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环境保护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旅游环境保护(精选11篇)

浅析旅游环境保护 篇1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应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 者:艾治国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旅游环境   旅游业   发展  

浅析旅游环境保护 篇2

关键词: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伦理

一、旅游环境伦理的内涵

所谓旅游环境伦理即是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的环境伦理责任, 是处理人与旅游环境间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一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旅游环境伦理的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依据获取的利益不同, 将旅游利益相关者初步划分为: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政府及居民。第二, 旅游环境包含的范围广泛,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旅游环境伦理讨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旅游环境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第三, 旅游环境伦理贯穿于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旅游环境伦理要求人们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始终遵循旅游环境伦理的行为规范。第四, 旅游环境伦理包括旅游环境伦理的原则及旅游环境伦理规范。

二、旅游与旅游环境的关系

人们的旅游活动总是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下实现的, 所谓旅游环境是指旅游资源赖以存在、旅游者所置身其中的空间环境。旅游环境有旅游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之分, 本文讨论的旅游环境即主要指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

1、旅游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处旅游资源,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无一例外都处在与其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外部世界包围中, 外部世界的环境质量与运动状态会对旅游资源的价值产生影响。

旅游业的兴盛与自然环境所散发出的吸引力、给旅游者带来的愉悦感及旅游者体验到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休戚相关, 只有优美的、处于良性循环中的高品质的环境才能激发人们旅游的愿望, 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

2、旅游对旅游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旅游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旅游环境, 也对旅游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特别是它可以通过提供经济刺激的手段保护那些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财政收入的资源, 如珍奇动物种群, 独特的自然景区和文物。

首先, 旅游发展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发展旅业所获的资金使保护旅游地环境成为可能。以世界级风景名胜区——黄山为例,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黄山利用旅游收入采取了七项“硬措施”, 其中包括对黄山的燃料结构进行调整、建设黄山风景区污水处理站等等。这些措施对黄山景区的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黄山的吸引力也在与日俱增, 形成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次, 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有助于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于某些地区而言, 人们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根源在于贫困、思想观念陈旧, 人们的生存更直接地依赖环境与资源。旅游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无疑给当地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大大地增加了就业机会。当地居民改变过去“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旧的生存方式, 为当地的草原、林木、水源等自然资源提供了自然更替的机会。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 还禁止人们乱砍乱伐, 从而优化当地旅游环境, 缓解了当地的环境压力, 促进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再次, 生态旅游有助于旅游地环境保护。世界野生动物金会 (WWF) 对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的调查报告显示, 推动生态旅游确实可以减少许多环境问题。

生态旅游强调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时生态旅游者还会成为前哨观察员, 一旦发现某些珍贵资源正遭受破坏冲击, 他们会设法通知相关的保护团体或政府机构, 或者发起相应的保护运动。

3、旅游发展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近几十年的旅游开发在短期利益驱使下, 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合理规划, 旅游生态环境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旅游的自然污染 (或物质污染) 和旅游的社会污染 (或精神污染) 两方面。旅游的自然污染具体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景污染、噪声、灯光污染、地质地貌污染、旅游垃圾污染、生物资源破坏等。旅游的社会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旅游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价值观、道德水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少数民族被同化, 习俗逐渐衰落。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与整体环境协调的意识及对原有景观文化内涵的理解致使旅游景点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旅游业长期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 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旅游业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直接受益的产业, 能够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领域之一。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被破坏, 并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享受乐趣和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 将旅游开发对所在地区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可见,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领域的延伸, 旨在达到旅游、环境、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 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造福子孙后代。

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后, 各国积极响应, 并努力探索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途径,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独特的旅游方式逐渐兴起, 这些独特的旅游方式在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环境伦理学在旅游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人们在探寻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时, 把原本适用于人类社会的道义和道德关怀的力量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呼吁人们不仅在道德上关爱人, 而且要把这种关爱扩展到自然界中, 用道德调控的力量来约束人类对待大自然的行为, 给予它们良知的尊重, 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由此产生了环境伦理学。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环境的依赖程度致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旅游环境的开发与利用, 唯有把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同共进,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才能使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旅游发展与环境伦理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与环境伦理都将视线集中在了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环境伦理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各部分之间整体联系”的自然观, 其主题是探讨人类对自然界及其组成部分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才真正符合道德, 其目标是建立起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用以约束人和自然关系时的人类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物种稳定和平衡。环境伦理学所包含的内容和观点, 如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 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等环境伦理的精华都是开展可持续旅游活动遵循的原则。

五、结论

作为一个旅游者, 若不懂得人类居住的家园包括各种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 都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不懂得每个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懂得人在自然之中既从属于大地, 又依赖于大地, 人类不应充当自然界的主宰和中心;不懂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是人类对自然可享用性的基础和保障等理论, 就会在旅游中对自然产生不负责任的征服欲和权力欲, 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因此环境伦理思想是所有参与可持续旅游的人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

旅游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成为建构旅游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 希望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 不断推进旅游环境伦理的研究, 早日构建出旅游环境伦理体系, 确立旅游环境的伦理地位, 及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旅游环境, 探索一条旅游与旅游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崔凤军.旅游环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 1998, 5.

[2]、牛庆燕.儒家伦理人文主义生态之维及其现代回应[J].孔子研究, 2006, 4.

[3]、徐昌文.浅析儒家伦理思想中自然权利观[J].天府新论, 2006, 3.

浅析环境的保护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篇3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能看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旅游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当前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面临这些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事多方面的:

(一)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着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着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行为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的破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环境保护策略

策略一: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着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調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注重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篇4

3.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3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3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对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3.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探索 篇5

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2个方向进行考虑,如图1所示,一方面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深挖旅游资源科学内涵,治理生态环境及建立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加强环保资金监管,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良好的资金运转机制,设立利益激励机制以及不断更新旅游产品内容等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应从中起到主导、协调及调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社区参与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旅游开发资金运转,优化旅游资源环境,使旅游经济与旅游环境实现双向推动发展。具体实施可分为3个步骤:1)旅游管理部门制定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优化政策,这不仅是旅游业开展的前提,而且应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活动的生命周期中;2)旅游管理部门制定增加旅游收入、规范旅游市场的政策措施;3)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权衡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方的利益关系,通过创新理念、改革机制等使旅游业收入资金有效地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同时也使环境保护的成效能够转化为旅游经济效益,让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能够切实通过保护、优化旅游资源环境而获益,实现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的“双向推动”。

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构建大旅游格局 篇6

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构建大旅游格局2007-12-14 22:34:3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构建大旅游格局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构建大旅游格局(2)旅游是一种绿色经济,素有“无烟工业”之称,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市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历届市(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了“一山二联三居四园四镇”(“一山”是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二联”是指天下“第一长联”和“第一奇联”;“三居”是指聂帅陈列馆和旧居、陈独秀旧居;“四园”是指大圆洞、云雾山、临峰山、滚子坪省级森林公园,其中,大圆洞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镇”是指中山、塘河、石

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格局,文化旅游异彩纷呈,有开国元勋、有革命志士,更有墨客骚人、“三教”文化,全面展示了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旅游开发进一步展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理顺和完善、旅游投入有了大幅增长,刺激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旅游业在我市国民经济社会中重要地位。

按照”两地一中心”的奋斗目标,我市更是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战略举措,将发展旅游列入了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开发、更全的促销,打开了我市旅游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4年,我市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美的城市形象,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中国政协报、重庆政协报等新闻媒体分别以专栏和专题的形式,全面

报道江津旅游崭新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拉动了江津旅游消费的新热潮。在旅游开发的资金瓶颈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诸多努力,今年3月,新华书店集团正式入驻四面山景区投资开发。截止目前,该集团已在景区内投入资金数千万元,修建完善了景区山门、停车场、望乡台瀑布游路等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数据统计,2004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已达到亿元,占全市GDP的,今年上半年,我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了亿元,展现了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但是,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下面,我就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构建江津大旅游格局、推动旅游大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我市旅游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不够深入,步子不大 受旅游定位、管理体制、资金投入等问

题的困扰,旅游开发决心不大,步伐不快。我市景区景点建设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档次和水平仍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工作中,部门只专注行业发展,缺乏全市一盘棋的大旅游意识。管理上对景区的行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旅游发展配合不力。发展上忽视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景区内违规兴建宾馆场所、修建小水电设施等。例如四面山、中山镇景区内水利工程的蓄水发电不顾及旅游发展需要,时常出现“调水造景”和“笋河断流”,景区内水库“消落带”等影响旅游发展的现象。

(二)规划较差,实施力度不够 景区高品位的开发建设,需要大手笔的策划和高水平的规划来指导和规范。但是,我市至今还没有出台在大策划指导下的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也仅有东部详规,“四大古镇”中也只有中山、塘河依法编制了古镇保护性规划,且缺乏必要的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开发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只建设不规划的现象较多。

(三)管理体制仍须进一步理顺,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有待加强 市委、市政府就四面山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组建了四面山管委会以及四面山风管委、森林资源管理局等,较好地理顺了四面旅游管理体制。但从运行的情况看,仍有个别不足。一是新成立的管委会职能职权职责不明,与市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尚未理顺,对景区旅游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弱。二是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旅游资源涉及森林、水利、文物、宗教等资源,在条条管理上涉及其市级主管部门,在块块管理上又有镇街政府,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交叉和矛盾现象。四面山景区对文物资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按照目前的管理权限,各自为政,就难以形成旅游保护开发的合力。在政策法规体系上,国内现行旅游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法律以及地方法规不配

套。我市旅游市场管理执法体系不全、综合执法乏力。目前,我市旅游行业中的不正当竞争比较突出,酒店竞相刹价。旅行社(门市部)违规经营、恶性竞争、低质低价、损害游客利益。“羊儿客”拉客已成四面山“顽症”,从业摩托车多达六、七十辆,严重影响景区形象。景区“黑车”运营突出、非旅游定点车辆运送游客,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四)景区开发投入不足,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市里没有专门出台关于景区招商引资的优惠奖励政策,各单位部门以及个人旅游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强,全市旅游大招商氛围不浓。景区开发利用的投融资渠道较单一,社会资金运

浅析旅游环境保护 篇7

1.1 林地资源

阳朔县行政面积143802.5hm2, 其中林业用地104103.7hm2, 占总面积72.39%, 非林业用地39699.0hm2, 占总面积27.61%。森林覆盖率为54.36%, 林木绿化率为54.67%。生态公益林地48844.8hm2, 商品林地55258.9hm2, 分别占林地的46.92%和53.08%。详见表1。

单位:hm2、%

1.2 旅游资源

阳朔自古就享有“山水甲桂林”、“中国旅游名县”等美誉、称号。以其山青、水秀、峰奇、洞美“四绝”, 和名胜、古迹、烟雨、光影、动物、植物、田园、村镇“八胜”而闻名于世, 形成自然奇美景观150余处,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含AAA级) 7处, 统计如下表2。

2 促进作用

2.1 整体形势

阳朔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加快森林旅游的“遍地开花”发展, 促进政府和公众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行动。继而政府开始更重视林业、森林资源, 加大宣传, 加快保护行动。取得了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2.2“茶衣”景观

阳朔“百里新村”自行车骑行、徒步旅游通道的建成, 规范了七仙峰茶场的规划管理和旅游定位。为将荒山荒地披上绿油油“茶衣”的林农、茶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确保生态旅游环境安全, 阳朔经济林良势增长, 注入生态旅游“新血液”。

2.3 经济林景观

“万亩金桔观赏采摘园”是阳朔县林业经济和生态旅游共同发展最成功的案例。阳朔种植金桔有140余年历史, 产量不断飙升, 县政府也一直坚持走“林业促旅游, 旅游带林业”发展路子带动致富。经政府引导, 农民在环绕漓江的荒山秃岭连片种植达7200hm2, 成熟之时连绵52km的灿烂金色, 煞是壮观。

3 反作用

3.1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只增不减, 林地消耗量大

阳朔县生态旅游风生水起, 已完成漓江夜游项目前期筹划工作, 重点完成迎宾画廊、县城亮化、遇龙河景区交通、码头、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景区、体育休闲公园等大型旅游精品项目;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旅游转变。紧锣密鼓的旅游设施项目及旅游相关产业, 迅速加大对林地的掠夺, 林地消耗速度变快。

3.2 政府重“游”轻“林”, 林地保护力度单薄。

据统计, 仅2011年共投入资金150万元制作更新旅游导向标识牌80多个, 大型旅游导览地图10块;投资130万元建旅游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预算510万元改造旅游公厕等。而林地的保护资金却很显单薄, 远不能满足全县47529.5hm2森林的管理和抚育, 更谈不上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

3.3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98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表明, 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115.34亿元, 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达8.88亿元, 共营造风景林9.84万hm2, 改造林相8.87万hm2。

4 建议措施

正确引导新型生态旅游发展方向。森林保健项目和环保式野营生态旅游项目将成为未来森林公园发展主流方向;广西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广大林农较好的保护“属于自己的”森林并科学合理利用林地, 于是小团体的私营旅游景区随之发展, 林农经济收入提高, 也更自觉地保护林地资源;规范已有的攀岩、徒步游、骑脚踏车观光游等低碳旅游项目, 使林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得到最大化体现。

参考文献

[1] 谢云珍, 蒋冬敏等.广西阳朔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 》.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保护初探 篇8

关键词:遵义 红色旅游 环境保护 建议

有“转折之城”之称的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这给旅游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

1 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旅游环境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其中又以旅游目的地为主),并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1]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应该是一个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没有受到破坏和污染,并且能够满足旅游者观赏方面的要求,适应旅游者行为心理活动的地区。那么,红色旅游也是如此。

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旺盛,遵义许多配套的旅游设施相继进入了历史的舞台,各大旅游酒店的兴建及其他一些旅游设施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加之人们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安装一些处理生活垃圾的装置,导致这些垃圾进入附近的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层,从而衍生到地下水和附近河域的污染。这些污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身体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性的伤害。其次,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增多,旅游交通工具的增加,导致旅游交通所产生的废气量迅速上升以及大量噪音的侵袭。第三,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大量兴建工厂生产旅游纪念品及相关旅游实物,而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加重了遵义空气质量的污染。第四,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将食品带入旅游景区内,食用后随处乱扔,日积月累,景区已不再是旅游者愉悦身心的地方,反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垃圾场。这严重超过了景区植物、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范围,影响到景区美观程度的同时导致环境恶化。

1.1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足

随着大量游客涌入,超过了遵义红色旅游区本身的承载能力,给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提前结束其存在的寿命。遵义会议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遗迹——遵义会议会址已经翻修多次了,这类古建筑在接待成千上万游客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例如红军山红军铜像的腿已经修复无数次。

1.2 游客来遵义游览过于集中

游客来遵义参观会址、红军山等红色旅游景点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节假日、双休日,这导致游客过度集中,住宿、餐饮、交通的骤然增长,造成城市和旅游景区过度拥挤。这不仅考验城市的接待能力,而且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承载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1.3 当地居民的不合理操作

红色旅游区内出现当地部分居民把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带入景区内进行销售,这种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旅游管理部门及景区管理人员的批准,这给遵义红色旅游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强买强卖、不使用文明用语、宰客以及和旅游者发生正面冲突等一些不合法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会毁坏自身的形象,给遵义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4 专业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遵义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旅游行业人才和环境保护人才的缺乏,导致在开发规划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对旅游环境的保护。目前,人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并不是十分看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遵义也是如此。

2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

在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时,首先要考虑环境的重要性,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转变为一般或者优良水质后再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遵义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规,保证此项工作的实施,并充分运用其监督职能,对不服从规定的个人或者企业进行监管并予以处罚。其次,大力倡导人们出行使用无污染节能的交通工具,比如电动车、自行车之类的无污染交通工具。遵义市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城市开发新型汽车燃料,减少和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提高旅游环境空气质量。在农村,为村民兴建大量的沼气池,提高農村清洁能源使用率,使红色旅游朝着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第三,在景区景点周围增加树木的种植量,提高司机的环保意识,减少噪声对于旅游者的伤害。第四,在旅游区内,对风格不一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整改,尽可能的使其与整个旅游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如老城,可将会址周边房屋进行适当改造,使之与遵义会议会址相协调,给旅游者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2 加大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

在旅游者出行的旺季,遵义旅游部门应尽量安排人员负责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展,在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环保意识宣传,让外来游客和本地旅游者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对那些不遵守相关规定而破坏环境的旅游者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不按规定进行旅游操作的景区景点进行整治。尽量在既不影响环境,也不影响旅游者积极性的情况下进行旅游活动,达到环保、创收两不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红色旅游环境进行综合监测,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时作出应对策略,改善旅游环境质量。

2.3 走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近几年,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不断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指:“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2]遵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科学开发,统筹规划旅游路线。在遵义各地区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在全市人民心目中树立一种强烈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加大各地的生态建设,完善现有的生态基础设施,改善不合理的生态现状,利用遵义强大的生态旅游资源,走出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道路。

2.4 实现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3]在规划红色旅游设施、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时,应尽可能避免那些生态环境脆弱、动植物稀缺的生态区域。大力倡导绿色旅游,在旅游区建立绿色旅游饭店,拓建绿色旅游交通,生产绿色旅游商品,修建绿色旅游娱乐设施,永远把“保护性开发”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题,不可以重蹈“先破坏、后整治”“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大对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红色旅游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红色旅游环境的保护做好人才储备。

3 结语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两者相互依赖且相生相克。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为依托,同时又是以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为代价。”[4]所以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一定要先考虑旅游环境的保护,适度开发,有效利用,在旅游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上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革命转折之城”——遵义,一个红色旅游城市,要让红色旅游与环境彼此依托,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环保中发展红色旅游业,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颜文洪,张朝枝.旅游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

[2]史本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10.

[3]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

[4]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94.

基金项目: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以遵义为例”(编号:12JD15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篇9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同时,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巨大,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旅游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地方特色。各地旅游资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之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让属于自己独有的美景或者风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2、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虽然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

(三)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代旅游业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所以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浅析旅游环境保护 篇10

第九章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十七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基本目标 根据“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马边县域规划”要求,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以及马边特色文化的保存与保护,推进马边生态产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精神文明有更大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9)分类号:F59关键词:

保护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篇11

关键词:高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27-02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4、中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实践

上一篇:关于开展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调研的提纲下一篇:党建工作交流材料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