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分析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难点分析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
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生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干非常有名,从而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与新疆有关的资料,新疆的风土人情图片。
2、葡萄干。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50
一、导入。
1、捧出葡萄干。
(1)分给同学尝一尝。
(2)师:味道好吗?大家知道是哪里出产的葡
萄干吗?(新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去了
解葡萄干的生产情况。
(3)说说你了解的新疆。反馈搜集的资料。
(4)出示地图。认识新疆。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你最喜欢
的句子和词语,标明自然段。
3、分组认读生字,说说识字方法。
4、学生反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5、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卡片开火车。
6、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7、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051
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语,开火车。
二、感悟朗读。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
葡萄沟在。
葡萄种在()。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有的运
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自
然段。
3、学生反馈,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
欢?教师适时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
生感悟课文。
三、分组讨论。
1、大家学了课文,你认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吗?为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
什么特产?
四、有谁能跳一段新疆舞。
五、齐读课文。
作业:请你当小导游向家里人介绍葡萄沟。
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052
一、复习。
1、读词语卡片。
茂密暗红淡绿五光十色热情好客
2、抽查背诵。
二、制导写字。
1、读一读。
那产杏梨串族修钉
3、同桌说词。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你认为怎样写才好
看?要注意写
什么?
5、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作业展示,大家评价。
作业: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联系电话 5282664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11-20之间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 “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11-20各数的认识 1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1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会数、会写、会读11-20各数。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2)教师将10个圈起来:10个一是1个十。一个我们就叫它“一个一”。10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1里面呢?
(3)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数宝宝和我们人一样也要排座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这个数?为什么这么表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总结得出: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你能看着计数器上的珠子写出这个数吗?为什么那样写?该怎么读?
(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摆一摆、圈一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这个数怎样写?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
(5)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数一数,再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如果10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几捆?一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几个十?2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个十是多少?怎样写?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 个
2 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
(2)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海边的美景,怎么样?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 + 12 = 15 17 - 4 = 13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一填。
(共10题;共20分)
1.(1分)先想好运算顺序,再认真计算.
456÷12+25×16=_______
2.(4分)计算[(25+13)×16]÷19,要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_最后算_______,结果是_______。
3.(2分)计算2×(18-9)时,要先算_______法,计算24+8-6时,要先算_______法。
4.(1分)在列式计算时,如果要改变“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_______.
5.(2分)比4个8多29的数是_______,72比_______多6个7。
6.(1分)填上“>”、“<”或“=”
70-36÷4_______60
7.(3分)30与24的和是_______,再除以9,商是_______,列式为_______
8.(1分)23-12÷6×3=_______
9.(1分)72加上72除以9的商,和是_______
10.(4分)比一比,算一算.
(1)[72÷(18-12)]÷2=_______
(2)72÷(18-12)÷2=_______
(3)72÷(18-12÷2)=_______
(4)72÷[(18-12)÷2]=_______
二、选一选。
(共4题;共8分)
11.(2分)小东在计算“25-○×3”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差()
A
.25
B
.75
C
.50
D
.52
12.(2分)42+18÷3应先算()
A
.42+18
B
.18÷3
C
.42÷3
13.(2分)7434-456+974=()
A
.9
B
.499
C
.3013
D
.7952
14.(2分)15元能买3本作文本,那么40元能买几本这样的作文本?列式正确的是()。
A
.40÷15÷3
B
.40÷(15÷3)
C
.40-15×3
三、计算。
(共3题;共22分)
15.(1分)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数比十位多2,这个数是_______。
16.(1分)计算
_______
17.(20分)我会把错题改正确。
(1)
(2)
(3)
(4)
四、分萝卜。
(共1题;共10分)
18.(10分)连一连。
(1)
(2)
五、解决问题。
(共4题;共35分)
19.(20分)有下面3种车。
(1)5辆汽车共有多少个轮子?
(2)1辆三轮车和1辆自行车共有多少个轮子?
(3)5辆三轮车和1辆汽车共有多少个轮子?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0.(5分)某小河原来有37条鱼,游走了13条,又游来了21条,现在有多少条鱼?
21.(5分)一班和二班去划船。河里共有24只小船,一班划走了18只,剩下的这些小船够二班48人来划吗?
22.(5分)兔妈妈上午采34朵蘑菇,下午采32朵蘑菇,它把这些蘑菇平均分给6只小白兔,每只小兔分得多少朵蘑菇?
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共10题;共2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0-2、10-3、10-4、二、选一选。
(共4题;共8分)
11-1、12-1、13-1、14-1、三、计算。
(共3题;共22分)
15-1、16-1、17-1、17-2、17-3、17-4、四、分萝卜。
(共1题;共10分)
18-1、18-2、五、解决问题。
(共4题;共35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3.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指名5个学生各读一个自然段。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现在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寓言讲一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后来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赶紧修养圈,他不听。结果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于是他醒悟过来,修好了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2.这个人的羊是怎么丢的呢?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好。小结:那么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所以养羊人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如何?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紧把窟窿堵上了,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以后,他再也没丢羊。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一下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描写养羊人语言、心理的句子。(2)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①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能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a.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
b.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紧”一词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可惜,要读出劝的语气)c.指名尝试读。
d.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心情。②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字,能看出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再次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①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②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一词想象养羊人当时的心理。尝试读出他当时的心情。免费更新请加微信:330797386(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④指导朗读:抓住“赶紧”“结结实实”这两个词来朗读。从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3)说说句子的不同。出示句子: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①说说这两个句子在用词上的不同。②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
(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词“赶紧”,写出了养羊人行动的迅速,强调了他知错就改。)(4)小结。
养羊人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可见,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发现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延伸拓展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3.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为生字找拼音和词语朋友。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5.同桌互查,比一比谁写得更规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结果
再也没丢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禾苗”图片,介绍禾苗的生长规律。(春种、秋收)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禾苗的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强调“揠”“助”“长”的读音)
二、初读寓言,认字读词
1.自读寓言,圈出“焦、筋、疲、喘、截”5个生字。
2.读一读这5个字,再看看它们在课文中能组成什么词语。3.指名认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学习寓言,理解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1)指名4人各读一自然段。(2)完成填空。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3)小结并完成填空。(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要说出“揠”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3.精读体悟,明白道理。
(1)过渡:同学们说得还不错,但这只是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读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朗读体悟,交流汇报。
①出示第1自然段,理解“焦急”。
a.从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很心急?(“巴望”“天天”“一天,两天,三天”“焦急地转来转去”)
b.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人焦急的心情呢? c.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d.齐读。
e.去掉“焦急地”,再读这句话,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去掉“焦急地”后,不能体现这个人很着急)②出示第2自然段,体会“筋疲力尽”。
a.这个人是怎样把禾苗拔高的?他用了多长时间?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他的辛苦。扣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句话,了解他没休息,体会他的累。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他非常地累与辛苦。
b.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这个人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这个人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③出示第3自然段,体会“力气总算没白费”。
a.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人又累又高兴)b.指导朗读:先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再一起边读边做动作。④出示第4自然段,体会“禾苗都枯死了”。a.“明白”是什么意思?(清楚、了解)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因为禾苗只能自己慢慢地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都枯死了。)b.指导朗读。⑤小结寓意。
禾苗自有它的生长规律,人为地违背这个规律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凡事都要按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⑥拓展讨论。
出示讨论题目,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邻居,你在田里看见这个人在拔高禾苗,你会怎样来劝他?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孩子,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 4.深化对“揠苗助长”的理解。
(1)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吗?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急于求成、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等)(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筋”“疲”2个生字。2.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3.教师范写。指出书写要点:“筋”上小下大;“疲”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长。4.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起因
巴望
急于求成
经过
拔苗
不顾生长规律 结果
枯死
事情变糟 画 杨 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3.朗读并积累一些词语。【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体会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在体会、体验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得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件物品,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教师重点讲解“倒”的读音,“倒”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dào”,它还有另一个音“dǎo”。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4.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老师点拨。
(3)小结:课文讲了“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四、学习“画杨桃”这一部分(第1~4自然段)1.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我”观察杨桃和画杨桃的句子。
2.理解“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我”画的杨桃?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我”听到同学们的笑声后会怎样想。
(老师重点讲解在读人物的对话时,要读出说话人相应的语气。)
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我”:画成了五角星 同学们: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5~17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
(1)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3.小组讨论交流。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18自然段 1.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什么是教诲?为什么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
图 课 摆 座 交 哈 页 抢 嘻 2.学生认字,给生字注音。
3.学生给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组词)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5.学生说一说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6.学生书写。7.展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做事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画杨桃
亲自审视
让大家轮流看老师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和颜悦色地说应该怎样做 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3.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过程与方法】
采用图片直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3.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马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画一条小河。
2.同学们,这匹小马想要过河,可是有个问题难住他了——这条河水深不深?你们猜猜看,小马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了没有?他成功地过河了吗?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并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2.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1)翻到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利用工具书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看看解释,初步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棚 驮 磨 坊 挡 伯 浅 刻 突 哩 唉 试 蹄 既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及时提醒。出示多音字“坊”的读音及组词,引导学生掌握。
(2)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愿意 麦子 飞快 为难 身边 四周 立刻 突然 吃惊 认真 脚步 难为情 亲切
(3)理解词意。
指名学生说一说意思,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再练习朗读。
4.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1)出示第1幅插图。
①指名说出与此图有关的自然段。(第4自然段)②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2)出示第2幅插图。
①指名说出与此图有关的自然段。(第5自然段)②指名读第5自然段,教师评价。(3)出示第3幅插图。
①指名说出与此图有关的自然段。(第8自然段)②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学生自评。(4)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填空:小马要帮妈妈驮麦子到________去,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他不知是深是浅。老牛说水________,能蹚过去;但松鼠说水________,不能过河。最后小马在妈妈的指引下,决定________,结果成功地过河了。(学生尝试填空)(磨坊;很浅;很深;自己去试试。)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易错的地方用彩笔标出来。
(3)学生描红、临写,再点3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生字。(4)点评学生写的字。
2.读一读生字,再口头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马过河》。
二、分段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帮妈妈做事,要把半口袋麦子驮到河对面的磨坊去。)(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自由读这几段,想一想: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先后都问了谁?
板书:能不能过去? 老牛
松鼠 2.老牛是怎样说的?(指名读)板书:很浅,刚没小腿。3.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呢?
自己练习——同桌读——在全班读,学生评一评,教师进行指导。4.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对比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立刻”说明了什么?(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想,就要蹚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5.这时又发生了什么?指名读第5自然段。板书:深得很,会淹死。6.小马与松鼠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分角色练习朗读。7.这下可把小马给难住了。他怎么办呢?
自由读第6、7自然段,想一想: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妈妈的话。8.你觉得妈妈的话当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9.现在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小马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老牛和松鼠说的不一样呢?(老牛个子大,所以觉得水很浅,松鼠个子小,所以觉得水很深。小马应该自己亲自试一试。)(三)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想一想:小马过河的结果怎样? 2.出示填空:读一读,想想该怎样填。因为小马不像(),也不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也不像()。(老牛那样高;松鼠那样小;老牛说的那样浅;松鼠说的那样深。)3.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自己早点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三、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1.自由组队,分角色朗读课文。2.在全班展示朗读。
3.出示词语,请学生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讲讲这个故事。马棚 愿意 磨坊 驮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4.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1)出示句子:
◇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2)组织一个小小的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意见。(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体会。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能不能过去?
↓
老牛 很浅,刚没小腿 松鼠 深得很,会淹死
妈妈 自己动脑筋,去试一试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①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6——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学会了小数的读、写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五种龟及龟蛋的样子,并用文字方式注明了各种龟蛋的质量,平胸龟和小鳄龟龟蛋的长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比较龟蛋质量和长度的问题,引入对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性质等知识的学习。本信息窗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及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知识铺垫、引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谈话: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位数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谈话: 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小数大小怎样比较呢?今天就来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设计意图]课堂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问题解决中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小数大小的比较。熟中孕新,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开展活动、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展示信息窗二)
谈话:自然界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读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1)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一个重?(2)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一个重?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读懂那么多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比较11.85与24.3的大小。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11比2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从而得出11.85千克<24.3千克。板书:11.85<24.3 谈话:金钱龟蛋分别与平胸龟蛋、小鳄龟蛋相比,哪个重?为什么?
(归纳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
3.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再解决第二个问题。11.84与11.68哪个大? 小组讨论,老师参与: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说说你的想法。
班内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板书:11.84>11.68 比较:(1)小鳄鱼龟蛋与绿毛龟蛋相比,哪个重?绿毛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
(2)在○填上<、>、= 2.35○2.65 1.023○1.026 10.654○10.3 归纳板书: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数大的那个小数大,依此类推。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较简单,因此,放手让学生探求。
4.比较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下面老师写一个小数(出示0.562),你能写出几个比它大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吗?
引导学生写出不同的位数,如:0.5621,0.563,0.61,0.7,„„.全班交流讨论: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
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都比0.562大,观察这些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些小数的位数不同。)虽然这些数的位数不同,却都能比0.562大,这说明什么呢?(师生共同小结:位数不同的小数也要从高位比起。)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学生易于忽视,往往用位数的多少进行比较。因此,在引导学生说出比0.562大的小数时,一定要写出小数点后面有两位、三位的小数,再观察比较,从而弄清位数不同的小数也要从高位比起,不能看位数的多少。
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学生容易忽视。通过老师放手,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只要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进一步沟通整数与小数比较大小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
2.自主练习2: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应注意什么?
3.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主练习4:练习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的录像。
谈话:刘翔从2004年到2006年期间,几次国际重大比赛的成绩是12.91秒、13.12秒、13.05秒,你认为哪个成绩最好?
你能不能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刘翔跑出什么成绩就可以破世界记录?
[设计意图]在应用提高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再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学得高兴吗?
[设计意图]不仅从知识面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本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
一、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如在探索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在讨论位数不同的小数时,都积极参与,大胆探索,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小组探讨,让学生分享创造的成果。
小组合作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必须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反之,则会降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老师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在小组里,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小组展开讨论、交流,使想法更加完善、具体,于是就出现了多种方法。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掌握的就不仅仅是小数的大小比较,还让他们摆脱了解决问题的单一思维模式,激活了他们再创造的潜能,获得了充分展示自我,获取更大成功的机遇。
三、注重应用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首先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练习,较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其次,根据短跑名将刘翔的百米跨栏成绩,结合2008奥运会出示练习题,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胶南市实验小学 丁向丽)
第2课时
一、联系实际,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大家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末尾有0的小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副手套的价钱是6.50元,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50元,小红的身高是1.40米,《爱的教育》的价钱是12.00元„„.信息窗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组信息:平胸龟蛋的长度是0.4分米,小鳄龟蛋的长度是0.40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索
谈话:平胸龟蛋与小鳄鱼蛋相比,哪一个长?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谈话: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一把直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一张平均分成100份。
小组合作,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可以量一量、涂一涂,来验证你的猜想。
(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
谈话:各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0.40分米和0.4分米相等吗?(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引导出0.4分米=0.40分米,板书:0.4=0.40)
谈话: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吗?请你大胆进行猜想!
(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谈话: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来谈谈你们的看法?(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设计意图]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号两边的数相等”这些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动手动脑、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进一步感知小数性质
谈话: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还需要用更多的小数来验证。根据你们的猜想,你能举出一些你认为是相等的小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0.2=0.20 0.10=0.100„„.谈话:它们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请继续用这些材料来验证一下。(小组合作验证)
班内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们验证的结果?从而证明0.4=0.40,0.2=0.20,0.10=0.100
谈话:继续大胆猜想一下,0.10还有可能等于什么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0.10=0.1000000......说得完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那这是偶然现象吗?0.3还等于什么数?0.3=0.300000„„
3.揭示小数性质,板书课题
谈话: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学生继续动手又动脑进行验证,在有趣的现象中主动探索,从而揭示小数的性质。
三、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1)教师在黑板上写0.600,问:你能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小数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写出0.60000000000„„问:小数的大小变了吗?也就是说与0.600大小相等的小数有多少个?在这无数个小数中,最简单的是哪一个?学生答后教师揭示:0.600写成0.6,就叫化简。
谈话::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理由。问:13.040十分位上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改写小数
谈话:去掉小数末尾的0,能把小数化简。有时需要把一些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又该怎样做呢?
谈话::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梳理方法。)
谈话::如果5后面不添小数点,直接写0行吗?为什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过小数末尾添了0的数?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了小数的性质基础上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学生易于接受,但有些方面易出错,因此,着重探索不是小数末尾的0的化简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5:学生独立做后,同桌交流。2.自主练习6: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3.判断对错:
(1)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0.5与0.50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一样。()
4.① 0.52中的2在()位,表示(),在0.52的末尾添上三个0后,2在()位,表示()。
② 0.300里有()个()、()个()和()个()。0.3里有()个()。
③ 0.230里有()个()、()个()和()个(),0.23里有()个()和()个()。
5.按要求写小数。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概括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与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进一步发展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践了寓猜想、验证于活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课前调查,密切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例如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调查和收集现实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实例,并在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尝试发现小数的性质,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主动探索,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猜想、验证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为课前预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地突出这一点,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力图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领悟到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兴趣和丰富情感基础上的,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课内学习的内动力。而创设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涂出4/
10、40/100,发现0.4=0.40后,观察这组数据特点,让学生大胆猜想,还有哪些数相等?0.1还有可能等于什么数?激起了学生兴趣,并抛出问题:“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这是偶然的吗?下面,让我们用0.30和0.3、0.20和0.2论证一下?”在富有激情的感召下,在极具挑战的问题前,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精彩的创意岂不源源不断地迸发,蓬蓬勃勃地绽放?
(胶南市实验小学 肖焕盛)
第3课时
一、回顾复习
基本练习
1.故事导入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口渴了,唐僧拿出三根标有:0.2米、0.20米、0.200米长的甘蔗,想分给三个徒弟,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就拿走了标有“0.200米”甘蔗。沙和尚不服气,就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给大师兄吃。”悟空却只是笑了笑,就对沙和尚悄悄耳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什么?(学生回答:三根一样长)如何知道它们是一样长的?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解答)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的和孙悟空一样聪明,能又快又准确的把下面的数对号入座吗?
2.自主练习第7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说用了什么知识)3.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自觉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二、走进生活
综合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学习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这些知识。
1.自主练习第8题(1)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利用小数性质快速改写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9题(1)看图独立解答(2)全班交流
(交流中除了关注是否正确解答外,还要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设计意图] 这环节的练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拓展实践
延伸练习
谈话:同学们表现的真出色,让我们继续来解决问题,好吗? 1.自主练习第11题。(1)独立解答。(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汇报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答案讨论取值范围,灵活掌握比较大小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用卡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小数,再通过交流学会合理的思考方法。
课外实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互相测量身高和体重,并比较记录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
四、总结评价
谈话:今天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自然流畅。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青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2-02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07-15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10-03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09-29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06-03
四年级数学青岛版下册教学计划10-29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07-18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