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修》(精选9篇)
班级:初二()班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执笔人: 使用时间:审核: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正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二、自学方法指导
1、按提示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提取文章的信息的方法:
A:提取法 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B:组合法 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C:自写法 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3、理解品位词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一、走进“罗布泊”
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速读课文,划出有新鲜感的字词;
2、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3、在书上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标划有关的句子或段落。有的问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3.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请参考学法指导2)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的________(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这些词语是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和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告诉人们。
二、品味“罗布泊”
品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法指导: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他们的作用。)
1、找出运用数据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读出感情;(朗读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表现)
3、找出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句子,体会作用,揣摩作者感情。(请参考学法指导3)
三、感悟“罗布泊”
完成下面的仿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罗布泊,你曾是生命的绿洲,可现在却是荒凉的戈壁,你干涩的眼睛流露出无限的悲哀;
罗布泊,你曾是,可现在却是,你。
四、学后记
1、学后存在的疑问:
关键词:小组合作,语文学习,文本
一、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请看文章的题目, 大家觉得这个题目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 (纷纷) :惋惜, 遗憾, 叹息, 悲痛……
师:说得很好, 那我们试试带着情感 来读一下 这个题目。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看看这个“泊”字是个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中文是一种“会意”的文字, “三点水”旁一般和水有关, 可是, 现实中的 罗布泊却 是一片死 寂的荒漠。这是怎么回事呢?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 去见证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幻。
二、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课件]速读课文, 找出具体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 圈点勾画出来。并在小组内朗读, 体味。
(小组成员勾画, 组内朗读。)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生1:我们小组发 现, 过去的罗 布泊是一 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生2:我们小组认为可 以用“仙湖”一词 概括过去 的罗布泊。在课文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 罗布泊像座仙湖, 水面像镜子一样, 在和煦的阳光下, 我乘舟而 行, 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 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段文字真的非常优美,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 用一种欣赏、陶醉的语气, 去领略罗布泊曾有的美丽景色。
(生齐读)
师:读得很不错, 真有一种 陶醉的感 觉。过去的罗布泊, 我们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它, 哪个词合适呢?
生 (纷纷) :人间仙境, 仙湖, 人间天堂…………
师:好, 大家虽然 用词有所 区别, 但是意思 是接近的, 那我们就用“仙湖”一词来形容过去的罗布泊吧。
[板书]仙湖
师: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3:罗布泊,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没有一棵草, 一条溪, 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 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生4:我们找到了这一句,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 裸露的胸 膛, 大地在这 里已脱尽 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生5:盲目增加耕地用 水、盲目修建 水库截水、盲 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 320公里的河道干涸, 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师:你这段话说的是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 和罗布泊是什么关系?
生5:塔里木河是罗布泊的源头。
师:那么, 塔里木河的干涸对罗布泊有什么影响?
生5:导致了罗布泊的消逝。
师:很好, 朱熹的《观书有感》谈源头和活水的关系, 怎么讲?
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很好, 现在是“问泊何以干渴 死, 为无源头 活水来”。同样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罗布泊吧。
生 (纷纷) :死湖, 戈壁, 荒漠, 人间地狱……
师:大家说的词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今日罗布泊的状况, 各有道理。我们还是用课文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吧。
[板书]仙湖———戈壁
三、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师:罗布泊从一个人人向往的仙湖变成一个令人恐怖的戈壁, 这当中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罗布泊, 去探寻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课件]各小组分工从文中找出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的句子, 再通过小组合作, 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生6:我们组认为,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 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 了水的罗 布泊成了 一个死湖、干湖”, 这段话讲原因。
师:你们怎么概括一下这段话?
生6:四盲。
生7:我们除了找 到刚才那 段话, 还有一段 补充:1925年至1927年, 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 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 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 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 耕地废弃, 沙化扩展。
师:好, 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原因, 不过后来有没有得以解决?
生7:……
师:你可以向小组内的同学求助。
生8:有。后面课文提到,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 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 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 胡杨枝重吐绿叶, 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 这里变成牧场。
生9:课文中还说,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 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 开采矿藏需要水, 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 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 建抽水泵站400多处, 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所以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师:好, 通过大家的合 作, 我们不难 发现,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是人。是人把仙湖变成了戈壁滩。
[板书]仙湖—人—戈壁
四、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 居然把仙湖毁了, 这确实让我们感到心痛。请你再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最让你心灵震撼的语句。并和小组的成员一起交流。
[课件]再读课文, 画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 在小组内表演你的朗读才华, 并谈谈你的感受。
师:我刚才巡视一圈, 有的同学读得很入情, 品得很入理, 那么现在给大家一个全班展示的机会。
生10: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师:“罗布泊消失了。”这句话单独成段, 有何作用?
生10:表示作者的震惊, 引起读者的注意。
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10:深深的遗憾。
师:重音放在哪个词?
生10:消失。
师:很好。我们大家在他的指导下齐读这句话。
生 (齐) :罗布泊消失了。
师:很棒!谢谢。掌声奖励自己。
五、走出罗布泊———奔走呼告
师:人类破坏环境, 沙漠侵害家园的事情, 罗布泊并不是第一个例子, 也不是最后一个例子, 下面我们看看老师所做的一组图片。
[课件]PPT自动播放 一组“沙漠 侵吞家园”的 图片, 配乐采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终曲音乐, 非常感人。
师: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面对沙漠化的扩张, 美丽家园的 消逝, 让我们很受伤, 很无奈。但是, 我们也能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现在, 就让我们拿起笔来, 创作一条富 有鼓动性的标语, 号召更多人树立环保意识, 参与环保活动。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作者用详实的资料说明: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
漠,是由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造成的。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了拯救生态環境的呼吁。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定位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所以,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突出作品文学性上,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又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句中细腻情感的描述,让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感同身受的。
三、学生特点分析
因为我带的是平行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筛选信息,通过揣摩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课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并不是硬行拔高他们,强行设计“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只是在讲完课后设计了一个与主旨有关的写作小练笔。使学生对破坏大自然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目标的设计:一篇课文关键在于确立“教学目标”,“目标”一旦被确立下来,下面一步就容易进行了。
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裸露、干涸、和煦等重要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状况,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导语的设计
导语形式很多,我不喜欢那种兜圈子、作迁移、造气氛等一类的导语,而是愿意以“开讲揭题,迅速入课”的形式导入课文,因为如果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就是低效教学,所以我很欣赏余映潮老师的在处理“导语”这方面的做法。他认为导入课文要追求“开讲揭题,直入情景或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简洁自然,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不蔓不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学生引入到课文阅读的教学情景中,同时让“导语”这一环节也显得干净而又洗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同学们,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nào尔”意为“多水汇入之湖”。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罗布泊过去是一个仙湖,现在消失了。)你最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生: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2、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这三个问题是师生梳理后的))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用笔划出来。”(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问题的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的难易设计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梯度明显。我是这样做到:
1.了解内容、筛选信息 2、深入文本,品析文句
3、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4、总结全文,明确主旨
5、拓展练习:学生练笔
附:学生当堂习作:《胡杨的诉说:》
那时,我们在湖畔挺立着,我们在河岸眺望着。我们与河水、湖泊欢唱,与身边的花草打着节拍,组成了一场场美妙的音乐会。可是好景不长,自从你们踏上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朝我们举起了斧头,我们亲眼看着塔里木河上挖开了一条又一条的支流,水源被沙吞噬着,尽管它们努力的反抗、挣扎着。但慢慢地,慢慢地不知哪一天,水永远消失了。因为你们人类的滥用与破坏!仅仅几十年,大多花草都被黄沙吞没了……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认识本文强烈对比、由叙到议的写作特点。
2.用讨论的方法,学习从课文题目入手、逐步把握文章主题的阅读方法。
3.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导入课文】〈放图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看一下,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默读课文】〈放图片〉
1.读准下列字音:骞、眺、煦、漾、涸、垠、庇、咫、肋、瞬。
2.积累下列词语:
为人所知
一望无际
绵延不绝
饶有兴趣
碧波荡漾
一声令下
广阔无垠
浑然一体
繁衍生息
3.思考下列问题,圈划关键语句,并在课文上适当批注:
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仙湖”的“仙”表现在哪里?
⑵从题目看,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⑶罗布泊的“消逝”表现在哪里? 【课文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仙湖”的“仙”表现在哪里?〈放图片〉
从题目看,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罗布泊的“消逝”表现在哪里?
文章开头为什么列述斯文·赫定、彭加木和余纯顺的事例?(文章开头列述斯文·赫定、彭加木和余纯顺的事例,使得罗布泊笼罩着荒凉的气氛与神秘色彩,吸引了读者的关注。然后笔锋一转,“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今昔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读者思考与求索其中的奥秘。)
从第10段可知,前面、后面的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前面写罗布泊消亡的历程。后面写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塔里木河的有关内容。由此可见,第10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
本文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而这里,作者说:罗布泊“于20世纪70年代
用心
爱心
专心
完全消失”;又说:“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辨析一下“消失、消逝、消亡”有什么异同?
〈放图片〉它们都是动词。表示发展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不存在。消失:着重指失去,多是逐渐的。对象常常是一般事物,如声音、形体、精力、心情等。
消逝:有时程度比“消失”重一些。强调永远或很快“消失”。
消亡:着重指衰亡,逐渐失去存在的性能,直至灭亡。常常用于重大的、抽象的事物,如国家、政党、阶级、制度等。
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不合理地过度用水。
从第12、13段看,“问题出在近30多年”中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什么?(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人们盲目地过度用水,最终导致塔里木河被吸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强调了什么?
排比。
强调了“盲目”,即不合理的过度用水。
在“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中,“盲目”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
删除“盲目”二字,表达的意思变成正常的人类活动了。而正常的人类活动是不会导致塔里木河干涸的。所以删除“盲目”二字不符合事实。
第11-13段,文章介绍塔里木河的历史及其变迁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作引用、举例子、列数字。它们以确凿的史实、具体的例子、大量的数据,简明有力,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不可辩驳地使读者信服塔里木河的变迁对罗布泊的消亡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第13段看,罗布泊的“消逝”有什么危害?
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文章至此,罗布泊“消逝”的表现、原因、危害等,该说的都说了;题目也没有涉及胡杨。可是,作者却化了大量的篇幅写胡杨,这是为什么?
胡杨林,不仅是罗布泊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这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人类制造了环境悲剧,警醒人类要重视环境问题,不要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罗布泊。【回家作业】(第一课时后布置)〈放图片〉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思维训练题。
【课外作业】(第二课时后布置)〈放图片〉
1.读一遍《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扫除文字障碍。
2.理解《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萧瑟(sè)和煦(xù)干煦(hé)吞噬(shì)张骞(qiān)
荡漾(yàng)裸(luǒ)露无垠(yín)边缘(yuán)崩塌(ta)
绵(mián)延不绝浑(hǔn)然一体沧海桑田:原来的大海变成了农田,形容自然发生巨变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本文是报告文学,详细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过程、后果和原因。
1、看课文回答: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它原本有仙湖的美誉。
2、报告文学有其新闻性,就是其报道真实、具体、详尽。另外,本文又有其科普性,它普及了有关罗布泊自然变迁方面的科学知识。
(1)填写下表,了解罗布泊消失的过程与后果:
罗布泊的环境恶化的过程和后果
变化项目从四世纪至上世纪80年代(叙说顺序:时间顺序)
原本后来
气温变化阳光和煦夏季气温高达70℃
河流长度流量变化1321公里不足1000公里
牲畜种类数量变化牛羊成群
禽鸟种类数量变化野鸭鱼鸥小鸟天空不见一只飞鸟
植物种类数量变化万顷绿地遍地麦浪没有一棵小草
胡杨长势的变化780万亩420万亩
人类居住状况、劳作方式变化310户村民农耕,游牧逃离家园
水域面积变化两万平方公里水域干涸
耕地面积的变化5万亩耕地受到威胁
沙漠化的进程以每年3米至5米地速度向湖中推进
(2)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采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语句:
摹状貌: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列数据:以每年3米至5米地速度向湖中推进
作比较: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
举例子: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世界著名的内陆湖……
3、报告文学有其文学性。课文在描述和说明罗布泊的今昔变化时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
(1)判断下边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且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修辞:拟人。作用:生动描写野鸭、鱼鸥和小鸟的活动,写出它们的欢快心情,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修辞:比喻和拟人。作用:前者描写胡杨枯死时的情状,推测胡杨临死时精神状态;后者描写罗布泊干涸裸露时的形态,两者都表达作者痛惜和愤慨。
4、课文分析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作出归纳。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2)盲目修建水库截水(3)盲目掘堤引水(4)盲目建泵站抽水
5、请简单归纳塔里木河两岸动物、植物减少、死亡的情况,并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牛马、水鸟、飞禽在减少,万顷林木、遍地麦浪、防风林、胡杨林在减少甚至死亡,林木由780万亩减少到430万亩。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6、作者在报道了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原因后为什么还专程去考察和报道当地防风林、胡杨林的退化死亡现象?
作者在报道了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后果和原因后,还专程去考察和报道塔里木河两岸防风林、胡杨林的退化死亡现象,是为了进一步反映塔里木河的萎缩不仅造成罗布泊的干涸,还导致两岸林木的减少和死亡,并由此而迅速加剧了当地沙漠化的速度。
7、读课文的最后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在说完罗布泊的消逝之后,还要提及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的悲剧?
这是为了揭露类似罗布泊干涸的悲剧在中国境内不仅不是个别现象,而且还在扩散恶化,以便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警醒。
(2)这是什么写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河北 昌黎 马坨店乡施各庄初级中学刘铭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 讲述的是因滥用水资源而导致生态环境沙漠化的个案。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在文中,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原因,又联系现实中的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发出强烈的呼吁,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拯救生态环境,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以前车之鉴昭示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又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及我校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习对比、拟人、排比和引用数据说明的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领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归纳、挖掘变化的原因。
2、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学习本文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法、学法分析:
我所教的八年级学生,虽生长在农村,但接受新课程已久,已基本适应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本文又较为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读。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朗读、默读结合法、圈点勾画法、质疑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兴趣诱导法(用一些较有感染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自主学习法(在观看图片产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合作探究法(对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此外,教师适
时指导、点拨,进行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及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生词,搜集、整理报告文学及罗布泊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今天,地球母亲已是遍 体鳞伤,伤痕累累,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是谁在制造者这些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将告诉我们这一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相关知识链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应首先引领学生了解一下报告文学及作者和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作者及报告文学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链接,教师进行总结。
(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相关知识链接后,教师简介本文的真实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本文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解题:
由“泊”字的偏旁展开思考,揭示题目的含义: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让学生掌握从题目解读文本的重要学习方法。)
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片
(用图片增强直观印象,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
2、整体感知:
问:罗布泊由一个牛马成群的生命的绿洲,变成了如今寸草不生、飞鸟难度的荒漠,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悲剧?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及悲剧的制造者。
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及问题组。
阅读提示: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点勾画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及自己喜欢的、有感染力的句子。
3)在书上画出问题的答案并找出关键词。
4)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阅读,边读边琢磨。
(阅读提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问题组:
1)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3)在描述罗布泊的今、昔状况时,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罗布泊为什么消亡?
5)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6)对此,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是阅读更具方向性、更有效率。)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再次展示对比图片,穿插点拨。
(重现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片,设置情境,激发感情,帮助学生理解。)
4、全班交流问题答案,先读出原句再指出关键句。
(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
5、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
(从内容上整体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有力的熏陶感染学生。)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请大家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 么人们会制造这样的悲剧,自讨苦吃?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问题,把握主旨,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本文内容较为简单,为何却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 细读课文,找出让你震撼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细细品味。
多媒体展示:“哭泣的胡杨”等相关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对比、拟人、排比 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品味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以上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説明悲剧仍在继续。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事例?面对生态、环保和人类发展,对当今的人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月牙泉、艾丁湖、居延湖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树立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六、小结:
本文通过罗布泊今夕的对比,利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向我们揭示了滥用水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的苦果。全文充满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深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精心呵护它,让我们行动起来,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保护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呼吁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七、布置作业:
学罢本文,同学们的心情一定也很沉痛。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议一议,写一写。
(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训练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多媒体展示:写作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的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 调。)
从20~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述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从60~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4、呼吁人们珍视生态环境,善待我们的家园,不要让悲剧重演。
教学后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又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情沉痛,潸然泪下。
但对于知识相对贫乏、很少走出家门的平原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文中的很多信息他们是很难想像、很难理解的,这就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因此,我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渲染气氛,以期让学生对文中内容多一些了解,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熏陶并感染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课件的使用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很大反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达成,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感同身受,内心也受到了很大触动,简直比说上千遍万遍“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更会铭于心,刻于骨。自然而然树立起了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课虽然结束了,但作者想要播种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都以深植学生的心中。
我想,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心为学生着想,用心去经营每一节课,一定会唤起每个学生内心深处最美的感动!
作者:刘铭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乡施各庄初级中学
邮编:066604
这节课钱老师让学生从题目中找的信息,抓住文的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呼吁环保突出主题。最后进行语言赏析及朗读。
老师把课上完了,既抓住重点,又突出了主题。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听了这节课,我想:作为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好,上得生动,这与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探索新教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分不开的。我认为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师生观,要以学生为本,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们擅自将塔里木河改道。之后,由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剧增,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水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塔里木河逐渐干涸,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这一切的一切的结果都是人类的贪婪所造成的。
不仅仅是罗布泊,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也在岁月中渐渐消瘦,敦煌的月牙泉也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不知何时会步了罗布泊的后尘。黄土高原由于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暴雨时节泥沙沉积,导致河堤决口,沙尘暴横行。
联想我们的现在,这个世界何尝不是也正在“消逝”吗?
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用完了就随手一扔,当我们看到塑料袋在天空中无忧无虑自由翱翔时,我们是否会拍手看那个塑料袋飞得多高啊!我们买完小零食,将撕下的包装袋直接扔到地上,我们是否会想起它会引起环境污染、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中?
如果我们克服开发的盲目性,认清自然规律、生态平衡,谋求生产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还会出现罗布泊这样的情况吗?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