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毕业论文翻译类开题报告的填写
研究综述从翻译研究行为的现状、进展和意义出发点出目前此类研究工作的现状与进展特别是目前汉越互译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本人进行研究的意义对汉越翻译能力的综合检验与手段升华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指自己翻译的作品的主要内容要求列出框架和提纲或翻译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步骤主要从写作翻译技巧、分阶段目标步骤阐述。
2.关于毕业论文论文写作类开题报告的填写
请大家参照以前下发的模板。
3.关于论文开题答辩
可采用中文与越南语结合方式进行。
备注开题报告表中内容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填写请正反面打印压缩在两页以内。模板中的指导教师意见一栏可不填但落款时间要填写。
附件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模板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越南柴油机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意义
由于经济落后越南机械制造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机械制造如柴油机等多年来均未形成完善的大规模的生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南各行各业对柴油机的需求日益增大柴油机市场发展仍然潜力巨大。越南市场对柴油机的需求和越南柴油机行业的发展状况给我国有关厂家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关于越南柴油机市现状与发展前景这一课题国内学者曾有所研究但不够系统和全面且所依据的资料也比较陈旧。本文拟根据最新资料和本人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总结影响越南柴油机市场发展的因素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参考希望能对国内厂家在越南柴油机市场开展业务有所帮助。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研究内容
I.简单介绍越南机械的背景及发展状况
II.介绍越南柴油机市场供需现状
2.1
市场需求情况
2.2市场供给情况
2.3近年来国内柴油机进出口情况
III、越南柴油机市场容量预测
3.1农业机械化需求
3.2交通发展影响
3.3电力行业发展影响
3.4造船工业影响
IV.结论
拟采用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越南柴油机市场的书籍利用网络查询各类期刊电子文献学位论文专著营销档案等。
2比较法通过对比越南柴油机市场的两个发展阶段得出越南柴油机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因素。
3实例分析法以越南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资料评价越南柴油机市场的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
步骤
1.2008年5月份收集资料在资料汇总、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拟定论文提纲。
2.2008年7月份正式开始撰写论文。
3.2009年3月中旬完成修改、定稿。
指导教师意见
在众多有关越南的经济问题中选定柴油机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有新意针对性强使用价值较大。选题很好同意开始撰写。希望围绕几个重点问题以论为主说请说透写出特色争取写成优秀论文。但请注意防止松散。
签
字
2008年12月21日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概述
工伤保险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是规定的特殊情况下, 出现工伤而造成的暂时或者是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后, 劳动者以及劳动者的直系亲属所得到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我国的工伤保险主要是采取社会统筹的方式, 由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缴纳。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因此现阶段很多地方对于建筑行业的都采取了强制参保实名制的管理方式, 以确保农民工群体在出现工伤事故以后能够及时顺利的得到经济补偿,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二、目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问题分析
近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 对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 国家人社部、住建部、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 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要求, 在建筑行业, 对于一些不能按照用人单位参保的农民工群体, 应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但目前, 农民工工伤保险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不高。参保率较低是农民工工伤保险方面最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 在主观方面, 还是由于建筑行业农民工对于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于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障待遇等关注不够, 社会保障意识的薄弱, 再加上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非常强等一系列的原因, 导致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 工伤待遇申请认定程序复杂繁琐。很多农民工在工伤事故发生以后, 都遇到了用人单位消极处理的状况, 甚至出现不认账或者是一拖再拖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伤保险的赔偿方面, 往往是需要经过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等多个环节, 不仅程序繁琐而且办理时间较长, 增加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办理难度,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农民工以少量的补偿金来换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3) 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激励性不强。现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 尤其是用人单位的不固定, 这就造成了一些用人单位在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时存在着侥幸的心里, 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再加上在有关的政策方面等缺少必要的引导措施, 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单位为农名工缴纳工伤保险不积极的问题。
三、完善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措施
(1) 加强监管保障建筑行业农名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比较集中、工伤风险程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 社会保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可以探索由人社部门、住建部门、安监部门等联合开展监督检查, 通过部门联动加快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首先, 应该在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覆盖面上下功夫, 特别是对建筑行业企业的人员结构、项目分布及类型等开展全面的调研分析, 并综合考虑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探索采取工伤保险的缴费比例按照工程施工合同总造价的一定比例一次性计提方式, 强制参保。同时, 还应该加强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合同管理, 尤其是探索对建筑行业项目内的施工人员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 最大程度的确保工伤保险的参保率。
(2) 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参保范围以及有关规定进一步的细化。在参保范围方面, 应该确保将所有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 包括固定管理人员、自有人员及其他务工人员。在参保办法方面, 可以探索要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在工程概算中应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用单独列支, 并在施工前一次性拨付给施工总承包单位, 由其负责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同时, 应该要求对于在参保项目施工期间发生工伤、项目竣工时尚未完成工伤认定或劳动能力鉴定的建筑业职工, 必须确保医疗救治和停工期间的法定待遇, 待完成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后, 享受应有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3) 为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的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水平, 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工伤保险办理等进一步的简化工作流程, 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参保服务。一方面, 可以通过设置单独窗口或者是热线咨询电话等, 在工伤保险有关问题方面为建筑行业农民工释疑解难, 告知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不断的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的简化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业务办理流程, 特别是当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 能够第一时间启动救治程序, 提供相关服务。
(4) 探索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通过深入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聚集地, 向农民工群体进行全面深入的工伤保险宣传和政策讲解, 进一步增强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对工伤保险的认识。同时, 还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开展新闻宣传, 进一步的扩大社会保险政策影响, 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工伤保险。
四、结语
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不断的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参保积极性, 并不断加强监管, 确保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问题, 首先介绍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内涵, 进而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及问题, 并就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提出了几项建议措施。
关键词: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
参考文献
[1]朱明利.我国农民工工伤预防机制研究——以湖州市为例[D].云南大学, 2013.
[2]刘林平, 范长煜, 王开庆, 2014年农民工调查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47.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按城镇正规就业模式设计的,而农民工在经营活动、年龄、地区等方面的异质性及该群体的流动性强、失业率高、收入低、非市民待遇等特点,在具体适用社会保险中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细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而出现很多因境。就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看。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有:参保率低,退保率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2亿农民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5%,并且参保者中能够按照政策缴费达15年以上并达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更少,仅为10%。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第一,社会体制上,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的根本原因;第二。现行社会保险政策上,社会保险制度门槛高、转移接续难,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难以保障:第三。从社会保险涉及的主体来看,企业、农民工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社会保险意识差;企业雇主注重的是企业成本,如果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其工资30%左右的保险费,那么将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或转嫁负担;政府未承担起相应的财政及行政责任。
二、现有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制中来,享受与城镇职工完全一样的社会保险项目,我们称之为“进城”模式:一种是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险体系,通过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制过渡,我们称之为“回乡”模式:还有一种是参照现有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我们称之为“中间”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进城”模式没有考虑农民工的身份特征和城市间流动就业的特性,但这种模式可以减轻制度转换的成本和制度衔接的压力:“回乡”模式过分注重了农民工的身份特点,也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过分乐观,忽略了农民工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享有的保险权益:“中间”模式可以改变城镇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和基金缺口由农民工承担以及社会保险完全由政府经办的做法,但这种模式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一致。我们认为,充分考虑农民工身份特点和职业特征的“中间”模式,应该具有更多的操作意义。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原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及社会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因此需要考虑其现实可行性,本文从农民工社会保险涉及的三个主体即农民工、企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从农民工的收入来看,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全国农民工务工经商平均月收入为966元,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有1%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农民工的收入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有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90元,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880元,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835元。
在消费方面,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占月收入的42.75%。其中,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72元,食品费用的平均支出为235元,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7元。有50%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有14.01%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2.42%的农民工每月无剩余。
从上述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的分析来看,农民工在经济上有一定缴纳社会保险的能力,且目前各地陆续推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政策。除养老保险外,均规定缴费主体是企业。因此,从农民工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可行性。
2政府的财政能力分析
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支付,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表一为近10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
由表一可知,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50%,这说明政府从经济发展中汲取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较强,这为政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财力前提。
3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保障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而企业为农民工缴纳部分社会保险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那么企业承担多少费率才会使企业感觉负担太重呢?根据周小川的分析,在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出厂价中,平均约70%是中间投入品,30%左右是产品增加值:生产企业的增加价值中,平均约70%是劳动力创造的增加价值,30%左右是资本创造的增加价值:在资本创造的增加价值中,有5元的平均利润、4元的资本成本。
这里以制造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平均值68.37%来计算,社会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缴费率在0%~30%之间取值,据此来测算不同社会保险费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最终的计算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可知,在费率为0时,每100元产品企业可以盈利5.49元:在费率为2%时,企业的利润率在5%以上:当费率达到12%时,企业利润率只有3%;而当费率为26%时,企业几乎没有盈利:当费率大于26%时,企业出现亏损。由此可知,如果企业的利润率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将会限制企业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潜在的投资者缺乏投资欲望,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终影响农民工就业。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必须给企业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对于集中农民工就业的中小企业来说,3%的利润率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限度,因此中小企业的缴费率不应超过12%。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知,2006年最终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年度人均开支总计为1565.8元,占农民工年度平均工资11700元的13.4%,如果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则对应的年度三险种缴费率水平为13.4%。2006年中国年度财政支出规模为40216亿元。根据上述分析,对政府责任进行了三种方案的划分。如表三为三种方案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缴费责任分担的比较。
由表三可知,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方案一政府没有承担任何费用,可以减少政府的自担,但企业承担的费率较大,这种方案可以应用于当地政府财政压力较大但企业盈利能力较强的地区:方案二政府和企业分担比例相同,但相对于农民工来说,政府和企业各自承担比例较低,这种方案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用;方案三政府承担了较高的费率而企业没有承担任何费用,这可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吸引外来投资,但对政府财政要求较高,适用于为了吸引投资开发的地区。
四、结论
1、论文题目:平安保险公司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保险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公司的营销业务量也因此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发展,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计算复杂,而且准确性要求高、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数据及档案保存的时间长,传统的手工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保险公司营销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必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技术引入到保险公司的营销管理过程中,建立起保险营销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网络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以满足保险工作的需要。
在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公司现代化管理程度的高低,继而影响到公司经营和发展。该系统灵活地为大量的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保险服务,为人们建立新的工作、生活保障体系。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10复旦大学刘斌对寿险公司电销中心的绩效提升做出了具体的理论路径分析学提出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韩艳华对中国保险营销的发展方向术做出了理论性研究,在美国,学者针对寿险体制进行研究和深透了解。
目前国外大型保险公司在多年前都已经开发并使用了各自的营销管理信 息系统,现在他们的营销信息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而国内十几家保险公司目前还都没有使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三年内,尤其是入世后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竞争的益激烈,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势必会争相启动自己的信息系统计划。例如:平安人寿保险 公司在2003年5月刚刚推出了个人版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但各家保险 公司由于信息技术人员不了解业务管理,而业务人员又不知道软件技术为何物,更谈不上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营销业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研究课题的意义和课题的来源和背景。第二部分是保险系统的分析,主要是可行性分析,业务分析和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等几大方面。第三部分保险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功能及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设计等几方面。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主要难点:保险公司营销管理系统的设计。
解决方法:反复研究分析营销管理信息的工作流程,利用多种设计方法反复
推敲,查询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四、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2011.4.11-2011.4.17整理资料,撰写大纲
2011.4.18-2011.4.24重整资料,撰写大纲修改稿
2011.4.25-2011.5.1整合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011.5.2-2011.5.8撰写初稿,交与老师审核
2011.5.9-2011.5.15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
2011.5.16-2011.5.22修改论文
2011.5.23-2011.5.29论文定稿
2011.5.30-2011.6.5论文定稿
2011.6.6-2011.6.12论文格式校正
2011.6.13-2011.6.19论文输出
五、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
【1】 阎求实;浅谈我国保险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年02期
【2】 马捷;有效发展保险电话营销模式[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3】 刘斌;寿险公司电销中心的绩效提升路径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余香;浅谈我国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009年01期周建明;
【5】 煤矿风险预警管理软件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2007年
【6】 王爱莲;基于.NET教学演示系统的设计与技术实现[J].电脑开发
与应用 2011年03期
【7】 王健;尹立新;基于VC++的网上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A].中国电
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8】 郭玉栋;左金平;通用权限管理子系统模块化设计及实现[J].电
脑开发与应用 2011年03期
【9】 黄效文;郑明春;基于JSP的公共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年03期
【10】 伍建焜;网构软件系统构建的形式化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对我们国家GDP贡献超过了60%,税收超过了50%,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且,中小企业同样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66%的发明专利、82%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扩大就业、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和形成新的产业的重要力量。
我们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中关村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高新科技企业园,我国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来开拓市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承载着化危为机、支撑发展的重要责任和期望。20年来,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的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出中兴、华为、展讯等一大批企业,它们的成长性和它们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个焦点。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积累社会财富、丰富市场、解决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融资之路遇到重重困难。从各地区的调查结果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引起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已制约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资金告急,这不仅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对我国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特别是今两年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分布在沿海一带,大多数企业主要以外贸出口为核心业务。全球经济危机喝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沿海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今年以来江浙沿海一带更是有不少中小企业因债台高筑,高利贷逼温州民企集体外逃,中小企业倒闭呈现多米诺效应。不少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面临着即将倒闭的困境,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上的障碍,能够想尽办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因此,我想通过这篇论文提出一
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生存道路,摆脱融资难的困境,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新引擎。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所有的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中国50%的以上缴税收、60%的进出口总额以及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中国75%的城镇就业机会也来自于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解决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就等于解决得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中国的经济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中国整个的经济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可见,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经济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国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体制支持和政策安排。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方法、手段和组织建制等方面上都不正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就会表现出先天的不足,尤其是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滞后。
为了让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就要分析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而财务管理是核心,我们应该先找到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现状
(l)Myers和 MyersMajlaf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即中小企业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啄食顺序融资理论还认为银行融资具有低成本优势,银行信贷融资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线文)
(2)Banerjeel的长期互动假说
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区性的,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合作,互相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愿意为之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缺乏此优势,出于规避信贷风险考虑,他们更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不愿意为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该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Phillp.Strallan and Jamesp.Weston(1998)也阐述了几乎相同的主张: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3)Stieglitz和Weiss的S一W模型
Stieglitz和Weiss(1981)在引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后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简称S一W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知道项目的具体风险,银行只能了解整个借款人集体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它将面临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比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从而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2.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在评介和引进国外融资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探索,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理论界对中小企业的讨论才初具规模,争论开始激烈,理论框架越来越明晰,内容也越来越充实。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接连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直到2011年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西班牙债务危机和意大利债务危机等,整个泛欧洲大陆纷纷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一时间欧债危机成为各大舆论的焦点。整个世界经济不稳定使得以传统出口业务为主的中国沿海一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勒紧腰带开始过冬,今年江浙一带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这一现象引起国家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由此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被正式提上已成,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拟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及解决的问题是:
界定中小企业的范围,阐述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和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融资途径和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度过生存难关,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最后,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途径,方案和相关法律程序,帮助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注入新鲜血液。
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相应对策。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观察、实例研究总结出中小企业缺乏执行力和信用担保体系的表现,然后通过规范分析论述执行力如何重要并就如何才能提高执行力进行探讨。同时对中小企业建立一套可靠的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系统以及相关立法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指结合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或者失败的实例,剖析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其原因归纳总结出合理有效的融资方案。
(二)比较法。
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的违法行为大量存在且呈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违法婚姻主要包括重婚、早婚、包办买卖婚姻、病忌婚、近亲婚、拐卖成婚等。违法婚姻问题冲击着社会,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违法婚姻占婚姻总数的13.2%,是导致离婚、家庭破裂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约有10%-15%个别地方甚至高达25%的离婚纠纷由违法婚姻问题引起,不仅如此,婚姻家庭领域的违法行为还极易引发伤害、凶杀的刑事案件,对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鉴于此,认真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婚姻制度体现国家法制和文化传统的结合,因此各国对于违法婚姻的研究和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关于违法婚姻的认定和处理制度的立法方面。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对于违法婚姻的处理只规定无效婚姻制度,无论何种原因的违法婚姻均属无效婚姻。单采婚姻无效制度的国家,都规定了无效婚姻请求权行使的期限或排除条件,且一般采用宣告婚姻无效。当然也包括无须经过法院宣告的当然无效的婚姻;而《德国民法典》只规定了可撤销婚姻制度;瑞士、日本、英国则采取无效婚姻制度与可撤销婚姻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文化以及历史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的婚姻立法差异,各国立法对何为婚姻无效,何为婚姻撤销的理解不同,当然对于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后果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在我国,关于违法婚姻的立法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001年对《婚姻法》进行修改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消婚姻制度,即便如此我国的婚姻法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加之我国的`扎根深厚的封建婚姻文化传统为违法婚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婚姻制度的完善任务艰巨,鉴于此,研究违法婚姻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违法婚姻的界定,以我国的婚姻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违法婚姻的种类和各自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婚姻立法中存在的欠缺,借鉴国外治理违法婚姻问题的先进经验,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治理违法婚姻提供一些借鉴。鉴于现在我国婚姻家庭领域违法婚姻大量存在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婚姻立法却还存在欠缺甚至错误之处,通过研究这一课题结合我国现实条件提出设想和相应的对策,使人们能够更加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为我国健康和谐的婚姻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前言
一、 婚姻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 违法婚姻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 维护结婚的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保障婚姻的合法有效
(二) 预防和减少婚姻纠纷
(三) 加强执法力度,制裁在结婚问题上的违法行为
(四) 加强了婚姻的预警系统
三、 我国现行违法婚姻处理制度
(一) 违法婚姻制度的界定及其分类
(二) 违法婚姻的请求权主体
(三) 违法婚姻的宣告程序
(四) 违法婚姻的法律后果
四、 关于完善我国违法婚姻制度的思考
(一) 我国现行婚姻立法的不足之处
(二) 关于完善我国违法婚姻制度的几点看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谢辞
五、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法、
六、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论文写作起止时间:从2010 年 12 月 15 日学校安排布置写作毕业论文开始到2011年 5 月 31 日结束。进度安排如下:
第1--4周:搜集论文写作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第5--6周:写开题报告
第7--11周:进行论文的正文的写作和修改
第12周:整理论文资料、打印、装订并上交
第13周:作好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七、参考文献
1.孙应和.www.51lunwen.com/falvlunwenkaiti/《 论违法婚姻及其治理》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 .
2. 吴芮凌. 《违法婚姻问题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3.王法让. 《违法婚姻的防治对策》 中国民政, 2002,(02) .
4.白银燕. 《违法婚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1) .
5. 毛萍. 《违法婚姻的成因浅析》 中国社会工作, 1998,(01) .
6. 陈建文.《 违法婚姻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S1) .
7. 时焕瑞. 《治理违法婚姻之对策》 中国民政, 1995,(08) .
8.《 李军莉. 关于治理违法婚姻的两点构想》 中国民政, 1995(04) .
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基本程序
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 (财社字[1997号]60号) 规定, 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基金由地税机关征收, 按时缴存国库, 国库定期转入财政专户。基金由经办机构按月报送支付用款计划, 财政部门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基金支出户, 再由经办机构发放到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手中。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转移的, 在转移其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 转移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 转入基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 转出基金先由经办机构在支出户中列支, 再由财政专户核拨。基金结余一部分转定期, 其余存在财政专户。这是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程序。尽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程序规章比较健全,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金征缴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筹集模式下, 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按照职工工资缴费比例建立。企业缴费率由各省政府自行确定, 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基金征缴环节主要存在企业欠缴和个人欠缴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一方面, 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数额居高不下, 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法人不重视, 拖欠养老保险费;基金征收部门措施不力, 对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企业执法力度不够, 同时还对一些企业实行保险费缴纳优惠。另一方面, 在但在实行该体制以前, 已经退休的职工和“统账结合”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在职职工, 都没有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这势必造成了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
(二) 基金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基金地税征收后, 国库定期将基金转入财政专户, 按财社字[2003]655号定, 国库月末应将所有基金转入财政专户。但是, 在存储环节, 存在基金滞留征收机关问题。自实行地税部门征收养老保险基金以来, 由于地税部门每年都计划征缴额, 并以此为考核目标。在这种考核机制下, 地税部门在完成征收计划后, 往往延压基金, 暂缓或停止征收, 为下一年度征收留有余地, 使资金滞留, 造成不能全部及时上缴。目前的管理体制对地税部门基金征收工作又无直接监督制约机制造成部分基金被滞留, 这将直接影响基金的全额筹集和及时发放。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 财政专户预留资金过多, 一般来说, 财政专户在预留两个月基本养老金支付额外, 其余金额应购买国家债券或专定期存款, 而在实际工作中财政管理账户的经办机构只有建议权, 而不能进行操作, 而这有可能损失一部分基金收益。
(三) 基金支付环节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部分未参保的集体企业的已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 纳入保险基金代办机构代发, 资金有省县1︰1分担, 但是, 各省县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些县 (市) 财政拿不出资金, 直接从养老基金列支, 扩大基金支出项目, 减少了基金结余。还有一些其他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 以前年度地方各级部门挪用的基金, 长期遗留挂账, 得不到归还, 已形成呆账, 各级部门也无资金弥补, 这些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违规出借、经商办企业、弥补经费不足、购建固定资产等。
三、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效率的对策
(一) 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力度
一是积极催收企业欠费, 建立欠费跟踪, 欠费信息披露制度, 监督企业履行缴纳义务, 逐步形成基金征缴社会监督机制。要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 对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而长期拖欠的企业, 可向社会公开曝光, 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故意拖欠, 逾期拒不缴纳, 必要时可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对长期欠费的单位要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措施,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增加保险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二是要加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三是要加强稽查审核, 堵塞漏洞。
(二) 严禁滞留养老保险基金, 提高基金收益率
一是养老保险经办部门之间要及时传递票据和结算, 确保基金及时上缴。撤销各级地税部门设立的基金过渡户, 将征收的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划入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归集财政专户, 切实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审计、纪检和监察。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应明确责任, 加强对基金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解决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要主动分析, 认真测算, 拿出最佳基金存储方案, 财政部门应积极主动与经办机构配合, 合理地进行基金存储, 确保基金收益最大化, 而不是现在单纯地作为定期一年银行存款或三年期国债。
(三) 禁止挪用养老保险基金, 统一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人、财、物
养老保险基金是一项设计国计民生的大事, 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 使各级领导增强法制意识,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 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严禁挪用基金, 已经挪用的, 按规定限期归还, 严格实行问责制, 对于不按期归还的单位,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追究其领导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哪些已经形成呆账, 确定已无法收回的基金, 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经办机构, 研究具体解决方案, 依法进行处理, 彻底解决被挪用的基金长期挂账, 确保基金的真实完整。
此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 地方政府干预基金征缴和发放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经办机构受当地政府管理, 政府违规, 经办机构却无能为力。可以实行对养老保险基金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避免地方政府干预, 这样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四) 加强基金运行的监督
一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监督。应将收缴、存储、拨付、管理、监督这一基金动态运行过程作为一条纽带, 把经办机构、基金管理部门、银行、监督部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互相监督, 共同管理, 而不能将其互相割裂和对立起来。二是将基金的运行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共同缴纳形成的, 属于全体参保人员的共有财产, 是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所以, 作为基金的主要缴纳者, 企业和职工有理由和权利了解基金的有关抢矿, 并监督其运行。实施监督就必须成立有政府部门、工会、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的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 并切实履行其监管职责。经办机构和基金管理部门, 也应增强基金运行的透明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运行情况和基金结余的数量及存在形态, 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摘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内容,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广大参保人员退休后的生活。但是, 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在微观层面的征缴、管理和支付方面存在问题出发,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政府,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瑞俊.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
[2]、潘娜.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6) .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的背景情况。
负责人:目前,生育保险主要依据是《社会保险法》和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其中规定生育保险基金是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筹集和使用;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生育人数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自《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实施以来,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地方生育保险办法,推动生育保险工作,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妇女就业、均衡用人单位负担,维护女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份出台了地方生育保险办法,参保范围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2014年全年基金收入446亿元,支出368亿元,累计结余593亿元。2014年,全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6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92万人次,增长率17.6%。虽然生育保险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基金结余偏多,待遇支付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规范和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要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进行了部署,近期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通过的适当降低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方案,要求两项保险进行费率调整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聚焦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下决心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降费清费,减轻用人单位负担,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两部颁发的《通知》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部署的具体措施。《通知》对生育保险费率调整范围、测算依据以及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明确2015年10月1日实施。这项工作将会加快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步伐,推动生育保险经办精细化管理,提高生育保险基金使用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记者:此次降低生育保险费率工作在什么范围内开展?
负责人:这次调整生育保险费率是依据统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存量划分的,不搞一刀切。目前,全国生育保险基金结余存量不均衡,有的地区生育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也有的地区基金存量可支付一年半以上。针对这种情况,《通知》要求降费率工作在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合理区间的统筹地区进行。在《通知》中规定,生育保险基金合理结存量相当于6至9个月待遇支付额。凡是统筹地区基金累计结余超过9个月支付额的,都应下调生育保险基金费率,调整到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以内。具体费率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测算,根据近年来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确定。调整后将会逐步消化过多的基金存量,保持基金收支平衡,促进良性运行。
记者:这次完善生育保险政策降低生育保险费率是否有风险?费率能降低多少个点?
负责人:据上年生育保险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基金结余可支付一年半以上,生育保险基金有下调费率的空间。另外生育保险与其他保险项目比较,预见性强,风险相对小,可通过对怀孕和出生人口数据、工资增长幅度、医疗消费增长情况以及其他变量进行测算,高风险支出相对比较少,基金运行相对稳定。
为了保证基金运行安全,《通知》规定生育保险基金结存留有6~9个月支付额的区间,并要求地方加强对生育保险基金的监测和管理,按月进行基金监测,及时了解生育保险动态变化,防范风险。当基金累计结余低于3个月支付额度的时候,就要制定预警方案,同时向统筹地区政府和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报告。结余额继续下行,就要积极采取应急措施,如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基金和医疗服务管理、规范生育保险待遇等方式,力求基金平衡。这次调整之后,部分地区筹资比例可下调0.5个百分点,估计一年可减轻单位负担120亿元左右。
记者:调整生育保险费率之后,如何保障生育保险待遇?
负责人:这次调整费率工作不会影响参保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落实问题。《通知》要求地方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进行测算,在确保生育保险待遇落实到位的前提下,进行费率调整。也就是说,统筹地区要依据国家生育保险待遇标准、当地出生人口情况及待遇支付情况进行测算,如果不够支付9个月的生育待遇,就不用调整费率。因此,这次调整费率不会影响待遇支付。
记者:生育保险待遇有哪些项目?
负责人: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期间的生育津贴、医疗费和计划生育医疗费等。生育津贴支付期限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确定的产假执行。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另外生育津贴是产假工资的替代部分,因此,生育津贴与产假工资不能重复享受。
生育的医疗费用指女职工在孕产期内因怀孕、分娩发生的医疗费用,包括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及分娩住院期间诊治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医疗费用。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指职工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施行输卵管或者输精管结扎及复通手术、实施人工流产术或者引产术等发生的医疗费用。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符合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全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个人不用负担医疗费用。
记者:这次调整生育保险费率政策,能否适应各地的差异,保证基金平稳运行?
负责人: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分布以及生育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这次生育保险费率调整已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政策调整主要取决于统筹地区基金结余存量,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要求地方根据上一年基金收入和结余情况,以及国家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进行测算,通过调整费率,将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控制在合理水平。具体费率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近年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确定。基金存量在合理区间的地区,不进行费率调整。
记者:降低生育保险基金费率工作什么时候开始进行?
负责人:《通知》要求地方尽快开展降低生育保险费率的摸底、测算及调查研究工作。争取在9月底前提出降低生育保险费率的办法或工作方案,确保10月1日前完成降低生育保险费率的工作。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人”的因素联系得越发紧密。现代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因此,人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日益重视,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国外研究者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八十年代后半期和九十年代早期,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绩效管理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其完善的体系、优美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爱,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者的圣杯。
近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开始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然而实施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具体实践中,反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严重地妨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应起的作用。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企业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清楚如何实施正确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在中国却犹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企业如饥似渴地祈求这幅灵丹妙药,而城内的企业却对药效信心渐失。根据对国内众多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绩效管理确实会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企业基础和文化氛围的不同,中国企业必须
探索出适应中国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中国式”绩效管理。
如上所述,对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到底要不要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如何摆脱历史原因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的影响、如何实施绩效管理、如何解决在实施绩效管理时的种种问题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绩效管理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如何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努力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使中小民营企业明白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对策与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对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应用进行研究不但有工程实践价值,而且也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绩效管理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缜密的体系。它优美的流程以及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给国外的企业创造了很大的效益。目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到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认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采用了绩效管理系统。但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绩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找出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进行完整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三、论文的总工作量、各研究阶段的进度以及预期结果
(1)2006年12月10日——2006年12月28日撰写开题报告
(2)2006年12月29日——2007年1月15日撰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3)2007年1月16日——2007年1月30日撰写毕业论文指导书
4)2007年2月1日——2007年3月4日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同时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5)2007年3月5日——2007年5月15日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6)2007年5月16日——2007年6月10日论文修改
(7)2007年6月11日——2007年6月18日论文答辩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3)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4)提出可供企业进行参考的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
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的研究,找出目前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
文献调研,就是通过对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了解绩效管理的现状,借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背景信息
专家咨询,就是通过与专家们的面谈、访谈、咨询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有关学者、专家们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他们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力求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科学、客观、合理、实用。
题 目: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7年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截至今年6月底,全 国正式营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 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 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 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当前村镇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经营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盈利空间小,筹集资金困难,风险控制难,还面临同业竞争威胁 等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不利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 构,缓解决农村资金供需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将着重其发展过程中所遇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 “需求先于供给” 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 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二是 “供给先于需求” 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 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而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有顺序问题。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Mark Drabenstott 和 Larry Meeker(1997)指出资本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 提出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 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等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来提高农村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Junior R.Davis、Angela Gaburici 和 Paul G..Hare(1988)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罗马尼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的决定因素进行了 分析,定量方面着眼于影响贷款和储蓄的因素:农民收入、资源和贷款的使用; 定性方面着眼于金融服务供给者与农户的关系,同时也考虑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过程中农户参与或者不参与的动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 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这两本书,提出 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 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他们对非正规金融持不欢迎态度,认为非正规金融 的存在是对正规金融的抑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作金融体系的社会性质逐步消淡化,市场型合 作金融理论成为目前金融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对农村金融组织体 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合作金融的范围,学者们把更多的眼观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 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如Wyn Grant和Anne Mac Namara(1996)通过对农 村专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 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随后的商业化,同时指出,大农户往往 能更好的利用借款机会及新的金融工具。Brian P.Cozzarin(1998)创立了农业部 门两大契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从而得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 融更重要而且更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结论。Korotoumou Ouattara Douglas H.Graham(1988)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 的优点和不足。他肯定了乡村银行集体借贷的优点,但也具有产权不明、规模过 小的缺点。在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的研究方面,Hans Dieter Seibel(2001)指 出,随着货币经济的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在规模、延 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他认为应该帮助非正式金融机构改进管理并整合到 更广阔的金融市场,提出了使非真实金融正规化的观点。Shahidur R.Khandker 和 Rashid R.Faruqee(2002)通过对巴基斯的农业信贷调查分析指出,正规贷款机构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贷款远高于非正规贷款。当给农业项目信贷予补贴时,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明白这些项目是否值得支持。Kelless。Tsai(200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微观金融的潜在客户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他将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归结为: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隔趋势严重、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⒊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在对小型银行的研究方面,Hauswald和Marquez(2002)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说明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大银行一般座落在远离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位置,从而使得其难以获得这些潜在客户的关系型信息,并论证了关系型贷款将随信息距离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而上述成本一般与物理距离相关。
对于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优方面,Berger和Udeu(1998)认为,大银行在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而小规模的社区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它们可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信息,因而在向这些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而Berger、Udell(1995、2002)从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权利配置方面分析了小银行对关系型借贷的适用性,认为大银行喜欢硬数据且不大愿意向信息获取困难的借款人放贷,而社区银行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同时Berger,Klapper Udell(2001)以及Berger和Udell(2002)从关系型贷款独特的处理程序及代理问题的存在入手论证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在盈利能力方面,Berger(1995)通过对银行规模与银行赢利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规模并不能算作银行盈利的充分条件。
Keeton、Harvey、Willis(2003)认为在过去10年中,相对于大银行而言,社区银行整体保持着自身良好的盈利能力,虽然他们的盈利水平在最近3年也有一些下滑趋势,但是除极少数机构外,社区银行依然独立运作、盈利良好增长迅速,并且吸引大量的新进入者。
(二)国内相关研究
村镇银行的设立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模式,其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我国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关于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体制上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一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一种增量的改革,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充分调动各类民间资本、城市金融资本甚至是外资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设立村镇银行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可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来提升当地整体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而李莉莉(2007)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并为民间资金提供良性发展渠道,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而张鸣鸣(2007)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有利于完善农村服务,加速推进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正规金融。何广文(2008)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中国农村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农村金融将从增量角度改善农村金融的结构和布局,然而仍需多角度创新。
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其面对着复杂的农村金融环境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徐希龄(2007)认为组建村镇银行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起人制度,国家规定必须有一家银行作为发起人,且必须占20%的股份,而我国大型银行基本不管,中型银行认识不清,小型银行条件又不具备,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
高凌云、刘钟钦(2008)指出了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使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并据此提出了灵活确定贷款期限、逐步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以及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李长健、卞晓伟、张磊(2008)支付结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不畅严重制约了其业务开展,部分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尚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没有在人民银行开户,致使银行之间的清算、客户资金的跨行汇划只能通过当地农信社才能实现。此外,由于没有得到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允许,存款准备金无法上缴,结算不畅通,企业基本户无法开立,难以发展大的客户群体,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受限,各项业务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徐瑜青仅009)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吸收存款困难、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对公业务受限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指出要实现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选址、审慎经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以及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
杜晓山(2008)认为:不少村镇银行在人才和管理上、股东之间的协调配合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村镇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仍然按照传统银行的理念与业务实践来经营;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方面,一些村镇银行与普通银行没有太大区别,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村镇银行的贷款规模一般很小,许多农民、企业往往拿不出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或业务与财务报表;村镇银行的主要定位是解决小企业、微小企业以及一般农户的贷款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倾向于种养业和专业大户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放大不放小”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农业保险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等。
秦晓晴(2008)则通过2008年7月在湖南湘乡的实践活动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诞生在其目标地位上与实际是有偏差。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和发展面临的瓶颈,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难“一心为农”。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必须要满足其自身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目标,因而就存在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一些村镇银行在服务上就逐渐偏离三农的服务目标,主要为当地的大企业和对外出口企业服务,普通的农民需求更为旺盛但却在金融服务中较为缺乏,疏漏的中小型企业以及更多的农业大户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在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上如何寻求平衡是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王学忠(2008)也认为金融资本远离小农经济,导致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资金供求矛盾,使村镇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内在冲突,危及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冲突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为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环境,降低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资金需求;逐步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状态,以达到缓和冲突,营造适合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环境之目的。
(三)评述
从目前国内外对村镇银行的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村镇银行的研究己经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逐渐深入,各种研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另一方面,大多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结构组织体系大体框架的分析,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论证,或只强调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正;对农村银行业金融结构的进入方、投资主体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源和控股程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应对措施上往往只是泛泛地强调金融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金融供给主体等,很少从政府和非正规金融如何联动、如何具体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如何从农村内外资源的整合、如何研究市场化农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进一步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条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我国国内现在的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巫待深入研究。如缺乏对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对村镇银行的运行机制、市场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并且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深入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工伤保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保险征收问题研究07-23
工伤保险管理10-04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工伤保险学习总结05-30
工伤保险参保证明06-13
工伤保险条例政策06-23
工伤保险缴费基数09-25
工伤保险证明范文12-15
申报工伤保险流程与工伤认定申请材料10-06
金融保险客户管理与服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