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辑教案(精选7篇)
课题名称:长江
备课时间:2月27日 授课时间: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过程与方法: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四、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二、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国家对有关长江的指示。板书设计:
C1议论
B记叙 A抒情
C2描写
教学心得及反思:
课题名称:筏子
备课时间:2月27日 授课时间: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
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作业布置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板书设计
羊皮筏子
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教学心得及反思:
课题名称:比较 探究《诗歌三首》《一条大河设计》。备课时间:2月27日 授课时间: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作业布置: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
2、完成《配套练》课内部分。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 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 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 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
2、完成《配套练》课外部分。
板书设计:
当我死时: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长江之歌:表达出对伟大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心得及反思:
课题名称:黄河颂 备课时间:2月27日 授课时间: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作业布置: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板书设计:
黄河颂
望黄河——颂黄河——学精神
1. ---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___________ the school bus.
A. By B. With C. At D. On
2.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
A. how old is Sam B. where he lives C. where is Tom D. how far does he live
3. The students in that village need to ________ a river to school.
A. across B. through C. cross D. crossing
4. We hope our dreams can ____________.
A. come out B. come true C. come up D. come through
5. ---________ does Cindy live from her offi ce?
--- Three kilometers.
A. How long B. How much C. How often D. How far
6. It takes him about 15 minutes _________ there.
A. walk B. walking C. to walk D. walks
7. James has ________ breakfast at home and play _____ guitar every day.
A. /, the B. the, / C. the, the D. a, the
8. We want people who are good _________ children.
A. at B. for C. in D. with
9. ---_________ do people usually eat dinner?
--- In the evening.
A. What time B. When C. What D. How
10. --- Can I borrow your b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don’t have one. B. No, you can’t. C. Of course. D. Not at all.
11. Can you tell me what he _________ just now?
A. talked B. told C. spoke D. said
12. ---Must I do the dishes after dinner?
--No, you ______________.
A. can’t B. needn’t C. mustn’t D. have to
13. Please get up and ___________ your clothes.
A. dress B. put up C. wear D. get dressed
14. Either you or your brother __________ singing very much.
A. likes B. like C. don’t like D. dislike
15. ---How does Jack ___________ the museum?
---By bus.
A. get B. arrive C. arrive in D. reach
16. --- How far is your home from your un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t’s 20 kilometers far. B. It’s 20 kilometers away.
C. It’s 20 minutes bus ride D. It takes 20 minutes.
17. He wants to fi nd a _______ in a music club.
A. jobs B. work C. works D. job
18. Lucy often ____________to the bus stop.
A. rides a bike B. rides bike C. by bike D. on her bike
19. Sally goes to the park after ________ her homework.
A. doing B. do C. does D. to do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
--- It’s wonderful.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tball game? B. Do you want to go on a trip?
C. Can you play chess D. What time do you go to bed
二、完形填空。 (10分)
21. A. and B. but C. or D. so
22. A. at B. in C. on D. to
23. A. with B. by C. of D. on
24. A. go B. get C. leave D. getting
25. A. in B. at C. about D. to
26. A. in B. at C. on D. of
27. A. his B. he C. he D. she
28.A. his B. he C. our D. their
29.A. look B. read C. watch D. look at
30. A. go to bed B. goes to bed C. sleeps D. get bed
三、阅读理解 (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40分)
A
I have a cousin. His name is Eric. He is 15. He likes music and he can play the guitar very well. But he doesn’t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He wants to join the art club. He wants to learn to paint. I don’t like music or art, I like sports. I can play tennis. I can also swim but I can’t swim well. I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My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I want to play sports with them.
31. How old is the writer’s cousin?
A. Five B. Fifteen C. Fifty D. Fourteen
32. What does Eric like?
A. music B. art C. swim D. sports
33. What club does Eric want to join?
A. music club B. art club C. sports club D. chess club
34. What does the writer dislike?
A. sports B. tennis C. swim D. music
35.Why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A. He can play tennis. B. He can swim.
C. He doesn’t like music club. D. His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he wants to play with them.
B
Sue and Linda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 They drive past a cinema, a supermarket and a food shop. The food shop is next to the supermarket. Jack and Michael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They go past a bank and a post offi ce. The bank is next to the post offi ce. Mary usually goes to work by bike. She rides a bike past a police offi ce, a library and a swimming pool.
( ) 36.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A. Five B. Three C. Four D. Two
( ) 37. Where is the bank?
A. It’s next to a swimming pool. B. It’s on the right.
C. It’s next to a post offi ce. D. It’s on the left.
( ) 38. How does Linda go to school?
A. By bike B. By bus. C. By car. D. On foot.
( ) 39. Where does Sue drive past?
A. A cinema. B. A post offi ce. C. A park. D. A bank.
( ) 40. What do they do?
A. They are singers. B. They are football players.
C. They are students. D. They are reporters.
C
Hi! My name is Tom. I am a school boy. My school is far from school. I must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It takes me half an hour to get there. I have no time to have breakfast at home. I often have some bread for breakfast on the bus. I don’t want to be late for the morning exercise. I have lunch at school. Sometimes I play foo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school. I often get home at half past six.
( ) 41. Tom lives______.
A. next to his school B. in his school
C. far from his school D. with his friends
( ) 42. Where does Tom eat breakfast?
A. In the school` B. At home C. on the bus D. near the school
( ) 43. Tom gets home______.
A. at 5:30 in the afternoon B. at noon
C. with his classmates D. at 6:30P.M
( ) 44.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m to go to school?
A. one hour B. 5.5 hours C. Half an hour D. A morning
( ) 45.What does Tom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A. Does morning exercise. B. Plays football with his classmates.
C. Plays the guitar. D. Does his homework.
D
Alex’s day
Hello! I’m Alex. I often get up at 6:30 a.m. Half an hour later I have my breakfast. At 7:30 a.m. I take a bus to school. We have Math, Chinese and English classes from 8.00 a.m. to 11.30 a.m. I have lunch and talk with my classmates at school. We have three classes from 1:40 to 4:10 in the afternoon. After school, I often play with my classmates. We often play soccer, tennis and ping-pong. I go home at about 5:00p.m. I usually have dinner at 6:00p.m. Then I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At about 10:30, I go to bed.
( ) 46. Alex goes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ix in the morning.
47. What time does Alex eat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How long does it take Alex to have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Where does Alex eat lun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Alex usually _______ before he goes to bed.
四、词汇 (10分)
51.There is no ___________ ( 桥梁 ) above the rive.
52. _________ the rive to school is dangerous for the students. (横过、越过)
53.What do you_______________ the school trip? (认为…怎么样)
54.The bus ride ___________me about 20 minutes every day. (花费)
55. He _________________ at seven o’clock. (刷牙)
56. Lisa is good 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讲故事 ) .
57.Peter likes ___________________ ( 拉小提琴 ) .
58.He either does homework or________________ ( 散步 ) after lunch.
59.I want to be 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I grow up. (音乐家)
60. The school needs help to teach children______________ ( 游泳 ) .
五、连词成句 (10分)
61. does, you, get, how, it, long, take, to, school,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is, a, river, between, there, home, her, and, hospital,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far, he, live, the, how, does, library,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I, take, to, the, usually, subway, park,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club, want, what, to, do, you, jo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he, play, can, the, or, drums, basket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do, usually, time, get, what, you, u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they, bus, take, the, do, work,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knows, she, it, not, is, her, for, g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I, clean, sometimes, an, for, my, half, hour,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10分)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你的朋友Jim的基本情况。80词左右。
擅长打篮球, 会弹钢琴, 想加入了游泳俱乐部学习游泳。
每天早上7:00起床, 穿好衣服, 吃过早饭后7:45去上学, 下午4点放学回家。
通常花15分钟骑自行车上学, 如果下雨会乘公交车。
晚饭后或者做作业或者锻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
单项选择
1-5 DBCBD 6-10 CADBC 11-15 DBBAD 16-20 BDAAA
完形填空
21-25ABBCB 26-30AADCA
阅读理解
31-35 BABDC 36-40 ACCAC 41-45 CCDCB
46. F 47. At 7:00 48. 30 minutes
49. At school 50. Does homework and watches TV
词汇
51.Bridge 52.Crossing 53.think of 54.takes 55.brushes teeth
56.Telling stories 57.playing the violin 58.takes a walk 59.a musician 60.to swim
连词成句
61.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62.There is a river between her home and the hospital.
63.How far does he live from the library?
64.I usually take the subway to the park..
65.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66.Can he play the drums or basketball?
67.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68.Do they take the bus to work?
69.She knows it is not good for her.
70. I sometimes clean my room for half and hour.
写作
关键词:写作;词汇;句型;提纲;模仿;自评;互批;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基础技能。写作是中学生应该撑握的一项最难也是基本技能。近年来中考中书面表达占据至少10%的分值。这让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根据对我校多届毕业生书面表达的最后得分的统计情况,我们发现书面表达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以我校2015年中考866人参加所获得的数据为例:约38%即329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10分以上,约40%即346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5-9分,但仍有约22%即191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拿到5分以下。因此要想提高中考成绩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从多加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让每一个写作的话题都贴近她们的生活,精心准备一堂写作课,坚持以学生为主参于主体。现在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课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教学。
首先,全面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问题。《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或提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Go for it》教材每单元也编排了较多的围绕本单元功能话题的写作练习。但学生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根据所给信息和要求来写出质量高的作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习惯性的使用翻译方式,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2、时态、人称、词形、单复数及短语搭配等基本语法运用不当;3、格式,人称错误;4、连词等运用不到位,没有基本的文章脉络,信息的堆积;5、书写基本功差,断句,段落间距和词的间距不明显。有位老师总结写作的要点如下: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要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要细查,点滴错误不放过。如本篇写作主要是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注意的关键信息是日常活动如起床,洗澡,吃饭,刷牙,穿衣服,运动和上下学等动词以及频率副词的使用和时间的多种表达方式。根据规律可以总分总三段式解决段落问题。
其次,充分的听说读信息的输入。英语教学中的写一定是在听、说、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学生用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用英文叙述自或者生活实际或则思想情感的过程。在本课的写的训练中,首先要强化日常活动和时间表达的词汇、第一人称的动词用法和基本的句型。在写作之前先读背2b 和3a 的文章案例,以便积累词汇、短语、好句子,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同时在读背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英语句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 ”。适当训练学生改变人称造句、复述课文等,从领会他人的日常生活提高到灵活应用于自我的生活,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学中用,因此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再次,在写之前可以先列提纲,适当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点,把握写作的段落和词数的控制能力,为写出规范的作文打好基础。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动作内容描述要清楚而且要详略得当。列提纲也便于教师根据提纲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不足。认真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注意句式变换和连词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的文章添彩。如and, but, so, because是我们本单元可以使用的连接词。
最后,采取自批结合同桌互批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初一学生的写作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心。可以尝试首先学生们可以交换作文批改,有助于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再订正之后,小组决定推出优秀作文让老师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写出模范作文,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人人争当模范小作家。教师评价小组推优作文时教师需要多使用鼓励的评价语,欣赏学生们的每一个小进步。如我欣赏你的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等等。本课中就有很多学生写出很多经典的句子如:I always eat breakfast at 8 oclock. Because my mother says, “it is good for my health.” I never eat anything after dinner.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fat. I like playing soccer. So i alway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for an hour.等等这些美句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并表扬她们的成果。也有一些学生犯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I never late for school. I like play basketball. 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寻找错误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犯错的学生理解记忆。切记直接给学生范文,抹杀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感受前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过程】 活动
一、自主先学
1、根据课前预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黄晕()婉转()披蓑().... 抖擞()酝酿()....
2、朱自清,字,代表作品如散文《 》《 》等。
3、本文描写了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的 之情。
活动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对春 的盼望和兴奋喜悦心情。第二部分:(2-7)分写——绘春。全面细致地描绘出、、、、、、六幅图画。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的、、的特点。
(二)、具体探究赏析第2、3、4自然段。
1、“春醒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春草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草?春草有什么特点?
3、“春花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花?春花有什么特点? 活动
三、当堂检测(共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每字1分,共9分)yùn niàng()dǒu sǒu()黄yùn()liáo()亮 hōng()托 朗 rùn()wǎn()转
2、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依次描绘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末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9分)
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其中虚写的句子是(2分)。
课后反思:
二
【学习目标】
1、感受后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过程】
活动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活动
二、合作探究
1、“春风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风?春风有什么特点?
2、“春雨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
3、“迎春图”主要突出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4、“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活动
三、质疑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古诗句?请背诵并收集整理。
活动
四、当堂检测(共30分)
1、分别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感官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8分)(1)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6分)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春草或春花的古诗句。(4分)
5、运用下列词语(词语的顺序可打乱,不限制前后),写一段描写性文字,不少于30字。(6分)
落叶 蝴蝶 天高气爽 蓝天白云 菊花 绿色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学情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文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宜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主体升华”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1.作家、人物简介: 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 1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2.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宰割(zǎi)
筹划(chóu)
彷徨(pánghuáng)仰慕(mù)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当之无愧(kuì)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rú)...马革裹尸(gu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jūcuì)
日曛(xūn)铤而走险(tǐng).....(2)成语积累。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部都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家喻户晓:形容人人皆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生命的尽头。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⑸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三、速读课文 归纳内容
①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④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⑤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⑥对邓稼先总的评价。
四、精读课文 问题研讨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小结: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2.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写起?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3.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怎样的比较? ①相同点:学术、功劳、学术水平相当;②不同点:国籍、文化背景、性格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试用几个短语概括邓稼先的一生?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7.“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8.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参考: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9.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归纳总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2.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3„„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板书设计
邓 稼 先
杨振宁
历史背景(引子)
邓稼先
人物对比
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补充
1.请来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帮助讲英语的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2.我能在学校音乐俱乐部是因为我会弹吉他和拉小提琴。
3.我能在老年之家帮助老人,而且可以和他们做游戏。
4.你可以打电话给吉尔,电话是8885432.并且和她交朋友。
5.爱丽斯不会打篮球,也不会打排球。
二. 把下列词组抄在笔记本上。
1.sing—singing—singer—singers
2.swim—swimming---swimmer—swimmers
3.dance---dancing---dancer—dancers
4.draw---drawing---drawer---drawers
5.play---playing---player---players
6.write---writing---writer---writers
7.piano---pianos---pianist
8.violin---violins---violinist
9.center---central(adj.)
10.teach---teaching---teaches---teacher
11.music---musical(adj.)---musician
12.play+球类、运动/basketball/tennis/soccer/volleyball/ping-pong/chess
13.play+ the乐器/piano/violin/guitar/drums
14.sth.sb.to do sth.to be a/an名词
to be 形
15.English
art
music
chess
swimming
dancingclub
drawing
singing
(Chinese)kung fu
sports
story telling
16.what club/ sports/名词
17.what/ how about sth./ doing sth.18.be good at=== do well in + sth./doing sth.擅长于。。
19.tell/ write a story/ stories 讲/ 写故事
20.That sounds good/形.21.speak Chinese/ English/ Putonghua/ 语言
speak to sb.22.职业+ wanted for sth.招聘。。
23.the school show
24.A肯定, B肯定, too.===A肯定, B(be动词,情态动词)also(实义动词).A否定, B否定,either.25.Let’s do sth.shall we?
Let us do sth., will you?
26.play games with sb.27.be in the school music club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学、堂清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我从编排体例、单元内容两个方面来说。
编排体例上:人教版语文采用了传统的“文体组元、主题多样”的编排方式,既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又便于教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课标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精神。通过目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上主要包括课文、写作、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主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就本单元来讲,前有单元导读,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学习重难点做出提示。然后精读略读四篇课文穿插安排,课前有课文提示导入新课,课后安排有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指导性地进行拓展延伸,读读写写更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后还有补白内容补充学生的语法知识。单元最后的写作又是一个补充、总结、提升的阶段。整个单元是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编写的。
第二,单元内容。七年级下册语文六个单元,分别以名人、爱国、小人物、生活态度、名家名篇、探险为主题。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以名人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写作部分就是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而定的写出人物精神。
第二说目标。分课程总目标和单元目标来说。
语文课程总目标在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识字写字能力: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阅读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写作能力:正确使用标点 ;真情实感、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缩写、扩写 续写、改写。
4,口语交际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5,综合性学习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目标:本单元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速读与精读结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篇幅结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掌握一定的人物塑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人物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向名人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教学设计
依据以上课程总目标和单元目标设定的教学思路:综合性活动--阅读课--精读课--文言文---作文课----单元测试 这一单元是七下的第一单元。经过初一上学期学习,学生对语文已有基本的学习方法,语文素养也有了整体提高。但仍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并且这一单元是新学期的第一单元,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尤为重要。并且总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一单元的预习活动中,我打破课与课之前的界限,将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揉在一起进行活动。要求学生去搜集资料,绘手抄报、制名人卡。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课内资源: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的配套练习册。校内资源:手抄报、板报、课外读物,学校活动等。校外资源:这次活动中就可以运用到网络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充分的运用这些资源,去搜集与本单元的名人(鲁迅、闻一多、臧克家、三国人物孙权、鲁肃、吕蒙等)的相关资料,并绘制手抄报和名人名片。这一活动肯定要延伸到课下,课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合作完成手抄报或者名人名片。并鼓励学生可加入其他名人和家乡名人资料的搜集。充分准备,为后面的阅读展示课做准备。
第二节安排的就是阅读展示课,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可以分小组贴到墙上或者贴到小组的展示台上)。然后学生开始任务阅读,就是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别人的手抄报名人名片,那么任务是什么呢,就是问卷调查——活动课老师需要准备的就是调查问卷,简单的题目,去了解学生对名人的认识情况,比如这两个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与作品中名人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品读情感。那对于一些之前学生的熟知的名人(比如鲁迅)就要去完成一些稍有难度的填空题。最后还有两个表达性的题:你最喜欢的名人以及原因。活动的的结束还需要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以此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判断作品的优劣。
这些活动完成也就意味着第一单元的预习与自学已经完成。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五节精读课,两节文言文,两节作文课,两课时的单元检测。
我们的教材编排很合理,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将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作为引导学生文本学习的问题,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邓稼先》一课的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体会作者感情;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奉献情怀。两个重难点:1,探究文章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两个文言文小段。为达成目标、解决重难点需要多种形式的诵读(速读、精读);然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课后习题为引导,自主学习。教师补充解决疑惑。在这一课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邓稼先的事迹材料。
《说和做》的目标:基础知识掌握;体会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其中,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是重点;文章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是难点。学生对于闻一多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需要补充一些视频资料或者文字资料,可用作导入。对于文字重点语句的品析则需要重点引导解释。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掌握;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体会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难点是学习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活动安排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并让学生本节结束后尝试小写作。《孙权劝学》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积累文言词语是这篇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理解后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就是本课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就需要以读为主,以习为辅。多种形式的阅读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还需要一些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邓稼先一课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邓稼轩》,还可以将邓稼先感动中国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说和做》给学生补充闻一多怒写七子之歌的故事及其他事迹;《回忆鲁迅先生》给学生展示鲁迅一生的作品以体会鲁迅的辛劳,并将鲁迅生活图片做辅助;《孙权劝学》需要将《资治通鉴》的内容补充上。
课文学习结束后紧接着是练习写人物的作文课。在总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在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所以作文课采用限时作文的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范文引导,限时作文,互评学习三步完成作文两课时的连上。范文引导时需一篇详细分析,两篇推荐阅读,可以用优秀的中学生作文,或者中考满分作文。然后是限时作文,既然是限时作文就真正的去计时,比如将学生的完成进度板书到黑板上,以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完成后直接进入随机互评阶段。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习。
这一单元的最后是单元测试,就直接用我们教材的配套单元测试卷完成检测,巩固提高。
最后要说的是堂清:堂堂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保障每堂课教学效果,检测基础知识技能的达成度。所以每节课都需要堂清检测:前期预习的综合性活动中以手抄报和调查问卷作文堂清测试,精读课每堂都合理设计检测题目。均已基础字词作为堂清的一项重点;其次就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作文课的堂清就是完成的作文及其互评。对于堂清不达标的同学,由互助小组进行互助学习,优生帮助后进生,再由课代表检查和老师抽查的方式达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掌握,全部达标。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辑教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春天教案10-19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教学设计09-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创意教案11-20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册1-12单元全套教案09-22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11-13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0-05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