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物采访(精选8篇)

人物采访 篇1

欢迎来到聘才网,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采访稿范文采访大学教师

三尺讲台上的阳光八零后;记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以;徐雷1982年出生,分别于XX年和XX年;时间都去哪儿了;“科研重在创新,创新有别于创造,但也都需要一个综;“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导师是川大的徐玖平教授;如何对待科研,怎样管理业余时间,徐雷有他自己的体;徐雷博士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也使他在三尺讲台上的阳光八零后

记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

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以自身充实的经历演绎了生活的色彩。他就是我校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教师徐雷博士。

徐雷1982年出生,分别于XX年和XX年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XX年获得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徐雷博士目前主要从事管理经济学、系统科学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勤奋与好学使他在来校工作的两年时间内,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师生的各方面认可,成长为一名年轻的系主任。

时间都去哪儿了

“科研重在创新,创新有别于创造,但也都需要一个综合集成、持续循序探索的过程。”认真的眼神,诠释出徐雷对于科研工作的执着。

“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导师是川大的徐玖平教授。徐教授身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在学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教研室里还是长期留下他不倦的身影。”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使徐雷博士把自己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交给了科研。“记得去年春节期间,在万家灯火的夜晚,徐教授仍坚守在教研室,与我们一同讨论学术问题。”回想当时的情形,徐雷至今印象深刻。

如何对待科研,怎样管理业余时间,徐雷有他自己的体会。“工作保持节奏,也需要感知生活的乐趣,不把科研当作一件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来看待。钱学森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是共鸣的。在平日,我也喜欢画画素描,听听音乐,也坚持跑步健身。我真切体会到,身心的愉悦能使人心态平和、精力充沛,也是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保障。”

徐雷博士不断探索、追求学术的精神,也使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他曾以主研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主持纵向科研课题四项,参与撰写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包括SCI检索论文在内学术论文十余篇。微信红包引发的思考

初登讲台时的徐雷,与其他年轻老师一样,紧张过,懵懂过。善于学习、时常反思的他,很快也找到了教学的感觉。

“我发现,教学能力突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讲课都生动有趣,注重案例互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在向前辈请教、学习总结之后,徐雷对教学也有了自身的感悟。他重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出问题后并不简单地讲解答案,而是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电子商务专业尤其注重创新。很多同学都知道XX年新春的微信红包活动,但却少有主动分析其零成本获取海量支付用户的优秀营销创新。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一个用户的角色转换到客观的专业视角,逐渐培养专业化的理性思维。”在这样的教学启迪下,学生更多地开始主动去发现和探析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又如,阿里巴巴即将推出的新支付业务“空付”。“此项业务将使支付宝从网络成功延伸至实体买卖,其中的商业模式如何,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徐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学生们课余收集资料,思考后展开讨论,再作点评。“点评时,我会分析其中的优缺点,补充问题,解答疑问。在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索有时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涌现出许多创新思考。”

逐渐地,学生们加深了专业兴趣,并积极参与多项比赛。XX年初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

创新应用大赛中,徐雷老师指导的Stay Real学生团队,在与各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总决赛网络商务应用创新一等奖和邮储银行网银手拉手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在担任副系主任后,徐雷老师广泛征询意见,改革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大纲,根据专业面向的行业分工,从课程设计上划分专业方向。围绕必修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性辅助课程,并调配开课时间,引导学生选择方向。针对行业需求,适当增加了如营销学、商务统计分析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使课程建设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感。师生眼中的“励志哥”

“要注重专业知识和通识才能的平衡,客观剖析自己,反思和改正,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待环境来适应自己。”除专业授课外,徐雷老师每年都要为全系新生与毕业生开设“谈谈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专题讲座,增进学生专业认知,端正态度,激发自信。

他常与学生分享自身体会:学习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要锻炼身体,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阳光的心态。他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深思考,逐步做到自信、自立、自知、自省、自强。

徐雷老师传递的正能量也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学院党委书记李雪玫说到:“徐雷老师阳光、积极,思想上进,给人一种正面的能量,这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工作上,他从不推脱,主动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集体荣誉感很强,事情交给他都很放心。” “我们第一次成立团队参加全国专业比赛,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徐老师非常细致地指导我们,尽心帮助我们,不断鼓励大家。”经济与贸易学院Stay Real团队获奖学生代表黄婧月言语中饱含对徐老师的感激之情。

人物采访 篇2

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后期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采访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有专家甚至直接指出“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把采访的重要性提升到更深的层次。成功的采访从来都离不开娴熟的采访技巧,尤其是众多采访题材中的人物专访,由于采访的尺度不好把握,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因而更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采访前做足充分的准备,这要求记者要研究采访对象整个人生经历的闪光点,在具体的事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在整个采访中不断调整,直到整个采访结束都不要忽略细节,达到各个环节的完美组合,进而得到一个完美的采访结果。笔者多年的采访经验也一再证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1 如何开始采访谈话

在与受访者接触之后,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整个采访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谈话,才能使采访进行得更顺利。如果与采访对象原本就熟悉,或者有过预先沟通,就可以采用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直接进入话题的中心。如果与受访者是初次接触,在双方尚未熟悉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寒暄,寻找共同话题,在受访者的紧张情绪得到安抚以后,再转入采访的话题,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适合的共同话题可以是受访对方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也可以是共同爱好。寻找合适的共同点,以达到活跃氛围,交流思想的目的,与采访对象迅速拉进距离,从而顺利地引入话题。

首先,通常来讲,我们与受访对象不仅是一种要求与被要求的主被动关系,也是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我们希望受访对象能够提供出来更多的信息,而与此同时,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人,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把最精彩的部分分享出来。基于这样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寻找接近点。

其次,可以寻找与受访者相似的社会经历或共同的思想追求,在其中找到个人经历或者个体认知上的接近点,寻找共有的喜怒哀乐和感情基调,从而消除陌生感,产生亲切感,找到采访中可能的共同语言。

最后,大多数情况下,在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与受访者在兴趣、爱好上有接近点,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会形成有利于采访的定向吸引力。在采访谈话进行时,细心观察受访对象的语言,就会发现受访对象对自己爱好的事物会有更多的话题。与受访者就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切入,以兴趣、爱好而引起受访者谈话的欲望,会使采访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成功取决于充足的准备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都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因而采访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以达到百战百胜的效果。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在采访前有效梳理相关信息,筛选对整个谈话有用的信息,进而确定受访人的爱好,确定谈话方式。根据具体受访对象,从实际情况出发。拟定针对性的采访提纲,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出现言之无物,无所适从,甚至“冷场”等的局面。采访者在采访准备阶段,需要认真研究受访对象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当前年龄、职业经历、个人习惯,可以对受访者的性格脾气做一个大体的预期,往往能够把握住受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在谈话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以在采访开始时建立初步的亲近与信任。从而使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3 交流是成功交谈的开始

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先与受访者进行初步的沟通,将已经了解的基本情况与受访者进行核实,使被采访者对记者产生真诚可信的印象,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先达到心灵上的沟通。避免见到采访对象之后,立即采访,引起对方的反感。采访用到的提纲应该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与重组,尤其对采访对象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对所要提出的问题的把握,可以事先与采访对象及时沟通,以便把握对方的心理以及可接受的采访话题的范围。这些工作做好之后,采访提纲就清晰明确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多了相互了解,这样做的益处不仅使采访的话题明确有效,且在当事人的接受范围之内,而且也在记者与当事人之间建立了交流的基础,使采访能够顺利融洽地进行。不要小看这种融洽,许多当事人都有怯场的心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面对镜头,一拿起话筒,紧张的情绪马上控制了他,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找不到重点,但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这些情况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

采访是有突破口的,这就像行军作战一样,需要精密地筹划。精彩的采访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以什么话题作为谈话的开端,直接影响着下面采访的内容与质量。切入点选得好,会使采访者有如遇知音的感觉。在记者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引导下,当事人会乐意或者不知不觉地把记者所需的新闻线索、新闻材料都交待出来。寻找好的切入点,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一位好的记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判断出来被采访者的谈话触动点在哪里。当然,这触动点可能跟对方的性格、思想、观点,甚至当地的习俗有关,具体要靠记者总结经验然后去把握。

4 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与“催眠”

新闻采访讲究客观性、时效性,不需要过多冗言,不需要过多不必要的铺垫,所以此类采访应当找准切点单刀直入,用简要的、直接的方式提出问题。人是复杂的生物,所以人物访谈不同于新闻采访,要使采访沿着希望的路线进行,必须小火慢攻,找方法,找简单却是有效的话题,小心切入,然后慢慢将话题引入正轨,靠近主题,这样采访的整个过程就有了逻辑性,当然更能突出主题。

一问一答、机械式的访谈是记者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谈话质量太低,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记者做到两点,一是专注地倾听,一是恰当地引导。人物采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就要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专注倾听最能建立二者的信任,如果记者显出应付与敷衍的神态,就容易使被采访者丧失对记者的信任,进而丧失谈下去的欲望。另外,记者还要担起引导者的角色。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多多少少的紧张,在各种情绪的支配下,他们说的话可能会缺少条理,或者脱离记者既定的采访路线。有经验的采访者,往往能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谈话的技巧,使被采访者不知不觉地按照他的计划往下进行,使对方在自然的氛围里展开话题,愉快地讲述有用的信息。

5 采访后的沟通

在采访进行完毕之后,假如时间还充裕,谈话其实还可以继续。这时的谈话内容就可以随意很多,采访者可以利用这一小段时间更多地了解被采访者,可以更透彻地了解当事人,以便对采访过程中的谈话进行补充,进而查漏补缺。而且,这一段时间很可能促进二者的好感,甚至促成双方成为朋友,那么以后再有有用的信息,他们很可能会主动联络记者。

总之,采访是一件灵活的工作,只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运用说话技巧,善于临场应变,随时调整采访计划,把握好大的采访方向,把采访变为一场轻松的目标明确的谈话,那么我们就能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6 小结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想要完美地完成每次采访任务,不仅需要记者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多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涉猎广阔的领域,以充盈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在面对各种采访对象时都能轻松应对。不仅如此,想要成为出色的记者,还要多实践,多总结,在实战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实战技能。

参考文献

[1]范玲,记者的采访技巧[M].采编实践,2007.

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 篇3

[关键词]人物;细节;情感表达

近几年,中央媒体不断加强典型人物宣传,推出了《时代楷模》、《永远的丰碑》、《劳动者之歌》等品牌栏目,选择的典型人物更加基层,人物故事、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群众,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地方电视台,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同样重要,好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人物的人格力量对时代新风尚、新风气的形成,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从细节入手

1.选择人物。人,是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新闻宣传中也同样如此。任何新闻事件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这对典型人物宣传中的人物选择提出了要求。百度百科给典型人物的定义是: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①。从人物事迹来看,典型人物可以分为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和平凡人物。只有对人物事迹、人物精神、人物动态预先有所了解,才能从海量的人物素材中选定人物,让典型人物脱颖而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选定的人物,务必要明确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秉性,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普通群众对人物的社会评价,从而拟定采访提纲,罗列出采访中需要的材料和细节信息,成竹在胸,在正式采访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留意细节。电视新闻时长有限,报道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想准确地表达新闻要义,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对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更加突出。人物故事交错复杂,人物情感跌宕起伏,一个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画面活起来,也能让人物精神更具感染力,从而让新闻主题更加厚重。

典型人物的新闻细节,可大致分为事迹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

比如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这样写道:“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②这样一个独特的细节,既是焦裕禄的事迹细节,也是他的动作细节,显微知著,让读者由此对焦裕禄一心为民、舍生忘死的公仆本色记忆深刻。

再比如2015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只为多看你一眼: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中,记者捕捉到了这样的人物同期:“这个围巾是他送给我的,我准备带上。我准备穿这件衣服,亮一点。”“把丝巾放出去。放出去干嘛?看爸爸,让爸爸看丝巾。”“看到了看到了,看到我送我媳妇的围巾了,看。”简单的语言,透露出的是战士梁培峰一家三口最朴实的真情,让观众深受感动。

无论如何,细节是新闻作品的血肉。在实际采访中,被采访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是一句随意的话语,都可能延伸出一段早已被人忘记的经典人物故事。要抓住并处理好这些细节,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多观察、多琢磨、多询问,这个能力也恰好是记者新闻敏感、素材积累、采访经验等的综合反映。

二、真实的情感表达

1.情感是生命。人物新闻采访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性格腼腆内向,有的则开朗大方善于表达。但不管怎么说,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不仅是受访者,也包括记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把各方面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新闻作品富有生命力。

(1)做好与受访者的情感互动。记者是忠实的记录者,采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受访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受人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影响,受访者面对镜头往往会显得拘谨,这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在语言、动作、神态上给予受访者鼓励和支持,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与对方进行交流,让对方消除心理隔阂,从而愿意交谈说出心里话,会让采访很快打开局面。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与倾听。封闭式提问将可能的回答都囊括在问题之中,易于回答,但难以得到问句以外的信息,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也会让受访者感到被动、焦躁。开放式提问则对回答的内容没有严格的限制,让受访者畅所欲言,采访氛围更加轻松,但回答容易跑题。在实际应用中,记者就需要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为辅,认真倾听受访者的回答,梳理出对方的讲话逻辑,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深入挖掘,从而使受访者说出肺腑之言。

(2)用观众的视角审视情感。电视的社会功能在于引导观众。在典型人物新闻中,观众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对人物事迹的性质判断和深入理解上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人物事迹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作为信息传播者,就需要用平民化的视角,从受访者日常生活中捕捉情感故事,通过生活画面中的情感自然流露和简洁明快的同期录音,让观众在看节目时不仅仅是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对“他为什么这样做?遇到挫折放弃过吗?普通人能做到他这样吗?”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将人物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2.真实是红线。真实是新闻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对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首先要确保人物事迹真实准确,无论从哪儿获取信息,都要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即便是受访者自己的讲述,也要翻阅历史资料或是询问第三人进行佐证,以免出现信息不实、不全或以篇概全的情况。二是对人物事迹、人物精神进行提炼,要确保论据真实、充分。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制造轰动效应,而对人物进行拔高夸大,想当然地对信息进行挑剔和修饰,毕竟新闻不是文艺创作,不能有丝毫的道听途说、合理想象。三是语言要客观公正,拒绝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新闻用语。有些新闻写作常用“最近”、“许多”、“大概”、“可能”等一些含混笼统的词语,也有一些新闻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产生歧义,甚至连真实性也受到观众的怀疑。新闻不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人物新闻,语言表达上需要简练质朴,过多的字句雕琢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报道,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新风尚的具体体现。要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还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常规的报道模式,坚持以情感为主线,精选故事细节,来展示人物的个性与品格。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典型人物.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tEt5YCl3aKdDAoKV38dEhEIxjj39YW8jBHmXINt89mgKe6sMJ_3qO6tqM4U2ygG8XxysjTgApTOIhugZW7gI_.

[2]穆青 冯健 周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采访提纲 篇4

一、采访对象

孙红,97级中文校友,上海开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得2016年“杰出创业女性”表彰。

二、采访目的及采访主题

1.采访目的:向我校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及提供就业建议

2.采访主题:从询问对母校的感觉、回忆大学的故事(毛遂自荐)入手,围绕孙总的奋斗历程和创业史展开访问

三、采访人物资料

4月8日至9日,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年会暨“杰出创业女性”、“双优”表彰颁奖大会,我校中文97级校友、上海开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红获评“杰出创业女性”称号。

1997年,19岁的孙红从陕西考到当时的长沙电力学院读中文系。大一新生军训刚刚结束,孙红便带着一份手写的简历去被誉为“电视湘军黄埔军校”的湖南经视频道找电视台台长,说想去当一名记者,希望能在那里上班。台长便问她:“你能做什么?有毕业证书吗?”她回答说:“我没有毕业证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我要来这里。”

台长对这个毛遂自荐的小丫头非常赞赏,便让她先回去等消息。没想到不久她就接到台里的电话,说是有一个给访谈类的节目做场记的机会,问她愿不愿意。孙红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

那时,除了做场记之外,孙红还要当群众演员、临时观众,有时还要负责打杂、买盒饭等。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努力挖掘选题、采访、写稿,后来还能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节目,走遍了湖南14个地州市。

孙红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她给多家报纸写专栏文章,去采访一些人不愿意采访的行业,如农业、养殖业,甚至殡葬业,有时通宵还在赶稿。她还跟同学们一起,帮一些企业办企业报、帮学校办校报等。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做报纸的夹缝分类广告了。她拿着校报去找眼镜店的老板谈判,以免费的广告资源置换眼镜;跟餐饮店合作,换取就餐券;再将眼镜、就餐券拿到学校里的电影院,去置换电影票,然后把电影票卖给其他同学。她乐于去体验和尝试各种各样的工作,甚至还去餐厅端了一个星期的盘子。

2001年,孙红大学毕业,成为上海均瑶集团管理层的一员;2007年,进入上海博大企业集团,先后任集团企业发展中心总监、集团公司副总裁、总裁等职。

2013年底,孙红创办开沙机构,完成了她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目前,开沙机构拥有开沙信息科技、开沙文化传播、开沙投资管理、开沙管理咨询四家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以技术咨询、技术实施、互联网教育、投融资服务四位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

成功创业后,孙红一直坚守着创业梦想的初衷———“帮助他人成就梦想,同时也成就自己”。她无偿为多家公益组织及社会团体搭建自媒体平台,组织了近百场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公益培训;她与中国微营销品牌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实践推出了移动互联网营销各行业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的移动互联网+之路;她紧密团结了近300名在上海各个领域有影响、有作为的中青年精英人士,在百年社团中华职教社上海社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中华职教社中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5年9月,正值全国公益组织温暖基金工程20周年,孙红等组织发起的“智慧众筹”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60家机构参与,200余各领域资深老师参与报名,500多门课程供选择,当前已筹集近14万元善款,目前还在陆续报名中。

孙红是圈中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在她身上有着许多励志的故事:感冒发烧发到39度,她还是坚持把工作完成;嗓子哑了,用书写和客户完成预定的交流;为与客户谈工作,她跑遍整个上海,甚至还经常飞到外地„„她说:“创业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成长之路,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别无选择地需要有死磕到底的精神,要为团队着想,成就客户。”

(本报综合《上海滩》第360期封面人物采访整理)

四、整理线索为采访主要内容

人物采访 篇5

10广编2班

蒋丽雯

 采访选题: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 选题论证: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成因有哪些?当今时代,小说作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脱颖而出。其作品充满“怀乡”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大胆新奇,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其代表作品有:《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等。2012年10月11日7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打破欧洲垄断。莫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本次采访,从莫言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及他对中国小说的未来发展的预估两方面,通过与人物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人物的交际圈朋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写作的灵感源泉,写作习惯等,理清莫言的成功因素。

 采访计划:

 报道思想:解析作家莫言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及他对中国小说的未来发展的预估。

 采访目的要求: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莫言将中国小说的特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为了使中国小说未来以更好的姿态进军国际文化,通过采访,了解莫言成功的因素,通过对莫言的采访,借鉴他人,反思自我,了解中国小说的特点和不足,为冲击国际大舞台给中国作家提供借鉴意见。 采访地点:会议室

 采访时间:2012年10月20  采访对象:作家莫言;文学评论家)

 采访实施方案:个人访谈形式邀请与采访人物及与之相关的嘉宾  报道形式:报纸、电视及网络

 角度和初步选题:通过人物对话的访谈形式,从莫言获奖的感受和对中国小说的未来发展预估两方面报道;初步从莫言自身的经历出发再深入至其对中国小说的看法。

 拟定具体的访问提纲:

A.莫言本人

1.首先祝贺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年前有记者就问到您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如今您真的登上了这个 荣誉的巅峰,心态有什么不一样么? 2.您的写作事业到达现在这个巅峰阶段对您今后的写作会有影响么?您怎样看待荣誉对于您的意义?

3.大多数文学评论家都说您的作品文风大胆新奇,触动您灵感的源泉是什么?

4.您有3部作品被改变成电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您更钟情于您的哪部作品呢?

5.您能谈谈您对如今中国式小说的看法么?你有比较看重的小说家吗? 6.对于未来中国小说走向国际舞台,冲击诺贝尔或其他大奖,您觉得还存在着哪些不足?

7.您对中国式小说还寄予着哪些期望? B.莫言朋友阎晶明(文学评论家)

1.您有一篇题为《残酷的诗意——读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的文章里表露了您对莫言的钦佩,您觉得莫言小说的魅力在哪里?

2.私下里,您知道莫言先生有什么写作的习惯吗?

3.您觉得莫言小说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什么?

4.您以一个评论家身份觉得诺贝尔奖对于中国小说市场来说会不会产生一个有力的激荡作用呢?

人物采访稿XX 篇6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人物采访稿范文XX

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

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

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

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

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

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

实际上媒体自由是有伦理的限度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媒体自由已经背离它的最初价值意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需要重构媒体自由理念。

任何时候,客观是媒体机构及工作者坚持的首要伦理原则,也是媒体的生命所在。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客观,即是实事求是。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当今社会,媒体故意歪曲事实甚至隐瞒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所以在新闻报道方面,严格说来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近几年,每年都评出“十大假新闻”,可见“虚假”性的严重程度。“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损害了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著名人士克伊尔安说:“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假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施加其基本的价值预判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将成为由各种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为了压过其他媒体以确保独家报道而寻求某种对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无意义的。”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须学会发现真相、还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与有偿虚假报道,本质上是势不两立不相容的。但是这一原则的坚持,这关键取决于媒体机构及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抉择,因此,媒体机构及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愈发显得重要。

“正义”是一个复合词,是由“正直”与“义气”两词组合而成。“正义”是华夏文化流传千载不衰的正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统认为正直是为人必备之本,义气是为人必守之节。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相对邪恶而言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否秉持正义和公道,是媒体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的又一原则。媒体应当充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舆论的工具。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手术刀”功能,勇敢地时时解剖社会疮痂,以捍卫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孔子首倡“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这一思想,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不忍人”的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当然对于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媒体追求自由,但是也有边界,所以任何媒体机构不能以“自由”的名义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比如对于公众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侵犯隐私。某明星夫妇之女先天性唇腭裂,部分不良媒体争相高价购买该女囡的照片,有些网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婴的照片以假乱真,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媒体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恻隐可言,无仁爱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报道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以自由名义无视被报道者的自尊,侵犯被报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举报者做采访报道,本来答应被采访者不会泄露其任何信息,谁知采访稿见诸报端之后,被采访者的姓名、住址一应俱全,结果被采访者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只能背井离乡,一家人过着离散不能团圆的日子。媒体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护弱者的,结果适得其反,伤害了被报道者。所以要对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觉与修养等培育媒体的仁爱思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认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的老师顾毓琇于96岁高龄时在美国华盛顿饭店赠言朱镕基:“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诚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顾老活学活用《论语》,添此一句,足见前贤于“诚信”寄望后生之重。诚信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媒体,诚信乃媒体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媒体伦理。诚实守信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时下,不少媒体有背离诚信原则的报导,或故意夸大或缩小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新闻事件,或非故意导致报道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的例子,甚至断章取义、胡拼乱凑的人物专访稿。诚信作为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诚实的精神,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以诚实态度面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访对象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敬仰,向媒体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见诸报道,但是媒体人士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报道,深深地刺伤了采访对象;第二,要以诚信的品质呈现给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情节内容和高尚的精神产品,从而获得受众认可以提升形象价值;第三,创造精神产品的媒体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需要建立起一种诚信度较高的契约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如很多矿难的报道,也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让公众知晓的。这样的报道,既体现着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诚信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

总之,现实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不断的经济诱惑,原来坚定的道德信念防线渐被冲垮。因此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四原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个体自律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行业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发挥强制约束功能。因此,在对待媒体自由变质的这一问题上,德性的力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行业法规、法律法规才具有真正的规范作用。

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入门资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对本身所触及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真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任何个人权力。汕头大学胡兴荣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立论立足于报业的社会功能,强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凸显了媒体自由伦理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道义责任。

典型人物的采访技巧初探 篇7

1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采访前, 一定要对采访对象的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如此便可

点, 出版界首先要实施重点出版工程, 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同时, 积极引进优秀的国外公共读物, 并在翻译上下功夫。中国现在并不缺阳春白雪的学术, 缺的是常识的普及和传播, 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 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接近、接受和领会的社科书, 在此意义上, 出版社也承担着推动“公民常识”的形成的重要任务。

在全社会推进公共阅读的进程中, 随着参与阅读人群的增加, 数字阅读的市场是巨大的, 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 加快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发展。目前, 世界各地的数字出版以3G为支撑, 以出版快、传播广、费用低、交互性强等优点先发制人, 朝着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迈进。出版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必将大大提高国民阅读率和阅读水平, 使公共阅读成为建设和创新新闻出版强国的重要支点。

3.3公共知识分子:唤醒公众自我意识, 传播先进知识理念

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 提高采访效率, 了解更多鲜有的信息资料, 同时, 也容易和采访对象尽快建立沟通桥梁, 畅所欲言。在采访前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 建立清晰的采访目标, 制定详细缜密的采访大纲, 充分准备需要进行采访的问题。对于采访时所需提出的问题, 应仔细斟酌, 根据采访对象自身情况, 设计相当数量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问题, 便于在采访过程中, 树立采访对象的认可, 提高采访对象的信任度, 顺利开展采访工作。曾经有记者采访叶圣陶老先生时, 提问老人哪里人, 年龄等无关紧

哈贝马斯说, 一个现代社会的开发, 要有公共领域的开发, 要有公共性的出现。因此, 社会公共性的开发, 需要有知识背景、且有专业能力, 并且关注公共性的一批人, 这促使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 也构成了他们在公共文化中的职责所在:着力培养公众的文化能力, 深化其历史意识、文学品味和哲学思辨, 促进和提升社会公众自我意识觉醒, 传播先进、优秀的主流文化, 将自由、民主的理念种子散播在中国大地。而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在公共阅读工程的推进中,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是, 以实际的文化运动, 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通俗语言, 矢志不渝地向民众阐释和宣导进步平等之社会理念。

4总结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全国各地的公共阅读硬件建设已经逐步完善, 全民阅读活动每年都有活动主题和形式创新, 受到群众的好评, 公共知识分子们在通过各种媒体发声, 为中国主流价值的塑造与传播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这一要的内容, 造成采访的尴尬气氛。采访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 能够准确的切入话题, 采访的问题也应简单, 精炼。在采访前切忌准备不充分, 了解不深入, 采访思路不清晰, 采访目标不明确, 要在采访对象的背景, 资料中下功夫, 精心设计采访问题, 采访大纲, 使得采访过程井然有序的进行。

2 把握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采访时所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 针对性, 层层深入, 针对主题, 环环相扣。首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自然得体, 尽量避开对方忌讳的话题尤

切都为公共阅读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的几年, 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在公共阅读中的能动作用,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公共阅读进行鼓励、支持和服务、引导, 对公共阅读书籍加强文化认同, 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通过公共阅读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无疑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最见成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梅, 罗静.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营造便捷阅读环境[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9 (4) .

[2]王晓渔.重返公共阅读[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10-1 (39) .

[3]成庆.为什么需要公共阅读[J].新世纪, 2011.49.

[4]谭学纯.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610065)

其是需要避开对方的隐私性话题, 除非在私下里取得对方的同意, 避免采访陷入僵局,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其次,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 不能空泛, 笼统, 散乱无章, 使采访对象找不到思绪, 导致采访内容散漫, 不集中。设计的问题应从大到小, 从大方面入手, 再细化, 分解出具体的小方面问题, 条理清晰。另外, 采访的问题应简洁明了, 尽量使用短句, 不会产生歧义的语句, 少使用修饰语, 少使用结构复杂, 关系复杂的长句作为问题。再有, 设计的采访问题要从尊重采访对象, 保持平等的角度去设计, 只有采访内容和范围, 在取得对方同意且能够接受的方式下进行提问采访, 才能使采访对象更加真诚, 更加轻松的接受采访, 使得采访顺利完成。还有设计的采访问题一定要抓住主题的关键, 具有足够的针对性, 明确性, 能够引导采访对象围绕着采访目标和主题回答问题。在设计问题时, 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 提出不同层次, 不同方面的问题, 或者对同一类问题, 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 设计不同的提问。提问的内容要由浅入深, 紧密围绕主题, 使得整个采访始终能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使得采访对象能够跟随记者的思路, 诱发采访对象的真实回答。在进行采访提问的时候, 记者应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对话的主动性, 减少对方题外话的发言, 恰当的把握时间, 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对于游离于主题以外的回答或者谈话, 要及时并且妥善的转换话题, 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要善于肯定对方的思想认知的同时, 恰当的提出不同意见的问题, 这样就能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可。

3 注意采访场所的选择

采访场地的选择对采访结果的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 如果采访党政机关领导或企业家, 采访场地应设置在办公室, 采访画家采访场地应设置在画室或者画展的展厅, 采访作家, 学者, 采访场地应设置在书房, 采访运动员或教练采访场地应设置在训练场。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地可以更好的诱发采访对象的采访兴致, 选择采访场地应注意几点, 一是采访环境是否能够使采访对象产生稳定的心境和情绪, 二是采访环境是否可以激发采访对象的对话欲, 三是采访的环境是否可以烘托采访主题, 映衬采访目标。尤其是现场访问, 人物专访等, 都应考虑现场环境的特色性。

4 善于在倾听中发现新闻

在平时的工作, 生活中, 记者就应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发现新闻线索, 挖掘新闻价值的特性, 时刻置身于采访状态中, 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寻找突出的问题, 新鲜的观点, 成功的经验, 感人的事迹, 培养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要善于应用这些特性, 用心倾听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观点, 在语言上互动, 在思想上共鸣, 在采访过程中, 要直视对方的双眼, 展现出诚恳倾听的态度, 切忌不能表现出任何漫不经心, 不耐烦的态度。在倾听的过程中, 记者要善于沉默, 善于引导, 善于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 引导采访对象时时处于采访主题上。要在倾听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闪光点, 尊重采访对象, 不轻易打断对方的思路, 善于激发采访对象的对话欲, 使得整个采访过程流畅, 顺利完成。

5 亲临现场, 发掘真实新闻

现场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 可以加深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思想理解, 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 捕捉经典的细节, 使得新闻作品具备更加强烈的现场感。记者只有亲临现场, 细致观察, 缜密思考, 才能找出最佳的报道角度, 提高新闻的准确性, 更加深刻的展现典型人物的特殊性。比如汝州大峪乡农民董桂英一人照顾9位老幼病残, 12年如一日, 还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偿还了10余万债务, 用朴实动人的方式诠释了诚信的真谛, 曾荣登由中央文明办主办, 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榜”, 被评为“诚实守信”好人。在对这样的典型人物进行采访的时候, 应当从她所处环境的细节处报道, 家里的陈设, 生活的起居饮食, 干农活时表现出的坚毅和乐观的状态, 比如她虽然不识字, 但是却会使用特殊的记账方式来记录每一笔账单, 可敬可佩。如此写出来的报道, 既真实感人, 又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让更多人更加深刻的了解董桂英和她的事迹。记者不但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环境, 更需要学会通过新闻现场的细节捕获新闻价值, 丰富写作内涵, 同时也需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 状态, 把对采访者的真诚情感作为采访的通道, 及时调整谈话内容, 捕捉细节, 采访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

6 掌握记的技巧, 积累“记”的经验

记录是保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录音是常见的采访方式, 通过录音可以给听众留下强烈的听觉震撼感, 但是仍存在局限性, 因此灵活应用各种笔记技巧, 把采访本制作成活档案, 才能真正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在交谈时记录笔记, 要侧重于心记, 对谈话内容进行简记, 主要记录主线, 提取采访对象表达的中心意思。谈话结束后进行追记, 主要是把谈话内容中容易忘记的部分补充完整, 避免遗忘。在记录中要注意一是记“实”, 真实准确, 详细记录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因果等因素。记“情”, 记录事件的主要内容, 典型人物的身世等, 与真情实感相关的重要因素。记“点”, 观点鲜明, 重点记录谈话内容的要点, 难点, 疑点, 以及容易忘记的关键点。记“感”, 记录在采访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思想认知以及写作灵感。

总的来说, 进行典型人物的采访时, 不仅要具备高素质, 高专业知识水平, 高文化素养, 还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 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 不断的探索, 总结和积累各种便利的采访技巧, 提高自身采访技能, 力求新闻作品保持真实性, 动人性, 细腻性, 丰富性。

摘要:采访是记者搜集素材的重要活动, 也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巧妙地掌握了采访中的技巧, 不仅可以使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采访关系, 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典型人物的采访技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典型人物,采访技巧,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杨红英.采访中提问的艺术[J].城市党报研究, 2010 (4) .

[2]张冰.论人物采访中记者的采访技巧[J].才智, 2010 (24) .

人物采访 篇8

此次采访活动,是201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我省的重要活动之一。采访团每到一地,都与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幼儿园园长代表、普通幼儿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其间,采访团不仅采访了城市的省级示范园,还深入到了山区的农村幼儿园;不仅采访了公办幼儿园,也考察了民办幼儿园。

据了解,我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该项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学前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典型经验。此次采访结束后,各媒体将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推出一系列关于我省学前教育的报道,向社会展示这些成绩,推广一些有助于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前教育。本刊从本期开始,会陆续介绍此次采访活动中优秀的幼儿园,发表各幼儿园优秀的教研成果,讲述我省幼教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据悉,在宣传月活动期间,省教育厅除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邀请有关新闻媒体对学前教育集中采访活动外,还组织开展了幼教专家和省示范幼儿园园长及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组织了《指南》研讨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了幼儿园围绕《指南》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开展了“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系列宣传活动,要求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将新的教育理念直接转化为保教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坚持科学保教、关爱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河南省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郑州将评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

近日,郑州市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申报,首批拟评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1人。

据了解,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确定郑州、焦作、许昌三地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郑州市规定,凡郑州市所属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市县教研室、电化教育馆和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中小学教学、学前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在职在岗教师,都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申报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20年以上;或者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6年以上;或者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2年以上,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8年以上。

男教师稀缺是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郑州一家培训机构专门向幼儿园“出租”男教师,由这些男教师来给孩子们上体能课。

“出租”男教师的这家机构是专门培训幼儿体能教师的。这家机构成立于2008年,最初可供“出租”的男教师只有3个人,很多幼儿园也并不接受这种“租赁”男老师的形式。随着社会对于幼儿体能课需求的增长、对于幼儿园男教师认识的改变,来这里“租赁”男教师的幼儿园越来越多了。据机构负责人介绍:“我们现在的教师只有8个,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目前我们也非常缺少男教师。”他表示,他们现在这种方式对幼儿园男教师稀缺的问题虽然有缓解作用,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郑州市共有1000多所幼儿园、10000多名教务工作人员,但其中男教师数量不足1000人,不少幼儿园都是清一色的女教师。

“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就开始重修手工课了。”武汉的邱女士日前向新闻媒体抱怨,幼儿园三天两头布置出小报、做灯笼、废旧材料创意设计等作业,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令家长疲于应付,“现在找工作拼爹,做功课拼娘”。

带着家长的疑问和烦恼,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四所幼儿园,从中了解到,孩子们的手工制作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捡树叶做画、用碎布做动物、用硬纸做饺子、用彩纸做灯笼等。江岸区一所幼儿园的园长表示,幼儿园布置亲子手工、绘画之类作业的目的,是想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欲望。如果父母能陪孩子一起做手工,还可以增加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武汉市青山区学前教育首席教师杨屏表示,对于手工作业,园方更看重过程,家长不必为了让孩子获得好名次而代劳。关键是孩子要亲自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飞 鸿 选编)

上一篇:东华大学时尚设计学院下一篇:雇用厨师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