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精选8篇)
怀化 蒋 杰
朋友某日与笔者闲谈中举一例:朋友的朋友在接受一知名企业求职面试中被问及—-你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受试者觉得这个问题也许太过于广泛,一时不得要领,因而先后给出了‚缺资金‛‚缺项目‛‚缺资源‛等答案,在考官的质疑和否定之后,才猛省其本意在于求证‚诚信缺失是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笔者由此特意上网搜索有关诚信缺失的事例信息,于是惊现‚中国经济网推出2012‘十大诚信缺失案例’‛。其中曝光的都是一些‚领头羊‛型的品牌企业,他们有的或遭遇 ‚召回门‛ 尴尬;或 陷入‚质量门‛拷问;或很快‚呼喇喇如大厦倾‛。由此引发笔者对于当今‚企业诚信缺失、价值观异化凸显道德文化问题及其建设机制‛的思考。
一、企业道德文化及其建设机制的现状评述
〃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而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集体的价值取向。是由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在无形中灌输给每一个人,也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人。
道德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也相互影响,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让道德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威廉〃A〃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一般地研究方法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来研究,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形式文化,企业道德文化即属于企业文化的观念层次 的核心内容。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新的企业类型不断出现,以及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旧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新的与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相应建立,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近十年,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种媒体监督作用的日益凸显,我国企业的道德违规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道德水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已成为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问题,有的学者更关注于企业相关的伦理,有的学者更侧重企业行为的‚善‛与‚恶‛;有的学者更关注企业与社会、政府等外在的伦理关系,有的学者则希望通过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更有研究者试图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变成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或者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堂。可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课题,众多专家学者们也在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阐述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怎么样‛构建社会主义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以及其终极目标等三个方面求教于大方。
二、构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 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道德文化机制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提供更有利的道德观念环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构筑道德文化机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立法的滞后和监督体系尚不健全,监管体系的长期缺位,目前我国对于企业违背道德甚乃至违法行为有效控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相当的差距。许多行业内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遵守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法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遵守道德规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众所周知的2003年的‚金华火腿‛事件,2004年的‚陈化粮‛事件,2005年的‚啤酒甲醛超标‛事件,2006年的‚毒猪肉‛和‚苏丹红‛事件,2007年的‚水饺葡萄球菌‛事件,2008年的‚毒红枣‛事件以及20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事件给国人带来的震撼和伤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道德诚信问题都是涉及整个行业的严重逾越道德底线的事件,很多案件在甚至在事发时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足以惊醒我们重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完善与健全。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道德失范的需要。应该肯定,我国的道德文化状况总体是向前发展的。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扩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冲破了精神桎梏,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的观念,增强了自主、自力、自强的主体意识,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道德文化的主流。但在另一方面,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屡禁不止,如果不能及时阻止和遏制,势必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党和国家、社会和民族。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扬弃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如前所述,道德属精神文明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道德风貌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程度与状况,决定其文化的先进与否。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对道德建设进行导向,旗帜鲜明的表明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具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重性。精华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糟粕则造就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妨碍了社会进步。继承什么传统,弘扬什么精神,需要我们通过道德文化建设机制进行导向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道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来实现。
·构建道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 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可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目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基本路径
〃道德文化机制包括‚自律‛和‚他律‛。
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机制完善,就是要建立‚以促进内省为核心的自律‛与‚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这里将其概括为:以‚自律‛为根本,以‚他‛律为手段,实现法律的强制、政府(企业)的导向、经济的奖惩、舆论的监督、重点监管‚五位一体‛ 的体系,形成综合性、全覆盖的建设机制。
〃要增强公民的自律,必须坚持教育为本,首先从加强思想修养入手。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够不断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我们要通过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企业员工不仅具备一般的‚良心‛,而且承载了社稷民生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道德建设仅仅依靠自律是不够的。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情况下,人的自觉性会下降,心中的道德屏障有可能溃决。道德的发展过程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道德非自发产生,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和自然分工的催化,禁忌逐渐形成,善恶观念逐渐产生,道德亦即形成和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化‚他律‛,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
‚他律‛主要包括法律强制、行政导向、经济奖罚、舆论监督、重点监管。
法律与道德虽分属不同领域,但两者联系非常密切。违反法律的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的虽不一定触犯法律,但极可能向 违法发展。之所以强调法律约束,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在追求个人或者团体利益时,常常突破道德底线,仅靠道德的自觉约束已经无法阻止,必须用法律的强制将部分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纳入法律的范畴,在社会普遍推行。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新的利益重组正在进行、社会道德秩序相对紊乱的特殊时期,在社会由震荡到新秩序建立、完善的期间,更需要强化‚他律‛对道德建设的屏障作用。
〃行政导向是通过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等刚性措施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发挥导向作用。特别是涉及公共权力、社会资源使用等方面,必须强化行政法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比如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通过招投标公开制约和减少暗箱操作,遏制腐败现象产生;通过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意识;通过市政管理法规维护公共交通、清洁卫生;通过准入、准出、准办等监管措施惩戒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等,提现政府和企业将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要求通过法规、制度的推行,使具有较大涉及方面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普遍推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经济惩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作为调节杠杆,对道德建设发挥正面的激励与诫勉作用,对道德,高尚、模范守法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褒扬,并使之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对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提高道德成本使之在经济上受到损失,从而对道德建设产生约束力。
〃舆论监督包括传媒和民众评议,透过传媒所褒贬的人和事,提现鲜明的价值观对社会风气、道德风尚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媒体是个人与现实之间的中介,能不断影响、限定和修改个人的态度与作为。通过舆论监督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曝光,民众评议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 6 评谴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缺德‛行为,迫使其‚三思而后行‛。
〃对领导干部的监管是道德建设机制的重点。党员干部道德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党风、社会风气的优劣。因为领导干部拥有更多的公权力和话语权,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是规章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是构建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
四、实现道德自觉是建设长效机制的终极目标
研究表明:通过‚他律‛矫正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实现道德选择的导向,逐渐优化其道德观,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它终究只能解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只能解决道德建设中带有共性的、层次较低的问题,不能解决较深层次的道德意识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时常遭遇空白和断层问题的根源,就如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样,相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万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永远是滞后的。因此,道德建设的‚他律‛(亦即法规、制度建设)距离高度文明、高度修养、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所指导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心中的自觉确立还有明显的差距。
〃通过‚自律‛和‚他律‛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实现道德自觉作为终极目标,用通常的话说,就是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因此,针对不同情况,自律和他律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一些人而言,采取加强教育、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做法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群则需要加强他律,采取制度约束、他律为主、自律为辅的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有助于社会运转有序、和谐稳定的重要机制,自律和他律都不可或少。〃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建设机制,是可以实现道德自觉的。
道德的结构决定了他律可以向自律转化。到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一般认为,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也常常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违心作为‛的情况,表明主体选择时,由于种种原因,其最后的选择与其主观意识不一致。这一现象说明存在一种可能:即便人的道德意识没有改变,社会也能通过外部强制使其实施道德选择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因此,道德建设也可以从制约人的道德选择入手,迫使其‚中规中矩‛,再辅之以长期的教育培养,使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道德自觉。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惟有这种长效机制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强基石。
五、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忌急功近利。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灵魂建设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坚持和潜移默化,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常言道‚百年树人‛,可见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作为,如员工生日祝福、慈善募捐、问题活动等,都是旨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举措。而这些举措都不可能立见成效。但如果企业没有这些活动,则必然没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道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文关怀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文关怀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怀是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向心力的基本前提,然而,具体到每一个员工,其具体需求不同,对关怀的要求也不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文关怀体系是一个需要高投入,且涉及面众多、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具体来说,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公平的激励体制
首先要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错误地奖励一个员工比错误的惩罚一个员工的更危险,如果企业的奖励制度有问题或漏洞,可能造成员工的心理失衡,更可能造成员工竞相效仿去钻制度的漏洞,骗取奖励。
其次要注重激励的形式多样,不能将激励单纯地当做物质奖励,针对不同的贡献或者不同的岗位应设置形式多样的奖励,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奖励,也可以是提供晋升或者培训等其他形式的奖励。
最后要注意激励制度的量化原则。这里的量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量化,一方面对员工业绩的量化,什么样的业绩可以获得奖励,应有明确的数据,另一方面是对奖励本身的量化,符合某一奖励标准的业绩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也应该被量化。量化原则是保障激励制度能够实现激励效果的必要条件。
(2)完善企业的福利体系
企业通过一定的投入给予职工一定的福利保障,其效果是直接进行经济分配所无法达到的。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福利的支出占人力资源总支出的比重达41.3%。
(3)优化、美化企业环境
一个整体和谐、环境优美的厂区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形象与企业实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科学规划,安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则是企业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美化企业环境可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4)畅通谏言献策的渠道
畅通员工建言献策的渠道既是企业改善生产细节、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体现企业对其尊重的表现。
(5)提供培训晋升的机会
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 能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公司内部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规范公司员工的晋升、晋级工作流程,确保优秀的员工向企业上层流动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人员的新陈代谢,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活力。
企业的晋升制度应遵循三个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企业用人不能单纯的考虑员工能力,重用才○高德寡的员工会给企业的用人氛围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员工中造成不良风气,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2机会均等原则。人力资源管理要给所有合格的员工提供晋升○的途径,晋升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不惟学历,不惟资历,惟德才是举,只有公平竞争的晋升体制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3“程序晋升”和“破格提拔”相结合。“程序晋升”是面对所○有员工而言。这种晋升的方法,覆盖面全,操作性高,可避免盲目性,便于激励大多数员工。但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则应破格提拔,使稀有的杰出人才不致流失。
(6)有针对性的解忧排难
在做好以上五点常规工作的同时,具体面对特殊员工群体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还应灵活高效的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福利工作,一般称之为特殊福利。如,面对青年未婚的企业员工可以多开展一些征婚交友的活动,为其提供解决个人问题的平台;面对进城务工的中青年员工,则可以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与协调解决其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
2、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群体或集合中,最重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约占总数的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八法则。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群体,依照这条经典的管理定律,对企业最有用的20%的群体,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建立这一机制有2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分类原则,我们应根据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把员工 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完全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又具备较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员工,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但业务能力不足的员工,或考虑给他们进行岗位轮换,或考虑进行更进一步的培训,直至安排他们到适合的工作岗位;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念,但具备良好业务能力的员工,针对这一类员工,应加强引导,使其逐步认同企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转变为第一类员工,如果在长期尝试难以达到效果的情况下,考虑让他们离开企业;第四类是既不认同企业主流价值观,又缺乏相应业务能力的员工,应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
②从贤不从众原则,对照“二八原则”,企业的决策程序应参照另一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涉及企业的分配等相关制度的制定时我们应更多的征求多数人的意见,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等相关问题时我们则更应该多倾听精英群体的建议和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道德文化建设,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提出了“五爱”的社会公德规范。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 都对思想道德建设进行部署。党中央还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二个十年先后三次召开全会,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和重点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 集中阐述和部署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2001年中共中央下发了新中国第一部由执政党制定的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六大以来, 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彰显出党在道德文化建设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道德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应该说, 这是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条件,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中国文化领域也正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出来负面的东西必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道德文化领域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文化领域表现出来。如《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现象还存在着, 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 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 一些文化名人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 一些公民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思想道德文化领域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从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社会环境四位一体机制入手多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二、道德文化建设, 教育是基础
道德文化建设, 教育是基础。其一, 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强调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又红又专”, “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 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现在起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1],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 “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 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 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他明确提出要“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11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其二, 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 官德不彰, 民风难淳。“公生明, 廉生威, 民不畏吾能, 畏吾公, 民不畏吾威, 畏吾廉”。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既是党风和执政能力的反映, 也对广大公众具有导向、示范、带动、辐射效应, 因此, 对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要求必须是双重的, 即作为一个职业道德主体, 既要具备国家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职业道德, 如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求真务实、办事公道等, 又要具备在权力行使运用过程中的权力道德, 如遵纪守法、诚实无私、廉洁自律等。作为领导干部, 应是人民的公仆, 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党风正则干部群众和睦, 干群和睦则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关键在党, 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其三, 全社会的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成为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 没有良好的教养, 没有牢固的知识, 没有丰富的智力和各方面的智力兴趣, 要把一个人提高到有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想象的。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教育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义利观, 没有国家的“义”, 个人的“利”就没有保障, 同样, 不尊重和兼顾群众个人的“利”, 国家的“义”就会失去意义。树立在首先维护国家的利益前提下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四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引导公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五是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诚信是道德的基础, 面临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对诚信建设造成了强大冲击, 由此引发了道德危机。道德危机本质上是诚信危机。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诚信的重塑, 培养人们的相互信任意识,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健全法制并严厉、有效地打击各种不法行为, 以便弘扬社会正气;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以便诚信行为得到肯定而失信行为受到相应惩罚,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六是要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意识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体系运行的必要前提。只有公民的守法意识提高了, 法律才能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也只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 法律才能成为公民行使个人自由和权益的有效保障。
三、道德文化建设, 制度是保障
道德文化建设, 制度是保障。制度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约束规则的总称。制度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最基本的规则, 制度安排是否适度是其他社会规则是否适度的前提。良好的制度规范会鼓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 不好的制度则为“从恶”提供便利, 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从善”行为。制度建设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把道德文化建设通过一定程序固化为制度, 并依靠制度来促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 使其不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站在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战略高度提出制度建设问题。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 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3]所以,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为了加强廉政建设,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还是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1]。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目标和任务。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以德治国”正式确立为治国方略, 道德建设从此被纳入国家治理的高度, 从而为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 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4]。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5]。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中国理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是我们党道德文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四、道德文化建设, 监督是关键
道德文化建设, 监督是关键。监督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永恒主题。有一位哲人讲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做过许多有关监督问题的精辟论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党内监督思想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不久, 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监督政府”的思想[7]。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 一个政党成为了执政党, 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邓小平告诫全党:“执政党的地位, 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8]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发出警诫:“中国要出问题, 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如果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不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 “党是可以变质的, 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 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8]在《邓小平文选》三卷本中, “监督”一词出现99次。由此足见邓小平对监督的高度重视。与邓小平同志一样,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加强监督和惩治腐败。江泽民同志所主持撰写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中, “监督”成为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在“十五大报告”中, “监督”一词出现24次, 在“十六大报告”中, “监督”出现23次。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 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 带头接受监督, 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已逐步建立起以党内民主制度为核心、以领导干部监督制度为重点、以党内巡视制度为保障、以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党内监督制度框架体系, 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新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取得了新发展。
五、道德文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支撑
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靠教育, 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重要支撑。首先,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壮大主流舆论, 弘扬社会正气, 以正面宣传报道引导人。其次, 实施精品战略,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施精品战略, 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再次,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是道德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发展网络新技术, 创新业务形态, 提高网络优秀文化传播能力, 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最后,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开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夯实道德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让道德文化理念在社会深深扎根, 形成浓厚的有道德、讲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1-37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2:3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380.
[4]胡锦涛.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N].人民日报, 2006-01-07.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Z].
[6]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54.
[7]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483.
摘 要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的焦点。会计科目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会计电算化。本文作者仅就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的分析,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希望能够为会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价值取向 行为准则
会计职业道德科目发展至今,其理论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善,形成了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八项基本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来引导和规范会计工作人员,使会计人员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1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1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體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作用。然而,法律实施的过程不是机械的,需要合适的人去正确地执行,需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很难想象会计法律法规会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制建设必须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1.2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其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多的关注公众利益。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由会计职业活动所生成的产品决定的。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及社会公众服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面很广,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在发生道德冲突时要坚持准则,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创新
2.1将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吸收到会计法律制度之中
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一致性。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以会计法律法规做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会计职业道德只有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才能在会计行为中真正扎下根,达到治本的目的。为此,既要坚持不懈的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德治理会计行为。会计行为的法治与德治虽然具有一致性,但是二者始终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二者不能混淆,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吸收到会计法律制度之中。
2.2会计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
会计行业自律是会计职业组织对整个会计职业的会计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过程。在会计职业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一般由会计职业组织制定。会计职业组织起着联系会员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职业组织的作用,改革和完善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有效发挥会计职业组织自律机制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通过会计行业组织强化自律管理和行业惩戒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组织,为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作出了积极努力,研究成立了调查委员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但是,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组织建立较晚,自律性监管还比较薄弱,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实施与惩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3构建财政部门推动,社会各界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
首先是财政部门的组织推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列入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组织和宣传。第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强化对会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强制引导会计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第三,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聘用相结合。可以使广大会计人员像重视专业技术职称一样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形象,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第四,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执法检查相结合。通过检查,一方面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是对各单位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情况的检验。第五,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相结合。《会计法》明确规定,对于那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注册会计师行为准则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5.
[2]车进国.论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针对我国未成年人,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刑事犯罪活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相伴而来,加之一些地方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在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时,一手硬一手软,使这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同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愚昧迷信活动蔓延,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出路是综合治理,虽早已成为共识,但是要使其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就必须使之系统工程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紧一阵、松一阵”的随意性;克服“有的硬、有的软”的不平衡性,才能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如何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制度和系统的建立:
一、建立严密的系统工程责任制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的整体行动。从中央到地方和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应设有责任一致的专门组织。从全国到地方,应制定长远的规划,推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宏观的统一性是在微观的多样性中实现的。而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措施,并建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形成其综合治理的责任制。严密的责任制是系统工程的主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保证。为了不产生综合治理的“漏洞”,就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责任制,把责任制落实到一切负有青少年教育的责任部门、单位、组织直到家庭。各有关部门应当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切实承担起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任务。
二、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稳定组织机构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上不系统、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不持久,没有形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当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迫切的任务是使这项工作提上战略地位,使这项全社会都已关注的事业走上系统工程化的道路。这就是要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原创:http:///到社会的一整套完整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组织系统,使整个综合治理有运行的实体。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策要落到实处,首先也要有组织实体作为整个任务的载体。落实综合治理,第一步是组织落实,是要有人干实事。
从中央综治委到地方综治委(现在中央综治委已有了专门机构),直到基层,都应有组织健全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机构。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的硬件,是整个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载体。这个机构是在分级领导和组织实施中联结成完整系统的。它不但要求中央层的整体性领导能力,同时要求逐级的领导与执行的有效性。分级环节的弱化和中断,都意味着整体性的局部否定。
参加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各个党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有条件的应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专门力量,有了专人来抓,综合治理才不是虚任务、软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到各部门、团体,形成组织上的渠道,使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当加强社会上民间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力量的建设。这主要是在社区居委会中,应有专门负责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通过他们,将中央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精神落实到社区,落实到群众中去。他们是各级综治委中青少年工作力量在群众中的延伸,是综治委青少年工作的有力助手。
首先,工作对象面广量大、责任分散。在社会上,青少年无处不在,而公安司法机关和社会的控制面与青少年存在面有着很大差距。能够做到有把握控制的社区和单位尚属少数。同时,负有预防青少年犯罪责任的各级组织、社区、家庭和个人,他们的责任感、责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这种统一的责任要求与极不统一的责任者的矛盾,使预防青少年犯罪责任的落实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困难。
其次,由于预防犯罪工作见效迟缓,特别是作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工作更是靠潜移默化、影响灵魂、培育品质的长过程才能起作用的。而且其实际效益更是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这项工作往往被视为软任务而排不到日程上,这使得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难以纳入统一的运行轨道,并能持续地、大面积的平衡发展。但是,要真正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构建系统工程。说到底,解决这些困难,都
有赖于系统组织的建立。
三、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系统
有了上述的组织系统,他们的行动,需要由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决策来保证其取得一致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意识系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的软件,是硬件运行的“灵魂”。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组织系统如何动作,创造何等的价值,它们的工作质量、人员素质,全是由这方面的知识因素或
对策的内容决定的,也就是说要取决于这方面知识和对策系统建设的水平。
要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知识和对策科学化,成为一门日臻完善的科学体系,用以武装其工作组织的成员。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知识和对策,必须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及成员相结合,才能变成有价值的物质力量。要有统一的指导理念、统一的对策、统一的组织配合、统一的战略部署。现在,我国犯罪学研究机构中已经有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科研力量,我们认为在综合治理工作系统中,也应当有自己的自上而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力量,他们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从事这方面的对策开发,成为领导机关决策的咨询和参谋力量,使整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预防体系: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冶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做好对青少年心理矫治工作,通过对不良心理因素的清除,对扭曲心理的矫正,对创伤心理地修复,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削弱或者排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动因,从而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犯罪。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参观打击积压种犯罪的专题展览,收看法制教育电视片,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
(二)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
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无时不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妨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不少人正是在这些思潮影响下,形成了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的。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消除腐败分子;消除寄生现象,反对享乐主义,鼓励诚实劳动和适度消费;净化文化传播媒介,坚持消除腐蚀青少年人的精神垃圾。要搞好犯罪心理预防,就必须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消除犯罪诱因。
(三)加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机遇
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与适宜的机遇条件发生联系后,才会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的改善和控制,加强对复杂的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的监控,加强技术性防范措施的研究和开发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减少犯罪机遇,从而有助于预防犯罪。
(四)建立家庭预防模式。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同时,应成立家长学校,让父母多些教子方略,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水平,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纠正不良行为,防止违法犯罪。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必须要防止个体形成反社会意识。要努力培养个体的亲社会的意识,包括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劳动观念、爱国主义思想和健康的道德心理结构。
对于已形成犯罪心理的人,要防止其恶性发展,努力矫正其心理发展的方向,还要注意分析犯罪的思想基础和个性基础,然后对症下药,改变其错误的认识,重塑其性格结构。
(五)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来看,青少年受教育时期也是极容易产生问题的“危险期”,而且犯罪呈底龄化趋势。因此各级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并且在办好重点学校的同时,花大力气办好普通学校,尤其是普通中学,改变不合理的快慢班,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家庭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信息系统
在任何一种系统工程中,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的工程,信息系统都是联结整体的神经系统。全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组织,联结成为整体,靠的是信息系统的有效传播工作。如何掌握全国的、具体地区的青少年犯罪情况和成功的经验,也靠信息系统的有效传播。在现代同犯罪的斗争中,情报信息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领导机关部署的执行情况,也需要有真实的通畅的信息反映机制。
建立专门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信息体系,是其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系统工程都应当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决策方向的能动系统。这被称为“自组织”、“自完善”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信息所特有的“反馈”作用。控制论认为:“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系统工程”。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是社会控制工程,只有通过及时的、有效的信息反馈,才能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持久的运行机制,从而克服虎头蛇尾,原创:http:///有始无终的工作毛病。各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机构,都应有专门负责情报信息工作的人员,并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工作体系和责任制,充分发展信息系统的神经节作用。
五、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资金投入体制
这是以上几个系统正常运行的经济保证条件。各地综合治理机构中,经费虽然是有限的,但鉴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应保障它有一个固定的份额是属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
无论是组织系统、知识系统、信息系统,都是由人来进行的,都需要人才,都需要设备。今天,它们都是有价格的,都要依赖经济支持的。没有稳定的经济投入(哪怕是少量的),就难以有稳定的、持续运行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青少年犯罪预防资金的投入机制,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工程,就不是“硬”的,而是“软”的。说到底,如果没有持续的、长期的资金投入保证,预防未成年犯罪系统工程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否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工程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任务,有没有起码的经费保证是一个重要标志。投入资金的落实,可以是多渠道的。首先应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对资金的落实上做出合理的规定。应改变综合治理工作部门布置任务不考虑经费保证的现状。应规定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团体、在参加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时,应有自己的工作资金预算,使各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都是有资金保证的行为。
——杭州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探索
黄坤明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3日 16 版)
当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富裕起来后,怎样才能在精神上也同样富有?一个地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带着这些问题,近年来,杭州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涌现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等一大批道德模范。
精心培育道德沃土,让“最美”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杭州市生产总值达7800亿元,按杭州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000美元。经济转型,使得社会道德体系赖以生成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特点。
不同价值观杂陈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物质财富增长固然重要,但是精神财富积累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富而奢靡,如果为富不仁,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公共道德的引导员”。
基于此,杭州市委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把忠、孝、仁、义、礼等传统美德写入市委文件,在历史文化熏陶中增强道德情感。全市连续两年举办“学习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生动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乡村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满城书香”的浓厚氛围。市民除了能在城市阳台、市图书馆、杭州大剧院等“核心学习空间”感受浓厚的书香外,还能在江堤的“漂流书亭”里体会阅读的愉悦。
我们还紧紧抓住民间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根据每个月重要节庆日的思想、文化、历史主题,确定了“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12个主题关键词。结合这12个主题关键词,不断举办讲座、研讨会,让这些“主题”悄然走进百姓心中。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一次讲座,少一些迷惑”;“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众归纳出的这些鲜活语言,肯定了这些活动带来的效果。
道德风尚形成,离不开环境熏陶,这些年,杭州在营造文明环境、培育道德沃土方面下足了功夫:
“车让人,人快走,快快通过莫停留”,杭州许多马路的斑马线前,都竖着一块这样的牌子。每当有行人穿过斑马线的时候,后面的汽车就会自觉排起队伍。
杭州还在全国首创了“垃圾分类”……
有市民给我写信说:“杭州在推行„车让人‟的同时,让出了社会和谐;在打造最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打造最清洁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人心思上便成为必然。”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点滴做起。这些年,杭州深入开展了个人品德实践活动,倡导人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譬如,“邻居节”便是我们的首创,通过开展敲门日、互助日、健康日等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围绕倡导文明言行,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文明从脚下起步”、“公民爱心日”等活动,旨在推进市民文明规范养成。
发挥人民群众的道德主体作用,让“最美”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者。杭州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学校、社区、企业……每个群体、每个个人,都成为道德种子的撒播者:
——2008年,杭州率先在全国开办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全市的孩子每年参加6次以上活动,用朴素而富于感染力的环境,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
——杭州在全国最早办起了民工学校。200多个民工学校,不但向民工传授就业技能,还把文明礼仪的种子植进他们的心田。
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社会的沃土之中,深藏于善良百姓的心中,只要唤醒百姓心中向善的能量,整个城市的道德水准就会有质的提升。
唤醒这种向善的能量,要有好的“抓手”。我们把培育“最美群体”作为突破口。当“吴菊萍义举”乍一出现时,我们便马上发动全体市民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提出:“吴菊萍托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崇高灵魂!”呼吁全社会都来培植爱的沃土。
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地区性和行业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机制,在全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连续8年评选“平民英雄”,通过市民的眼睛来寻找发掘身边的好人典型;开展“十大美德阳光少年”、“感动杭城十佳优秀教师”、“十佳好婆媳”、“十佳公务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让群众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选出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反映的是街坊邻居的真实生活,体现的是朴实无华的价值追求,具有更强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播力,令广大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学。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让“最美”遍地开花
思想道德素质在生活中更多表现为群众个体自发自觉的行为,但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须臾离不开制度的规范。
近年来,杭州加大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力度,鼓励设立民间道德奖励基金,完善各类先进典型关爱帮扶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去年,杭州又出台《城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具体标准:即“守规则、知礼仪、讲诚信、重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这些年,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全市建立起5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先后开展了“春泥计划”、“天堂儿歌”创作演唱比赛、经典诵读、“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等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优化了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思想道德教育要入脑入心,传播方式非常重要。吴菊萍、吴斌等典型事迹发生后,全市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立即通过网络专题、网络访谈、图文滚动直播、报网互动、媒体微博等多种方式,吸引市民参与交流。杭州文化团体以“最美人物”为原型,组织创作了《最美妈妈》、《一分十六秒》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促使道德模范的人性光辉转化为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不断探索和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让杭州“最美现象”从一片“好风景”升华为全社会的好风尚,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它放在首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在新世纪,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在发展,改革的深化,学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使命;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和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性和必要性,更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谈几点建议。
一、从加强读书指导入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传家宝。然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许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神越来越淡薄,缺乏内省之心,自我约束力差,心理承受力差,更缺乏的是爱心。所以,当前批判地吸收发扬传统文化,对加强青少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在校里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对话,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成为生活习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对青少年的阅读放任自由与粗暴干涉都是错误。
1、发动青年教师读书,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榜样是身体力行,在读书活动中作出榜样。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建立阅读书卡制度,进行督察、跟踪管理。对教师的读书活动采取分散读书、集中研讨、定时比赛、适当奖励的措施。通过研讨、评比、奖励制度不断形成教师读书的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专业技能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并在学生中提高自己的威信,树立读书的楷模。
2、编制阅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设置阅读课。
阅读课要有诗文诵读(或吟诵)、经典赏析、自由选读等,并列入课程目标进行考核。在学生中评选“阅读之星”,并进行表彰。在新课改条件下,比如把部分语文课到校图书馆上,把中华诗词编进课程,开设诗词吟诵课,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
3、增大经费投入,加强阅读指导,提升阅读品位
县图书馆(站)、学校图书馆要加大图书购置力度,保证师生阅读的需要。将变封闭的阅览室为开放的阅览室,延长开放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外都能走进书中。在班级中设图书角、图书柜,为成年人提供更为自然与亲切的阅览空间。此外,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加强管理,要求他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在其中,给未成年人提供有益的阅读空间,宣传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在读书中激励未成年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从中吸取力量。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书刊作品,提高阅读品位。要努力改革青少年学生上个体书店多,上图书馆少的现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二、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对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保证这些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行。这些文化设施要积极向青少年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戏剧、歌曲和图书民演、展播、展销,并组织他们剧评、影评、书评,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这些文化设施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而不是成为无人问津的“清水衙门”。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
当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正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青少年的思想基础,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少年;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善自我。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挥组织优势,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青少年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就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网络。加强网络法制、网络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配合和引导。首先,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并教育子女要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完工,随着农村信息的开通,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子女,要求更多的家庭上宽带网,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家上网,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上网行为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学校要开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学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下载把关工作,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给网络提供安全保证。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要开放电脑教室,在家庭宽带网未普及时,鼓励学生多在校园上网。第三,社会上有关单位及学校要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
1 诚信理念体现了晋商文化核心内涵
1.1 晋商经济伦理文化———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
晋商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 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得到了继承, “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的晋商经济伦理文化得到了流传, 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遗产。晋商在明清时期经过商业经营实践形成了整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本质在于明确善恶的价值取向。“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的核心内容在于诚信观与责任观等[1], 晋商经济伦理凭借其鲜明的价值取向、丰富的内涵, 对晋商商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有效调整, 商人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均得到了提升。晋商经济伦理不仅揭示了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律, 同时在晋商发展过程中, 晋商经济伦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晋商的诚信理念———售货无诀窍, 信誉第一条
晋商将诚实信用的品德看做是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其商业信用的突出表现在标期和账期, 晋商在标期坚持做到从不拖欠, 别人欠自己通常不会主动索要, 账期是的诚实信用主要体现在商号内部信用, 一般东家都会为伙计严格兑现粉红, 绝不会出现故意提留或者克扣的现象。此外, 晋商的诚信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他们都会坚持“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原则聘请员工, 对员工委以全权, 通常东家对掌柜的经营活动都不能过问。而掌柜也会“择主而事”, 对东家尽心尽力。晋商对合作伙伴也会表现出诚信的一面, 他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信任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为晋商赢得了很多经济回报。
1.3 在晋商文化中诚信是精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晋商重诚信、守信誉的理念已经被人们传开, 诚信成为晋商经商的首要道德规范。当前很多闻名中外的商贾都凭借这种诚信为先的理念, 将诚信理念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融合到了一起[2], 进一步上升为保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商业道德规范, 也可以将其看成是晋商的一大历史性共享。所谓晋商文化, 我们今天对晋商文化的了解, 更多的是他们诚信经营的伦理原则, 这些理念和原则昭示我们, 将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看做社会关系的表征, 社会理念不仅是一切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 同时它也是良好社会秩序得以保持的精髓所在。
2 晋商诚信道德对现代诚信建设带来的启示
2.1 基于“德法兼顾”构建诚信约束机制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晋商诚信行为受到了自身主体诚信思想的影响, 但是在晋商自律性出现缺口时, 还需要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对其诚信成为进行维护。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有关信用管理的完善法律, 我国现在只能利用企业自律及社会压力对其进行约束, 换句话说当前我国诚信体制很显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系[3]。这种情况下适时出台法律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出台法律可以对那些行为属于失信行为进行明确;其次, 出台法律可以利用明确的条款引导人们怎样对企业的守信行为进行激励, 当然, 对于那些失信行为也必须有明确的惩戒性手段, 这样才能为惩罚失信行为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从当前我国的诚信情况来看, 我们应该在相关立法上加快脚步, 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 但是注意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台和诚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适时地废除或者修改原有的法律条文, 从多方面促进诚信立法的快速发展。首先, 应该从积极改进法律方面开始说手, 制定出完善的系统来维护诚信行为, 从而改变当前缺少诚信法律的现状[4];其次, 针对当前的法律条文展开进一步研究, 适时地修改相关法律, 通过完善和修改可以使原来与诚信体系相矛盾的法律和当今时代诚信现状相适应, 更好的为惩戒失信行为做好法律上的准备;第三, 从立法上明确诚信机制的法律责任,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完善诚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律和法律的同步性, 这样才能做到“德法兼顾”。
2.2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征信制度是指保证信用、数据惩戒相统一的制度, 将失信人的失信行为纳入到征信数据库中, 并保证征信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惩戒失信行为的依据。具体来说征信数据库是按照立法进行建立的, 收集和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的信用行为, 经过对这些信息加工以后形成信息数据库, 利用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对失信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和惩戒作用。当前部门封锁、商业秘密保护等情况还大量存在, 这对保证全国征信数据库的统一性是非常不利, 必须将这些原则打破, 并对不同机构的信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全国统一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性的对失信行为起到惩戒性作用, 其中直接作用体现在海关、工商及银行等信息共享机构中, 这些机构可以利用数据库对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了解, 从而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间接作用是指通过立法, 将征信数据库中的信用信息分散到社会中, 成为社会中的道德指向标, 通过这种道德舆论的作用对失信者进行间接惩戒。这样失信者不仅要进行自我道德谴责, 同时还会受到社会中舆论的惩罚。
造成失信不良记录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不仅有失信者自身的原因, 同时也有征信机构疏漏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注意惩戒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 失信者通常会认为惩戒过于严厉, 可能会有申诉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成立专门为失信者进行神父的机构, 利用该结构可以对那些存在争议的制度进行审核。在维护失信者正当利益的同时, 申诉机构还应起到教育失信者的作用, 引导失信者重新在社会中建立起诚信信誉, 从而真正起到对失信者进行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 晋商凭借其票号间规模经营、敏锐的商业经营意识以及精湛的商业经营技巧而著称, 同时其诚信经营意识也是晋商成功路上一个重要的促进型因素, 这种精神意识正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欠缺的。基于这种情况, 文章针对诚信理念这一商文化核心内涵进行了阐述, 并对晋商诚信道德对现代诚信建设带来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旨在引导大家了解晋商诚信道德对诚信机制建设的意义, 供参考。
摘要:晋商是指14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山西商人, 当时的商业法律尚未健全, 主体诚信意识也没有形成, 在那样的时代中晋商却可以凭借诚信道德而兴盛, 其中隐含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基于此, 文章从不同角度针对晋商诚信道德对诚信机制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晋商诚信道德,诚信机制,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党志峰, 董佳.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制度体系——由晋商道德诚信得到的教训和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2) :75-79.
[2]丁冠印.由晋商诚信经营理念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6) :320-321.
[3]蔺雁.论儒家伦理文化在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晋商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7, (15) :75-76+102.
关 键 词 道德领导;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25-03
道德领导是一种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策略,旨在通过形成道德价值和准则,引导成员遵照这些道德价值和准则行为。学校道德领导关涉学校领导者的个人领导力和道德权威,对领导者德性提出了较高要求。领导者首先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为,并努力提高,从而通过个人影响力和学校良好的规范来引领学校所有成员。学校道德领导关注伦理价值、以改善学校为目标,这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将道德领导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为检视学校价值观是否合乎理性、学校各方面设置是否利于学生发展等提供了有效策略。道德领导形塑着学校文化,朝向德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呼唤道德领导。
一、培育共同体意识
道德教育理论的提出者萨乔万尼在其著作《道德领导:抵达学校改善的核心》中,从价值和文化的角度构建了一种以道德领导为核心的领导框架,将学校看作一个学习共同体而非普通组织机构,共同体的管理依靠日积月累形成的规范、制度、价值观和认同等,即共同体文化。他强调构建共同体和共同体文化的重要性:“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并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这个‘我们’,通常共享一个公共场所,并随着岁月的推移,开始共享共同的思想情操和持久的传统。”[1]要引导师生共同朝向卓越学校建设努力,道德领导首先要实现学校这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引导全校师生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而努力。
首先,创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是学校领导者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全校共享的协约,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协商、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的决策。因此,共同愿景的制定、实施与修正都应当吸引全校师生的参与。共同愿景代表着学校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道德领导的目的就是促进学校所有成员都能够、并且愿意参与到学校目标的制定和践行中来,以群体价值追求规范自身行为。
许多百年名校的发展都有共同愿景的指引。福建泉州五中历经百余年发展,现任校长刘殊芳注重以沟通协商的方式民主治校,建立与学校员工之间的信任,用共同愿景凝聚全校力量,形成了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其次,开发学校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学校道德领导的核心,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它贯穿于学校建设始终。萨乔万尼指出:“采用以价值观为本的方法来定义校长角色,不仅保证了校长决定做的事符合认可的标准,而且为本校提供了一套界定其教育和道德健康的指标。”[2]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共同体的内在精神气质和精神支柱,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等,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共同愿景正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全校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期望。
领导者作为学校价值观念的捍卫者,需要明确学校核心理念,注重长远规划,并用心提炼,将价值观和共同信念渗透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努力寻求全校师生的认同。道德价值观只有真正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成为人人愿意追求并努力践行的准则,学校才能真正朝向德行学校发展。
二、涵养校长的道德领导力
传统的学校领导往往依靠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或技术—理性权威来对学校进行管理。三种管理方式均存在自身的局限,其管理下的教师和学生行为多出于强制性要求或某种目标驱动,而非出于自觉。实际上,学校与其他追求效能和利益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差异,作为集人文精神与伦理价值于一体的场所,学校更需要道德的引领和润泽。
迈克尔·富兰在其著作《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中指出,合格的学校管理者不应当只是出于提高学校学业成绩,更应该朝向道德目标。他认为,学校改革就是改革大环境,并将变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更进一步讲,就是变革学校文化。校长是学校改造这一道德使命的承担者,有责任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校长必须涵养自身的道德领导力,即领导者的德性自觉。将德性作为学校领导力的来源,领导者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辐射他人,将有助于培育学校的道德文化,从而引领师生走向自觉。
道德领导力的生成有赖于领导者德性的实现。麦金太尔指出:“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遇到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3]学校教书育人的性质决定了学校领导必须关注自身的内在德性,学校领导不可能脱离“道德”。“(管理者)应该把自己的权利建立在道德承诺的基础上,这种道德承诺同时又可以表明组织的目的和性质”,[4]领导者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学校道德领导的基本前提和内在保证,领导者要建设德行学校,引导学校师生追求善,其自身也应当朝向善、责任和担当。
道德领导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校长坚定信念、勤于修德,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福建福州一中是一所名校,其“名”不仅在于高升学率,更在于校长李迅高尚的道德素养。李迅校长将“责任、担当”等道德准则作为校长的基本素养,将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师生幸福感和心灵的成长作为重要目标。他认为校长应当以担当意识引领全校师生树立社会担当意识,在“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办学宗旨引领下,福州一中教师积极去西部支教;实施“追梦计划”,面向福建省县级以下农村学校招收学生,让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享受福州一中优质的教育资源。校长牵挂的不是名利,而是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幸福、学校的发展与未来,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自然赢得了师生员工的尊重和追随。
nlc202309081005
三、构建学校的道德规范
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构建公平公正、民主协作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制度基础。构建道德规范,意味着学校制度的道德化,即用道德的价值观念规划学校远景,形成规章制度,进而培养学校共同价值观。它是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念、学校道德文化等得以外显的重要载体,指导、约束着学校的各项活动。
构建学校道德规范,要求学校领导者全面了解学校情况,以系统观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以发展的眼光,培育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要在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定位的同时,使师生能够理解、接受和认同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学校的道德规范,还要求校长在与学校教师进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的道德规范并为之努力。刘殊芳为改造泉州五中过去遗留的不良作风,严抓学校各项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将学校建成了氛围“宽松”但不“放松”、师生“自主”而非“随意”的名校。
四、建立基于领导者德性和制度理性的民主协商
斯塔彻(G. Starcher)提出,道德领导需要具备以下七种习惯:渴望做正当的事;成为道德的引领者;考虑所有成员的利益;有坚强的伦理性格;公正;根据原则决策;整合道德智慧和管理智慧,培育学习型共同体。[5]它包含公平正义和关怀伦理的各个方面。美国学者保罗·奎克(Paul Quick)则提出道德领导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真实、平衡和系统思考,[6]其中,平衡即指正义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平衡。正义伦理关注不平等、尊重等问题,它是构建健康道德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学校领导有责任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学校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但仅仅关注正义伦理远远不够,关怀伦理同样重要。学校作为微型的社会组织,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德行学校的构建不能忽视这些关系。领导者要在增进共同体成员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保证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同时,确保各个利益群体之间权益的合理分配。学校是融人文精神和价值伦理为一体的场所,除了需要刚性制度的引领,还需要柔性的人文关怀。德行学校在价值取向上应当表现为既依据学校规章制度行事,又确保合乎道德的人文关怀和民主对话。
首先,注重学校领导过程中的公平。美国学者斯基若戈(F.Schrag)认为,道德领导在决策时应当根据公正的、关注所有人群的规则进行行动,必须考虑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利益。[7]学校公平问题是社会公正在学校层面的反映。作为维护学校健康运行的管理者,学校领导者有责任解决学校的不平等现象,保障学校的教育资源能为每一个人所共享,在尊重个体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权益的正当分配。公平意味着对所有成员的平等尊重。领导者应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并尽可能缩小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创造更为和谐、公正的学校文化氛围。
其次,体现关怀伦理。教育的对象是人,意味着我们要在教育中渗透情感关怀。关怀伦理学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强调人与人之间基于德性的情感、责任和相互关系。将关怀伦理应用于学校领导,要求领导者以道德领导的方式,在刚性领导中浸入情感关怀,关注学校领导中的情感、群体关系、意义生成、德性等要素,通过创造关怀的氛围,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关怀意识,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领导者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和理念的核心引领者,学校文化的建设与繁荣、学校道德文化的建构,都与领导者自身素质和德行息息相关,其所倡导并推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领导者的行为要能够基于德性实现对学生道德的提升。道德领导进一步对学校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将道德领导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中。这需要学校领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融入路径,形塑学校文化特色,引领学校朝着道德生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美]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陈小白,译.南京:华夏出版社,2007:1.
[5]Rahmad S.Ab.Samad,Mariam.M.Nor:Do School Leaders Need Moral Leadership to Create Effective Schools?[J]. Masalah Pen-didikan,Jilid 2007,30(2).
[6]Paul M.Quick.Moral Leadership: A Model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in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digitalcommons.fi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44&context=sferc.
[7]Schrag, F.The principal as a moral actor[G]//Erickson,D.A., & Reller,T.L.The Principal in Metropolitan Schools.Michigan:McCutchan Publishing, Berkeley, CA,197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推荐阅读:
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研究10-25
职业道德:当前道德建设的突破口05-24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05-26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09-18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10-26
诚信道德建设10-25
公民道德建设常识09-09
道德建设与维护能力07-01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10-08
职业道德建设是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