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共8篇)
李易洋
【摘要】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
(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
(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 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
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 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
关键词:音乐,音乐艺术,社会功能
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音乐艺术, 音乐不仅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也是人们思想的艺术体现。那么, 思想、音乐艺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思想是人在生命存在状态中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即感性认识) 和认知 (即理性认识) 的总和, 多表现为图像化视野与理性化思维在大脑中的存储和运动, 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 或者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理解, 这种图像化的形式, 在本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结果。在人们对世界的观察中, 人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清楚分明的情形上, 也就是视觉上, 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动物质实体的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 世界的真实存在被摄影在视觉中而成为图像。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
而音乐思想则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摆脱出来, 形成乐想, 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借助音乐创作与表达的载体, 使人达到赏乐而通伦理之功效。但同时, 音乐又不能还原成开始, 因为音乐不意味着结束、终止或完成, 而是始终相通、绵延不绝, 故音乐应给人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视野。
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 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 音乐创作即是音乐思想的过去时, 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现在进行时, 其要素表现为诗歌舞三个方面。回顾我国古代音乐艺术, 多为边歌边舞, 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 诗主要是音乐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歌、舞即是音乐艺术的精髓, 其中歌、舞两个要素体现了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关系, 我们在听音乐时, 常常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 就是这种理论的表现形式。此时, 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发扬出来, 即儒家所说的由情之深向外发出。虽然是不自觉的, 但是对一个人的生活, 有决定性的力量, 这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 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 即我们所说的音乐思想, 而歌 (或曰旋律) 和舞 (或曰节拍) 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就体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那么在器乐演奏中, 诗在哪里, 舞又在哪里, 我们说即是演奏, 其所演奏的作品, 都是首先把生活的真实艺术化, 其作者都在自己脑子里把生活画面变成诗, 当然这些并没有用真实的文字表达出来, 只是想象中的诗, 形成音乐思想, 在音乐作品里加以表达。而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 不能像欣赏歌舞那样轻易就准确理解其意义, 欣赏者领会作品的意义, 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
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 欣赏器乐和欣赏歌舞相比, 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大, 使人们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知道, 在欣赏器乐演奏, 尤其是交响乐演奏时, 通常首先由主持者向观众简要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 即内容提示, 以便于观众大致了解其作品涵义。这样理解起来, 就容易多了, 而不致使欣赏者对作品的欣赏相去甚远。这种内容提示, 实际上就是诗。在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里, 其思想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作品显而易见的音乐思想, 能给人启发、教育, 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使欣赏者保持身心的愉悦和道德情操的陶冶, 实现了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即是在器乐作品里, 人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现场感受, 也能按自己的理解领略作品的真谛, 同样也达到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 也实现了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 也可以说是高层次上的统一。对音乐的受众群体而言, 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是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 而器乐作品、交响乐则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所喜爱, 所以, 我们的音乐作品, 也要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实现音乐思想艺术的统一, 实现音乐作品与社会的统一。
音乐的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是思想与载体、思想与传递方式的统一, 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方式的艺术化, 是人类生活意义和生命本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音乐艺术通过对社会的真实反映, 并服务于社会, 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 使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 从而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音乐艺术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是音乐工作者始终不能忘记的主要职责, 让我们携起手来, 为音乐艺术的繁荣而努力, 为音乐艺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功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洪.让音乐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天津教育, 2005, (2) :64-67.
[2]王伟, 徐承耀.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谈审美价值取向.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48.
[3]李泽厚.美的历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1) .65-82.
[4]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 .32-35.
[5]郭兆胜.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 1994. (2) .88-90.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出版社, 1955. (2) .322.
[7]陈路.记忆中的歌.金盾出版社, 2003. (1) .61-80.
[8]陈赟.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音乐教育出版社, 1988. (1) .72-81.
一、为乐曲制作伴奏
大中专学生比较喜爱唱歌,特别是爱唱时新的流行歌曲,而对于课本中收录的必唱歌曲,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体裁的优秀作品。但是面对这多年不变的老歌曲,对于传授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不用学差不多就都会唱了。在教唱这些传统歌曲时,如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师艺术性的启发、讲解、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范唱外,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歌曲制作一个伴奏音响非常重要。用电脑制作效果好但不易普及。我是用带有多轨录音的电子琴,将不同的声部、和声、装饰性旋律、打击乐分次录制好。在学生演唱时,其合成的伴奏音响层次鲜明、丰满浑厚,有乐队伴奏效果。这种做法可以使普通的歌曲平添许多光彩。例如为《举杯祝福》在伴奏上加上一个手鼓打出的切分节奏,一幅民族风格浓郁的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场面,就会更加鲜活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学生歌唱、演奏时也会很兴奋。一些单人难以完成、学生短时又做不好的合唱曲,如《送别》、《歌声与微笑》等,只有制作成合奏音响后,才能显出乐曲的完美与动人,如果先把音响效果整体呈现给大家,然后再分部练习,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在多声部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这种录音伴奏的效果尤为明显。我们面对的是普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合唱训练,而合唱练习中的音准问题,如果用跟旋律伴奏演唱的方法,学生则比较容易唱准自己的声部。而且这种录音在移调、变速、声部增减等方面都十分方便,并且这种伴奏音响比磁带的伴奏效果要清晰好用的多。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伴奏中解脱出来,进行指挥、范唱等其他教学工作。
二、小乐器进课堂
学生学习音乐的最大难点,就是音准问题。唱谱音不准、唱歌爱跑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一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进行入门学习。根据普通中学的现实条件,每节音乐课让学生抽十分钟练习口琴或竖笛,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大有收获。口琴与竖笛二者各有所长,口琴音色纯正,竖笛直观明了。口琴高音区和低音区如果音准感觉不好往往不易找准音。相比竖笛上音阶排列简单明了,且高低八度的指法基本相同,所以操作起来相对就比较容易。加之普通竖笛价格便宜,普及到人手一支困难不大。所以,我在使用了几年口琴后,就开始改为用竖笛教学。竖笛的不足之处是音色不够理想,特别是在初学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在选曲上,开始要演奏一些音域窄、跳动小、灵巧活跃的小曲子,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铃儿响叮当》等,之后可逐渐扩展音域,一些优美动听又难度不大的歌曲如《四季歌》《燕子》《月光女神》等都可以用来练习吹奏,只要学生喜欢的就行。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练习几首小的重奏、合奏曲,《渴望春天》、《深深的海洋》等。可以事先挑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先在课下练习,上课时表演给大家,之后再集体练习。这样既能减少失误,又能鼓舞大家。注意要事先录好伴奏,如果没有和声、节奏和低音的衬托,只是竖笛的重奏音响会很单薄干涩。第一年让学生学习六孔的竖笛,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8孔的,这样在练习《三套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我一枝玫瑰花》等一些有升降音的歌曲时就容易得多。
在实际课堂训练中要经常变换花样,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奏副旋律、加花、奏和弦,及独奏、伴奏、合奏等。例如奏波兰儿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前两乐句可以用属音在后半拍上打节奏、奏持续音、奏各种节奏型等,后两句简单地向下属和弦一转,之后用正格终止结束。这些练习也要事先录制好的主旋律与之配合才会有效果。合奏时发给学生几件打击乐器,课堂的气氛会更加热烈。
三、利用打击乐器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教学中,节奏和音高是可以分别进行训练的。读谱训练中,向学生讲明常用的几种时值的音符并不难,但要把理论知识变为一种实际技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必要将节奏抽出来单独进行训练。从心理学上讲,新鲜的、变换着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为了提高的兴趣,可找一些学生喜爱的架子鼓、锣鼓、战鼓、腰鼓、鼓号曲等练习节奏的曲谱变着花样让学生练习。练习时最好每人一件乐器,如木鱼、响板、锣鼓、镲甚至普通的树枝木棒都行。由于这方面的谱例很多,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节奏型,学生也比较乐意接受。但有几个事项需要注意:一是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二是每次时间不能过长,三是打击乐与旋律相配合的练习更能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论人有多快乐,总会有失意、难过的时候。每次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总会打开音乐,让思绪慢慢随乐声放平,然后再难过的情绪也会平复下来。世间良药众多,但是很多东西用药物是无法医治,不过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旱田中的甘霖,就是烈阳中的绿荫,它总能够抚慰我焦躁的心灵。
音乐是心灵的解忧石,它每次总能将人性最复杂的情绪慢慢平息。每当我们焦躁、想要疯狂呐喊的`时候,听一听舒缓的轻音乐,我们的心仿佛流进了一股清流小溪,那些伤痛、那些烦恼慢慢就抚平了。我们的情绪安静了,人自然也回归平静。而每当我们振奋之际,播放一首节奏感极强的DJ歌曲,瞬间我们身上的激情细胞都被点燃了,我们会随着乐声舞动起来,瞬间会把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
音乐不仅能够让我们放松,让我们快乐,还能够让我们有一个好梦。睡前听一听安眠曲,梦中一片宁静。除此外,音乐还能教会我们很多道理。音乐有很多种类,有狂躁的,有激情澎湃的,也有低沉伤感,有吵闹无趣的,它就像我们的人生,有难过有快乐,有焦躁有烦恼,也有平淡和激情。欣赏不同的乐声,会让你懂得更多人生的哲理。
摘要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前概述 讲和多媒体 赞美 实践 结束语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开始理性客观地反思课改带给课堂的冲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的教学,45分钟的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而那些所谓的五花八门,花样繁多的“音乐表演课”,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有价值的艺术感受呢?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老师重新审视课堂、反思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音乐课不再流于表面。提高课堂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即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最大的收获。要提高音乐课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课前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课前概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目标,内容,并知道本节课将要如何去学,要学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做好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音乐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上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迅速回到课堂。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宜采用情境导入。作为一节音乐课,课前导入非常重要。因为一个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使学生在兴趣中充满求知和表现的欲望。可见,兴趣,激情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石。
三、多采用讲解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法
在一节课中,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为一节音乐课,讲解太多会使课堂太死板,没学习的气氛,会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出现“疲软”,所以,教师如何去讲解有关一节音乐课的乐理知识,相关的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用语上,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穿插讲解。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中灵活的运用教学语言。音乐语言则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灵魂,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就要善于懂得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去引导和感染学生。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课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语气,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什时候用平稳的声调,什么时候又激情盎然,什么时候又温柔可亲?可见,教师的语言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中有很多音乐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读,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我们要上一节歌唱新疆的唱歌课,首先,我们要讲解有关新疆的人文地理,音乐文化,节奏特点等等。然而,我们不能一口气讲完所有的内容后直接进行唱歌教学,因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已经使课堂处于了禁止状态,那么这样的氛围下,如何能使学生积极的去学习,有趣的学习,有表现欲望,甚至有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去带动和感染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优美激情的声音之外,还应有与之配合的形体语言。教师的动作、表情、手势等等也是教学中表情达意,诠释知识的语言。如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等能提示学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绪,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甚至有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所以,作为一节新授音乐课,应该在有趣的导入后穿插多媒体教学更重要。再加入多媒体的
直观教学,学生一定更高兴,充满好奇,充满学习的渴望。因为,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直观性的作用,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动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因此,只有将教师的“讲”和教学多媒体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示范教学是学生求知的动力
教师的示范课,比如独唱,哼鸣一段乐曲,学生会很好奇,充满兴奋,充满想象,充满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教师的示范教学,是学生求知的动力,自我表现的动力和力争上游的动力。在教学中能起引领学生表现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五、合理提问,启发思维
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师的言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找准切入点提问,对理解歌曲或乐曲有重要的作用,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效率很高。
六、赞美、鼓励、创新,是加强课堂效果的途径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也是音乐艺术感受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考、探究、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如在聆听《动物狂欢节》中狮王的那段音乐后,我问学生的感受:“根据你们听的音乐想象是什么动物?”有学生说是老虎,有学生说是狮子,其他的同学也都赞成。有个同学却说:“是烦躁的大猩猩,它生气的时候上窜下跳,龇牙咧嘴的样子”。我在总结中说道:“大家都很棒,能抓住音乐特点说出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后面这位同学,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这种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及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值得大家学习。这时教室里想起热烈的掌声。我发现,教师积极地表扬、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认识能使学生内心那种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思维的火花会更加旺盛。这样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赏识下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树立了信心。
七、音乐课中充满学生实践课至关重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我们的一节音乐课,尤其要重视实践课,因为教师的所教,只有通过学生的
实践才能证明,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哪些不足。且学生只有在参与实践中去兑现自己的所学,去发现,去创新。尤其一节管弦器乐的实践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的实践课就尤为重要了。
八、美妙的课堂结束语,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延伸
好的结尾,应是一堂成功课美的升华。意犹未尽的结尾是一堂成功音乐课的闪光点,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结尾这一环节,千万别忽视了课堂的结束语。教师往往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草草收尾。然而,课末几分钟正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所思所想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完善的最后一步。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优秀的教学结尾,是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延伸方式。
浅谈音乐高效课堂
作
者
毛 林 梅 学
校
杨庄初中
联系电话
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教材和实际操作间的问题
现在我们高中音乐教师面对的问题是种种原因造成的现态高中生与新教材的衔接。初、高中教材体现了教改理念但有些内容衔接不够紧扣,其他学科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共性的问题:内容多、容量大、跨越大。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课程定位”、“学时及开课率”、“ 应试化倾向”、“ 传承式教学”等原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喜欢“音乐”(局限在他们自己的范畴内)而不喜欢音乐课。当然这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音乐课,音乐课是一门学科,是一门让学生掌握、了解更多的音乐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修养和情趣的一门学科。要达到课标的较理想化的目标,针对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音乐鉴赏”内容的主流部分是一个重点。而现行高中音乐新教材“音乐鉴赏”内容的主流部分落在“古典音乐派系、民族音乐文化”上,在一般的城市或农村,面对普遍音乐修养只来源于生活媒体的积累,音乐欣赏的兴趣点落在时尚、通俗层面的高中生,如何让他们有兴趣去接受要达到理想化的课标所必须的教材主流部分内容呢?在欣赏上对于喝灌了水和饮料(通俗和流行)的现高中生来说,如何让他们与酒(古典)衔接,慢慢接受酒的醇美与芬芳呢?一般平时能听到看到的公开课均是精心设计,内容完整(至少单独成品),创意鲜明,选材个性的一堂课。而学生的修养不来源于一时的公开课,是在于日积月累,这是一个天长日久的工程。新课标、新教材、怎样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喜欢更多更高更广的音乐,怎样让喝惯味觉直观的饮料的学生有兴趣来品陈年老酒,此时的教师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演和角色,古典音乐的教学是让学生积累音乐文化提升音乐欣赏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培养较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过程,日积月累,教师的这块工作讲得大一点,关系到民族情趣、品质、修养的树立,有意义,有挑战,可塑可造,任重道远。
古典音乐之所以未被历史的洪流淘去,保留至今,必有其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所在。而解读音乐之高雅,我想,不仅仅在音符、旋律、节奏中,更多的是音乐中所体现的人文的精神力量、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时代的缩影。在高中新课改的进程中,高雅艺术,也是音乐鉴赏模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新教材中,从第七单元到十二单元,就是围绕西方音乐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丰富的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画卷。通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把学生引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而高中生,无论是学业还是情感上,都属于萌动、困惑、倍感压力的时期,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他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在我看来,可以抚平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或是有一种激昂的振奋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接受不同的声音,让他们自由的选择,让音乐成为快乐,让艺术成为品味。”如何把学生带进古典音乐这个芬芳醇美的经典世界是我的努力也是本新教材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一、良好开端——西方经典音乐六个单元课程的总启始课
首先,我是创设了一堂启始课,此启始课开在进入西方经典音乐六个单元之前,本着两个目的:
一、“炫” ——让学生对西方经典音乐的大致发展过程、派别、地位、名人名著有个初步地印象;融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印象主义、20世纪现代主义等派别于一体,让学生胸怀一个即将要进入高层次、大规模的经典艺术领域的宏大激情。此课应该是一堂跨越三个世纪,纵贯世界古典音乐各大派系,集大量音乐名人名著,华丽丰富,用经典、著名、个性、魅力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在进入西方经典音乐大门前热血沸腾的一节课。象古典主义部分,教材中只用贝多芬来覆盖,而贝多芬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代表,并不能涵盖古典主义,所以在这个启始课中可以把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和特征提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派别印象,而在贝多芬一课中就贝多芬对古典主义的发展,立足于他的精神境界来感受作品,有了进一步展开的铺垫。
二、“悬”——运用最个性、经典、传奇的一些典故、作品等制造悬念,“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用通俗钢琴音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人声版的这个作品导入到巴赫的原作,可以在这节课中埋下伏笔,让学生有期待着在巴洛克时期音乐这堂课中听到原作,听到管风琴的演奏,有欲望去接受老师所说的原作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巴赫的天才创作,为欣赏用了两个合唱队,几个乐队的《马太受难曲》埋下笔伏,为对主、复调音乐和24平均律的了解打下基础。(附:在主、复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最通俗的谱例来说明,例《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比较容易接受)。甚至可以利用一些音乐笑话刺激学生进入古典音乐大门的兴趣;也可用音乐笑话来激发学习热情,学生觉得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交际等等,也许这样的手段似乎不是很正点,但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未尝不可的。亦可用一些名人(不可思议,常人无法理解)的感受、评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热情》的创作背景:据高尔基回忆说,有一次列宁听了《热情奏鸣曲》以后说:“简直不知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真想每天都听它一次。真是了不起的、超凡绝俗的音乐。我一直自豪地、也许是天真地在想:人们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由这样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想到底什么东西,有那么大魅力,有那么夸张吗?为进入轨道式教学作绝对的积极的铺垫。可以说这是在给学生一个大概里程框架的同时又哗众取宠的一堂课。
二、趣导的多种手段
如何让高中生在经典音乐中体会音乐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其实,在课程中,每一位音乐大师,他们丰富的阅历、创作的激情、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或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讲述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逸事、个性、经历,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他们作品的兴趣。用作曲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由趣味渐渐转向品味。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也是欣赏音乐最好的老师。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听赏音乐到鉴赏和评价音乐。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上,兴趣是一个前提式的亮点。摆噱的趣导是使一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例如:●浪漫时期的“钢琴音乐”一课,可以上成是集视听欣赏、师生现场表演的一堂精彩、共振、热闹的课(曾听过宁波陈华老师的“非常键盘”、无锡一中刘晓鹏老师的“肖邦与钢琴”,均有这样的成功尝试。)赏析、记忆、感受、知识、评价等都融合在一个热烈的情态中,这两堂课中,共同的一个亮点是教师都结合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亲自弹奏了《革命》等作品,现场的音乐比音响资料更容易抓住学生,使得学生对钢琴、对肖邦的作品有一份更高的欣赏激情。对教师本人能够胜任,可以完成的一些东西,教师亲自登台绝对胜于视听资料的运用;再如●象标题音乐一课,如果由文字的设悬,在听赏的兴趣上会增加很大的魅力。例如,对伯辽兹《幻想交响曲》,可用总谱扉页上的文字说明(幻想交响曲于1832年出版时,总谱上附有如下说明:“一个具有病态神经质和炽烈想象力的年轻音乐家在一阵失恋的绝望中吞服鸦片企图自杀,但因分量不足,未致死亡。在陷入沉重的昏迷中,梦见许多光怪陆离的幻影,而他的感觉、情感、记忆全在他病态的头脑中转化为一些乐思与形象。那恋人本身对他来说也成为一个旋律,就象是一个固定乐思,到处都看得到听得见它。)(哟,一个神经病的幻想啊,怎么样的音乐啊?)埋下伏笔来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但要把握住这节课所设计的认知目标,(即标题音乐)使其穿插于情感目标中完成;对于●民族乐派的作品,风格相对比较统一,可窥斑见豹,抓住其优美如诗的主题旋律,感受、哼唱、让学生在音乐的听觉享受上产生一个亮点是一个很简易的手段;(例如:《沃尔塔瓦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对于民族乐派,因为风格相对统一,所以我觉得根据教师本人的意向和学生的状况更换部分作品也未尝不可,这样在教师操作设计、学生接受的能够方面都能从实际状况出发。而对●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又是一个较前面古典主义、浪漫、民族的基础上全新的派别,对于这个章节,鉴赏立足于感受,有必要采用一种个性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参与,一种针对这个派别作品风格更合适的感受方式,如:“涂画感受”——在一张白纸上表现由听觉产生的通感体验,这是一个留给学生空间很大的表达感受的方式,又可抓住这个派别音乐非语意性的瞬间感受的特征、“色彩背景”——闭目静听,结合印象主义音乐与绘画中色彩、光线的关系,有指向性地寻找色彩通感等(详见案例)。而对●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不必强调作品的完整性,用这个时期音乐的非传统性、独特、不可思议甚至神经质特征吸引学生去听赏,所以可利用非常的一些片段介绍(比如:凯奇的《4分33秒》、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等)。这个章节的一个目的就是了解这种标新立异、个性夸张、打破传统、追求极端的音乐风格,并了解其来源于怎样的创作手法,怎样的派别(象偶然音乐、原始主义、表现主义等),又可从另一个侧面谈到这个时期音乐对后期音乐发展的推动,极端而非传统,但尚有着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当然评价自可留给学生自己,不需要结论。另外,教师的自身魅力也相当重要,专业、知识面、个性、语言风格、教学风格、教学设计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辅助手段
一、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音乐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文化是博大精深和高深莫测的, 但是音乐可以作为载体将之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东西, 通过音乐的传递和渲染, 我们可以感知一种文化, 了解一种文化, 进而体会一种文化。反之亦然, 了解和熟知一种文化, 方可真正领悟音乐所表达的意义和其独特的的魅力, 人类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 表达生活中的林林种种, 久而久之, 音乐与文化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息息相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形成的音乐各具特色并形成时代的标志, 独有的音乐标志与独有的时代特征是紧密相关的, 它一同记录这悠久的文化, 表达着深刻的思想情感。
《十送红军》是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它那种凄凉中略带柔情, 悠扬婉转的歌声, 给让每个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每当红军上前线, 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 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表达了村民对红军的深厚情谊。《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 表达中国人民在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 都会努力的捍卫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威信力, 而且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顽强的意志力和永远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这些让人无法忘怀的音乐都是时代的不可抹去的印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由中国十分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 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同样的相互关系使得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就这样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互结合。具体的讲从音乐鉴赏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相关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和文学就如同一根树上的枝桠, 本是同根生, 具有着许多相通和相似的地方。
一直以来, 中国的文学与音乐就是相互融合, 相互统一, 从最起始的《诗经》到后来的唐宋诗词、元代名曲都是可以用曲子来表现, 并让人们将其唱出, 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也需要通过文学的辅助作用来对课堂所需要的情境和气氛进行烘托, 这样不单单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情感。
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说过“音乐与诗的契合是一种最天然的艺术”。不难发现, 许多歌曲的在作词时就仿佛作诗一样, 因而歌词都像是一首首婉转动听的诗, 因而通过让学生解读、理解和感悟歌词中独有的美, 也会使他们产生文学的灵感。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曾经让学生试着将一首歌词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并且进一步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 利于老师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最佳的情感。例如, 一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欣赏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回想、细细回味首子中独有的旋律和优美的乐章, 然后对乐曲的情绪进行感知后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乐曲搭配上一首自己认为与其意境相符合的古诗词, 这样把听觉上的感受转化成一种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艺术, 切实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
二、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依附
音乐艺术一直以来都不曾单一的存在, 它的产生时期都一般为某一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各地区的特色,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文化的产物, 二者相互依附, 如果音乐离开了文化, 那么音乐就变成了没有源头的泉水, 没有根的木头。
音乐作用于诗词歌赋、文学、绘画等文化方面。根据文学作品而演变出来的音乐不胜枚举。《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白娘子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音乐如今依然朗朗上口。虽然音乐这种文化形式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 但却能让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感情和意义得到升华并能很好的让人们领悟。音乐在影响绘画方面也同样如此。从画面内所使用的线条、画面的整体构图和画面所使用的色彩中可以感受和领悟到跳动的音符以及音乐的旋律、节拍及曲式, 是人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画面。正如那句话“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们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又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声音”。
三、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促进
音乐源于文化但又高于文化, 音乐不单单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也是文化的一种浓缩。音乐记载着社会文化, 也引导着人类历史文明不断发展, 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我党“三个代表”中明确提到代表先进的文化, 而推进文化的发展, 音乐是其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音乐可以鞭挞、揭露社会的阴暗, 颂扬社会文明, 进而达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革命时期很多艺术学院的建立也培养除了一大批革命文艺骨干, 文艺精英们创作出了一批批鼓舞人心的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当然, 音乐不仅在革命时代对文化和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当今的社会和当代的人来说, 每个人都怀有微妙的音乐心理, 音乐的神奇作用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态。试想:“音乐能带给你什么?”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快乐、幸福、悠闲的感觉。其实, 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果我们用心听那些美妙的音乐, 不难感受出那份宁静、满足、安详、舒适等。
四、结论
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人们跳动的心脏、跳动的脉搏、均匀的呼吸、有节奏的走路步伐、健美和跑步都带有音乐的节奏;大自然的鸟鸣声、河流风雨声、都带有音乐的旋律;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蕴藏着音乐的节拍。人们需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刻画自己的美好生活,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某一天我们将音乐这一要素撤离人们的生活, 也许生活这张色彩斑斓的图画瞬间会变成灰白色, 而作为生活主角, 我们也会瞬间觉得乏味与不安。总而言之, 音乐是文化的音乐, 文化是蕴含着音乐的文化, 二者相互融通并继续传承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 尽情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4) :119-120.
[2]陈小奇.新世纪出版社[J].世纪教育, 2008 (11) :66-68.
[3]威廉.安德森.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70-71.
[4]颜建国.音乐文化产业与执政效能[J].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6) :77-78.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4-01
一、情感性特点
音乐美学是一门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艺术的特点、规律以及形态等重要范畴的音乐理论学科,重点是研究音乐的内容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音乐美学也探究与音乐艺术相关的美学规律,音乐的实质、特性、表现形式、创作、表演以及赏析等都是音乐美学的研究目标。感性素材作为音乐的基础,也是我们分析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切入点,人们在谈论一部音乐作品的美的时候,一定是从组成作品的素材开始,声音是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物质素材,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这样的与人的感情和感知相关的,并能在人与音乐艺术之间搭建联系桥梁的艺术素材叫感性素材,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成为音乐的感性素材,只有合适的声音经过艺术的处理做成物质素材要素时,它才能真正成为音乐的感性素材。创造性与情感性是音乐感性素材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创造性不等同于自然性,音乐所展现的声音不是自然性的,也不具有创造性因素,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不可能全部变成音乐,只有经过创作,加入人的感情因素才能成为音乐作品。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借助一个或者多个乐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因此,情感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音乐里常常运用音调来表达情感含义,通过高低、强弱、粗细、刚柔等音调的转换来表达情感。例如通常用小提琴演奏出的优美音乐来展示爱情主题,虽然不能听到实际的情人呓语,但可以从音调中体会到情人之间那种真诚的内心表白。音乐感性素材具有不对应性,音乐情感往往运用多种手段来展现。比如模仿风吹、鸟的叫声、小河流水的声音、雷声、闪电的声音等,定鼓音表现海平面,轻快的声音表现平安祥和的氛围。整体说来,音乐感性素材就是经过人们情感加工后更具表现力的声音,这主要是情感性因素带来的效果,使得声音的表现力更强。赏析音乐作品,我们可以用分析一个建筑物做比较,音乐情感如同建筑所需要用到的水泥、砖头、木头等,建筑物的构建方法与布局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建筑物最终能够展现在我们眼前,还需要建筑师的建造,而建造的过程,就如同作曲者注入情感将感性素材变为音乐艺术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
二、组织性特点
哲学中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对立中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内容必需借助较为完美形式来展现,可形式再美也无法包装不好的内容,只有优秀的二者的结合才能得到成功。情感性因素是音乐表现形式的最基本要素,力度要素体现在音乐强弱变换中,速度要素体现在激动与宁静的变换中,节奏要素则通过紧张与放松间的变换展现,在空间上也表现为音高与音程的要素,所以节奏、力度、音色、音程是音乐表演形式的五个重要部分,这些重要的要素只有通过科学有序的方法组织成为艺术作品,例如通过利用和谐、对比等外在美的法则将复调、曲式、旋律等的组合,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转达作曲家想要展现的音乐内容。当然,在注重形式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内容的重要性,因为真正展现音乐作品灵魂的还是音乐作品的内容。内容是内在的东西,也是外在形式的主要依据,形式是根据内容组织的表现,内容有时笼统有时显著,这就取决于形式的应用,内容只有通过有组织性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展现,因而组织性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想象性特点
根据对于音乐的研究,我们认为音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指可以用耳朵听,用视觉去感受的内容,另一种则是需要结合自身想象去感受的,这两者是不互相排斥的,一个直观可见,是音乐艺术的客观内容,第二种是非直观,依据想象感受的内容,这即是非音乐性的内容,也就是通过想象看见的内容,因而音乐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因素。音乐作品能够给人们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这些都是客观的体验,除此之外,音乐作品由于接受者接受后不同的想象可以获得不是音乐性的内容,比如文学或美术类的内容,在音乐里展现为具体画面和外在形象,这些都是不可能从音乐的音效中直观的感受得到的,这时都需要听众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完成。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运用象征性的展示手法给听众提供对于那些画面的想象指引,二是运用情感氛围烘托的手段,直接触发听众的对于音乐所表现的那些形象的想象,这些画面不是音乐自身的,同时也不是音乐性的内容。比如草原牧歌的典型代表蒙古音乐文化,其音乐特点是运用悠远的长调、奔放的节奏来展现宽广的草原图景和声音在草原的悠长;又如蒙古多声部民歌,低声部音上回响动听的高腔音乐旋律,这样的音乐能够让人想象到草原的宽广、蓝蓝的天空和白云,“马步”音乐节奏则能展现草原上骏马奔驰的图画,而在运用的长调过程中,通过“提、伸、拔、伸”等一些细微变化,让人感受到草原与骏马带来的生命的律动。在音乐的想象中中西方有较大差异,比如中国民族乐器中一些拉、推、注、吟等一些动作态势,能够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音乐与力度,形成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形态与语汇,想象到舞蹈者的“拧、圆、曲、倾”与“圆月晓风,月下小酌”,中国的音乐艺术特色主调是浪漫,而西方的音乐艺术则是直接并且丝毫不拖泥带水,中国音乐艺术主要通过音乐想象浪漫的图景,而西方音乐要唤醒的是刚毅、刚强的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艺术具有情感性、组织性和想象性特点,此外,中西方的音乐艺术也存在较大差别,内敛与外展是中西方音乐的不同文化特征。从音乐美学视角探究音乐艺术特点,运用美学与艺术哲学去领悟音乐的深刻内涵,概括音乐的规律性,能为更好的提高认知音乐特点,提升音乐艺术赏析能力作铺垫。
参考文献:
[1]朱志荣.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方法论[J].中国美学研究.2015(06).
【《谈音乐》】推荐阅读: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06-15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06-18
浅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09-18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10-12
浅谈音乐剧猫12-16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2-08
浅谈初中音乐趣味教学法06-04
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06-20
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10-10
浅谈音乐的美学现状及走向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