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斯坦尼夫斯基(共10篇)
这种理想我叫它“猪栏理想”。这则名言令我十分感动,因为爱因斯坦说的是“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我想:“人的理想和未来不就是因为努力和判断创造出来的吗?”。他还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爱因斯坦对安逸和快乐不屑一顾的神情。所谓“勤、勉”不也是和爱因斯坦理论相一致的吗?爱因斯坦的话语中只有一句话,这种理想的基础我叫他猪栏理想,这和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新的思想是相悖的。
爱因斯坦一生为什么能那么杰出,那么出类拔粹,就是因为他的理想是高于“安逸和快乐”理论的,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安逸和快乐”是有一定程度憎恨的。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到处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着,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2、忠实于崇高的理想,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顶峰。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从对人的忠诚开始的,也是从爱戴与忠实于为使我们社会里自由的人能得到诞生、幸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那些人开始的。
3、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只有在一个人将个人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命运之中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地展示出个人的才华,才会真正地珍惜自己的荣誉、自尊心,珍惜家庭、家族、姓名的尊严。
6、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
7、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8、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
9、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0、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力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
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朵,秋天结果实。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莫扎特从不为永恒作曲,但是正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均是永恒的。
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合于今天。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消弱了,
因此,比起以往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对于一个为了发现一丁点儿真理而奋斗终生的人来说,如果他能亲眼看到别人真正理解并喜欢他的工作,那他就得到了最美好的报偿。
苏振方
随着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播放,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更为世人所熟知。对于原著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现在知之者已似乎不多。本文对他作一简要介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有一个姐姐和哥哥。父亲在一家酿酒厂做工,只有到了酿酒季节才能得到比较固定的薪水,剩下的日子只得流落到邻近的村镇找活干。操持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养家活口,母亲还不得不缝纫、洗涮、给“东家”当厨娘。他的哥哥11岁的时候便被打发到一家五金作坊当学徒。
尽管家境贫困,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家却是个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他和他的姐姐、哥哥三个孩子都上完了初级小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小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专心致志地倾听父亲及1877——1878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参加者讲述故事,四、五岁起就聚精会神地观察哥哥与姐姐做功课。他酷爱读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父亲带着他作为难民迁移到了舍彼托夫卡。那里没有图书馆,为了找书读,他不得不跑很远的路找熟人和同学借,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毫无选择地读完了。他读了舍甫琴柯的《柯布扎歌手》、意大利革命民主主义者加里波第的传记、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的诗、果戈理的小说、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伏尼契的《牛虻》等。从1915年9月起,11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舍彼托夫卡车站旁边一家小吃店当锅炉工,从此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他每天干12——14小时的活,一个孩子,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拖着个12.3升的大水壶,沿着陡峭光滑的楼梯上上下下送水。同时,还受着食堂一些服务员和时常喝得醉醺醺的商人常客的欺侮。在这艰难的一年半里,书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他成为作家以后回忆道:“我作为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午饭让给街头卖报的人吃,以便他允许我在夜晚短暂的休息时间读读杂志和书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少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兴奋不已。可是社会主义的诞生却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乌克兰变成了残酷搏斗的战场,1918年春,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舍彼托夫卡被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还不到14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民的解放加入了勇敢战士的行列。当时,他为处于地下状态的党搜集情报,充当地下工作者的联络员,机智勇敢地到处贴揭露德国占领军的传单。1919年6月26日乌克兰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7月20日15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红军奔赴前线。1919——1920年冬,他在浴血战斗中第一次负了伤。1920年6月底,他在舍彼托夫卡革命委员会的警卫连当电话通讯员,并受革命委员会的委托开始着手筹建舍彼托夫卡图书馆。8月初,敌人又一次兵临舍彼托夫卡,8月19日他在战斗中腹部与头部受了重伤,生命垂危,左眼几乎失明。1920年10月,他由于身体健康状况被安排从红军复员。
苏联人民迎来了和平建设。1921年夏,奥斯特洛夫斯基受共青团基辅省委派遣到西南铁路的一些重要的作业区,他当过电气维修工助手,并被推选为团组织的书记。在那里,他组织青年们加强组织纪律性,与涣散状态作斗争,努力争取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11月,为了把木材运送到已经结冰的基辅,他以顽强的创业精神鼓舞共青团员们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铺设铁路。建设临近结束的时候,他患了伤寒,风湿病也严重起来,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被
送到舍彼托夫卡治疗。
三个月后,他又返回了建设岗位。1922年晚秋,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共青团突击队队员被派遣去流送木材。木材必须从第聂伯河水中打捞,需要在冰冻的水中一连几个小时地干活。任务完成了,共青团组织勇敢的领导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却又患了重病。医疗小组诊断他已丧失劳动能力。他要到斗争中去,到火热的建设中去,他隐瞒了医疗小组的诊断。
1923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派遣去别烈兹朵夫,担任普遍军训第二营政委,同时受托在该区创建共青团组织。当时全区只有一名团员。
这个区环境异常复杂,在辽阔的森林周围,反革命匪帮的残余依靠大批本地小富农疯狂地持械抢掠。奸细、特务匪徒和走私者经常潜入边境。那里工业落后,工人很少。敌人用种种手段竭尽全力阻挠苏维埃政权措施的实施,迫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家庭。奥斯特洛夫斯基以日夜不息的警惕性和坚毅精神,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与敌人斗争。他经常奔波于村镇田舍,同劳动人民建立巩固的联系。无论是在别烈兹朵夫,还是在边远的村镇,一个又一个新的团支部接连不断地产生了,巩固起来了。这时候,他精心安排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斯大林的一些著作。
1923年10月27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光荣地被接受为预备党员。次年1月被调往伊兹雅斯拉夫尔市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他在那里工作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卓有成效。8月,他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正在履行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舍彼托夫卡州委书记职务的时候,病情恶化了,12月底被送到哈尔科夫一家医院进行治疗,由此开始了与病魔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奔波于各家医疗机构。然而,病情发展得难以控制,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活动能力不断丧失,每一次挪动都十分艰难痛苦。自1927年年初起,22岁的青年不能起床了,身体残废了,几乎没有停止过的剧烈疼痛折磨着他。
病榻只能困住弱者,它永远征服不了共产主义者。岗位永远是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准备的。病榻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气息与呼唤,沸腾的生活使他激动不已。他忍受着肉体痛苦的折磨,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基础。他在自己的家里组织了一个青年工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小组,青年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那里集合。
1927年中期,他打算写一篇纪实体中篇小说,反映他战斗过的科托夫斯基师的战斗业绩。他不知疲倦地阅读国内战争方面的材料以充实个人的回忆,一边写作一边又参加了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的函授学习。在致力于写作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对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能清楚地记得其中的细节,多次津津有味地仔细阅读过高尔基的著作,对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给予了高度评价,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和《**》成了他的手头必备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并不满足于向优秀文学大师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要创作出当之无愧的艺术作品,必须多方面深入生活,研究生活。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在建设的年代里,亦或是在卧病在床的日子里,他从不脱离紧张的生活,即使在病残的身体
每况愈下的时候,他也总感到自己是一名应征入伍者。在辗转治疗中,他认识了许多老共产党员和老一辈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向他们了解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详细情况,搜集、充实和积累创作素材。
1928年初,他写成了那部纪实体中篇小说,将手稿寄给他的战友们征求意见,不久就收到了他们热情赞扬小说的回信,可是,小说在回寄途中被遗失了。他当时既没有留草稿,也没有抄副本,几个月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说,这部被丢失的手稿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早的版本”。
1928年秋,奥斯特洛夫斯基眼睛发炎,年底,双眼几乎完全失明。这比身体一动不能动更令他苦恼,读书也不得不中断。写作对于一个瘫痪患者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很艰难困苦的事,而这时已经写成的很多手稿又无法再读了,双目失明进行写作又谈何容易。山高挡不住行路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用硬纸挖成一行一行空格做成的格子板套在白纸上用手摸着写作。1930年3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经受了难以忍受的第九次手术,然而手术极不顺利。改善身体状况的希望彻底破灭了。面对无情的残酷打击,他没有绝望。他在4月30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更加多苦多难了,更加衰老了。不管多么怪,我也更加刚毅了。”9月他又写道:“我有使生活充实的计划,决不能辜负生活本身。这个计划很困难复杂。一般说来,我没有什么无计划的东西。在自己的道路上,我不‘绕道走’,不走曲折路。我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用不着忽冷忽热。我本能地非常憎恶那种人,他们在生活的无情打击下开始悲号,在角落里歇斯底里地贪求。”
1930年1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已经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开始,他不得不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写作。他的妻子一大早去上班,晚上很晚才回来,他只有很少的 写作时间才能向她口授。小说的开头他主要是自己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用不大听使唤的手指摸着格子板在纸上一个挨一个地画出字母,写满一页抽出来再换一张纸。写作中既要以极大的毅力克制病痛的袭击,又要保持不大听使唤的手指不能离开格子板和纸,格子板下的纸稍有移动或滑落,就会写串行。
1931年初,他的姐姐、母亲以及妻子的哥哥来到了莫斯科,有可能口授了,后来又有他的一位邻居帮助作记录,这为小说的创作带来了便利,但其中的困苦也是常人往往想象不到的。身体的痛苦自不待言,创作中的困难也是常人很难想象得到的。写作是艺术,不仅要注重谴词造句,而且要多次改写润饰,替换某些词句,口授就不能不遇到极大的困难。他不仅必须牢牢记住小说创作的整个计划,其中一个一个情节的进展,而且要在内心始终想象到每一个细节,记住要用的所有句子和词汇。恰当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往往产生于深夜,可是,那时大家已入了梦乡,没办法口授,他就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默默复述,等待早晨的来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我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谈到他创作时说:“我口授的时候,在叙述某个角色以前,首先凭自己的想象心里扮演这个人物。记忆很好地帮助了我,我牢固地记住那些人物,过十年我还能回忆起他们。所以当我凭自己的想象描绘我口授的一切情节的时候,始终都没有丢掉想象所创造的画面,画面中断了,那么记录也就中断了。”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奥斯特洛夫斯基都毫不退却,他总是顽强地与死神抗争,忘我地工作,为实现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而持续地奋斗。终于,历时三载创作出了不朽的杰作《钢铁
阿尔伯特也不喜欢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跳打闹,尤其厌恶小伙伴们酷爱的军事游戏。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躲在一边安静地玩积木,耐心地搭出钟楼啦、教堂啦、市政厅啦,还常常自己创造出许多玩法。比如,他喜欢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层楼高。他看着自己的“建筑”时,便感到创造的快乐。
上小学后,和其他孩子一样,阿尔伯特接触了宗教。他被《圣经》里的故事所吸引,为教堂里的气氛所感染。他甚至自己写了一些歌颂上帝的短诗,配上音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轻轻哼唱。
但作为一个犹太孩子,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他受到了同学的排挤。沉默的、孤独的阿尔伯特并不太明白事情的缘由。他专心地听讲,耐心地应付学校的课程。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对科学有强烈兴趣的人,与他父亲一同经营小电器厂。在电力工业刚刚兴起时,他们便开始生产发电机、弧光灯、白炽灯和电话。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当地的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塔尔穆德每周末到爱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给小阿尔伯特带些科学和哲学的书籍。
12岁时,爱因斯坦便读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并自己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时,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不时与塔尔穆德讨论其中的问题;在塔尔穆德的劝告下,他读完了长达12卷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其中汇集了有关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然现象有其固有规律。这些书籍中止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67岁时,他写道:“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
第二个尝试在他16岁时到来。他所就读的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在回忆这段时间时说:“对我来说,小学老师好像是士官,中学老师好像是尉官。”
少年阿尔伯特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反抗方式。晚年时,爱因斯坦有时会笑嘻嘻地告诉别人他在中学时的这个故事。一天,一名教师对他说,假如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当老师的会更快活一些。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做错任何事。老师说:“是的。但是你坐在后排并且那样微笑着,这侵犯了班级对教师所必有的尊敬。”
他没忍受更久。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败移居米兰后不久,16岁的爱因斯坦自作主张,离开学校去了意大利。1936年,他写道:“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这种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他根本不想再与他的出生地有任何联系。他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1896年,申请获准。
“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
因为投考苏黎世理工大学失败,爱因斯坦勉强同意到瑞士的阿劳中学完成未学完的高中课程。但他对教育的成见很快就消失了。阿劳中学提倡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因此课上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关心。
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产生了那个对他的学术成长颇为重要的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会出现什么情况?
后来,爱因斯坦称阿劳中学为“高等教育中最令人喜爱的样板”。“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人就不会生气勃勃!”
这种对教育和学校的希望,在他上大学后很快又消失了。他很快便决定,不再傻傻地坐在课堂上听课,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并开始阅读著名物理学家的著作。苏黎世理工大学的本科四年,只有两次考试,依靠借阅同学的笔记,他通过了,但这依然使他感到厌恶,为了应付考试,他不得不记了一堆垃圾,使得“每考完一次试,就会难受半年”。
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教育有格外深切的感受。成名以后,他多次应邀对教育问题进行演讲或写文章,在他的认识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的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除去在阿劳中学的1年,爱因斯坦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但他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自我实现了。
1901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但学校不喜欢他的独立,不同意留任他为教师。同时,由于家里人反对他和大学同学玛丽琦结婚,他与家庭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先是在一家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后来又找到一份为期3个月的家庭教师工作。
1902年2月,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完全私人地补习数学和物理学……”
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显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但爱因斯坦没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因为他们三个人聊得过于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视野中充斥了马赫、休谟、安培、黎曼、狄更斯、塞万提斯等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为某一页、某一句话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
从某种程度讲,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理想的学校。他终生都对这个“幸福时代”充满感念。逝世前两年,他给当年的另一位“院士”写了一封信,开头即是:“致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我们创立了你,为的是要同你的那些傲慢的老大姐们开玩笑……”
“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
在创立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那一年,经人介绍,爱因斯坦终于获得了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的工作―――一份正式的全职工作,终于不用再为生存而发愁了。他热爱那份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09年。
宣告物理学革命的论文便是这个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在100年前提出的。那一年,爱因斯坦一共写了6篇论文,发表了5篇。其中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狭义相对论”,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从而使经典力学只成为相对时空中的一个特例。发表这篇文章三个月后,爱因斯坦又写了一篇作为推论的短论文,提出了著名的E=mc2,它的发现,使当时困惑所有物理学家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放射性元素为何能不断释放出大量能量,太阳为何能长久地发出如此强烈的光和热等,也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并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和爱因斯坦一样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据说,当时全世界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只有12个。
由于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物理学杂志上,爱因斯坦渐渐有了些名气。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得以在几所大学任教,先是在苏黎世,然后是布拉格,后来又去了柏林。但他并没因此而恢复自己的德国国籍。
遗憾的是,他到达后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也正是从这时起,爱因斯坦开始了他作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人权主义者的生涯。
1914年,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无耻宣言”。
签名者里,没有爱因斯坦。
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题为《告欧洲人民书》,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
这份宣言在柏林大学的教职员工中传阅了,但只有4个人敢签名。与93人的庞大对手相比,它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但爱因斯坦没有气馁,参加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1915年3月,他写信给罗曼・罗兰说:“在我们欧洲,300年紧张的文化工作,只引导到以民族主义的狂热来代替宗教的狂热,后辈人能感谢我们欧洲吗?许多国家的学者作出的举动,似乎他们的大脑已被切除……如果你认为我微薄的力量有所裨益,请随便使用吧!”
半年后,罗曼・罗兰特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但会见结束后,罗兰有些困惑:“在这个梦幻般的岁月里,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他刚才还笑呢。”
爱因斯坦并没因战争而停止自己的研究。狭义相对论发表10年后,广义相对论问世了。
1919年11月,广义相对论在一次对日全食的观测中得以证实,爱因斯坦终于成为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此前,从未刊登过任何关于爱因斯坦的报道的《纽约时报》也破天荒发表了一篇有多行标题的文章:“天上的光线全部是弯曲的/科学界人士或多或少激动地盼望日食观测结果/爱因斯坦理论获胜/星体并不在它似乎存在或被算定存在的地方,但谁也用不着担心/一本给12个智者读的书/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它,大胆的出版商接受此书时爱因斯坦如是说”。
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不断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发表演讲。慕名而来的人似乎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涌到他家门口,还有一些人来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只有极少几次在公开场合露了面,目的是为慈善机构募捐。有时,他会开玩笑地对妻子说:“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
这时,在爱因斯坦的思想里,这些社会活动与他向往的宁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不希望以往的生活被打破,但同时又永无休止地感受到科学家对人类的责任。“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心肯定始终是一切技术努力的主要兴趣,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 爱因斯坦奋斗的故事
★ 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 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 爱因斯坦生平作文
★ 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的情感往事
★ 我与爱因斯坦作文范文
★ 未来的爱因斯坦-作文
★ 《少年爱因斯坦》读后感
★ 爱因斯坦智商测试题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在专利局的业余时间写了6篇论文.其中4月、5月、12月的3篇是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理论.他设想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试图解决科学界和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由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精密实验证实.3月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到光的传播,认为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它们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后由密立根实验证实).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诺贝尔物理学奖.6月的论体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由于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缘进人学术机构工作.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并不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惯性质量!司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经过10年艰苦探索,于1915~19创立了广义相对论.随后,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19发表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界的,这是宇宙观的一次革命.1924年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草原子气体的量子统计理论,即玻色一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至1955年间,爱因斯坦几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统一场论.他力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然而,从70年代开始,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示出生命力,为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B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战争结束后,他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活动,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呐喊.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爱因斯坦于1939年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他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时,大为震惊,义愤填腐.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村了不懈的斗争.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沮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类进步一努为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标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辽这正是爱因斯坦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完美体现.
“有甚么好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样想。”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要,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窗里。当两只猫从烟窗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遥大摆到街上闲逛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
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性格类型:intp-智多星类型
不拘小节的大师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的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便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城镇,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脑袋特别大,与他身体的比例很不协调,尤其是后脑勺,不但大,而且有棱有角。当爱因斯坦3岁时才“咿呀”学语,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 当他10岁时,父母送他去上学,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件事: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这样一个孩子居然能说出这么令人佩服的话,可见爱因斯坦是个上进的孩子。还记得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时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人会说我是个犹太人。”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我们应该学习爱因斯坦这种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中,爱因斯坦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所以,爱因斯坦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褶褶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