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特点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教育的特点(共8篇)

美国教育的特点 篇1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重视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一岁半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上或拉下拉锁、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2.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如:认真听孩子说话、蹲下听孩子讲话、被当外人面斥责孩子等

3.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职称的不同。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达到国家、州、市规定的基本标准以外,还根据所担任的工作类型,有着的不同的要求。比如,园长,一般为教育硕士,做过教师助手、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教师,通常都修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的正在申请学前教育副学位。在由3-4位教师组成的一个班级师资群体中,有1-2名是主班教师,1-2名是教师,他们共同负责约16名儿童的保教工作,这些儿童可能是按年龄分班的,也可能是混龄班编班的(2岁9个月-5岁)。4.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一)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观察发现,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活动中,儿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也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也有动手活动、动口活动;既有自由活动,也有教师规定的活动;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也有室外活动等,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下面是纽约一托幼机构每日活动安排表:

上午8:00儿童入园/自选活动9:30晨间谈话(如日期、天气、故事等)

10:00区角学习(如艺术、操作、戏剧游戏、积木等)

10:45早点

10:45早点11:00圆圈活动(如音乐、故事、律动)

11:30室外游戏12:30午餐下午1:00文学和故事1:30休息3:00安静活动(如七巧板、操作、读书)

3:45午点4:00圆圈活动、故事活动(如唱歌、讲故事)4:30室外游戏5-6:00儿童离园

(二)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

一走进班级,泾渭分明的各个活动区就会展现在眼

前。

1、活动区的共性和个性。几乎在每个班级设立的活动区有电脑区、科学区、图书区、计算区、戏剧游戏区、积木(积塑)区、操作区等;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家庭区或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打保龄球或篮球)、手工区、绘画区、泥塑区、木工区、实验区、烹调区、劳动区等。

2、活动区的位置和面积。靠近班级门口的地方一般是动态活动区,如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远离班级门口的地方主要是静态活动区,如图书区、电脑区、计算区。不同的区域占地面积不同,相对来讲,图书区、积木区、戏剧游戏区、绘画区等占地面积较大,计算区、电脑区、手工区、烹调区等占地面积较小。

3、活动区的材料和陈列。各个活动区的材料都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全部开放,置于低矮处,儿童选用十分便利。例如,在图书区内,既有录音机、桌椅、沙发,也有多本图书、多付耳机、多个靠垫;在科学区中,既有多种动物模型、标本,也有尺寸不同的烧杯、放大镜;在玩水区里,不但有会沉或浮的物体,而且还有漏斗、水桶;在积木区内,不仅有空心、实心的积木,而且也有形状、颜色不同的积木。

4、活动区的分隔和人数。图书柜、玩具柜和操作台是常见的分隔物。不同的活动区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吸引力,相比而言,在戏剧游戏区、积木区、玩球区进行活动的儿童人数最多;其次是电脑区、操作区、手工区;再次是科学区、图书区、玩水区、玩沙区。

(三)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

1、游戏的种类及主题,教师总是鼓励儿童自己进行选择、做出决定。

2、游戏的材料及构思。“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材料是儿童游戏的支撑,教师十分尊重儿童对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教师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例如,在“造大桥”的积木游戏中,有的幼儿提出要先造“桥墩”再架“桥”,有的幼儿则提出不需要造“桥墩”,直接铺上一块长板就可以造成“大桥”了;有的幼儿提议要用圆柱形的实心积木做“桥墩”,有的幼儿却提议应用长方形的空心积木做“桥墩”,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教师都全盘接受,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很值得去试一试。

3、游戏的时间及场地。儿童在上午、下午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游戏,能够尽情尽性地玩耍;游戏场地开阔、安全,室内以地板、地毯为主,室外以木屑、胶粒为主,如果天气允许的话,儿童会有大量的时间在室外游戏场地上度过。

5.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注意从儿童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为儿童的发展寻找契机和突破口。动手活动。“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这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真实写照。让儿童自已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使学习成为一种探险活动,而变得其味无穷、永无止境,儿童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探寻科学的奥秘。参观活动。教师定期带儿童到当地的各种博物馆,使儿童摄入了量多质优的表象,丰富了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它活动教师有时还带儿童到农场去郊游,到马戏团去看表演,到水族宫去观赏,到公园、街道、广场去散步,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儿童的体力,陶冶儿童的情感。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既享有一定的权利,也需尽必要的义务。

(一)广泛的权利

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家长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权利:

(1)当孩子在机构中时,他们可以随时来访。

(2)他们能够参与制定促进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方案,如果他们的建议不被采纳,他们会收到书面反馈意见。

(3)机构定期为每个儿童撰写一份成就报告,至少每6个月给父母提供一份副本,或与父母一起讨论报告。

(4)每年至少召开1次父母会议,也可根据父母的需要来开会。

(5)孩子的档案是特许的信息,应严加保密,只有得到父母的书面同意后,才能公开。(6)父母复制记载孩子的资料不会被高价收费。(7)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档案增加信息和评语。

(8)父母可以请求删除或修改孩子档案中的任何信息,他们应收到来自机构的书面决定。(9)父母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提出请求:孩子的档案对他们公开。

(10)父母可以要求召开一个会议,让他们去澄清或修正孩子档案中的令人不愉快的记载,在会后1周内父母应收到反馈意见。

(11)在孩子进入机构前,父母应被约见等。

(二)重大的责任

1、对孩子的物品负责教师要求父母让孩子携带如下物品来机构,并在这些物品上写出孩子的名字。

(1)在一个大袋子中为孩子放入一套完整的备用衣服(内衣、袜子、衬衫、裤子、运动衫)和一个塑料袋。

(2)孩子在室外穿的衣服要符合季节的需要,如冬天要有帽子、手套、靴子和裤子。(3)一个小床单和枕头,一个标准尺寸的枕套。

(4)一张孩子的照片。教师要求父母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来机构,因为孩子很难与人分享玩具。如果孩子想带东西来机构,可带这样的东西,如图书、音乐唱片或磁带、照片、制作或发现的物品(鸟窝、岩石)、动物模型。此外,还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枪或武器等物品来机构。

2、对孩子的食品负责孩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教师提请父母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食物。将糖从孩子每天的午餐盒中取消,即使在生日、假期和其它庆祝活动等特殊情况下,也要严格限制孩子对糖的摄入量。要为孩子提供营养丰富的三明治:小麦面包、薄脆饼干、乳酪、金枪鱼、色拉、新鲜蔬菜、葡萄干、坚果(胡桃、栗子)、火鸡、新鲜水果、酸乳酪或汤、炖肉、米、干面食、烧过的蔬菜等。在午餐盒上写下孩子的名字,以便于教师放到微波炉中加热。

学前教育机构在上午、下午都向儿童提供优质、有趣的点心,如果汁、乳酪、花生黄油、薄脆饼干、芹菜、胡萝卜和其它的非加工的、非甜类的食品,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父母在家中应强化这些习惯。不要让孩子带有糖、化学添加剂、防腐剂、染色剂、调味品的食物到机构来。

3、对机构的活动参与

父母参与机构的活动,能够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鼓励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参与:

(1)参加父母会议,表明自己的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与专家一起讨论教养孩子的问题。(2)参加需要出席的父母/教师会议。

(3)当需要的时候,志愿为机构做清洗工作。(4)参加每年评估机构的活动。

(5)参加班级活动、参观活动和特殊活动。

(6)通过志愿做一件事,如为儿童阅读,向儿童演示反映特殊文化的技能,来共享家庭的文化传统。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应象美国一样,把对学前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拓宽现行幼儿园科技教育的内容,注意对儿童进行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i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启蒙教育,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以实现“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从小培养儿童学会与人共处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学前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帮助儿童认识本国文化的同时,还让他们接触外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处理好区域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儿童不仅有时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而且还有机会了解周边国家和边远国家,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学会尊重、宽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共享人类文化的精髓,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公民。

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我国一些幼儿园也开展了活动区的教育,但却比较注意形式,未能发挥出区域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以美国为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班级师生比率较高、活动场地不大--出发,探索活动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究竟应设哪些区?每个区应如何布局?应占多大面积?需置放哪些材料?如何置放材料?每个区可容纳多少儿童等。

4、增加参观和旅行的机会。

美国学前教育实践证明:参观和旅行是教育儿童的有效形式,因为儿童的身体所处环境的变化能带来儿童的意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应全面开发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儿童到历史名胜去参观,到城市、乡村去旅行,到公园、街道去游玩,到商店、超市去见习,使儿童得以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以外的世界,并将其与书本知识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实现从认知体验到情感体验的飞跃。

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卵生姐妹”,双方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家长只有在享受到自己特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几十年来,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对家长讲的较多的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权利和特权则很少提及。

我们应摆正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位置,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家长,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利,如孩子个人隐私的保护权,孩子肖像作品的维护权,孩子发展水平的知情权,孩子教育措施的决策权,孩子教育成就的评估权等,使家长能真正地与教师合作,实现家园同步共育。

一、幼儿数量的不同

在美国,两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孩子。可我们现在呢,幼儿园小班至少也要25个的孩子,很多都是接近30个。而中大班则要接近40个,甚至超过40个。

二、教师工作量的不同

现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但可悲的是“干的比驴还苦”却没人知道。驴干的虽苦却还有人知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和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带班以外,还要做哪些呢?班级学期计划、班级学期小结、月计划、月小结、月目标、周计划、每天的备课、区角计划、区角记录、主题活动记录、个案、教养笔记、家园联系、育儿小知识、„„您千万看清楚了,还有省略号呢?而且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要写下来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专家、领导要看的,这可是评比的依据呀!能不写吗?

除了这些要写的东西以外,现在的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组”,“教研组”、“年级组”、“电脑组”、“课件组”、“双语组”„„这些“组”,每个人至少也得参加两个吧!有的甚至是全部参加,我们戏称为“百搭”。除了这些“组”的活动之外,还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教师大会,„„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利用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间,教师空班的时间进行的。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还要定期外出学习,各种区、片的活动,定期公开教学,„„老师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主动回家加班,当然这是没有加班费的。

老师们哪里还有时间来准备教具、活动材料、环境布置呀?可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简单:加班!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例如,早已被教育界认同的观点: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过多的关注结果。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不同

美国在70年代就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而在我国呢?外地青年教师问我:在幼儿园,孩子们是叫你们阿姨呢,还是老师?

美国教育的特点 篇2

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史, 从西方工业革命到东方工业崛起, 从包豪斯到现代设计教育, 在这短暂的两百年时间里, 工业设计轰轰烈烈地蓬勃发展。怀着对于西方设计方法与模式的强烈学习愿望, 我于2007年远赴美国继续研究生课程。在这留学的日子里, 我深刻感受到了美国设计教育的特点及其不同之处。在本文中, 我想就自己留美的亲身经历来介绍一下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资源, 希望能够对国内的相关领域有所启迪和帮助, 以为国内的设计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一、国际背景, 交叉学科

由于美国的设计课程开设在综合类大学里的设计学院, 因此提供了更多与其他专业人员交流的可能性。学校里有众多其他领域的学院和研究部门, 比如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等。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选过一门商学院下属的课程。这门课程很特别, 虽然是商学院的教授来带课, 却吸引了来自工业设计、MBA、工程学科以及商学院学科的学生来选修。教授按照相同的比例从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申请者中挑选出学生, 并在班级里组成小团队。每个团队拥有四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以便在将来的设计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专长来合作讨论。整个课程时段为一个学年:上学期主要做具体的项目学习 (Case Study) , 以教授讲课和课堂讨论阅读材料为主;下学期开始开展具有市场针对性的设计项目, 同时每个团队与一个企业合作以获得相关指导与咨询。在学期之间的寒假, 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相对的海外市场进行调研与采访, 以求更加贴切地了解设计的目标消费人群。

这种交叉学科的小组讨论对理解不同专业人员的思考和沟通方式是非常有帮助的, 也为将来的就业做了铺垫和准备。比如暑假的时候我去了美国科勒产品设计研发部门实习, 也被安排在这样交叉的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同时, 由于综合类大学里拥有大量的留学生, 团队里的学生也受到不同国际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 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思考方式, 也融合了国际思想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我的团队里, 除了我以外, 还有三个人分别来自美国、泰国和新加坡。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积极性,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 教授都会发给每个学生互相评分的表格以决定最终的课程成绩, 因此谁也不敢在团队里闲着让别人去做事。

二、企业合作, 双赢策略

工业设计的课程里有一类是设计系的学生与相关企业合作, 企业提供现有产品和材料, 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学习研究以及互动来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通常学生在开始项目前都会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以保证所做的开发与研究得到应有的保密。在课程中, 学生在教授和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指导和建议中得到进步。这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和市场及企业接触的有利环境, 并给他们一定的限制, 使他们不再拘泥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想入非非地做概念设计, 而是走入社会, 走进企业, 了解市场和消费者, 学习企业的理念, 听取具有实际经验的设计师和销售人员的意见。

我在二年级上学期参与过一门工业设计系与建筑设计系交叉的课程, 同时又与企业进行合作。这门课的教师共有三位:一位来自工业设计系, 一位来自建筑设计系, 还有一位来自提供材料的企业。学生有建筑学背景, 也有工业设计背景。整个课程的安排比较自由, 一周一次, 每次维持三小时, 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在课堂上参与三小时的轮流讨论与评讲的环节。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老师既不要求手绘, 也不要求电脑建模渲染, 但是非常强调模型的制作与材料的研究;这是国内设计教育与西方设计教育的不同之处。第一次上课, 企业人员就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材料相关信息。下课后, 每人获得一块材料, 要求回家去做各种实验, 寻找材料的特性以备将来为我所用。下次上课要交的作业, 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 用记录性照片和结论性文字告诉读者设计师对该材料进行探索过后的成果, 并将模型或材料在下堂课带来, 每个人轮流演讲自己的新发现。每一次上课的内容, 基本就是教授轮流评讲学生的模型进度并给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方向, 并且会不时介绍一些新的模型制造方法和设备来供学生参考, 比如说激光切割机 (Laser Cutter) 、大型数控机床 (CNC Machine) 等等。与企业合作的最大收获就是可以免费获得其源源不断的材料与生产资源, 而企业也能够从学生的创意中得到很多启发, 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何乐而不为呢?

三、体验研究, 参与设计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 而不是仅仅做设计本身的技巧。我在第一个学期里有一门必修课, 主要内容是参与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 即走入学校残疾学生的生活, 通过观察、谈话、记录和交流来学会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面对生活。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式研究 (Empathic Modeling) , 在对残疾人学生群体有了深入的了解与分析以后, 第二个学期, 我们即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在设计流程中, 我们需要不时地回到残疾人学生中间, 听取他们的反馈与建议,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

体验式研究是一种深入使用者生活从而尽可能想其所想, 做其所做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我们能够更切近地体验作为旁观者所不能发觉的细节问题和感性认识, 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整个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我不仅掌握了该设计研究方法, 而且还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许多触动。比如当我开始研究腿部瘫痪的残疾学生时, 很想体验他们轮椅上的生活。在导师的帮助下, 我们借到了轮椅, 并且可以亲自坐在轮椅上体验运动于学校之中的麻烦与辛苦。因为需要用手臂来转动轮子, 所以不一会儿双臂就变得很酸痛。遇到台阶而没有斜坡的地方也是很需要动脑筋的, 幸好我们的大学对于残疾人的各种设施十分齐全, 很大程度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的残疾朋友告诉我, 这也是她选择报考这个学校的原因之一。

四、模型制作, 设备完善

在美国学习工业设计十分重视手头模型的制作能力, 教授在项目最后评分时对模型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模型分为两种, 一种是功能模型 (Functional Model) , 另一种是外观模型 (Appearance Model) 。前者不要求模型的外观如何逼真, 但是要求模型能够基本模拟真实产品的操作功能;后者不需要实现操作, 而要表达出产品的真实外型与色彩材料效果。通常前者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使用得比较频繁, 用来检验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后者在产品设计的最后阶段制作, 可以按比例适当缩小。

模型房设备比较齐全, 除了一些手动操作的设备如车床 (Lathe) 外, 还有不同功能的砂纸打磨设备 (S a n d i n g Machines) 、铣床 (Mill) 、各种各样的手动工具, 还有诸如真空成型器 (V a c u u m Former) 、激光切割机 (Laser Cutter) 、三维打印机 (3D Printer) 等等。模型房有师傅和助理, 有什么模型制作方面的问题可以拿着图纸和想法找到师傅来请教使用材料和制作方法。当然使用模型房的前提是要经过一阶段的安全使用培训并且通过相关的考核。

五、加入协会, 规划职业

The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 即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这个协会不仅收纳职业设计师作为会员, 而且也吸收广大的工业设计系学生来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 如会议、讲座和专业招聘会。作为在美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人员, 加入这个协会就相当于给自己开拓了一个专业领域的新天地和提供了各种机会。比如说如果不是该协会会员, 就不能参加一年一度的学校专业招聘会, 也丧失了获得许多其他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讲, 也就不利于扩大视野和发展事业。因此即使是本科学生, 在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IDSA学生分部, 并且民主选举主席、秘书等不同职责的学生负责各个事项, 包括招聘会。

作品集是工业设计学生找实习找工作的最重要资料, 因此, 怎样做好作品集深刻地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在学校里, 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怎么设计制作作品集和简历以及相关推广自己的技巧, 以准备求职。这是相当实用的课程。在课堂上, 老师会对学生的作品集进行评讲和指点, 也会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或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以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在课余的时间, 学院会举办一些关于作品集和简历的小型辅导会与讲座, 分析一些实用的例子, 并对学生自己带去的作品进行点评。

六、星期五工作室与研讨会 (Workshop/Seminar)

星期五通常都是没有课程的日子。但是学院会不时举办一些称为Workshop或者Seminar的小型讨论学习会。Workshop通常会邀请一些学院里的老师和高年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负责举行。比如说, 某一周五举办草图表现的Workshop。教授会给全体学生发电子邮件希望感兴趣的学生前来参加。在工作室中, 高年级草图专长的学生和专业老师会给希望提高草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学生可将自己已画的草图带去接受评讲和建议, 也可要求老师进行重新绘制以学习新的技法。又如模型制作的Workshop,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模型或者草图带到其中征求老师以及学长的制作意见, 同时又可观摩并学习不同设备的使用技巧。至于Seminar, 通常学院会邀请一些业界有名或者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前来做一些讲座,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这种类型的周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 也在课外为学生解决了他们遇到的各种专业上的困难, 同时增进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对学生个人, 而且对整个学科的建设也具有相当有益的指导作用。

七、Designmatters专家系列讲座

Designmatters是设计艺术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在整个大学校园里深有影响的讲座, 主办方为工程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的院长和教务长。这系列讲座的目的在于探求设计、工程、技术和商业在创造成功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体验中的交互关系与作用。演讲者的选择是基于以上领域中的专家。学校专门制作了这个系列讲座的网站, 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听取专家的新思维, 获得新知识。比如去年在这个系列讲座中, 学校曾邀请到了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 (Donald Norman) 来讲述社会性设计 (Sociable Design) ;IDEO在芝加哥的领军人物安得鲁·布鲁夫 (Andrew Burroughs) 来传授对于每天观察生活细节结构的心得;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威廉·麦克唐纳 (William McDonough) 来宣传可持续性设计与运动, 等等。每一次讲座都选在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阶梯大教室。每次都要早去占坐位, 因为学生之多, 实在是盛况空前, 晚去只能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这个系列的讲座与周五Seminar的不同点在于周五是学院请来的讲座人员, 因此基本为清一色的工业设计师。而系列讲座基于全校资源, 能够跨学科邀请到国际知名人士, 并且跨越学科背景, 吸引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前去聆听。

八、企业家中心

Technology Entrepreneur Center (TEC) , 被称为“企业家中心”, 是学校创立于1999年用来促进与支持教师、学生以及校友来把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一个部门。它不仅提供多达14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 还组织学生和校友参加一些周边的大城市如芝加哥等地的论坛, 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上讲座课。每年, 该中心都会举办一些创业比赛, 获胜者将获得巨额资金来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参加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 只要是具有创新思想的突破性设计与发明, 都拥有获奖的潜力。

学校鼓励学生不仅仅做学院式的研究与开发, 也要将所学成果与实际社会相结合, 从而不仅造福人类而且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企业家中心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性, 并帮助学生解答在创业路上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右图为Michael Callahan, 他开发了一种能够将神经学信号转化为语音的新技术, 从而帮助美国严重残疾的人们重新恢复行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因此赢得了学校的创新发明大奖。同时他也希望他的该产品能够在2008年通过他自己的公司首次推广上市。

结语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反思 篇3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1、教育行政的高度分权、自治。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宪法中规定,凡未经宪法确定的事项各州均享有保留权。该宪法未提及教育问题,此后的宪法补充条款也未提及。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但依然强调“关于教育的权限和责任,保留给洲和地方学区及州所规定的其他机关”,即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是属于各州。其次,在美国不论是公立或私立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包括州政府的拨款、公司或私人捐赠、基金转让、联邦政府自主等。在经费使用上,高等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体制进行自主支配。

2、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从南北战争到一战后,美国的高等教育处在不断完善阶段。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二是社区学院。

(1)研究型大学。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代表着美国大学的学术形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宣告美国现代大学的诞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做出高度评价,“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只有在霍普金斯大学迫使我们的教师努力发展他们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之后才得到发展。对哈佛如此,对于美国其他大学也如此。”根据卡耐基基金会2000年分类标准,美国现有研究型大学261所,称之为:广延型博士学位研究型大学(151所)、密集型博士学位研究型大学(110所)。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高水平科学人才,使之成为美国高层次科学研究的重要承担者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从而确立了其他大学无法与之抗争的地位。

(2)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的独创,美国早在1902年就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两年制学院。加州颁布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中阐述了三类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加州社区学院(CCC)提供大学前两年的教学。主要职能是进行职业教育和为转读大学提供准备,并颁发各种职业技术证书、文学学士学位和理学学士学位。通过社区服务和成人教育开办扫盲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和普通教育方面的非学分班。据了解,1994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总数为1526.3万人,其中社区学院的学生数为675.2万人占总在校生数的43%。

3、以质量取胜的私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私立大学,是美国现代社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高等教育力量。根据1995年9月18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统计,在1995年全美25所最佳大学排名中,前18名都是私立大学,25所最佳大学中私立大学23所,公立大学仅2所。美国私立大学得以昌盛,是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通过后,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均可以得到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

4、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使其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因此主要是通过各地区的高等院校的认证制度来进行认证。所谓认证制度是一个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以满足公众问责和提高学术质量为目的的过程,是一种非政府性的指向质量的评价模式,是为了保证美国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极有力的工具。认证制度的程序包括院校自我评价、认证小组实地考察和委员会评价三个方面。认证的目的是:保障院校或学术项目的质量;帮助院校或学术项目改进和提高。

反思

美国高等教育在短短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建造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庞大、最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1、加强高校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注重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办学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挥地方办学的优势,切实保障国家政策的落实,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转变政府职能,分权给地方,改善和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各个地方的高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以及资金投资很难达到均衡。如果都按照政府的统一标准,造成地方与政府的不适应,往往只会让地方高等院校感到办学的压力,失去积极性。因此,作为中央应考虑到地方特色、保障教学的质量,应适时地下放职权,让地方政府和高校有一定的权限,进行自主办学,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

(2)加强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注重民办和公办教育的结合。我们要加强多种办学形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加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体包括高等专科教育、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主要层次。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例如仿效美国在基础层次建立社区学院等短学制高等教育机构,在高校层次建立研究型大学,从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我们还应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例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语言、知识等本土文化的交流,增强世界各国的联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3、健全高等教育评价体制。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起步比较晚,为了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多元评价理论。必须建立多元评价体制,在探索既适合本国特色又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向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以保障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健全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体系,完善评估体系。认真总结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经验,修订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完善评估体系,加强评估体系的法律化。同时,还应该加强专家组的评估,充分发挥专家组的评估功能。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我们还应利用现代信息系统,与本国及他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借鉴多种评价理论、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评价体系的系统化、多样化,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美国军事院校教育体系和主要特点 篇4

美军十分重院校建设,强调教育训练是部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新式武器装备发挥最大威力的先决条件,是胜利的奠基石。美军自1802年创建西点军校以来,美国的院校教育已走过200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院校教育体制。据初步统计,目前美军共有各种主要军事院校113所,其中国防部直属院校14所,陆军院校29所,海军院校30所,空军院校29所,海军陆战队院校11所。此外,美军还在地方院校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479个。据统计,美军平均1.5万名官兵一所军校;在校学习官兵约20万人,在校工作人员(军人、文职人员)约18万人。

美军院校由国防部的一名助理国防部长负责领导。在参谋长联席会议内,由主管政策和计划的部门负责。在陆、海、空三军内,由每个军种一名副参谋长负责,军种内并设有训练教育发展司令部具体负责军校工作。另外,还成立一个由国防大学校长牵头,各军种最高学府负责人参加的协调委员会,定期协商教学大事。

美军院校办学的基本方针是:使进入军校的男女青年具备服务于国家和从事领导工作的基本素质。具体地说,军校学员要在智能、军事、道德和体能4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知识,具备必要的职业素质,拥有强健的体魄,具备高水平的智能,并建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

一、美军院校教育体系

美军院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初、中、高三级教育体制,即初级军事学校、中级军事院校、高级军事学院三级。

1、初级军事学校。初级军事院校在美军院校体系中占绝大多数,初级军事学校主要进行担任军官前的训练和定向专业教育。

负责担任军官前训练的院校主要有三军军官学校、候补军官学校和后备军官训练团。

三军军官学校,即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海军军官学校(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和空军军官学校(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校)。这3所学校是培养三军骨干力量的基础学校,被誉为三军军官的摇篮。3所军官学校学制均为4年,学员毕业时授少尉军衔和学士学位。3所军校每年要向军队输送军官2000余名,占每年新提拔军官总数的11%。这3所学校的毕业生,是美军军官中的骨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欧洲作战的36个军、师长中,34个是西点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军著名将领麦克阿瑟、布莱德利、阿诺德、克拉克、巴顿、史迪威等亦毕业于西点军校。除此,3所军官学校还为美国政界和其他各界输送了许多“人才”。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总统格兰特、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前总统卡特、布什为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生。

陆、海、空军、海军陆战队候补军官学校(亦称预备军官学校),主要招收具有大学程度的优秀士兵和经过挑选的大学毕业生。学制4至6个月。学员毕业后授少尉军衔。每年向部队输送军官数,占美军每年新提军官总数的12%左右。

后备军官训练团,是美军培训后备役军官的重要机构,亦是美军现役部队正规军官的主要来源。美军在地方几百所高等院校中,设有陆、海、空军后备军官训练团。其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命要求。美军在各级地方院校共有后备军官训练团479个,其中陆军265个,海军66个,空军148个。学生志愿报名申请参加后备军官训练团,经批准后,学生与军方订立合同,一旦需要,必须接受军方任命。每个参加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学员,平时由军方提供必要的服装、军事书籍,在参加夏令营集训期间,享受约500美元的补贴。多数参加高级训练的学员,每月可从军方领取100美元的津贴费。军方还为训练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享受奖学金的学员,每年由军方支付其6000-7000美元的学费、书籍费或试验费。后备军官训练团学员毕业时,一般应接受军官任命,并服一定时间的现役,但是,军方允许那些要求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学员,推迟两年服现役。三军后备军官训练团,每年可毕业后备军官约12000余人,其中服现役的约6500人,占全军每年新提军官总数的36%。因此,许多美国把西点之类的正规军官学校称为“军队中的大学”。

经过上述训练成为军官后,还要进行定向专业教育,即要到军兵种专业学校的初级班进行与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学习。此外,尉官晋级之前,也需在军兵种专业学校的高级班进行职务适应性教育。

陆军专业学校,主要有步兵学校、炮兵学校、装甲兵学校、通信兵学校、防空学校、航空兵学校、牧师学校、工兵学校、军需学校、情报学校、军械学校、导弹与弹药学校、特种兵学校、国防新闻学校、语言学校、运输学校、军法官学校、财务学校、军医学校、人员与资源管理学校、副官长学校、保密学校等。

海军专业学校、主要有驱逐舰艇学校、潜艇学校、情报学校、声纳与电子学校、军法学校、舰炮长学校、工程学校、管理学校、牧师学校、补给学校、军需学校等,此外,海军陆战队专业学校主要有两栖作战学校、基础学校、通信学校、计算机学校、电子和电力学校等。

空军专业学校,主要有飞行训练学校、领航员学校、专业技术训练学校、卫生学校、基础军事技能学校等。

2、中级军事院校。中级军事院校主要有国防大学所属的武装部队参谋学院以及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指挥与参谋系、海军研究生院、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海军陆战队指挥与参谋学院、空军理工学院。武装部队参谋学院侧重培养联合军种的指挥与参谋人员。军种指挥与参谋学院侧重培养各自军种的指挥与参谋人员。中级军事院校多半是为尉级军官晋升校级军官所实施的专业性教育,主要招收服役9-15年的上尉或少校级军官。武装部队参谋学院学制5个月,各军种的指挥与参谋学院学制9-10个月。学员毕业后晋升少校或中校军衔。

3、高级军事学院。高级军事学院有国防大学所属的国家军事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陆、海、空军的军事学院等5所,负责全军的高级深造教育。国家军事学院培养合成军高级指挥与参谋人才;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培养军事决策和资源管理人才;各军种军事学院培养本军种高级指挥与参谋人员。高级军事学院主要招收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中校和上校级军官。学制10个月。学员毕业后晋升上校或将级军官,担任师、军级指挥职务和军以上高级司令部的参谋职务,或政府部门的高级决策、管理人员。

此外,美军于1971年建立了军士教育系统,为军士和专业军士提供职业教育机会。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各有1所军士长学校和数量不等的军士学校,实施本军种的军士教育。

二、美军院校教育的若干特点

1、美军院校在学制上,基础训练院校学制长,进修深造院校学制普遍较短。

美军院校除负责基础训练的院校(如西点军校等)学制4年外,负责军官进修深造的中、高级院校学制,短则几周,最长不超过1年。据统计,美军军官住校时间仅是服役时间的五分之一。由于学制短,各级院校轮训次数多,培训数量大,美军每年在校培训的现役官兵近20万人。由于学制短,分科细,各类院校知识更新快,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

2、美军院校在训练对象上,实行官兵合校训练。

美军陆军各兵种学校和勤务学校,都实行官兵合校训练,既有现役军官在校深造,又有士官和士兵在校学习。在一所军校里,既有晋升前入校学习的军官,也有为了学习新技术在部队常年服役的士官,还有为了完成基本战斗训练的新兵。

3、美军院校在师资力量上,采取军职与文职相结合、专职与聘用相结合。

美军院校专职教员中有大量的文职人员,国防大学34名教员中,文职教员13名,占40%;武装部队工业学院39名教员中,文职教员15名。美军院校还聘请许多地方学者或大学教授任教,以弥补军队院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减少军事院校教员的编制人数,精简教学机构。

4、美军院校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重视实地考察和参观、演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军许多军事院校采取自学与小组讨论为主的方法,先由教员就某个问题讲课,然后进行小组自由讨论,或者教员一边讲出自己的观点,学员一边提出自己看法,共同商讨。有些军事课程和作业,不事先作想定方案,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美军初、中级院校比较重野外作业和演练。高级军事学院经常组织学员外出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实行开放式教学,扩大对外交流,学员有将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到国内外旅行参观,参观本国主要地区和领导机关,访问北约各国及其军队,以便扩大学员的眼界。

5、美军院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基础理论和现代科技教育。

美军初级军官学校的文化课占80%,其他课(含军事课)仅占20%。海军军官学校理工学科的学时占学员总学时的90%,近年来,该校又增设了系统工程、计算机、矢量分析等课程。美军其他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应增加了现代科技理论的传授和科技的应用,以便学员毕业后能够适应科学飞速发展和武器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美军院校还注意根据未来战场需要,设置教学内容。

6、教学与科研并重,美军院校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科研机构。

美军没有全军性的专门学术研究机构。美军院校既是教学机构,同时承担着相应的科研任务。各军兵种学校负责编写各军兵种有关条令。国防大学和陆、海、空三军军事学院负责战略范围的学术研究,研究国家安全政策、外交和军事战略的各种问题。武装部队工业学院侧重研究人力、自然资源和工业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等问题。高等军事院校的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要在毕业时写出学术论文。

美国电子政务的特点 篇5

美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经验

1、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美国政府的行政理念是政务透明和为民服务。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让人们点击鼠标三次就能够办事。因此,美国的电子政务,“电子”只是工具,“政务”才是目标,而“服务”则是关键。

2、政府推动与财力支持。在美国,从前任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布什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都对电子政府建设持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根据《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联邦政府设立了电子政务基金,2003年这一基金被投入4500万美元,到2006年将增长到1.5亿美元。

3、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法律保障。

4、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即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逐个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5、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注重规划,分步实施。

6、借鉴电子商务经验,以市场运作模式发展电子政务。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主要的政府信息系统要素分包或统包给合格的企业。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但相对于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经验和发展省会经济的迫切需要,我们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入相对不足,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二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彼此独立,分散建设现象依然存在;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电子政务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三是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办公业务系统的开发相对薄弱,政府网站的社会应用水平较低。每个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数量还很有限。四是部分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及广大群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务员队伍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必须下大决心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我市电子政务向更高阶段发展。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的目标和对策

通过以上对美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在未来的几年中要达到以下目标:围绕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公开,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加快政务协同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制,基本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部署、部门间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具体而言,借鉴美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经验,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对政务信息公开统一立法。从制度建设来看,我国信息公开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公开制度的执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宪法》中没有明确的保障公民获取信息的条款,虽然我国法律中有一些关于行政公开的规定,但都是零散的局部的,有的甚至是试行的。信息公开方面,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全国还没有有关的统一立法。因此,我国应该及早制定政务信息公开的统一立法,在立法技术上,特别是在公开与保密的平衡问题上,借鉴美国做法,用法律规定各部门必须公开的信息内容,对哪些事项可以公开、哪些事项不能公开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最大化,政府信息保密的范围最小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电子政务的计划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谋略,还需要强大的来自领导层的推动。政府领导应深谙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意义,并较为熟练地掌握日常工作中操作电脑和互联网的基本技能,切实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要变人治为法制,通过立法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地位。要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要更新管理理念。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因此应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民众为中心的理念,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认真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要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众上网参与电子政务提供硬件支持。

四是要加强预算管理,提供资金保障。从美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看,为搞好电子政务,首先必须建立电子政务体系架构,并据此制定资金预算,以解决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的资金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今后我市应加强预算管理,同时逐年增加电子政务建设专项经费。财政每年将电子政务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并根据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逐年适当追加,从资金上给予必要的保证。

五是要制定总体规划,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应建立信息化效能评估制度,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应各负其责,在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下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电子政务建设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抓住机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走产业化运作之路,把重大建设项目与培育骨干企业、应用开发与振兴软件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政务系统运行维护与发展信息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推广工程外包、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待工程竣工启用后,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管理。但在尚未规划完善而政府机构又急于建立自己网站的情况下,则不宜鼓励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外包”业务,以避免强化已有的各自为政的格局,为将来的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全面整合创造条件。

六是要重视人才建设,建立信息化培训制度。美国电子政务建设非常重视人才建设,为人才招募、培训、交流提供了大量资金,同时非常重视各类人才的交流和合作,这是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我市而言,应加强对政府公务员和全民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造就电子市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的群体。要加强各类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应克服惯性,改变片面依靠信息技术人员的倾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和公务员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

七是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综合性门户网站。按照“简单、实用、重点突出”的原则,建立单一政务处理入门网站。即将各个部门机构的功能和信息综合起来,建立门户网站,加强办公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来体现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本质要求。应当明确,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业务处理平台,而且也是知识加工平台、知识决策平台和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政府门户网站有赖于各政府部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对于还没有建立或打算建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职能部门来说,一定要放在全市门户网站的规划内统筹建设。

八是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至关重要,必须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一手抓安全技术手段开发,一手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根据安全标准,进行安全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特别是外企)的要求、限制和约束;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政策。任何电子政务系统在建成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该接受有关部门的安全审计,以确保政府的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得到落实。

美国电子政务给我们的启示

1、设立首席信息官的做法对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具有借鉴意义

电子政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涉及多种业务和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电子政务工程是“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体制,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强力推动。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下发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级领导机关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指导力度和信息化意识得到了空前加强。但是,目前全国各地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基本还处于自成体系的状态,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应用项目还较少;体制不顺、衔接不畅、政出多门、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在这方面,美国各级政府及部门通过设立首席信息官解决多头领导问题效果明显;联邦政府通过成立CIO委员会和电子政府特别行动组,具体负责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政务应用工程建设;并通过制定电子政府战略规划、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应用协调工作,较好地使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因此,美国联邦政府设立首席信息官、全权负责电子政务工作的做法,对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必须进一步理顺体制,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具体说,一是要理顺地方管理体制,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明确由主管信息产业的副职(副省、市、县长及对口副秘书长)分管电子政务工作,切实承担起本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能和作用,认真研究部署并及时协调解决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级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统一管理和使用,从源头上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重复建设、投资分散的难题;三是要打破行业局限,消除信息孤岛,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应用平台,使政府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公用化。

2、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成败,关系到系统中信息的安全和可信度。美国联邦政府在进行24项电子政务应用工程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同时进行电子安全认证平台的建设。“911事件”之后,为防止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建设。本团访美培训期间,美国电子政务专家和官员谈论最多的就是系统安全问题。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不高;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够完善;信息安全管理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加之网上有害信息传播、病毒入侵和网络攻击日趋严重,网络失泄密事件屡有发生;全国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制定统一的安全体系方案,到目前为止,限于资金不足,还很少有地方政府采用异地冗灾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类似美国911一样的恐怖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特别要充分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都要考虑抗毁性和灾难恢复,提倡异地冗灾、互为备份、资源共享。

3、必须积极推动全民上网,扶持弱势群体,搞好在线服务

我国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保持协调,如果电子政务只能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和便利,就会成为少数网民而非广大公民的政府。很多无法上网的人,可能恰恰是最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如申请救济者、寻求就业者、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美国的联邦政府、慈善机构和部分企业在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在边远乡村建设宽带网设施,推动残疾人上网工程等;在积极为企业、公民创造上网条件的同时,还加强宣传,主动推销服务,积极引导公民利用政府网络服务。我国在推动残疾人等弱势人群上网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各地还没有免费上网设施,各级政府网站还没有考虑到弱势人群的上网问题。因此,随着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政府要出资金、出政策并鼓励企事业单位、慈善团体在公共场所建设免费上网设施,用于资助弱势群体上网。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要致力于保护弱者,防止信息化扩大贫富差距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从而为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4、必须坚持市场运作模式,走以网养网、效益双收之路

当前我国信息资源总量的80%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加以市场化利用,就会解决当前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美国弗吉尼亚州政府网站是全美第一家州级政府信息港,开展了多项令世人注目的电子政务应用,但它所需经费完全通过社会融资,政府未出一分钱,2002还实现网站盈利200万美金。弗吉尼亚州

政府网站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完美结合,网站工作的内容30%是电子商务,70%是电子政务。我国省级财政状况大多并不十分宽裕,许多地方还是吃饭财政。而电子政务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都需要进行大量投入,仅靠财政资金无疑于杯水车薪。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时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坚持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多渠道筹措建设和运行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走“以网养网、效益双收”之路。如进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通过在线服务获取运行维护资金,使政府网站建设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完善、滚动发展的健康轨道。

对美国政府网站的比较分析: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霸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上都对世界他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中一直担当着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的角色。在90年代初,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大力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政府的建设中,很早就在各州进行试点,经过10余年的发展,美国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FIRSTGOV),还拥有政府与公众的喉舌网站和各州、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全国铺设了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了美国民众和其他国家的认可。分析美国家政府门户网站,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它们是美国电子政府得以成功的保障,也值得其他后进国家学习借鉴。

1.强调服务,构建了完整的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也经历了重要的职能的变迁,在建设之初,网站扮演的更多的是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国政府网站完成了从最初的信息发布平台到交互办事平台的转变。这使得拥护可以方便的访问所有在线的政府办事项目、服务项目和其他的信息。

打开美国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fistergov.gov),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看清整个网站的结构,服务主题被摆在异常突出的位置,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三方面的高速的交流渠道——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for Citizens)、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for BusinessesandNonprofits)、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Government-to-Government),服务的对象简洁明了,清晰明确,用户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慢慢查找,便可以直奔服务主题,寻求所需的服务办理要办的业务,将服务摆在异常突出的位置,体现了美国电子政府的建设是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实际上,用户在美国政府网站上办理的业务可以触及公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政治事件到平时生活琐事,甚至求职,办理保险,申请政府资助都很可以方便办理。在美国的国家政府网站的显著位置上我们很少看到国家的一些与公民生活较远的政策宣传,就连国家大事、新闻报道也被放在了不起眼的位置,国家政府网站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提供使服务更加全面,如何满足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在他们眼中,切实的服务比之于政策的宣传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看到的美国政府网站实际上扮演的是服务性的角色而非宣传者的角色,这是美国电子政府实现早期转变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成果,我们知道,真正吸引民众的不是多么强势或铺天盖地的宣传,民众往往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在电子政府中,民众更青睐的是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服务概念在电子政府中的引进使美国的国家政府网站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网站,也成为他国借鉴学习的范本。据统计,目前,firstgov.gov已经基本上建成了网上政府目录体系,连接了22000多个政府网站,拥有18000万网页,访问量每周1000万次,大约有1370万公民使用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项目①。美国电子政府的成功根本上取决于它符合了民众的需求,提供了民众所需的服务。

2.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美国国家政府网站和我们想象中的最大差别是它的简明,它省去了所有的赘余,在我们的面前犹如一张清单或是一张表格,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方便用户直奔主题,省去了用户不必要的麻烦。在美国政府网站,访问者割据不同的需要进入政府、企业、公民相应分类后,可以迅速发现儿童、妇女、退休人员、退伍军人等不同的子分类,网站提供的纳税、驾照注册、购物、福利申请等服务项目都规划到相应的各个分类的下面。这样,访问者一般进入3层网页后就能够找到所需的服务。美国政府网站提供这样的服务分类,并且能够让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了自己所要的服务,充分体现了美国电子政府的建设是以服务用户为目的的,在提供的服务中,又充分考虑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了对个体的关注。通过清晰明了的链接,用户就不会用置身与信息海洋的感觉(充斥过多的信息,反而不利于所需信息的查找,民众需要的不是无用的过多的信息,他们所要查找的是他们自身所要的很少量的有用的信息),与此,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使美国政府网站的建设符合了各类群体的需求,公民也愿意通过电子政府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3.沟通渠道健全,实现了用户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一个好的网站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网站目标和用户范围;提供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渠道,收集用户的使用反馈;对用户的问题及时回答;根据多种渠道提供信息和服务等,可见,网站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连接用户和网站所有者,网站所有者提供用户所要求的服务,并且广泛的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网站亦不例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报栏或粘贴板,相比于一般的网站,政府网站的互动更显得必要,因为在政治文明中,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民主和自由,并不是单方面提供的所谓的“民主自由”,真实的民主自由需能容纳与民主自由不和谐的“杂音”,它们非但不有损于民主自由,还是民主自由空气中的活跃分子,对民主的建设尤为重要。分析美国政府网站,我们不难分析为何美国可以把自己称为“民主国家”,的确,美国电子政府建设的逐步完善,使得他们的沟通渠道也更加畅通,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在国家政府网站的首页,我们很容易找到“Contract Your Government”一栏,在下面有实现互动所需的E-mail、Phone、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等,并且在很多服务的后面都留有类似的联系方式等,可以让公民更好地和政府沟通。

21世纪对政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更加的民主、更加的高效、提供更多的服务,美国政府网站的建设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虽然它本身也有不足,但它的以上成功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电子政府的建设较美国政府要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很快,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各级地方政府

门户网站和国务院网站的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的显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普遍增强,已经由过去的单纯定位于宣传功能逐步过度到以政务信息和办事服务为基础的网上政务服务阶段,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规范、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整和的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之路①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gov.cn),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与美国政府网站(firstgov.gov)的区别:

1.相比于美国的将服务开门见山的列举提出,中国的政府网站在目前阶段主要担负的仍是宣传平台的角色(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政策宣传在网站中仍占有很大的一部分空间,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上目前阶段更看中的是政府文件和政府公报的宣传,新闻在网站中的比重比较大,而与普通民众和用户密切相关的服务却被置于不起眼的位置,单从网站结构的设置上我们就会发现两国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别,当然,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而美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两国在技术层面上的差异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将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更好的为民众服务,我们的电子政府在发展中服务的重要性也将会更加的凸现。

2.美国的政府网站给我们留下的是简单明了但又服务周到的印象,公民可以在国家的政府网站上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要的服务,它充分考虑了民众的需求,关注个体的差异,提供的服务也更加的到位,我们可以说美国的政府网站建设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它在提供的服务的同时渗透着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网站所需的,也应是电子政府发展的精神内核。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取得的成果也很显著,各项服务的效果也开始初显,但是由于它尚处在宣传平台到互动办事平台的转变中,所以它不免仍带有宣传的印记,对服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不仅体现在服务在网站建设中不被置于主要的位置,还体现在服务的“有名无实”。用户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搜索,才会找到自己所要的服务,这会让他们在无用的复杂信息上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所要的服务时往往却打不开链接,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用户花了时间而没有任何的收获。服务水平的低下还体现在服务的不够全面或是过期的服务,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民众在网上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我们应该明白电子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民众,如果电子政府并不能实现这一点,那么耗费巨资兴建电子政府就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这样的现代化我们宁可不要。

3.公开化与民主化的缺失严重,美国政府网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的与民众沟通,实现民众与政府交流的无障碍,所以在美国的政府网站上,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的沟通渠道,实际上,我们在Firstgov.gov上的左下角就很容易找到E-mail、Phone、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等常用的沟通机制,当然仅有这样我们并不能说他们的沟通机制就是如何的好,实际上,如果你打开每一个链接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你就会发现在信息中,联系方式等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民众和容易与政府沟通,很容易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要求,这样的反馈信息是政府完善服务所必须的,政府要建设民众所需要的网站,更好的向民众提供服务,必须及时与民众沟通。长期的这样的无障碍的沟通,政府的信息公开,民众更清楚政府的任何作为,更便于监督政府的工作,民众对政务的参与程度就会明显的提高,政治的民主化在电子政府时代并不会有什么缩水,反而会因为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扩大了民众的参与,民主化程度将会提高。反观我们中国的电子政务,一方面,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信息渠道的不畅通,民众在电子政府上很难得到自己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提供的互通渠道有限,民众不可能找到沟通的渠道,及时反映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结果就是电子政府建立后,政府比以前更难听到民众的声音了,特别是当电子政务还不完善时,旧的沟通渠道已经被堵死,新的渠道尚不可能被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接受,政府就会处在极为孤立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化与民主化就无从谈起,政府实际上与民众已经脱节了。

美国优秀学生的五个共同特点 篇6

美国波士顿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最近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专论优秀学生的特点。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位专家跟踪考察了伊里诺依州81名优秀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找到5个共同点:

1.有良好的学习毅力。优秀学生毫无例外地都把学校当做生活中心,能够对某一目标持之以恒。其家长也十分勤奋,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

2.把学习看作人生的快乐。在教育孩子时老师们总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孩子的想像力。

3.不过分看重分数。孩子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容易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

教育专家提醒父母们: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不要老问做得怎么样,而应多问问做了什么。

4.对某些事物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教育专家分析说,兴趣称得上最好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很小时就应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篇7

一、美国中小学安全法律法规为安全教育提供保障

美国校园安全立法的特点是逐级立法, 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县, 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网络, 对涉及校园安全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法律阐释, 督促和指引中小学的校园安全工作。

1. 安全教育的国家立法

美国非常重视中小学安全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为了促进学校开展此项工作, 将学校安全立法视为国家教育目标, 这一点值得所有国家学习和引介。1994年, 克林顿政府颁布《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 提出八个具体的教育目标, 其中第七个目标:“到公元2000年使美国每所学校都成为无毒品、无暴力、未经授权不携带武器和酒精制品的场所, 并成为纪律好、充满好学上进风气的场所。”为实现这个目标, 美国政府还颁布了相应的保障性法律《学校安全法》 (即《珍妮·克雷莉法》) , 开创了联邦政府拨专款用于地方学区学校安全建设和保障的先河。

作为《学校安全法》修正法案的《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也随之出台, 为防止校园暴力提供基金。[1]2008年该法案经过修正,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校园安全政策和犯罪统计、消防安全政策和火灾预防、校园安全信息公开。对校园安全辅导员的设置和职责做了详尽规定;并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火灾原因、消防演习、伤害处理等知识和技能, 提高在火灾中自救和他救的能力;要求学校必须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如网络等向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定期公布校园安全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和共享。

2001年布什政府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要求每个学区必须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统计, 并定期公开信息, 每个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做出说明和认定, 保证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2]

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也将学生安全、学校安全作为优先改革和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 并鼓励家庭和社区全面参与学校安全建设。并设立专款, 帮助学校进行紧急疏散、预防暴力或恐怖袭击等演练, 训练学生的预测、判断危险和求生能力以及应对歹徒入侵校园等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3]

2. 州一级的学校安全立法将美国学校安全上升为教育决策

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案来督促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校园安全。《校园禁枪法》就曾规定所有接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必须通过并执行《改善校园环境法》, 否则将被取消领取联邦教育基金的资格。[2]

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1997年州政府通过了学校安全领域的标志性立法《学校安全综合规划法案》, 该法案要求每所学校拟定校园安全综合计划, 制定与社区紧密合作的综合安全措施与项目, 形成年度评估与更新制度。[3]

2000年, 纽约州颁布《拯救计划》法案, 专门治理校园安全, 将攻击教师、学校职员与学生的罪名从原来的行为不检上升为D级重罪, 加强保障师生安全。并对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学生提供礼仪人格教育及预防暴力课程, 要求所有学区制定一套完整的校园安全法规, 提供职员防范暴力训练, 学校要公开所有校园暴力事件的信息, 建立起新的防范暴力计划。[2]

美国学校安全与否及是否在校园安全上做出改善成为政府评价学校及是否给予资金支持的重要评判标准, 成为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3. 严密的美国校园安保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屏障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枪支弹药管理比较松散, 各种校园暴力等危害师生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按照联邦和地方立法的要求, 所有学校都必须建立系统、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和危机管理机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安装金属探测仪、监控摄像、护栏等设施。例如, 设立门禁或来客登记制度, 96%的公立学校要求来客登记, 80%的公立学校实行封闭的教学环境管理, 不允许学生在午餐时间外出;53%的公立学校对在校内建筑物实行严格的限制。[4]

美国中小学一般都聘有校园警察 (或称校园辅导员, 并成立校园辅导员协会专事指导和监督校园辅导员的工作) , 制止校园内的各种非法行为, 保护师生安全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先进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为安全教育提供先决条件

1. 系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

学校安全不单是学校的事情, 需要得到政府、社区和家长的支持。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 特别是州政府和地方学区为保障学校安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 各种专项资金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学校的保卫工作;第二, 地方政府特别是警力对校园安全的支持。一方面地方警察局帮助学校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园安全计划, 组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校园安全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是警察进驻校园。近年来, 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聘请了经过宣誓、得到执法机关认证、被授予警察资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园警察, 其职责是执法和服务, 可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第三, 家长、社区和教师组成的安保系统渗透到学校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第四, 先进而全面的校园安全措施和设备。为了确保校园安全, 防止他人携带刀枪等武器进入校园, 大约39%的城市学校安装了金属探测装置, 还有一些学校安装一种名为“School Lobby”的高科技系统。“School Lobby”将学校员工、学生的全部资料和照片储存在系统中, 每个学生、员工以及来访者都有一定权限的带磁条的ID卡, 学校可以追踪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访者的行踪。可以看出, 美国校园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报警等安全防范体系, 确保校园的时空安全。

2. 全面的校园安全评估

聘请专业的安全评估机构对校园进行评估是美国中小学确保校园安全的又一措施。学校安全服务署对学校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评估,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计划, 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改善校园安全状况。

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对象主要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停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的合作程度等。通过分析事实和数据来评估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 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 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 检测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 分析其他的公共资讯 (如整个社会的犯罪率) , 采用专门的分析模型。[5]

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工作一般是“暗访”, 考察环节和内容会提前告知校方, 但不事先对考察时间和考察地点进行流程安排,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正常进行, 保证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3. 全面的安全预警机制

为了预防犯罪发生, 根据《校园安全法》, 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建立了完善的犯罪警报体系, 定期排查和发布安全信息成为保护校园安全的又一屏障。公开发布的安全信息要求:[6]第一, 只要学校开放, 必须每天发布安全信息;第二, 年度安全报告;第三, 犯罪信息统计, 一旦校内外或当地有案件发生, 犯罪警报将被及时发布, 特别是有关性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嫌疑人的性别、肤色、年龄、身高、衣着、体貌特征、携带物品, 案件的主要过程和后果, 防止此类犯罪发生的建议, 公布联系方式并希望得到相关线索等等;第四, 即时警报, 当有恶性事件发生时, 必须第一时间将案情公之于众, 以引起师生和家长的重视, 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五, 制定紧急事件预案, 要求包括疏散程序和步骤。

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安全综合能力

1.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安全教育

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是美国保证校园安全的特征, 也是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当有危害校园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时, 教职员工会沉着冷静地组织学生自救和他救, 不至于引起恐慌和混乱, 这是保证师生安全的必要条件。

学区和学校制定的安全训练计划必须是同时针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 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其他职工都要和学生一样定期接受安全教育训练, 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自救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如美国学校的防火演习:当课堂上突然响起防火警报时, 教师和学生会保持良好秩序, 快速走出教室和校园, 在安全地带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2]

2. 教育手段多样化

美国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 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一, 安全教育讲座。美国学校经常联合社区、警察局等部门, 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师生做专题性安全教育讲座, 或根据真实发生的案例向师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等。消防队在给学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讲座时甚至会开上设备最先进的云梯消防车, 让学生亲身感受消防的魅力和作用, 这种体验式的授课深得师生的欢迎。

第二, 安全教育演习及课程。在美国, 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演习是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7]“灾难演习”课程主要致力于向教师和学生传授灾难安全的内容, 提高对危险、对人在灾难中脆弱性的认识, 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 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灾难演习”课程主要针对美国发生频率较大的灾害事故, 比如地震、闪电、飓风、洪水、龙卷风、火灾等, 在课程中传授防灾技巧及提供安全信息, 如防火与安全、伤病预防与处理等。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 如教师常将消防安全课编成一个小话剧, 让学生参与其中演出, 告诉学生当遇到火灾时怎么办、怎么求救、怎么报警等。到2005年底, 已有380多个红十字分会在全美推广了这个课程, 520多万儿童参加了课程学习, 并在近年被正式列入全国的校园课程, 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教育。

3. 教育内容丰富, 贴近生活

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注重实效性, 因此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 贴近生活的, 比如防火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自然灾害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内容, 以促进学生形成安全意识, 增长自护、自助和救护他人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

四、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 但是其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 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可以有效促成安全教育的推广

美国消防协会开发的“关注危险”课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 成为美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除了推广力度大之外, 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也促成了课程的成功推广。课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设计, 寓教于乐, 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级课程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 以讨论和参与为主, 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除此之外, 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强的团队参与也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地区灾害特点研发课程, 如阿拉斯加州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地震防灾上等。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时应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充分吸收来自实践一线的智慧与经验, 这是安全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2. 法律支持是安全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法律支持是美国安全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联邦政府到州、学区, 都为学校安全和安全教育提供了法律保护, 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任务确定下来, 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迄今为止, 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校园安全及教育的法律, 尽早颁布并实施校园安全法律不仅是健全法制、完善教育法规体系的需要, 更是使安全教育拥有法律保障、得以在全国实施的重要依据。

3. 共同参与、协助是安全教育推广的基础

美国中小学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充分考虑家庭、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将家庭成员、社区纳入到课程计划中, 而且中小学安全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所以良好的社区氛围、长期有效的媒体宣传、家长的重视都是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安全教育本身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所以安全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和中小学生安全相关的专业性机构, 如消防部门、卫生部门、交通部门都应参与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中来, 给安全教育提供科学的素材。另一方面, 这些专业组织应给安全教育提供实践演习的场地, 如定期带领中小学生到消防部队进行参观, 观看和参与消防演习, 听消防官兵讲解火灾的危害、预防和灾后自救、救助他人等安全知识, 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 建设安全校园, 为安全教育实践保驾护航

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是建立在庞大细致的校园安全管理基础上的, 安全的校园为安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安全教育反过来又促进了校园的安全管理。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实践安全教育的保障, 打造平安校园、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既是安全教育的基础, 也是安全教育的目的所在。但是我国在处理这二者关系时或只管不教, 或只教弃管, 这种落后的做法一方面危害校园安全, 另一方面不利于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开展安全教育应同时创设安全校园, 保证校园设施的安全:如教学楼的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等;加大校园安保力度, 重视校园警察 (或校园保安) 的培训, 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违法行为;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校园安全管理, 如智能门禁的使用;保证信息畅通, 给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提供信息通道, 避免因信息延误或恶意屏蔽带来的二次危害等。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安全事件频发, 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也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便。所以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不能在现有水平上原地踏步, 必须学习美国先进的经验, 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 探索符合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可实践、可推广的安全教育发展模式, 为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仁骏.美国校园安全管理现状考察及启示[J].中共济南市党校学报, 2006, (4) :65-69.

[2]尹晓敏.美国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J].中小学管理, 2007, (4) :32-33.

[3]王小飞.美国:逐级立法完善校园安全[N].中国教育报, 2010-06-01 (001) .

[4]凤凰网新闻.美国纽约州推行校园安全法案[EB/OL].[2004-02-05].http://ent.ifeng.com/home/zhuanti/xwshj/hjxybl01/hjxybl04/200402/25/206010.html.

[5]孙佳.安全服务署:美国学校的“定心丸”[J].上海教育, 2005, (7) :43-44.

[6]上海海事大学保卫处主办网站“海安网”刊录的英文版.美国校园安全法[EB/OL].[2010-05-21].http://security.shmtu.edu.cn/index.aspx?menuid=21&type=articleinfo&lanmuid=103&infoid=585&language=cn.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渠 篇8

美国学校 道德教育 道德信仰 价值观

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方式予以保障。二战以后,美国道德教育经历了一定的曲折,60~70年代曾一度否定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进入衰退。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和教育界重新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对美国整个教育事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措施,有力推动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其经验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1.肯定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政府层面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层面上加强以品格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美国政府充分肯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讲时都提到了对美国教育的预期规划。第36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认为:“在学校读书时,我就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真理。我们国家所有问题的答案——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教育’”[1]。美国前总统小布什(George W.Bush)也把品格教育看成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每年十月中旬在白宫专门召开由总统夫人劳拉(Mr 5.LauraBush)主持,小布什总统、教育部长佩奇(Rod Paige)、前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以及一些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主题为“品格与社区”的研讨会。小布什总统强调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品格教育,重视普遍价值的教育,还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奥巴马总统延续了美国历任总统重视教育的做法,任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

其次,美国学术界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美国曾经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重新肯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逐渐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之一,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Daniel Coit Gillman)在担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时非常强调培养合格人才对大学的重要性,主张办好大学靠的是“Man,Not Buiding”,他认为:“大学的要旨并不是纯粹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激发兴趣、阐明方法、发展能力、增强道德辨识力”[2]。在道德教育模式上美国学术界也先后经历认知发展、价值澄清、理性建构、社会行动和体谅教育等多种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Robert V.Bullough Jr.通过对TATE《教育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杂志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整理后指出,教师不但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对象,教师本身还应该作为道德影响的施加者而出现,因此,教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道德职业,认为:“教师的行为、思考方式都包含道德的意义”[3]。

再次,重视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美国社会典型的治理模式是法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也深深融入了法制的元素,通过法律来治理教育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道德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的确立,美国各州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来保障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于1983年出台,改变了过去由地方学区开设课程的惯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课程标准。1991年制定《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强调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1994年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提出了美国教育十大举措,指出要加强公民教育和品格教育。2001年小布什政府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强调将品格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包括“A.同情心;B.公民美德与公民的责任与权力;C.公平与正义;D.尊重;E.责任感;F.可以信赖;G.奉献”[4]。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出台了《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规划》,美国至此开始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热潮。

2.坚持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引导

历史上,美国曾经对多元文化持排斥态度,主张将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融合为符合美国特点的一元文化,“熔炉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克雷夫克尔就认为美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将来自世界的不同移民熔合为具有共同特质的美国人。二战后,随着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非主流文化兴起,美国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认为文化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居德·格美尼斯认为:“美国不是一个熔炉,二十一首交响曲,所有民族谱写着各自个性化的、独特的音符,并且将这些音符以与其他民族相和谐的方式演奏出来”[5]。多元文化的兴起对美国教育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尊重非主流,强调不同民族、性别、种群的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促进了美国学校教育的民主氛围的培育。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强大影响下,美国教育界一度非常排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任由学生自己在社会的多元思潮中“游荡”,这也是造成战后美国青年成为“颓废的一代”的重要原因。

针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美国学校教育中开始纠正价值中立主义的观点,探索共同的价值观,试图引领多样性的文化来塑造美国特征。亨廷顿认为:“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6]。同时也认为“当一国人民富裕起来了,其价值体系中,除了发财致富以外,还必须有某种东西敦促人们继续创造财富,永不满足,而‘这种东西应是永不满足的价值观’”[7]。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衰落与沉寂以后,重新开始注重文化之间的整合,引导和塑造建立在不同文化之上的共同的价值观。在《为品德而教育:我们的学校怎样教育尊重与责任》一书中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利克纳(Thomas Lickona)认为:“即使在文明冲突、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普遍认同的价值”[8]。那么,到底该如何整合多元文化呢?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柯尔伯格主张在不同的团体中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也引导人们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民主生活;罗尔斯则提出了“重叠共识”的概念;亨廷顿则坚持用统一的美国信念来实现国民认同。

美国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延续和继承了美国的历史传统,又适当考虑到了当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大多强调了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例如,在1992年,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association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lopment)提出民主社会的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可信赖、尊敬、责任心、正直、关心他人和公民意识”[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将诚实正直、可信赖、责任、团结等12种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Lander大学则将公正、礼貌等作为本校学生共同遵守的“共同核心价值观”。主张共同价值观对道德的引领,为美国实现二元价值观教育范式的转变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战以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经历了从一元到平行再到二元的价值观教育的转变。而正因为在平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多元文化下价值观的引领而造成的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才认识到在尊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形成整个社会都要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整个社会凝聚起来。而二元教育范式的核心就是让受教育者“保持与原生文化的纽带,同时又能在另一文化当中自如的发挥作用”[9]。

3.优化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社会舆论氛围、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至关重要,美国历来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很好的管控,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道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为学校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网络出现以前,对学生道德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图书、广播和电影,美国政府认为娱乐带来的道德进步和道德坠落的风险共存,正确的娱乐方式可以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平和公民觉悟,而错误的娱乐方式则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此,制定了严格的电影和广播准则。美国著名学者乔尔·斯普林在其名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就列举了其中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广播和电影要起到提高观众道德水准的作用,不能同情罪犯;积极引导正确的生活标准,树立先进人物,倡导美好生活;积极维护政府和法律的形象”[10]。通过这些规则,积极约束广播、电影和图书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形形色色的新思想和种类繁多的各种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电影成为这些思想和观念表达与张扬的最直接方式。在适应时代变迁,尊重自由的同时保护儿童免受电影的不良影响成了美国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电影分级制度并且将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今天。这一制度根据电影的语言、主题、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毒品使用场面和性场面等分为大众级、普通级、限制级和禁止级等几个级别。例如,“PG-13级(Parents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就不适合13岁以下的孩子观看。对于图书,明确规定有些内容是不能够出现的,例如恐怖暴力画面等。对于电视,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电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时期,美国政府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积极发挥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的作用,诞生了《芝麻街》(Sesamev Street)等一些列优秀的电视节目。

网络出现以后,以其广泛的普及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美国政府非常关注网络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颁布了《儿童网上保护法》(Child On line Protection Act,即COPA)、《通讯行为端正法》(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即CDA)、《儿童互联网保护法》(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即CIPA)等法律,为未成年人免受色情视频的影响构筑了一道防火墙。例如在CIPA这一法案中,规定“图书馆必须安装技术保护措施,使得青少年在上网的时候链接不到淫秽色情内容和其他一些有损青少年健康的音频信息,否则,该图书馆无法获得联邦政府E-rate及LSTA等项目补贴”[11]。200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将为未成年人提供付费的色情影视视为犯罪行为,根据这一法律,美国家庭和学校普遍使用网络过滤器对网络内容进行过滤,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4.将道德教育融合到公民教育中来

美国的公民教育延续了古希腊公民教育的优秀传统,与古希腊强调公民勇敢、稳健、高尚、公正等优秀品德相同,美国公民教育中除了热爱国家、公民权利和义务之外,还包含着诸如公正、平等、诚实和隐私等价值观。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公民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品行”,这种内容决定了美国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因为只有符合道德相关要求,例如尊重和宽容他人、尊重法律等,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同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的公民。鉴于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学者Anne Colby使用“公民和道德教育”这种合成词。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青年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集中爆发,出现了与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非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损害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引起了美国青年的价值观的混乱。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各级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了美国学校必须在9~12年级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育辅助计划》,都将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以世纪之交为契机,为21世纪美国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而改革教育。1991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美国教育走向未来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文件提出了2000年全美六大教育目标,其中第三条就规定“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可见,美国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良性互动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学校道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期,这既来源于美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巨大进步,也和道德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一代具有责任心和服从感、爱国家的公民密不可分。就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来说,表现在对于外来移民和具有外来移民背景的人员的美国国家认同的教育方面。在移民的入籍仪式上就要求移民放弃对以前国家的忠诚,遵守美国的宪法,在必要的时候保卫美国的国家利益等,通过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外来移民往往很快就变成“香蕉人(Bananaman)”,产生了对于美国国家的强烈的认同感,“对我的国家、我的共同体的忠诚——始终是一个核心的美德——逐渐脱离了对那个恰巧统治我的政府的服从”[12]。可以说,金融危机、恐怖袭击、对伊拉克战争等重压之下,美国人民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出现上世纪60、7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的反政府骚乱,学校道德教育居功至伟。

当前,在国际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和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素质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政府和社会愈加关注道德教育。客观的说,目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有些与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非常相似的地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也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促进我国道德教育质量和青少年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强化政府职责;加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建设;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和监管;强化公民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我国道德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布.美国教育史:一场伟大的美国实验[M].陈朝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 里帕.自由社会中的教育:美国历程[M].於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 Robert V.BulloughJr.Ethicalandmoralmattersin Teachingand TeacherEducation.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

[4] 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 李萍,林滨主编.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 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8] ThomasLickona.EducationforCharacter: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Books,1991.

[9] 玛多娜·墨菲.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周玲,张学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0] 乔尔·斯普林.美国教育[M].张弛,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1] 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 梁鹏,王兆同.美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作品危害的立法与借鉴[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13]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追求美德[M].宋继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公司科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会员帮带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