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团队精神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团队精神(精选8篇)

医学团队精神 篇1

【摘要】现代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统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1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的行医宗旨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不同时期的医学都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2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医学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得以确立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医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去研究其健康与疾病问题,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理化的特定原因。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启用了生物医学这个术语,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和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获得巨大成功的医学模式,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生物医学模式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事实出发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真实原因,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疾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三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医学所面对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变化的机理。自然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最终都要在生物特性这一内因上起作用,这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的基础。在近代以医学科学精神为主导,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理性加以剖析,运用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只有依靠科学理性,解决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推崇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观念.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 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和感情性,不象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涉及到的只是对象的事实。将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伦理的医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将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简单地归结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集合的还原论思维模式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医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医学体系必然是多元化的,包括医学的目的、模式、手段均包含多重的价值趋向,有实证的、理性的,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1977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导病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会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类社会因素最易影响人的健康而导致心身疾病: ①激烈竞争导致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③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④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健康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污染、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等均给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恩格尔教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他们的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的影响,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特点,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它只注重人的生理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生理功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注重生物理化的致病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只从局部的具体病史出发, 没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本质,只注意人体的机械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对医学科学精神的推崇,使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运用技术进行的观察、判断和治疗,而缺乏理性、全面地辩证思维和综合思考,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

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

3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 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

4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1

2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张艳萍,张宗明

医学团队精神 篇2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各医学院校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但总体来说, 各医学院校大都“重专业、轻人文”, 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体现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投入太少, 课时比例小, 且大多为选修课。学生感觉专业课课业负担重, 而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得学分, 整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收获甚少。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人文课程体系。

1.2 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重形式, 轻实效

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始终是专业课, 都较为重视和强调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而忽视对人文学科师资的扶持和培养, 故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 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太少, 使他们授课时无法结合使学生感兴趣的医学, 故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较差。

2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院校的重要性

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 医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 医德水平, 与工作对象——患者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相处, 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2.1 医学与人文并重

医学的本源在于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 医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只能解决医生能否做到治疗某种疾病的问题, 而不能解决医生为了减除患者的身心痛苦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 医学的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真正造福社会, 造福人类。

2.2 人文素养是高尚医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促使医生形成对患者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钻研的原动力, 这是医生高尚医德的基础。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既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专业技能, 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全科医学生。

2.3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近代机械主义还原论的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 意味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1]。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 即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2]。医学里讲人文实际是倡导生命的个体价值, 以患者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 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以患者为中心, 从而实现健康公平, 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3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人文素质的缺陷导致他们成为医生后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患者沟通不畅, 病历书写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就是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 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时的影响是深远的。

3.1 更新观念,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 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 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学校的文化设施,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将人文素质与医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

3.2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深入贯彻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 更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能力才能相应地提高。现阶段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故在授课时, 不能很好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所授医学专业课程中, 而人文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 故在人文课程的讲授时不能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很好地结合, 故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迫在眉睫。医学院校可挑选一些能够提高教师相应知识的课程, 鼓励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相互听课, 既交流了授课技巧, 又增长了相应的知识, 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

3.3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比重

据调查, 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约8%, 西方发达国家, 美、德达20%~25%, 英、日为10%~15%[3]。我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均是高中时期文理分科中的理科生,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学习[4]。现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 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因此, 各院校要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3.4 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各阶段的特点, 将医学专业课与人文精神融合

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既可通过人文课程提高人文修养, 又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5]。在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 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 与生命对话。教师心灵的流露, 感情的交流, 让学生在以后成为医生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后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正式接触患者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 对带教老师 (医生) 而言,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见、实习学生的人文精神渗透, 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诊疗疾患,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 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同时, 见、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 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6]。

参考文献

[1]秦泗河.医生、医术与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2]杨宝峰, 孙福川, 朱慧全.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32-34.

[3]张国芳, 茅晓延, 胡斯隆, 等.22所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科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2) :1-3.

[4]黄云剑, 王军平, 张静波, 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01.

[5]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101-102.

医学团队精神 篇3

关键词:医学教育 措施 医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62-02

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一门科学,医学的发展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不能称为医学[1]。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人文教育对于医学生以及日后临床医学的重要性,该文对医学教育的带教老师以及学生进行随访询问,并对询问的结果进行记录,对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后期临床医学工作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人才,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1 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对医学教育的带教老师以及学生进行随访询问,并对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模式落后是医学教育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今的社会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是以老师为主,且总是以照本宣读的方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低下;(2)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虽然许多医学院校都有制定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但大多的教育管理体系都不够合理和规范,不具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今许多医学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医学教育中太过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太过忽视;以至于许多医学生的医学人文价值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4)师生关系不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师由于在平时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一些误会产生,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进行主动配合,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5)教育目标模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也在逐渐变高,不仅仅只是要求专业知识水平达标,还要求医学生的自身综合水平达标,具有较强的文人精神,而在以往的医学教育中并不注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升。

2 教学模式优化改革措施

2.1 更新带教模式

为了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以及临床医疗人员需求,应该对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更新,从以往的以老师为学习主体到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主动性。多为学生安排一些相关实验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相结合,同时多与社会需要关爱的群体接触,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巩固,增强对社会需要关爱群体的责任心,从而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精神。

2.2 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根据综合教学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医学教学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并建立合理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学质量和人文精神得到有效提升。

2.3 注重人文價值培养

医学价值的终极体现应是医学人文价值,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需要注重对医学生人文价值培养[2]。

2.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与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教育老师不仅要做到在课堂带教中,对学生所提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外,也应该适当地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素质提升,尽量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在学习中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对学习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相互促进学习,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的人文观、价值观。

2.5 明确教育目标

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过于单一,教育目标过于模糊不清,不能使得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进一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精神普遍低下,故此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尽量让学生向全面型人才发展,多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重要性[3]。让学生提高自主参与意识,多融入社会实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中,加强自身的人文价值培养。

3 结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对医疗水平以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要使得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通过医科学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学质量普遍低下,不利于学生在走向临床实战中的自身工作发展,故此对于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有效地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

经过该文对医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对医科学生及教师进行询问调查后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师生关系不融洽以及教育目标模糊几个方面。而从现今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医科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人文素质三方面应共同发展不可或缺[4]。故此制定了更新带教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注重人文价值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等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改革,本着从人文关怀精神的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提升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后期医学临床工作中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等.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797-799.

[2]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100-103.

[3]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60-62.

医学团队精神 篇4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学院:湘雅医学院

班级:临床五年制1206 组员:蔡以诺 2208120602 吴自强 2208120618 贺思涵 2208120620 张运 2208120623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发掘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所用,而青霉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中,从弗莱明等人发现青霉素的作用之间经历的故事,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思想。而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医学生犹显重要。注重培养,对我们大学生大有裨益。

关键词:青霉素 弗莱明 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但是青霉素的正式发现,广泛应用还是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来的药物,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都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进行多次试验。他把霉菌接种到肉汤培养液里,让它们旺盛地生长繁殖。然后,又把长满霉菌的液体小心地过滤到长满葡萄球菌和其它致病细菌的培养皿上,结果这些细菌都被杀死了,而且将霉菌液体稀释100倍,甚至稀释200倍、800倍以后,它依然可以杀死诸多细菌。这种溶液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粗制青霉素。可惜的是,科学界当时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后来,弗莱明也没有把这一项试验继续进行下去。

直到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的研究才又重新开始。钱恩是一名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在牛津大学,他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时的记录,于是,他找到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3年后,他们终于用冷冻干燥技术将青霉素进行分离、提纯,并首次对一位患有白血病的警察进行了临床试验。当时,欧洲正处在战争之中,他们将青霉素带到美国,美国政府立即将青霉素列为优先制备的军需品。到1944年,青霉素已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制药厂的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也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也被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

在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对于微生物的的研究发现也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的结果。偶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微生物以及它对于人类的益处是偶然的。可能稍不注意就不会发现这一成果。必然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一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总有一天会被研究者发现,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这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和广泛利用时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所必然的结果。它的发现也使的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可以免于死亡,可以避免大量感染,拯救了大量士兵的性命。

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事职业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基本的专业素质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条不紊的系统性,寻根究底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协作精神。

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医学研究中偶然性作用的经典事例。在研究葡萄球菌的菌落形态时,他的实验平板中偶然污染了青霉菌的一个菌落。他用放大镜检查了这个平板,发现青霉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溶解。许多细菌学家可能不加考虑就将污染平板扔掉,但弗莱明认为这是微生物颉颃现象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他有意识地在葡萄球菌培养物平板和其它微生物上点和划线接种了青霉菌,证实了其对葡萄球菌和许多其它细菌均有裂解作用。然后,弗莱明转向研究青霉菌培养物的无细胞提取物,发现它们有显著的抗细菌作用。他试着用培养物的滤液局部治疗伤口感染,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于是于1929年,弗莱明将霉菌培养物的滤液中所含有的抗细菌物质叫做青霉素并予以报道。甚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理会弗莱明的发现,他没有对其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众人皆知。但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弗莱明的敏锐观察力和认真的思考,以及体会到在科学管理上允许科学家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计划之外摸索的必要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他的偶然奇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他莫大的启示。那么在当时完全有条件进行动物试验,以确定青霉素疗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没有对其进一步探讨?有人说因为他是细菌学家,缺乏化学家的协作对青霉素进一步纯化,但这并不是青霉素故事的真相。其真正原因是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即认为动物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在人体内所发生的情况,或者说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控制着弗莱明所在的研究室,由于这个框框,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因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医学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医学的执着研究的精神。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以创新的生命力,那么,人文精神则赋予科学以创新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医学团队精神 篇5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学与“医学人文”,医生与“医德”渐行渐远? 如何才能将失去的“人文精神”唤回来?

“好医生”需要德才兼备

俗话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一名好医生,必须兼具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二者相辅相成。

一台普通的B超,一位平凡的人,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贾立群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力求拿出“砸得死”的结论,不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他的每一份诊断报告,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长的信赖。他坚守“24小时随叫随到”的承诺,无怨无悔,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他深怀慈爱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把耦合剂焐热再用,把白大褂口袋缝起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散发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光芒,传递了正能量,温暖了患者心。这就是“好

医生”的典范,拥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可现如今,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少,“医术”与“医德”渐行渐远,医学与人文驶入不同的方向。

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

先贤说得好,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要发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群的健康福祉,从而规定它必须是人性的、人道的。然而,人们却痛切地感受到,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在当今中国,医学与人文的矛盾和冲突已相当明显,相当尖锐。这种状况,在当下主要表现为:

1、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2003年,城镇医疗保障覆盖率降为43%,农村仅3.1%。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倾斜,向大医院倾斜,向少数人倾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191个国家和地区中,2000年和2005年我国的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性均排名第188位,列倒数第四。

2、医院追逐经济效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理应以社会效益为先,但许多医院实际上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大处方、过度医疗、特需服务之类呈普遍趋势。一些未经科学试验证明有效、更未获医疗准入的方法,如五花八门的“干细胞治疗”,为追逐经济效益匆忙应用于临床。三级甲等医院收入一般超过10亿、甚至20亿、30亿,俨然一大企业。

3、“红包”成为潜规则。住医院、动手术之类要送“红包”,几成妇孺皆知的“常识”。许多人认同“不收红包的医生就是没有本事,怕负责任的医生”这样并无根据的说法。“拒收红包”尽管讲了多年,有种种规定,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4、医患关系紧张。这是医学与人文矛盾冲突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来,医患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宋代寇宗奭说得很好:“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唯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并治病之一说耳。”可见,医患和谐则相得益彰;医患不和谐则两败俱伤。

但不幸的是,当今医患恰恰不和谐。一方面,患者抱怨医者马虎、冷冰冰,一心想掏他们的“腰包”,“白衣天使”已经成了“白狼”。患者及家属到医院寻衅滋事、殴打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医者普遍感到委屈、寒心、无奈,处处提防着被患者抓住“把柄”,被告上法庭或者遭“敲竹扛”。甚至,在一些医者看来,患者多数是“刁民”。这种医患关系的危机,至少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深刻地反映了医学与人文的冲突。

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的原因所在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医学与人文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冲突呢?为什么会发生医生 “冷漠异常”、“见死不救”和“收受红包”的情况?

首先,医学正逐渐走入沉迷于技术指标的误区。技术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主宰的力量:医学理性完全受制于技术,医学追逐的目标,医学对未来的期求,医院的管理与运转,医师们的专业理想与职责义务,完全受制于技术。

其次,在医患关系中,舆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医务人员。以最著名的“八角门”事件为例。所谓用八角钱就可治好的病要花十万元做手术的爆炸新闻,是编造出来的。这种近乎漫画化、妖魔化的舆论,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甚至造成医学院校的生源危机。

再次,制度安排如政策、规章、考核、奖惩等不合理。医院“断奶”了,要到市场中去谋生路,以药养医、科室承包之类便应运而生。我国剖腹产率快速上升和抗生素滥用,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诟病。为什么欧美未发生类似情况呢?这主要得益于制度安排合理。在他们那里,剖腹产、用抗生素都有严格的、明确的医学标准;不符合标准,对不起,保险公司拒绝付款。

最后,医生不能获得阳光下的合理收入。在许多人眼里,医生还是一个与“红包”、“医药代表”等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那么为什么医生会有灰色收入?正当收入不足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地方的主治医生的月薪只有3000多元,生活清贫,让他们拒绝灰色收入肯定有难度。

众所周知,学医比其他行业需要更长的时间(5~8年),医生的一生都需要反复进修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经常深夜被电话叫醒去看病,经常值夜班,做一台手术有时七八个小时,过程中不能大小便等,这是作为医生相比于其他职业成本高的一个方面;另外,医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所谓高技术含量就意味着其回报不应以简单的劳动量作为衡量标准。因为,高水平的医术背后是多年的拼命学习和实践。而且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有一句话叫“做医生者,是一只脚在医院另一只脚在法院”,医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医疗事故风险很大,而且按目前趋势,医生在医疗事故中所承担的责任将会越来越多,而医院则会逐渐减少。

中国医生的阳光收入不仅少,而且确实有“苦力”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们所应得的阳光收入与其付出是不成正比的,这就为医生拿提成和收病人的红包,建立了存在的基本环境。大多数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更多的是对制度造成的不公和不满意,他们并不为灰色收入而骄傲,更多的是无奈!更多的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让高收入更阳光!

呼唤医学人文回归,关键需解决医生合理收入问题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200年前所著的《国富论》中曾写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应该安然委托于那些人,他们得到的报酬必须与这种信任所需要的社会地位相符,再加上他们之前必须接受的长期教育与巨额费用,势必使他们的劳动价

格更加高昂。”事实上,在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生都属于高收入阶层。亚当·斯密的这段关于医生薪酬的著名论断早已经在全球被普遍地践行着。

不可否认,在我国依然有许多生活清贫的“好医生”,可你能要求整个医生群体过着清贫的日子坚守“医德”吗?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如果医生能有着合理的高收入,医院不再为生计发愁,他们还会丧失“医德”吗?

医学团队精神 篇6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吸引海内外优秀高层次医学团队来光明新区发展,大力提升光明新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措施的通知》(深府〔2014〕99号)、《关于印发深圳市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管理办法的通知》(深卫计发〔2015〕73号)和《关于印发<光明新区关于进一步实施“鸿鹄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及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深光人才〔2017〕1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指光明新区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引进的团队,属于光明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急需、能为提升光明新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带来重大积极影响、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并由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组织立项的团队。若已经申报深圳市高层次医学团队引进工作,并获得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立项的,原则上不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团队引进工作遵循立足高端、解决急需、注重实效、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注重绩效管理。

第二章 申报条件

-1-

第四条 申报团队引进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据学科带头人及所在团队的专科水平将引进团队分为A、B、C三类:

A类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应符合光明新区杰出人才认定标准,其团队专科排名全国前三位;

B类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应符合光明新区精英人才A类认定标准,其团队专科排名全国前三位;

C类团队学科带头人应符合光明新区精英人才A类认定标准,其团队专科排名全国前十位。

(二)团队一般由1名学科带头人和至少3名核心成员组成。核心成员是指团队中承担主要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引进成员,不包括引进单位为团队提供的配套人员。

(三)团队成员应保持稳定,团队带头人及其他团队成员需按如下时间要求保障其在光明新区开展工作:

团队带头人工作时间:按A、B、C三类,带头人每年在光明新区工作时间分别不少于1、2、3个月;

团队带头人之外的其他成员工作时间:至少2名团队成员须全职在光明新区开展工作,另有至少2名团队成员在光明新区工作时间年均须在6个月以上。

(四)团队成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数应占80%以上。团队成员应符合深圳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标准,柔性引进的团队成员可不受年龄限制。

- -

2(五)团队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符合光明新区医疗卫生发展需要,掌握的核心医疗技术成果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在本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并已取得明显效益。

第三章 专项资助标准及用途

第五条 专项资助包括对团队的资助和对团队输出单位的资助。以资助的形式资助引进单位,以提供技术支持费的形式资助输出单位。

第六条 对团队的资助:

(一)发放标准:

引进A类团队,给予总额最高800万元的专项资助; 引进B类团队,给予总额最高550万元的专项资助; 引进C类团队,给予总额最高450万元的专项资助。

(二)各团队具体资助额度根据团队性质特点、预期目标、经费预算、专家评审意见及年度专项资金总预算等确定。团队资助额度根据团队工作开展需要和绩效考核情况分5年发放至引进单位。

第七条

团队资助资金由引进单位统筹用于引进团队的工作开支,主要包括:

直接费用,如专项用于项目的仪器设备购置或租赁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

-3- 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如属不直接用于项目但属项目开展必需的单位水电气暖等消耗、管理费用补助支出、绩效支出等。

第八条

差旅、培训等各项费用的使用范围及标准应严格按照深圳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技术支持费资助对象仅限于引进团队学科带头人所在输出单位,具体的金额根据团队输出方式、输出人员规模及结构、工作时间等确定:

(一)有至少3名核心成员(不含学科带头人,下同)来自学科带头人所在输出单位的,按A、B、C三类团队层次,分别一次性给予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技术支持费。

(二)有2名核心成员来自学科带头人所在输出单位的,按A、B、C三类团队层次,分别一次性给予125万元、75万元、37.5万元技术支持费。

(三)仅有1名及以下核心成员来自学科带头人所在输出单位的,按A、B、C三类团队层次,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技术支持费。

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十条

申报。引进单位根据实际需求,与拟引进团队商洽并签订初步引进协议后,填写《深圳市光明新区引进高层次医学 - -4团队申报书》,同时提供如下证明材料,报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二)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

(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

(四)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五)团队专科在全国排名的证明材料;

(六)团队带头人符合人才认定标准的相关证明材料;

(七)团队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期限5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复印件(验原件);

(八)引进单位为团队提供资金、技术、后勤和学术交流等配套条件的承诺函原件;

(九)留学回国人员须提供我市或其他城市外国专家局出具的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复印件(验原件),海外专家须提供我市或其他城市外国专家局出具的就业许可证复印件(验原件),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须提供海外任职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工作签证、任职经历证明等,验原件,外文须提供中文翻译);

(十)团队成员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十一)团队成员间的合作经历证明材料,以及相关学术荣誉证书,学会任职证明、专利证书、奖励证书等复印件,发表的代表性论著、论文的首页和摘要复印件(外文须提供中文翻译)、主持(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材料复印件;

(十二)引进单位应承诺就同一事项不重复向市科技创新、-5- 发展改革等部门申请科研资金或产业资金;

(十三)其它与申报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部门审核。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对区属单位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根据光明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布局、错位发展的思路,参照《深圳市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团队评审。

第十二条 发布名单。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根据评审结果,报光明新区常务会或光明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发布光明新区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名单并发放团队资助金。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使用

第十三条

区属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团队的专项资助金,由光明新区财政与用人单位按财政核拨补助比例予以保障。

第十四条

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应提前报送下年度高层次医学团队引进计划。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根据年度计划,测算专项资助金额度,做好年度部门预算、支出计划和决算。

第十五条

对团队的资助资金每年发放一次,由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报区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管理及国库支付的相关程序予以拨付。

第十六条 对团队的资助资金应按工作需要和进度分期拨付至引进单位。原则上引进团队正式到位后,首次发放团队资助资金总额的30%,作为启动资金;剩余资金从第二年起,根据年 - -6度经费预算及考核情况下达。团队资助资金总额的10%作为绩效保证金,将在期满验收合格后予以下达。

第十七条

引进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团队的资助资金。引进单位要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加强会计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事项,应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引进单位使用专项资助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执行。专项资助资金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双方约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团队输出单位的技术支持费,在认定后一次性发放。

第二十条

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要加强专项资助资金的使用督查,定期进行评估。项目经评审合格、完成验收后,资金仍有结余的,收回财政。

第二十一条 引进单位要根据合同约定及团队工作开展需要,做好配套资金的投入和管理。

第六章 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 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实行合同制管理。引进团队须与引进单位签订为期5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对双方权利义务、团队工作目标、工作绩效、团队人员待遇、知识产权归属等事项予以明确。

-7- 第二十三条 引进团队在合同规定的合作期内,团队带头人不得更换。核心成员原则上不能更换,确有重大事件需要更换者,由引进单位向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提出申请。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组织专家评估,认为变更不影响团队合作绩效的,方可同意变更。更换率不得超过30%。

第二十四条 团队带头人要根据双方合同约定的工作目标,结合光明新区学科建设实际情况,以项目形式为重点,培养光明新区卫生人才队伍,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报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

引进单位应当为引进团队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平台、配套工作条件,落实引进人员的工作岗位及相关待遇,建立团队建设绩效管理制度等。

第二十六条

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或引进单位负责制定高层次医学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对引进团队的工作绩效实行年度评估和期满验收制度。评估内容包括合同执行情况、学科建设、项目进展、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或规划完成情况、团队带头人及成员在引进单位的工作时间等。

(一)年度评估。引进单位每年要对引进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将评估报告提交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并视情况采取集中评议或专项检查的方式评估年度工作绩效。

年度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资助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年度评估不合格者,暂停发放专项资金,并提出警告,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两年年度评估不合格者,终止发放专项资金。团队带 - -8头人或核心成员年度工作时间不足的,从下一年度资助经费中作相应的扣减。

(二)期满验收。项目期满后,由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合作绩效、经费使用管理等进行期满验收。验收合格的,下达绩效保证金。验收不合格的,提出警告,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发放绩效保证金。

第二十七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引进单位和团队应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第二十八条 对未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助资金的单位,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将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终止项目。对未通过财务验收或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行为违反财经纪律的,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可取消引进单位今后5年内申请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专项资助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主要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团队有特殊引进需求及特殊合作模式且引进该团队对于推动光明新区医疗卫生事业有特别重大作用,其政策需求在本办法内难以解决的,可以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解决。由引进单位向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提出“一事一议”事项,经评估,认为需要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研究解决的,报光明新区管

-9- 委会批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当代医学大师人文精神解读 篇7

当代医学大师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 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学界所推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

什么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前不久, 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指出: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济世救人的使命。关爱病人, 无论病人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 都要一视同仁。这就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当代医学大师中有很多这样“成大业者必有大爱”的医学家。如我国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我的病人”。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呼吸科教授罗慰慈说:“每天出门诊时, 我都会扪心自问:我能不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就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 视病人若己。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先生常常教诲弟子:“要待病人如亲人, 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1]他自己躬行如此, 真正做到了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倡导的“皆如至亲之想”。已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院士行医几十年对自己约法三章:“对熟人对生人一样热情, 对领导对群众一样精心, 对大人对小孩一样周全。”令弟子感动的是姜老冬天给病人看病, 总是把听诊器用手捂热, 才放在病人胸口上。苍生大医于维汉院士用50年降服了疑难杂病“克山病”, 被后人称为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他有28个春节是在农村和农民一起过的, 老乡说于教授下乡看病人从没有嫌过脏嫌过味, 不管多脏的屋子, 上炕就坐, 不管孩子有没有鼻涕过去就抱[2]……这就是医学大师的仁心医术。他们的医术我们无法企及, 但他们对病人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学来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可以示范和传承的。

2 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

当代医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 努力担当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如林巧稚大夫终身未婚, 在半个多世纪里, 她亲手接生了几万个孩子, 被大家尊称为“万婴之母”。汶川大地震后, 著名外科学泰斗裘法祖教授, 以94岁高龄出现在伤病员床边, 亲自指导救治工作, 始终把救死扶伤、守护生命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李孔定先生有句名言“不求名医, 但为民医”, 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 病人络绎不绝, 为了李老的身体, 医院实行限号, 但李老在病人面前成了“没有原则的人”, 总是经不起病人的恳求, 不断加号, 其往往午后两三点才吃午餐。据调查显示: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每天门诊时从早晨走进诊室, 一口气要坚持到下午两三点, 中间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 午餐也常常被耽误。其实这种敬业精神也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身上, 需要我们挖掘和弘扬他们的敬业精神。

3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有“精进审慎, 积极创新, 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宽厚包容, 博采众长, 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 审慎行医, 避免疏忽和草率”的宣言。其实这种精神在医学大师身上有着更加直观的体现。作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 姜泗长院士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 “让聋哑人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念念不忘自己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失败的手术, 后来姜老把这一事例写进了他晚年应解放军总医院的要求而写的《名医手记》中:“在年轻时代我因手术快捷、准确而受同行的称赞, 无形中产生了自满情绪。1949年我收治了一位16岁的男孩, 患有较大的左上颌窦纤维瘤。过去我多次做过这种手术, 未曾出过血, 所以我对这一手术方案没有认真地推敲, 忽略了手术过程中可能大出血这一情况, 术中病人突然大出血, 由于术前没有输血准备, 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 致使病人死亡。我深知病人的意外死亡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疚和自责使我长时间不能自拔。骄者必败, 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人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切不可掉以轻心, 忘乎所以。特别是做医生的, 时刻都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几十年我一直以这一意外为鉴。”[3]这一事例姜老一直讲到老, 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和医务工作者在医学领域要严谨, 精益求精。

4 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怕手术失败, ‘晚节’不保,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动别人不敢动的刀子, 这对于吴孟超先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医学大师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颅面外科专家张涤生院士向记者谈他的行医心得时说:“行医的道路不可能是条坦途, 病人病情可以千变万化, 疑难杂症更是千奇百怪, 一个值得病人信赖的医生不但要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 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计个人得失, 知难而上, 具备勇于探索、敢担风险、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 这才是考验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4]张院士不仅这样说, 而且这样做。他每次参加学术会议, 都能带来新的研究成果, 为国内外同行所敬佩。学术界曾流传着他的一句话———“没有新东西, 我怎么敢来开会?”有“胆道之父”之称的黄志强院士有一句大家熟知的格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可见勇于探索, 敢于承担风险, 不断创新是医生成长为名医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国之大医吴阶平院士所说“医学未知领域多, 疑难问题多, 探索性强, 风险大, 要不断创新”。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创新, 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也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大师。

5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献身精神

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及利益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每一位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如此。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院士就是因我国肝胆外科落后受到外国学者轻视而立志挑战的。据吴老回忆:1956年, 一位外国肝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 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达到世界水平, 至少要用二三十年时间。当时正按照老师裘法祖教授指点, 开始涉足肝外科领域的吴孟超闻听此事心中愤然, 从此坚定了献身祖国肝脏外科事业的志向[5]。经过几年的努力, 吴孟超不断地刷新医学纪录, 使肝胆外科手术死亡率降至0.3%, 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至56.1%, 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79.8%,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吴老以祖国的医学发展为己任, 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鼓舞着他勇攀医学高峰。国之大医吴阶平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师从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 吴阶平的努力与勤奋赢得了哈金斯教授的赞赏, 并许诺以优厚的待遇把他留在美国。但吴阶平坚持报效祖国, 认定自己的事业就是发展中国的泌尿外科,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 回到祖国, 献身于祖国的医学事业, 终成一代国之大医。其实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挖掘医学大师的精神财富, 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中, 突显榜样的力量, 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彭建中.跟师记[N].光明日报, 2009-10-29 (10) .

[2]雷宇.苍生大医于维汉: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N].中国青年报, 2011-06-19 (2) .

[3]朱士俊, 黄志强.名医手记: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谈诊治疑难病[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4]李阳和, 张涤生.“果子”摘不到, 就要跳一跳[N].健康报, 2010-12-31.

医学团队精神 篇8

摘 要: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医学院校作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然后指出我国高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弊端,最后对创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精神;路径

职业精神是和从业者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它反映了一个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每个职业人都应恪守和遵循的一种规则。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所具备的职业精神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精神,还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即不仅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不断地为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而努力,而且还要仁心仁术、向善向美,不被金钱、利益所获,关注患者的情感世界,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我国目前卫生医疗事业矛盾重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这和我们部分医务工作者缺失职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只关注业务学习而价值取向扭曲的医务工作者将成为医疗队伍的害群之马,因此,从医学生抓起,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在新时期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医学高校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合格医疗卫生队伍人才的必然需求。《医师宣言》倡导医生要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以及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责,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责等十条职业责任[1]。因此,新时期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遵循《医师宣言》的相关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活动等形式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医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意思、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二)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医生应“仁心仁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是和患者的疾病做斗争,还要学会和患者的感情世界进行沟通,医学院校应将“人本文医疗模式”教授给医学生,使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人为主义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对患者的同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忠诚以及帮助医学生树立救人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我国医学生的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行为道德修养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一部分,是对医学生的仪表仪态、言语举止、礼仪素养等方面的培育。行为修养的高低是影响医患沟通成败的第一步,如果医学生从整体形象上就能够给患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则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行为道德修养不容忽视。高校应开设医学生行为准则课程,注重对医学生行为道德修养地培养,使医学生养成衣着整洁,举止文明,谈吐温雅,行为谨慎等良好的行医态度,通过严谨的医风赢得患者的尊重。

二、我国高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医学院校偏重医疗技术的教学,忽视职业精神教育。医学的本质是救死扶伤,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固然重要,我国诸多医学类高校偏重于医疗技术的教学,将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来对待,但是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文关怀在医学中同等重要,我国诸多高校忽略了这一点,才导致了医疗卫生队伍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医护人员医德底下。从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和课时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专业技术课程和课时占据了四分之三,而有关职业精神培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课时则较少。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占据大比例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很少有院校会注重思政课程的创新研究,教师也是照本宣科,思政课程和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较小,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作用较小。这就导致了我国部门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等,当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难以胜任,在工作中表现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责任感不强。

(二)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专科之间的交叉学科,需要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类专业知识,也要拥有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但是,现阶段我国医学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课教育相互独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不懂医学知识或难以将所教授的课程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有效地联系起来,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医疗卫生改革实践、医德与卫生法制等医疗卫生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2],导致我国医学类高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对医学生医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却不理想。

(三)实习阶段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注重实践性,因此,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多于其他专业,医学生一般要有一年以上的实习时间。实习是医学生接受临床的开始,也是检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开始。学生从学校到临床实习,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也会有变化,有的学生通过临床实习,职业精神得到巩固,而有些学生通过临床实习,职业素质却发生了改变,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可见,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第二关键时期。由于医学生到医院实习会被零散地分到各个科室,实习阶段对医学生进行集中化的职业精神教育难度较大,培训的担子就交到了实习带教老师身上,但是由于医院病患较多,工作强度较大,空闲时间很少,医学生多忙碌于临床工作中,带教老师也很少会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三、创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增加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和课时,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课程需要教师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案例,对古今中外医者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进行宣讲,要求讲师不仅要熟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例子,还要不断地掌握社会热点,还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课内容准确、清晰、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确保讲述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医学生专业课任务繁重的特点,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增加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和课时。例如,为了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可以开设“大医精诚”、“沟通科学”等课程;为了提高医学生人性化服务理念可以开设了“人本位医疗模式讲解”、“临床路径诊疗”、“临床药学进展处方规范”等课程;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开设“医生礼仪培训”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认知灵活地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自身素质。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医学院校教师结构不太合

理,人文课程教师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人文社科学科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医学类高校应加强管理,完善教师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治学精神、沟通能力、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因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训,每周设定几个时间段为教师开设培训课,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其次,完善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聘用机制,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不断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加强学习,将人文社科学科的知识和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当下的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巧妙灵活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并鼓励教师不断地发掘人文教育资源,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外,专业课程也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焦点、热点问题,围绕卫生事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医学生关注伦理难题、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社会现实状况。

(三)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环境。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不仅仅需要科学有效地理论课程进行教育引导,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职业精神不是简单地喊喊口号,更需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因此,职业精神培育要形成从理论教育到实践锤炼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育环境。这就要求课上老师应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手段,多加入社会热点地讲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的医院实习环境要和课程教育相互衔接,医院带教老师在教授学生医疗技术的同事,要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培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谈吐举止、仪表仪态都做出明确的要求。带教老师的谈吐举止就是很好的案例,通过自己与病患的接触,言传身教,教授医学生如何与病患进行沟通等。

四、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应注重对职业精神的培育。我国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有了一定地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还极不平衡,并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体系,职业精神教育形式依然很严峻。因此,医学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规范有序的向前发展,才能使职业精神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汤金洲,王志玲,马晓.关于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4:456-458.

[2] 李勇强,潘舰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06:1176-1178.

上一篇: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下一篇:创新的议论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