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1

励志民族中学

何昌伟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那么如何赢得课堂呢?各位同行的评价是我富有激情。对这确实是我的一贯风格。有激情才富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当然这只是我赢得课堂的外化表现。其实要赢得课堂功夫在备课与实际操作上。

首先,在整体上,我要让我的教学设计呈现出行云流水般完美的说理性散文,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让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无法分散注意力。

其次,在具体设计操作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步骤做的。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中日关系专题复习》一课,我紧扣考点设计目标,重点在于知识目标

1、鉴真东渡

大化改新

戚继光抗倭

2、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全面侵华 3、1972年中日建交

至于过程与方法这是预设与变数生成的过程

可预设但充满变数不可故步自封,故不在强调之列。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必要生拉硬套有牵强附会之感。所以也不必太过于强调。这样授课过程中就可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就明确,自然动力也足。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日关系专题复习》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纵贯古今的中日关系。如何让一句话概括古今中日关系史,使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

下贯通一气,既具有适合孩子们的文艺小清新的气息又能引起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情境,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经过反复分析中日关系史我总结出:“亦师亦友亦为敌” 这一句来。所以我问:“历史上我们与哪个国家的关系是曾经是老师、朋友、近代以来还是敌人?”当然,因为是口头表述自然不适合“亦师亦友亦为敌”所以我转化为白话,之后再屏幕上打出 “亦师亦友亦为敌”。老师朋友敌人这三个关键词让学上马上想出了“日本”踊跃回答,这样局面打开情境进入,开端还不错。紧接着就让学生举出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就自然流畅了。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讲完古代史进入近代时我说曾经的师生朋友在以前多年后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近代篇“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千多年后我们哪些境遇相同,又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同样是变法为什么日本就摆脱了危机呢?具体了解一下。

曾经的难兄难弟在经过一番自救的蜕变之后首度相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纵使相逢应不识”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又发动了一场更为疯狂的侵华战争是什么?

中国人民会任人宰割吗?“举国烽烟正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如何呢?“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些过渡性语言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能够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让诗化的语言得以升华知识让课堂更具魅力。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还以本课为例。创设情境,近年来日本的所作所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有哪些?这些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相关的事实,自然能引起学生们的在思想波动,自然不吐不快。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平时不学习的孩子都踊跃发言。那么站在国家的角度看看我们该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对于未来中日关系,中国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以习近平智囊团成员身份出谋划策。回归本身,青少年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即引起思考又让课本知识得以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其实,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让学生站在历史现实的高度上去体验去换位思考,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平时上课时我就以智慧树的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式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尤其热烈。

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2

这两件事, 究其原因, 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 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 许多老师还有顾虑, 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于是教学模式就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 我自岿然不动!”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 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 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 仍然是包办代替, 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 上述的调查结果与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另一种常出现的情况是徒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 探究也进行了, 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笔者就曾听过这样一节历史公开课,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满整节课, 课堂气氛热闹得很, 但问题非常简单, 思维含量太低。诸如新航路开辟在那一年人物是谁等等, 至于需要深入探究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等问题却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除了热闹之外是不能给学生多少启发的。以上两种情况, 学生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 这样的课是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

据心理学研究, 新的信息能否牢固地保存, 与它是否能够与原有知识紧密结合有关。新知识须反复使用才能重新组合而形成牢固的记忆。交流讨论法恰恰能使学生多次运用原有知识来获得和使用新知识。与学生谈话调查的结果也显示, 大多数同学认为用讨论法上课时知识外延和信息量大大增加。这种强调师生间交流对话的模式也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一直在探索, 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交流式教学对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为此教师应该做到:首先, 积极学习, 与时俱进, 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向纵深拓展, 史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局面, 作为历史教师也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其次, 教师要把民主、平等作为教学的第一法则。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 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这样, 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可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同时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从而打通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 而是延伸到生活的世界之中。再次,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 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 自我表现意识强, 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 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 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 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 并保护、爱护、鼓励他 (她) 们独特个性的发展。这里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十分关键,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自由式发言, 并不在于“是”与“否”, “对”与“错”, 而在是否在自主学习中动了脑筋, 在于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

第二, 从教学流程来说, 应该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教师应该打破包办的模式, 充分相信学生, 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 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作为设计者, 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 培养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 旨在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展开思与思的碰撞, 感受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 分享成功的体验。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经验谈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物教学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时势造人,抑或是人造时事,每件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不仅能给课堂教學增添趣味性,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还能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简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物教学。

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事件框架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展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教学,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生动,事件也变得更加合理,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上是岁月长河中特定时间、特殊背景下的平常事件,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如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难忘九一八》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并认识到西安事变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该课程的众多风云人物中,笔者选择了张学良。因为张学良在这两大事件中都具有突出而又鲜明的形象特点,他在事件中角色的转变正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的选择,极具代表性。笔者通过讲解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的诸多行为,以及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导致内战的结束,使得民族危机得到解除所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该阶段的历史,体会当时大背景下人物相关行为的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避免纸上谈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人物后的事件

教师常常发现,教学历史事件几乎等同于向学生的脑海中强灌不属于他们的记忆,尤其当学生对该类历史事件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教授初中历史课程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领悟历史传递的民族精神。通过介绍历史人物背后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以及“一国两制”重要思想等,邓小平是这两个单元中的核心历史人物。笔者发现,即使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半个多世纪,但只要说到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他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学习邓小平这一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体悟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

三、历史人物教学重在育人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将学生变成死读书,不识人间五谷的书呆子。与此同时,初中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初中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无论是古代的朱元璋,从一介草民到披荆斩棘成为开朝皇帝,还是近现代的孙中山先生,满腔爱国,忧天下之忧,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历史,宏伟而细致,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丰富着历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两者循环往复,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伟人的引导,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而又健康鲜明的人物性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夏循福.让历史告诉“未来”——浅谈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J].新课程研究,2009,(2).

[2]郭景华.重视历史人物之“神貌”,重构历史教学之活性[J].现代阅读,2012,(16).

初中历史学习经验最有效 篇4

一、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 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

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

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点;

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 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 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 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 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 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 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

例如某年中考题目考到我国对台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可不少同学仅答一句“一国两制”而失分,所以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 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

最后建议在写历史小论文时,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应该始终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

2.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

★ 学习经验

★ 学习经验心得体会

★ 俄语学习经验

★ 学习经验演讲稿

★ 经验学习发言稿

★ 学习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有效研修》心得体会

★ 高中政治学习经验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代表2014届初三历史学科组在此作发言,深感荣幸。经验谈不上,只能说把我们去年初三历史学科组在教学上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同仁指正。

一、树立集体观念,打整体战。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人强不算强,再强不过一只羊;集体强才算强,集合起来是群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资料。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共同提高。一年来通过努力,我们组每位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平和心境,从容备考。

2014年的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给每位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历史学科组的老师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共识,以不变应万变,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稳扎稳打,从容备考。

三、抓纲扣本,组织复习。

《云南省2014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与说明》下来后,李荣归老师就组织学科组成员认真研究学习,并按“考试标准”三级目标要求,组织大家共同编写“复习资料”。在复习中做到“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系统复习,全面提高。”

四、以月考为契机,查缺补漏,稳步提升。

每次月考后,及时批改,认真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认真讲评,查缺补漏。每次月考之后,都对学生进行分批、分层,面对面的交流。明确告诉他们自身有哪些优势,还存在那些问题,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五、不离不弃,抓两头促中间。

“面对全体学生,不离不弃,抓两头促中间”,这是年级组提出的要求。这在我们学科组落实得非常到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后期的复习中,我们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等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看好优生,一只盯紧差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不能有一丝懈怠。

通过九年级历史学科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历史学科教学成绩明显上升,在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中成绩显著。

以上就是我们九年级组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4年9月15日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6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xx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我们采用高考试题,同时也研读最新的考纲,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加强落实、检测,每天的材料题训练要做到检查,督促,评语,给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8

一、对话情景要有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设置一定要有趣味性,需要教師通过精心设置,创建丰富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氛围,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丰富对话内涵。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学工具,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转换为模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对话教学效果。

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设置有趣的对话情景,加强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激发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的兴趣,并且,在这样有趣的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特点,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对话教学要有启发性

对话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思考方向和思维的深刻影响。为此,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对话情境,更需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解一下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并且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与学生一一进行对话交流,进而有效地导入教学的重点,整节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逐一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

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三、对话设计要有价值和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提炼,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就要对教材、史料分析,结合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保对话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升对话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价值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口语现状及政策下一篇: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练习