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论述题)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学技能(论述题)(共7篇)

教育教学技能(论述题) 篇1

1、提问的针对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一、针对学生实际:教学对象不同,提问内容和提问形式的设计应有所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设计提问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

二、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提问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深钻教材,选准重点、难点、特点、误点、空白点来提问,也可选择教材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重复处、转折处、含蕴处、细节处、关键处、联系处、规律处等设计提问。

三、针对教师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思维特点与提问习惯来设计问题并实施提问。有的教师长于诱导、善于设疑;有的教师长于推理,巧于解答;有的教师习惯运用归纳型提问,有的教师熟悉演绎型提问,有的教师擅长类比型提问。在提问时,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以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据下面一则案例,谈谈你对班主任工作特点的理解

自己给自己开“罚单”,这是某一学校班级管理的新规定,违纪学生可自行选择处理方法,即自己给自己开“罚单”。可供学生选择的“罚

”有:“认真听讲一节课”,“细心完成一次作业”,“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唱一首校园歌曲”,讲一个名人故事”,“猜一个学习谜语”,“背一段名人名言”,“说一说父母的辛劳”“讲一讲同桌的优点”,“承认本次错误”,“写200字以上的说明书”“请家长到校”等十几种,每违纪一次,学生可选择一种,给自己开“罚单”的办法不重复使用。答:班主任工作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全面性、创造性、经常性、针对性和师范性的特点,该案例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工作创造性的特点。班主任是研究人、教育人的。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具有一定的天赋、理智、情感、意志以及各种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青少年。案例中的班主任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给自己开罚单,既让学生记住了错误,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惩罚,不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充分地体现了班主任工作创造性的特点。

3、有一个学生,表现极差,一些老师认为他不可救药,形容他是“灰堆里的豆腐”。如何教育这种学生,请结合班主任的现代学生观谈谈你的看法。

在班主任的现代学生观中,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树立全人观点,体现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并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尊重学生的的独立自主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尊;教师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养成学会生的自信;教师扶植学生“开始的独立性”、“思想的闪光点”,才能培养学生的自爱、自强。班主任工作工程中要注意:第一班主任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分析、研究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不能一劳永逸;第二要相信学生的可教育性。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只要教育得法,任何学生都能教育好,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和处理学生错误时,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如果期望班是哪个的每个学生各门学科都优秀、智力超常,那是不现实的。第三要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可变性。对于案例中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上现代学生观中的动态观点及全人观点来教育引导他。

4、根据下面一则案例,谈谈你对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理解。

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6年之后,马克和妻子几经考虑,决定带两个孩子回英国。离开的主要原因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更像一个“测试中心”,几乎没有体育和课外活动,“这里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教育成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国际先驱导报博客2012—09—26)

答:新一轮课程改革由原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与之相适应,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也就不只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结合所教学科举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答:

一、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有的以语言文字、直观形象材料等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应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让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显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展示,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还应充分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具有隐蔽性,教师应避免教学内容的情感资源流失,如:。。。。第36页

三、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心理学中的情感迁移功能,善于对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进行人格化、生活化、情感化的讲解,以赋予教材内容以各种情感色彩,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6、请结合下面案例谈谈班主任的现代学生观。

案例1 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落下来了!”

案例2 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 答:现代学生观包括: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的全人观点,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的辩证观点,在发展变化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动态观点。案例1中的教师没有坚持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的全人观点及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动态观点,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坚持现代学生观中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主体的辩证观点。

7、阐述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答:(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2)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师资源(3)关注学生状态,开发生成性资源(4)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5)联系学生经验,挖掘生活资源

(6)拓展教育时空,运用校园文化资源(7)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8)联系家庭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8、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答:培养: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3.精心指点、启发诱导,使学生“善问”

9、论述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优点:1.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管齐下,强化学生记忆;

3.扩充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呈现过程,降低教师教学难度;

5.交互、反馈功能显著,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

二、注意的问题:

(一)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二)不可过量使用图像、声音等信息以及动画等效果

1.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2.过多的画面、过多的动画效果等,会使学生应接不暇,从而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教师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

10、以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为分类依据,阐述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1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应用。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请谈谈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答: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1.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教学方法,2.根据学科性质来设计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原则来设计教学方法,4.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5.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法,6.根据学生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法,7.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8.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该段话所论述的设计依据是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受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个性特点影响的,一般而言,教师常常使用那些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性格活泼的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的教学方法。擅长使用教具的教师,可以多采用一些讲述法和讲解法。有的教师善于绘画、制作,可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教学。总之,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切忌照搬别人的做法,而应发挥个人优势,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12、“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形象表现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班主任要怎样做才能从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

答:班主任要想从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主要是要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基本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首先班主任应形成现代的学生观,现代的学生观包括:(1)确立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的全人观点;(2)确立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辩证观点;(3)在发展变化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动态观点;(4)在师生互动互勉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观点。其次班主任还需掌握班主任工作理论及相关的学科理论以完善自

己的理论素养。

二、提高班主任的基本能力。班主任的基本能力包括:(1)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创建班集体的能力;(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能力;(5)转化后进生的能力;(6)高度的社会信息能力;(7)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8)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能力;(9)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关能力;(10)灵活的教育机智;(11)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能力。

13.教师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始动性。即教师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的外部推动力。(2)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教师的提问内容规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方向和任务,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按既定的方向思考。

(3)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具有强化作用。教师提问的目标愈高,难度愈大,要求学生思维的强度也就愈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新知。

教育教学技能(论述题) 篇2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解释,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2008 年我国首次举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此职业技能竞赛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开展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技能人才岗位的需求,引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查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展示选手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2010 年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参加了有“国际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大赛的宗旨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青年人和培训师职业技能和能力水准的提升,并积极推广职业技能,加强各国在职业技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2011 年,职业英语技能竞赛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之一,竞赛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赛致力于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展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着力于中职学生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综合培养,服务于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 年和2013 年江苏省和全国都举办了职业英语技能竞赛,2014 年江苏省继续举办竞赛,国赛改为2 年一届,这些年技能竞赛方式与内容是一样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同时,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影响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大赛对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建设、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有的建议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重学生技能培养,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有的通过对大赛赛题的分析与反思及对参赛学生的培训,引发和推动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认为职业院校应把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育教学及教研教改结合起来,实现竞赛内容与课程建设结合、竞赛训练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结合。

职业技能大赛因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职教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他们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大赛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目前,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还需要更深入、更具有影响力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将在分析全国职业英语技竞赛的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1 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分析

1.1 赛题笔试部分的题型设计与分析

笔试部分是“在线测评”,包含听力和应用型阅读,考查选手在通用职场情境下的输入型语言技能(即听力技能和阅读技能)。听力题是听一段简短的对白,选出与对白相符合的图片;听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完成图表中所缺信息。阅读题有多种类型:完成一个小对话,考查学生日常交际用语的恰当运用;从所给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话语完成对话,考查学生具体情境下较长对白的理解和交际能力;阅读一篇应用型阅读材料如邀请函,完成选择性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用型阅读能力,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提取具体信息的能力;任务型阅读,阅读一篇对话并补充所缺的信息;阅读类似于招牌、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阅读的描述和相应信息匹配起来,考查学生归纳、分析和理解能力。

由测试题目和题型可看出,笔试的题型和内容不是以“学术性”为方向的,而是以“实用性”为标准。学生被测评的不是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而是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语用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前提是能把语篇中的前后信息贯通起来,孤立地看一个句子,阅读时不积极联系上下文并不断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判断,就难以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1.2 赛题口试部分的题型设计与分析

口试部分有3 个环节,都是由学生2 人组合共同完成,所以学生一定要有合作、协商的能力。

“情境交流”考查选手用英语描述事物的能力、现场应答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要求2 位学生观察一组图,共有4 幅画面,这4 幅图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职场事件。学生在正确理解图片内容和逻辑联系的基础上选择描述故事情节的切入点,围绕这个主题在90 秒内详略得当地概括4 幅图片的具体信息,有逻辑地、生动地讲述整个事件,最后画龙点睛,加上对事件的评论,彰显职业意识。然后学生回答评委提出的与该事件有关的事实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学生只需直接给出回答,并适当地作一些解释;开放性问题则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其知识面和视野、是非判断力、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学生要用生动的叙述吸引人,简洁的评论说服人。

“职场应用”考查选手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初步职业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要求2 位学生分工合作,在模拟情境中完成一个仿真任务,这个任务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学生在生活中或未来职场中可能经历的。为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对各自所得的任务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双方用英文交流,索取和交换信息,经讨论、协商后得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回答评委的现场提问,包括叙述任务内容、做出了什么选择、并提供充分到位的论据解释选择原因。学生要善于抓住关键信息,紧扣中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职业风采”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英语风采和青春活力的平台,学生自主设计和表演节目,形式不限,内容与所学专业或将来的职业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台风、表现力和创造力。

2009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原则与职校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英语技能竞赛赛题对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技能竞赛赛题设计对职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能参与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是极少数职校“精英”,绝大部分学生无缘省、市级英语技能竞赛,全国性比赛更遥不可及。但这并不意味着技能竞赛只是极少数职校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的事情,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无关。职校英语教师可以在研究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题设计的基础上,领悟其核心精神,找到技能竞赛与日常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改革英语教学,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一职业教育界的“盛事”,提高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笔者在接触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2 年多时间里,对竞赛赛题设计逐步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职校英语教学。

2.1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

职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能力不强,但是职校英语教学并不是要从学术角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而是学生能在生活或未来职场进行简单的运用就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英语课堂上,不能以词汇、语法、句型为主要教学内容,过于抠语法知识,玩题海战术。讲练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语法规则的帮助下听懂和看懂句子、篇章,能从所听和所读的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在线测试没有单纯的语法题,但是在字句之间,学生能用语法帮助自己理解。

许多职校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还有的学生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不好意思,感觉紧张。这给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带来很大的障碍。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境,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例如安排学生轮流做主题演讲、讲故事、平时课堂上给学生单独发言的机会、2 人一组对话、3 人以上小组表演等。笔者在所教班级请学生做主题演讲时这样操作:提前1 周通知学生准备,演讲内容自选,演讲稿要求原创,并且轮到演讲的同学都要把自己写的演讲内容抄在专门的本子上。演讲时面对全班同学脱稿说,演讲完毕针对演讲内容向全班同学提2 个理解性的问题,请同学回答。老师也会认真倾听,根据演讲同学的内容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继续问1~2 个问题。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得到训练。每一期的演讲内容都各具特色,有自我介绍、有遇到老外怎么“套近乎”、有个人爱好介绍等。作业本上一页纸的内容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说与听的互动很好。

图片描述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刚开始接触这种语言运用形式时学生会不适应,不知道从何入手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比如What is happening? Who is it? Where is the person? When is it? What does the person do / say / think?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erson?开始阶段学生练习一幅画的描述,渐渐地,可以增加图片的数量让学生练习。学生从一个孤立的场景描述上升到多幅场景的描述,并且能体会其中的逻辑联系,通过谋篇布局把故事完整地叙述清楚。学生还可以从“所见即所述”上升到“述未能见”,也就是能把图片中没有的画面、隐含的情节通过想象描绘出来,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合情理。教师可以寻找教材中适合进行图片描述的内容进行改编,以此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2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协作和思辨能力

在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赛题中,有多次需要2 位参赛学生合作完成的内容,比如“情境交流”中一位同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另一位同学回答评委的问题,互相补充对方没有说到的内容;“职场应用”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完成任务单,才有可能介绍任务完成情况和回答评委问题;“职业风采”更是2 位同学的用心配合之作。在未来职场,学生与同事的合作、协商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孤军奋战的概率很小,协作无处不在。在职校,英语课堂也要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仿照“职场应用”的安排方法,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过任务和信息处理后,把全班学生2 人一组分成若干组,1 人阅读任务单,1 人阅读具体信息,互相不交换阅读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口头交流获取信息。最后,可以请一些小组在班级展示他们商讨和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种做法比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讨论问题更有效,因为在大组中往往会有学生有依赖思想,不积极参与阅读和讨论,最后坐享其他同学的成果,缺乏自己的经历和锻炼。

思辨能力强体现在提供的信息量够大、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深度,因此需要学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能旁征博引;表达时思路清晰,有观点有理据,观点与论据一致,论证过程符合逻辑。思辨能力强则能说服人,令人信服并产生共鸣。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有阅读议论文,学习使用说理过程中使用的关键词,如first,second,finally等词;练习列提纲、记笔记、写完整的作文,看所写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了,是否有新意。

2.3 职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考查学生的是英语职场应用能力及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考查的是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与应答能力等。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员工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未来潜能的发挥,英语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几乎每个“情境交流”所反映的职业场景主题都与一种职业素养有关,如面试、工作时不迟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讲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安全生产等。江苏省新版英语教材第三册为职业模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单元设置的主题如实习、应聘、接受任务、安全意识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艳智.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促进与启示[J].职业教育,2013(16)::21-23.

[2]王笃勤,梁明辉,李仁平,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4-28.

[3]汤晓华,吕景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及其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81-84.

[4]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48-52.

[5]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46-47.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篇3

1、一、直接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

2、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

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的作用。

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

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2、、社会人口状况。

2、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政策导向。

3、1、个人天赋能力。

2、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3、学杂费的高低。

4、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即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

4、、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特点,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5、、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

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

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

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6、总之,现代教育要真正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相信教育、智力、知识对物质生产的巨大作用,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地位,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

6、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

2、老师自身素质。

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

4、从教师劳动的工作量上讲。三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7、二、新的教师工资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内容:

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

2、职务等级工资。

3、津贴制度。

4、正常增资制度。

5、奖励制度。

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7、工资管理制度。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三、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老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4、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8、阐述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一、师资结构分析:

1、老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2、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3、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

4、老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

5、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二、师资优化组合。

三、教师合理流动:

1、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

2、市场主体。

3、市场配置方式。

9、、规模过大,使得管理不方便,降低了管理效率。

2、规模过大,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

3、规模过大,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增添若干工作人员,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

4、规模过大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

5、规模过大,人员过多,可能将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

6、规模过大,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它较难随客观形势变化而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7、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10、论述学校规模类型及对策:

1、规模过小成长型。

2、规模过小稳定型。

3、规模过小萎缩型。

4、规模适度成长型。

5、规模适度稳定型。

6、规模适度萎缩型。

7、规模过大成长型。

8、规模过大稳定型。

9、规模过大萎缩型。对策:

1、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

2、经预期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别设独立学校。

11、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三、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篇4

1、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2、试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1.遗传素质:其作用在于⑴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⑵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环境:其作用在于⑴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3.学校教育:其作用在于⑴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在于⑴选择性作用;⑵自觉性作用;⑶ 创造性作用。

第四章

1、试述“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育”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①“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精神和技术的准备。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因此,我们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性。

②“五育”之间互相联系。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身体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③“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当然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1.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时代的反应,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改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设了平台,可以说新课程在全国全面铺开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密切课程与现实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五章

第六章

??

第七章

1、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具体要求是: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八章

1、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

5.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6.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来选择

7.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3、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看法?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成他们自身的财富。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5、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

2.学懂新知识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4.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第九章

1、当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发展有哪些机遇?存在哪些挑战?

??

2、怎样进行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即“ 学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做好学习内容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

2.泛读有关资料,3.通读整个教材

4.细读每一部分教材

5.精读每一节教材

第十章

1、论述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内容各部分的关系?

??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2、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一)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第十一章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篇5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

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独生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教 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简答题

1.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参考答案】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2.【参考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终身学习等。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 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 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 人际关系等。

七、材料分析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 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苦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第二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 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要由原来的知 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树立新型师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 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2)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师生交往中以育人为目的的真正学习,造成师生交往意义的失 落。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彼此沟通太少。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要民主并不是抛弃权威,而是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 育影响力的保证。

(六)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 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六、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参考答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参考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3.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3.【参考答案】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 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 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4.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至少要考虑七个方 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七、论述题

试述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参考答案】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八、材料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 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 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绚活‚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涌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

六、简答题

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 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 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近一 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七、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 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

学方法。

此外,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 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 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

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材料分析题

八、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学生:(都面露喜色,大声喊)到我家!到我家!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愿意请我。但我只能去一家,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好,我 就到谁家去做客,怎么样? 学生:(面露难色,沉默)

老师:这个条件让大家为难了。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如果大家努力,一定能学会炒菜,能请到我。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学生:(争先喊道)学会了!老师到我家吃饭吧!

老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么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菜了呢?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学做菜的情况)

老师:我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学做菜的,但是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详细 的介绍自己做菜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做菜的过程呢? 学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都写出来就知道了!

老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仅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还能比较一下,谁做的菜 最好,我就到他家去做客,好吗? 学生:好!

老师:那好,那就快写吧!上面是一则作文教学课实例。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

从教育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文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这一事件。

【参考答案】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首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而案例中的老师非但没有促进学生内部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反而采取侮辱学生人格这样的不利因素阻碍了思想品德矛盾的转化,这种行为无疑违背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其次,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再次,德育过程要坚持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 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要求:①对学生的德育要通过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坚持正面教育,杜绝简单粗暴的批评。

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既没有积极疏 导,又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制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因此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论述题】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该案例体现了哪项德育原则和哪种德育方法?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案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积极克服溜冰困难的积极因素,克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充分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体现了实际锻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案例中,老师没有进行空洞的德育说教,而是借助实际锻炼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实际锻炼法的应用。

简答题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那些原则? 学校德育过程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论述题

论述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 的过程,这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 ②要注意多端性;

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关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七、材料分析题

1.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 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 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 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2.【参考答案】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 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 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 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 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简答题

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参考答案】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 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第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2.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1)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

(2)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3)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

(4)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3.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 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七、论述题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1.【参考答案】

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的优点 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 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 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特点:求知欲 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的道德观念和分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教育措施: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 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

教育教学技能(论述题) 篇6

一、国赛样题的特点

每年赛前都会发布一套样题。从公布的这些样题来看, 可以看出国赛样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 国赛样题具有高防真性, 试题之间连接性强

国赛样题所有业务均是以原始凭证的方式提供, 具有高仿真性。样题基于一个企业一个月的完整业务, 分成本计算、出纳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四个岗位, 各岗位各司其职完成业务处理。业务之间的连贯性非常强, 总账会计完成材料采购, 成本完成入库、出库及成本的核算, 其中若有一个数据出错, 就会造成后面与之相关的数据全部错误。

(二) 手工赛题每年都会涉及几个难点

从近四年的样题来看, 每年的试题都会有几个难点。2012年样题中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 年之前购入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按4%的征收率计算并减半征收, 学生若不熟悉减半征收的增值税额的业务处理就会出现问题。2013 年试题中第一题就是冲销上月末暂估入库的原材料, 在以后各题中与之相关的是原材料入库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引起学生疑问的是冲销上月暂估入库的材料到底是否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的计划成本中。2014 年样题中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的复合计税也是对学生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 税法和财务会计各自作为一门课程, 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 难以兼顾税法与账务处理的连贯性, 造成学生计算税与会计处理衔接不好。2015 年样题中有两处难点:其一是基础信息的故意迷惑, 其二则是委托加工收回物资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期初的初始资料给了两份, 一份是主管岗位编制报表的基本信息, 另一份是处理当月业务的基础信息, 学生在赛场上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信息使用错误。委托加工收回物资当期准予抵扣消税费的计算由于税法中表述的模糊和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化, 造成了疑义, 在紧张的赛场中造成学生难以正确解答。

二、2015 年国赛样题中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分析

(一) 2015 年样题中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

2015 年国赛样题中涉及两种委托加工物资, 且其收回入库时的单位成本不同, 委托加工物资的消费税是以材料成本与加工费之和为基础算出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出来的, 因此每种产品的消费税与其成本所占比例有关但与其数量所占比例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计算本期准予抵扣税款时仅依据发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计算可抵扣消费税并不合适。在样题中答案中采用了以期末结存收回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为基础计算期末结存的消费税额, 进而计算出本期可抵扣的消费税额, 但这一做法引起了争议。

(二) 引起争议的原因

1) 税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时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时行条例实施细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税当期准予抵扣税额的计算, 只提到了“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 委托方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所纳税款准予按规定抵扣”。2) 注册会计师教材中阐述。最能体现实效性与实务性的注册会计师教材《税法》中是这样写的: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化妆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妆品准予从应纳消费税税额中按生产领用数量计算扣除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额。对准予扣除的消费税税款给出计算公式:当期准予扣除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 期初库存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 当期收回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期末库存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虽然给出了公式, 但在相关知识的例题都是仅涉及一种委托加工物资, 且直接给出领用比例, 这样计算可抵扣的消费税就比较简单了。3)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教学过程中讲到委托加工物资当期扣除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时都是只涉及一种委托加工物资, 且直接给出本期领用数量比例, 则期初库存与当期收回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之和乘以本期领用数量比例即可计算出本期准予抵扣的消费税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税法还是课堂教学更多是从理论出发, 而国赛样题来自于实际业务, 这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如何结合的问题, 也向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理论, 还要用实践来充实理论, 提高理论应用水平。

三、依据发生额特性编制科目汇总表

对于损益类科目, 在期末结转计入本年利润, 其借贷方发生额在期末相等, 所以编制科目汇总表时损益类科目计算出较大的一方, 就可以填写另一方发生额。对于本年利润科目, 由于是在年末结转, 所以本年利润科目12 月发生额也具有同样特性。在国赛样题中本年利润科目一般期初有余额, 为了考查学生年末提取盈公积, 所以期初余额 (11 月末余额) 为贷方余额, 本期发生额也为贷方余额。本年利润本期发生额 (12 月份) 贷方发生额为结转来的收入收益类科目余额。

设本年利润科目期初贷方余额为A, 本期转入的收入收益为X, 本期转入的费用损失为Y, X与Y的差额为会计利润总额, 再加上纳税调增的B (或调减) , 则 (X-Y+B) 的25%将作为所得税费用, [X-Y- (X-Y+B) *25%]将成为本月的净利润 (假设为净利润) , 则[A+X-Y- (X-Y+B) *25%]为本年净利润, 年末从其借方转出。因此本年利润借方发生额为 (A+X) , 贷方发生额合计为X, 因此本年利润借方发生额合计是贷方发生额加上期初余额, 与计算的所得税费用等无关。理解这个关系后, 只要本年利润贷方发生计算正确 (在比赛中, 销售的业务比较少, 只有两三笔, 学生都能做对) , 那么本年利润的借方发生额就能填写正确, 减少了错误, 在赛场上可以作为按部就班计算结果的检验。

本年利润发生额的这些特点是与本年利润科目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也可以说是由会计期末结转的特性决定, 本年利润年末结转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户, 结转之后无余额, 所以本年利润有贷方余额, 则借方发生额肯定是期初借方余额加借方本期发生额。

参考文献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篇7

答: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

(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

(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

(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实现条件不

上一篇:老教师的专业成长故事下一篇:多情的等待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