是使用在法律条文中不能准确表达其语意的情况下,一般是使用在数量、特征和程度上,比如roper,reasonable,more than,serious等。这些英语单词不能表达出准确的情况,但是符合法律英语的准确性,在法律英语中具有普遍认可度。

二、模糊语言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作用和翻译方法

1.模糊语言在法律语言翻译中的作用。首先,对于法律中不能准确表达其范围的地方,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使相应的法律文本的意思变得更加全面,使其表达的范围更加精确;另外,由于我国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仍旧存在有一些漏洞,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钻其漏洞,需要模糊语言的使用来使法律更加严谨;法律文本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大部分语言不能进行更改,但是这种不能更改不是绝对的,在法律英语翻译当中使用模糊法律可以增强法律英语的灵活性,使执法人员有着更大的回旋余地,保证执法的顺利进行;最后,在法律文本中,部分语言较为直接,在叙述的时候会带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使用法律模糊语言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缓解其中的尴尬局面。

2.模糊语言在法律英语中的翻译方法。

(1)模糊性直译。这种翻译方法比较直接,其应用原理是用一种模糊语言来直接翻译另外一种模糊语言,比如在美国宪法》中的序言部分,其中的perfect,common和general就可以被直接翻译为“完善的”、“共同的”和“公共的”。

(2)模糊性意译。这种翻译方法是指用一种模糊语言的意思,来对另外一种模糊语言进行翻译,两种语言的概念虽然不同,但是所代表的意思是一样的,能够让人们对整体翻译具有正确的认知,同时,对法律文本中的意思并没有影响。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四十五条当中,就可以采用模糊性意译的方法,将“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翻译为not be less than 6 months and not more than 15 years.两者代表了同样一种意思。

(3)省译法。当法律文本当中存在部分近义词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翻译,近义词之间的连用,是为了强调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微小差别。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第一百二十五条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按照原意可以翻译为“the principle of honesty and good faith”,但是这种翻译十分繁琐,利用省译法,可以只翻译诚信和信用两个词语中的一个即可。

结束语:法律英语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过程中对严谨度和准确性要求比较高。传统翻译观念的制约,使法律英语翻译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在对法律英语进行模糊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其中的特定情况,来进行模糊翻译,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法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对于法律英语中模糊语的应用,需要人们慢慢探索,才能完善法律英语的运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汤洪波.法律英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J].科技信息,2011,(36):532-533.

上一篇: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下一篇:年工作计划(环保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