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朗诵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精选10篇)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 篇1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朗读提示: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朗读提示: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小结: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2、学生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朗读提示: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提示: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诗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 篇2

有人以为, 晚年的李清照, 国破家亡, 颠沛凄凉, 生活窘困, “淡酒”正是她艰难生活的反映, 她买不起好酒。

这样的理解很难自圆其说。酒的价格与优劣有关, 与淡浓无关。

有人以为, 淡酒之淡是与本词表现的情感有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孙先生认为, 酒的性质就是情感的性质;酒的分量, 就是情感的分量。他分析说, 李清照所营造的“寻寻觅觅”, 是不知道寻觅什么, 也不在乎寻到了没有;感情状态就是失落, 不知失落了什么, 也不准备寻到什么, 因而其感情是不强烈的、朦胧的, 淡酒的淡就是在这一点上与之呼应, 为之定性的。 (见《古诗词经典之三问三答》)

说淡酒之淡与本词表现的情感有关, 愚以为甚是。说本词的“感情是不强烈的、朦胧的, 淡酒的淡就是在这一点上与之呼应, 为之定性的”, 本人实不敢苟同。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篇落实在一个“愁”字上。诗人通过层层渲染, 把这种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篇。把玩全词, 诗人之“愁”可谓刻骨铭心。那么, 如何表现“愁”之浓呢?与酒有关的恐怕就是借酒浇愁吧。李清照好酒, 现存的李清照40余首作品中, 有一半以上与饮酒有关。从许多作品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李清照不但好酒, 而且常常醉酒。这样一个经常与酒打交道的人喝酒, 又是独斟自酌, 一般情况下, 即使不是烈酒, 应该也不会是“淡酒”。

那么, 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三杯两盏淡酒”呢?愚以为, 酒未必“淡”, 而是愁太浓。诗人的意思是, 再烈的酒也压不住她的浓愁, 所以再烈的酒都觉得太淡。“三杯两盏”则言其少。酒太少, 喝不醉, 消不了诗人的愁。其实也不一定是酒太少, 而是诗人觉得太少。面对浓愁, 再多的酒也会觉得太少。

二、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却”字何解?

“却”, 副词, 一般情况下表轻微的转折。但, 此处不是。

鸿雁可传书, 故诗人们常借以表达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看到“雁过也”, 引发“伤心”之情, 表达家国之思, 是很正常的, 也是很普通的。本词的特别之处在于, 这个“雁”是“旧时相识”的。诗人赠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因为有了这首词, 诗人再见飞雁, 便有了旧时相识之感。

细玩这句话, 可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正伤心”。“正伤心”是承上, 把前面几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意思点明。这是诗人对自己颠沛凄凉的现实境况的“伤心”。

第二层意思是“雁过也”。正在对自己现实境况“伤心”之时, 偏偏一群大雁飞过来。于是又勾起了诗人羁旅伤感之情。这就等于在诗人“伤心”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可是, 还没完呢。这飞过来的大雁居然是“旧时相识”的, 是曾经替他们夫妇传递过“锦书”的雁。于是在羁旅伤感之上又不由生出怀旧悼亡之情。这是第三层意思。

所以,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正伤心, 雁过也, 却是旧时相识。”表达的是有递进关系的三层意思。“却”在这里作“还, 再, 且”讲, 表示的是递进关系。

“却”作“还, 再, 且”讲, 表递进关系, 此处并非

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59

特例。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却”即作“还, 再, 且”讲。“何当”是设想之词。“共剪西窗烛”是指夫妻相聚, “话巴山夜雨时”是叙别离之苦。玩味两者之间的关系, 绝对不会是转折, 应该是递进。

三、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要盼天黑?

古诗词中描写长夜难熬的篇什颇多, 诸如“从昏饭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古诗源·饭牛歌》)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长恨歌》) 、“眉翠薄, 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温庭筠《更漏子》) 等。本词不落窠臼, 反其道而行之, 说永昼难熬, 昼长难黑。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可作如是解读:白天, 诗人等天黑, 天却不会黑;晚上, 诗人等天亮, 天却不会亮。白天已是度日如年了, 晚上呢?一个寡居妇人自然只能是更加难熬。这样写, 就在一般诗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又, 从“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看, “独自怎生得黑”还是铺垫。诗人试图从视觉上逃避令人“伤心”之物 (大雁、黄花) , 于是盼望早一点天黑。但, 永昼难熬, 昼长难黑, 天就是感觉黑不下来。其实, 即便天真的黑下来了, 愁情也不会减轻, 只会更甚。你看那细雨, 滴着梧桐, 慢慢地, 慢慢地, 过会儿一滴, 过会儿又一滴, 会一直滴到你的心里去;而且“点点滴滴”, 无休无止, 没完没了。这样, 视觉上的伤心物尚未得以逃避, 听觉上的伤心物已然接踵而来。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篇3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 篇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一

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译文二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早起淡酒三杯,怎把寒风来抵挡?北雁南飞飞过楼,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人花共消瘦,有谁来怜赏?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听见黄昏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淋透我心上。这一天桩桩件件怎么能一个愁字表明呢!

译文三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译文四

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气候,最难保养身体。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

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

译文五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简短 篇5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改写李清照《声声慢》作文 篇6

又一次从梦中惊醒,回想梦中的亡国之景,心绪无法安定。探手往身边枕塌,却是触到了一片冰冷,不禁一惊,抬眼往周围看去,眼前一片冷冷清清,又是一怔,是啊,枕边人早已故去。凄凉、惨痛、悲戚之情如汹涌潮水般涌来,真真是痛侧心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季的天气骤冷骤热,最是难以保养休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更觉冰冷刺骨。倘若能够沉沉睡去,倒还能暂时逃避。

披衣起床,身上的衣襟略为单薄,顿生寒意。放眼窗外,寒风急啸,带来阵阵刺骨寒意。走至桌前,欲饮酒御寒,几杯淡酒下肚,却发现暖了身子,暖不了心。

端起一杯酒,走至窗边,抬眼望去,恰逢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几声雁鸣,带着哀怨,刺痛了一颗满是伤痕的心。回想起过去在寄给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曾经相亲相爱的却生死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院中的菊花也已憔悴不堪,落满一地黄花,如今还能有谁与我共摘呢?冷冷清清地守着窗子,孤零零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为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秋风瑟瑟,秋雨潇潇,雨夹风声,风助雨势。眼前唯见菊花凋零,梧桐泣雨,一个人独守空窗,等着天黑,面对这般寂寞凄清之景,又岂是一个“愁”字便能道清。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 篇7

首句“寻寻觅觅”, 破空而来。找什么呢?为什么要找呢?初读似乎什么也没有点明, 但仔细吟读, 方觉什么都写出来了。南渡以后, 诗人孤独无依, 凄苦彷徨, 心神不宁, 若有所失, 于是这里翻翻, 那里看看, 竭力寻找能够慰藉自己的东西。首句把词人由于遭到一系列灾难和打击,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怎么也消磨不掉的悲哀, 充分地表现出来。她失掉的美好的东西确实太多了, 她怎能不思不想, 不寻不觅呢?但是, 寻来觅去, 一无所获, 非常失望。次句“冷冷清清”, 即写这令人失望的结果。它是状环境的:时已秋天, 气候转冷, 看室内和四周, 别无长物.更无亲人, 只有死一般的萧条寂静;也暗示词人的心境:一个人索漠寡居, 形影相吊, 欲寻慰藉而不得。词人不禁身寒齿冷, 加深了悲凉的情绪。第三句承此而下:“凄凄惨惨喊戚”这是纯粹的内心感受。国家、家庭、丈夫等等, 什么都没有了, 怎么找也找不回来了。回忆过去.看看现在, 想想将来, 一切凄凉、惨痛、悲憾一齐涌上她的心头。在这三句词里, 连用十四个叠字, 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神态刻划了出来。十四个字, 字宇有力, 字字有神, 字字有情, 虽用浅近的字眼, 却给人以骨肉均匀, 操纵自如之感。十四个字, 字字深加锤炼, 字字敲打得响。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 却胜于泪, 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与心酸。总之, 开头这七组十四个叠字, 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奠定了愁苦的基调, 渲染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又分三层描述忧伤的情景。

“乍暖还寒时节, 最难将息”一句, 是二层。这一句说气候一会儿回暖, 一会儿变冷, 身体难以适应, 很难调养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 是进一步点破上句“最难将息”的立足点, 引伸“最难将息”的内涵。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似滔舀江水;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愁似永远割不断的流水。一位国破家亡、孤苦零丁的女诗人, 在悲凉的秋夜, 面对阵阵寒风, 三杯两盏淡酒, 怎能消除她心头不断袭来的凄凉的忧思。这都是意在言外之笔。词人感到“难将息”, 并非真的由于天气不好, 而是由于命运的残酷, 内心的哀愁, 情绪坏到了极点;词人喝酒, 也不是为了敌风御寒, 而是为了浇胸中块垒。然而, 她胸中块垒太厚, 愁苦太深, 无法释去, “举杯消愁愁更愁”。因此, 所谓“乍暖还寒”, 所谓酒太淡太少, 风太急太无情, 实是一种极委婉的说法。在情感上, 它们是与上面三句十四个叠字一脉相承的, 是寻寻觅觅的继续。在这里, 诗人不象上文那样直抒胸臆, 而是以虚写实, 使行文更见腾挪。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将笔宕开:正在诗人寻找寄托, 愁绪难消的时刻。一群征雁, 掠过天空, 诗人仔细看去, 原来是以前在家乡的老相识。这似乎给孤零零的诗人和死寂的气氛带来了一点生机, 使她感到惊喜。其实不然, 因为这素有“信使”美名的鸿雁, 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就匆匆地飞过去了。亲人、故国依然毫无消息, 这反倒使诗人格外伤心起来:早年, 不就是你这可爱的信使, 给我带来许多佳音, 又带去许多思念的吗?“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那是叫人多么心醉, 而又回味无穷的岁月啊!而如今, 再也没有谁给自己捎信来, 自己也无需捎信到哪里去了。此心此情, 令人心碎!这不只是女诗人的个人感受, 也反映了广大妇女在离乱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这种触景生情所引起的心酸, 当然更令人难以自制了。她内心用尽各种方法想抵御悲哀的侵袭, 而外界的力量又是如此不可抗拒的把她围困在这悲哀之中。在这内心与外界的抗争之中, 作者的笔一层更进一层地把她的心帘一道道拉开, 在景与情的对比中, 一浪高于一浪地把她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而读者的心也仿佛沿着这字字行行一步步地进入她的悲哀之宫, 感受她所感受的一切:这里面有的不仅仅是哀愁, 而是比哀愁更多的令人难受的凄婉;里面仿佛没有眼泪, 却有更多的酸液苦汁。

在上半阕词中, 作者以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但是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所感受到的不幸是那么深刻, 因此, 作者的笔也就无法在此停顿。于是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写无人摘取黄花之伤感。视觉由上片仰视雁飞, 自然转移到俯视遍地堆积的凋谢的菊花, 如今又有谁为她采摘戴在她头上呢?于是, 往日与丈夫共赏菊花的幸福情景自然浮现在眼前。这几句情景交融的文字, 包含着多少甜蜜的回忆, 显示出诗人细心的观察, 特有的敏感而多愁善感的性格。这里的憔悴蔫损的黄花, 也就是作者的自身象征。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李清照很喜欢以黄花自比。如她的名句:“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她以在西风中抖颤的黄花的玲珑幽雅比喻自己的姿质, 更以它凌风傲霜的风骨象征自己的节操, 以它的命运暗示自己的遭遇, 给人一种悲怆的美感:天寒难养, 急风欺人;旧时相识的鸿雁也好, 眼前所见的菊花也好, 无不令人伤心。此情此景, 诗人真是度日如年, 感到时间, 实在是凝固而无情了。因此, 词接下去写道:“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白天是太长了, 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窗前, 可怎么能熬到天黑呢?黄昏尚且难熬, 那漫漫的长夜又将怎样度过呢?一种难言的愁苦蕴藏在这凝炼质朴的语言之中, 耐人寻味。“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一句, 把词意再推进一层, 即使推到黄昏, 也只有更添愁意, 令人难堪: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 天又下着毛毛细雨, 桐叶簌簌, 秋雨滴滴, 都在心头。这里借用了自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夜落时”之意, 把诗人“冷冷清清”的感觉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更加形象地渲染出来。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凄凉的声音。这声音, 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 则不但滴向耳里, 而且滴向心头。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 而更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而无情的风雨吹打在她的心上。读到这里, 竟连读者的心也不禁暗暗自问了:她将如何支持下去呢?这位年老无依的女诗人能经受得了这一冷酷无情的现实折磨吗?这“点点滴滴”, 在行文上又一次运用了叠字。同篇首一样, 这里的叠字也自然流畅, 毫无雕琢的痕迹。

写到这里, 诗人感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已经到了不可名状、无以复加的程度, 所以在词的最后, 她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境况, 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够包括得了的哟!这一句总括了全篇, 点明了题旨。词人所遭遇到的一切, 词人的心境感受, 确实是不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的。她蒙受的, 不是某种微小的暂时的灾难, 而是国破、家亡、夫死的大祸, 是一种无处诉说也永远诉说不完的深哀巨痛。词这样结束, 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 篇8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艺术 赏析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从优裕美满的闺阁生活走向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在文艺上,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的词不以辞采取胜,也不以奇峭取胜,而往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声声慢》这首词就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本文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成就。

一、 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首句连下七对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的神态刻画了出来。这十四个字,字字有力,字字传神,字字有情。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苦与凄清,沉痛和辛酸。这种沉痛并不是心灵脆弱的表现,而是一颗坚强的心灵的忧郁,它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起着强烈的回响!是的,当人到了极度哀痛之时,绝不是泪湿衣襟所能表达的,相反的往往会激发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李清照这首词叠字运用的成功处在于创意出奇。它在声情、辞情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声音、节奏、情调、气氛方面都与内容相吻合。短促、轻细、凄清、顿挫的语音声调,帮助创造了浓郁凄凉的意境。后面以“点点滴滴”四个字谐音,这四个舌尖字读起来短促而跳宕,如闻雨点敲打梧桐叶的滴答之声,会令人联想到女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这正与抒情主人公动荡不安的心绪相一致。它写尽了黄昏梧桐雨声中的如怨如怒、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感。由此可见这些叠字真正做到了结合内容而变化万态,用力锻炼而不露痕迹,非常值得我们吟咏欣赏。

二、借助景象描述,展现悲戚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是这首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乍暖还寒”通常是用来形容早春气候特点的,是说天气忽然暖和起来,一会儿又转寒。这是用来形容深秋气候的变化无端。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守著窗儿”一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雨点落在梧桐叶上,在愁人的耳中是不堪听的。本来梧桐叶在风雨中的声音,对愁人来说已是很难受了,再加上一层“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在叶子上,更觉不堪一听。但在往年生活比较安定时,心绪比较欢快时,词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而今人事全非,感受就全然两样了。她只觉得这淅淅沥沥的敲打在梧桐叶上的秋雨,好像冰凉地流淌在自己饱受创伤的心里。这里又用“点点滴滴”四叠字,短促而又跳宕,如闻秋雨滴叶之声,如见涟涟伤心之泪。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尾,这一个“愁”字收束了前面贯注下来的全部的情感。这首词在极度凄苦的高潮上作结。这一切都凝结在一个“愁”字上,而又非一个“愁”字所能包容。这既扩大了思想感情的容量,又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这里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三、口语入词,情韵缠绵

口语入词是李清照词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她以俗为雅,运用俗字俚语,使词具有朴素之美。这首词几乎都由口语构成,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加工,表现在作品之中使人感到既自然又亲切,笔力遒劲而情韵缠绵。在这首词里,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辛酸程度。全词一泻而下,不留一丝停顿的痕迹。读完这首词,那凄凄欲泪和难以言传的酸痛,还深深地萦回在读者的脑际,仿佛秋雨虽停,然而屋檐还不停地滴着秋雨的残滴。纵览全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读书笔记 篇9

这首词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和平,也表达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她的夫君就是在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去世的,作者既痛恨亡国,但又无能为力挽救破碎的河山,所以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词里面。

作者的晚年并不幸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在晚年作了很多的词,《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一篇,并被列入学校的教材里,千古传诵。

由于打仗,作者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经常分离,她也只好靠作词来打发一个又一个寂寞空虚的日子,这可以从她的的另一首《醉花阴》的词里体现出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无比的凄苦。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能成为著名的女词人,一半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另一半就是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所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边以作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边盼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夫君团聚。

最终,她的夫君在南渡之后离她而去。

李清照写的词声声慢 篇10

《声声慢》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他的词用的是仄韵格,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是经典之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鎣《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

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

《声声慢 》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晓”,通行本作“ 晚 ”。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 ”,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 ”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 ”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格律如下: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 《李清照词》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

★ 李清照 声声慢

★ 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

★ 李清照词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鉴赏

★ 李清照词集

★ 李清照的词

★ 李清照词 如梦令

上一篇:少先队辅导员总结发言下一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